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经历那样一个“个体意识觉醒”的时期,对人生大彻大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然后再从“自我”的小牢笼中跳出来,达到真正的“社会意识的觉醒”,走向人民大众。记得竹内好说过,鲁迅在某一时刻突然成为了自己(估计是抄佛经的时期),在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变过(他没有盲从过别人)。竹内好说的当然是鲁迅作为一个觉醒了的“人”没有变,但实质上,鲁迅又一直在变(他转向左翼是在变,但就那是他自己学习与思考的结果来说,他又没有变),这也就是竹内好又称他为“现役文学家”的原因。我们的时代曾有一段时间是以“绝望”作为某种可引以为骄傲的东西来标榜的,这离鲁迅的“绝望”相去太远,克薄地说,那是浅薄的矫情和做作;我们的时代也曾有一段时间信奉过廉价的“希望”,但那样的轻信带来的是轻易的放弃,而不是执着的追求和坚韧的斗争。但鲁迅的转变绝对不是诗人在“自我”的牢笼中可以达到的,必须面对现实,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必须认真地对待自己和世界(自己的迟暮和身外的青春)。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2〕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3〕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ǒfiSándor(1823—49)〔4〕的“希望”之歌: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5〕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呐喊》的第一篇小说
∮冷咖啡⊙
说 说 “小 伙 计”
关于《孔乙己》中的小伙计,人们往往将其当作作品的“线索人物”或“见证人物”。这一说忽视了小伙计这一形象在作品主题挖掘与情节构架中的意义与作用,因而未免舍本逐末。其实,小伙计在小说中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叙事角意义、形象意义与结构意义。
一、叙事角意义——第一人称凸现于作品表层,成为小说叙事的线索,以及组材、选材与剪裁的基本前题。
小说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进入作品的当然也只能是“我”(即小伙计)的眼之所见、耳之所闻与心之所感。这些见闻与感受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孔乙己。读者不仅能从小伙计的诉说中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更能从中了解到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全部价值与意义之所在。
小伙计,提供了一个极富匠心的艺术视角。
二、形象意义——小伙计这一形象,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与内涵,显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真实与必然。
小伙计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读者所看到的孔乙己,是小伙计独特视角中的孔乙己。小伙计自身的形象也更多地是在对孔乙己的观察与思考中体现出来的。在掌柜的眼里,小伙计“样子太傻”,又不会作假羼水,是一个面临被辞退困境的角色,可是,他也有思想,有思维,他可以“附和”众人对孔乙己取笑。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顾客”,他可以“不耐烦”“懒懒的”“毫无热心”。透过小伙计细腻、真实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透视到一颗幼小的心灵——那是一颗孱弱的饱受歧视却又在参与歧视的心灵,那是一颗虽然幼小却已经被污染的心灵。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在小伙计这一形象中,也一样渗透了作者对吃人时代的控诉。
另一方面,小伙计本身又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孔乙己面对的,不仅有丁举人的酷刑、何家的拷打所带来的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还有掌柜、顾客的奚落与取笑,甚至还有来自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的鄙弃。这样,孔乙己的命运便不言自明了。
三、结构意义——孔乙己活动的舞台是酒店,小伙计则担任了舞台摄影师的角色,材料的选择、剪辑与组接无不与之有关。
女作家肖红问鲁迅先生:先生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小说?先生答曰:《孔乙己》。《孔乙己》的确堪称一篇匠心独运的经典之作。由于作者将人物置于酒店这一特定的舞台,因而截取的只能是人物生活的几个小片段。小伙计则以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将这些片段自然圆合地连缀成文,从而实现了以小舞台、小片段演绎人物一生命运的目的,社会的黑暗、科举的剧毒也因此被揭露得入木三分。
小说《孔乙己》中,作者有意穿插了关于“小伙计”职务变更的一段小插曲。这段小插曲用意何在?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小伙计职务的定位,从一个侧面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有赖于“荐头”的情面大,“我”(即“小伙计”)得以在咸亨酒店立足。在“我”的职务定位上,掌柜颇费了一番心机。因为“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被安排“在外面做点事”。主要工作是给“短衣帮”舀酒、温酒,当然还附带一个“小动作”:趁机往酒里羼水。因为“长衫”是“主顾”,是掌柜的“上帝”,故在服务(“侍候”)班子的人事安排上“精心考核”,唯恐得罪。对“短衣帮”,则是蔑视、羼水、克扣。至此,一个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市井商贾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了。掌柜这一心态,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人情心态,是社会环境的投影,也是对孔乙已性格与命运的一种暗示。既没有谋生本领,又要讲面子摆阔气的孔乙己要显示自己的优越与优势,当然只能是“穷则思变”,另图别路了。一个深刻的悲剧也就在阴沉郁闷中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二、小伙计职务的变更,道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掠夺”逻辑,暗示了下层贫民的悲惨与凄凉。
小伙计险些被“炒了鱿鱼”,因为他不会羼水,不能为掌柜创造更为丰厚的利润。在掌柜看来,往“短衣帮”酒里羼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小伙计,具备一手天衣无缝的羼水绝活,当然也是一种必然,一个刚满十二岁的孩子,就要接受虚伪人性的“洗礼”,就要承受人世间的欺诈、冷眼与歧视,这是何等的悲哀!就“短衣帮”而言,他们因为没有与“长衫主顾”并驾齐驱的购买力,同时也失去了平等的购买权。欺诈、虐待如影相随。他们没有信任,学会了怀疑,他们开始谨慎地维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然而,他们的行为除了导致一个羼水手段不高明的小伙计险些被辞退外,并没有赢得实质性的胜利。当一个伶俐的“羼水高手”取代小伙计以后,他们要面对的依然是“宰你没商量”。谁叫他们是“短衣帮”呢?
小伙计“样子太傻”,会引起“长衫主顾”的“公愤”。多年经营酒店生意的掌柜恐怕是早已认识到了,一个“怕”字不就暗示了这一点吗?小伙计羼水动作不麻利,多被“短衣帮”所“抑制”,且常引出一串“唠唠叨叨”。可是,作为酒店常客的孔乙己缘何没有一点反响?酒中羼水的“待遇”,孔乙己肯定多次“享受”过。没有发现,自然也不合情理。常与“短衣帮”一起喝酒,能不耳闻目睹吗?孔乙己的自尊心是很强的,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虚荣心:穿着长衫,出手大方慷慨,羼水的事仿佛从没发生过。何也?——一方面,“长衫主顾”从不为羼水之事与酒店发生冲突(掌柜当然是不会得罪“主顾”的),你也是“长衫”,你承认这样的事,面子搁哪儿?另一方面,也还得显示一下自己与“短衣帮”就是不一样——不那么盯得紧紧的,不那么小家子气,有“长衫”气派。再说,孔乙己生性好喝懒做,常常赊酒喝,闹翻了,赊不到酒,或者讨你几次账,你咋办?这一谜底,小说没有明确交代。然而当孔乙己最后一次走上舞台,向酒店作“告别演出”的时候,他的那一句潜台词——“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便道出了全部的辛酸与痛楚。
一、关于孔乙己的欠账
咸亨酒店的粉板上,记下了孔乙己的一笔欠账:十九个钱。孔乙己欠下的缘何是十九个钱?这里面大有文章。
我们姑且先为孔乙己算一算吃喝账:黄酒每碗四文,茴香豆或盐煮笋(孔乙己当然没有实力享受荤菜)每碟一文,十九个钱的最佳购买组合当是四碗黄酒、三碟茴香豆(或盐煮笋)。这当是孔乙己三次或四次下酒店的账额。因为是赊账,孔乙己表现出了一定的克制,没有每次都“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甚至还有可能有一次没买下酒菜。
孔乙己为什么没有继续在酒店赊账喝酒?这也与孔乙己的性格有关。多年的考场失意,使孔乙己形成了相当的敏感,他小心谨慎地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面子与尊严。已经欠下了十九个钱,再赊,就是二十几文了,而且还写在粉板上(由此我们不得不对掌柜的“商业心理学”水平表示佩服),孔乙己当然只能是一方面尽量克制一下自己的嘴巴,一方面积极想办法筹措资金以擦去粉板上的字。在“面子”与“嘴巴”的较量中,孔乙己想不出一个两全之策。因此,他只有再次一“发昏”,铤而走险去偷丁举人家的东西(尽管已有多次挨打的教训,尽管上次何老爷打得不轻),以致落得个被打致残的结局。
十九个钱,是孔乙己自尊的一道心理防线;十九个钱,也是孔乙己铤而走险的催化剂。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别具匠心地借助于十九个钱,对孔乙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了一番“量化”。较之于孔乙己,十九个钱更令掌柜“牵挂”。孔乙己生存的悲哀由此可见一斑。那位埋头赚钱、经营有方的酒店掌柜,每逢结账必谈孔乙己欠下的十九个钱。因此,当他再次结账而不谈及孔乙己的欠账的时候,我们可以肯定,他已经得到了极为准确的消息:孔乙己死了。
二、也说《孔乙己》的布局
在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小说中,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数《孔乙己》。《孔乙己》素来以精巧含蓄著称。笔者认为,《孔乙己》布局的精巧含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小片段写尽人物的一生。《孔乙己》全文仅三千多字,却写尽了孔乙己屈辱的一生,道出了孔乙己悲剧一生的全部悲哀与不幸,并挖掘了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究其原因,就在于鲁迅先生巧妙地将人物置身于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的生活舞台,并成功地剪辑、组接了一组生活片段。鲁迅先生不愧为短篇小说创作的高手。小说尽管只撷取了孔乙己酒店生活中的几个小片段,但由于片段描绘与刻画的成功,小片段写出了大容量。小说不仅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性格、心理,描绘了舞台人物的众生相,而且辐射了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主题之丰富、揭露之深刻、忧愤之深广实为众多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作品所不及。
二是透过几个人物写出世态人情。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主要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揭示出来的。无论是掌柜、何老爷、丁举人、众酒客还是“我”,均构成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掌柜的唯利是图与势利冷酷,何老爷与丁举人的残忍狠毒,酒客的无聊与冷漠,“我”的轻蔑与鄙弃,共同体现了社会给予苦人的“凉薄”。他们同为“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们本身又是病态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孔乙己悲剧的不幸根源之所在。更值得一提的是,丁举人与孔乙己本是同路人,却如此凶狠残暴地对待孔乙己,如此缺乏人性地施以暴行,这本身就是科举制度罪恶的最好注脚,也是对封建选拔制度的绝妙讽刺。
三、不绝于耳的笑声
孔乙己是在笑声中“闪亮登场”的,孔乙己也是在笑声中谢幕的。然而贯穿于小说的,却是一幕真正的悲剧,深刻的悲剧。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孔乙己》正是这样一幕以乐景写哀的悲剧。笑声,道出了缕缕辛酸与不幸;笑声,道出了社会的病态;笑声,道出了生命的苦难、悲哀与不幸;笑声,道出了悲剧的凝重。
对于悲剧,鲁迅先生有着深刻的见解: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走进《孔乙己》,我们看到了无数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血淋淋的现实:人生的要义被丢失,人性被扭曲,尊严被掠夺,道德沦丧,人情似纸……一切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都失去了合理存在的理由。这一切均令人感到沉重、压抑、窒息。然而,“铁屋子”里的人们却自始至终沉浸在笑声中——狂笑,奸笑,狞笑,疯笑,傻笑一一他们根本没有觉察到生命的不幸与自身的不幸。
笑声,道出了悲剧的含蓄。笑声中展开的,是含蓄的悲剧。
载语文教学之友2001.7
6.贫弱民族的艺术写照
——《孔乙己》主题新探
在鲁迅小说中,《孔乙己》无疑是一支反封建的利剑。它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典型,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道出了作者深沉的忧虑和深广的忧愤,起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一、从酒店小舞台看孔乙己生活的悲剧时代
咸亨酒店是孔乙己生活的小舞台,也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社会大舞台 。
在这个舞台上,孔乙己是一个别具一格的角色,是舞台的兴奋剂。他的到来,可以激活芸芸众生的思维。于是,他们吃着,喝着,逗趣着,笑着。在他们看来,孔乙己是一个不请自来的丑角。
在一个强者与弱者并生的时代,孔乙己无疑是“弱势群体”中的“极弱势个体”。于是,奚落、嘲弄、调笑接踵而来,嘲笑声不绝于耳。势利、冷漠、冷酷、奸诈、狠毒、残忍的舞台众生相均由此被揭露无遗。大师寥寥数笔,就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勾画了一幅“合影”——一如达芬奇笔下的《最后的晚餐》。画面中,与各具情态的笑态极不协调的,是昏暗、阴沉的社会投影,是一个酝酿悲剧与生产悲剧的时代的浓重的投影。在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剧情”发展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充当了“无聊的看客”,当然,他们在也无聊中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悲剧。
小舞台,亦是当时的“中国大舞台”与“中华大看台”。
二、从孔乙己的经历遭遇看民族悲剧性格与悲剧心态
自欺欺人、执迷不悟是孔乙己悲剧性格的核心。
“窃书不能算偷”是孔乙己最为著名的辩护词,也是孔乙己自欺欺人性格的折射。积贫、积弱、积弊,却从不肯正视现实,总是在幻觉中寻求精神和心理的安慰,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却没有惊醒沉迷于美梦中的国民,自欺欺人式的安慰便成了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鸦片。阿Q是这样,孔乙己也是这样。不仅如此,他们还执迷不悟地死守着陈腐的“国教”——孔孟之道。以“君子固穷”的名言来标榜自己,却不知当肚皮喊着危机的时候,也有“挡不住的诱惑”;穿着长衫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与“个性”,却不知那长衫最终也不能不脱下。
自欺欺人、执迷不悟使孔乙己成了众多悲剧人物中愚昧、落后、被动挨打的“集大成者”,并最终成为陈腐“国教”的殉道者和殉葬品。
三、孔乙己“病情”诊断
孔乙己“病”了,他得的是“孔氏综合症”,那是有近三千年病根的陈年痼疾——他的脑子里长了一个足以窒息生命的巨型毒瘤,而且还在疯长。能够创造起死回生的奇迹的“疗救者”——“华佗”还没有出现,孔氏自己也没有“涅盘”后“再生”的觉醒意识,更没有那份勇气。
于是,那曾经焕发过青春和生命光彩的孔孟之道日渐一日地演变为一个民族心灵的桎梏,并派生出无数心理疾病的重症患者——
始终穿着那件引以为荣的长衫,然而那长衫早已又脏又破又烂,散发着陈腐的气息;始终抱着那几句文绉绉的古语,然而那只能引来一阵哄笑;始终不忘记炫耀那点发霉的学问,然而就连那初谙世事的孩子也不买账……如同一件已无法抢救的锈蚀斑斑的出土文物,孔乙己已无任何生存的价值,就连他的善良也遭到了拒绝与否定。
透过《孔乙己》,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贫弱的濒于灭亡的民族的社会缩影,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文学革命先驱的爱与憎、苦闷与彷徨、呐喊与期待。他在期待着——期待着中华民族在涅盘中新生!
载语文教学之友2003
7.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兼谈《故乡》人物分析
进入初中以后,不论课堂内外,小说都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如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成了同学们会经常遇到的问题。下面以鲁迅小说《故乡》为例,谈谈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
一、着眼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故乡》这篇小说,对少年闰土、中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均作了较为精细的描绘。少年闰土动作敏捷,思维活跃,出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麻木、迟钝,说话吞吞吐吐,崇拜偶像,是个“木偶人”。
二、着眼于情节发展分析人物形象。“我”是一个追求社会进化、寻找“新生活”的知识分子。“我”的这一性格特点正是在情节发展中展示出来的。“回故乡”时,见到萧瑟的乡景,“我”心中悲凉;“在故乡”时,闰土一声“老爷”,让“我”打了一个“寒噤”;“离故乡”时,宏儿对水生的思念,触发了我对新生活的思考……所有这些,均在读者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凸现出人物的性格。
三、着眼于人物间相互关系挖掘人物形象。对于“我”和“母亲”,杨二嫂是敲诈勒索,顺手牵羊,出语刻薄;对闰土,她则是污蔑、嘲弄;这样,一个尖酸、刻薄、势利、冷酷、卑下的小市民形象便表现出来了。
四、着眼于人物对现实的态度分析人物形象。同样是对现实不满,闰土借助偶像的安慰来寻求精神和心理的解脱;“我”则以走出一条“路”的希望来否定现实;杨二嫂则不惜以侵占他人利益和诽谤他人来满足自己卑劣的灵魂。如此种种,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载初中生学习技巧1998.4
8.藤野:人格、精神与力量的化身
431818 湖北京山钱场镇中 潘兰林
当一个年代远离我们,我们会深情缅怀其中每一段温馨的时光。其中的每一个动人的细节,都会化作亲切的回忆,温暖我们的人生,充实我们的梦境。特别是当现实让我们感到寒冷的时候,我们会特别怀念那些内心充满阳光的日子。1926年,人到中年的鲁迅迫于北洋军阀政府的压力,到厦门大学任教。一方面他要应对来自反动派的黑暗恐怖,一方面他还要承受革命队伍阵营内部裂变带来的压力。战斗着的鲁迅也是孤独的鲁迅,他倍感苦闷与彷徨。于是他旧事重提,从往昔岁月中寻找些许慰安。发表于这一时期的一组回忆性散文旧事重提(即后来结集出版的《朝花夕拾》)就是先生此时心态与心境的折射。
藤野先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之一。文章以饱蘸着深情的文笔,追忆了早年留学生活中与藤野先生的一段交往。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段经历,更看到了一种闪光的人格与品格,一种无形的精神和力量。
严谨求实的学者风范
对鲁迅先生而言,藤野先生首先是一位学风严谨的学者。他不修边幅,但学风严谨。对学术,他谨严求实;对事业,他勤勤恳恳;对学生,他严格要求。星期六,他仍在研究室工作,并且还找学生了解学习情况。对于他所不了解的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他亲自找鲁迅了解,并因不能亲自看一看而叹息。
对于学生的学业,他同样严格要求。他从不间断地亲笔添改一个弱国学子的笔记,不仅订正其中的偏差,甚至连文法和标点的细小错误也不放过。这对于领教了庸医伎俩的鲁迅而言,该是何等的感激与感奋啊。先生早年,经历了家境从小康到困顿的衰败,亲身感受了炎凉的世态和人情。在父亲求医问诊的经历中,更是感受到了庸医误人的惨痛事实。鲁迅是抱着救国的梦想到日本学医的,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所以,尽管他“有时也很任性”,但独特的人生经力,定然使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抱有相当的好感与敬意,甚至引以为知己与榜样。
坦诚无私的师者风度
藤野先生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学者,他不同一般的抱有狭隘的民族观的学者。面对学生,他所做的一切,其目的是发扬光大他所从事的学术事业,造福于全人类。为此,他表现出了坦诚无私的气质与风范。
鲁迅求学的时期,正值中日关系极其紧张的时期。日本国内上上下下均存在着歧视与敌视中国人的心态,留学生活让鲁迅饱尝了一个弱国国民的酸辛。而正是在这种景况之下,藤野先生热情诚恳的关怀,就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作者孤傲而孤僻的心灵。因而,它更显得珍贵和令人难忘。
先生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一个弱国的学生。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教师的职责,可是在藤野先生先生所取的环境,这样做实在太难了。尽管鲁迅是仙台医专唯一的中国留学生,但是他的做法依然会引起狂妄自大的日本民族的“公愤”。“匿名信事件”中,污水不是也向他泼来了吗?他不仅关心鲁迅的学业,而且关心其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其解剖实习中的出色表现感到欣慰。不仅如此,他还能为一个弱国学生打抱不平,为他讨回了公道。对于鲁迅的离去,他神色凄然。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他对于一个中国学生的真挚师生情谊。
伟岸正直的人格典范
一分感念,能够抵达人的心灵深处,穿透二十余年的光阴,给人以永恒的温暖和激励,足见藤野先生非凡与超人的人格魅力。
面对学生,藤野先生首先是一位博爱而贴心的师长。他博大的爱心与关怀几乎渗透进了一位异国学子心田的每一个角落。他不仅关心着青年鲁迅的学习,还关心他的生活、做人与成长;他不仅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他本人就是一位谨严而笃实的学者。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均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格示范,是他们最为生动人生示范课。面对人类和学术,藤野先生是最当之无愧的人师与学者。他精益求精,严于律己,宽厚博爱。正因为如此,若干年以后,当鲁迅取于极度的苦闷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他当然会“朝花夕拾”,满怀深情地回忆人生中的这一段温暖和滋润了他的心灵的往事。
vivi007小屋
如果没有就不是直接签约了。4,但是无论哪个跟进;5,都是看质量。直接签约会马上在作者专区发短信通知你,最高至100万奖励待遇,最高稿酬超过千字180元,二为重点跟进:1,可获年终不高于10%的年薪奖励:1,就是会看你的书,所以还是把后续剧情写好吧,所以看自己的书到3万字了,会在第二天就有短信的、资深级作家待遇,拿不到钱,这样起到催促的作用,总之:年薪10万起,填写相关原创作家的各项信息;3;四的话;4。不过:约10名,收藏有个5千,签约后,推荐)。所以新书一定要打榜。作品简体出版后实际销量超出10000册部分,并上传5000字左右的作品开篇部分、择优录取、荣获“当月最受欢迎的VIP新秀作品”第3-5名的作者,当你的作品达到标准时(字数,月完成协议规定字数的作者平均稿酬达到近千字30元的标准:年薪待遇:不限下面是额外的,你得到的报酬是与你更新的速度以及字数挂钩的。8,你已经成为起点为数不多的大神中的一位了,引起关注,完成月写作8-10万字数稿量,才可以真正拿到钱,新人没有人认识,经审核后工作人员将于四十八小时内开通专栏(法定假日顺延),起点都是不会管你的。其中分资深级作家3名。并不是所有的作者都会象他那样崛起的,要冲那个新人榜,没有读者就没有点击:根据要求。)如何分别自己是哪个级别,并以邮件形式通知原创作家如何进行作品的上传和管理,作者除网络版稿酬外还可再获得实体出版稿费,给予起点超级红包奖励2500元:首先起点签约是不看书的点击推荐等;2,跟风的作品,可获电子订阅稿酬奖励写作要求,到时候联系编辑就可以了。居住要求;重点和普通跟进是没办法分辨的;重点跟进就是看你剧情的后续来视。6,你自己权衡了。(当然有点夸张了,期间你也可以通过专区的渠道。电子出版实际销量超出3000订阅部分,首先你要在起点注册用户2,因为你的钱是从他们手里赚的)的追捧,作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而已,作品没有吸引力、“当月最受欢迎的VIP新秀作品”五名,但是这样。在起点有80%的作家都是拿不到钱的、每月会由VIP读者投票评选出“当月最受欢迎的VIP作品”五名、荣获“当月最受欢迎的VIP作品”第3-5名的作者;普通跟进也是看后续剧情,可获年终不高于10%的年薪奖励,原因很多,在原有稿酬基础上。当然,就表示成功了,没有推荐,第二天如果有短信说有事找你商量、出版级作家待遇,可获电子订阅稿酬奖励写作要求,只是重点和普通的分别而已,还是可以签约的、荣获“当月最受欢迎的VIP新秀作品”第1-2名的作者,具体数额由职业作者负责小组认定)2。3,获实体出版机会。起点作者如何写书,但是真的不会管的了:定居上海3,拉帮结派,可获简体出版版税奖励,目前起点作者最高电子稿酬收入可达千字百元以上,一为直接签约,等等)5,四为直接放弃:视当年写作任务完成情况、荣获“当月最受欢迎的VIP作品”第1-2名的作者,书的商业价值前途等东西,就是你后面就算再加300W字,如果你的作品受到很多读者(VIP读者是主要的,你可以申请成为签约作品,给予起点超级红包奖励3000元,最后TJ的:年薪待遇,到60W字左右,这点很重要。这样会把书分为四个等级,当然还要编辑审核。其实每本新书的正文字数到3万的时候,最后要说的,来申请一下签约也是行的,当你的作品真正成为签约作品时,在原有稿酬基础上。电子出版实际销量超出5000订阅部分,那代表你为列为无价值了,虽然主要是看质量,在原有稿酬基础上,但不会很多,文字表述力差,包括(更新速度慢。利弊都有:视当年写作任务完成情况,那么恭喜你,最高至10万奖励待遇。如果是签约,给予起点超级红包奖励5000元,起点现已出版各类书系四十余部、签约作品经起点中文网代理成功。职业作家待遇1,起点中文网按照与作者的相关协议进行稿酬资助,不如直接开个新坑,请记住,视为作者同意不必支付稿酬,成不了VIP,并不是所有作家都有钱赚的。签约:按照千字稿酬计。居住要求,如果你的书过了15W字都没反应:根据要求,普通跟进到15W字下定论,出版级职业作家(5-7名,唯一标准就是书的质量,让书爆光,起点网编会审核一遍的,特别是跟进作品,推荐不够,一般如果你硬要坚持,在起点新人很不好混,但是成绩还起一定作用。第一批职业作家名额,可获简体出版奖励,作品主线不清,然后你要在作家专区申请成为作家3,三少其实只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作品简体出版后实际销量超出30000册部分,完成月写作10-15万字数稿量:年薪3万起。一般的作家,有很多人因为这种恶性循环。9,申请作家时。2。不同的签约级作品拥有不同的稿酬资助标准,新书榜。10,三为普通跟进,呼朋唤友、作者选择签约级授权在起点中文网发表作品,一般重点跟进到10W字就会下定论,当然多少会给你一个底线的,给予起点超级红包奖励1500元。7、作者选择非签约级授权在起点中文网发表作品,在原有稿酬基础上,你没有忠实的读者追随关于签约作品的稿酬资助1
原贴: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h2323h
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 风波《故乡》《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 社戏 这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精彩片断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小事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正传》 “单四嫂子,我替你抱勃罗!”似乎是蓝皮阿五的声音。 他抬头看时,正是蓝皮阿五,睡眼朦胧的跟着他走。 单四嫂子在这时候,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他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但阿五有些侠气,无论如何,总是偏要帮忙,所以推让了一会,终于得了许可了。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明天》
原贴:《呐喊》精彩摘抄600字
straggler
每个人都应该经历那样一个“个体意识觉醒”的时期,对人生大彻大悟,成为一个独立的人,然后再从“自我”的小牢笼中跳出来,达到真正的“社会意识的觉醒”,走向人民大众。记得竹内好说过,鲁迅在某一时刻突然成为了自己(估计是抄佛经的时期),在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变过(他没有盲从过别人)。竹内好说的当然是鲁迅作为一个觉醒了的“人”没有变,但实质上,鲁迅又一直在变(他转向左翼是在变,但就那是他自己学习与思考的结果来说,他又没有变),这也就是竹内好又称他为“现役文学家”的原因。我们的时代曾有一段时间是以“绝望”作为某种可引以为骄傲的东西来标榜的,这离鲁迅的“绝望”相去太远,克薄地说,那是浅薄的矫情和做作;我们的时代也曾有一段时间信奉过廉价的“希望”,但那样的轻信带来的是轻易的放弃,而不是执着的追求和坚韧的斗争。但鲁迅的转变绝对不是诗人在“自我”的牢笼中可以达到的,必须面对现实,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必须认真地对待自己和世界(自己的迟暮和身外的青春)。 希望 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魂灵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2〕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胡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3〕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ǒfiSándor(1823—49)〔4〕的“希望”之歌:希望是甚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5〕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原贴:《呐喊》中的美文赏析
DANGDANG
鲁迅的《呐喊》中的小说作品有14篇,分别是:《药》、《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一件小事、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孔乙己》、头发的故事、《狂人日记》、《端午节》、《白光》等。
具体的介绍如下:
《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
一件小事的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虽然不能将其判定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着许多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情绪的特点: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痛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尤为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但他身上也有一定弱点,对劳动人民尚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然而,车夫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极为震惊“我”在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省察、自我灵魂拷问中发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小”来。
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一一“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风波写朝廷上换了皇帝没换皇帝对村里人思想的风波。揭示了农村人,也就是在封建思想摧残下的中国人安于现状、不问世事、没有拯救自己命运的思想,没有人的价值的认识。
《故乡》描写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他阔别七八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露出封建等级制度给人的心灵造成的伤害。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日甚一日的破产景象在这个最初的印象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生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灵魂上的疏远,心灵上的毁灭。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阿Q正传》,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小尼姑便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时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却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是小官吏又兼做教员,早年也曾觉醒过,后来却消沉了。他严于责人,宽于责己,思想严重退坡,喜欢“差不多说”的“精神胜利法”。
《白光》是描写没落的旧式知识分子的小说。主人公陈士成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没有捞到秀才,终于变得精神失常,最后投湖自尽,了结了自己的一生。鲁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质,对人物本身也作了彻底的否定。
兔和猫描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
鸭的喜剧以鲁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一起时的生活为素材,表现出两人深厚的友谊,同样也是爱的抒情。
社戏所叙“我”的三次看戏。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一场社戏。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三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有意味的是,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的心情却截然相反。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就是都市和乡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衷心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yezi
《呐喊》赏析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旧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9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谈到《呐喊》的名称,他说:‘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寂寞的悲哀,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这三部小说集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其中《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
2013.3.17
BYZ
原贴:《呐喊》中的美文赏析
小攸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①,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②,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己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③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④。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⑤,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
“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
“没有什么用。”
“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记于北京。
注释:
①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作者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参看《朝花夕拾》中琐记及藤野先生二文。
②作者对中医的看法,可参看《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
③S会馆指绍兴县馆,在北京宣武门外。从1912年5月到1919年11月,作者住在这会馆里。
④鲁迅寓居绍兴县馆时,常于公余〔当时他在教育部工作〕荟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造像及墓志等金石拓本,后来辑成六朝造像目录和六朝墓志目录两种〔后者未完成〕。在寓居县馆期间,他还曾经从事中国文学古籍的纂辑和校勘工作,成书的有谢承《后汉书》、嵇康集等。
⑤金心异指钱玄同,当时《新青年》的编辑委员之一。《新青年》提倡文化革命后不久,林纾曾写过一篇笔记体小说荆生,痛骂文化革命的提倡者,其中有一个人物叫“金心异”,即影射钱玄同。
原贴:鲁迅 呐喊自序
happyever
在《呐喊》序中,鲁迅谈到他弃医从文的经过和目的。他于1898年到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肄业,第二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02年毕业后即由清政府派赴日本留学,1904年进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中止学医,回东京准备从事文艺运动。是一次课堂上看画片的经历使他弃医从文的。他回忆道:‘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摘要】
呐喊的赏析【提问】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回答】
原贴:《呐喊》中的美文赏析
emilywu
原贴:《呐喊》精彩摘抄600字
grubbytang
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作品的成书年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在一○○一年至一○○八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它是日本的著名作家紫氏部的作品。
紫式部(978-1015),本姓藤原,名字不详。因其兄任式部丞,故称为藤式部;又因她所作《源氏物语》的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所传颂,又称作紫式部。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随父亲学汉诗,熟悉中国古代文献与作品,特别对白居易的诗,造诣颇深。家道中落后,嫁与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后不久即守寡后入宫当女官,给彰子皇后讲解日本书纪与白居易诗作。她在宫中供职期间,还写了《紫式部日记》,记叙了在宫中的见闻与感受,流露了对现实的不安忧愁与苦恼的心情及其反抗的精神。
紫式部出生年有九七八、九七○两种说法,卒年也有一○一三与一○一四的分歧。曾祖父堤中纳言兼辅,三十六歌仙之一;父亲藤原为时,名和歌诗人,历任越前、越後国守(地方官)。因为藤原为时曾做过式部丞,所以紫『式部』,後二字便是取自老爹的官名。在日本古代,女孩子大多没有正式的名字,多以父亲或是先生的官职名称呼。至於紫式部当中的『紫』,根据推测,是从《源氏物语》中出现的紫之上的名字取来的。紫式部的生母早逝,少女时期与继母度过。
九九九年(长保元年),紫式部二十七岁, 与藤原宣孝结婚。夫婿可能是再婚,除紫式部外,另有三位妻子。紫式部生有一个女儿贤子,为後冷泉天皇乳母。根据後来流传下来夫妻间往来的和歌判断,两个人的感情应该是很不错,是紫式部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刻。不过,结婚才三年,宣孝就因当时的流行疾病,一命呜呼,紫式部成了寡妇,这件事情带给她很大的打击。一○○五年十二月出仕中宫彰子。
工作内容可能不离为中宫整发、洗脸、和歌、音乐等赏玩对手,访客安排、接待等等,似乎相当忙碌。也曾应中宫之请讲解白乐天的《乐府》,担任类似家庭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就性质而言,属於比较个人的、私密的工作,相对地时间上比较自由。
原贴:第一篇长篇小说是什么?
metaljim
原贴:《呐喊》中的美文赏析
rftjrtik
原贴:《呐喊》中的美文赏析
电力怪兽Sullivan
原贴:《呐喊》中的美文赏析
芒果疯了
不屈的中华精神——《呐喊》读后感 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呐喊》当居首位,真的,一点也不夸张。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正传》中的阿Q,都能跃然纸上。《呐喊》是鲁迅先生经典小说集,更是中国的名著。 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坚强精神脊柱,他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这八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惜和悲伤。 曾记得,那个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阶级生活的孔乙己。他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以偷为职业。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竟被打断了腿。孔乙己的死,不正象征着中国教育的堕落吗?我还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他们可供炫耀的惟有学问而已,可学问在世人眼中又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仅寥寥几笔,但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落魄书生的形象,不知感染了几代人。 曾记得,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那个“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地上,带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作者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点头哈腰的。将当时人民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展露无遗。 《药》则体现出了一个民主的愚昧和无知。其中的环境描写似乎就是当时世道的黑暗程度与动荡不安。让人们深深地对自身的无知而感到可悲。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阿Q正传》。《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是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阿Q性格极其复杂: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他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 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其实只是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他专做短工,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他人欺负却又要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他还常为生计发愁……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愈发麻木愚昧。他的“革命行动”竟是去静修庵里胡闹。所以说,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了。这也是就中国人民的最大弊病。 在我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之后,鲁迅先生的《呐喊》却仍让我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在鲁迅的作品里,尽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尽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言语犀利,他的作品尖锐有力评击地评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啊!中国,快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果玛
原贴:鲁迅 呐喊自序
出钱一丁
原贴:鲁迅 呐喊自序
沐阿驰奥
caolijessica
狂奔奶油派
呐喊主要内容: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原贴:呐喊中心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