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挺普遍的,现在喜欢阅读的孩子很多,相比我们小时候,现在孩子们有更多的渠道和方式来阅读,但是,反馈到语文的阅读理解和作文上,这两项又成了很多孩子的短板,看起来似乎很矛盾,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不会做阅读题和写作文呢?其实,细细想来,主要是以下因素导致的:
一、孩子读的是什么书?
我们发现,孩子在阅读时往往会优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这样做对阅读兴趣的保持与提升是有益的,但具体到书目的选择上,却不是每本书都能对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文有帮助。
倘若孩子只喜欢阅读以下类型的图书,那么对语文成绩的提升作用是有限的:
1、质量不高的故事类图书
故事类图书情节很吸引孩子,孩子很喜欢看,优秀的故事类图书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但我们也看到,市场上有一部分这类图书质量并不高,甚至有的书中逻辑经不起推敲,更有文字错误者,只是靠“故事”投孩子所好,那么,这样的图书对孩子的语文学习帮助就是很有限的了。
2、漫画类图书
这类图书是很多孩子的最爱,只要内容健康,适合孩子阅读,孩子在课余时间看看是无妨的,也可以作为孩子的一项兴趣爱好。但若孩子总是阅读这一类图书,只看漫画,不愿接触其他类型的图书,那么就容易产生反作用了,反映到语文学习上,也会导致阅读理解和作文成绩不好。
3、搞笑类图书
这类图书以幽默的内容、图片吸引着孩子,孩子看起来觉得既轻松又有趣,可以说是非常开心的,只要图书内容积极、健康、适合孩子,平时作为放松时的读物看一看也没有问题。但倘若孩子只偏爱这一类图书,那么也会如上所述,影响到孩子的语文成绩。
解决方案
1、建议家长要适当关注孩子的阅读内容。
孩子喜欢看书是好事,但要关注到孩子喜欢看的是什么书,如果发现有上述情况,家长应适时引导,引导孩子接触其他类型的图书,发掘孩子在其他类图书上的兴趣点,进而增强孩子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2、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多读经典,阅读经典的小说、诗歌、散文等。
这对孩子语文成绩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经典之所以经典,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它令一代代人诵读之后从中受益,又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阅读这样的文字,对孩子的理解能力、遣词造句能力、语感的培养等等都大有裨益。
3、从孩子感兴趣的图书类型入手,引导孩子逐步过渡。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偏好读幻想类图书,但因其文学价值不高,孩子获益有限,那么,家长可以先给孩子推荐两本适合孩子年龄的经典科幻小说,如果孩子年龄不大,可以选择相应的注音版、少儿版、青少版,这些经过一定修改后的版本符合孩子的理解能力,较易为孩子接受。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点,先引导他(她)读上一本、两本,并与他(她)交流书中的内容、有趣的地方等,先让孩子愿意接触这类图书,从这类经典的图书中感受它的魅力,慢慢地,当孩子发现原来这些图书提供给他(她)的才是更为长久的美好体验之后,那么孩子主动去阅读并爱上阅读文字经典的图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孩子是怎样读的?
导致孩子语文成绩不好的原因,除了与孩子所读的书目有关外,还与孩子的阅读方式有关。
也就是说,家长所看到的孩子喜欢读书只是看到了表面,并没有发现实质,阅读的实质应是对内容的消化和吸收,而非停留在表面、合上书后并未留下多少印象,这也是在很多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
归纳起来,如果孩子采取的是以下几种阅读方式,那么,对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成绩的提高是作用有限的:
1、只看,不写。
即孩子只是坐在那里一直在看,很少动笔或根本不动笔做记录,既不做摘抄,也不写感想,不写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方式,效果其实是有限的。
2、只读书,不思考。
即孩子在阅读时只是读完了一段文字、一个章节、一本书,但没有用大脑去思考这段文字精彩在哪里、这个章节讲述的是什么主要内容、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主题思想,合上书,好像也讲不清楚书里的内容,是谓没有经过大脑的协同作用,脑袋里仍旧感觉是空的。
3、只粗读,不精读。
即孩子只求把书里的内容读完,或尽快读完,一目十行,只粗粗地通读,并没有细细地品味字里行间的味道,也就谈不上有多少收获了。反映到语文的阅读理解上,面对精细化的内容考察,自然也是感觉无从下手。
解决方案
通过上述分类阐述,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方式与阅读所产生的作用是相关的,良好的阅读方式对孩子语文成绩的提升,必定是会产生积极的效用的。
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改善孩子的阅读方式呢?以下几种方案可供参考:
1、给孩子准备一个本子,引导孩子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不仅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当下正在阅读的书目,更能帮助孩子提升整体的语文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其作用自不必多言。
需要指出的是,不习惯或不喜欢做读书笔记的孩子,需要家长在先期进行引导,让孩子能够慢慢习惯这种阅读方式,接受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或阅读完做笔记的方式。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在不强迫孩子的情况下,由孩子选择是做精彩语句摘抄,还是做文字点评,抑或写读后感等,方式不必拘泥,先从孩子愿意为之的方式开始,不要急于求成。
具体操作时,可以是一边读书一边写,遇到喜欢的就写下来;也可以是读完一个章节或几个章节后再点评,再总结,读完整本书后再写读后感,这些方式都可以,总之,让孩子以他(她)的节奏来做读书笔记,不必规定必须是某种模式。
2、与孩子交流书中的内容,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家长在孩子阅读时不要打扰他(她),但在孩子阅读完毕之后,可以适时地与孩子进行交流,交流内容不限,只要是能引导孩子从所阅读的书中进一步地思考所读到的内容即可。
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可以是问答式的,家长问、孩子答,或者孩子问、家长答;也可以是启发式的,家长启发孩子去思考书中内容背后想要表达什么,或者在书中文字之外,孩子还能想到什么,等等;还可以是表演式的,由家长或孩子或者家长与孩子一起,将所读的内容表演出来,以这种互动来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发孩子的思考。
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与孩子交流书中的内容,家长自己也是需要阅读书中内容的,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与孩子交流时也能言之有物。
虽然这会占用家长一定的时间,但在孩子出现了本问题中所说的情况,即读了很多书,但语文成绩就是没有起色时,家长这样做还是有必要的。家长可以先这样做一段时间,引导孩子掌握良好的阅读方式,既读书,也思考,为日后孩子自主思考奠定基础。
3、培养孩子做事踏实、细致的习惯,读书亦如是。
读书只求速度、粗读了事的孩子,通常在做其他事情时,也会表现出没有耐心、不够细心的特点,这就需要家长在平时即对孩子进行引导,不光是在孩子学习时,在孩子做家务、做其他事时也要如此。如果孩子能够养成做事认真、细致、踏实的习惯,反馈到读书上,便不会只粗读、不精读,从而影响阅读效果了。
要做到这点,并非一蹴而就,家长自己更需要耐心,耐心地引导孩子,当孩子取得进步时,不要吝惜表扬,多给孩子鼓励。
例如,孩子在读一本书时,原本读的速度很快,但在家长的引导下,他(她)能够比以前细致地读完一个章节了,在与家长交流时,能将这一章节的内容更为详细地总结出来,那么,这就是孩子的成长,此时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肯定的鼓励,这将会促使他(她)更有信心也更愉悦地前行。
当然了,粗读与精读是相结合的,并不是说所有书目都需要精读,不能粗读。对于不需要精读的书目,孩子可以粗读;但对于需要精读的图书,家长需引导孩子耐心地阅读其中的文字,让孩子领悟精读的美好,于潜移默化间,提升孩子的语文综合能力。
以上建议希望能够对家长有所帮助,希望孩子们不仅爱读书,更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