您强调的是——写,那么我从自己写短篇和长篇的感受以及阅读名家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短篇小说的创作,往往是截取生活中或者虚构世界一件独特的小事甚至一个细节,来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特质。因此重点是截取和突出。
也就是说,短篇小说不追求人物的复杂性,指突出人物某一方面,让人觉得可怜、可悲、可叹。如何突出某一方面?是通过一件小事,甚至一个细节。
例如:契诃夫小职员之死。
故事就是:一个小职员在看戏时,不小心打了个喷嚏,溅到坐在前位的长官身上了。这是作者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件小事,一个细节。而主人公的死,是小说艺术所在。
为何如此说,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契诃夫直接就把主人公扔到剧场,描述他看这剧觉得很幸福。而后不经意打了喷嚏,觉得人人都打喷嚏,无所谓;可是当发现前排是一位高级长官时,他担心起来了,想着给长官道歉;然后所有的细节、心里描写都是在为这种担心酝酿爆发,直到长官一句:滚。主人公觉得完了,自己完了,得罪了大人物,郁郁而终。
发现了没有,契诃夫没有一句废话,全部都是选择为主人公死,作出合理的心理铺垫。这就是截取一个细节,我们想想自己如果碰到这种事,打喷嚏溅到领导,水洒到领导,是不是也多多少少有主人公那种担心,领导会不会觉得自己毛毛糙糙,而升职加薪无望?而契诃夫就是充分抓住这一点,艺术夸大了,近而来讽刺沙俄官僚黑暗。
因此短篇小说,一定是选了一件小事,而突出这件小事其中一方面内涵,来达到让读者共鸣。
长篇小说的创作,一般分故事偏向型和人物偏向型,故事偏向型网文小说都是属于这类;人物偏向型一般都是传统文学经典。
故事偏向型作者,一般是想写一个自己觉得非常棒的故事,而要完成这个故事需要诸多人参与共同推进,因此需要构思这个事,怎么发生,由哪些人去导致发生;中间经历了什么曲折,哪些人做了哪些事,导致这些曲折;结尾是什么样的。
这种作者一般不太关注人物,即这个人会干这个事不?
人物偏向型作者,一般都是比较有文学包袱的,想通过一个人的改变来反应一种精神或揭露一些问题。他们作品里的人物一定是成长的,这里成长不是网文那种打怪升级,而是思想上的成长,即从一开始一个状态,变得最终成为另一个人。
而这种间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变成另外一人呢?又回到了故事的推进上面了。
因此长篇小说,所有的复杂性,其实都是人物和故事,逻辑合理推进过程中,作者需要各种配角推动人物转变或故事发展的合理掉配过程。
有了这些,还要考虑节奏和故事的可读性。
因此短篇小说更多的是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悍的表达;而长篇小说更多的是构思和作者对于人物和故事的把控能力。
我们看一些习惯写长篇的大作家写的短篇(托尔斯泰);与习惯写短篇的作家写的长篇(例如莫泊桑),比较下还是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