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叫蔡东藩的清朝人写的历史书不错,他写了好多朝代的历史故事。汉代的有《前汉演义》和《后汉演义》。不能算是完全的白话文,但是和现代文语言美什么差别,很容易看。
新历史小说家及代表作
Delinda
原贴:汉代历史及人物白话小说
晓游
(总体上受欢迎度,实力依次递减)
山冈庄八--明治40年(1907)1月11日生于新潟县小出町,本名藤野庄藏。小学中途辍学,改至通信讲习所就学。17岁开始从事印刷业。昭和8年(27岁)担任大众俱乐部创刊主编,同时也以笔名“山冈庄八”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昭和13年(1938),其作品《约束》入选每日周刊大众文艺。后来加入了崇拜已久的剧作家长谷川伸的新鹰会。
司马辽太郎--【しば・りょうたろう】(1923~1996)日本作家。原名福田定一,生于大阪。1943年毕业于大阪外语学院--今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院蒙语系,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闻社,两年后任产经新闻社记者,同时发表作品。1961年开始专业作家的生活。司马的小说把历史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人物放在革新与守旧势力尖锐斗争的环境中,从各方面来歌颂他们的励精图治和文治武功。
陈舜臣--(1924年2月18日-2015年1月21日[1] )华裔日本人、作家,出生于日本神户市,祖籍中国。在神户发迹,毕业于大阪外事专门学校(现大阪大学)印度语专门科。主要写作爱情推理小说和中国历史推理小说。被称为最懂中国的日本人,为日本取得最高文学成就的外族作家。是日本的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先行者。日本推理小说三冠王,在他之后田中芳树、宫城谷昌光、酒见贤一、冢本青史等众多日本籍“中国历史小说作家”陆续出现。陈舜臣于1990年取得日本国籍,1996年(平成08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98年受章勋三等瑞宝章。代表作:《中国历史》、《小说十八史略》、《鸦片战争》等。
南山闲人
蔡东藩(1877—1945),名郕,字椿寿,号东藩,萧山临浦镇人。自幼聪颖好学,儿时阅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月余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通义,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史代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全书共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变初衷。
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除历史演义外,尚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在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写成内科临症歌诀4卷,并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后又设私塾授学。对语文教学提倡“学以致用”,力主革新。蔡东藩晚年生活艰辛,以行医、卖文为生。1945,年3月病死于所前。
白菜居士cyx
人物介绍
蔡东藩(1877年—1945年),名郕,字椿寿,号东藩,居于临江书舍(蔡东藩旧居),萧山临浦镇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自幼聪颖好学,儿时阅读《资治通鉴》等史书,时人称为“神童”。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宣统元年(1909)中省优贡生。1910年朝考以优入选,翌年春赴福建以知县候补。因不满官场恶习,月余托病回乡。辛亥革命后,应好友之邀,到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任编辑,修撰高等小学论说文范、中等新论说文范、清史概论等书。从1916年至1926年的十年间,蔡东藩写成历朝通俗通义,有:《前汉通俗演义》、《后汉通俗演义》、《两晋通俗演义》、《南北史通俗演义》、《唐史通俗演义》、《五代史通俗演义》、《宋史通俗演义》、《元史通俗演义》、《明史通俗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民国通俗演义》(部分)。全书共11部、45册、1040回、600余万字,记述了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20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该书在史料上遵循“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的原则;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在撰编《民国通俗演义》中,对清廷之腐败,予以抨击,其间曾收到恐吓信及子弹,迫其修改,蔡不变初衷。又著有西太后演义(又称《慈禧太后演义》),增订清初吕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义》,其一生共著书13部,撰写700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的奇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主要贡献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除历史演义外,尚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在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写成内科临症歌诀4卷,并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后又设私塾授学。对语文教学提倡“学以致用”,力主革新。蔡东藩晚年生活艰辛,以行医、卖文为生。
蔡东藩写书的动机,与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现状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长诉之史笔,以期用通俗演义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以此帮助国人从历史的启迪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正是他“书生报国”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选择了首先写《清史通俗演义》,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蔡东藩于1945年春、日本投降前夕逝世,享年六十九岁。
秋水1976
moderato
.ゝ沫蘭
原贴:血橹漂杵的典故及历史?
o冬菇兽
原贴:初一历史下学期试题及答案
lovely1118
原贴:初一历史下学期试题及答案
MARY
哇哇小王子
01
威廉·莎士比亚>>
02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03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04
查尔斯·狄更斯>>
05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06
芥川龙之介>>
07
欧·亨利>>
08
马克·吐温>>
09
埃德加·爱伦·坡>>
10
居伊·德·莫泊桑>>
原贴:世界十大历史小说家?
mini兔妖
原贴:求写中国近代历史的小说家
xuxuever
原贴:历史复习方法及背诵技巧
jjjiiieeeda
谢谢邀请,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历史的小青年!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古代记载的历史不一定是绝对正确!
这里举一个反例吧,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部享誉盛名的历史巨作,难道其中记载的历史都是真的吗?简单的以汉武帝为例,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汉武帝绝对是古代地方当中数得上的雄主,在他的带领之下,汉朝走向了所向披靡的富强,打的匈奴到处乱窜,解决了中原几百年的边境问题!就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在《史记》当中,居然被描绘成了一个多疑暴虐的君主,虽然其中并没有埋没他所做的事情,但在《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看来,汉武帝还是不招人喜欢的!
再来看唐朝的历史,唐太宗绝对称得上是雄才大略了吧,但他也曾经篡改过历史!他将他自己和他手下的功臣描绘成开国元勋,虽然事情不假,但明显的是,李渊的手下一部分的功劳被埋没或者一笔带过了!最严重的部分便是玄武门之变,这是一场权力的争夺战,亦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痛!所以在编纂这段历史的时候,把他描绘成一场正义的斗争,很多的历史真相被掩藏!
所以,史书当中记载的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那只是我们参考历史的一个凭借!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加个关注呗,谢谢您的鼓励!
轩辕忆奕
绝对真实的历史是第一历史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
记载的历史是第二历史真实与否有多种原因
有史学家的直笔曲笔有避讳制度等等
读历史的人怎么理解怎么选择改相信还是质疑才是重要的
=_= KIWI
就看现在的国人作假能力和水平来看,那绝不是一朝一日之功,也就是说没有个几千年的功夫做不到如此干练和炉火纯青的地步的。
所以说历史上假的东西究竟有多少不知道,蛋是真的东西恐怕就屈指可数,或者说少的有点惨不忍睹。
大家知道,真实的东西往往不太入耳动听,只有把那些编造出来的盛世故事说给皇上听,才能取得龙颜大悦,当然,百姓实情是没人敢亲口说给皇上听的,如果因为这实情惹得皇上怒颜大发是要掉脑袋和诛灭九族的,所以专捡好听的入耳的话说就慢慢形成了大臣宝宝们的习惯,日久成习惯,习惯就成自然。
历史记载当笑话娱乐娱乐还是蛮可以的,如果当真那就大可不必了,现代的吃瓜群众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了不是吗?
hddcf_yao
两句话回答你:
第一句来自马未都: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第二句来自胡适: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
我们所说的史书是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从唐朝形成习惯,后代为前朝修史。这里面难免会有不公正的地方。再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出纰漏更是正常。谁也没有能力记录下每一个历史细节。
但是历史的大脉络应该不会有问题,留在史书背后的道理也可以任由后人解读。
草地轶事
不一定。
正统王朝在为前朝撰写正史时,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秉笔直书,二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正史中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的某件事,叙述过程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对于史书中的正面人物的错误做法,则采取回避的态度,以免损害正面人物的光辉形象 甚至影响到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我在这里只举一个例子。《宋史》中关于宋太祖死亡的叙述是“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50”。正史中关于皇帝的死亡时间准确到年月日,而不必准确到时辰。比如宋太祖是正常死亡的话,此一“夕”字就是一个多余的字,如果宋太祖被一般人谋杀,史书也会有记载。如果宋太祖被他的弟弟赵光义谋杀,而赵光义又是后来的宋太宗,则史书中就要回避。但是如果史书记载“癸丑,帝崩于万岁殿,年50”,则会给读者认为宋太祖正常死亡的印象,这又违反了史实。于是加了一个“夕”字,既做到了秉笔直书,又做到了为尊者讳。
O莉薇亚
客观来说,从来没有一个绝对真实的记载。如果一个人宣称自己发现的是绝对真实的,那么疑问就是很大的。
不说古代,现代社会发生一件事,各个媒体角度不同、倾向不同和了解的信息不同,就会有多重“真相”。尽管真实只有一个,但是解读却是多元的。
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有很多种类型,也派生出许多编纂方法,宏观方面可以分为正史和野史,但这样的二元划分又过于简化。实际上,除了官修历史之外,民间各类记载也是层出不穷的。从笔记、丛谈、小说、戏剧和日记等,都可以看作对于历史不同程度的描述。
编撰地方志兴起之后,也是一种记载全国和区域历史的载体。明清之后,历史记载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原始资料的意义彰显出来,如明实录和清实录。除此之外,还有各类档案、会典和召对等文献,有时候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记载。这样既加深了历史的厚度,也给历史从业者带来考辩的必要。
因此,历史研究者的求真意识,是一种最高目标,大体上是无法检验的。历史已经过去,除非可以重历过去,故而通鉴与经世是历史学的世俗目标。尽管如此,所谓学术上的真实至少应该是符合常识、逻辑和历史发展本身的规律,考虑到一些偶然性因素,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Jason Xing
谢邀
世界上绝对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历史记载也是这样。
所为历史记载能基本反应当时的历史事实就不错了。因为:
一,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俗话说“胜者王侯败者贼”,所以,胜利者在书写历史过程中必然要美化自己,丑化对方,这样的历史记载与真实的本来面目肯定有一定的出路。
二,执政者写史是为统治服务的,所以写什么是有选择的,也是要设立不能触碰的“红线”的,对统治者有用的东西就会大书特书,对统治者不利的东西就不去触碰。所以这样的历史记载,其真实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三,不同的历史版本记载的事件不同,也让人真假难辨。比如,《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太甲被伊尹囚禁三年后,伊尹见太甲悔过自新,便又把国家交给了太甲,太甲接受教训,励精图治,成了一个勤政爱民的明君。《竹书纪年》记载却是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潜回杀掉了伊尹,改立了伊尹的两个儿子继承了伊家。你说这两种记载哪个是真的呢?
总之,历史记载基本能符合历史的真是面目就不错了,要求绝对真实是不可能的。
贱贱的兔子
答 大圣问:
所谓各花入各眼,只要是人就会有感情,哪怕是最权威的历史著作《史记》,作者司马迁也有自己的好恶。在某些历史事件的记载中,总会夹杂些许的个人观点。
而一旦在客观的事件中有了主观的东西,那么无论是多么理性的判断都不能转述出事件的真实写照。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都是通过前人的记载而流传下来的,这世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道理,所以看待历史需要我们辩证地分析和研究,不能想当然的认为。
薰薰
没有绝对的真实,虽然很多史官冒死记录真情,但毕竟当年消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在传递过程中以讹传讹,记录也会有疏漏,加之人为因素,比如唐太宗直接“诱导”史官;不同朝代的史官会把自己情感掺入记录,导致史书只能接近历史。
《史记》中有明显的疏漏汉书·司马迁传称赞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但是,我们在读《史记》时,很多记载一眼就可以看出根本不是史实。比如刘邦喝醉后,显出龙身,赤帝斩白蛇,这些都给没有背景的刘邦找个当皇帝的理由,应该是民间传说,不属于史实,但却记载在史书中。
司马迁在著《史记》时参考资料有限,出现过一些纰漏,比如秦朝亡国君王子婴的身份问题。
史记·秦始皇本纪:“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这里记载子婴是胡亥的侄子,秦始皇的孙子;史记·六国年表里记载,“高立二世兄子婴”,子婴长了一辈,成了胡亥的哥哥;史记·李斯列传子婴辈份更高:“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子婴又成了秦始皇的弟弟,胡亥的叔叔。
由于其他史书也没有详实记载,子婴身份成了千古之迷。
君王干涉历史记录每个君王都希望史书中把自己记录的伟大一些,另外他们也清楚,平时做的很多事并不光彩,虽然口口声声对史官说要如实记录,但免不了“提醒”一下,或讲点歪道理“引导”一下史官。李世民想修改有关他的记载的事不少。
旧唐书·褚遂良传和《资治通鉴》都记载:贞观年间,褚遂良负责记皇帝的起居注。李世民感觉心里毛毛的,怕他把自己做的不好的事也记进去,就想取过来看一看。褚遂良没给皇帝面子:“不闻帝王躬自观史”。李世民心里更是发毛,问他:“我干了坏事,你也一定要记下吗?”褚遂良说:“这是我的职责,当然一定要记。”黄门侍郎刘洎接过话题说:“皇帝有过失,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人们都能看见。即使遂良不记,天下人也记着呢!”
敢拒绝皇帝不合理的要求,记录皇帝的不是,褚遂良是好样的!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找到监修国史的房玄龄,提出看国史的要求。房玄龄没顶住,拿给皇帝看。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看到“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李世民很大度的要求:“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认为当时的事情没什么可避讳的:“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
“六月四日事”是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说这段历史没有什么可隐讳的,我特么就像周公杀叛乱的管叔和蔡叔一样,是为了稳定社稷。李世民“不经意间”影响一下史官的思路。
不同史官感情色彩不同不同朝代、国家的史官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总会受到情感左右,记录有些差池。比如北宋种师中率军援救太原失利的记载,宋朝和金国人的记录就有差别。
宋人编著的宜和编年记录的战况是:
种师中统兵救援太原,遂自天长,登平定军,至寿阳县,凡数百里间未尝见一金人。师中以为金人知师至,悉以遁去。而我师肆行,未尝被坚执锐,五兵之具悉委傔负之将。至石坑,有报前军已到石桥,至太原止二十里。中军至石坑,军垒未屯,有报榆次县路金人兵马将至,师中曰:“必金人残零将归者,令后军去收捉。”转刻之间,金人大至,我兵未措手间,铁骑来冲,奔溃,被伤不可胜数,师中遂殁,幸脱兵将十无二三。记录是种师中在进军过程中,没有遇到抵抗,以为金国撤军了。没想到了榆次,遭到金国主力部队的突然袭击,导致失败。
大金国志的作者宇文懋昭记载:
金军围太原多于潞、汾两路拒宋师,不谓师中忽由平定出土门,去太原无一舍之远。我师(金兵)惊谓自天而下,师中既不能弃乘我(金兵)不意,则当急趋太原,薄城而垒与张孝纯、王禀之军马为表里,则我(金兵)必不敢越太原,重兵往拒汾潞,由是汾潞之师亦可前进,而太原之围必解矣。乃师中方以孤军为优,回趋榆次就粮,宜乎为我师(即金师)所袭,以致败也。记载的正好相反,是种师中部队“自天而下”,让金军吃了惊。但种师中胆小了,采取错误战略,没有和城里的部队里应外合,而是到榆次找粮食补给,导致失败。
同样一场战争,不同的记录者带着各自的情感,从各自有利的角度去记载,谁更准确,哪个更真实呢?
失散
只有未知之事,没有不可知之事——论历史的真实。
什么是历史?简而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既然事情都过去了,我们又怎么知道,过去的事真实发生过,正如王阳明所说,你看这花时,这花便开着,你不看这花时,这花便谢了。
古代没有照相机,录像机那么古代的史学家们是怎样记录下来所谓真实的历史的?正如司马迁《史记》中所写的五帝本纪,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可信的?
关于历史的真实说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而书写历史的人往往是后来的存在。但是,由于人是有意识的,意识是可以能动的反映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基于这一点,我们认为历史是可以认知的,而认知历史的途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前人所留下来的史书,所谓的史书有正史和野史之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史书的时候,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所谓去芜存青,拨开历史的迷雾,探亲原本的事实。
在历史学界,事实一般分为两种,一是第一历史事实,即当时当事所发生的历史真实情况,这一事实我们是永远无法得知了。二是第二史实。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还原当时的历史境况,从而了解历史的真相。
据阿凡
我觉得不全是真实的,正史也不全是,都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去修饰或者添加,变动!野史就更不用说了。都要客观的看待吧,就拿现在我们见到的事情来说,各有各的看法,记录者理解不同,文字和记载体现的也不一样。都要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潮流,生活习惯等等方面来理解。正史没有问题,但也要学会分辨,野史就当成普通的文学作品来欣赏吧!
广研的小庄
历史记载的不一定是真的,就我所知,假信息太多了,有牵强附会的、有主观臆断的、有神化的、美化的、丑化的、还有张冠李戴的等等,五花八门,牵强附会的最多,把祖宗的国套在几百上千年之后的后裔所封的同名国头上的有不少,特别是东夷地区的诸侯国,很复杂,有些原来祖先在其他地方有国,灭亡了,几百上千年后又重新被封的,本来就乱,再加上牵强附会,再一编,更乱了,有时候为了搞清楚一件事,搞的很累,甚至还搞不清楚。
zhou1031431
真实与否,得看你看的什么书,中国记录历史书籍浩如烟海,春秋的尚书,左转,战国的司马迁的《史记》为传记文学开山之作,从上古一直写到汉武帝,共三千多年的历史。班固的《汉书》,为第一部断代史,也就是一个朝代的历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周朝威烈王时代写到了五代后周世宗,不属于二十四史,它为编年体史书。《史记》和《资治通鉴》都为通史,所以有重复故事。二十四史中,除了《汉书》,其余断代史全是当朝记录前朝。还有很多书都带了些色彩修饰。
因为历史久远,再加上朝代兴替,很多历史不得不因为客观原因而得以修饰,如果是断代史,写故事就得看当朝帝王脸色,写前朝就更加不可细述,不得不说读历史能有百分之70的真实性就不错了。
但左转却是个例外,作为中国第一部详细叙事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真实度是非常高的,不容置疑,但现在的伪左传也不少,得分辨。
其实读历史啊,最主要的是教人们如何分辨是非,豁达明理,它的真伪,又何止一段话能说清。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知进退,便可知如何改变处境。
王小君爱旅行
谢谢邀请。
“历史”这个词,有两个迥然不同的含义:1.“历史”的本来含义,指的是已经真实发生过、已经真实出现过的人或事。”历史”本来就是指真实的过去(无论是“好人好事”,还是“坏人坏事”)。2.“历史”的引申义,指人们围绕历史进行的记载(“史载”)、评说(“史评”)。
历史本身,是早已经客观真实发生过出现过的,当然是真的。
而对历史进行的记载评说,则受到史料的制约,受到记载者、评说者自己主观条件(本人的史学水平、价值观、道德修养、思辨能力等等)的制约,也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所以,不一定都合乎历史的真实原貌。
因此,对历史所作的记载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对历史所作的评说不一定都站得住脚。
这方面的例子不少。例一:关于宋太祖之死、宋太宗继位的原因与过程,学术界一派说是“宋太祖因病猝死,宋太宗正常接班”,另一派说是“宋太宗弑兄篡位”,显然,其中必有一种说法是错的。例二,日本“考古学家”藤村新一多次伪造“史前遗址”,伪造“旧石器”,严重误导了日本考古学界。
不过,网友们完全不必因此就气馁,因此就怀疑所有历史、怀疑所有历史记载、怀疑所有历史评说。
恰恰相反,我们有理由对历史记载、对史评抱有总体上的充分信赖。
历史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学问之一,早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在学科建设、史料辨伪、史学批评、具体历史研究等许多方面早就形成了一整套求真求实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体现于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里、历史文献学里、史料学里,体现在大量历史研究好书好文章中)。
历史学虽然永远不可能百分百复原所有历史面貌(因为,历史中的许许多多段落没有留下任何史料痕迹、或者史料严重残缺模糊,史学家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历史学可以努力向着求真求实的目标越来越靠近。
史料的不断发现,理论、方法的越来越完善,都有助于推进历史探索的可信程度。
(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让许多“消逝的历史”重新浮出水面。图中是曾侯乙墓的最重要文物之一:铜尊盘。)
例如,近四十年来,曾侯乙墓以及众多的曾国墓葬发现,从此,原本在通史系统中一片空白的曾国,如今对于该国已经可以勾画出六、七个世纪延续的粗略轮廓。类似的学术进展远远不止这一例,给了历史探索以信心,也给了历史读者以信心。
多了解一点历史学的特点及其进展,多接近靠谱的史学工作者,多看靠谱的历史书,那么,对史书真实性的过多疑虑将会迎刃而解。
——————
图片是转引自网上。谨向图片的摄影者衷心致谢。
Vanyi
虽然史书很多不靠谱的地方,但还是最可信的。写史的人,有很多政治目的,所以不同的人写出来同一件事,细节也也不同,结论也不一样。史书之间进行对比,不同年代的人,不同理念的人,互相对立的人,他们的史书对比看;史书记载跟文物发掘出来的实物印证着看;对史书记载进行逻辑推理看……总之,不能单独孤立的去读就是了。
石头哥哥
历史有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分。
简单来说,本体论就是回答“历史是什么?"的问题;认识论则回答“历史学家是怎样认识历史的?”历史本身没真假。
历史环境、个人素质却会对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本体产生影响。如古代为尊者讳的传统,如魏收写《魏书》因随意篡改历史被成为秽史。
假做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rdxiang1979
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专门记录当朝历史的人员,越到后期朝代,随着文化的加深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记录的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和丰富。
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重点是每个朝代的记录者都是受控于帝王,所以,如果帝王想要掩盖或者篡改一些历史内容也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这样想来,像史记等这种记载历史事迹的文献内容难免会有一些虚假的内容,但是,总体来看,根据后代历史学家们的考证,大部分的历史还是准确的,至少是有迹可循的。
毕竟像我国考古研究中,对于每个朝代历史的考证,不单单只拘泥于文字方面的书籍或者文献,更多的是要去花时间,通过各种历史文物或者历史线索去推断它的真实性。至少现在已经广泛流传开的各种历史事迹还有具有一定真实性的,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要自欺欺人,欺骗后人,那么历史的存在对于我们而言又算什么呢?
当然,我了解有一些野史,什么叫野史,就是不是专门人员编制,而是又外面的百姓自己编写流传下来的,一般这种的真实性也是两说,如果是发生在朝廷外的事迹,或许野史的真实性要大一些,毕竟是发生在朝廷之外,可能百姓更能接触到真实事情。但是如果是发生在朝廷内的事迹,或许野史的真实性就不一定了,毕竟紫禁城不是随便外人都能进入的。
不管怎么说,作为中华名族的后人们,首先还要选择相信自己民族的历史,毕竟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确实渊源,就算有一些不真实无法考据也是情理之中。但不管历史如何,我们都要时刻审视历史,纠正自己,历史最大的作用不是让我们去纠结它的正确与否,而是让我们做到能够正视过去,做好未来。
单子
基夲真实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只论点不同,如秦始皇后人骂了人家两千年,越骂越伟大。如三国人物,曹操,青朝,雍正皇帝,隋朝,隋炀帝,他们都是骂名滚滚滚,通过我们看历史,由于关点不同,但我们通过记录中的发生的事件,这些人物都是为中华民族有伟大贡献的有为人物。
ZPXZ.
如果是正史的话很大成分上是真的,但是在涉及到皇家历史时,可能由于史官惧于当时的执政者而不得不做修改。
乖宝嘟嘟
个人觉得可信度七分左右,历史大事一般还是符合事实的,但史书毕竟由胜利者和当权者编写,肯定会美化自己,贬低对手。另外史书编写者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有个人偏向,所以不能全信,仅供参考。要综合分析各类记载,正史、野史、民间传说等,形成自己的观点,每个人心中的历史都不尽相同。
爆米花小姐想爆炸
本人认为,一半真一半假,史书都是胜利者写的,不可信。野史大部分道听途说,你想一想没我网络的时代,消息是不是非常闭塞。隔个几百里就不知道发生么子事情了。
Sandy Chan
肯定不可能全是真的,就像他写刘邦的时候,说汉高祖斩白蛇,而且还说彭祖活800岁。我觉得四六开吧,毕竟有很多史书都没记录下来的对话史记都有,而且很详尽,这些记录真实不真实是没人知道的。
司马迁的史记是建立在历史遗留下的记载,也就是史书,和民间的一些传闻,经过大量的考证,分析,推测。才成就了之后的《史记》。所以,既然他也是去伪存真,这个过程肯定就有个人的喜好在里面,肯定就有,我司马迁认为是对的我就写上去的东西。
只能说史记是受评价最高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美乐时NO_1
首先要看是不是正史,在中国二十四史具有最高的地位。其次要看作者距离这段历史的时间,一般而言,距离事发时间越近,真实的概率就越高;最后,要看作者的立场,不管如何秉笔直书,作者的情感好恶都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
黄芸
题主读书不认真啊。
史书上可没有闲话,随便几句都够人琢磨半宿的。
选最短一篇初中教材文言文举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写了什么?
无非就是孙权劝吕蒙要学习,吕蒙果然听话学习了,让鲁肃刮目相看。
这也是教材里让学生领悟的中心思想。
满满的正能量有没有!
但是!!!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你再仔细一想,不对劲啊,吕蒙可不傻,十五六岁就说过:“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他岂是泛泛之辈?
打仗不会用脑子的早战死沙场了,他会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回顾吕蒙生平,他从大头兵做起,第一次靠山没了,第二次站错队伍,居然做了封疆大臣,封了侯。
这人要是傻,天下就没明白人了。
所以,多半是吕蒙怕表露的太过于精干,让孙权猜忌,所以才装傻充愣,还说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让主公别多想?
那孙权为什么要劝他学习,他对吕蒙不满意吗?不,吕蒙战功累累,心疼还来不及呢。
朋友们,这里有个知识点要记一下:
如果在职场上领导对你很满意,突然又让你学什么新东西,
那么就是在明示你:我要准备给你加担子,升你的职了!
史书记载,孙权当政期间,吕蒙渐受重用,从别部司马,做到中郎将,再到庐江太守,再到南郡太守,至封侯。
当吕蒙脱下了伪装的时候,连鲁肃惊讶到了,原来吕蒙这么厉害?
世上哪有什么速成班,不过是鲁肃以前也被吕蒙骗了而已。
这么一想,谁还没点小心机对不对?
但是!!!
事情真这么简单吗?
远远不止,
既然这篇出自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
那么让我再以权术的角度来解读吧。
这里要引入另一位关键人物:张昭。
他在吴国位极人臣,是孙策临终的“托孤大臣”,
托到什么程度:“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这与后来刘备托孤诸葛亮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同一个意思。
可见张昭的能量。
但是这位张昭,却没有诸葛亮那般良好的政治风骨,也没摆正自己的位置。
史书记载,他耿言直谏,常常指责孙权,说穿了就是跋扈,没把皇帝放眼里。
甚至有次孙权准备和朋友去KTV唱歌,都被张昭赶来一顿臭骂。
(看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才是当臣子的典范)
所以,那句遗言把孙权害惨了:“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回到这段课文,为什么要提到张昭,
因为文中这段小故事,发生在刚打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操之后,
赤壁之战时张昭是极力反战,主张求和的投降派。
这是乘胜而归的孙权打压张昭势力的绝好时机!
怎么打压,当然是提拔嫡系人马,把张昭的人顶下去咯,
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
他是在暗示吕蒙,如今我们大胜而归,打了他张昭的脸,你我都不用装傻充愣,装孙子了。
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后,张昭失势。
于是有了后来刮目相看的吕蒙,
吕蒙与鲁肃都是孙权顶着张昭压力提拔的将领,
尤其是鲁肃,饱受张昭诋毁,比孙权还孙子。
吕蒙这番表现,鲁肃当然明白原由,
当时鲁肃的军职可比吕蒙高,同样的话孙权怕是早就跟鲁肃说过了。
他假装惊讶,作为长辈恭维勉励一番,
其实是搞好关系,抱团对抗张昭的意思。
这简短的一段课文,
暗示了孙权在赤壁之战前,
如何如履薄冰地苦心经营外交内乱?
如何当机立断攻打曹操?
如何平衡利益,如何发兵?
如何力排众议提拔鲁肃?
如何把原本属于张昭的吕蒙变成自己的嫡系?
如何借刘备人马给自己办事?
如何给张昭下套,让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犯错,授人以柄?
如何把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机变成自己绝地翻盘的机遇?
最关键的一点,他如何保证这一仗能打胜?
搞清楚这些,就明白了:
为什么孙权要冒险打赤壁之战挣这份军功?
他得到的好处,可比刘备多多了。
一仗就平了内乱,破了外敌。
他要准备多久,做多少工作,才能保证这些棋子都按他的套路去走?
任何一步出点差池,都是满盘皆输。
这才是皇帝要学习的帝王权谋。
烧不烧脑?
换做是我,就算把三国志提前给我看了,我都不敢接这活。
补充:
其实,这件小事还有更为复杂的一面!!!
前面说了,吕蒙绝对不是草包,绝对不傻。
那么他为什么在孙权面前装成个大老粗?
因为吕蒙在孙权上位之前,是张昭提拔的将领,
他历史不干净,不清白!
他知道张昭的嚣张,也见识了孙权的手腕,这两人都不是好惹的大人物。
他一个军分区司令,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赤壁之战大胜,政治平衡被打破的时候,
孙权来找他谈话,这是什么?是试探!
朋友们,这里还有个知识点要记一下:
如果高层变动之际,领导找你谈话,那就是你表忠心的时候。
(劝退那种不算哈)
吕蒙当然听得出是升职加薪的意思,
也听出了试探他的意味!
可是他之前是张昭麾下的人马。
如果答应太快,绝对有问题。
说明这人不老实,还心向着张昭那边。
那么吕蒙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保不齐还要被拉清单。
可以想象,吕蒙当时心情有多紧张,有多惶恐!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他只能推辞,以表示他知道自己成分不干净,没有什么指望了。
这样以退为进,让孙权知道他心存谦卑,也让孙权知道吕蒙早不想跟张昭混了。
那就可以放心提拔栽培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
朋友们,这里又有一个知识点需要记一下:
如果领导在教导你的时候,拿自己做例子,那就是没把你当外人了。
(马云那种灌鸡汤除外哈。)
既然如此,鲁肃作为孙权根正苗红的嫡系,当然明白主公的意思咯,于是对吕蒙一番恭维示好。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朋友们,这里还有个知识点需要记一下:
如果上级领导去看望慰问你的家人,那就是把你当小兄弟了,以后大家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这是鲁肃以老员工姿态主动接纳新同事之举。
不过,也没那么简单,
也可以说他是以组织名义去考察的,
这种考察还带有威慑性质。
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手段。
让吕蒙感恩戴德之余,也心存畏惧,
自己家庭情况别人都了如指掌,还敢有异心?
其实这种掌握下属的组织行为,现在仍然广泛存在,
如今官员的家庭成员,家产也要向组织交代清楚。
例如李达康就主动向沙瑞金汇报自己离婚的事实,
不然,他就跟高育良一个下场。
媛子
史书由于失去了它的存在的现实性,而需要百般考证有关资料,来推证他的历史记载的史实。但由于人的观点不同或有些偏差所不可避免的。如果永恒的真理性言论是存在历史价值的资料,将为后世人所公认的,正如圣经为后代一直为西方所研究,甚至直至影响到全人类,即普世价值。但还它的真理性还处于西方唯心主义哲学的襁褓中。尽管为各种民族文化各持其偏见,历史最终会获得人类所公认的。所以圣经的历史事实尽管为人所怀疑,但圣经的话语是存在永恒的价值。
无限正义悲剧
历史七年级下册试题期末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历史游艺园
(一)事件接龙
1.A.开元盛世 B.活字印刷 C.玄奘西游 D.戚继光抗倭 E.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知识擂台
2.世界三大饮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宋代时,北方以____________为主食,南方以____________为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5._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_为大汗,尊称为__________。蒙古国建立。
6.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的是______________。
7.北京___________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8.我国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____________,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写出一部药物学巨著___________。
9.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1553年,葡萄牙人攫取在我国_______________的居住权,到__________年12月21日回归祖国,共历时446年。
11.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蜿蜒一万余公里。
(三)精彩四选一
12.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
A.隋之前的古运河 B.隋运河 C.会通河 D.通惠河
13.“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14.科举制度是在_________逐渐完善的(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5.“和同为一家”是首________领给唐皇书信中的一句话( )
A.回纥 B.靺鞨 C.吐蕃 D.南诏
16.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崔致远
17.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8.澶渊之盟的签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19.《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A.司马迁 B.司马睿 C.司马炎 D.司马光
20.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刺和红海沿岸
21.军机处设立于(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雍正时期
22.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3.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
2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25.宋代杰出的词人有(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26.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27.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画是( )
A.秋郊饮马图 B.《清明上河图》 C.游春图 D.步辇图
2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分封藩王 C.设立东厂 D.迁都北京
29.1616年,_________自立为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骨力裴罗 D.努尔哈赤
30.“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1.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漳州 B.宁波 C.广州 D.云台山
(四)追根溯源
32.你知道足球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吗?
3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①这是宋朝谁的诗句?②诗中对项羽作了怎样的评价?③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4.“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思想家培根
①发明这三种机械的是哪个国家的人?②培根所说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什么?
3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①这是谁的词?②倾吐了词人怎样的思想?(五)猜一猜,试一试
36. ①自相矛盾(打一古代地名)( )
②囚禁苏武(打一历史人物)( )
③大地旅行(打一历史人物)( )
④脱离险境(打一古代地名)( )
37.连线搭配
时间 事件 有关人或国家 民族 首领 政权
1662年 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 女真族 元昊蒙 古国
1684年 收复台湾 清朝 蒙古族 阿保机 西夏
1689年 侵占我国台湾 中俄 契丹族 努尔 哈赤后金
明朝后期 设置台湾府 荷兰殖民者 党项族 成吉思汗 契丹国
38.识图与设计
请填出右图中两种货币的使用朝代和名称:
A朝代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
B朝代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
二、分析与思考
39.“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是清朝乾隆帝称赞承德避暑山庄围墙外寺庙的诗句,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40.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问:①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②为什么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4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
问:①此话反映出乾隆皇帝怎样的思想?②清朝统治者为此采取了怎样的对策?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③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历史游艺园
1.C
A B D E2.茶、咖啡、可可
3.赵州桥
4.面、稻米
5.1206、铁木真、成吉思汗
6.土尔扈特族
7.紫禁城
8.李时珍、《本草纲目》
10.澳门、1999
11.山海关、嘉峪关
12.B
13.A
14.B
15.C
16.C
17.B
18.B
19.D
20.A
21.D
22.D
23.A
24.C
25.D
26.C
27.B
28.B
29.D
30.D
31.C
32.中国
33.①李清照②称赞项羽是人杰鬼雄,肯定他不过江东的行为③借歌颂项羽嘲讽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南的可耻行径。
34.①中国②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35.①辛弃疾②是词人抗金斗争的写照,体现了豪放的风格
36.①开封②关汉卿③陆游④临安
37.略
38.A.唐朝开元通宝B.北宋交子
二、分析与思考
39.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族宗教信仰,利用宗教缓和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40.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以后往往愿意购置田产、宅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中国的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
41.①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
②闭关锁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③略
奥里弗
白雪的耳环
1. 山冈庄八--明治40年(1907)1月11日生于新潟县小出町,本名藤野庄藏。小学中途辍学,改至通信讲习所就学。17岁开始从事印刷业。昭和8年(27岁)担任大众俱乐部创刊主编,同时也以笔名“山冈庄八”在该杂志上发表文章。昭和13年(1938),其作品《约束》入选每日周刊大众文艺。后来加入了崇拜已久的剧作家长谷川伸的新鹰会。
2. 司马辽太郎--【しば・りょうたろう】(1923~1996)日本作家。原名福田定一,生于大阪。1943年毕业于大阪外语学院--今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院蒙语系,1946年入京都新日本新闻社,两年后任产经新闻社记者,同时发表作品。1961年开始专业作家的生活。司马的小说把历史上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人物放在革新与守旧势力尖锐斗争的环境中,从各方面来歌颂他们的励精图治和文治武功。
3. 陈舜臣--(1924年2月18日-2015年1月21日[1] )华裔日本人、作家,出生于日本神户市,祖籍中国。在神户发迹,毕业于大阪外事专门学校(现大阪大学)印度语专门科。主要写作爱情推理小说和中国历史推理小说。被称为最懂中国的日本人,为日本取得最高文学成就的外族作家。是日本的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先行者。日本推理小说三冠王,在他之后田中芳树、宫城谷昌光、酒见贤一、冢本青史等众多日本籍“中国历史小说作家”陆续出现。陈舜臣于1990年取得日本国籍,1996年(平成08年)成为日本艺术院会员。1998年受章勋三等瑞宝章。代表作:《中国历史》、《小说十八史略》、《鸦片战争》等。
残花冷月轻
我们每次玩完游戏的时候,过了一会儿,我们会想到去看复盘和历史对战信息,来看看我们猜测有木有错,谁是狼谁是真的预言家。那么小编接下来教你们查看历史对战及复盘吧!
1、我们首先登录进入网易狼人杀的游戏的主界面中。我们点击我们自己的头像按钮,进入自己的个人信息界面。
2、在我们的个人信息界面中,我们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我们点击界面下方的历史对战按钮,进入历史对战界面。
3、在历史对战界面中,我们选择我们想要查看到的对局。我们点击一下,就能进入对战详情界面。
4、我们在对局详情中就能查看到对局中谁是狼人谁是好人。我们点击界面左上角的评分详情按钮。
5、我们在评分详情界面中,我们能查看到对局中的人的对局扣分和得分情况。如图所示。
6、我们如果还想知道更多对局详情,我们在对局详情中点击界面左下方的复盘按钮。
7、在复盘界面中,我们知道狼人和神的夜里信息。点击上方的第几天的按钮,我们即可查看对应第几天的夜里信息。
mermaid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