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阅读爱分享的元气女孩,一枚95后的在读硕士,点击“关注”不迷路哦,每天为你分享个人精进干货和生活随笔~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偿还。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才发现,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如是说:“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穷。”
也正是《百年孤独》这一部纵跨百年、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煌煌巨著,奠定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
《百年孤独》
这部20世纪屈指可数的经典文学巨著,融入神了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现实与虚幻,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当你面对如此一部史诗性的文学巨著,翻开书你会看到一代代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还有一些有着相似名字的不同人物,对于初读者来说,《百年孤独》这本小说的情节千头万绪实属正常,读第一遍尚且还未能读懂。
笔者建议大家放松自己的心情去读它,不要去纠结这个人物是上一章节里的谁,不妨试着去随意翻翻,不求甚解又有何不可?
不过,这本小说想表达的,或许我在这里可以试着为你梳理~
《
百年孤独》主要映射了哪些?
笔者总结三点如下:
(1)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布恩迪亚经历了从淳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接着殖民入侵后的西方思潮的侵蚀,再到一切归于平静后的绝望、堕落,正是哥伦比亚,甚至是整个拉丁美洲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
(2)美洲反殖民战争的缩影:主人公“奥雷连诺上校发动了三十二次武装起义,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败。而上校在否定与自我否定,空虚与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奥雷连诺上校最终远离尘嚣,又躲入了小屋,度过了后来碌碌无为的数年岁月。
(3)狭隘思想的沉重包袱:作家马尔克斯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可见,尽管小说中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也就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布恩迪亚家族的神秘诅咒:我命由天不由我!
在这个魔幻故事的百年中,涉及的人物多达七代,人物繁多,人物的名字都很长,而且多有雷同,布恩迪亚家族给新生儿起名,总是翻来覆去地“炒冷饭”。
要么叫他们“奥雷里亚诺”要么就是“何赛·阿尔卡蒂奥”,这里的阅读难度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
“原来时间也会失误和出现意外,并因此迸裂,在某个房间里留下永恒的片段。”
小说里有一个先知叫梅尔基亚德斯,他不仅为这个家族带来了文化、外来文明以及古老巫术,也在最开始就写下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和结局“羊皮卷”。
早在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代兄妹乱伦逃离原故土后,经历了瘟疫、洪灾、战乱。
从这里多多少少可以看到亚当和夏娃的影子,仿佛是因偷食禁果被贬逐,为了智慧和欲望带来的快乐,而放弃了永生,并终生为欲望折磨和奔波。
家族的诅咒
这个神秘的家族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诅咒:近亲结婚会生着长有猪尾巴的孩子。
尽管这个家族一直在努力躲避这个诅咒,但最终还是应验在后代身上。
书中这个奇怪的诅咒并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原型很有可能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悲剧:
“俄狄浦斯生父忒拜王拉伊奥斯从神谕中得知他长大后将会杀父娶母,因而用铁丝穿其脚踵,令一仆人把婴儿抛到荒郊野外。仆人怜惜他,把他送给科林斯的一个牧羊人。
科林斯国王因为没有儿子便收养了他。成年后,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
不久后俄狄浦斯以其聪明才智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
后来,受俄狄浦斯统治的国家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在寻找灾难肆虐的原因时,国王俄狄浦斯向神祇请示,最后在先知提瑞西阿斯的揭示下,俄狄浦斯才知道他是拉伊俄斯的儿子,终究应验了他之前杀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读完以后会觉得很狗血,但是客观来看,俄狄浦斯悲剧其实表现了偶然和必然的复杂关系,命运的“无常”、“无奈”都是人类无法去掌控的。
归根到底,不管是家族的诅咒还是俄狄浦斯悲剧,都阐述了西方神话中命运主宰一切的观点:我命由天不由我。
所以,当家族的最后一个人在破解了“羊皮卷”之后,也明白了这是家族的宿命,这个家族百年来一直努力在摆脱被诅咒的宿命,最后发现跟命运对抗失败,即使垂死挣扎也无法摆脱宿命,仿佛一个闭合的轮回,从原点最后又回到原点。
百年孤独终究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孤独没有原点,是宿命,也是轮回
“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小说中的男人们被权力欲和性爱困扰一生,男人天生心中充满熊熊燃烧的躁动和不安;
而女人们则被繁重的家务和爱情困扰一生,女人天生善于感性和妒忌,而那些没有被这些七情六欲拖累的人,又都早早撒手离世。
反观社会,这不也是大部分人的现状吗?
话说人类最初在炼金术中寻找知识,后来又在大航海中寻找财富,也正是大航海时代联通了全世界,不仅带来了知识、文明、科技、新思想,也让全球的政治体系和格局发生巨大的变化,读者在书中也不难发现这些情境。
所以人类自古从蛮荒到文明,从信仰上帝宗教到发展科技革命,人的本质和天性上并没太大的改变。
不是在渴求真理中两极分化,就是在追求情欲中飞蛾扑火,或者在排除异己的无数战争上消耗生命;
抑或是在反抗命运中悲哀绝望地呼天抢地,要么在反抗强权中不惜流血、以命相争,人类史上这种不屈服的精神不得不让人慨叹又心生悲悯。
作家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仿佛给你生生泼下一盆冷水,你才发现,最后大家都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自黯然离去罢了。
所有人的一生只是孤独的旅程,众生芸芸,粉墨登场,皆只为完成一个早已写好的大剧本,最后的结果本身并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那些转瞬即逝的过程。
比如:
“有时两人会一直默默坐到傍晚,面对着面,彼此凝视,在静谧中相爱,并不比当初在癫狂中相爱减色。”
其实书中有很多值得回味的金句,只不过单独摘出来,反而觉得失去了它的原汁原味,放在原著里面你才能深味其中的意蕴。
这就好比是一幅美丽的风景水彩画,我小心翼翼地把画上的小姑娘剪下来欣赏,怎么看都没有原来整体的美。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马尔克斯对他笔下布恩迪亚家族的这份“孤独”,却又赋予了深刻的同情和怜悯。
他认为,这些人之所以孤独,就是因为缺乏爱。“不懂爱情,不通人道,这就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
事实上,孤独,是马尔克斯创作的永恒主题,他笔下所有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无限孤独的。这大概是因为,马尔克斯将孤独当作了一个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个体,必然要经历的悲剧性命运吧。
常读常新,倒是年少不识愁滋味
《百年孤独》打破了我所幻想的美好,却又重新构建了一个丰盛的世界。
第一次邂逅它的时候,我读高一,当时觉得结局实在不可思议,兜兜转转还是躲不过命运的诅咒,结局的“长猪尾巴的男孩”让我印象深刻;
时隔8年,今天第二遍拜读这本小说,心中早已知道它的结局,读来却觉得悲凉,大概就是“年少不识愁滋味”吧,这一次《百年孤独》把一句话深深地刻进我的心里:
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合上书,仿佛看见时间的洪流在滚滚向前,这一刻,我希望我记住在读研期间这本《百年孤独》的阅读体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来铭记它带给我的心流。
既然人生来就是孤独的,那么,人的孤独不是因为寂寞,而是出于内心的精神需求,无关结果,只关过程。
既然孤独没有答案,那就让结局被风吹走吧。
最后,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是元气女孩Krystal,一枚95后的在读硕士,业余阅读码字和画画,每天分享美好的生活点滴和读书干货,欢迎关注我交个朋友哦~
如果想进一步认识我,可以移步阅读:让你离元气女孩Krystal更近一点的说明书v1.0
还有我最近画的图集,希望能带给你治愈的力量:那一晚 | 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爱恨意难平
以及我在自媒体运营中喜提的一个成功引流600+的案例:红包封面涨粉600+,结果意外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