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种类很多.我喜欢汉代以前的.因为他的文字还是初始化.没有太多修饰.都发自于内心
何明夏静美小说
清凝2010
明晓溪、 饶雪漫、 郭敬明...等的经典语录
明晓溪:
1.也许愈是美丽就愈是脆弱,就像盛夏的泡沫
2.“如果爱你可以让你幸福,那么我就爱你;如果不爱你可以让你幸福,那么我就只是喜欢你。”
“那——你的幸福呢?”
“我的幸福,就是看着你幸福。”
3.如果一开始,你就不要出现在我的面前,那么,我也许就不会知道幸福的滋味。你何其残忍,把所有的爱满满地那么卒不及防地都给了我,告诉我,你永远喜欢我,永远不会离开我,让我错以为,我可以幸福得象个被宠溺的孩子,让我错以为,只要抱住你,就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4.“你会喜欢我多久?”
“永远。”
“即使你已经不爱我了,即使你已经忘记我了,即使你已 经从这个世界消失。我依然会爱着你。”
“乱讲,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还怎么爱我?”
“我会去找一个天使,让它替我来爱你。”
5.如果失去了你的爱,我在这世界上,就象失去了灵魂的空壳,再也找不到家
6.当你在我身边快乐时,幸福在我身边,当我听到你笑声时,幸福已经在我身边
7. 习惯了软弱,心也会逐渐软弱起来,习惯了依赖,会渐渐忘记如何依靠自己。一旦眼泪失去效力,一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如果变得软弱了,该怎样去保护身边的亲人和自己?
8.我很想你,却不想见你
9.如果一开始你没有告诉我,你永远喜欢我,永远不会离开我,只要抱住你,就可以拥有整个世界。
10.那一年,是谁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种下满塘荷花,是谁抱着14支粉红色的荷花说他喜欢我,是谁说会永远保护我、让我开心。难道,你一开始就是在骗我?请你不要再来伤害我,我会难过,心像被撕碎一样。如果你还喜欢我,请你珍惜我。如果你不喜欢我,我会离开你。
12.不喜欢又能怎样?心里有数就可以了。不可能要求世上所有人都是你的朋友,都是关爱你的人。珍惜对你好的人,其他的,就随她们去吧!
13.既然对世人宣布了我们的恋情,我们就是一对了,永不分手,不离不弃。
14.上天不会只永远眷顾一个人,给她多大的幸运,日后必会给她多大的磨难。她能做到的只是把握住幸福的时机,凭借它努力地冲上最大可能的顶峰。所以,绝不可以错过任何机会。
15.如果你始终没办法爱上我,我会给你分手的权利。
16.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可以真正相信的,只有相信自己,因为只有自己不会不会背叛你自己,欺骗自己,离开自己。
17.我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立足在这个世界,有足够的影响力,有足够的钱,可以守护我想守护的人,可以在面对任何突如其来的灾难时,都不会被打倒。
饶雪漫:
1.那个在不经意中,也许就改变了我一生的男孩。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在世界的屋顶再次相遇。
不要轻易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与不幸,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珍惜。
——《木吉他的夏天》
2.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
因为依赖一份只有我记得的回忆,我已经长大。长到可以勇敢的面对人间所有的风风雨雨。
——《来不及学坏》
3.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相信命运的宽厚和美好。
我们终归要长大,带着一种无怨的心情悄悄地长大。
归根到底,成长是一种幸福。
——《按时长大》
4.喜欢的歌静静地听,喜欢的人远远地看。
——《我要我们在一起》
5.其实,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的支撑,只要你愿意,谁都可以给谁幸福!
——《我要我们在一起》
6.我知道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会陪在我身边。陪我哭,陪我笑,陪我等待,陪我开花。
——《女生派》
7.爱情像糖衣,我囫囵吞下,享受瞬间的甜蜜
--《糖衣》
8.最痛的痛是原谅,最黑的黑是背叛
--糖衣-临暗
9.我们都是单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
——《挥着翅膀的女孩》
10.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温暖的水域,也许偶尔会被水草缠绕,但因为彼此温暖的呼吸,相信都不会是死结。如果我说我爱你,我一直都爱你,不知道你会不会相信?
——《双鱼记》
11.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谓惧的长大。
——《双鱼记》
12.爱是一场战争,我不怕受伤只怕你不快乐.
——《离爱一个ID的距离》
13.是别过头去,你就感觉不到我的深情?
——《离爱一个ID的距离》
14.爱情是一场注定的潮水,而自己就是一叶随时等待靠岸的小舟。潮来潮去,随波逐流,载沉载浮,在劫难逃。
——《离爱一个ID的距离》
15.在爱情这场戏里总是有一个主角和一个配角,累的永远是主角,伤的永远是配角。
——《爱在仙境的日子》
16.像流水一样。金钱,地位,美丽,还有爱情,最后都会像流水一样。
——《爱在仙境的日子》
17.我一路狂奔,渴望在拥挤匆忙的人群里找到一个和我相似的面孔,她和我有相似的命运。我可以在她的身上看到自己命运的参照,何去何从,不再那么仓皇。
——《小妖的金色城堡》
18.她不会消失。
消失的,不过是时间。
而消失的时间,会让曾经的伤口,开出洁白而盛大的花朵,站成最纯洁的姿势,成为我们彼此温暖过存在过的最好证明。
——《小妖的金色城堡》
19.有点寂寞,有点痛,有点张扬,有点不知所措,有点需要安慰。那么,点开它,有点美。
——《小妖的金色城堡》
20.我在刀尖上舞蹈,沉重也好,轻盈也罢,从脚底到心里,终究是蔓延的疼痛
--《小妖的金色城堡》
21.我没有月亮。
这个月亮是很多人的,但不是我的。温暖遥不可及。
——《校服的裙摆》
22.我们就是这样苍老的,从时光的一端辗转到时光的另一端,请别说再见,不需要再见。
——《校服的裙摆》
23.爱情在十七岁,只是一个令人徒然疼痛的遥不可及的字眼。
——《校服的裙摆》
24.甜言蜜语,说给左耳听。
——《左耳》
25.我在张漾的眼中看到我自己,唉,我自己,如此美丽
--《左耳》
26.我没有勇气折断我的翅膀,却也飞不到任何地方。
——《左耳》
27.我们的爱情染上了尘埃 等待一场风暴的洗礼
——《左耳》
28.有些人,有些事,是不是你想忘记,就真的能忘记?
——《左耳》
29.我知道,我们都将离开,我们都不会再回来。
——《左耳》
30.最痛苦的是,消失了的东西,它就永远的不见了,永远都不会再回来,却偏还要留下一根细而尖的针,一直插在你心头,一直拔不去,它想让你疼,你就得疼
——《左耳》
31.失去,不在乎.
——《左耳》
32.这辈子有你在身边,不离开,不放手,不绝望
郭敬明经典伤感词句119条!!嘻嘻~有那么一点点长
1.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
2.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 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5.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6.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 和无常。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8.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9.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在每个星光陨 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0.每当我看天的时候 我就不喜欢再说话 每当我说话的时候 我却不敢再看天
11.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2.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3.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 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4.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 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15.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 深的暗影。
16.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 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17.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 人。
18.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
19.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20.有些事情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 不要让我听你的.
21.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 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 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 凝望我的脸 我们微笑着说 我们 停留在 时光的 原处 其实 早已被洪流 无声地 卷走
22.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 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23.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24.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 还不肯回来
25.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6.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27.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28.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 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29.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30.我忘记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 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了一张脸 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 凝望着我的脸 那些 刻在椅背后的爱情 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 开出地
老天荒的 没有风的森林
31.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
32.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
33.遗忘 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 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 就这样慢慢延伸 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 错开了的东西 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34.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35.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
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 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36.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 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 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 一滴一滴 流淌干净。
37.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 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38.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 ,而我正在被同化
39.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
总有一天都会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40.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 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41.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42.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 问暖,它就受不了
43.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44.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不管我随着风飞翔到云 间我都希望你能看见,就算我偶尔会贪玩了迷了路也知道你在等我
45.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 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46.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 我没哭,可是眼泪流下来了~~~
47.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和你背上行囊,看没有看过的山,走没有走过的水,挥霍没有挥霍完的青春,纪念无法 纪念的纪念~~~~
青春是一滩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48.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可是背上总是有无数闪亮的银色丝线,***纵 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
I suddenly feel myself like a doll,acting all kinds of joys and sorrows.There are lots of shining siliery thread on my back,controlling all my action.
49.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 间刻度的尾部。
当我倔强地独自背上行囊开始我全新的路程,我知道,只要仅有的几个朋友站在我身后凝望。他们的 眼神像落日一样苍茫而深远,让我觉得沉重。
不过,当我们决定了孤独地上路,一切的诅咒一切的背叛都丢在身后,我们可以倔强地微笑,难过地 哭泣,可是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 《梦里花落知多少》
50.总是被优美的汉字组成的篇章所吸引,一遍遍的读,始终觉得汉字是最美的语言但不是最好听的文字
51.那些发生在1999的事情 像是退色的电影 荒草被时间无尽地焚烧而过 剩下曾经照片里清瘦的男孩和悲伤的女孩 没人记得 也没人会问 他们何时走的 他们何时再来 一月.迷藏 那些年代 淹没在人海 曾 经唱过的歌 有几首剩下来 我们站在 汹涌的人海 有多少还在开
52.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
时光没有教会我们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个神话;而神话最让人膜拜的地方就在 于它的不可信!
53.灯影浆声里 天犹寒 水犹寒 梦中丝竹轻唱 楼外楼 山外山 楼山之外人未还 人未还
雁字回首 早过忘川 抚琴之人泪满衫 萧萧扬花落满肩 落满肩
笛声寒 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南
54.终于相信时光倒转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神话,骗骗小孩子的,但是如果可以的话,请再编一个故事骗骗我 ,好吗?
释迦侔尼脸上的表情永远是慈悲,可千山万水五行三界却还是逃不过一个空
55.快乐和幸福那么相似,可是快乐就是幸福吗?
56.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
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
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
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7.其实一切早已经沧海桑田勒 我像是一只躲在壳里长眠的鹦鹉罗 等到我探出头来大量这个世界的时候 在我原先居住的大海 已经成为高不可攀的山脉 而硪 是一块僵死在山崖上的化石
58.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
59.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 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
60.“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67.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
68.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 人 不得不离开.
69.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
70.小A说:让我死吧让爱情留下。而我要说:让爱死吧我要卑贱地活着!
71.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72.只要知道你还活在这个世上,我就可以了无牵挂。
73.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74.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如果你在远方承受风雪,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我的 身上。
75.那是可以让我潸然泪下,让我用一生去交换的笑容。
76.没有我为您掌灯,您在回家的路上,会觉得难过吗?
77..没有黑暗中的那盏光芒,我担心您像个小孩子一样怕黑怕迷路.
78.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凝望苍穹竟然回那么凄凉,一声一声霰雪鸟的悲鸣,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 你的面容浮现在苍蓝色的天空之上,于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你,快乐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79.小陪是一个人,小许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我们是三个人。
小陪是一个人,小许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我现在是一个人。
80.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它却让我爱上黑夜给我的疼痛。
81..打死我我也想不到我想打死在多的人也想不到 。
82.天亮说晚安
83.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 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勤快胖虎子
分类多了.下面这篇文章讲得很详细了,你自己看看吧. (一) 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们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不能不成为其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文学形式不断地创造和融合、更新与超越,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主要原因和线索之一。所以,研究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每一种形式而言,都是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的。从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文字的长生,再到最早的文学样式——原始诗歌的出现,及至后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产生与爆炸式的发展,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林林总总、汪洋澎湃的景象,可以说,某种角度看,中国古代文学史也是一部文学形式的演变史。自魏晋以来,文体研究历来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许多文学批评其实也就是文体批评,如《文心雕龙》实际上就是一部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在文心雕龙 ·体性篇中提到了八体,实际上是文章的八种风格。 文学体裁,是指一切文学作品的种类和样式。这是当代比较普遍承认的一种观点。但这也只是一个简明概括的说法,还不能完全说清这个概念。因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古代的文学样式的发展,所以采用此说。 (二)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以原始歌谣的产生为标志。例如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是原始生产和生活的再现。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篇之作。另外,早期的诗歌还有《周易》中的卦爻辞,都是我国诗歌的早期形式。 三 ) 中国古代散文体裁大体走了一条由散到整,再由整到散的 中国古代散文的开端应从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说起。 就体制(这里还不能说成体裁)而言,先秦历史散文的形成,有一个演变过程。早期的《尚书》,除假托的部分,完全是史官所保存的文件的汇编;《春秋》虽相传经过孔子的删定,但仍然保持着史官记录的体式。战国初形成的《左传》、《国语》也利用了大量史官记录,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官方著作。至于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形成的《战国策》,其主要来源是策士的私人著作。总体说来,这个过程表现为官方色彩逐渐减弱。而愈是后期和愈是接近民间的著作,其文学成分愈是显著,而相应的,在史学的严格性方面都有所削弱。这也可以说是创作风格的特征之一,亦属于文体的范畴之内。 《尚书》就其体裁而言,是古老的文章汇编。而“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 四) 小说是我国古代文坛上一颗明珠。真正的小说从何而起,又有哪些变化,这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真正的小说诞生应当算在魏晋时期。虽然小说这一名词出现比较早,在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高美之名声),其于大达亦远矣。”就有此说法。这里说的“小说”,指卑琐无价值的言谈,无意义的文学垃圾,还不是指文体。魏晋时期出现了志人和志怪小说,应为小说之祖。 (五) 相对与其它几种文学样式,戏剧的出现较晚,也较集中。最早的可以算得上是戏剧的文学样式应属唐代出现的变文,之后有了宋代的话本、南戏,到了元代,戏剧的发展出现了高峰,即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之中的杂剧。后明、清两朝也出现了一些艺术成就比较高的杂剧,但无论是文学艺术上的价值,还是文学体裁的完善、形成,都应以元杂剧为尊。 变文是指民间曲艺“转变”所用的底本。自出现以来,历代学者对“变”字的解释,有多种不同的见解和推测,有的认为是梵文的音译,还有的认为是 “变更”、“神通变化”等义,更有甚者认为是佛教语“因缘变”(因果变换)的简称,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 “变文”这种演艺形式当是从“俗讲”转化过来的,所以变文中有较多佛经故事,只是它不像讲经文那样分段引用经文而后加以解说,而是完整地敷演佛经中的故事。后来转为民间曲艺,内容也扩展到宗教以外。从它的体裁上来说,它还不能成为戏剧。他只有一个艺人进行说唱表演,没有特定的演员、场景,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后来戏剧的雏形。 宋辽金时期的戏剧发展并不突出,最有特色的当属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诸宫调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兼具说、唱而以唱为主的曲艺,和唐代的变文不同。因其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而得名。据记载,北宋已有诸宫调;但有完整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则以西厢记诸宫调为最早。西厢记诸宫调在体裁上的最大特点是:从汉族长期的文学积累中吸取营养,作品中对唐宋诗词的大量运是早期的变文和话本之中没有的。 小子.好好看看哦.
麻烦采纳,谢谢!
aiwandexiaolu
郭敬明小说经典语句
1.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2.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住的回首,伫足,然而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疯狂了这么久为何上帝还不把我毁掉.
5.那些刻在椅子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上的花朵,开出没有风的,寂寞的森林
6.在这个忧伤而明媚的三月,我从我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
7.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
8.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9.寂寞的人总是会用心的记住他生命中出现过的每一个人,于是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在每个星光陨落的晚上一遍一遍数我的寂寞
10.每当我看天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再说话每当我说话的时候我却不敢再看天
11.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他们说你的笑容,又漂亮又落拓。
12.我生命里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
13.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
14.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15.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16.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17.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18.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
19.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20.有些事情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每个人都是一个国王,在自己的世界里纵横跋扈,你不要听我的,但你也不要让我听你的.
21.我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日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一张脸一张微笑着 忧伤着凝望我的脸 我们微笑着说 我们停留在 时光的原处 其实 早已被洪流 无声地卷走
22.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他的声音,忘记了他的笑容,忘记了他的脸,但是每当想起他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23.那些以前说着永不分离的人,早已经散落在天涯了。
24.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肯回来
25.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6.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27.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28.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29.如果我们都是孩子,就可以留在时光的原地,坐在一起一边听那些永不老去的故事一边慢慢皓首.
30.我忘记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我在哪面墙上刻下了一张脸一张微笑着忧伤着凝望着我的脸那些刻在椅背后的爱情会不会像水泥地上的花朵开出地老天荒的没有风的森林
31.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32.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33.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34.什么叫快乐?就是掩饰自己的悲伤对每个人微笑。
35.坚硬的城市里没有柔软的爱情生活不是林黛玉,不会因为忧伤而风情万种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36.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 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37.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我回过头去看自己成长的道路,一天一天地观望,我站在路边上,双手插在风衣的兜里看到无数的人群从我身边面无表情地走过,偶尔有人停下来对我微笑,灿若桃花。我知道这些停留下来的人终究会成为我生命中的温暖,看到他们,我会想起不离不弃。
38.这个城市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它永远活在现实里面,快速的鼓点,匆忙的身影,麻木的眼神,虚假的笑容 ,而我正在被同化
39.那些我们以为永远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忘记了总有一天都会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40.风空空洞洞地吹过。一年又这么过去。而来年,还要这么过去。我不知道是安稳的背后隐藏着沮丧,还是沮丧里终归有安稳。只是我们,无法找到。
41.离去,让事情变得简单,人们变得善良,像个孩子一样,我们重新开始。
42.一只野兽受了伤,它可以自己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然后自己舔舔伤口,自己坚持,可是一旦被嘘寒问暖,它就受不了
43.伤口就像我一样,是个倔强的孩子,不肯愈合,因为内心是温暖潮湿的地方,适合任何东西生长。
44.因为我知道你是个容易担心的小孩,所以我将线交你手中却也不敢飞得太远。不管我随着风飞翔到云间我都希望你能看见,就算我偶尔会贪玩了迷了路也知道你在等我
45.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的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
46.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 我没哭,可是眼泪流下来了~~~
47.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和你背上行囊,看没有看过的山,走没有走过的水,挥霍没有挥霍完的青春,纪念无法纪念的纪念~~~~ 青春是一滩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48.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可是背上总是有无数闪亮的银色丝线,操纵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 I suddenlyfeel myself like a doll,acting all kinds of joys and sorrows.There arelots of shining siliery thread on my back,controlling all my action.
49.记忆想腐烂的叶子,那些清新那些嫩绿早已埋葬在时间刻度的前段,惟有铺天盖地的腐烂气味留在时间刻度的尾部。当我倔强地独自背上行囊开始我全新的路程,我知道,只要仅有的几个朋友站在我身后凝望。他们的眼神像落日一样苍茫而深远,让我觉得沉重。不过,当我们决定了孤独地上路,一切的诅咒一切的背叛都丢在身后,我们可以倔强地微笑,难过地哭泣,可是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梦里花落知多少》
50.总是被优美的汉字组成的篇章所吸引,一遍遍的读,始终觉得汉字是最美的语言但不是最好听的文字
51.那些发生在1999的事情像是退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尽地焚烧而过剩下曾经照片里清瘦的男孩和 悲伤的女孩没人记得 也没人会问他们何时走的他们何时再来一月.迷藏 那些年代 淹没在人海 曾经唱过的歌有几首剩下来 我们站在汹涌的人海有多少还在开
52.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变得面目全非。时光没有教会我们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地去相信一个神话;而神话最让人膜拜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不可信!
53.灯影浆声里 天犹寒 水犹寒 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 楼山之外人未还 人未还 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 萧萧扬花落满肩 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南
54.终于相信时光倒转只不过是个美丽的神话,骗骗小孩子的,但是如果可以的话,请再编一个故事骗骗我,好吗? 释迦侔尼脸上的表情永远是慈悲,可千山万水五行三界却还是逃不过一个空
55.快乐和幸福那么相似,可是快乐就是幸福吗?
56.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见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夥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那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57.其实一切早已经沧海桑田勒我像是一只躲在壳裏长眠的鹦鹉儸等到我探出头来大量这个世界的时候在我原先居住的大海已经成为高不可攀的山脉而硪是一块僵死在山崖上的化石
58.牵着你的手,无论是在哪里,我都感觉像是在朝天堂奔跑。
59.还是火柴说的好啊,她说男人都是下半身动物。那些男人口口声声对你说给你下半生的幸福,其实是说给你下半身的幸福
60.“我一直以为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你是我的故事,可是却不知道,我是不是你的故事”。
61.如果可以和你在一起,我宁愿让天空所有的星光全部损落,因为你的眼睛,是我生命里最亮的光芒。
62.时间没有等我,是你忘了带我走,我左手是过目不忘的萤火,右手是十年一个漫长的打坐。
63.寂寞的人总是记住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正如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
64.我每天都在数着你的笑,可是你连笑的时候,都好寂寞。
65.凡世的喧嚣和明亮,世俗的快乐和幸福,如同清亮的溪涧,在风里,在我眼前,汨汨而过,温暖如同泉水一样涌出来,我没有奢望,我只要你快乐,不要哀伤。
66.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67.如果回忆象钢铁般坚硬那么我是该微笑还是哭泣,如果钢铁象记忆般腐蚀那这里是欢城还是废墟?
68.一个人身边的位置只有那麽多,你能给的也只有那麽多,在这个狭小的圈子里,有些人要进来,就有一些人不得不离开.
69.不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死去,成熟的人为了伟大的事业而卑*地活着。
70.小A说:让我死吧让爱情留下。而我要说:让爱死吧我要卑*地活着!
71.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
72.只要知道你还活在这个世上,我就可以了无牵挂。
73.时间仍在,是我们在飞逝。
74.朋友总是为你挡风遮雨,如果你在远方承受风雪,而我无能为力,我也会祈祷,让那些风雪降临在我的身上。
75.那是可以让我潸然泪下,让我用一生去交换的笑容。
76.没有我为您掌灯,您在回家的路上,会觉得难过吗?
77..没有黑暗中的那盏光芒,我担心您像个小孩子一样怕黑怕迷路.
78.我不知道死亡的时候,凝望苍穹竟然回那么凄凉,一声一声霰雪鸟的悲鸣,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现在苍蓝色的天空之上,于是我笑了,因为我看到你,快乐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
79.小陪是一个人,小许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我们是三个人。小陪是一个人,小许是一个人,我是一个人。我现在是一个人。
80.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它却让我爱上黑夜给我的疼痛。
81..打死我我也想不到我想打死在多的人也想不到。
82.天亮说晚安
83.大提琴的声音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中间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
84.我总是这样凝望那些日升月沉无家可归的忧伤
85.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86.就在我以为一切都没有改变只要我高兴就可以重新扎入你的怀抱一辈子不出来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已经沧海桑田了,我像是一躲在壳里长眠的鹦鹉螺,等我探出头来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原先居住的大海已经成为高不可攀的山脉,而我,是一块僵死在山崖上的化石。
87.歌声形成的空间,任凭年华来去自由,所以依然保护着的人的容颜不曾改和一场庞大而没有落幕的恨.
88.总有一天我会从你身边默默地走开,不带任何声响.我错过了很多,我总是一个人难过.
89.我就像现在一样看着你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我跟着你开心也跟着你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你却永远停留过去.
90.我总是爱蹲下来看地上时光的痕迹,像一行一行蚂蚁穿越我的记忆
91.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92.在那黑色风吹起的日字子,在那霰雪鸟破空悲啼的日子,在那红莲绽放樱花伤逝的日子里,在千年万年时间的裂缝和罅隙中,在你低头抬头的笑容里,我总是泪流满面,因为我总是意犹未尽的想起你,这是最温柔的囚禁吗?
93.天空的飞鸟,是你的寂寞比我多,还是我的忧伤比你多,剩下的时光,你陪我,好不好,这样你不寂寞,我也不会忧伤……
94.我总是意犹未尽地想起你,这是最残酷也最温柔的囚禁吗?
95.我的眼泪留了下来,灌溉了下面柔软的小草,不知道来年,会不会开出一地的记忆和忧愁.。
96.我站在天堂向你俯身凝望,就像你凝望我一样略带忧伤
97.出去并不可怕,就怕是出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
98.我喜欢站在一片山崖上看着匍匐在自己脚下的一副一副奢侈明亮的青春泪流满面
99.全世界的人都离开你了我也会在你身边,有地狱我们一起猖獗。
100.我落日般的忧伤就像惆怅的飞鸟,惆怅的飞鸟飞成我落日般的忧伤。
101.时光的洪流中,我们总会长大。
102.飞机场的骚乱一会儿就停止了,这里的人都是有着自己的方向的,匆匆地起飞,匆匆地下降,带走别人的故事,留下自己的回忆。
103.习惯了你对人的依赖,虽然我也是一个孩子。
104.红莲即将绽放,双星终会汇聚,命运的转轮已经开始,请您耐心地等待
105.我想知道这些仓皇南飞的大雁带走了谁的思念
106.我站得太久说的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听不懂?我写的太多了写得太久了我自己都累了,你怎么还是看不懂?
107.曾经一直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心情,那些沉重,那些无法讲述的悲伤和苍凉。可是,我要如何在浅薄的纸上为你画出我所有的命轮?我要如何让你明白?
108.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语言多么的脆弱和无力。
109.遗忘是我们不可更改的宿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没有对齐的图纸从前的一切回不到过去就这样慢慢 延伸一点一点的错开来 也许错开了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遗忘了
110.是我勇敢太久,决定为你一个人而活。
111.当我的灵气变的无比强大时,我想要保护的人都已经不在了....
112.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
113.我站在人群里,伤心的感觉如同灭顶,我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滴下来,滴在他们牵手走过的红毯上。
114.我会回来,带回满身木棉和紫荆的清香,然后告诉你,我已找到天堂。
115.我蹲在路边,哭泣的象个孩子。
116.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117.我喜欢找一条漂亮的马路,然后在上面气定神闲地走,走过斑斑树阴的时候我象是走过了心中明明灭灭的悲喜。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被痛得死掉了。
118.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爱你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看不见你的时候,才最爱你。同样,你永远也看不见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我只有在你看不见我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119.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
120 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121. 大师兄,你知道吗?二师兄的肉现在比师傅的都贵了
122. 我问一个在深圳工作了二十年的朋友:“如果你死后,你的墓志铭打算写点啥?”他说:“我解决了住房问题!”
哲理篇
123. 人生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错误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
124. 很久很久以前,谎言和真实在河边洗澡,谎言先洗好,穿了真实的衣服离开,真实却不肯穿谎言的衣服.后来,在人们的眼里,只有穿着真实衣服的谎言,却很难接受赤裸裸的真实
125. 妈妈说人最好不要错过两样东西,最后一班回家的车和一个深爱你的人
鐵腕Zoe
皇室公主的完美复仇记作者樱小萌
简介
她们是皇室人人宠爱的三位小公主。有着天仙般的外表,优雅的仪态,使众多的名门公子拜倒在她们的石榴裙下。但是,在她们的身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她们的身世究竟如何?为了复仇,她们逼着自己变得强大;为了复仇,她们受尽苦难;为了复仇,因为如此,她们学会了伪装自己...在复仇的过程中,她们遇到了自己的真名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们究竟能否会在一起?一心只想着复仇的她们究竟能否完成这场绝美的复仇计划?
原贴:有关夏雪曦,夏梦萱的小说
玄狐小妖
安之若素_L
yokojs
charlotte不要焦
tanyi
要明白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在夏朝和夏朝之前还没有"夏冬"两个季节,只有"春秋"二季,"夏"是春的延伸,冬是秋季的延伸。
1、在这里我们先再了解下春的古文字即“萅"从艹(木),指草木在这个时期生长;中间是“屯”字,意思是指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这个季节万木生长。
2、现在"春"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此季节温度阴阳之气开始转发,万物随阳气上升,小草也开始生长。春为开始。
原因二:、在商周那个时期,农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故"秋″被引申为年代。
1、那时古人每到春季耕种农作物时期会烧灼龟甲,以卜算秋季时的收成,到秋季收成时,谷物收成是否如龟卜预言?占卜时龟甲需烧灼,也许后来简化的"秋"字的"火"与烧灼有关。
2、古人在长期从事农事活动及自然界总结出:“天有星转斗移,地有寒往暑来,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他们从大自然中提炼出来的象征符号生动而准确。
此上总述:春秋季节的特点,又是时间的运转轮回,故用春秋不作其他。古人从极细的生活现象,表达出极精的抽象概念。让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我们仍然受用无穷。
daodaoilian
大家都知道春天正是繁荣之际,也是四季之始,更是一年之始。而秋天,花草树木开始凋谢,万物开始萧条,有一年开始结束之意味。所以,有秋收、秋决、秋后算账等说法。这样从意思上把春秋作为一年、一个轮回是行得通的;其二,春秋两季具有鲜明特征,不像春夏、秋冬有相同之处,所以以春秋为代表。其三,古人求一个好意、好兆,更为了人间的美好,被秋天作为结尾更好。其四,春秋读起来上口,也响亮。如果是春冬、春夏、夏冬,时间上不顺,感觉不平衡,读起来也拗口。
ofishooo
春属木,木曰曲直,主升发,清阳为天,秋属金,金曰从革,主肃降,浊阴归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令而自均。如环无端,象征华夏朝代更替,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悠悠
《春秋》,天子之事业,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
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我的人,喜欢我的人,会对《春秋》给予肯定,怪罪我,反对我的人,会对《春秋》表示否定。
《春秋》实则为周代史官(其名不详)于公元前841年前后创作的我国古代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史书,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第一部史书,孔子对其进行了修订,传之后世。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为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文化的进行综合整理,所谓集大成也。
国学大师柳翼谋曾经说过:“孔子是中国文化之中心,他出生前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由孔子整理流传至后世;而孔子出生后,数千年的文化皆由其所开创;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数千年璀璨的文化”。
后来“春秋”便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地道下关人
提问者对此问题理解有误。“春秋”一书是孔子编撰的历史书,叫为“春秋"。书记载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书中记载的这二百多年就是春秋时期,並不是整个历史称为春秋。至于为什么叫春秋,这就很难考证了。我认为春秋就是日月交替,这就是历史吧!
wliqian0820
春秋,常用来表示:年、四季、光阴、年岁等含义。古代人们特别重视春、秋两季的祭祀,所以“春秋”衍生出记录历史的含义。
春秋是当时各国史书记录的通称。那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史官,史官把各国报道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因当时国家的重大事件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所以记述这些大事的历史便称为春秋。
我国历史曾出现过一个时期叫春秋时期,即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那时鲁国史官最早采用年、季、月、日方式记录历史,所以就把这段时期命名为春秋时期。后来人们也就一直用春秋来比如历史。
even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认知,称春秋有可能是源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是大历史背景造成的。
我们自称华夏,但是关于「夏文化和夏季太阳文化」的内容却反应得非常少。现状与文化源头是不一致,而且历史上就已经与文化源头在某些方面不一致了。
今天韩国把端午称作端午祭,表现为类似萨满文化的模式。而我们仅仅是民俗上和端阳这个名称还依稀反应了端午的本来面目。端午其实就是最靠近夏至日的阴历对偶节日,端午的清凉、驱虫、沐浴等等都是反应了这一点。五五既对应正午,也对应黄种人的核心数理五五二十五,黄帝二十五子。更诡异的是太阳两极自转一周是37个地球日,而中心位置是25个地球日。端午以及古代鸟文化主要对应于太阳,但明显后世走入的是一个淡化夏天文化的通道内。所以我们在表层文化上就很难发现夏文化的影子。
西周时还称诸夏,但西周与殷商相比明显具有更多的人本位思维。殷商虽然不是夏代,但其萨满巫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模式,早期全世界都是太阳神夏天巫文化模式,也就是萨满。到了西周明显破除殷商的巫风,更多趋向于世俗化。西周灭亡后世界出现了两个发展通道。一个是以羌系沙朗主导的世俗协约通道,一个是以鬼方体系主导的宗教哲学通道。就是说萨满末法后是哲学化意识形态模式,不同意的是世俗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分野。目前看,中国和古希腊都有羌方存在,于是是世俗哲学模式。古罗马的缔造者就是这一批古希腊人,所以早期也是世俗哲学模式。但印度河和阿富汗地区的大夏以及留在中东的犹大支系走了宗教哲学道路。他们都属于鬼方体系。留下中东的还有一支犹太分支是羌方体系,也就是腓尼基欧罗巴,很明显他们并没有与犹大支系走相同道路。
西周亡于犬戎,实际上就是亡于秦人。秦体系大概率是由古希腊返回的那一半羌系,同样由古希腊返回的扫帚星斯拉夫则去进攻印度河,后来的恒河文明和中古波斯就是扫帚星分支。另一半古希腊人则逃到了亚平宁,后来缔造了古罗马。西周灭亡导致中国社会进一步世俗化。春秋诸子百家很少提及鬼神,都是一种基于自然、社会、人文的哲学精神。墨家主张明鬼,而墨家正是夏文化的遗留。它是一种世俗化的夏文化,墨家之所以消亡与派系和道统路线有很大的关系。不要仅仅用统治者利益去简单认知。先秦古人考虑的内容比后来单一的权力至上要多得多。秦始皇攻打南粤与扫帚星攻打印度河大夏是一回事,因为百越就是大禹夏后氏后裔,印度河是大鲧族和日尔曼的鬼方组合。之所以要攻打,那是因为经过上下埃及统一并一同返回,双方西周时期在全世界都是和解的。然而后来发生了道统路线的分歧,引发了冲突。最早的冲突极有可能就是鬼方体系在古希腊击败了羌方体系,迫使古希腊的羌系和扫帚星一分为二。一半去了亚平宁,一半返回东方。所以秦体系崛起过程中重点打击鬼方体系,到了秦代,鬼方已经被压缩到了靠近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地区。这还没完,秦体系明显派员深入以色列中东地区去建立反犹太教的基督教,打出黄种圣婴耶稣旗号,数理25。而犹太教于东周中期建立,污蔑了走世俗道路的羌系沙朗,也就是撒旦。可见双方斗争是很激烈的。
孔子这边的君子与小人的原意就是指被抛弃跳上房梁的君子和带着矮黑跟随民族沿海支小人。这是我们文化里最浓厚的一个存在,什么二流子、牛二、二霸道、店小二、扒二哥都是指沿海支老二支系夏后氏的夏体系。墨家的组织化,日耳曼人内部社会的组织化是同源的。而孔子说君子不党。可见文化上在春秋时代是很对立的,尤其以孔子为代表。这种情况,孔子把历史用春秋表达就很合理。一方面是只言春秋不言夏的道统分野。另一方面内陆支是真正的农耕民族,因为苗蛮被抛弃出九黎时去到渔业资源相对不丰富的内陆不得不改为以农耕为主,也就是楚的由来。所以重视春秋两季很正常。专门的春节和中秋就是这个文化。端午也重要,因为一开始确实也是夏文化,是从当中分离出来的。只是支系道统争斗导致了弱化夏文化。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不深入研究还很难找出夏文化内容。这与华夏自称就不相符合了。
热带夜
回答的观点如下:
一,中国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称一年为一个“春秋”。有学者研究甲骨文和金文得出结论:商、周时期一年没有春夏秋冬四季,由“春秋”两季平分一年。
二、古代“春秋”二字素来就是用来指代很长一段时间。庄子《逍遥游》中写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百岁为春,八白岁为秋”。
三、《春秋》的史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制的历史(不含其他诸侯国)加以整理修订的。时间跨度从(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孔子把这一部记载鲁国兴亡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定名为《春秋》,是把上古时期“春秋”这个本来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指代为历史概念,说明历史和时间是分不开的。
三、自从孔子修订的《春秋》问世以后,各诸侯国的史书,如周《春秋》、燕《春秋》、宋《春秋》等,汉以后的《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都是以《春秋》命名的史册书。这就证明春秋的概念等同于历史。
四、中国文化把历史等同于春秋的概念有延伸。如英雄历史叫“热血春秋”,文化遗产叫“文墨春秋”,学历史叫“读春秋”,创造历史叫“铸春秋”等等……
呜哈
粗略浏览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发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回答错了。
为什么说他们回答错了?
因为大多数人连“春秋”的意思都解释错误。
春秋一词源于孔子所著的《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儒教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在春秋成书的时代,人们使用的历法和现今并不相同。
中国传统历法称为农历,又称夏历、中历、华历、汉历等。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并以“二十四节气”确定具体月份的名称。再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也就是说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其中农历正月(即一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
我们都知道,月亮周期变化并不能完美契合太阳回归年,即农历十二个月并不等于一年。那么农历如何确定每个月份在相应的季节呢?
这就是十二节气的作用。农历规定每年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为冬至日,冬至日必然在农历十一月。于此类似,春分必在农历二月,夏至必在农历五月,秋分也在农历八月。若相应的节气不在所属月份,则设立闰月来调整。
农历这套系统是在汉代确立的,虽然后人多有增补,但整体框架和逻辑不变,因此农历也称汉历。
而在汉代之前,历法经过了四次演变。其中夏朝的历法与汉朝类似,因此农历也称夏历。商朝以农历的十二月为正月,周朝则以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
也就是说,周朝的四季和现代四季并不同。周朝的春季,包含了现代的冬季后两月和春季前一月。类似的,周朝的夏季,包含了现代的春季后两月和夏季前一月;周朝的秋季,包含了现代的夏季后两月和秋季前一月;周朝的冬季,包含了现代的秋季后两月和冬季前一月。
从四季名称来看,春字上艸(同于草),下日。艸表示初生嫩芽,《集韵》云“草初生貌”。日在下是会意,表示“冬至一阳生”的意思。所谓冬至一阳生,指的是从冬至日开始,太阳逐渐向北移动,天气越来越暖和,日照时间越来越长。阳气是中国文化上毕竟特殊的概念,一般用来表示“生命力”。也就是说,春是表示万物初始、开始生发的季节。
《尔雅》云“夏,大也。”周朝的夏季指的是农历的二三四月。这几个月太阳继续向北移动,属于“阳气”上升但未到极限的月份。一旦到极限,则物极必反,《周易》云,“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也就是孔子说的“过犹不及”。阳气快到极限又未到极限反而最多,夏季也因此称之为大。此外,这几个月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符合夏是“华彩,即五色”的意思。
秋为会意字,左禾右火,表示这个季节非常炎热,并且是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如果按照农历,我们会发现很多作物其实是夏季成熟的,例如北方主食小麦,一般成熟于农历五月初的夏季。若按周历算,则小麦确实成熟于秋季。
冬者终也,说文云,“冬,四时尽也。”周朝冬季在农历八九十月,此时树木凋零,落叶归根,正符合终的意思。英语fall表示的季节在阳历九十十一月,于周历冬季对应。
有没有其他证据证明周朝的历法和现代不同呢?
有的。
《春秋》经文开篇写到“元年春王正月”,《左传》在此解释到“元年春,王周正月”。也就是,《左传》的作者认为春秋的正月就是周朝的正月。
此外,《左传》在僖公五年,记载了这样的材料:“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所谓日南至就是冬至,太阳在最南边,因此叫日南至。冬至所在的月份是正月,正是周历的特点。
同为周代著作的《诗经》,有一篇国风•豳风•七月明确记载了每个月的景象,也可以作为周朝使用周历的佐证(可参考拙作诗经里的“国风•豳风•七月”中的七月到底是几月?)。《诗经》和《春秋》都是孔子编撰的作品,可以互相印证。
也就是说《春秋》里的春和秋,并非现代意义上春秋。如果用今天的春秋去解释,自然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那么春秋的本意是什么呢?
如上文所述,春是万物生发之意,表示最开始。而秋是谷物收获的季节,预示结果。所谓春秋,就是由蒙昧开始到开花结果的意思。孔子著《春秋》,是为了表达自己的“道”,因此有开始,有发展,有结果,却没有结束。中国文化用“春秋”称呼历史,就是寄托了这种精神。希望中国的文化能逐渐发展,以至于开花结果。
amossubway
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这与历法和孔子有关。
我国古代历法称夏历,农历,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有夏冬。
孔子一生对华夏文化的发展有许多重大贡献。其光耀千秋的就是他编撰的第一部国史叫《春秋》,人称麟经。开国家修史先河。能载入史册的即写入春秋,留芳百世。
孔子认知、处世的方法论即中庸之道。为人平和、不急不躁、记史不偏不倚,如春天般温暖,似秋天般爽快。因而说到春秋让人总想到仁、和、慈、善、礼等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美好。
夏天酷热难挡,冬天冰天雪地。太冷大热均为太过。过度过头过火均不可取。春秋皆温和,人人都喜欢。
加上修史者都是统治者的旨意和大儒巨贤。他们都尊崇孔子,效仿春秋笔法,使本朝本代本人德行功绩载入史册。
中国古代是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发达。普通农人深知一年树谷在于春,春有种,秋就有收。冬天就好过。因而耕者深知人勤春早,秋有好收成年好过,光景好。百姓以春秋为重,以春秋记劳动付出和年度收获也就成为风尚和习惯。
因此,官方认可,百姓认同,儒生力效,春秋就成为历史的美誉和代名词了。
仁人志士,热血青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甘洒热血写春秋。(蔡章田)
梅雪伊
感谢提问。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所以非常关注天象,气节变化。春秋两季,气温最为合适,舒服。把史书称春秋,是对统治者的一种要求或监督:看看你们的政治治理,对老百姓的行为,在历史上称一称,能像春秋两季这么让人舒服吗。
june_Ying
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段历史的称呼,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虽然春秋战国经常连在一起用,但是春秋和战国其实是分成两段的。这两段合到一起,又称东周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起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计295年。那么,这段历史为什么被称为春秋呢?这就得从鲁国史官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子说起。鲁国是周朝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一直设有史官,负责把各国大事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由于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因而这部编年史就命名为《春秋》。
从象形文字演变的角度来看,在长江以南的珠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远古的象形文字春夏秋冬是表示方向的,相当于那时长江流域以北的東南西北。南方人看一年的气温和植物的生长,只有春天和秋天,没有夏天和冬天。
周朝列国,原本都是亲戚,有血缘关系。但几代之后就不认了,竟至于互相争夺兼并。后世秦始皇有鉴于此,改分封世袭制为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奴隶制逐渐崩溃的时期,可以用废井田,开阡陌为标志断代。
就是不高兴
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中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受到高度重视,这也是古代中国历代都重农抑商的原因。
崇尚和重视农耕的古人发现,春季和秋季在一年当中意味着耕种、祭祀和收获等重要活动的进行,比冬季和夏季重要多了。所以在我国夏商周时的上古时代,一年只分春秋二季,说春秋就代表全年,所以古人也称“年”为“春秋”。
古代天文认识到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在夏天太长,都不平均。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就是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所以称历史为春秋。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王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历史由此进入了一个诸侯崛起,权力纷争的时代,各诸侯国都设置史官撰写该国的国史作为国家档案。因为当时的国史多以编年体来记载史实,如某年某月某时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所以各国史书大多以“年”的代名词“春秋”来命名。如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但这些诸侯国史后来绝大部分均已散失,只有孔子参与整理修订的鲁国国史《春秋》留传了下来,并且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出生的那个时代,我们后世称它为“春秋时代”,孔子编史成《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
可见把历史称之为春秋,不仅仅是和天文学上的历法相关了,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已经完全地融入了“春秋”对历史的代表含义。
可可乖乖去旅行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春秋”二字通常被用来代指历史,除了春秋时期孔子所著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之外,还有像汉代所著的《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等,都是描述某一阶段或时期的历史事件,以“春秋”代指历史。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要以“春秋”来指历史,而不是“冬夏”、“春夏”之类的节气?
目前对于这个问题总共有两个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春秋时期的孔子写下关于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书中第一句话说“春王正月”,春指春季,王指周王朝,正月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从此便以“春秋”代指历史。
这种观点很快就被推翻了,根据史学家考古研究得出:孔子并不是最早以“春秋”命名历史书籍的学者。在春秋时期,燕、齐、鲁、宋四个国家都著有本国史书,且都以“春秋”命名。“孔子《春秋》是这种文化的本源”这种观点听起来确实有些勉强。
第二种观点认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对于以农为本的中国古代来说,春秋就代表了一个轮回,放在历史层面来说就是开始和结束,所以古老的先民们就以“春秋”代指历史。
相对来说,第二种观点更加科学性、社会性,更符合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风貌。
古老先民们在种植、繁衍的生活中,逐渐总结和创造出一系列的天文历法、科学知识,像“二十四节气”、“天干地支”、“四季寒暑”等等。随后又结合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发展编撰史书,并以“春种秋收”的特征来代指历史,记录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源远流长。
rasusual
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这是古代中国少年史。把春秋指代周后期天下"百花齐放丶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大开放时代,同时又是群雄混战丶替代更换频繁如同春秋换装那样迅速。
同时,孔子作鲁国史就叫《春秋》,《春秋》把天下大事一揽无遗。
中华民族从三皇五帝到大禹会合诸侯,定制九州神鼎起,到夏商周三代礼仪天下,已经奠定并完善华夏(中国)一统的观念。面对周纲不振丶礼崩乐坏的天下大乱状态,学者一致认定是中华民族第一次合久必分的大动乱历史。就采用孔子的“春秋"来划定。
由此,也可看出《春秋》在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并为战国的《吕氏春秋》丶左传”等起到了引领作用,为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丶并开创史学大国24史一脉相承的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夫子功不可沒!
疯q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大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大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文化发展得最早的是科学,而科学中最先发展的是天文,讲世界科学史,甚至于讲科学,一定先要研究天文。说到天文,中国的天文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很发达了,这是与中国从古至今以农立国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人们的谋生方式便是渔牧、采集、狩猎与耕作等等,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研究时令季节等天文规律来安排生产与生活。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天文来的。我们知道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均匀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说到昼夜,白昼在冬天太短,而在夏天太长;黑夜的情况却与之相反。总之,昼夜的长短在冬夏是不平均的。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春分”与“秋分”两个季节,在经纬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此时昼夜等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这就像是一个平衡的天平一样,抑或就是一个不偏不倚的标准。所以,中国的历史学家认为,在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者不好,要放在这个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去衡量、去批判,故而历史称作“春秋”而不是“冬夏”就是这个道理。
zoulishao
我们对于《春秋》的第一印象,来自孔子的编撰的史书。是依据鲁国史官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报导的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记录。后世,为了叙事方便,便用《春秋》书名代替历史。一提“春秋”而知历史,一读《春秋》而晓古今。
为什么要叫“春秋”呢,而不叫“春夏”“夏冬”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时间的概念。
在中国商代,一年只分春秋两季。周才分一年四季。甲骨文中,“春”字是这样解释的,由日和木、林组合。代表有充分阳光可以种植或者林木生长茂盛的意思。而“秋”字呢,由火与禾组成,《说文解字》是禾谷熟也。是收获的季节。从春种到秋收,有始有终,古人就两个季节,所以后世推断,根据甲骨文中的商代,春季包括冬天,秋季包括夏天。言春秋等于言四季。“春夏”与“夏冬”不能具体反应农业社会的特点。
二,祭祀的作用。
《吕氏春秋》对于春秋两季特别记载。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这个时间,天子要祭典山川林泽,要禁止伐木,不要打猎。而秋呢:先立秋三日,太史谒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天子这时要率大臣们朝西方祭典。这时修整兵器,可以讨伐有罪的人。天子要品尝农民要献上五谷,然后吩咐开始收获农作物。从这个可以判断,春秋在古代季节中的重要性,是夏冬不能比的。一提“春秋”,让心里会产生重视的感觉,因为是祭祀的季节。
三,学习的作用。
礼与《乐》在中国儒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懂“礼”,何以治天下,不明“乐”,何以明事非。礼乐制度是周朝最重视的制度,是周王朝的根本 。孔子一生都在号召“克己复礼”,恢复周朝制度。当听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八佾是天子才有的奏乐舞蹈,家臣敢用说明已经越礼了。所以孔子说礼乐崩坏。用“春秋”而铭史而知“礼乐”,假若以“春夏”以命名,历史会少了许多承载。
以上三点,仅是个人分析。不能完全阐明“春秋”的定义。我们应该明白古人定下事物的名称有着很多喻义,只是我们距离远了,无法理解。我记得孔子有句话叫名正则言顺。因为名字正了,所以一切都能顺从天意。而用“春秋”称述历史,是正名的力量。我们读《春秋》能感觉历史的厚重,可以穿越千年与先贤们对话。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春秋”,一切都不能更改。
文字小解许进雄著
疯狂红
感谢邀请,个人观点:
首先,这本春秋我反复看看二次。
我们作为中国人,我们得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华夏的文明,华夏的文明为什么没有被草原民族给冲散,我们成为了这么一个团结在一起的一个大国家,而不是像欧洲那样分裂的很多个小国,为什么会这样?所以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春秋这个时期。
那春秋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要叫春秋?
以前的人都很单纯 根据气候办事 夏热冬寒 有避暑和窝冬之说 基本大事都发生在春秋 古时大事件多发于春、秋两季。春天是播种和祭祀的季节,而秋天是收割和战争的季节。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而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都有了粮食,就开始打仗争地盘了,古代的士兵都要穿厚厚的盔甲,夏天穿太热,冬天穿活动不开,所以秋天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此时粮草源源不断,还可以通过打仗掠取他人的粮草。所以,在这两季里,史官也特别忙碌,在春时记载祭祀大事,在秋天记载战争事件。
古人又讲究中庸之道,冬和夏一冷一热过于极端,不妥,遂取名春秋!
再来看看春秋,了解春秋五霸的故事与华厦文明,其中很多的成语故事就来源于此,如管鲍之交,秦晋之好,退避三舍,多行不义必自避……
可见我们的祖先骨子里善良的一面。
霸主相争,最终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内乱。
因此,以人为本,为老百姓谋福祉,才能让国家强盛。
似水骄阳
谢悟空邀答:
中国的汉语文化的确在许多称呼上有着许多特有的讲究,特色,特点。
简单点比方,比如称男人为何称丈夫,而干嘛不叫尺夫。那是因为古代男人标准体格高度就在1丈左右(古代的衡量计)。这在很多古书中就有描述,如:张飞,身高1丈余,膀大腿圆,虎背熊腰,眼如铜铃,鼻如蒜蒲,嘴宽唇厚……。这就是顶天立地之大丈夫,英雄男人的标准标配。
而把一些物质,动物,包括人等等也会统称叫东西,而不呼为南北呢。
因为人类所在的地球,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所有的物质,动物,人类等等物品都在这东西南北范围之内。古人讲话简单省略,往往会把复杂的,长长的啰嗦语言用最简单的话语文字来表达即可,所以古文多为文言文。
那么要把东西南北范围内的所有物品,用单一的简单称呼来表达;是用这个‘’东西南北‘’全句,这也太长又复杂了吧。那么最简略省心的叫法‘’东西‘’不就很顺口很明白嘛。
真的硬要追究有何讲究,那也不过就是用的东西南北的前二字,这挺顺口嘛。
还有一个,也就是在地球以外的对人类最重要的太阳,这个最大的参照物,不也是东升西落的吗。所以用东西来代称其他的物品,其意思也就会让人们再明白简单不过的了。
这样也就明白古人为何不把物品称为南北了,因为南北不光排序在东西之后,叫起来呦口,而且南北除了冰天寒极,空无一物,也没有重要物质参照啊。所以也把南北就视为空物,而空物怎能用来作为对实质物品的代称呼呢。
说起中国文化为什么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呢?
因为古人自有了文字记载历史,所以也就有了每个历史时期分隔段落。而中华历史记载最具体精彩的时期段落就是春秋战国时代。
孔子也是出生成长在那段历史时期,而他记录的那段历史记事,就称呼为‘’春秋‘’。这样后人就把这个称呼当作整个中华历史几千年的历史以春秋统称(代称历史)而把它给延续了下来。
那这个‘’春秋‘’的称呼有何讲究呢?
如前所说,这也是古人以地球的一年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地无穷无尽地奔往永久。而历史不也是像地球一祥的四季轮回,永无尽头吗。
一年四季以春开初,春夏秋冬,反复地顺序轮回着。
而人类和地球的万物历史也在春夏秋冬中不断轮回着。
所以人类也知道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四季地球万物主要轮道。
春天的生,它就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开始,秋收也就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收获。
而夏长只代表了历史过程,而冬藏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漫漫长远无尽头。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自然春秋史,所以孔子把历史用‘’春秋‘’来形容称呼是即形象,也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像春生一样初开,在秋收一样的发展收获着,而远未有到达历史的像冬藏一样的尽头。
如果用‘’春夏‘’来形容称历史,那人类历史只有春生夏长这一过程,而没有秋收的这一实质的发展收获过程,就显得历史的薄弱有缺撼。
而用‘’夏冬‘’来代表形容历史称呼,那岂不是使历史无春之开初,无秋之发展收获过程,直接就夏长冬藏到历史尽头了吗?
所以中国的文化深源流长,博大精深。用‘’春秋‘’来作为历史的代替昵称,真的是既形像又简略实华,把历史这么一个空洞无华的苍白称谓,冠上了春秋这么个有内涵意义的形像昵称,这也代表了中国人的最高深智慧。
樱桃妹滴妈咪
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和“夏冬”,其中的渊源和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春秋”之说源于天文历法
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这和中国文化中天文学中的历法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年四季中,冬天昼短夜长,夏天昼长夜短。唯有春秋二季的“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昼夜均衡,气候适中。
古代历史文化经济落后,人们的生活单调,识见有限。历史学家们认为,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的好坏,放在像“春分”、“秋分”一样平衡的天平上来评判,是最合适、最公允的。因而古人就把历史称之为“春秋”,使其成为历史的代名词。
(二)源于《春秋》和左氏春秋两部著作
春秋时代,我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游说列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著《春秋》,同时代的左丘明著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此书是左丘明为解析《春秋》而作。这两本书不可分割,宗旨一致。
以这两部书为代表,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为春秋,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
(三)源于《春秋》和左氏春秋的历史地位
孔子著《春秋》,名字大有深意,春秋两季日夜长短是持平的。“春秋持平也”,是个天秤。古今人物有没有贡献,《春秋》在历史上持平论之。
《春秋》微言大义,开篇记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打败敌人称之为“克”,一个“克”字,表达了对这件事的观点,定了郑庄公千秋大罪。可见历史不以得失论英雄。
《三国志》记载关羽喜读左氏春秋,被后人简称为《春秋》,关公酷爱此书,可见《春秋》一书的分量。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把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或“夏冬”,主要源于天文历法和春秋时代两部重要的典籍著作两个方面。“春秋”是持平之论的意思,春秋作为历史的代名词也沿袭至今。
missingese
谢谢邀请!因为“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256年,秦灭周,昭襄王为国家命名为“秦国”,为“春秋”的历史画上句号。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完成统一,命名为“秦朝”,称“秦”始皇。“秦”的内涵是“春秋”两个字各取一半,意思是大秦结束了“春秋”的历史,“春秋”历史的时间只是秦朝历史时间的一半,“春秋”的另一半是“炅”,意思是春秋到了大秦手里,就日月当空了。设想前800年为秦朝,后800年为炅朝。可是,秦赢政没有想到秦朝灭亡这么快!如果秦朝延续时间长,那就不好说了。
由于春秋有时间的内涵,历史也有时间的内涵,且于秦朝的命名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就习惯把历史和春秋融合在一起了,进而把历史说成春秋了。
SisFerro
中是种子的解析,凡种子皆有中心。种子的外壳之内的内核是种子的中心。种子的中心是仁。有仁的种子是好种子,没有仁的种子是坏种子。中华文华以仁为中心向世界播撒仁爱的种子。
圣经-约翰一书第4章第16节上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所以上帝与中国人同在,上帝保佑中华文化永存。
种子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种子。春秋是种子的一个轮回历程。所以也就成为中华文化历史的一个代名词。
我行我不素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任微言卿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以“春秋”指代历史,是先秦时期中国人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既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符合周礼制度。春秋时代,也是中国德治传统、礼乐文化和民族心理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间社会开始日渐成熟。
早期历史,为何用春秋指代?两千年前的周代,西周大分封的诸侯国,沿着镐京——关中这条交通主线,星罗棋布地分布于黄、淮、河、济、江、汉各地。
其一,周代,生产力还较为低下,老百姓一年四季辛苦耕耘,但也只能保证一年一次好收成,所以就额外重视这一播一收。春季代表着一年之始,多称为“王正月”,而“秋,禾谷熟也”,乃是收获季。春、秋二字连用,以代表时令,表示对国家和民人生活之重要。其二,那时的人们遵守周礼,恪守礼制,礼记·王制有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冬天和夏天,人们都在家里背诗念书,只有春秋两季,气候凉爽,才出来演习礼、乐。因此,这一春一秋,既是喜悦季和丰收季,也是国事繁忙季。诸侯国的太史令,就以“春秋”作为国史的代称,提示大家记的都是重要的事儿。
“春秋”之名从一国传遍另一国。国语·楚语载:“教之春秋”。国语·晋语载:“羊舌肸习于春秋”。可见,最后各诸侯国都以“春秋”指代国史。
《春秋》是本什么书?它都写了什么?经过战国、秦汉之际的社会大动荡,特别是焚书坑儒和项羽焚秦宫两次对先秦文化典籍造成的重大浩劫,很多史籍都不幸亡佚,其他国家的“春秋”都失传了,仅有鲁国《春秋》而存世流传下来。
《春秋》的作者《春秋》由历代鲁国史官所记,是鲁国官方历史档案。当时的作史之人是“家族产业”,专门以作史为职业,我们熟知的“司马氏”这个姓氏最初就是世袭太史令。
后来,一部分档案被精心整理,流入民间。整理之人,可能是时任的鲁国太史,也可能是孔子。据孟子讲,孔子见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决心考证历史,编订成籍,以让“乱臣贼子惧”。孔子自称是“述而不作”,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
《春秋》的内容《春秋》,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开始,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公,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的历史。
《春秋》以鲁国历史为主,兼记周王室和其他诸侯的重要历史事件,我们今天能得知很多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春秋》的记录和流传。
《春秋》的地位《春秋》用词极其严谨,对人物的褒与贬、对事件的对与错,敢于秉笔直书,以此达到赞、劝、惩等目的,是中国“良史”的发端。后世,“春秋笔法” 、“微言大义”也成了中国历代讲述历史的一种特殊文化传统。
汉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经”,奉为经典,设有博士,专门研习讲解。历代研习《春秋》学问之人不绝于世,《春秋》及其注释、考证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春秋学”。
《春秋》的衍生品《春秋》文字记载较为简单,全书一万八千余字。为了解释《春秋》经文,有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分别加以解释,被称之为《春秋三传》,至南宋均被列入儒家“十三经”。
公羊传作者相传是公羊高,榖梁传作者相传是谷梁赤,这两本书均以语录、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春秋》的义理,重在挖掘字面背后的含义,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和“礼义仁智信”的观念,与政治配合较为密切。
左氏传相传作者是左丘明,左氏传以历史资料解释《春秋》经文,弥补《春秋》叙事不详的缺点,补充了很多重要的史料。左氏传在文学上成就也很高,后世很多历史学家、文学家无不从左氏传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春秋时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时期?因为《春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
但因为《春秋三传》各自的起讫时间不同,所以对于春秋时期的断代也有争议,大体上有四种说法:
以《春秋》的叙事年限,作为春秋时代的年限。上讫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限为前453年晋国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亡智氏或周威烈王命三家为诸侯的前403年。上讫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限为周元王元年前476年(史记·六国年表的开始时限)。上讫周室东迁的前770年,下限为前453年晋国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亡智氏。按照历史大势来看,第四种说法较为符合历史进程。
春秋伊始,郑国以三代周王室卿士,先为小霸。不久,齐国崛起,齐桓九合诸侯,称霸中原。与此同时,楚国日益强盛,兴兵北上。不久,晋文公称霸中原,秦穆公称霸西戎,随后形成晋楚两大强国百年争霸的局面。弭兵之盟后,晋楚两国大体保持了和平。随后,吴越相继崛起,中原诸侯内部纷纷改革,旧贵族灭亡、新贵族崛起。大国相继完成了局部统一,群雄并立,战国时代到来。
春秋时代,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各门派为实现政治抱负,不断探求和创新,开始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结语】“春秋”指代历史,自有其历史渊源。介绍这段历史的《春秋》和演绎这段历史的“春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奠定基础的作用。明白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发展我们的未来。
喜欢的朋友,进入@任微言卿 主页,还有更多精彩历史等着你。
敬哲之秋
这里的春秋指的东周末年的春秋时期,因为相传孔子编写的春秋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所以把历史称为春秋。自汉独尊儒术以来儒家一直都是文人正统,春秋作为儒家六经之一,地位可想而知。
孔子著《春秋》,写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他为什么叫《春秋》,不称冬夏呢?春天是由冷变热,慢慢一点一点热起来。秋天是相反,夏天的热慢慢退掉,退到了秋天刚好凉爽,不算冷也不算热,所以春秋是持平的。不但气温如此,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春秋两季的日夜长短也是持平的。所以我们讲“春秋持平也”,是个天秤。古今人物,对于国家社会有没有贡献,《春秋》在这个历史上持平论之,所以“春秋”是持平之论的意思。
我们中国为什么开始那么注重历史文化呢?历史是给人类留下人生的经验,这个经验是经济之学,不是学校经济系的经济.也就是把人类过去的成败盛衰、善恶是非的经验,留给后人做榜样,使后人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对人类的和平安乐是怎么样的。只是后世的子孙不肖,把社会天下人类弄成这样的痛苦,这就并非是先王之志。所以“春秋”是“经世”之学,是“先王之志”。但是孔子著春秋“议而不辩”,所以春秋的道理,只是责备贤者,而不是批评普通老百姓。
大块头阿黄
“春秋”一词用于指代历史首先出自于春秋时期的三部编年体通史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古人用春秋的季节变迁来指代时间的流逝,进而引申为历史的意思。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lostcoral
我简面的回答一下,因为深奥的、历史底蕴我不懂。那时候古人也挺智慧的,懂得天文地理,四季万象,遵循自然法则,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万物复苏,莺飞草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适合播种,适合建树,适合行驶自己的目标。夏天太热,冬天太冷,秋天是硕果累累,收获的季节,成功的喜悦,付出得到回报的时刻,天高云淡,大地一片金黄,满城尽带黄金甲,花好月圆,一片祥和景象,所以历史伟人、近代历史伟人都喜欢歌颂春秋,一生写春秋、赋予春秋,我们的开国大典撒向世界的一声春雷、就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金色的年华中,金色的篇章中永不褪色。秋天也是惩恶扬善的季节。美奂美伦的岁月。
£晓@张宅宅
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和一本书
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会把当时各个国家的重大事件,按照年、季、月、日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按照春、夏、秋、冬的简称,这部编年体史书便成为了《春秋》。
后来,孔子又对这部《春秋》加以修订整理,便成为了后来儒家经典之中的《春秋》。
因为儒家思想在西汉以后,成为中原地区统治者偏爱的思想,所以儒家的经典自然也被推崇,不但《春秋》被广为传颂,连那个年代也被称为了”春秋“。
与之相类似的,”战国“的称呼也是源于一个人和一本书
虽然”战国“一词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因为连年的战争被使用,但是真正被用来代表一个时期,还是要源于西汉后期的儒家传承者、文学家、目录学的鼻祖刘向所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所以,现在提起那段历史,我们的朝代歌里才会唱道: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很是洋气
这个问题很有水平,请看我的认真分解。
一、“春秋”名称的来源"春秋时期",指的是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共294年的历史时期。
为什么叫春秋呢?“春秋”作为专有名词,源于孔子作的《春秋》,大概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7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编年史的典范。同样的,“战国”源于《战国策》,大概记载了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基本上何为春秋时期、何为战国时期,就是后人根据这两本书的名字来定义的。
以上是春秋战国命名的基本来源。那后世为什么逐渐用“春秋”代指历史了呢?其实也是有据可查不难理解的。
二、“春秋”于华夏民族的意义华夏民族可以说是世界史上最杰出的农耕民族。在一个以农耕生产为中心的文明和文化中,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春秋两季是古人心目中最重要的季节。相对的冬夏两季就没那么重要了。因此史官记载下来的事件大多出现“春”“”秋”,所以孔子把他编撰的鲁国历史起名为《春秋》。
而且"春秋"二字素来有代指很长一段时间的传统。庄子《逍遥游》中写到: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与此同时,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觐王室的时节,而史书记载的又都是一年中发生的大事。
综上所述,以"春秋"代指历史或者史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结语中国有系统地记史始于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从这一年到隋朝,年年记史,没有一年空缺。从隋朝开始到清末,中国人天天记史,没有一天中断。
晋大夫曰,中华民族是一个知史重史的民族,睹镜使人正衣冠,读史使人明得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历史无疑是我们最丰富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和人格信仰。
欢迎关注,交流,分享干货精神食粮
im_Bei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的:有两个人在聊天,甲说:“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乙问:“究竟是春天还是秋天啊?”甲没理他,接着说:“有这么几个诸侯……”乙又问:“那究竟是猪还是猴啊?”
这是一个小笑话,博君一笑。但是我想很多朋友也都有一文,为什么大家将这段时期的历史叫做春秋而不是叫冬夏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解答。
大家都听过这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现在经过考古发现证明,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是西周确实是被犬戎给揍了一顿,而且逼迫着后来的周王室迁都。在周平王时期,周平王放弃了原来的都城镐京,转而迁移到了新的都城东都洛邑。自此西周便成为了东周。
我们所说的春秋时代,正是从周平王东迁洛邑那一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卒的一年(公元前476年)。
在春秋时代出现的霸主,我们熟悉的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人,我们后世给他们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叫做春秋五霸。
以上便是春秋的时间概念以及其中出现的几个比较著名的人物。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时代为什么叫春秋。
为了解释春秋一词,我觉得自然不能信口开河,我就找了基本市面上比较好的中国通史书来看一下大家们都是如何解释春秋的。
书一:中国通史:从中国先祖到春秋战国
这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的,可以说是代表了官方意见,可信度比较高,编纂得也比较用心。在里面对于春秋这个说法的解释是这样的:
“春秋本是周代列国国史的通称。由于秦始皇焚灭各国史书,到汉代,其他各国的《春秋》已经失传,仅存有鲁国的国史《春秋》。《春秋》到汉代为‘五经’,成为皇朝的经典。正是因为‘春秋经’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它又基本上和另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相始终,后人便把这一时期成为‘春秋’。”
书二: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这本书的内容源自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是当时中国各个断代史最有名的权威专家学者所编写的,比较用心,可信度也比较高。其中对于春秋的解释是这样的:
“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动迁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卒的中国历史时期,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有人也将它称为东周。”
既然如此,为什么后人不管它叫东周而多采用春秋的说法呢?
因此我们总结一下上面的说法,春秋的来历一是源自鲁国的史书《春秋》,二是因为儒家对于它的抬高,因此春秋取代了东周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言词。
原因一:史书《春秋》
鲁国史官当时编写史书,记录各国的大事,按照年月日的顺序记录,按照我们现在人的说法,这叫做“编年体”。因为一年之中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因此便将这本书叫做了《春秋》。
《春秋》这本书其实也叫做麟经,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曾经说“绝笔获麟”。就是说在《春秋》一书曾经被孔子所修订,在快成书的时候,人们捕捉到了一只快要死去的麒麟,之后孔子便停笔。因此此书也被称为麟经。
春秋这本书的年代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我们可见与我们今天对于春秋时代的划分大体类似。
因为年代类似加上史书影响,因此春秋便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代言词。
原因二:儒家的拔高
我们看这个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在表的划分上对当时年代的划分并没有用“春秋年表”或者是“战国年表”,取而代之的是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这就说明在司马迁的年代,人们尚且是不用春秋战国的时代划分方式的。
而在司马迁同时代,出现了一件事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被无限拔高。随着儒家地位的水涨船高,儒家传世经典的地位也随着水涨船高,其中《春秋》便是其中一本。
《春秋》之火,带动了春秋年代的火;正如《战国策》让那个时期变成了战国一样。就这样,那段历史便被人称为了“春秋”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夏小懒
原因有二
其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照年月日记载下来,一年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编写。
其二:古时的大事件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所以后来人才把编年史称为春秋。
古时大事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春天祭祀秋天打仗。一年之计在于春,到了秋天各个诸侯国丰收以后,军队也有粮食了,就开始打仗。
冷兵器时代士兵们上阵杀敌,都会穿上很重的铠甲,夏天穿太热,冬天又活动不开,武器铠甲冰冷无比,所以在秋天打仗最为合适,此时各诸侯国忙着收粮食的同时打仗,胜利了还能掠夺对方的粮草,所以在这两季中,上到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特别忙。
在春天记载祭祀大事,秋天记载战争事宜,故而称之为春秋。
X@H
只有我们中国!从远古开始就建立历史观念,这个历史叫春秋。中国文化历史叫春秋,不叫冬夏,是因为天地之间只有一个现象,一个冷,一个热,这是太阳、地球跟月亮的关系。冷到极点是冬天,热到极点是夏天。秋天是夏天进入冬天的中间,是最舒服的时候,不冷也不热。春天呢!正是由冬天进入暖和天气的中间,不冷也不热。
春天是由冷变热,慢慢一点一点热起来。秋天是相反,夏天的热慢慢退掉,退到了秋天刚好凉爽,不算冷也不算热,所以春秋是持平的。不但气温如此,夏季白昼长,冬季白昼短,春秋两季的日夜长短也是持平的。所以我们讲“春秋持平也”,是个天秤。古今人物,对于国家社会有没有贡献,《春秋》在这个历史上持平论之,所以“春秋”是持平之论的意思。所以把中国历史称为春秋,而不是春夏等!
是米青子总会花光的
夏以前,一年只有两个季节,春和秋,无有冬夏。
所以讲春秋,就代表一年了!这个文化符号,融入到血脉之中,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季节只分雨季和旱季。季节完全按照天气实际情况来划分的!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远古时代,中原地区的冬天可能不会太冷,冬天和秋天界限比较模糊,一年之中,可以明显区分的季节只有两个,草木发芽生长的季节,草木枯萎季节!
fiu
我国有悠久的史官传统,先秦时期就建立的完备的史官体系。有太史、小史、左史、右师、内史、外史等等。其中跟随君主左右,君主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要记载的是左史、右史。“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先秦时代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记事《春秋》,被称为“百国春秋”。但各国春秋,名称未必相同,有的叫乘有的叫梼杌。现在留存下来的,是经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相传左丘明为鲁《春秋》作传,即作传。各国春秋,记事,都十分简单,仅仅有几个字或十几个字概括事件,而不详细记载事件经过。如鲁隐公元年所记载所有事件仅有:“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公子益師卒。”之所以,将其称为春秋,可能是因为,《春秋》在记载历史事件过程中,所记时间“春正月,秋七月”的体例。后世将史书称为“春秋”,是源于对鲁《春秋》称呼的延续。
此外,为什么不称“夏冬”,或许与中国农业社会对春秋两季的偏重有关。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是最为重要的季节,而夏天、冬天是农闲时节。因此用春秋,代指年岁的更迭。
玫瑰养猫
春秋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史书,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
就像后来的几千年里,人们形容男人好看都比喻成貌似潘安,女子美丽比喻成沉鱼落雁一样。
晴朗
——“春秋”一词,是古代人用来记事史书的通称。战国以前的各朝廷大事,只有在春秋两季来举行,所以把记事的书,通称为“春秋”,“春秋”就是各国的一本史记。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不过是到后世都不传了。留下来的只有鲁春秋这一部书。
——儒家经典中的那部《春秋》,是由孔子在鲁国为其修编的一部记事书。《春秋》书的撰编还有传说中的一个故事:鲁哀公十四年,有一个猎人打了一只从没见过的独角怪兽,猎户这兽定是不祥之物,就將怪兽给扔了。这个消息传到孔子那里,(因为孔子只要听说有没见过的东西,他都会去瞧一瞧。)他便去看了,一见那兽,他便对兽说:“你这麟啊!是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我知道,不行了!”说着流下了眼泪,原来麟是种仁慈的兽,麟的出现,是祥瑞的象征。只有圣帝,明君在位时,太平盛世的时候,它才会到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当时那有什么圣帝,明君呀!天下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个时候,结果还让猎人给打死了,你也倒了运了。
——那时的孔子已经老了,他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行不了道。他为周朝而伤心,也为自己而悲哀。见了这只打死的麟,一面是同情它,不该来的时候来了,另一面也引起了自己的感慨;自己平生讲了许多“道”,说了许多教,人君都不信他,可见空谈是不能打动人的。
——孔子见麟死而获感,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让人们在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到的教训,比抽象空洞的说教会深刻许多。若能编修成这部《春秋》,虽行不了道,但也可算得没白活了一辈子。
——《春秋》是我国现存府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然用的是鲁国的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情,此书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春秋》注重的是劝惩作用;大义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述: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中见教训,这是其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一统的理想,这是其二。前者是人君的附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
——《春秋》把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中。记灾害,表示是天罚。记鬼神,表示是恩仇。还是那个劝惩的意思,古代人记事的书中,常夹杂着许多的迷信及理想,《春秋》也免不了如此的传统之笔。
lanmeitang
春秋为什么叫做春秋
政治方面: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拜王室的时间,也是各诸侯国之间使者往来、会盟等活动的主要时间,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秋季节。
经济方面: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农耕了,春种秋收。于是用最能代表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季节来代表全年,就很合乎情理了。
《左传》中'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戎就是军事行动,祀就是祭祀。
一般都在春秋作战和劳作,古代条件恶劣,夏天炎热,冬天寒冷,而且在春天君主祭祀祈求一年好的收成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作战也是好时机。因为当时冬天的状态就是君子无衣,小人无褐,再加上冬天雪深,道路不平,不利于奔袭作战。夏天盔甲太重,而且太炎热,不利于战马和人员的作战,热死的人多,自我消耗过大,不利于作战。所以大部分都在春天作战,比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比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秋天又是收获的季节,记录频繁。所以各国记录事件都集中在春天和秋天。
春秋又是四季轮回的两个典型季节,有年年轮回的意味。
薄荷绿茶
我是北派说书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春秋这个词儿只是一个书名,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咱们的关公关二爷就喜欢拿着这本书翻来翻去的看,我也不知道他看懂了没有,总之后来关二爷对女性的排斥,月下斩貂蝉,传说就是因为看这本书得来的,因为书中多讲的是春秋五霸,红颜祸水的事情。
好了,我们步入正题,正如刚才所言,春秋原本是一个书名。
起初的春秋是因为孔子修订的一本书叫做《春秋》。这本是鲁国的史官们按照年份、季节、月、日的形式编辑记载下来的关于鲁国的历史,后简称为春秋,后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其上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之间发生的大事。
后来东周分裂成了大大小小200多个国家互相吞噬合并之后,变成了后来的战国时期,而战国这一段时间又经历了很长时间,直至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56年灭了东周之后,名义上的春秋彻底结束,而战国时代才算正式开始,结果数年后,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
在这里秦朝的秦字非常的有意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秦朝的秦字为春秋拆开的左半个的合体,而右半个则是为“炅”字,意为天火,颇有玄学的味道。
有人说,这是秦始皇有意而为之,为了继承姜子牙给予的周朝800年国运的隐射,但是最终秦朝立国不久而灭,颇为蹊跷。
❤Miss Y
一、哲学依据。中国的主流文化都是《易经》的阴阳平衡观的延伸应用,各种称谓、用词亦不例外。
二、天文依据。在一年四季中,冬、夏是阴阳的两极,而春、秋则相对平衡。
三、文化依据。“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同时,用“春秋”表达历史,也包含用中正平衡的观点对待历史的意思。
以上三点是主要原因。
行游天下
“春秋”是我国先秦时期一段历史的称谓,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固然春秋战国经常连在一同用,但是春秋和战国其实是分红两段的。这两段合到一同,又称东周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
春秋起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计295年。那么,这段历史为什么被称为春秋呢?这就得从鲁国史官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子说起。鲁国是周朝时文化最兴旺的地域,不断设有史官,担任把各国大事按年、季、月、日记载下来,由于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因此这部编年史就命名为《春秋》。
从象形文字演化的角度来看,在长江以南的珠江流域和湄公河流域,远古的象形文字春夏秋冬是表示方向的,相当于那时长江流域以北的東南西北。南方人看一年的气温和植物的生长,只要春天和秋天,没有夏天和冬天。
周朝列国,本来都是亲戚,有血缘关系。但几代之后就不认了,竟至于相互抢夺兼并。后世秦始皇有鉴于此,改分封世袭制为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奴隶制逐步解体的时期,能够用废井田,开阡陌为标志断代。PS:本文到此完毕,欢送订阅多多评论留言!往期内容更精彩哟~
悠悠游游
玮霖Wills
在中国的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候朝聘王室的时节。在生产力不发达,生产资料及其落后的古代社会里,春季秋季在古代也代表的是一年四季中最易生存和收获希望的季节,所以春秋在古代也代表着一年四季。
而史书记载的都是各诸候国家一年四季发生的大事,如燕·春秋、宋·春秋、齐·春秋、鲁·春秋等,继而发展到东周时期的左氏春秋和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都在书中记载了各诸候国家逐年发生的包括人物故事,经济生产活动,自然灾害事件,诸候国之间的战争,以及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等历史记录。
因此,“春秋”也是史书的统称。
大群子
中国文化历史上为什么把西周和东周这段时期之间叫“春秋”而不叫“冬夏”,答案有几个版本。
之所以叫“春秋”,要从我们大名鼎鼎的孔圣人和鲁国各诸侯国史官说起。《春秋》这本书原本并不是孔夫子写的,而是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修订的编年体史书。
鲁国是周朝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一直设有史官,负责把各国大事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周天子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即半年召各国诸侯王来开会商议或处理天下民间大事,有如今天的人大两会作用。另一个是经济方面: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农耕了,春种秋收。于是用最能代表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季节—“春秋”来给各诸侯国史官们的史书记载命名再合理不过了,所以经孔子修订后,这部编年史还是叫《春秋》,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过程。
孔子把这部编年史命名为《春秋》,还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风是日昼相等,所以我们讲“春秋持平也”,是个天秤。古今人物,对于国家社会有没有贡献,《春秋》在这个历史上持平论之,表示孔子著《春秋》不偏不倚。便有“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之说。后来孔子说“知我者春秋”,意思是,将来你们要真正了解我,除非真正懂得《春秋》。“罪我者春秋”,将来你们够资格骂我的,也要把《春秋》研究通了才行。
以上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把那个时代的历史称做“春秋”而不是“冬夏”给出的意见,望采纳!
xuluping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连年战争。为了适应时代,出兵打仗春秋两季不冷不热,而冬夏天不利于交战。所以有吕氏写春秋,关公读春秋之说。
你来时的路
我们经常一本正经的说历史,春秋战国时代发生的事情,但是有春秋时期,但是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这是历史老师常教的一首历史歌, 但还是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叫春秋。孔子著《春秋》,写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历史,也并未告诉我们为什么叫春秋,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有啥说法?
《春秋》的来历。一说是从农时来的,据考证上古时中国历法只有春和秋两季,四季历法是后来才有的。从古至今春秋两季大事发生最多,多发战争,春天要播种,秋天收获以后有了物资才有保障,而古时夏天多雨多洪,冬天气候恶劣,孔子编订《春秋》的目的,一是记录历史,二是把春秋这一时期发生的各类事件放在历史的天平上,是非功过,善恶评说自有公论。这一说法咱们的高中历史老师估计都讲过。
因为号称万世师表的孔子,编写了一部史书,这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的名字就叫《春秋》。春秋起自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计295年。那么,这段历史为什么被称为春秋呢?这就得从鲁国史官以及大名鼎鼎的孔子说起。鲁国是周朝时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一直设有史官,负责把各国大事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由于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因而这部编年史就命名为《春秋》。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年中,只有春分和秋风这二日是日昼相等,表示孔子著《春秋》不偏不倚。所以有“孔子著春秋,乱臣贼子惧”之说。“春秋”是指周天子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即半年召各国诸侯王来开会商议或处理天下民间大事,有如今天的人大两会作用,后来天子被架空而不断发生战争,称为“春秋战国”以战争为主题了,所以后人就把这段历史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了。
还有一种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鲁国的史书《春秋》,战国之所以叫战国,是因为西汉时刘向汇编这本史书时,给它起的名字就叫《战国策》。春秋这本书记述了一段历史,战国策这本书记述了一段历史。所以后人才那样称呼那段历史。因为各诸侯国编纂的史书同样也可以叫做《春秋》,这种编年史记载而成的书,在那个时代都叫《春秋》。
老烟斗
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记载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写史”是东周时期各国特别注重的,但在具体实施细节上,又各有小差别。鲁国在命名上就和其它诸侯国略有不同,是按春、夏、秋、冬来记事。所以,鲁国的史书上经常出现的字眼是。
XX年春,齐国来打我;XX年秋;齐王XX死了;XX年冬,齐王X继位了。
因为,受季节影响,在古代,春、秋是最容易出事儿的季节,国与国之间的征伐都是选在春、秋进行的。至于夏天和冬天,一个太热、一个太冷,两边都遭罪,除非特殊情况,两家都心照不宣,极少用兵。所以会有“多事之秋”,因为春季粮食不足,没办法打仗,夏季太热,还没打呢都中暑了,冬季太冷,穿的多功夫施展不开,不利于打仗。
除了战争,所有的重要仪式,比如祭祀、新王继位、国与国会盟、谈判等,都选在春、秋两季。因为“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这种情况,就突显出“春”和“秋”的重要性,于是,鲁国史官就用《春秋》来给自己国家史书命名。
LonelyPurp
干姜水在路上
“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春秋及春秋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的时代。战国时人的历史年代学观点略有变化,在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名称的同时,他们把西周后至战国前的时代命名为“春秋”。因为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战争不休,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重要原因是,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故尔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也有自身的特点。战国时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而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的特点,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也有人认为,“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
europaring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相信有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古代的史书都叫春秋,而不是用相对应的夏冬这样的词来命名呢。其实这个问题古今的学者对这个都有着不同的说法。
首先需要说明“春秋”一词出自于孔子修订的史书《春秋》。这本史书记录了东周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前后共242年的各种大事件。这段时间和历史上认定的东周前期相符。
另外春秋在古代是代表年的时间概念,而夏冬不是。著名的文学家于省吾先生发现在甲骨文中一年只有春秋两季,也却没有夏冬。当然这个不仅仅是我们中国这样子划分在很多其他世界的古老民族早期也仅仅只有春季和秋季这两季。所以在早期的中国春秋就代表了一整年。那么史书以春秋为名,这就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
咱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政治方面:在中国上古时期,春季和秋季是诸侯朝聘王室的时间,周天子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即半年召各国诸侯王来开会商议或处理天下民间大事,有如今天的人大两会作用,也是各诸侯国之间使者往来、会盟等活动的主要时间,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发生在春秋季节。另一个是经济方面: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当然发生在春秋季节的农耕了,春种秋收嘛。于是用最能代表当时政治经济活动的季节来代表全年,就很合乎情理了。
还有人说,按照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春夏秋冬对应于五行的木火金水(一说一年可细分为春、夏、长夏、秋、冬,长夏属土,长夏是夏和秋之间的一段过度期,天气湿热,庄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时期,所以长夏属土;另一说为每一季的最后一个月属土,为四方土),同时对应于五方的东南西北(中属土)。所以表示历史时间的就是季节春秋,表示空间物质的就是方位东西。
五行与季节和方位的对应关系
如此说来,春秋战国也好,五经《春秋》也好,有着当时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更有着丰富的中国古典智慧,只可“春秋”,不可“冬夏”。
还有一种让人信服的说法,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鲁国的史书《春秋》,战国之所以叫战国,是因为西汉时刘向汇编这本史书时,给它起的名字就叫《战国策》。春秋这本书记述了一段历史,战国策这本书记述了一段历史。所以后人才那样称呼那段历史。因为各诸侯国编纂的史书同样也可以叫做《春秋》,这种编年史记载而成的书,在那个时代都叫《春秋》。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春秋也逐渐成为那时间的代称。
小楠孩儿
四个重要的节气“二分二至”,春分和秋分,白天和夜晚一样长;夏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这四个节气最容易所以也是最先被发现。春分和秋分先,夏至最开始叫日长至,冬至最开始叫日短至,应该是当时还没形成四季概念,春秋就代表一年。
当夏冬被细分出来之后,日长至称夏至,日短至称冬至!
纯属臆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