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神话道士传奇小说
L小R要找回梦想
网游之道士传奇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网游之道士传奇
作者:卟销魂
第一章 萧珲
更新时间2010-5-23 3:51:55 字数:3228
“爸,妈,我不想玩游戏,让我在房间里看会书好吗?”萧珲看着父母硬塞在手里的游戏连接器,无奈的说道。
打小萧珲就很乖,每天安安静静的,像个女孩子似的,也不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打打闹闹调皮倒蛋,笑的时候还有两个酒窝。非常的可爱,特讨人喜欢。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无不夸奖萧珲父母有个乖巧听话惹人怜爱的儿子。
萧珲父母为有个乖巧的儿子,也倍感欣慰。逢人就夸奖自己的孩子多么懂事听话,常常告诫小萧珲要乖,不要学那些调皮的孩子们整天闯祸惹事,这样叔叔阿姨们才会喜欢你。小萧珲看大人都这样夸奖自己,喜欢自己,也觉得这样做是对的,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就一个人静静地在家看书,可以说,萧珲的童年就是在书的海洋里长大。
小萧珲渐渐的长大了,不喜欢说话,也不喜欢和人交流,只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在房间里看书,最爱看神话故事,那本《山海经》,是他最喜欢看的一本,从最初的看不太懂,到最后的爱不释手,爸妈叫吃饭叫了几遍才舍得放下。
父母原以为随着年龄增长,萧珲会开朗一些,男孩子嘛,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可是一直到了高中毕业,萧珲越发的变得孤僻起来,一整天除了大人们和他说话,他会应上一声,多一句都不说,更多的时间还是躲在房间里看书,邻居们还是夸奖萧珲懂事乖巧,萧珲父母俩只能对望着苦笑。
萧珲父母也试着多和儿子交流,可萧珲除了你问他一……
以上
抬起头天蓝
作为华夏子孙,应该明白华夏二字的本义,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是表示什么?依据中华字通分析下华夏二字,供大家参考!汉字隐含无数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汉字有通过字形、字音进行“自定义”的功能,这种“自定义”是通过造字的原始表象定格下来的。因此汉字成了“活化石”,隐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献资料中查不到的历史悬案,可从汉字中寻找他的脉络,华夏二字究竟是记录人物特征,还是记录时代特征,可以从二字的本义去得到答案。
华華崋(化huá huā huà)是花的本字,华是由華简化而来。繁体華是由草的省形“艹”和垂的省形变化为“”会意而成的字。草“艹”表示草木;垂“”表示草木花朵儿下垂,开花授粉,是花的意象写照。借“化”声表示花变化快,花样多,完善“華”的意义。1965年简化为“华”,是由“十”和“化”会意而成。“十”表示我们中华十全十美,或者说花样多,繁花似锦;“化”表示我们中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美丽的花儿是草木的精华生化而成,化即标音又会意。崋是由“山”和垂的省形变化“”会意而成的字。“山”作为归类符号,表示山峰;垂“”表示华山陡峭险峻,垂直纵立的山峰。崋因山顶有“莲花池”而得名“華”,后崋和華二字合一,均有华美花美之意。
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禹为蚕虫吐丝的过程。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夏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养蚕织绸的大面积推广时期)。因缫丝织绸需要潮湿温暖的气候环境,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这个季节属于温暖潮湿季节,适合缫丝织绸,所以称“夏季”。纺织织工最明白,织布需要什么样的环境?不明白可以去纺织车间去体验下,就知道为什么夏和织布有关联了!
华夏一词中“华“”应该是用来修饰夏的。夏是人们会缫丝织绸,穿上了绫罗绸缎,人们从野蛮,穿兽皮、草遮体,到穿绸,追求美的时期。所以,从夏开始,人类文明有了较大的进步。经历了炎黄(用火--饮食从生食到熟食的进步);尧舜(窑洞--居住从游牧到定居);到华夏,禹为吐丝的蚕,夏为缫丝织绸,人们过上了追求美的文明阶段。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lovelycat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稿子来自于知北游。
“东皇太一”这个名称,只见于楚辞·九歌,是《九歌》的第一篇。
对于这位神祇到底是什么神,有很多猜测,据吴广平先生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一文的梳理总结,有天神说、上帝说、天神兼上帝说、南方天神说、东方上帝说、楚国至上神说、齐国上帝说、玉皇大帝说、傩坛神谱中的至高神说、太一星说、北极星说、天枢星说、岁星(木星)说、岁星神兼战争神说、岁星神成汤大乙说、大火星说、女娲说、伏羲说、太昊与伏羲的混合体说、黄帝说、颛顼说、炎帝说、舜帝说、苍帝说、蚩尤说、水神说、日神说、月神说、石母神说、春神说、混沌神说、虎神说等等,说法多达40余种,纷纭得有点惨烈,总之五花八门的说法,但凡大家能想到的解释,学者们都说过了。
他到底是个什么神?吴广平先生在对各种说法进行分析后,他同意黄灵庚、潘啸龙两位先生的看法,即“东皇太一”就是帝高阳颛顼,“东皇太一”的“东皇”即东方上帝、东方天帝,具体指的就是楚人信奉与崇拜的天帝颛顼高阳氏,称“东皇”是因为楚人祭祀上帝是在东郊进行的。
个人也觉得,说东皇太一是高阳氏帝颛顼还是比较合理的,但是里面一些问题还需要一些说明。
首先,东汉王逸注《楚辞》时没有解释“东皇”是啥意思,说楚人祭祀上帝在东郊是唐代吕向的“发明”,《六臣注文选》载吕向说:
“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吕向这个说法有没有根据就是个极大的问号,东汉王逸时候都搞不清的事儿,到了唐代说得这么明白,就很让人不能相信。
周代至汉祭祀上帝、祭天,都是在南郊而非东郊,逸周书·作雒里说:“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汉书·王莽传里说“莽祀上帝于南郊,迎春于东郊”,大戴礼记·朝事里说:“率而祀天于南郊,配以先祖”,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里说“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东南也是南而不是东,方位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在东郊祭祀的上帝或太一的说法,
何况,《离骚》里还有个“西皇”呢,说“诏西皇使涉余”,难道这个“西皇”是因为“祠在楚西”?显然不能这么解释。吕向的解释不过是望文生义,毫无根据。
其次,《九歌》里祭祀的神祇都是自然神,没有一个祖先神。根据《世本》史记·楚世家和出土文献安大简等记载,高阳氏颛顼是楚人的最高祖先,屈原在《离骚》里第一句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他的情况很象是商、周人的上帝帝喾,既是最高祖先,也是自然神的上帝。我们看看《史记》的殷本纪和周本纪,虽然里面也说商人的始祖契和周人的始祖后稷都是帝喾的儿子,但是他们也只是尊契、稷为先祖,把帝喾当成上帝,也称“高祖”。
本来在殷商人的心目中最高祖先就是上帝,所以他们卜辞中的高祖夒就是帝喾、帝舜,《山海经》中写作帝俊,就是上帝,但是到了周代开始虚化上帝的概念,上帝成了“天”的代名词,成了一个纯粹的自然神,而和高祖无关了,所以周人才把帝喾、帝舜演化成人间的帝王。关于这些问题,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和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论述得都很详细,也很有说服力。
楚人在战国时期的观念应该也是如此,他们很可能是模拟商周人的制度,周人尊高辛氏帝喾为高祖,楚人就尊高阳氏帝颛顼为高祖。从出土的楚简书看,楚人祭祀的祖先里,只有“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和一些后来的先王,没有帝颛顼,大概他们已经把帝颛顼虚化成了一个自然神的上帝,不能算是实在的祖先了。
我们根据现有传世的古书知道,先秦时期的典籍里,除了《九歌》之外,没有用“太一”作为上帝之名的,而是用为黄老道家之“道”的代称,比如郭店楚简里的太一生水,庄子·天下里说“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文子·下德里说:“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这些“太一”都是“道”的代名词,并不认为是上帝。谭宝刚先生“太一”考论一文认为,“太一”出现的时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早期,是老子开创的哲学概念,起最初的意义为:物体形之大者和时间之最初者,为万物之终极起源,因此而被后世附会为神名,后又因神名而附会为星名,这个看法很可能是对的。
关于祭祀祭祀太一神的事情,古书的明确记载是汉武帝时期,史记·封禅书里记载亳人谬忌向汉武帝奏上了“祠太一方”,说:
“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用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于是汉武帝就命令太祝立太一祠于长安东南郊,祭祀的方法就按照谬忌说的来。后来又有人上书说:
“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汉武帝又同意了,命令太祝领祠之于太一坛上。这时祭祀的不止是太一了,还有天一、地一。
问题在于,汉代人从高帝刘邦开始祭祀上帝(五帝),而汉武帝又立太一祠,可见那时候还不认为太一就是上帝,只是认为是天神里最尊贵的神,而五帝都是他的辅佐,太一的地位在上帝之上,《古今合璧事类备要》里说“太一者,五帝之君也,其位尤尊于五帝”,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汉平帝五年的时候,汉平帝采纳了王莽的建议,“称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就是把泰(太)一改称皇天上帝,把本来祭祀太一的泰一兆改成泰畤,等于取消了对太一的祭祀。而从侧面可以看出,那时候人们是把太一当成皇天上帝的。可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东汉时袁康作的越绝书·外传记宝剑里说“天帝装炭,太一下观”,可见他认为天帝和太一不是一个神。
祭祀太一的做法是肇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战国时期的楚人不可能祭祀太一,所以近世有学者研究,《九歌》各篇其实本来没有名字,而是汉代人整理《楚辞》的时候给分别拟的名称,所以“太一”这个名称实际上是汉代人用当时的神名命名的,并非是先秦楚人的名称,比如刘心予先生就认为祭祀太一的事情是始于汉武帝,“东皇太一”之名可能是汉初人加的(或改的),潘啸龙先生则直接认为是刘向所加。
这个看法很可能是不对的,《九歌》各篇应该本来就有题目,只是“东皇太一”这个篇名出了问题,它应该是本名“东皇”,汉代人整理《楚辞》的时候认为这个“东皇”就是汉代祭祀的太一,所以在“东皇”下注了“太一”二字,后来流传中把注文的“太一”和正文篇名的“东皇”混在一起成了“东皇太一”。因为根据目前的材料看,先秦无论哪国的确没有祭祀太一神的。
有人把出土的楚简中那个“大”(主要写法是在“大”的横笔的右边加一短竖)认为是“大一”即“太一”,但经学者研究知道,这个字其实该读为“厉”,就是大厉神,并非是太一。在先秦有祭祀“厉”的风俗,据礼记·祭法的记载,古代王(天子)祭祀泰厉,诸侯祭祀公厉,士大夫祭祀族厉,都是很重要的祭祀对象。《山海经》里说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天上也有“厉”,大概“厉”是古代一种地位很高的神,和后来说的瘟疫的厉神还不是一回事。
看看《东皇太一》这首辞,它开始就说:“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王逸注说:“上皇,谓东皇太一也。”“上皇”的意思,就相当于“上帝”,马茂元先生《楚辞选》解释说:
“东皇太一实际上就是楚人称上帝的别名。‘皇’是最尊贵的神的通称,这里以指上帝,因为上帝是天神中最尊贵的神。‘太一’,意思是说神道的广博无边。楚人以‘太一’称上帝,正如后来道家称天尊为‘元始’一样,都是对某一问题所表现的抽象概念。”马先生说楚人称上帝是太一恐怕不对头,但这位“东皇”就是楚人祭祀的上帝,应该是没什么问题。问题是,上帝为什么会称“东皇”,可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回答,否则就不会有40多种说法了,这里可以有两个看上去比较合理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九歌》里还有一篇《东君》,里面也有个“东”字,讲的是日神,广雅·释天里说:“朱明、耀灵、东君,日也。”日神怎么称“东君”呢?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得很到位:“日出东方,犹帝出乎震也。”其中“帝出乎震”这个说法是出自易经·说卦:“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汉代人就用这个来附会太皞伏羲,比如前汉纪·高祖皇帝纪一里说:“易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其实“太皞伏羲氏”的说法是汉代人的发明,先秦太皞和伏羲毫无关系,这个学者们已经辨析的很清楚了,这里也不再多说。
战国时期的五方帝的确是以太皞为东方帝的,但是也说卦里说的意思好像与之不同,说卦里说上帝巡行周天,是从东方出来,然后东南、南、西南直到东北,这么顺时针转一圈儿,就象太阳从东方出来从东到西转一圈儿的意思相同,所以他们称上帝是“东皇”,称日神是“东君”,都是因为他们从东方出的缘故,实际上“东皇”还是上帝,所以《东皇太一》里直接地称他为“上皇”,说是高阳氏帝颛顼大概也说得过去。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战国以来都认为帝颛顼是北方之帝,又称黑帝或玄帝,怎么能是“东皇”呢?其实上面也说了,五方帝的说法是邹衍一派的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以后才产生的,屈原的时代还没有这种说法,所以这个没法当作推翻帝颛顼为东皇的证据。
第二种解释就复杂一点了:前面说过,同是屈原的作品《离骚》里还有个“西皇”,王逸注说:“西皇,帝少皞也。”可是王逸的说法也有疑问。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兴起,有了五行配五方帝的说法,少皞(少昊)就是西方白帝,所以王逸认为是“西皇”。可是五行学说的昌盛是由邹衍张扬起来的,屈原的时代要比邹衍早,他是不是会受这种说法的影响是很值得考虑的,何况,屈原的作品中只有“东皇”和“西皇”,并没有见到“中皇”、“南皇”、“北皇”的说法,所以,东皇、西皇是否与太皞、少皞有关还有疑问。
楚人祭祀的“东皇”而称之为“上皇”,应该有更早的来源,很可能和古人祭祀岁星(木星)有关。
淮南子·天文训里说:
“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其神为岁星。”东方之帝是太皞,其神就是岁星。在殷墟卜辞里,可以看到很多卜辞记载“王宾岁”的内容,就是王宾祭岁星,但是没见有祭祀其它星的记载,可见祭祀岁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直到秦、汉人们仍在祭祀岁星,论衡·祭意里说:
“岁星,东方也,东方主春,春主生物,故祭岁星,求春之福也。四时皆有力于物,独求春者,重本尊始也。”可见古人一直有春天祭祀岁星的习俗。最早提出来东皇太一是岁星的是苏雪林女士,她认为东皇太一的原型即西亚木星神马杜克(Marduk),东皇太一在天为岁星,在地为青帝,其方向为东,其时令为春。苏女士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但是却足以给人启发。
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古巴比伦人认为木星是马尔杜克(即苏女士说的马杜克)的显示,马尔杜克是神殿的主神,是诸神之王,巴比伦大城的守护神,也是战神,他的表征物是一面战斧和巨龙穆什胡什(Mushhush)。
而中国的岁星的“岁”在甲骨文中也是一面斧钺的象形,唐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春秋纬说:“春精灵威仰为岁星,体东方青龙之宿”,也与龙有关,这可真是个巧合;在希腊神话中,木星是宙斯的显示,在罗马神话中则是朱庇特,这两位也都是诸神之王,相当于上帝。中国的上帝,目前能知道的最古老的就是殷墟卜辞中的“高祖夒”,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和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中已经指出他就是帝喾、帝舜,也就是《山海经》中的帝俊,是上帝。
《离骚》里说:“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王逸注:“重华,舜名也。帝系曰:‘瞽叟生重华,是为帝舜。’”史记·五帝本纪里也明确地说“虞舜者,名曰重华”,战国到秦汉时人认为帝舜一名“重华”。
那么,事情就奇异了:史记·天官书里说:“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司马迁根据的是石氏星经,唐开元占经卷二十三引石氏曰:“岁星,他名曰摄提,一名重华,一名应星,一名经星。”又说:“岁星,君之象也。”《五行大义》第十六也说:“岁星,木之精,其位东方,主春,苍帝之子,人主之象,五星之长,司农之官,主福庆。凡有六名:一名摄提,二名重华,三名应星,四名缠星,五名纪星,六名修人星。”
岁星也称“重华”,就是上帝帝舜,这和西方神话里的情况非常一致,而且它还是君主的象征,岁星神又称“灵威仰”,就是说它灵威赫赫,人所共仰。也有把灵威仰当成上帝的说法,比如通典·礼十四·巡狩里说:“天子将巡狩,类乎上帝。”注云:“帝谓五精(星)之帝所配祭南郊者,谓灵威仰也。”这事儿很难说是“巧合”了,肯定有什么渊源。
说岁星是上帝帝舜这大概是商、周人的观念,而楚人似乎不以帝舜为上帝,而是以帝颛顼为上帝,那么在他们的神话传说里,可能岁星也是帝颛顼的显示,也就是战神,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一文中就提出过东皇太一“其神为岁星,乃是一个战神”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春秋元命苞里说:“颛顼并干,上法月参;集威成纪,以理阳阴。”宋均注:“水精主月,参伐主斩刈。”颛顼是个主管杀伐的神。《帝王世纪》里也说:“女枢生颛顼于若水,首戴干戈”,干戈和斧钺都是征伐的武器,显然具有战神的性质。
那么,楚人祭祀“东皇”实际上内涵有两个:一个是祭祀上帝,一个是祭祀岁星,都属于自然神,算是二合一的做法。
以上两种说法,到底哪种合理,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做出判断了。
参考文献:
【古籍】:《楚辞》《山海经》《易经》逸周书《文子》《淮南子》《史记》《汉书》大戴礼记《礼记》《孔子家语》《论衡》《前汉纪》《越绝书》《帝王世纪》《六臣注文选》唐开元占经《五行大义》《通典》《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近人论著】:
吴广平: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祀主研究述评,职大学报2014年第1期。
谭宝刚:“太一”考论,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
刘心予:祀太一为天神始于汉武辩,学术论坛1981年第1期。
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苏雪林:屈原与九歌,台北广东出版社,1964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
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楚辞九歌通体系解·事解〉之一,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1期。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
版权申明:本文系山海经解密小七独家邀约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盗用以及洗稿,未经同意擅自盗用,将追究到底。
守住呆兔
东皇太一看上去是个法师,其实他是个坦克,俗称法坦。东皇太一没事喜欢健身,走路都在玩链子球,玩一个还不过瘾,还要玩三个。谁要是惹他了,链子球一顿丢呀,不知道砸坏了多少花花草草。这还算轻的,你要把他惹毛了,他抓住你就不松呀。多少人拉都拉不开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呀。珍爱生命,远离东皇。。。切记,切记!
穿靴子的龙猫
【文藏来答】单单在华夏神话体系中,东皇太一是存在的,其中从几面铜镜上就有太一出行的纹饰。
在以桓灵时期为主的东汉中晚期之神兽镜中,无论何种镜类,其边缘纹饰皆流行一类表现“太一出行”恢宏场面的图式。此类图式流播广泛,在会稽、长沙、南阳等地区的神兽镜镜缘图像中,成为无处不在的题材。应该在相距不远的时候,镜缘处出现了“边则太一”的铭文内容。“太一神”在神仙天界具有至高无上的尊显地位,包括上古帝王在内的群神均归其从属,“太一出行”的场面自然非同凡响。“太一出行”图神兽镜直径:12.8CM 包浆称谓:水银沁
主纹称谓: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弹琴、蚩尤
镜缘图案详解
“太一出行”图神兽镜直径:12.7CM 包浆称谓:黑漆古
主纹称谓:东王公、西王母、伯牙弹琴、黄帝
镜缘图案详解
文献中“太一出行”的描述见于楚辞·九歌·东君:“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由本文所列之图可知,东汉神兽镜如此繁缛细腻的铺陈画面,意在突出“太一神”的尊显地位。从此类镜的边缘纹饰可知,“太一神”所乘的龙车(云车),有“三龙驾车”、“五龙驾车”、“六龙驾车”等多种形式,龙车前后所配置的物象组图,甚是繁缛复杂。“太一神”所乘的巨大龙舟前方有多龙牵拉,龙舟上共置诸多神人,其中太一神仰首侧身、跽坐在椭圆形的羽毛状圃垫上,长发后飘,双手拢袖于胸前,背后有庞大羽翼。“太一神”前后通常会并列配置两持节跪立的仙人侍者,皆作躯体前倾状。龙舟后方依次有选择地配置:“伏羲御日”、“仙人驾凤”、“仙人驾鹤”、“仙人驾龟”、“仙人驾鸟头兽”、“仙人驾兽头鸟”、“仙人驾虎”、“蚩尤”、“辟邪”、“狮子”、“女娲捧月”等,这些组图皆朝着太一神龙舟出行的同一方向飞奔。组图间穿插着舒卷流动、缠绵纠结的流云纹,尽显一种前呼后拥、腾云驾雾、热闹纷繁、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
内涵丰富 尚需研究一、具“太一出行”图与有“边则太一”铭的两类神兽镜皆问世在以桓灵时期为中心的东汉中晚期,具体而言,应该是“图”在前、“铭”在后。
二、这两类镜(尤其是前者)的铸制精细程度已成为中国铜镜之最。
三、这两类镜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精华,内涵极其丰富。从哲学或宗教的角度看,它们又发生在中国道教的诞生之初,对于研究道教起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这两类镜之每个图案的含义,每句铭文的内容,尤其是表二中的“关键词”,都需认真研讨。进一步对“太一”文化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更要花费力气。本文目的在于资料收集与重点展示,只能说是一种刍议,希望为日后的深入研究作出有益的铺垫。
欲知晓更多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搜索“中国收藏”并下载《中国收藏》杂志App。TT大魔王
……我不想得分,我只是跟楼主说一下我玩QQ华夏的感受
挂机5分钟,被大号杀了N次,挂机10分钟被抢地盘挂机的同号杀了N次,MD,这游戏我就纳闷了,本来画面就很差,还搞的每个地图都可以PK,也没有PK级别限制,多大的号都能杀小号。如果想玩挂机的游戏,建议玩玩刚开测的成吉思汗,挂机可以选自已想用的技能,甚至每个技能多长时间放一次都可以自己定。自动捡物(可以选择性捡)2.5D游戏(基本和3D相同)分四个国家,同国玩家只能同开PK模型才能打。挂机不用加血和加蓝,血是装备自动回复就可以满足挂机,蓝是自动回复的,基本够挂机时技能耗的蓝的
职业 最好选弓,因为后期弓可以连续杀两人的职业。
原贴:qq华夏如何挂机
parklingng
Tingyuki
所谓的华夏,就是我们中国的夏天,因为我们中国的夏天在全球来说是最舒服时间,温度适中,空气清新,所以每部小说里都会描述华夏。请采纳
Susan身心疲惫
一般在里面就可以挂机`但是到了一定的时间会出现问题~你没有答对的话出来3次你就进了监牢!
现在的外挂我相信觉得没有这么高超的技术能做到回答这些问题!所以你还是开着窗口把IE放小一点去干其他事!!本人一边挂机一般看小说的!嘿嘿
原贴:qq华夏如何挂机
赵山河
若若游天下
acago
sombre_1216
X。
般若果果
原贴:qq华夏如何挂机
梨涡浅笑
X小丑先生
不知道你找的是不是连载于17K小说网的一部玄幻奇幻类网络小说华夏无神,作者是风中一梦。
内容简介:误打误撞闯入天绝峰的少年,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机缘巧合来到天绝峰顶。天呐!居然有人会飞!他们是神仙吗?“要是我能像他们那么威风就好了”少年说。”如果他们是去赴死的话你还觉得威风吗?还向往吗?“少年这才注意到旁边站着一个古稀之年的老者,苍老的面颊上写满了忧伤。”可是我还是想和他们一样“少年想了想说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不是吗?“”你真的想像他们一样?“老者突然问到。”想!”少年毫不犹豫的回答。“好啊,那我教你啊”老人突然笑着说到。。。。。。
原贴:华夏无神的小说叫啥?
小小蜜蜂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为了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也就是西夷、南蛮、东戎、北狄)。“华夏”最初仅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就是周王朝的自称,就是指我们周王朝先进、开明,特牛B,你们四方部落落后、愚昧,特傻X;到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这才开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也可以拆分来解读。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华者,人取精粹广纳之意,物取绚美繁盛之相,无论文学,历史,经济,都要世界第一才是真真正正的华章。夏者,家继礼法圣贤之学,国从利益相承之出,家有千年源流圣贤传,而国家继吾国吾民之利益而世代传承,这也是真真正正的夏章。
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国必利益,君臣必称吾国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是中国的别称。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hualayaojing
这种叫法不确切,中华民族是近代概念,是对中国众多民族的统称,民族的主体为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汉族是自汉王朝后才有的称呼,之前则称为华夏族。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此后历代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均以夏自称。到了春秋时期,已有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概念,由周王朝分封的中原各国自称夏,结盟则称为诸夏或华夏,以对抗长江流域先后崛起的异族即楚、吴、越,称之为夷。华代表地位崇高尊贵,代表着先进的中华文明,以区别相对落后的蛮夷,随着中华文明的强大同化力,长江流域楚文明遂纳入文明圈内,已不再称其为夷,而是更外边缘的西南称为夷,南方称为越等。
中华民族体现平等的原则,各民族平等的相处在同一个大家庭里,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我是历史小玩家,在手机上码字不容易,如果觉得好就随手点个赞鼓励下呗!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侵权速删。谢谢!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leeo502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今天的汉族却不是纯正的华夏族,今天的汉族融入了许多少数民族。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华夏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显赫尊贵。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尤为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
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较完善教育制度。
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等。周从殷礼,对殷商文明存在着继承关系。
华夏民族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最早最受各界认同的民族称号,华夏也称“夏”、“诸夏”。华夏又称中夏。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中夏”又称“中华”。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显赫尊贵。华夏族是炎黄血脉。
华夏族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顺序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
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华夏儿女为了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方胡人。”
三天内解经:自天地开辟,乃有边夷羌、蛮、戎、狄,为中国之篱落(附属)。
比如汉朝多以”汉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两个词为同义词。总之,汉族和华夏族作为整体族称是自从汉朝到现在最普遍的。
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自称华夏人,由此产生“华人”一词。“华人”一词最初指汉族,但随着华夏文明扩展到全国各地,“华人”的概念渐渐由当初单指汉族,扩展到中华大地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少数民族,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华夏先民分为许多部落,活跃于黄河中下游,自黄帝时统一为华夏部落联盟。其中比较著名的首领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颛顼(黑帝)、黄帝、炎帝(赤帝)、帝喾(高辛氏)、尧、夏禹。其中伏羲、黄帝、夏禹为主。华夏族在黄河流域留下众多的文明遗址。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STARMARS
华夏立夏
今日头条邀我回答“华夏”、农谚“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等习俗的意思,我概括出几句,用纪开天辟地到如今新时代,我们第一次解释清楚了中国称“华夏”和“夏”及“辟地”之意云尔!
立夏不下挂篱笆,
一抑自止反文化。
仁胸包容凉为上,
辟地新民兴中华。
刘树成于戊戌立夏日
—一
农谚“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的意思是:立夏后天气变热,庄稼猛长,不能使用头脑意识(一)制约、干涉土地民主选择养分(卜)的天“下”下位权力,进行“耕耙”土地,即要“辟地”,保护土地隐私,把犁耙高挂起来闲置。与“夏”字意思相近。
“华夏”的意思是:精“华”的“一”统中国的头脑领导,要抑制“自”己独家制止“夂”这种反文化的一切主观错误行为,依靠各族人民民主选择的上位权力量,制约集中权力过热的瘟热病,用仁爱的胸怀,包容不同意见(二)的凉良药(夏字意、夏是一年的第二个季节),“热则寒之”,永保中华健康发展。
个人健康方面的立夏后的习俗,就是:睡好觉,特别是睡好午觉,避暑(热)工作,不要头脑发热,逆自然规律,中暑作业。不要吃易上火的食物等,达到适“中”,使自己健康而有光“华”。汉字造字规则,详见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的“说明。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萧楚柠
从已有的历史记载看,华与夏最早是周人自称,也是西周旧地的指代(语言肯定先于文字存在。发祥于陕甘泾渭流域的炎黄与夏应该就自称华夏,因为周人是他们的直系后裔,所以周人也自称华夏)。合称华夏。而且,周人自认为继承的是夏,不是商。夏周同源。周人自称华,源于华山,周人生活在华山脚下。华山之华,源于仰韶文化陶器上的玫瑰花,所以有“华山玫瑰燕山龙”之说。那么夏的来源是什么?《史记》记载,吴季札聘于鲁,观周乐。他点评秦风说,“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什么是夏声?就是夏地人的方言乐歌!这里的夏就是周秦旧地,就是陕甘泾渭流域。史学大家范文澜在其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中国西部地区称为夏,夏有雅正大之义,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经称夏声,夏声就是雅诗。齐鲁卫等东方大国诸侯本是从西方迁来,所以称东夏,东西合称诸夏。”古代文献与现代史学大家都指出,陕甘泾渭流域、关中平原就是夏!综上分析,华与夏,华夏最初指的是西北泾渭流域,即周人周地!随着周灭商,大批周人子孙被分封到全国各地建立诸侯国,周人成为天下的统治者,华夏一词也由最初的泾渭流域走向全国,成为中国人中华大地的名称!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00000
上古时代由于年代久远,所以充满着神秘和传奇,当然也可不能有着文字记载这样确凿的证据。姑且称为传说吧!
说起华夏族,当然必须要对应“夏朝”,可是迄今为止偏偏就没有在考古发现中找到根据。换言之,能够确定表示“夏朝”的那个“夏”字,没有在对应时期的甲骨文中发现过。
在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被有些考古专家认为是夏文化的代表。其中,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陶器及大面积宫殿遗址群。不过也没有发现那个字。
其实所谓华夏族,就是上古时期居住在中原而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的一些民族、部落融合起来而成的共同体。
当时对于这些民族、部落并没有总的正式名称,现在一般称作华夏族。华夏族主要居住的地区是在黄河流域中、下游,有很多居住区,彼此之间相当分散。
西周、春秋时期,华夏贵族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除周王室外,有分封于各地的许多诸侯国。
秦始皇后,有汉一朝建立,四百年的历史,也使得华夏族的生活产生区域基本完成界定。华夏族也因此改称“汉族”。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小曲1983
华夏,或者历史上更常用的“诸夏”,最早是周王朝对自己的称呼,与当时围绕在周王朝四周的"夷蛮戎狄"各部落相对。
周人的祖先名叫弃,但我们可能对他的另一个名字比较熟悉,那就是后稷。后稷的父亲是皇帝曾孙,“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
后稷是中国文化中的农神,传说其母亲姜嫄踩巨人脚印有感而生下了后稷,开始以为是妖怪,将其遗弃,但其却受到了动物们的保护而活了下来。于是姜嫄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将其抱回精心抚养,并因为曾经被遗弃,所以取名叫弃。
弃儿童时就开始表现出卓越的农耕天赋,因此被尧任命为农师,教导百姓耕种,并以此功绩被封于邰,号后稷。在传说中,他是最早开始并教导人们种植稷和麦的人。
(周的古字,主体就是一个田字)
此后,弃的后人一直担任夏王朝的农官,后稷也成为上古时期农官的官名。到了夏王朝后期,因为朝政晦暗,周人出走,迁徙到西北狄人部落之间生活。
等到商朝取代夏朝,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重新与中原取得联系,并带领被汉化的部分狄人部落内迁回周原。
周人虽然臣服于商王朝,但始终于商朝存在较大矛盾。终于到商纣王统治时期,周人看到了机会,在周武王的带领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
建立周朝之后的周王室,以夏王朝文明的正统自居,打着恢复夏文化的旗号,因此称呼自己和有亲缘关系的各封国为“诸夏”。
因此在这个时期,“华夏”或“诸夏”是周王室和姬姓诸侯国,以及其他嫡系诸侯国组成的周人集团的自称。因此在这个时期,虽然臣服周王朝统治下,但非血亲嫡系的很多诸侯国也常被认为是蛮夷而非华夏,最著名的就是楚国。
不过,在中国的历代文化中,“华夏”更多的代表的是一个文化概念。如《春秋左传正义》中对此解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也成为了现在最常见的解释。
唐代大儒孔颖达对此的注解是“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其中,华、夏一也的意思是,在上古时期,“华”和“夏”同音同义,孔子也认为这两个实际是一个字。因此在古文中,中华和中夏,华人和夏人,是一个意思。
另外在古文中“华”通“花”,也有绚丽、美丽之意。同时“华”又代表了红色,符合周人尚红的特点,又对应了驺衍的五行五德之说。
从地理上来说,中国古代称我们生活的这块陆地为“赤县神州”,赤色为红,华夏又逐渐从地理上成为了中国代称。
这种华夏概念,如果有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幅员辽阔、服装华美、文化昌盛、礼仪道德之国”!
到了汉朝,中国不仅在地域上统一,文化思想上也被儒家思想所统一,奠立了中国大一统的基础,民族也同时形成。又由于汉朝的强大,于是中原人民,以及之前的“夷蛮戎狄”各部落在同一个思想的统一下,形成了“汉族”的概念。
但“华夏”这一概念并没有被取代,而是和汉族共同使用被流传了下来。我认为现在华夏已经成为了一种更大的文化概念,在世界上代表了由56个拥有各自文化特点的兄弟民族组成的大中华文化圈。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乖兔子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前生,宅兹中国是融合后的华夏。】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考古研究成果,严禁抄袭剽窃违者必究。
【华夏文明是怎么发展来的,先有夏后有华。】
距今10万年前,开始了玉木冰期,到距今7万年前,基本覆盖了北纬30度线以北,北纬30度以北地区的古人类基本灭绝了,只有个别低洼特殊地区还残存着古人类,渡过严酷玉木冰期的智人就进化成现代人。玉木冰期灭绝人类的典型例子,就是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他们不是被智人灭绝的,更不是被现代人吃掉的,尼安德特人是被严酷的寒冬给灭绝了,因为寒冷而缺乏食物,他们的胃不能消化草根树皮。
距今6万2千年前,一支残存的古人类,被冰期驱赶到甘肃天水,天水的北面是陇山(六盘山),它的东面是秦岭,它的西面是岷山,这里是一个低洼地域,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冰雪覆盖的结果就是动物稀少,植物的生长缓慢。但是这支古人类,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动物稀少没有肉吃,他们就吃草根树皮,他们的胃适应了消化植物纤维。这是农业文明的开始。
这一小群人中诞生了两个男女领袖,男的叫混沌(盘古),女的叫女娲,女娲强大的生育能力,让这一群人繁衍生息下来。青蛙蟾蜍具有超强的生殖能力,夏天的时候,池塘里全是蝌蚪,青蛙蟾蜍的叫声“哇”“呱”,这个能生孩子的女性首领,就被部族称其为女娲。玉木冰期的夏天是短暂的,夏天也是繁殖的季节,这个残存的部族就自称为“夏”,他们的图腾就是青蛙蟾蜍。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或作女娲之腹。”又云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再造之母,女娲的图腾标志就是蟾涂,在大地湾、半坡、仰韶出土的彩陶中均有表现,传承大地湾文化的马家窑文化,更是发展出抽象的蛙纹。华夏文明从距今4500年前向西传播后,女娲被基督教文化演绎为“夏娃”,女娲开创了“夏”族文化。
距今3万2千年前,玉木冰期结束了,冰雪线退回到北极圈,夏族人就开始向亚洲大陆各处迁徙,遍布了亚洲大陆。距今2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火象征着太阳的光华,太阳带来万物生长,燧人氏的后裔就自称为“华”族,他们的图腾是啄木鸟。掌握人工取火的夏族和华族,发明了烧制粗陶,烧制粗陶的温度只需四五百度,但是这个技能让他们发展壮大了。
距今八九千年的时候,夏族的图腾向鱼龙演化,华族的图腾向凤鸟演化。夏族居住在甘肃天水,华族居住在甘肃平凉和陕西宝鸡,华胥国的女子碰到了夏族的首领,华胥氏践大人迹而孕生伏羲。伏羲是华夏文明的人文初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八卦、制文字结束了结绳时代;伏羲结网纲、造琴埙、定礼仪、制婚嫁,华夏诸部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后世称伏羲为地皇,亦称“太皞”(太昊),就是日月之光华。伏羲之母华胥氏演化为“西王母”,西王母和女娲不是同一个人,《山海经》对西王母有很多记载。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
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上迄六万二千年,距今八千年前进入繁盛时期,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彩陶文化。大地湾遗址创造了中国七个考古之最,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旱作物标本、最早的文字刻符、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绘画、最早的度量衡和十进制。大地湾遗址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大地湾向东传播出现了陕西半坡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影响到山东大汶口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
甲骨文夏: 夏,一个赤脚的人拿着一把耒lei(农具),准备下地干活,夏天很热的时候,人才可能赤脚干活;甲骨文华: 华,是一个枝叶繁茂的树木,万物生长靠太阳,在太阳的光华照射之下草木才能繁盛,甲骨文 夏和华都说明“华夏”是农耕文明。伏羲人首蛇身,说明他是“夏”族人,称为“太昊”,说明他又代表着“华”族。公元前58世纪,伏羲建立华夏第一个部落联盟政权,大地湾最早的宫殿式建筑,说明在五千年以前,甘肃天水是华夏文明的中心。
文明的发展是有科学规律的,火是人类发展的催化剂,使用火的程度,代表文明的进化程度。古人类在几十万年前,学会了使用自然之火,但是一直不会人工取火,文明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距今两万年前,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文明展露出曙光。因为,人类学会了人工取火,在烤制食物的过程中吗,古人发现火堆下面的泥土,被火烧过之后板结变硬,人类学会了用火老烧制粗糙的陶器。人类早期的粗陶只需三四百度的火,再后来,人类用火的温度提升了,可以烧制素陶,需要掌握四五百度的火。
距今七八千年前,伏羲时代的华夏民族已经可以烧制彩陶了,烧制精美的彩陶,需要掌握六七百度的火。距今5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分支甘肃马家窑文化出土了一把青铜刀,还有炼制青铜的炉渣,烧制青铜需要近千度的高温。华夏民族进入了青铜时代。西亚的青铜器时间是造假的,距今七千年前,西亚只能烧制四五百度的素陶,他们连六七百度的彩陶都不会烧制,距今四五千前,西亚才学会烧制彩陶,七千年前西亚是怎么烧制近千度高温的青铜的呢?这不符合人类用火的科学规律。距今4800年左右,陕西宝鸡出生的炎帝,甘肃天水出生的黄帝,他们先后率领部族向中原迁徙,华夏文明的中心向中原转移。
华夏是同一民族不同的两种图腾文化,夏族崇尚鱼龙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西,称为“诸夏”;华族崇尚凤鸟图腾,主体居住在太行山以东,称为“东华”;当然界限不是绝对的,东部有夏族,西部也有华族。仰韶文化出土一件六千年的“鹤鱼斧彩缸”,鹤的嘴里叼着鱼,这是写实的一种自然现象。彩陶图案的半边有一把石斧,鹤鱼之争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石斧代表权力和战争。鹤代表的是华族凤鸟图腾,鱼代表的是夏族鱼龙图腾,鹤鱼斧彩缸揭示的是华夏部族的争端和融合。
公元前二十八世纪早期,崇尚鱼龙图腾的神农炎帝部族,从陕西宝鸡迁徙到山西历山,并且融合了东华的太阳神崇拜。神农炎帝继承末代无怀氏皇位,建立了华夏第一个城邦制王朝“象朝”;大约过了50多年,崇尚鱼龙图腾的轩辕黄帝部族,从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新郑,融合了从事渔猎的有熊部落。炎黄二帝的东迁,向中原地区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技术。蚩尤九黎部族是上古燧人氏后裔,是长江流域的华族,兼并了荆楚江湘的鱼龙图腾的三苗,吞并了两淮的九夷,华夏文明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
蚩尤九黎部族来自于长江流域,他们的祖先是良渚早期文明的开创者,九黎、三苗都是早期华夏文明的组成部分,七千年前从黄河流域迁徙到长江流域。九黎是燧人氏部族的后裔,图腾是凤鸟中的斑鸠;三苗是伏羲有娲部族的后裔,早期图腾是龙蛇,后期演变为龙牛图腾。蚩尤率九黎、三苗北上争帝,首先吞并两淮的九夷,攻占炎帝都城空桑(山东曲阜)。公元前2697年,炎黄联军在涿鹿(彭城)战败蚩尤,华夏一统。
【华夏文明是如何进化为中华文明,华夏民族是怎样进化为中华民族的?】
华夏民族的融合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中也是有许多波折的。炎黄二帝战胜蚩尤,是华夏民族文化的第一次大统一,也是第一次华夏、九黎、三苗、九夷的大融合。炎黄二帝建立的象朝,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的国家,政权的最高领袖“帝”,实行禅让推举制度。象朝的第八个帝“帝喾”,是黄帝的第十三代玄孙,帝喾又叫做帝俊,他就是华族少皞(少昊)部族,图腾的标志就是凤鸟系的玄鸟。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地殷茫茫。”
商汤伐夏桀,原则上是诸侯讨伐君主,为了证明商汤代夏的合法性,殷商焚毁了“夏社”的典籍,编造了“惟殷先人,有典有册。”简单的讲“典”是祖先家谱,“册”是国家的历史。商汤放逐夏桀至巢湖地区,并且追杀夏的遗民,殷商的这些做法分化了华夏融合,华夏之间的矛盾加剧。夏朝的遗民在夏朝大司农周族首领不窋的带领下,向西北逃到戎狄之间,就是现在甘肃宁夏交界,殷商派军队追赶到到甘肃平凉,后来,这支军队就一直驻扎在甘肃天水一带,他们就是秦人的祖先。
《诗经》中“雅”指的是“夏”,大雅就是夏朝,小雅指的是周,就是小夏。诗经••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族虽然是夏朝的古老邦国,但是上天赐给周族全新的命运。”《诗经••生民:“厥初生民,时惟姜嫄。”周族是怎么来的呢,姜嫄践大人迹而怀孕生下了后稷,这个故事和华胥氏雷泽践大人迹如出一辙,周族就是夏族,他们的图腾是龙,夏朝还养过龙。周文王的十世祖先公刘,率领周人脱离戎狄迁徙到豳(甘肃平凉),恢复了祖先的农耕文化。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徙到陕西岐山。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战车4300乘、甲士65万伐纣,在牧野誓师和殷纣王的70万大军决战。牧野之战,就是周族“诸夏”和华族“殷商”的总决战。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对殷商赶尽杀绝,把殷商的遗民迁徙到商丘,让他们守护殷商祖先的陵墓。周武王伐纣之后,没有焚毁朝哥城也没有大规模的毁灭典籍,3000年后,河南安阳发现了殷朝最后的都城“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
周武王之后,周公摄政时期,他所做的主要是华夏文明的融合,殷商的遗老武庚挑唆管叔、蔡叔叛乱,周公诛管叔、斩武庚、流放蔡叔,封康叔于卫、封微子启于宋。周公辅佐成王,这一时期被称为“成周”,成周营建洛邑为中都,目的就是方便统制四方诸侯,缓解融合华夏民族文化。陕西宝鸡出土成周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中国、中华的概念诞生了,加速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左传••定公十年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周礼的制定,华夏不再分开来讲,中土、中都、中国、中华概念取代了两种文化图腾的“华夏”,周整合了华夏文明,整合了凤鸟图腾和鱼龙图腾,西周时期诞生了“龙凤”合体图腾,华夏民族有了统一的图腾文化——龙凤文化。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华夏民族演变为“汉人”“汉族”。龙图腾和凤图腾同样重要,龙代表了中华文明的男性,凤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女性。龙代表至尊的皇帝“天子”,凤代表至尊的皇后。近代以来,中国这个概念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中华民族的概念,不单单是指汉族,是中国境内五十六个民族的统称。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冷清先生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正在酝酿出版中。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千千兔子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大禹历时数年,成功治水,被舜选拔为继任者。之后他开启了一个清明的历史时代。所以在当时,以禹代表的夏后族在当时独领风骚,成为盛极一时的氏族部落。又加上夏后族以华山作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所以他们又被人们称为华夏族,这也是禹的儿子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叫夏的原因,所以中华民族又称华夏。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lovephoebe
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汉人这个称呼是从汉朝时候开始有的,而华夏族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
其实最开始,并没有华夏族这个说法,在远古时期,五六千年前的中原地区,黄土高原之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部落,这些部落间经常因为土地,水源等资源而发生冲突。
像近年来考古发现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以及山西陶寺遗址,陕西石峁遗址,以及长江流域的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等等。
都表明最开始的时候,中国境内的各部落间是一种互不隶属,且相互对立的关系。而在部落战争中由于利益关系,不同部落也会结为部落联盟,共同对抗敌人。
这就有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那些部落联盟集团,如黄帝部落联盟,炎帝部落联盟,蚩尤部落联盟。
黄帝部落联盟是一直生活在黄土高原一带的各部落组成的,蚩尤部落联盟是由长江中下游各部落组成的,而炎帝部落联盟则是分化自我国西部的古羌人,自西而来,一路东迁,最终到达中原一带。
于是,为了争夺土地,黄帝部落联盟和炎帝部落联盟发生了战争,后来两个部落集团联合再一起,并与蚩尤部落联盟展开战争,最终蚩尤战败。
赢得战争的黄帝被推举为新的部落联盟的首领,是为华夏部落联盟的开始,华夏族的开始。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埋葬naive
“华夏”是根据民族文化的高低来决定的。民族文化统一较高的民族中,一般称为“华”,但在周礼地区便称为“夏”,故总成为“华夏”,也就是我们的中国。当时除了华夏,民族文化程度较低的民族,就被称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的规模逐渐扩大,逐渐的将所有民族不分文化高低都纳入了我们华夏民族的范畴之中。便成了我们今天的华夏民族。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L皮O蛋U瘦I肉S粥
“华夏”,用我自己的理解来讲:从人类早期的发展史来看,最早的人类出现直到渐成聚落都散居于中国境内。随着人类的发展,聚落又渐成部落,形成了几大部落集团,比如炎黄集团、东夷集团、黎苗集团。三大集团的不断强大导致了集团之间的战争,最终黄河流域的炎黄集团取得胜利,这就是“华夏”基础的奠定。
黄帝作为部落的首领被尊奉为华夏始祖。以后的尧、舜、禹及再后来的三代夏、商、周都出自于黄帝。“华夏”的概念也是三代之后才有的,“华夏文明”大抵指的就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地带的文化类型及其传承。
“华夏”文明的形成不只有中原部落及王朝的建设之功,也有边地部族的贡献。比如蚩尤,比如来自东夷的殷商。
结合考古来看,华夏文明主要指的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核心地带,已经进入了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也有狩猎及饲养家禽家畜,以彩陶文化为代表。龙山文化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农耕为主兼以狩猎,以黑陶文化为代表。
至于上古世系的传承,《史记》、三五历记也只是零星记载,没有明确完整的答案,也不可能有明确完整的答案,毕竟年代太过久远,别说文字记载,连口耳相传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个人认为,记载和传说中的上古世系里出现的人物,有可能有以下的情况:记载中的上古部落首领有可能不只是一个人,很可能是几个人合并;记载中的传承有可能只是一些重要人物、有事迹的人物,而中间更多比较平庸普通的可能被忽略不记。类似于五帝本纪中“黄帝者,少典之子”这样的句子,“子”可能是儿子,也可能是指后代。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tiancaihuifeng
从最早文字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在春秋时期称古代中国为“华夏”,尚书·武成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现在的学者认为这是后人的伪书)比较可信的记载来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有“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的记载,根据孔子整理上古史料时的考据,“夏”与“华”属于同义词,两个字相互通用,华夏也称“诸夏”、“中夏”,因此,中夏又可以称做“中华”,著名史学家顾颉刚的解释是:“‘华夏’指中原诸侯,和诸夏的涵义相同。”
可见“华夏”这两个字连起来使用是地理方位上的称呼,或者是“夏人”和“华人”居住地的统称,并没有现代学术意义上的民族属性,华夏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近的事,并非一开始就有民族属性。随着华夏文明的扩展,开始有了大量自称为华夏人的移民,由此产生“华人”一词,这一概念逐步演变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但对“华夏”的来历、含义,历代学者各有说法,争议颇多,迄今尚无定论。其中“夏”的起源最早,来源于三代中的夏朝,大禹时期还没有夏的概念,但到了儿子启的时期开始称禹的儿子“夏启”或“夏后启”,这时候“夏”的概念是由地名转为国名或族名的,与现代的民族属性有很大区别。古籍中将夏做为中原,“蛮、夷、戎、狄”做为四方,所以,“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这里的“中国”只是就方位而言,与今天的中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余其宅兹中或”,“或”是古字国的意思,一般指京师或都城,这时候的中国指的是中原的都城或中原诸侯,其范围有限,与华夏的范围相同,疆域不过“方三千里”而已,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概念。现代意义上中国一词的使用最早开始于清朝,清政府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派出的使臣全称为“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这是首次在正式外交场合使用中国这一概念,而之前的称呼则比较笼统含糊,比如“天下”、或者是“四海”等。
“华”的称呼也始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并多次出现,比如“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等。从这样的文字记载中不难看出“华”和“夏”、“戎”都是并列关系,其来源与“夏”有着异曲同工的痕迹,源于族名的可能性更大,但族名完全不同于人种意义上的民族,这与后来国外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唐人类同,并非是民族概念上的称呼。
后来的古文字学家们对“夏”和“华”都有训诂研究,《说文解字》中说:“夏,中国之人也。”又说“华,荣也。”这一释义使两个字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夏和华最早是两个并称的族名,而且“夏”字本义并无人的涵义,应该是“居住在河洛中原地区的夏人”更为准确。而之后的解释则更为夸张,流传比较深入的解释有唐代孔颖达的“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对此解释,现代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是受大一统思想影响下的附会和美化,不足为凭,与孔子时代的解释有明显缪误,毕竟孔子亲自整理过古籍文献,其解释应该更权威。当然近现代的学者们也有各种解释,有说是来自地名的,也有通过民族学、人种学概念推论为来自图腾崇拜的。
就“华夏”这一概念来说,早期所指是中国这一地理称谓是基本明确的,仅仅是地理范围上而言,并无民族的涵义。按照左丘明、司马迁等古代史学家的观点,五帝同根、三代同源,同为炎黄子孙,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拥有共同的华夏文明,才形成了近代以后的华夏民族,应该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单纯的人种学上的民族概念完全不同!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扎巴依Ivan
黄河,华夏民族诞生的源泉。
中国古称华夏,受当时人类文明的限制,又是一个较早拥有人类文明的民族,以为地处世界文明的中心,故为中华!
每一个民族的起源和壮大,他们与河流的关系是那样的重要和密不可分,从埃及与尼罗河的关系再到俄罗斯和伏尔加河的关系,他们都称之为母亲河。
华夏民族也不例外,源源不断东流的黄河之水,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给聚集在此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继而经过人类历程的演变,遂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较早的民族——华夏民族!
每一个民族的文明并不是从有文字的那天算起,但也不是从有语言的那天算起,而是应该从靠自己的智慧制造了器物,以利于族群发展壮大的时刻算起。
华夏民族通常被称为炎黄子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并不完全正确。
在黄帝之前的若干个世纪,暨有盘古、伏羲和女娲,他们应该是这个民族传说之中最早出现的人物。
他们也许没有开过天、辟过地,也许没有造过人和炼石补天,也许他们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有着平凡的身材和四肢。
但不可否认,他们应该是这个民族最早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
但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还不叫华夏民族,时代过于久远、亦过于模糊,也无任何的文字记载可供考证,于是人们便把这些人物赋予了丰富想象力的神话传说。
华夏民族的称谓始自于黄帝时代,由于黄帝生活的时代距文字出现的时代并不遥远,所以相交于前者,有着较为清晰的记载和可靠论证。
黄帝距夏朝建立之前的二百年间,尽管铜器还没有出现,但毫无疑问生产工具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居住的房屋结构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在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宫殿这种高级建筑。
在黄帝时代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纺织品,从而摆脱了对树叶和兽皮的依赖。
然而无论怎样,不管是盘古时代还是黄帝时代,他们还只是部落而不是一个国家,尽管在黄帝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权力这种形式,但在权力移交方式和权力分配上还不足以称为朝代。
对于大禹和夏启父子二人改变了权力移交方式的做法,史书和后人对此进行了一定抨击。
但这是一种改变人类历程的一个演变过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之路。
他们这种做法,对伯益来说是一场灭顶之灾,对于部落来说也许是一种不幸,而对于后世的华夏民族来说则是一种进步。
他们这种做法,是所有人类社会的共性,如果人类老是停留在部落状态而停滞不前,那就不叫人类了。
因为,只要是人类就必定会发展。
夏朝以后是商朝,它们与后继的周朝共同成为了被LI/SHI/XUE/JIA称之为奴隶社会的三个朝代。
奴隶并不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词汇,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将夏商周三个朝代定义为奴隶社会。
奴隶,通常是指失去自由、无偿为统治阶级提供一切服务的人。
而奴隶的来源一为在战争中敌方的俘虏,二为在本国犯了罪的人。
应该说,自从有了战争便有了俘虏,自从有了国家便有了罪犯。
现在的社会早就不叫奴隶社会了,而这种无偿提供义务服务的形式还是依旧存在。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语言,而把语言转换成文字的形式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一个过程。
文字是人类历程的一大进步,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在十几万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原始状态,而在文字产生不到五千年以后,人类便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原因。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说明了华夏民族在文化层面上已经远远的不是仅拥有文字那么简单。
而真正把文字发展成自己民族文化体系的则是在随后不久的周代,也就是周代出现了第一次民族文化高潮,它影响了整个的华夏民族、影响了这个民族数千年之久并直到现在!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小迷糊
在汉族的形成和发展中,是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其他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漫漫发展历程中,随着各民族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华夏民族,称之为"华夏"。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闻香识包子
华夏民族的形成轨迹:河南贾湖遗址――山东大汶口文化+东北红山文化+江南崧泽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杭州良渚文化――苏北蒋庄、花厅良渚文化遗址――山东日照两城遗址+济南城子崖遗址――山西陶寺遗址+陕北石峁遗址――河南二里头遗址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一枚小镇
感谢邀请。
华夏民族有何来历呢? 严格地说,“华夏”主要不是民族概念。首先,它是国家概念;其次,它是文明概念;然后才能说到——生活在“华夏”这个地域上的民族为华夏民族。
“华夏”一词,最早的来源,肯定与夏朝有关——“禹受舜禅,易虞为夏”。
后来,商族打败了夏。再后来,周朝又取代了商。
周,对于殷商有点儿“深恶痛绝”。主要是两点——认为殷商荒废农业和荒淫无度导致灭亡——这在尚书.无逸和尚书.酒诰里有记载。
所以,周朝千方百计和殷商撇清关系,反而愿意自称为夏。
华夏首先是“国家”概念。最早在文献中使用“华夏”一词的,是尚书.武成——记述的是周武王打败纣王的事迹。有人说,成武是伪作,清华竹简中的世浮才为正本。但对于二文中都有的“华夏蛮貊,罔不率俾”这个记载,并无争议。这句话是说,华夏周围的异族,没有不顺从听命的。
托名于司马迁老师孔安国的尚书传,对“华夏”的解释是:“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不管这本书是不是魏晋时的伪作,这个解释是准确的。也可以证明,“华夏”最初是“国家”概念。
华夏其次是个文明概念。夏商两代,除了自己和一些方国进入了文明时期,也有许多部落仍处原始时代。周,原就是一个进入文明较晚的方国。武王伐纣时,同盟军中还有庸、蜀、羌、微、卢、彭、濮等部落。这在尚书·牧誓里有记载。这些部落,皆为中原西南方的少数民族。
周朝王室,和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在得势之后,又自称为“夏”,大概就是为了表示自己是夏文化的继承者,与殷商没有关系。
“夏”字,在古代有“大”的含义,周以夏自称,也包含了尊大的意味。
于是周王朝自称为“夏”,从属于周的中原诸侯国逐渐自称为“诸夏”。把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部落当作野蛮人而和自己对立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诸夏又称为诸华或华夏。对少数民族则泛称为夷或夷狄。
华夏和夷狄之间,曾经有民族、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可是同时,又有着长期密切的共处关系——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和东都洛邑 (今河南洛阳)不远的地方,就有夷狄居住;在今山东的齐国和鲁国不得不与附近的东夷、淮夷周旋;在今山西的晋国长期和戎狄杂处;楚国诸侯可能移居自中原,但其实是蛮夷化了。
西周曾多次向北方的严允(犬戎)和南方的楚(荆蛮)进攻,都未成功。最后,西周反而败于犬戎。
春秋时,北方的山戎南下,灭了卫国。南方的楚国向北进攻,汉水流域的姫姓诸国都被吞并了。中原的诸夏,一度危急。 齐桓公在管仲协助下,高喊“尊王攘夷”口号,联合诸侯打败山戎,帮助卫国复国,又抑制了楚国北上。所以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咱们就都是“披发左衽”的野蛮人了。
再以后,晋国强大,形成了晋楚争霸的局面。 同时,晋齐秦等国都把邻近的夷狄纳入本国版图,加速了夷夏的融合进程。
楚国,一面兼并邻近小国和蛮夷,一面迅速华夏化。到春秋晚期,楚已经由蛮夷转变为华夏。
到战国,各大国之间,已无分夷夏。所谓夏夷矛盾,已主要变为与北方塞外的胡(匈奴)和华南地区的越的争端了。
此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华夏族,也就是后来汉族的前身。 这就是“华夏”作为民族概念的形成过程。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夏”的解释很简单——“夏,中国之人也”。华夏文明,也就是中华文明,在华夏民族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容否认,古代中国,存在着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这同古代印度雅利安人蔑视异族,以及古希腊人蔑视异族一样。
所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对夷夏的区分,重文化而非重种族——这是中华文明的特点。
孔子到过许多属于华夏的诸侯国,都不得意。于是他想到“九夷”去。有人说,那里太落后了。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异族一视同仁。
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周文王是“西夷之人”,他们都在“中国”行仁政,都成了圣人——夷狄之人可以成为代表华夏文明最高品位的圣人。
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夷夏关系史上有两个明显的中华文明的特点——一是,夷变夏和夏变夷的事例很多——周人的先祖弃是尧舜禹的后稷(负责农业的官员),原来属夏;后来子孙迁居戎狄变为戒;到公刘时期又逐渐再变为夏。又如,周族一支在殷末南迁入吴,变为蛮夷;春秋后期,吴再变为夏。
二是,夷夏之间的交往和婚姻很多——著名的霸主晋文公是犬戎狐姬之子。按母系,他是夷狄,可又成为“尊王攘夷”的诸夏首领。晋文公的母亲是夷狄,但姓姬,与周王和晋君都同姓,这一支戎在历史上很可能与周有血缘关系。 鉴于这两种情况,人们难以种族或血统来确指夷夏。于是文化上的先进与落后,便成了区分夷夏的标准。
学者们说,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对中国以后的历史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carinepeng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
华,是为“章服之美”也,
夏,是为“礼仪之大”也。
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我叫兰德里
回答题目,有两个传说和两个当代人的观点。可供大家参考
一,炎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张家口涿鹿县),炎帝打不过蚩尤,后来请来黄帝帮忙。黄帝和炎帝联军大败蚩尤并将其杀死,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融合在一起,逐渐发展成华夏族。这也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二,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禹所属的夏后族盛极一时。所以后人称启为夏启,而时启领导的部落生活在华山周围,所以又称华夏族。
一,华夏就是一个民族名称,华夏族定居在华山之周,夏水之旁,故而得名。在先秦时代被称为华族或夏族。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以一个核心民族为中心,逐渐的融合通化别的民族,形成一种“单元性的多元化民族”。
二,华夏不是民族称呼,而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概念。中国的祖先曾经分为三个主要的集团,分别是华夏、东夷和苗蛮。在不断的征战中黄帝的华夏族脱颖而出,成为首领。其他集团臣服,被迫纳入华夏族。其实这和三帝大战的传说大同小异。
三,两个文化水平高的民族结合的结果。起初华族和夏族的文化水平最高,生产力最为先进。在当时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和民族中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所以二者珠联璧合,强强联手,成为其他诸如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眼中的文明民族。后来这些落后民族接受华夏文化,融入华夏范畴,形成华夏大民族。
不管谜底最终如何解开,但我们做为“华夏子孙”,永远是中国人最自豪的称谓。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密码
华夏民族的来历,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华夏”称谓的来源;二是作为一个民族,出现形成的具体历史过程。
首先,“华夏”名称的来源。先秦古籍文献《尚书》中记载,“冕服采曰华,大国曰夏”。之后唐代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是对当时,集中出现在黄河流域的族人的一种通称,多指现代社会文化意义中的汉族。但是不能因此把华夏完全等同于汉族。
其次是作为民族的形成过程。按照现在比较通行的民族形成理论,一个民族的形成,一般要以共同的地域为前提和基础,进而形成了共同的生活和语言,包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一致性等,再经过一个漫长的互相影响融合,潜移默化的过程,最后在共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心理素质形态。
我国现存的史料文献,最早可以从商周时期开始,探讨华夏民族的产生。《尚书》中记载,周代人有自称为夏的情况出现,如“唯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这里的夏是周人的自称。和夏朝中的夏人,是名同而实异的概念。
众所周知,周人从姬姓,之所以使用夏自称,很可能是因为《尔雅》中解释的那样,“夏者,大也”。夏是指以周为首的部族群体,这个阶段还处于部落状态。
西周时期,天子以分封制管理天下,在当时中原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族由于之前的发展,在经济,语言和生活方式方面趋于一致。这是周人能够以封土授民的分封制管理天下的社会基础和原因。
发展至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所谓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分布,但是这些散落四方的族人,并不都是外族,很多都是中原旧部,只是相对于天地之中的“国”而言的。
之后在春秋战国之际,基本上都被当时的几个主要诸侯国如秦,晋,楚等合并了。而且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虽位置不同,都不同程度的实现了华夏化。
从这个时候开始,氏族血缘上的差别,已经被淡化,甚至遗忘。而是渐渐被诸侯国与国的概念所取代。诚如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的:
从长江以北,燕山以南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广大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具有民族特征的华夏民族。
华夏民族作为一个文化概念,反映了我们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漫长的形成过程。作为一个实体概念,不但包括国内的所有人,还包括全世界范围内,分布在各地的华裔及其后裔等。
不同看法和见解,欢迎留言,评论交流,欢迎关注坡后梨花开。谢谢!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花间笑悲伤
谢邀!!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著许多部落,“华”部落和“夏”部落,“夏”是古代羌语“特别强大”、“非常”的意思,《左传》“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可见,华夏民族的来源的多样性,比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5000年来,不断东进南下,炎、黄两部落经阪泉之战后融合成的炎黄联盟,炎黄部落又在涿鹿之战后兼并东夷集团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此时华夏族源基本固定,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华夏族正式形成了。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伪孔传将其解释为“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华夏如以地名解释,华指华山、夏指夏水。可见华夏族是生活在华山周围、夏水之畔的人。
华与夏在字面上都有“美好”的含义,
也表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萌象运气好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世所周知,“华夏”、“中华”、“中国”是我们国家的称号。然而,为什么将我们的国家称为“华夏”、“中华”和“中国”?其源头又在何处? 关于“华夏”之名的由来,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太炎)在其文录中写道:“我们民族旧居雍、梁二州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夏之名实因夏水而得,本在雍、梁之际,因水以名族,非邦国之号。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建汉名以为族,尔邦国之义斯在;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章太炎先生的这段论述,被许多学者捧为真理,广泛引用。因而在中国史学界流行近百年。笔者不才,愿与诸君再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最早的华夏人因位居神州中部地区而自称中华、中国据史记夏本纪记载,4100多年前,夏族人最早活动于今河南登封至伊河、洛水流域,即自河南登封至陕西华山南面的洛南和华山北面的华阴、大荔等沿黄河南岸、西岸一带。因既在华山之下,又在大夏河沿岸,所以他们就自称华夏人。后来,夏族人跨过黄河占了今天的山西南部,并向东北又发展了200余公里,建都于濮阳,从而东西长达500余公里,南北宽达200余公里,幅员达十几万平方公里,人口达330万,成为当时很了不起的大国家。
华山恰好位于神州中部,因而最早的华夏人遂以上邦大国自居,瞧不起四周那些落后民族。他们把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北狄,把南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南蛮,把东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把西方未归顺自己的少数民族称为西戎。他们认为自己居住于大地的中央,所以又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称自己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这就是“华夏”、“中华”、“中国”的源头。
太炎先生观点的几处商榷
在原始社会,本不存在国家。炎黄时代居住于华山之下的先民部落,只能是民族而不是国家。当然后来“华”也代表中国。但太炎先生说“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又说“建华名以为国,而种族之义亦在此。”这显然是颠倒了族与国的关系。
再者,大禹因治大夏之水有功而被封于夏,从而产生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夏朝被推翻,夏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夏族。所以,太炎先生说夏是“因水以民族,非邦国之号”,也是颠倒了本末。
刘邦被封于汉中,接着建立了汉朝,这是实实在在的国家。民族是指有着共同生活习惯和相近血缘的群体。汉朝臣民在大汉王朝统治下共同生活了400余年,又互相通婚,才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和相近的血缘。在汉朝被推翻之后,汉朝臣民及其后裔才被称为汉族人。所以太炎先生说“建汉名以为族,尔邦国之名斯在”,也是颠倒了本末。
太炎先生将四千年前的华夏和二千年前的汉弄混淆了。诚然,今天的汉族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在历史上,汉族人与华夏人并不等同。最早的华夏人并不是汉人,也基本上不是汉人的祖先。今日的中国人(主要是汉人)虽也自称为华夏人,但已不是原来的华夏人,也基本上不是最早的华夏人的后裔。最早的华夏人,无疑是以禹为首领的夏族人。
当时的商族人因居住于东面的沿海地区,被夏族人称为东夷人。当时的周族人,因居住于夏族人西面的岐山一带,又被夏族人称为西戎人。大约500年后夏族人被商族人打败,一部分夏族人被商族人俘虏,成了他们的奴隶,大部分逃到了边远地区,一部分投降或隐匿下来,被商族人逐步同化。这时商族人占领了夏族人的地方,住于中原地区,又自称华夏人、中国人。
再后来周族人又打败了商族人,将商族人的大部分又赶到边远地区,他们居于中原地区。当时部分商族人及其周围的少数民族归顺了周族人,也被适当安置了。尚书周书武成篇对此作了记述:“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民命”。文中的“华夏”即指原来居住于中原的商族人,“蛮貊”则指南、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可见,早先打败了夏族人的商族人,因为后来入住中原,也自称和被称为华夏人。因为华夏本指地方(华山之下、大夏河岸边),既然住在了那里也就是那里人。
正像我们今天的人,只要自己和祖辈住在那里,就自称是哪里人,并不管那个地方过去住过什么人。同样的道理,周族人打败商族人,入住中原后,也就自称和被称为华夏人了。至于汉,那是又过了大约1000年以后的事。汉王朝的建立距最早的华夏人即夏族人近2000年。所以,太炎先生说:“汉家建国,自受封汉中始。于夏水则为同地,于华阳则为同州,用为通称。适与本名符合。是故华云、夏云、汉云,随举一名,互摄三义。”这是将4000年前的华夏与2000年前的汉混为一谈了。
当然,由于周朝历时880年,汉朝的建立,并没有也绝不可能赶走周族人,而且后来的汉族的主体正是周族人的后裔;今天的汉族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但太炎先生将汉族与历史上的华夏混为一谈,显然是不妥当的。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Nicole_guo
题目说中华民族叫“华夏”是不准确的。
中华民族是指包括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祖国大陆56个民族在内的全体总称。从华夏族到汉族再到中华民族有一个不断发展融合的历史过程。
华夏族是指上古黄河流域为主,文明高度发展的先民,是后来汉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大概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华山周边地区为主,在黄帝以前的远古,有一个高度文明的华胥国,它是中华文明萌芽阶段。二是从字意而来。“华”通花,美丽的意思。“夏”者大也。我们的祖先认为自己的族群既美丽帅气,又高大威猛,同时还有国土辽阔广大的意思。也就是认为黄河流域的先民高度文明。而周围落后民族则分别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强盛的汉朝以后,尤其是张寋开拓的商路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带来的民族融合,周边小国逐渐把我们称为“汉人”。中原王朝生活的人们也以“汉人”为自豪。所谓“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逐渐“华夏”的称呼为“汉”所代替。
中华民族则是近现代才有的称呼。这个称谓有利于团结全世界华族,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nnj
根本是不同的概念。华夏人是周天子的臣民,人分三六九等,礼不下庶人,奴隶、贱民不入列。除了华夏人,都是蛮夷。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征阀秦国失败,向秦国投降,华夏人变成秦国奴隶,充军修长城,九死一生,估计华夏人也消失了吧?华夏的本意,华就是花,夏就是大。孔子自认为是华夏人,提倡克己复礼。后来儒家思想大行其道,儒生自认为是华夏人,知书识礼。民族的概念是康有为等维新派从日本引进的,梁启超发明了中华民族之说,中华民族包括大清朝境内所有民族。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缎面高跟鞋
夏,来源于夏朝或夏后氏,夏后氏起于嵩山周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故以夏称地、称其民;夏商周三代多定都于此,亦是最早的中国所在;
西周时嵩山东南有封国——华国,其都曰华阳(今日还有华阳故城遗留),而嵩山在早期亦曾得华山之名(尔雅·释山),故又以“华”代指昔日夏后氏之所居。今人多言“华”来自于华山,却很少有人提到古有华国存在。
孔子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华与夏互文同义,“华即是夏,夏即是华”,故中国又称中华、中夏。
古籍中常言“楚失华夏”、“楚失中国”,即楚国处于南方,远离中原之意。
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后世“华夏”一词词意不断扩大,慢慢代指全国。其他“华山、夏水”或“华胥、夏邑”没一个把“华夏”二字对等起来的。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Loodzi
华夏是从春秋,左传,正义中解释为“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而来,其华夏一词,最早见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貃,罔不率俾“。《尚书正义》中”冕服华章日华,大国曰夏“。古人是服饰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为夏,合起来就是富绕美丽辽阔大国家。
”华夏蛮貊,罔不率俾。“用现代语说,不论中原的穿着丝绸的地区诸侯头人,还偏远少数地方穿着兽皮的诸侯头人,没有不顺从(周武王)的指挥。所以华夏是代表中原大地代表。并不是那朝,那代,那族人。
从历史说。从中国最早开发是从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地发展起来。特别的黄河的部落人群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南方更认为大禹的后裔是象夲来西部偏远是夷狄戎主的成就秦国,以东胡为主造就燕赵,以南蛮为主成为楚越。最早被秦始皇统一秦王朝大统一,最后全部归顺大汉。都是统一思想为整个中华大地共同理想。为了这个理想。多少英雄前赴后继,英勇牺性。多少豪杰战果辉煌成就长久和平安宁。也造就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
是综合统一起来,才为华夏民族。中华民族是最早受世界认同民族称号。华夏民族是国内相互通用称号。更是早在有甲骨文的中华的两字,就代表。地位非常崇高,神圣,高洁,显赫,尊贵,广博,辽阔。从《左传》中的“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更是不难理解。总计华夏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有着容纳的,非常多的,各族人统一起来的大国民族称号,才能称之为华夏民族。也是国内最能相互理解的民族称呼。在国际还是中华民族为好。随着与时俱进人时代要求特别是近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以教育强国优先位置。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linlin_
“华”指渭南华县周边。
渭南古属弘农郡,治所河南灵宝。
“夏”指夏县周边。
夏朝历次迁都,在夏县、斟鄩周边。
“华夏”合指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及迁徙延伸的区域。
西安关中平原,不属于西北黄土高原。
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属于中原河南,西汉时期,西安就隶属于河南司隶州;东汉称司隶校尉部,由洛阳统领;三国时期归许昌管辖;直到西晋才从河南划出,划入雍州边缘。
西安人百分百能听懂河南方言,但听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属于中原。
本来就应该:陕北划归宁夏;汉中划归四川;西安关中划归中原河南;宝鸡划归西北甘肃陇东。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走着走着心宽了
《左传》中说:“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叫做“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又叫做“华”。
后来,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把“夏”当作族名,把“华”当作国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但夏水只是一条很小的支流,华山也只是名山之一,算不上名气很大,很难成为一个国家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狗头看世界
谢邀,我来回答
▽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说文解字》说:“华,荣也”。又说“夏,中国之人也”,“中国”即指古代河洛地区。“冕服采章曰华”,以区别披发左衽的夷狄,是着博衣大带采饰的河洛之人可称华夏。更深一层意思则“华”与“花”二字通假。活跃于洛阳西北的有(虫乔)氏以蜜蜂为图腾,是炎黄二帝的母族(注1)。蜜蜂采百花而成蜜,对蜜蜂的崇拜延伸到对花的崇拜。炎黄子孙由是称自己为花(华)。而“夏”应是源于山鸡。山鸡古称夏翟,简称夏、又称鸫(音洛)。古人以河洛地区为山鸡聚集地,洛河、洛邑的得名与山鸡(夏)有不可忽视的联系。花与山鸡二者都是五彩斑斓的事物。
(注1: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是两个同源共祖的远缘亲属部落。在口耳相传的谱系中,他们的先祖都是从与有(虫乔)氏互为婚姻集团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儿氏族,一个发祥于姬水,即姬氏族、黄帝部落,另一个发祥于姜水,即姜氏族、炎帝部落。)
▽炎帝神农氏像【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故称炎帝。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
“华夏”的概念是相对于“蛮夷戎狄”来说的,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个方面都散居着野蛮人,古籍中以“夏”作为中原,因此华夏又称中夏、中土、中国。而“华族”就是身着漂亮衣服的民族。在《春秋左传正义》中的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
▽轩辕黄帝像【“人文初祖”。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又有说因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建都于有熊,即今河南新郑,亦称有熊氏。除与炎帝部落板泉之战,三战而得其志和与九夷的涿鹿之战统一华夏外,他还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在以黄帝为祖先的姬姓部落里还出现过农业方面成绩卓著的领袖——弃。能认识不同土壤,并懂得拔去杂草,挑选良种。传说弃是周人的祖先,被尊为后稷。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 裔、夷均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同时又具有反对外来干涉、侵扰的性质。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为了保护华夏文化不受杂染,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华夷之防”,一是“用夏变夷”。而其后孟子对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发展,正式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
▽统一华夏的涿鹿之战,黄帝于阪泉之野打败炎帝后,蚩尤西向侵掠,炎帝大败,转向黄帝求助,遂起涿鹿之战。蚩尤属东夷集团,是九个部落结成的联盟首领。东夷勇武善战,武器装备先进,发祥地在今山东曲阜。距今50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原始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石器、骨角牙器制作,都超过了同期的中原部落。稍晚的龙山文化时已有了青铜容器的铸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大汶口文化的先民相继西向发展,进入华夏集团的领地以拓展生存空间。距今5000年前后,其部分居民已西迁进入豫中,直接发生接触的影响所及直达豫西、豫南、苏南等地,涿鹿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1951年,陈寅恪撰写论韩愈一文时,在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时有说道“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
华夏族随着生存空间的扩张而繁衍壮大,到汉唐时期人口文化经济达到空前高度,到宋时人文各项领域达到顶峰,“汉人”这一词汇到了蒙元时期被蒙古人广泛地称呼华夏族。及至后来又有汉族之称。
▽罗中立油画“父亲”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凤九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以区别与周王朝敌对的四方部落(四夷)。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诸侯,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夏”最初仅为一文化概念,也是周王朝的自称,至汉代以后成为汉族的别称,始带有民族概念。
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红烧肉
大家好,我是小渔老师,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说道华夏二字呀,咱们不得不提到华夏民族的来历。相传在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比较重要的是有后来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等。炎、黄两部落后来经过人口的流动,互相通婚等社会发展,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部落,就成为我们所说的“炎黄子孙”,居住于中原地区的炎黄子孙为了和四方胡人做区别,所以自称为华夏一族。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呀,地位非常的崇高圣洁,显赫尊贵。华、夏两个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华就是夏,夏就是华。大约从春秋时代开始,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二字连用,合成“华夏族”。
从古代起,我们的汉族往海外迁徙,都自称为华夏人,由此产生了“华人”这个词,“华人”的概念也渐渐的由当初的单指汉族,扩展到整个受中华文明影响的其他少数民族,逐渐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代称。
对此大家觉得呢? 欢迎大家点评一起探讨。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zhangxintracy
我们知道,能代表中国文化的莫过于汉字了。要了解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去寻找答案。
《说文解字》对“夏”的解释是:“夏,中国之人也。”
“中国”最早是指中原地区,“夏”的意思是中原地区的人。
那中华民族为什么又叫华夏民族呢?为什么叫“华夏”呢?
《左传》里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从这里可以看出,“夏”的引申意义是“大”,针对的是礼仪的兴盛,中国是礼仪之邦,最讲究礼仪,礼仪是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把尺子,礼仪是社会的普遍的行为和道德规范。而“服章”是指服章和文章的统称,服章之美是服装和文章之美,即服装的华丽耀眼,文章的华彩漂亮,也就是“华”,华是花的意思。中国文化就是像花儿一样灿烂,花儿一样兴盛繁荣,花海无边。所以中国文明也叫华夏文明,中国文化也叫华夏文化。
华夏民族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礼仪之邦,而是服装之美。礼仪是意识形态,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服章是是物质表象,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物质和精神相得益彰,进而联想到中国文明从来就是兼修两个方面,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内外兼修,而把精神文明摆在首位,即儒家所倡导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华夏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中华民族的大花园里“花”丰富多彩。历史上,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北方民族喜欢养狗,狗也叫犬,所以北方民族古代叫“狄族”,以此类推,南方多虫叫“蛮”、闽,“南蛮之地”就是这么来的,东方民族是善于骑马射箭,所以叫“夷族”,意思是“大弓”;西方民族大多养羊,所以叫“羌族”。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凝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多囖加菲喵
作为华夏子孙,应该明白华夏二字的本义,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华”是表示什么?依据中华字通分析下华夏二字,供大家参考! 华華崋(化huá huā huà)是花的本字,是由華简化而来。繁体華是由草的省形“艹”和垂的省形变化为“”会意而成的字。草“艹”表示草木;垂“”表示草木花朵儿下垂,开花授粉,是花的意象写照。借“化”声表示花变化快,花样多,完善“華”的意义。1965年简化为“华”,是由“十”和“化”会意而成。“十”表示我们中华十全十美;“化”表示我们中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美丽的花儿是草木的精华生化而成,化即标音又会意。崋是由“山”和垂的省形变化“”会意而成的字。“山”作为归类符号,表示山峰;垂“”表示华山陡峭险峻,垂直纵立的主峰。崋因山顶有“莲花池”而得名“華”,后崋和華二字合一,均有华美花美之意。
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禹为蚕虫吐丝的过程。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夏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养蚕织绸的大面积推广时期)。
华夏一词中“华“”应该是用来修饰夏的。夏是人们会缫丝织绸,穿上了绫罗绸缎,人们从野蛮,穿兽皮、草遮体,到穿绸,追求美的时期。所以,从夏开始,人类文明有了较大的进步。经历了炎黄(用火--饮食从生食到熟食的进步);尧舜(窑洞--居住从游牧到定居);到华夏,禹为吐丝的蚕,夏为缫丝织绸,人们过上了追求美的文明阶段。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chenrvy
华夏民族是一个人文概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
所谓华夏,古语曰:“华夏者,春蕊也。”春天盛开的花蕊,象征生命,生机勃勃,年轻美好的意思。也有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的涵义在里面。
华夏子孙,炎黄子孙,几乎是同一个意思,都是指生命的延续,生命的绽放与衰没。如同周易所载:“生生不息也”。因此具有很强烈的人文色彩。
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诞生不过百年,它出现的环境十分特殊,是以其他异族为背景的。之所以是一个政治概念,主要由于其包涵了生存、民族、文明等诸多复杂对象,它是建立在华夏民族的概念基础之上的,但主要是突出政治意味,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总之两者区别如下:
第一,前者是人文概念,后者是政治概念。
第二,前者不具有排他性,后者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第三,前者是客体性概念,后者是主体性概念。
第四,前者具有人与自然的两重性,后者偏重于人格。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kakaxiaoqu
华,日之光华,光明。
夏:广大,色彩灿烂。
华夏:太阳之光华照耀下,广大而灿烂之地。
华夏,是我们中国的祖先对自己生存的土地最美好的命名,同时也隐含着远古先民的信仰。中国远古祖先,向往光明,崇拜太阳和太阳神。太阳神是远古中国第一神祗。传说中,第一届天地共主东木公(也叫东华帝君,东皇太一)就是太阳神。玉皇大帝昊天,实际也是太阳神,因为远古太阳的名字就叫“昊”。中国的三皇之一伏羲,也是太阳神,在出土的汉代汉砖上,伏羲头上顶着的正是太阳。有学者研究,古代统治者称“帝”,帝也与太阳神崇拜有关。
所以,华夏就是:日华照耀之下,广大而灿烂的光明之地。
或者从信仰来讲的话,就是:日神守护下的光明之地。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在云端
感谢悟空邀请!欢迎关注小白菌灬
“华夏”是中华民族的称号,凡是今天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56个民族都自称为是“华夏民族”,如今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也经常自豪的称呼自己是“华夏子孙”,但这个“华夏”究竟是怎么来的呐?目前很难给出一个精彩的定论,不过我们可以从来历史长河中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关于“华夏”的由来有三种观点:
炎帝、黄帝大战蚩尤蚩尤原先是炎帝的大臣,但是他却想要独霸天下,于是联合苗氏攻打炎帝,战争一开始蚩尤比较占优势,炎帝被迫带着部队仓促撤离,同时向黄帝求援。不过蚩尤使用妖法一度让炎黄联军吃亏,黄帝决定放手一搏,于是利用太极推算得出蚩尤下一步计划,成功包围了蚩尤军队,联军一鼓作气打败了蚩尤。
炎黄部落最后团结一致统一了中原,他们尊称黄帝为主,融合而形成了华夏民族,这就是华夏的来源。
夏朝的建立另一个传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大禹经历数年,成功治理泛滥的河水,接替舜成为下一任首领,之后的他开启了一个清明的时代。
在当时以大禹为代表的夏后族独领风骚,他们以华山作为自己活动中心,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华夏族”,这也是大禹儿子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名为“夏”的原因。
地域文化概念最后一种观点,“华夏”根本不是什么民族称呼,它指一种地域文化概念。在远古时代,文化高的周礼地区称为“夏”,而另一个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华”,“华”和“夏”合起来称为“中国”。
相反的,在华夏的周围是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后来华夏文化不断壮大,四方民族都接受华夏文化,纳入了传统华夏文化之中,也就有了“华夏民族”。
虽然现阶段我们没能完全解开这个迷题,但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以“华夏民族”为荣的!!
我是喜爱历史的小白菌,喜欢的话记得点个关注,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发现!!!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行者虎七
“华夏”这一词原始意义是“住在华这个地方的人”。
以下是个人理解,“华夏”的答案并没有标准的解释,我只写个人觉得很有道理的答案。
章太炎作过自己的解释:“神灵之胄自西方来,以雍、梁二州为根本。宓牺生成纪,神农产姜水,黄帝宅桥山,是皆雍州之地;高阳起于若水,高辛起于江水,舜居西城,禹生石纽,是皆梁州之地。观其帝王所产,而知民族奥区,斯为根极;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则缘起如
此也。”
雍,梁为古代九州之二,雍,梁之间大约以华山不界。
我个人觉得章太炎解释符合我个人想象的。“华”这个地方应该是指上文中神农,高阳,黄帝等人的生活起源之地。当然九州这个概念应该是后来的,但“华”这个地名很早就存在,范围不确定,就写雍州之地,东南至于华阴而止,梁州之地、东北至于华阳而止。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
“夏”
《说文解字》。许慎云:“夏,中国之人也。”
个人觉得许的解释应该只截取了一种,原始含义应该指“人”。“夏”字的上面是指“手”,正在劳作之义,下面是指“腿”。“从攵、从百(字打不出,用相似字“百”代替),从臼。臼,两手;攵,两足也。后来引申为在田野里劳作,夏天的代表。
不过后来有人解释,“夏”这个字应该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图腾。
比如说这个字,像不像一个骄傲的小人——插腰。
一般情况下,原始部落都会拿“动植物”做图腾,做祖先崇拜,那时的人们认为自己是“图腾”的子孙。
如果拿“人”做图腾证明人的人类观念意识有很大进步,从动物性向人性开始了一大步,但就是这点区别,作为人的自视心就强了起来,自以为居住在天下之中心,而自己又是了不起的堂堂正正的人,于是瞧不起四面的邻居,目东方居住的人曰“貉”,是豸类;南方居住的曰“蛮”,是虫子;西方居住的曰“羌”,是羊种;北方居住的曰“狄”,是犬种。
这是夏民族最早产生的民族自尊心。
据此推测,夏王朝的这个“夏”很可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因为大家的图腾就是"夏“。
所以”华夏“,应该是指居住或者来源于”华“这个地方的人。
以上推测只是我个人看过众多说法中,我个人认为最合理的说法(可能也有更合理,但我设见识到)。因为我们在远古之前的事在以前关注不多,很多事是以后人现代意识强行解释的,”华夏“的解释来源有近百种。
个人解释只代表个人理解,写在这里最大的意义是让大家能看到,并不带任何定性定义。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木兰裳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恭天成命。”意思是:华夏及四夷奉天成命皆相率而从,欲共伐商纣。唐孔颖达疏曰:“冕服采章,为有光华也”,故曰“华”,大国曰“夏”。在《春秋左传正义》中,亦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的解释。自此,唐孔颖达所疏“华章之美,礼仪之大”成为后人所认可的“华夏”一词最佳解释。
亦有观点认为“华”是因为华山而得名,“夏”是从夏水(即汉水)而得名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故曰“华夏”为地理观念。
慎思之,“华夏”之释非“华章之美,礼仪之大”而能言尽,亦非“文化概念”、“地理概念”所言,实则和中华人文思想之化成有莫大关系,需对中华人文史实做一全面分析,方可了义。
曰若稽古。太初之人文历史为初始。
徐整三五历纪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三皇者,首为天皇氏,项峻始学篇曰:“天地立,有天皇十三头,号曰天灵,治万八千岁”。盘古王表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中为地皇氏,始学篇曰:“地皇十一头,治八千岁”。帝系谱曰:“地皇治一万八千岁,以火德王”。
季为人皇氏,始学篇曰:“人皇九头,兄弟各三百岁,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各居其一方,因是而区别,荣氏曰:人皇兄弟九人,生于刑马山,身九色。”补史记·三皇本纪曰:“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掌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九州即为天下九州。
太古之人文历史,至有巢氏而一变。
有巢氏,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皇甫谧以为有巢在女娲之后。遁甲开山图曰:石楼山在琅琊,昔有巢氏治此山南。
再后燧人氏,尚书大传曰:燧人为燧皇,以火纪官。礼含文嘉曰:燧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遂天之意,故为燧人。
远古之人文历史,至太昊伏羲氏而一变。
太昊伏羲氏,易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礼含文嘉曰:伏羲德洽上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龟书,伏羲乃则象作易。
次有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社稷正神帝女娲氏。《淮南子》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猛兽食精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方极,鳌,苍天神,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精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后有神农氏,易曰:“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楺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实”。
上古之人文历史,至轩辕黄帝而一变。
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开创周代者,齐有太公之余化,鲁有周公之余化,太公为开国建国之大贤,周公圣人有上三代治国之学,故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之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鲁一变则至于道。三圣所尊皆上古之王道。此王道非后世帝王之王道,而是“先王有至德要道”之孝道,即是中华民族特有之文明精神。而孔子当时所称先王之道,则是指夏商周三代及五帝时之王道。上古五帝之一虞舜以孝闻,而天下荐焉,帝尧嫁女而禅位于天下。《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也是在讲“至德要道”。
故可知黄帝时代所尊之至德要道,当上溯至太昊伏羲氏、帝女娲氏之远古时代。《列子》中所载“黄帝梦游华胥国”,实言黄帝所尊之道也。此可与“孔子梦周公”参看。
《山海经》曰:“华胥履大迹生伏羲”。司马贞补史记曰:太暤包牺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有圣德。
圣王之制,施德行礼。故可知上古所尊之“华”,实指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伏羲氏之母华胥氏。非“华章之美”之华也。此乃先王至德要道。
至夏禹氏上古人文历史而一变。
至尧舜禹时代,中国洪水泛滥,《尚书》载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孟子》载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可见当时之情状。禹受命治水,平定水患。《史记》称其“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其门而不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卒使洪水安于其流,人民安居乐业,因而被拥戴为中原之共主。而后禹又征伐苗乱,会诸侯于涂山,并定生民之居处以安其民,《史记》称“徙众居民,乃定万国”。其子夏启因禹之功绩阴荫,遂获共主之继承。于是夏朝立。
释名曰“宽假万物,使生长也。”曰夏。先秦典籍中所载录“夏”而冠以“诸”称“诸夏”或“夏”皆为怀大禹之功德也。一如大汉因文治武功而称强天下,今日之国人自称汉族,汉人,汉字之说焉。
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意思是对大禹,除了赞美之外,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太史公自序曰“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亦为追怀大禹功德。
上古之人文历史,至周初又一变。至春秋时代,天生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又有一大变。于是“华夏”之说兴焉。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至此,“华夏一体”、“诸夏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遂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可分裂的大民族观念、国家观念、人文观念。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
四子
华夏族基本上就是和汉族互通,相同。以前一直认为华夏族就是炎黄子孙,近十多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考古,已经证实蚩尤也是华夏族的祖先之一,现在基本上是三圣齐祖。
至于来历,也是看看考古的的成绩。以往并不知道也不承认一些事情,也就是本土族是蚩尤、炎帝是西来者,再后来是黄帝。黄帝打败炎帝、并合并之,再后来也打败蚩尤,同样是合并之。只不过是蚩尤的臣民变成了移民百姓。炎黄一族是高层。时间直到汉朝,移民百姓才有机会进入表演舞台,及可利用读书逆袭上高层。为什么有的时候鲜卑、契丹、匈奴……等少数民族也称是黄帝的后裔呢。那是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当黄帝的时候,强行篡改史书,造成的。根本没这回事。所以史书、史记……里面很多局限性的东西存在。
原贴:中华民族为何叫“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