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八十回是曹学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颚写的。(其实后四十回也是曹的思想,因为曹死前高看过其手稿。不过后来曹还没来得及整理就死了,后四十回的手稿也去向不明。)
红楼梦是一篇长篇什么小说
1`、ˇ路銄鉳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
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
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著。
[2]《红楼梦论源》,朱淡文著。
[3]《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著。
[4]《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沛著。
luckfoxbat
你好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字数约96万字,很多出版社都出版过《红楼梦》,比如作家程乙本《红楼梦》,汪静之整理,俞平伯、华粹深、李鼎芳、启功注释,沈尹默题字,作家出版社1953年12月出版。
人文程乙本《红楼梦》,启功注释,周汝昌、周绍良、李易校订,沈尹默题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10月第1版,1959年11月第2版,1964年2月第3版。
人文红研本《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沈尹默题字,前八十回以庚辰本作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作底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1996年12月第2版,2008年7月第3版 。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sasa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代表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等,简称《三国演义》。该书继承了历史上诸多史书、杂传、戏剧、小说,如陈寿《三国志》、《殷芸小说》、三国志平话等的故事题材,着重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和兴衰过程,始于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展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百年历史风云画卷,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可以说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尚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夏¨一跳。
前八十回一般认为是曹雪芹,但现在红学家也在怀疑,一部分红学家认为曹雪芹的身世跟红楼梦的现世时间是有一定冲突的。后四十回原来一般认为是高鹗续的,但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红学家认为不是高鹗所做,因为高鹗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后四十回,高鹗只是誊抄,所以现在很多版本已经改成“无名氏续”了。另外也有很多人认为后四十回其实并没有遗失,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只是后四十回写得没有前八十回精彩罢了,但我觉着这种说法是不靠谱的。
《红楼梦》看得越多你就会发现自己知道得越少,就越想知道更多,可能是因为其不完整吧。如果你想更进一步了解红楼梦及曹雪芹的身世,我推荐你一本书,叫聆听大家:谁解红楼味,安徽文艺出版社的,获益匪浅。另外如果想找更多红楼梦的资料,去电驴搜“红楼梦”,有人整理了很多很多,各种版本的都有,还有红学家的很多著作,可以去看看哈~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烤梨
1.软科幻
软科幻小说(英语Soft Science Fiction,简称Soft SF)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相对于“硬科幻”,作品中科学技术和物理定律的重要性被降低了。因为它所涉及的题材往往被归类为软科学或人文学科,所以它被称为“软”科幻小说。
2.硬科幻
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以描写新技术新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作品称为硬科幻(Hard SF)--无论我们现在有了怎样创新的理解,这都是硬科幻的原始定义
chrischan
目前的版本(共计120回)
前八十回为 曹雪芹
后四十回 为 高鹗 (曹雪芹的原稿已经丢失)
同学,无论是谁请采纳一个吧,大家都是想帮你解决问题的,但是你也不能看了答案不采纳啊~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angeljin
一般是认为有两个的。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红楼梦》第一回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小说家言。紧接著又提到,此书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则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脂批还多次说《红楼梦》的故事很多取材于曹家史实,也可作为旁证。由于脂批中透露作批者与曹雪芹及其家族关系紧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此脂批可以说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最直接证据。
清代诗人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另一位清代宗室诗人永忠作于乾隆帝三十三年的咏《红楼梦》诗题曰:“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这大概是除《红楼梦》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明义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时代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曹雪芹,但他们与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有密切往来,因此他们的说法被认为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迄今没有在敦诚、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关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
另外,在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等人,以及更晚的其他人的笔记中,也都有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在对清人笔记和曹雪芹家族考证的基础上,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从此成为定说。稍后脂本脂批的发现更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近年来虽不断有人提出《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但均缺乏足够的证据。
关于后40回作者
程伟元在120回本红楼梦序中说,后40回中有20余回是他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找到,剩余10数回则得之于“鼓担”,他和高鹗只是“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但多数人相信,后40回实际上全出自于程高二人之手。近年来也有人提出,后40回续书者另有其人,程高确实只是作了编辑工作。也有人相信,后40回中有部分曹雪芹的旧稿。
1981年,陈炳藻通过对红楼梦的数理统计,得出全120回皆为曹雪芹原作的结论。学术界依旧没有对此达成普遍共识。
石头与《红楼梦》
红楼梦的故事是从神话开始的。在远古时代,两名男神争斗,撞断了天柱, 西北边的天蓬破了一个洞。女神女娲便取石补天,她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补天之后,唯独一块未用。这一块石头,久经天地精华锻链,修成了人 形。见天上灵河岸边一株绛珠草快 要枯死,便以甘露之水浇灌。绛珠草因此得以久延岁月,也修链成了女身,常常在心内郁 结著一股报恩之情。不久,石头动了凡心,要到人间去经历红尘繁华,降生为“宝石”, 那绛珠草便也决定下凡,以一生的眼泪来还报石头的灌溉之情,便是小说中终日哭泣的“林黛玉”。这个神话相信人与人之间都有冥冥中不可知的缘分与牵连,“欠泪的,泪以还 ”,红楼梦以神话拉开序幕,人世的情爱纠缠有了前世的因果。
惯用多种笔仗,具有多重身份熟悉小说情节的读者都不难看出,小说的第一作者便是石头,因为小说上所记,是石头下世数载亲身经历过的一段遭遇,因此这部小说才是另一个名字《石头记》,但是在脂批中,曾多次将石头与宝玉乃至作者混同起来,亲热地称之为“石兄”,试举文中的一些例子:宝玉第一次摔玉时有脂批道:“试问石兄,此一摔比青埂峰下萧坦卧,何如?”此处是指青埂峰下顽石幻象----通灵宝玉。
第八回,宝黛钗三人喝酒作乐时,有脂批:“试问石兄,比当时青埂峰猿啸虎啼之声何如?”这里显然是指贾宝玉。
在红楼梦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处有夹批道:“非作者为谁,余又曰,非作者,乃石头耳。”这里则是称石头记的作者为石头。
除此等多处地方之外,在元妃省亲一段情节中,元妃对大观园繁华景作一番感叹后又紧接著以石头气回想自己在青埂峰下荒弃的凄凉,其间人称的偷换被此处的脂批称为“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可见这里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纰漏,借以将文中较少著正面笔墨的元春与石头,乃至于红玉挂上勾来,否则作者何必要在书中设计宝玉先为怡红院题“红春绿玉”的匾额,而被元妃改为了“怡红快绿”的情节,只因为其中的“香玉”两字犯了元春背后所隐女子的真正名讳,才会被作者似作避讳而实际目的则是为了点出。 (这里的避讳在诗句“绿玉春獶卷”时又一次点明)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hqqseven
架空小说是指时代背景、人物、时间为虚构或半虚构的小说。——所以,红楼梦是架空小说。
架空手法通常用于科幻未来小说或部分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中。
以现代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大部分也是虚构,但由于其描述当下的社会生活,有独特的相对性,所以不归于架空小说。
一些以古代社会为背景的小说也非常崇尚架空手法,而其架空的社会形态和社会规则上经常会影射或虚拟历史上的某个时代,但这个虚拟时代本身并没有存在过,所以仍然属于完全架空。例如《纳尼亚传奇》《魔戒》 等。
原贴: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架空小说
liushuo
在20世纪初,“红楼梦原作者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曾经引起中国学界的争论,这个争论至今仍然存 在。但大多数学者取得了共识——《红楼梦》是由曹雪芹撰写和高鹗与程伟元续全的。
现通行的续作是由 高鹗 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流传至今的手抄本仅有八十回(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流传下来的手抄本实为79回,今存手抄本的第80回仅仅是第79回的后半节,被后人割裂,以凑足八十回的整数;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
本人喜欢看《红楼梦》尤其是87版的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也很喜欢。
我们这种人,情商太高了!~~~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piggieya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Ti A Mo
简单的说石头记原书写的是作者一生坎坷的经历,从富贵到贫穷,从繁华到败落,和一般的小说一样写的是真实的人生。曹雪芹的修改侧重于才子佳人和作诗,主要是围绕作诗词歌赋修改的。所以看石头记有两个侧重点,一是看封建社会的人生是怎样的,二是欣赏才子佳人和诗词歌赋。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蓉儿rosa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能列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肯定有它独特深厚精湛的地方。我最初接触《红楼梦》是从它的古典诗词中开始的,从“清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到“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红楼的诗词很美,也很有诗词古韵风情;然后,上了高中后,开始理解小说的笔法和技法,《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的构思和人物的勾勒描绘,的确是大师之作,那成百上千的人物包含普通人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都被勾勒得血肉丰满;工作后,开始研究儒释道文化,开始关照《红楼梦》中的宗教哲学思想,从开篇的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到后来的甄士隐以及贾雨村,儒释道的哲学体现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开篇重点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甄士隐,一个是贾雨村。等于红楼梦是由他们开头,最后也是由他们归结红楼梦,所以是贯穿小说始末的重要人物。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两个人曹雪芹是拿来做对比的,就做人来讲,一个很仁慈,一个很狡诈。就整个人生来看,甄士隐走的是佛道的路线,清净无为,少言寡语,超脱世外;而贾雨村走的是儒家的路线,积极入世,学优则仕。
但严格来说,贾雨村的人生可以分两个阶段来看,前阶段书生意气。这个阶段,贾雨村书生意气非常有抱负,大有金陵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的震天气势,可以从他平常作诗吟对中就可以看出来。看贾雨村怎么说的,他说,“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什么意思?表面看是他发牢骚的话,其实是他借古代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抱负。美玉关在柜子里,不是不卖,是等有好价钱才卖;金钗放在化妆匣里,在等待被人发现。总而言之是在说我贾某轮如独钟自喻,连累之差,总有一天会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
所以甄士隐听出了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便趁着月圆邀请贾雨村吟诗作对,贾雨村吟唱道,“时逢十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岚。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你以为他是在赞美月亮吗?错了,他是在说自己说自己终有一天。也会像月亮一样让人仰视自己,所以甄士隐又说,兄弟非久居人下者。从而我们知道书生快意阶段的贾雨村入世,深切给予学优则仕。此阶段很难讲他人品不好,只能说他渴求功名心切。
最终,贾雨村成为了富家大族贾家的掘墓人,同时贾雨村本人也身陷囹圄,也就印证了佛道所讲的“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BeiTa一直在路上
一般是认为有两个的。。。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
二、红楼梦的作者另有其人。
《红楼梦》第一回正文中,将作者归之为“石头”,这自然是小说家言。紧接著又提到,此书经“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而早期抄本中的大量脂批则直指曹雪芹就是作者。如甲戌本第一回有批语:“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脂批还多次说《红楼梦》的故事很多取材于曹家史实,也可作为旁证。由于脂批中透露作批者与曹雪芹及其家族关系紧密,也熟知甚至部分地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因此脂批可以说是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最直接证据。
清代诗人明义在其题红楼梦诗序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另一位清代宗室诗人永忠作于乾隆帝三十三年的咏《红楼梦》诗题曰:“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这大概是除《红楼梦》本身和脂批之外,最早指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明义和永忠都是曹雪芹同时代人,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认识曹雪芹,但他们与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有密切往来,因此他们的说法被认为是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迄今没有在敦诚、敦敏兄弟的文字中找到关于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
另外,在与曹雪芹同时代或稍晚的袁枚、裕瑞等人,以及更晚的其他人的笔记中,也都有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的记载。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在对清人笔记和曹雪芹家族考证的基础上,确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从此成为定说。稍后脂本脂批的发现更强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结论。近年来虽不断有人提出《红楼梦》作者另有其人,但均缺乏足够的证据。
关于后40回作者
程伟元在120回本红楼梦序中说,后40回中有20余回是他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找到,剩余10数回则得之于“鼓担”,他和高鹗只是“细加厘剔,截长补短”。但多数人相信,后40回实际上全出自于程高二人之手。近年来也有人提出,后40回续书者另有其人,程高确实只是作了编辑工作。也有人相信,后40回中有部分曹雪芹的旧稿。
1981年,陈炳藻通过对红楼梦的数理统计,得出全120回皆为曹雪芹原作的结论。学术界依旧没有对此达成普遍共识。
石头与《红楼梦》
红楼梦的故事是从神话开始的。在远古时代,两名男神争斗,撞断了天柱, 西北边的天蓬破了一个洞。女神女娲便取石补天,她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石头,补天之后,唯独一块未用。这一块石头,久经天地精华锻链,修成了人 形。见天上灵河岸边一株绛珠草快 要枯死,便以甘露之水浇灌。绛珠草因此得以久延岁月,也修链成了女身,常常在心内郁 结著一股报恩之情。不久,石头动了凡心,要到人间去经历红尘繁华,降生为“宝石”, 那绛珠草便也决定下凡,以一生的眼泪来还报石头的灌溉之情,便是小说中终日哭泣的“林黛玉”。这个神话相信人与人之间都有冥冥中不可知的缘分与牵连,“欠泪的,泪以还 ”,红楼梦以神话拉开序幕,人世的情爱纠缠有了前世的因果。
惯用多种笔仗,具有多重身份熟悉小说情节的读者都不难看出,小说的第一作者便是石头,因为小说上所记,是石头下世数载亲身经历过的一段遭遇,因此这部小说才是另一个名字《石头记》,但是在脂批中,曾多次将石头与宝玉乃至作者混同起来,亲热地称之为“石兄”,试举文中的一些例子:宝玉第一次摔玉时有脂批道:“试问石兄,此一摔比青埂峰下萧坦卧,何如?”此处是指青埂峰下顽石幻象----通灵宝玉。
第八回,宝黛钗三人喝酒作乐时,有脂批:“试问石兄,比当时青埂峰猿啸虎啼之声何如?”这里显然是指贾宝玉。
在红楼梦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处有夹批道:“非作者为谁,余又曰,非作者,乃石头耳。”这里则是称石头记的作者为石头。
除此等多处地方之外,在元妃省亲一段情节中,元妃对大观园繁华景作一番感叹后又紧接著以石头气回想自己在青埂峰下荒弃的凄凉,其间人称的偷换被此处的脂批称为“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可见这里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纰漏,借以将文中较少著正面笔墨的元春与石头,乃至于红玉挂上勾来,否则作者何必要在书中设计宝玉先为怡红院题“红春绿玉”的匾额,而被元妃改为了“怡红快绿”的情节,只因为其中的“香玉”两字犯了元春背后所隐女子的真正名讳,才会被作者似作避讳而实际目的则是为了点出。 (这里的避讳在诗句“绿玉春獶卷”时又一次点明)
【作品简述】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曹雪芹。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使用的写作方法是“真事隐,假语存”脂砚斋的批语是:文笔细如牛毛。伏笔千里。
在《红楼梦》中,贾家原型是曹家。贾母原型是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贾代善原型不一定是曹寅。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梦雪
红楼梦一书,主要写一个大家庭由兴盛慢慢走向衰退。以一个家庭的描写象征了,封建帝王社会,也象家庭一祥,由繁茂走入衰败。
细节是以宝玉货玉的爱情为线索,宁荣二府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主要内容来写的。宝玉贷玉的爱情,惯穿始终,书内写了生活索事,各种建筑,医学医药,和上层官府的联系,和下层的往来,等等,后人称为百科全书。
他是宝贵的文学遗产,内容极其丰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书,和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统称四大名著。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choc
帮你转一下。 =========== 主题:写长篇的一些体会 (转) 有了网络以后,写长篇小说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网络可以让写手的作品公之于众,也就是说,写手写出的东西即便不成为铅字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读者。而且,现在出书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难了,花几万块钱出几千册书,易如反掌。之所以写长篇的人多,还因为长篇小说一旦改编成影视剧,不仅可以一夜成名,还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 我是从99年初开始写作的,确切地说,还是个新手,虽然已经写了五部长篇、十几个中篇和三部20集的电视剧剧本,但是比较成熟的作品还没有。不过,通过五年多的写作,我也有了一些体会,或说经验。我的体会是,写长篇没有什么过多的技巧,只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有一定的文学基础,选个吸引人的故事核,搭好了人物框架,写起来就很容易了。 现在,写作是我惟一的谋生手段,所以我写长篇都要考虑市场,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将来能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这就要求我必须看重故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我的写作习惯是,先写出详细的人物小传(也就是人物介绍),包括他(她)们的性别、年龄、职业、相貌、性格、爱好及语言习惯等等,同时写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写出人物小传以后,我还要写一个比较详细的故事梗概,就是把小说中的主要事件写出来。然后再绘制一张人物关系表,尽量让这些人物有机地联系起来,让人物之间尽量有瓜葛。完成了这些工作以后,小说的基本框架就形成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搭好了四梁八柱”。 在设计主要人物的时候,我比较注意男女比例和年龄层次,这样的搭配容易出故事,故事也好看。我的小说大都写情感矛盾,除了男女主人公的矛盾纠葛这条主线以外,还要安排一两条复线,来陪衬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我的体会是,无论写人物命运还是写情感矛盾,都要尽量错综复杂一些,因为跌宕起伏、充满悬念的故事才能抓住读者。我喜欢给主要人物设置对立面,无论他或她做什么事情,总有人干扰、阻挠或破坏,这样他或她就得想办法排除干扰,冲破阻力,弥补损失,这样,就自然就形成了小说中的种种矛盾,而这些矛盾就构成了小说的故事。 我习惯把人物关系表和故事梗概贴在墙上,写作的过程中经常抬起头看一看,这样就不会丢下哪个人物,也不至于偏离故事主线。小故事是为大事件服务的,最能打动读者的往往是哪些小故事,但是小故事不能离题太远,离题太远就显得凌乱了。现在的很多小说不宜改编成影视剧,其主要原因就是写得太散,小说毕竟是小说,不能写得太随意,不能用写散文的手法写小说。 我喜欢写我熟悉的人和故事,也就是从自己或身边的人写起,这样写起来便得心应手。在我的小说里,大多数人物大都是我非常非常熟悉的人,我习惯从生活中找人物原型,然后按照他(她)的相貌、体态、性格、语言、爱好,以及他(她)的为人处事等诸方面去描写,这样写出的人是立体的,鲜活的,然后把生活中别人的故事加到他(她)的身上,这样人物就丰富圆满了。 最近,很多人都在跟我探讨写长篇的体会,我总结了一下,大致就是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要有比较深厚的生活积累,只有自己“亲历”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太假的东西不可能打动读者。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生活积淀不够,最好不要写长篇。很多写手都尝试过长篇的写作,真正完成的确不多,说是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其实就是缺乏生活。 2、 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如果不具备写作基本功,写出的东西会很稚嫩,很平淡,自然也没有人愿意看。写作基本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靠阅读和学习逐渐养成的。如果你没有认真阅读过中西方的那些古典名著,最好不要写长篇,缺少养分必然先天不足。 3、 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勤于思考、敢于思考,所写的题材最好是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必须是容易引起共鸣的话题。现在流行一种个性化写作,小说过重展示自我的喜怒哀乐,顾影自怜或孤芳自赏,其实这是一种懒惰,是一种逃避,这样的东西受众面太窄。 4、 必须要心静,长篇的写作也要一气呵成。长篇小说的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我在写长篇的时候,基本上与世隔绝,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不做任何事情,全部工作就是写作。 5、 尽量选冷门,敢于冒风险,要选择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名,若是总跟在别人后面,永远不可能出人头地,要想一鸣惊人或说一炮走红,就要想方设法拿出自己的绝活。只要我们认真思索,肯定能挖掘出别人没有写过的东西。现在的社会在飞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还是有的写的。 胡乱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说得是否在理,有不当之处望大家原谅。
candice666
红楼梦这个故事其实是一喉二歌,表面上毫无疑问是黛玉、宝玉、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兴旺。
暗地里指得就多了,现在各种说法非常多,而且因为红楼梦后半部分的缺失,这些说法都没法求证。比如:曹雪芹家世说,明珠家世说,反清复明说,康熙朝政治斗争等等,探究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才最有意思。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独雨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红楼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思想认识深刻、艺术手法精湛,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曹沾(zhān)(约1715.6.12~约1764),清代小说家。名沾zhān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诗人。康熙五十四年六月十二日子初初刻十分(公元1715年7月12日23时10分)生于南京,祖籍辽阳。先祖本为汉人,远祖曹世远后归降满洲,被编入正白旗。一般认为他是中国长篇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
原贴:红楼梦作者是谁
forover
《红楼梦》是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字数很多,前八十回有70万字左右,加上后四十回,大体百万之数。在中国小说里,这是规模很大的书了。它的特点是作家的个人著述,是作家个人的作品,是纯粹的文人创作,是成熟的现代小说的型态。
《红楼梦》的内容,首先他写了一个很大的家族,甚至也可以说写了一个最大的家族。中国传统社会,家的地位非常重要,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就是通过家这个网络编织而成。《红楼梦》写了一个非常大的家族,这本身就具有代表性。但这个家族的规矩又有点守不住了,有点“礼崩乐坏”的样子。
《红楼梦》主要写的是女性的悲剧,作者的同情似乎站在女性一边。这是我们看 《红楼梦》很重要的一点。也可以用现代解释学的观点来说,作者采取的是一个女性的视角。
daqu
红楼之宝玉新传(完结)作者:沈令澄
再证红楼(完结)作者:一样花开
红楼意难忘(完结)作者:Aaron
红楼秘史水黛笑结缘(完结)作者:纸百灵
穿越红楼之林黛玉(完结)作者:苑古依人
追回今生的爱(完结)作者:风听圣意
穿越之异世潇湘情缘(完结)作者:西窗雨
红楼同人之林黛玉(完结)作者:阿豆
穿越红楼之探春是个贼(完结)作者:洛龙儿
乱弹红楼梦(完结)作者:苏色桃
红楼萌(完结)作者:龙三三
黛玉新传(完结)作者:半卷舒帘
钗头凤
红楼之贾迎春
红楼同人---穿越红楼之史湘云
红楼梦之我是薛蟠
穿越红楼之王夫人
红楼之凤还巢
穿越之宝钗
穿越之薛宝钗休夫
红楼春归
穿越红楼之王熙凤
雁翔红楼
穿成宝玉他爷爷
红楼梦之梧桐引凤
红楼之鸾凤
红楼之我是黛玉的哥哥,
红楼重入之水定玉心,
红楼之水掬黛心,
重生只为红楼惜玉
穿越到红楼
穿越红楼之情方璀璨
穿越红楼之我是林黛玉我怕谁
宝黛情长
穿越之迎春当自强
穿越之重回红楼
红楼幻梦之天上人间
红楼梦非梦
红楼梦之潇湘妃子
红楼戏梦之黛玉
红楼新梦
红楼之黛玉新传
红楼之以黛心
红楼梦殇之风月无边
穿越之我是黛玉我怕谁
红楼梦之绮梦仙缘
大话红楼梦
林黛玉和北静王
穿越之我的名字叫林黛玉
潇湘妃子林黛玉
红楼同人之林黛玉
红楼梦中梦---黛玉别传
伤脑筋的情人
红楼重梦元春篇)
水润珠华--红楼梦之林黛玉续传
红楼新黛
宝玉奋斗记
大话红楼梦
潇湘妃子林黛玉
红楼同人之林黛玉
红楼梦中梦---黛玉别传
伤脑筋的情人
红楼重梦元春篇)
水润珠华--红楼梦之林黛玉续传
黛玉新传
红楼之禛惜黛玉
红楼情劫
钗头凤
红楼春归穿越红楼之我是黛玉我怕谁
穿越红楼之我是迎春
红楼梦之水黛之恋
穿越之重回红楼
红楼之禛心俜玉
红楼之禛惜黛玉梅灵
穿越到红楼
穿越红楼之我是林黛玉我怕谁,注意,与上面那个差了一个字哦!
红楼之水掬黛
潇湘妃子林黛玉
其实潇湘书院有很多
原贴:寻一篇穿越红楼梦的小说
minasue
以悲喜剧来看,《红楼梦》写的是个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我没见过这么令人心碎的小说!哪怕《活着》《复活》《罪与罚》《悲惨世界》等,都无法与之相比。那千红姹紫、多情女儿,一个个毁灭给人看,简直令人窒息!
以中心思想看,《红楼梦》写的是反封建。男人横行的时代,《红楼梦》不啻于举起“男不如女”的旗帜。看完《红楼梦》,即使没有一下子打倒男人在地的力量,也已经有了把男人拉下神台的思想冲动。贾宝玉是个“光辉”形象,也带着反传统意味。说他懦弱、无能,说他滥情,说他浓浓胭脂气,也都对,都是他。放眼整个文学,他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以人物来看,《红楼梦》写的像是个女儿国,从来没有这么多女孩子,各种性情的,集中在一部文学作品里,还洋溢着青春气息那种。一旦沉迷其中,你没有不爱上哪一个的。放眼整个文学,好像仅此一份,再无他者!
以内容看,《红楼梦》简直是百科全书式。园林建造、房间布局、节日活动、美食、服装、首饰、诗歌、灯谜……每一个领域,都吸引专家研究。有的专家,穷其一生研究不尽,《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大家随手一翻,必有所获。
以……以后再说了。《红楼梦》放在古今中外,都是第一流文学作品。中华儿女,应该珍惜。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vinsoncheung
首先是写梦。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直至一败涂地,好似一场春梦。其次是写大观园一群美丽鲜活的女子,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惨命运。总之,红,指大观园众女子,红楼,指权贵,四大家族为代表,梦,代表所写人物的一枕黄粱,南柯梦。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巅峰之作,代表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和无奈。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shaguayyy
未曦
狂奔的5w电灯泡
faye
原贴: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架空小说
夏末薇
原贴: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架空小说
shamimi
原贴: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架空小说
FrankHo
原贴: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架空小说
e样的旅行
要一窥《红楼梦》的奥义,角度有很多,我则倾向于观其技法。《红楼梦》的叙事手法非常“中国”,可以说是集传统古典小说之大成。这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曹雪芹对小说神秘化、象征化的处理。
《红楼梦》因为要避开文字狱,洗脱妄议朝政的罪名,在整体的写作上追求“务虚”,没有具体的年代,不涉及具体的王朝,虽然有曹氏家族的兴衰史作为原型故事,但复能不胶柱鼓瑟。曹雪芹自己管这个叫“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贾”家的故事,假故事嘛。
这一“假”到底了,就诞幻出许多更“虚”的设定。比如太虚幻境,一僧一道,女娲炼石的遗孑到人间历劫……这种“假”的功夫,我们可以在很多古典文学名著中找到影子,譬如《水浒传》中的洪太尉误走妖魔。
整个《水浒传》的第一回,真是处处都有隐喻,字字皆是象征。后世从《水浒传》的武松故事中,派生出了一本“同人小说”,即《金瓶梅词话》,而《金瓶梅词话》,又开《红楼梦》这一类世情小说之先河。这种文学史意义上的递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曹雪芹的思想,即他跳脱出实际的原型故事,去构建一本虚荒诞幻的石头记,是为了达成普遍意义上的大象征——
如,全书涉及太虚幻境的部分,一直笼罩在一种宿命感中。贾宝玉梦游之前,警幻仙姑曾遇到了宁荣二公: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仙姬笑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经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已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我等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用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便是吾兄弟之幸了。’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他家上中下三等女子的终身册籍令其熟玩,尚未觉悟;故引了再到此处,遍历那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未可知也。”意思是,贾府倒掉在一开始就已经是“不可挽回”之事,宁荣二公托仙姑点化宝玉,但是最终的结果是贾府依旧倒了。将来一悟,宝玉就顿悟“好”“了”歌意,悬崖撒手了。
再如,秦可卿死时,王熙凤曾梦见她的魂魄。也嘱咐了类似的话——
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若不早为后虑,只恐后悔无益了!王熙凤听到了么?听到了,后面贾府倒了么?倒了。若记得这些话,何至于“机关算经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也是“不可挽回”。
与此相似,所有的判词、谶语、谐音梗,都服务于同一个庞大的主题。
即,大家不过是正常过日子,没有人觉得自己错了,但日子过着过着就完蛋了,这是最大的悲剧,因为无法挽回也无可挽回。
君不见,一个小家庭中,甄士隐丢了孩子,家中是失火,接二连三烧了一整条街,最后跟着一僧一道撒手而去?
君不见,一个大家族中,贾府被抄家,连累了四大家族一起完蛋,宝玉最后也是悬崖撒手而去?
看官此处着眼了。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英雄无觅
伟大的毛主席曾经这样点评过《红楼梦》,他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而他一生人,非常推荐大家读《红楼梦》,比如他对贺龙推荐红楼梦说,此书没读过不是中国人,对许世友将军说,这本书要看五次才有发言权。更重要的他以自己的眼光分析出红楼梦中国不可多得的著作,更是一部对于封建社会鞭挞的丰碑一样的文章。
现今“红学"的研究,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能够抽丝剥茧,在红楼梦各大家族之间的日常生活,还有红楼里面的情情爱爱中,找出了作者曹雪芹的用意和此书最有价值的警示的,唯有毛主席掌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深刻体会到《红楼梦》著作的核心意义,腐败和腐朽的封建皇朝终会被历史淘汰,
01
红楼梦由补天开始,许多人忽视了这补天是什么天,其实曹雪芹的含义,这补的就是封建皇朝必然倒塌的天,并且《红楼梦》更重要的我们是要看前80回,而淘汰掉后面的40回,因为前面的故事才是曹雪芹呕心沥血花了多年,最后很遗憾没有完成的著作,或者他后面鞭挞的太厉害了,被人删减了部分情节,可是前面的80回确实他多年积累的思考和个人感触的精华所在,而写红楼梦,曹雪芹并不是为了出书赚钱,他更是在总结自己的人生,还有对腐朽封建社会的反思,其中许多情节中,更是无声的在讽刺封建家族和皇朝,而这些是许多红学研究所忽视的。
02
我们翻看曹雪芹的一生,就发现这位才子,的一生正是由富家子弟没落为接近讨饭的士子,最后贫困交家而死,而他的前半生确实过了一场浮华梦,就是这样的遭遇反而让他看清楚了封建皇朝的本质,思索人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经历进行总结和加工最后只完成了残卷。但是残卷代表着他自己也没有找到出路,到底腐朽的封建王朝回没落成如何的样子呢?在他去世不过百年,庞大的清朝就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各地风云变幻,最后在末代皇帝处,封建王朝正式成为了历史,这是他没有想到的,可是也是他预设到的必然。
03
有许多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爱情小说,特别是大家特别不喜欢林黛玉,觉得林黛玉特别作,但是我们却在红楼梦中发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特别的投缘,而作为另一块石头的薛宝钗却和宝玉格格不入,
而这里曹雪芹是有深刻的寓意,而身体虚弱的林黛玉,她有才,傲气,不对人低头,说话肯薄,但又心思细腻,容易触景生情,非常有个性,都是古代封建社会下女子所不容许的,可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女子,却如此做了,无形中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反抗,而不学无术,不喜欢科举当官,喜欢脂粉堆中打转的贾宝玉,正是另外一位封建王朝的反抗者,他们两人心心相惜,反而心有灵犀,
可是无论是贾琏和薛宝钗,老太太还是王熙凤,这些人都是到道貌俨然的封建卫道者,这些人的存在,正是衬托了宝玉和黛玉的不同,正是这样,我们才有心底里觉得他两和社会格格不入,而他们才正是想打破封建枷锁,可是有无奈接受现实的原因。
04
曹雪芹写红楼梦构思奇效,他利用了石头的梦幻做开端,以,真事隐去,假语村言,为重点,架构了一个四大家族和封建皇朝,再利用太虚幻境来体现一种浮华盛世都是只是过眼云烟,所谓的富贵荣华,终不长久。
以贾家,王,薛,史家的成败,形象的将腐朽的统治阶级中那些,奢侈,堕落,互相倾轧,变现的淋漓尽致,而对着这种腐烂的生活,他又无法找到根除的办法,并且还有怀念和哀伤,他利用里面的诗词,谜语,酒令,等无情的暗示批判了大观园种种斗争,而他所称颂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叛逆,这些才是《红楼梦》对于现实人生的探讨,社会矛盾和斗争的意义。
而看待红楼梦,我们需要用正确的认识历史,正确的价值观去品读他里面对于封建枷锁的批判,正确的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总结得失,要深刻理解毛主席这句话的含义
看事情必须看它的本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就懂得的红楼梦是对封建黑暗社会现实的体现。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汀汀妈
曹家经过雍正、乾隆两次的残酷迫害后,年轻的曹雪芹看到了当时代表最反动、最腐败势力的雍正、乾隆这两代皇帝,实行的是怎样的专制黑暗统治。
曹雪芹,这个破落官宦子弟,站在老百姓身边,就能看出在所谓"乾隆盛世″,封建末世的种种症状。
曹雪芹看到,封建社会的天就要"塌了″。
于是,他拿起了手中的笔,撰写了一部题材为"补天″、但是这个千疮百孔的残天根本就无法补救。
他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和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末世的反动专制统治。
《红楼梦》主要写了两条主线。
一、贾府由盛到衰的演变过程:
从贾母说起。护官符上说:"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贾母就是金陵世族史侯的一小姐,她娘家非常有钱,嫁人当然要嫁门当户对的人家。
于是,她嫁给了荣国公贾源的大儿子贾代善。她初嫁到贾府时,贾府正逢盛世,钱财可以说是如同天上下的雪一样多。
由于她家权势高、钱财多,皇帝几次的光临她家作客,她也曾躬逢了几次的金陵接驾的盛典。
贾母在她晚年时看到了贾府大故迭起,飞鸟各投林,人死财散,在忧戚中寿终正寝。
一个非常富有的大家庭就这样经过近百年的兴盛而变得什么也没有了。
二、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薛宝钗】《红楼梦》中与林黛玉相对立的形象。
她出身于"珍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家庭,是"金陵一霸″薛蟠的妹妹、薛姨妈的女儿。
她因待选入宫而进京,住在贾府的梨香院里。
她对宝玉有爱悦之意,但她不象黛玉那样表露自己的感情,而是在家长贾母、王夫人身上下功夫,最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
但是宝玉不满意与她的结合,婚后不久便离家出走,她并没有得到幸福。结局也是悲惨的,成为了一个殉情的婚姻卫道者。
【林黛玉】《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姑苏<今扬州》人。她的父亲为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的女儿贾敏。
林黛玉六岁上,母亲贾敏因病去世,九岁父亲林如海得病身亡。一个贵族小姐,不到十岁,便成了孤儿,被寄养在贾府,直到为爱情而殉身。
经过长期的接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爱了,她两的爱是建立在反判封建传统的爱情,是被当时的社会所不容。
在贾宝玉、林黛玉二人都生病时,被王熙凤使用了掉包计,骗贾宝玉与薛宝钗结了婚。
林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要和宝钗结婚后,气得把往日的爱情诗篇全部焚毁,以断痴情,而带着对宝玉的深深误解,撤手人间。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悲剧,也是封建制度迫害反判者的社会悲剧。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黑色天使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有个关于茶杯的情节。
袭人给黛玉送茶,一看宝钗也在。两个人,一杯茶,尴尬了,谁喝谁别喝?
袭人只好说:二位,谁渴谁先喝。
宝钗笑说:我不渴,只要一口漱漱就够。
然后毫不客气,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的半杯,她递给了黛玉。
袭人连忙说我再去倒。
没想到,黛玉竟笑着说:“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得到。”说完,她将杯中残茶一口饮干。
看这一折,不懂的人会愤愤不平:凭什么我黛玉要喝别人的剩水?而懂的人则会心一笑,胸口暖暖。
这只从宝钗手里接过来的茶杯,不但象征着“孟光接了梁鸿案”尽释前嫌,也象征着黛玉对宝钗的感觉,早已从最初的猜忌敌对化为了毫无芥蒂的全盘接纳,在她心里,宝钗已由情敌反转为亲生的闺蜜。
共饮一杯,素来只有亲密无间的人才可以。例如54回,贾母在酒席上让宝玉给凤姐倒杯酒,凤姐说:“不用他敬,我讨老祖宗的寿吧。”说着将贾母的杯子拿来,吃了半杯剩酒。
这半杯剩酒告诉读者,贾母和凤姐不仅仅是老祖母和孙媳妇的书面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喜欢奉承一个喜欢被奉承那么简单,她俩还是一对铁瓷的忘年交。
肯不肯用对方用过的杯子,和肯不肯让对方用自己用过的杯子,真是对双方亲密关系最严格的考验。
《水浒传》里,潘金莲动情试探武松时,便是将自己喝了一口的酒杯递过去:“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武松夺过来泼在地下,原本一场绯色的情事从这个杯子开始,走向血色的凶杀案。
类似的还有《红楼梦》中的尤三姐,斟一杯酒喝半杯,剩下半杯搂着贾琏脖子开始灌:“咱们来亲香亲香。”唬得贾琏酒都醒了,顷刻明白自己不是这老辣女子的对手。
一只杯子,再家常不过的日用品,不知不觉间成了传情或绝情之物,承载了人类多少微妙复杂、幽怨强烈的情感。
台湾女作家张曼娟写过一篇散文,内容也和杯子有关。
她喜欢过一个男人,但始终保持距离,连指尖都没碰过。
有一个炎热的夏天,她去办公室找他,男人急着给她找清凉饮料。她写:“我斜倚在他的桌边,看见他喝水的那只极其普通的马克杯,银灰色的,杯缘有一个唇痕,握起那只杯,忽然有些冲动地嚷着:‘好渴啊,先喝咯。’没等他反应,我对准唇痕,将杯中的水一饮而尽。”
突然沉寂的五秒里,他看到男人的脸由怔忡变化出细腻温柔的表情。
后来呢?“既然用这种方式接吻了,接下来当然是免不了谈一场恋爱的。”
当你的唇,包覆上我的唇呷过的杯。这种似有还无的接触,既暧昧又亲密,既隐晦又直接,最适用于恋爱将明未明之时的造作,本质上却是令人心旌动摇的调情,试探,推进。而杯子,便成为关系突破之前最后一道形同虚设的屏障。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多么绝妙的比喻。
当思念成灾,这浩荡的长江,也变成了两人共用的口杯,抵得过多少句“你可知我爱你想你念你怨你深情永不变”。
人类要用嘴唇来表情达意,杯子便是最趁手的道具。
妙玉曾经当着黛玉的面,把自己的茶杯给宝玉用。这是对正牌女友黛玉赤裸裸的挑衅啊,代入一下,如果是当下,一个女生敢当着另一个女生面这么嚣张地撩对方男友,换个爆脾气,是要分分钟下场开撕的。
妙姑娘不是一直号称自己有洁癖么?刘姥姥用你的杯子喝口茶,你觉得膈应,要把那杯子扔了;
别人在你栊翠庵的街头走一走,你都要用水洗洗地,还不让送水的小厮进你的山门。
可是到宝玉这里,连男女有别都不讲了,偏把自己的茶杯给他用,也不怕他的嘴唇沾过,口水脏了你的杯?
即便她嘴上说得那么硬:“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们(宝钗和黛玉)的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可惜呀,一个茶杯就出卖了一颗“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多情女儿心。
明明是欲盖弥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还自以为遮得巧。
否则宝玉后来上栊翠庵讨红梅,黛玉不会拦着要跟着的人:如果有别人在,反而讨不到了。
分明是知之甚深,又不足为虑。
闪回到栊翠庵喝茶那日,宝玉最后用的茶具,是大竹海。他到底是没有用妙玉的杯子喝茶。
谁的杯子该谁用不该谁用,这是个原则性问题,曹公在这上面从不含糊。
尽管那双素手殷勤捧出的的绿玉斗,价值连城世间罕有,与梅花上收的雪水才最配。
宝玉与黛玉,也有一个关于杯子的桥段。
元宵夜,宝玉在席上从长辈们开始挨个斟酒,当斟到黛玉面前,当着众人面,黛玉没喝,却端起自己的酒杯放到宝玉唇边,宝玉毫不犹豫一气喝干。
这旁若无人的腻歪,让众人多少有点愕然。
忙得凤姐连忙凑趣儿化解:“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 宝玉则实诚作答:“不是冷酒。”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杯酒释兵权,而黛玉却敢当着满堂长辈亲戚的面,用一只酒杯宣告了她在感情上的主权:都瞅清楚了,他归我。而宝玉,用一口喝干这个动作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满分回应:没错,我归你。
这差不多相当于一个说:“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男朋友。” 另一个说:“唉呀麻,咔咔的。”
甚至还要任性,这里可是古代。
不管是茶杯还是酒杯,曹公都让它们承载了太多只可意会的关系、欲说还休的心事,甚至悲欢离合关于命运的隐喻。
这本书里,还有一种最顶级炫酷的杯子忘了说——它叫“万艳同杯”。
严格说来它是一种酒,出产地是太虚幻境,由百花之蕊、万木之汁、麟髓之醅、凤乳之曲酿成,有着异乎寻常的清香甘冽。奇怪的是,这神仙酒不叫某某液、某某酿或某某春,偏偏取了个 “杯” 字命名。正是这个“杯”,定出了整部书的基调——同杯,乃同悲也。
杯与嘴相连,而嘴与心相通。
所以,红楼梦里的杯子,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它们有使命,有诉求,有灵魂。如同被曹公施了魔法一般,细细读去,书中每一只杯子,都在诚实地替自己的主人说着心里话,静等一代一代的读书人,用心地去读懂,去聆听。
*本文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百合创作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lingerlee_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没有之一。
但是客观地说,《红楼梦》在刚接触过程中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开篇先讲甄士隐一家的悲剧,其次又从贾雨村为线索,以“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契机慢慢将贾家引出来,加上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各种人名错综复杂,不事先这方面下功夫,而贸然往后读,只会越读越懵,因为连人物关系都不了解,只能读得云里雾里。
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人都是冲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来的,结果开头内容便不符合他们心中的预设,于是立刻弃读。但是坚持读完《红楼梦》的人就会明白这本书的魅力所在。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题主所问的《红楼梦》到底讲了什么?
《红楼梦》并不仅仅是围绕宝黛两人的爱情展开的,而是以整个贾府的衰落为背景,描述了一个世家大族如何一点一点走向灭亡的故事。整个小说的故事自然脱胎于曹雪芹自己的亲身经历,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的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寄予在好了歌中:
曹雪芹蹉跎一生,终于看透人生就是一个“空”字,手中拥有的权力、财富、妻子乃至儿孙都会转瞬即逝,人最终会回归个体的结局。为了向世人证明这一点,曹公在开篇便讲了甄士隐的悲剧,甄士隐乃是个书香门第的老爷,妻子贤惠,老来又得女英莲,自然奉若掌上明珠,可是元宵夜英莲被人贩子偷走,没过几天,一场大火烧了葫芦庙以及周围建筑,甄士隐家偏偏就在其中,房屋财产烧得一干二净。
甄士隐的人生就这样被毁了,曹公以小家之衰预示大家(贾家)的灭亡之路。贾家靠军功起家,先祖披荆斩棘创下基业,可无奈贾家到了贾政这一代已经衰落至此,贾赦只能靠世袭挣点面子,贾政又只是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再下一辈,宝玉贪恋女儿情怀、贾珍、贾琏等辈皆是好色之徒,整个贾府再无先辈的浩然正气,只剩下一堆蝇营狗苟之辈,虽然贾府有王熙凤、贾探春、林黛玉这些能力出众的女子,可是在封建社会,身为女儿的她们对贾府的衰落根本没有办法去逆转,“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到底没有实现。
一般读者会认为贾府的衰落是“不肖子孙”导致的,而事实上曹公表达的贾府衰落的真正原因是“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即便没有不肖子孙,贾府也会走向衰落的结局,这是宇宙天地间的一个运行不变的规律。就像甄士隐,他明明乐善好施,时不时还接济穷人,也没做过任何坏事,但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结局,为何?命数而已。
《红楼梦》最现实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人情世故的虚伪,告诉我们这个人世间固然有温暖的感情,但是更多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
以贾雨村为例,当初承蒙甄士隐送钱给他,他才得以进京赶考,后来功成名就之后重新遇见甄家,得知甄英莲丢失,他便许诺必定帮助恩人找到女儿,可是后来的一切却让人瞠目结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贾雨村明明知道被拐骗女孩就是自己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却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还是将英莲判给了有钱有势的薛家,事后还将知道内情的衙役(小沙弥)随便找个理由给流放了。
世间人情冷漠,莫过于此,书中此类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
王熙凤身为贾府的管家,一直兢兢业业给贾府做事情,尽管她知道贾府的里子已经支撑不起面子,但还是想尽办法来周转,甚至将自己的嫁妆都贴补进去。可最后贾府经济紧张,凤姐儿的权威便被所有人蔑视,甚至下人在私下还说凤姐儿将所有的钱都搬回到自己娘家去了,要知道贾府经济充足的时候,那个下人不对凤姐儿毕恭毕敬,谁料一朝失势,竟落得个“虎落平阳被犬欺”的下场,不亦悲乎。
整个贾府异常肮脏,说是乌烟瘴气一点都不夸张,贾珍勾搭自己的儿媳妇秦可卿,贾琏背着王熙凤和下人的老婆私通,书中提到的就有多姑娘和鲍二家的,甚至宝玉的仆人茗烟都能随便勾搭个丫鬟进房“云雨”,可见贾府真的只有“门口的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而就在这般肮脏污秽的地方,却诞生了世间最纯净的宝玉与黛玉的爱情,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宝钗、湘云等一干纯净至极的女子。
这些女子个个都是世间难得一见的女子,论学问、见识、能力个个都不在男人之下,可只是因为她们是女儿身,所以只能顺着贾府的衰落一起走向毁灭的结局,尤其是探春那句“我但凡是个男人,早就走了,出去立一番事业,到时候自有我的道理”,可以说说出了天下所有有抱负女儿们的心声。
好比,世间最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世间最美的花。
因为时间问题,就写到这里了,《红楼梦》的精髓远远不止这些,当中涉及的人情世故和管家之道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书中人名大有学问,绝不仅仅是谐音意那么简单,书中诗词又让这本书极具艺术欣赏,宝黛二人的爱情透过各种细节草蛇灰案,伏线千里,每每读之,总会有新的感受和顿悟,强力推荐大家一定要读一读。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xiexu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到底写什么可以简单用二个字来回答,我的回答:写的是:总结
我这样认为有以下几个理由支持。
1.我认为,《红楼梦》是由多位作者完成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不论是初稿,还是最后的定稿,均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知识、对宗教等等方面的理解和总结。总结写好了,让读者自己领悟。因为当时有文字狱,所以,总结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因而,更加耐人寻味。读不下《红楼梦》也很正常。
2.我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们,应该看过前朝代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等等优秀小说,在此基础上,更加进一步的总结喻世、警世、醒世的方法和方式,目的之一是让读者提升自己,同时,也是总结自己平生所学、所知。
3.我认为,《红楼梦》写的是启蒙。作者通过著作的形式,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厌其烦的删减更新。如此认真总结人生真谛,其目的之一,寄希望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增加才智;希望国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
4.我认为,《红楼梦》写的是立言,作者通过立言来达到不朽之目的。在古代,中国有理想的人,一生追求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从战国时期到现代一直没有停止过。《红楼梦》通过贾府故事为主题,立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益人智慧。
5.我认为,《红楼梦》写的是社会。虽然作者当时还没有总结封建社会的意识和高度,但是,通过《红楼梦》的描写,揭开了封建社会落后的一角。总结的相当到位。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minadejiko
曹雪芹的红楼梦,其绝妙之处就在于:从来不是呆板、单面地去描写一个人、一件事物,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因此也就从来不能只从一个面向去评断红楼梦中出现的人与物。
就如同第十二回,曹雪芹写:有个道人送给贾瑞一面“风月宝舰”的镜子,并嘱咐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贾瑞在病床上拿起这镜子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站在里面,又将正面一照,只见美人凤姐站在里面叫他,而贾瑞则因迷恋于凤姐,竟因此一命呜呼。他的祖父贾代儒要架火烧那镜子,此时“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脂砚斋在“千万不可照正面”这句话旁边批道:“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正正反反,假假真真,我想曹雪芹的意思应是:谁能够说我们在一个侧面所看到的即为真?而又绝对地说另一个侧面即为假?这面镜子是必须不断翻转,不断地从不同的侧面被看,而整体便是在这不断翻转被看之中,才得以间接产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
本文企图以曹雪芹笔下几个人物作为例证,说明这正正反反,真真假假之间的反复关系,尔后,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宝玉在失玉之后,于一一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其魂魄与和尚悠悠晃晃地来到一旷野之境,见一对联:“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又于一殿上看到“引觉情痴”的匾,两边写的联道:“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如此一番,宝玉竟在醒觉之后,俨然大彻大悟,掺透了大观园内的扰扰攘嚷,准备了去尘缘,来一个比“听曲文,悟禅机”还要扎实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其下便先以几个红楼梦中的人物作为例证,来看在曹雪芹的细致刻画下,正反、假真之间,是如何地得了一个灵活的整体呈现。
成化窑烧的上好瓷质茶盅,只因刘姥姥的嘴沾过,便再也不要了。栊翠庵的妙玉,终其一生所追求的就是“洁净”、与“空灵”;然而,庵院里却珍藏了许多极宝贵的好东西,稀有的珍玩,而,不是她所看重的人或事,可从不轻易出关离开其庵院。
宝玉生日时,曾以“槛外人”为名,送来一只芳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也曾屏息垂帘,一心断除妄念,静静打坐,骨碌碌一片屋上的瓦响,两只猫一递一声嘶叫,妙玉突然想起宝玉,居然一阵心跳脸热——云空未必空;而又谁知,一个极其洁净的女儿,最后竟落入强徒之手——欲洁何曾洁。
这是红楼梦中极易在真假之间被透视的角色。
萨孟武之《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一书,于第十回〈假清高的妙玉〉中写道:“湘云骂黛玉假清高,那知十二金钗当中,最最假清高的,莫如妙玉。妙玉与贾府非亲非戚,其入住大观园,是在元春省亲之前。她‘本是苏州人氏,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她师父于去冬圆寂了,她未曾扶灵回去。’(第十七回)观妙玉的家世,并非不作尼姑不可,而其出家为尼,又非心甘情愿,乃因幼时多灾多病,不得不入空门。虽入空门,还是带发修行,青丝未断,何能看破红尘。其入荣府是由礼聘,即荣府下个请帖,而后她才肯入住大观园的栊翠庵。”
是啊,我们当然可以为这个在大观园中如此这番作为的妙玉,安一个“假清高”的名,然而,由另一个侧面观之,妙玉这角色的特质,何尝不是曹雪芹想要表达之“不得不”的人生悲剧?何尝不是另一个父母俱亡、寄宿在贾府、又深具才情的黛玉?不同的只是:妙玉因着当时环境对于佛法的扭曲解释,选择进入这个被扭曲解释的佛门,一方面为了透过这层装束,安全地入住于大观园;然另一方面,却又为了保有这入住贾府的通行证、以及其精心为自己建立的形象,进入不得不压抑自己火热情欲的矛盾之中。这与同样寄宿于贾府,但却总是处于一种暧昧扭捏状态的黛玉所造就的另一种悲剧,是极为不同的。
惜春说:“妙玉虽然洁净,毕竟尘缘未断。”(第八十七回)以吾人之角度观之,关键之处并非在于“已然洁净,只差尘缘未断”,而是在于,尘心未泯、又总是因情而动心的妙玉,若执著于洁净的表演,那么一切都会变得作模作样,到头来,终究是悲剧一场。
雪里的金簪: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卓越,就在于他不同于明清时代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只是罗织男女之间的情情爱爱而已;在他如实精致描述的笔下,我想,曹雪芹想要表现的应是整个社会时代的悲剧命运,因此,若意欲表现社会的悲剧命运,便不能断然地将每一个角色简单地安置在某一个评断之中。故而,倘使将最终得到宝二奶奶位置的薛宝钗,看做奸险算计的小人,则是大大地偏斜了。薛宝钗这个角色是不同于妙玉那般极易被透视的,我们不能用任何简单的形容去描述薛宝钗,理由在于,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是立体、与多角的。
曹雪芹所描述的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用“冷香”竭尽压制住“热毒”的楷模,力求遵循封建理教的要求,把自己形塑成如雪一般晶莹洁白,把人性的炽热情感埋在晶莹的雪里,并因此而获得大观园内众人的景仰爱戴。“如果说,贾宝玉与林黛玉是叛逆者的悲剧,那么薛宝钗便是顺从者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者更深刻地反映那是个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悲剧。因为是时代雕塑了她,又是时代毁灭了她,她以扼杀自己情欲的‘冷’,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可是那个时代却更加冷酷地使她的美貌、才华、爱情、婚姻和其他一切幸福,皆归于毁灭。”
是的,既然力求遵循封建理教的要求,那么表现在薛宝钗身上的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利益权衡,并同时在这权衡之中,维持住场面的不偏不斜。所以,断不能单纯地将薛宝钗的作为看做是经营自己的小惠小利,因为,她总是在“不失大体统”的前提之下,用精湛的心机,去进行每一个“小惠全大体”。
且看第三十二回,丫鬟金钏被王夫人逼的投井死了,连王夫人本人都不得不承认“是我的罪过”。宝玉则是“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然而独独薛宝钗对金钏的死不仅毫无同情之心,说金钏“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看,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甚且还说:“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如此一番,便转而使得王夫人成了尽主仆之情的慈悲人了。
这就是曹雪芹笔下薛宝钗的精彩之处。不是克守封建理教吗?不是为了宝玉黛玉之纵情越理而晓以大义吗?却偏偏在“全大体”的前提之下,没了为人最基本的血性道义。这就是薛宝钗的“冷”,可以在处处收拾人心的计算之下,牺牲被她觉得不值得的东西。因此,个人真炽的情感,人与人间超越算计的诚恳相对,都可以在权衡之下被冷酷、甚且成功地抑制住。“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此便为薛宝钗行事做人的诀窍。
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宝钗做生日,“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薛宝钗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便不说自己个人所爱,而“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说了出来”。这是薛宝钗成功地压制住个人喜好的绝妙例证。
若我们将薛宝钗与林黛玉作一个粗糙的比较,也许是如此情景:“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作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就算是我们能够做出这样的比较,亦总不能去说孰优孰劣这样的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要表现的应是:每个人因着其内在的性格,用不同的姿态去回应社会与时代向他们所提出的要求,从而造就了不同的生命格局与情调。
若我们能够以正正反反、假假真真之间的不断翻转关系来看待红楼梦,不简单地把一东西推到极限去解释之后,我们要如何来看待贾宝玉最后的绝决?
真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宝玉”是假,“顽石”是真我之所以会问“真真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样的问题,实在于从九十八回看宝玉面对黛玉之死的反应,认为其间之悲似乎只停留在情节的铺陈张力之中,余了,竟在一场大梦之后,便不留痕迹地大彻大悟,而后宝玉如像一具虽生犹死的骷髅,开始着手策划了断一切尘缘的步骤;晴雯之死尚有血泪斑斑的“芙蓉诔”,反倒黛玉之死,竟让贾宝玉“方信金石姻缘有订”,这之间的来去,不禁让人觉得假真、正反之间的辩证,在这个环节失去了光彩。
然而,若我们稍稍改动看待红楼梦的视角,定焦于“假”宝玉、“真”顽石之时,将会发现一个可观宏大之假真对照的格局。
曹雪芹于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便说:是将“真事隐去”,“用假雨村言”。他把宝玉唤做贾宝玉,便是要表明:贾者,假也。在贾宝玉未真正出场之前,曹雪芹就介绍他本是女涡炼石补天之时,在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之中,独独剩下的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而后经僧道大展幻术,历经几劫与周折安排,将这顽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投胎到贾府,而又因其“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故而成为扰攘大观园人人心中的“宝玉”。
然而,“宝玉”是假,“顽石”是真,脂砚斋对“无材可补天”批曰:“书之本旨”。“宝玉”之所以为“宝玉”,乃只是因着这迷在大观园中的人所视;实则其本为一“无材可补天”的顽石,故必须通过成为大观园中的宝玉,领略常人社会的虚假,才得以在重回青埂峰时找到其真正的安适之所。“宝玉”是这颗“顽石”被设定好了的熔炼枷锁,是在不断冲撞既定价值之后必须被丢弃的假象,红楼梦便是要我们看这宝玉为外,顽石为内的重重矛盾斗争的过程。
因此,在宝玉一出场之时,便是“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得地下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贾母视之为命根子,而宝玉却认其为“劳什子”。宝玉看的是真真切切的血肉人性,而贾母这整个大观园的威权代表则只看到常人价值包裹下的“美玉”。
另一,贾宝玉深受“金玉姻缘”之说所困,“心中更比往日烦恼加了百倍”(第二十九回),以致他当着薛宝钗的面:“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以及,日后的丢玉,贾府在抄家势败之后,那癞头和尚又把通灵宝玉送还,要求得一万两赏银。贾宝玉要把玉还他,王夫人、薛宝钗等宁肯让宝玉跟那和尚走,也不愿还玉。宝玉因此说:“你们这些人原来重玉不重人哪!你们既放了我,我便跟着他走了,看你们就守着那块玉怎样!”(第一百一十七回)是的,曹雪芹通过贾宝玉摔玉、砸玉、丢玉的事件,来反映、甚至讽刺大观园中如贾母、薛宝钗、袭人等死抱着“假”宝玉的悲哀与可笑。
因此,贾宝玉如此绝决地了断尘缘,上演“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其间之原因应该在于:这颗真顽石根本不见容于大观园之内,故在重重的挫折与压制之下,似乎只有将假的宝玉留在“假”府,而真的顽石则必须回归苍穹,回到他的安适之所;而这个反归的过程,是必须透过整部红楼梦的扰扰攘嚷才得以完成,必须经过宝玉与顽石之间剧烈的冲撞,才得以铺排这了悟的可能。
甄士隐和贾雨村,一个要出世顿入空门,一个要入世钻进官场,它们从相反的方向走来,又往相反的方向走去,“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曹雪芹如实洞察的社会,是啊,在曹雪芹的眼中,大观园依旧是大观园,只是这个大观园透过曹雪芹的笔,来了一个精彩的折射,赤裸地将假与真之间的关系映射出来罢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边走边唱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五四运动后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人又引进西方现代学术范式研究《红楼梦》。红学发展至今已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显学,同时在国际上也是莎士比亚学齐名的一门显学。从纵向上看红学分为旧红学、新红学、当代红学三个时期,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随着网络时代资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一时间民间各种红学研究层出不穷,这一方面使很多没学术资历的单纯的红学研究爱好者得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单纯为博眼球的怪论奇谈,总之是有利有弊。而在红学研究之中关于《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的是释读《红楼梦》的方法似乎从来也不止一种,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悟空问答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相信无论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答题人或是正在浏览答案的您可能真正的红学研究者应该是不多的,绝大多数应该只是业余爱好者。我今天和大家所谈的《红楼梦》的内容只是我根据一些专业的红学研究者的理论成果以及我个人的观念融合而成,只能算作是一家之言,我相信绝对有朋友和我持不同观点。有争议是正常现象,大家可以互相切磋探讨,而不是强求非要达成一致的标准答案。
首先介绍一下我今天要和大家讲的关于《红楼梦》内容的分析所依据的理论出处:在研究《红楼梦》的众多专家学者中来自台湾清华大学的黄一农教授可以说是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他在1985年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系博士学位,然而却在两年后转型研究历史。2010年以研究中国科技史和中外交通史为主的他再次转型涉足红学领域,作为历史研究者的黄一农自然是从史学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考证,事实上这正是新红学第一大派考证派的一贯立场——这一派的研究者坚持通过对曹雪芹家事、《红楼梦》版本和成书经过的考证推断《红楼梦》中所写的故事与历史上曾真实发生过的哪些事件能一一对应。在考证派的学者中存在这样一种观点:《红楼梦》其实是借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故事隐喻作者曹雪芹的家事,实际上是对清代前期历史的一种折射。黄一农教授继承了这一观念并于2014年底出版了他的红学研究著作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根据他在书中阐述的观点:大观园中所发生的故事正是清代前期历史的一种折射。当然对这一观点持不同意见的也大有人在,然而正如我在一开始就已言明的那样——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得出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我只就黄一农教授在书中所揭示的《红楼梦》与清史的对应之处与大家分享,至于这些分析有没有道理就由大家自行判断了。
金陵十二钗副册女儿香菱的原名是甄英莲,她是小说中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事实上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红学研究者都一致认为:善用隐言隐语的《红楼梦》之所以安排她作为第一个登场的女性人物是有含义的。过去一般都认为香菱这个“甄英莲”的原名其实对应的是“真应怜”,也就是真正应该可怜的意思。话说甄英莲四五岁时曾碰到一个道士跟她爸爸说道:“这孩子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这么看来香菱的命运的确是真正应该可怜的。黄一农教授认为:这种解读固然也没错,只是忽略了脂评中所说的“这八个字屈死了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辞客骚人?”还有一则脂评是这样说的“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这里的武侯指的是诸葛武侯(诸葛亮),武穆指的是岳飞岳武穆。黄一农教授认为:过去将“甄英莲”解读为“真应怜”是没错,但却难以解释为什么将一个四五岁小孩同诸葛亮、岳飞这样的英雄豪杰对应。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得知道脂评是什么。其实所谓脂评是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把各种版本拿给亲戚朋友看并让他们发表意见,然后他再根据这些意见进行修改,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红楼梦》其实是一部集结了诸多人士的心血和智慧的产物。上世纪70年代美籍华裔汉学家余英时曾考证认为:写下这段脂评的应该是敦敏和敦诚兄弟。黄一农教授根据这段脂评以及敦敏、敦诚兄弟的出身经历推断这段脂评其实是暗指清朝初年一名皇族王爷的生平经历,那么指的是那位王爷呢?这还得从曹家的出身背景说起。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元朝太尉纳哈出降明,明朝势力扩张到东北地区,此后明王朝在东北设立了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两大行政管辖机构。在明代一部分关内汉人开始移居山海关外。曹雪芹的祖先本是关内汉人,后迁居今天的辽宁铁岭。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后曹家沦为努尔哈赤开创的后金政权的包衣奴隶。清代史籍中将这些居住在辽东地区的汉人和入关后被迫臣服的关内汉人区别对待——将其称为“辽人”。“辽人”本身是汉人,但长期生活在满人统治之下,故而熟悉满汉两种语言、习俗和文化并深得满人信任。事实上在清王朝早期立国乃至入关的过程中辽人对清王朝的整个政治、经济、军事体系的构建可以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清王朝入关后对中原汉人并不放心,所以迫切需要将自己的嫡系人马安置到全国各地担任要职,同时这些被委任要职的人最好是同时熟悉满汉双语、既为朝廷信任且不至于让汉人过分排斥,这样一来最适合扮演这样的角色的就莫过于辽人了。顺治一朝辽人出任大清帝国的总督和巡抚职缺约77%、布政使与按察使48%、道员34%、知府39%、州县正官21%。曹家作为当时随满人入关的800多个汉姓包衣家族中的一个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任用,不过曹家很快就深陷清初的政治斗争之中:曹家隶属于满洲八旗中的镶白旗,而当时统领镶白旗的是摄政王多尔衮。在清军入关前后这段时间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实际把持着朝廷军政大权,顺治皇帝几乎快要变成他们手中的提线木偶了。正当多尔衮兄弟的权势如日中天之际多铎却在顺治六年(1649)出天花暴卒,次年多尔衮在出猎时猝逝,阿济格在失去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的支持后在随后的政治斗争中落败并于顺治八年被赐死,昔日里不可一世的多尔衮三兄弟机关算尽却到头来落了个徒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局。
多尔衮三兄弟一生机关算尽,最终却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倒也与《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世家大族的命运相吻合。也许是受如今的影视作品影响可能大家对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较为熟悉,而对身为多尔衮和多铎兄长的阿济格可能相对不是太了解,然而这位阿济格生前的正式爵位正是英亲王,这正好与甄英莲的名字吻合,而写下脂评的敦敏、敦诚兄弟恰恰是阿济格的五世孙。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英王阿济格在摄政王多尔衮重病不起之时图谋取代多尔衮继续摄政,事情败露后遭到削爵囚禁的处分。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顺治皇帝下旨赐死英王阿济格。阿济格生育有十二个儿子,第三子劳亲与阿济格一同被赐死,其余诸子被开除宗籍废为庶人。阿济格共有多少女儿现已无法考证,只知道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康熙朝的纳兰明珠,她所生长子就是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红楼梦》里的贾府其实分为宁国府和荣国府,这其中荣国府的爵位是由长子贾赦继承的,然而实际主持家务的却是次子贾政(也就是贾宝玉之父),而贾赦、贾政兄弟之间的矛盾也成为了贾府没落的导火索之一。这正应了那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赦、贾政兄弟也与阿济格、多尔衮兄弟相仿——身为兄长的阿济格却一直只能扮演政治舞台上的配角,眼瞅着无限风光都被弟弟多尔衮占了去,一方面出于架空小皇帝顺治的共同目的使他们一直存在合作关系,可另一方面阿济格与多尔衮之间也存在暗斗:阿济格曾自恃功高而要求封叔王,却被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严词拒绝。
在顺治皇帝清算多尔衮余党的过程中曹家由原来的镶白旗改隶直属皇帝的正白旗,成为内务府三旗下的皇属包衣,这为曹家接近新的权力核心提供了机会。曹家的命运转折起自于曹玺:曹玺原名曹尔玉,他爷爷曹锡远在明末曾任沈阳中卫指挥,曹尔玉两岁时努尔哈赤的后金八旗军攻破沈阳城,曹尔玉与祖父曹锡远、父亲曹振彦一起被俘。曹家转为内务府三旗下的皇属包衣后曹尔玉之妻孙氏被选为三阿哥玄烨的乳母。公元1661年8岁的三阿哥玄烨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康熙。因为康熙把尔玉连写做玺,于是曹尔玉索性改名为曹玺。康熙二年曹玺因镇压山西叛乱有功而被任命为江宁织造,此后曹玺、曹寅、曹颙、曹頫三代四人承袭江宁织造一职超过半世纪,曹家子弟或充当皇帝侍从或担任宫中侍卫,或授内务府的各种文武官职。江宁织造是内务府官职,负责为宫廷办理各类御用和官用的纺织品采购,是掌控江南经济命脉的肥差,考虑到江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就使这一职位显得越发重要。事实上由于曹家和康熙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曹家任职江宁织造时期的职责绝不仅仅局限于宫廷采买如此简单: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接替其父曹玺担任江宁织造的曹寅曾担任康熙皇帝的侍卫并在皇帝身边侍候笔墨,是深获康熙皇帝新任器重之人。曹寅熟悉满汉双语,善骑射,又有诗文传世,由他任职江宁织造实际上是作为康熙皇帝的私人代表一方面掌管江南的经济命脉,一方面通过诗赋书画等文艺互动来缓解外来政权与江南士人此前的对立关系,同时曹家在这一时期还实际上扮演着康熙皇帝监视江南官场和士人的耳目角色。曹寅任江宁织造的二十余年间曹家和清王朝的命运都迎来了巅峰时期:在此之前康熙皇帝已平定三藩之乱、消灭台湾郑氏政权、收复雅克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这成为清王朝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成就千秋帝业的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曹寅不仅奉命在途中接驾,皇帝还驻跸其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当年康熙帝的乳母孙氏获得皇帝特赐御笔亲书“萱瑞堂”三大字。在康熙帝的六次南巡中有四次由曹寅在江宁接驾。康熙四十五年曹寅长女曹佳氏更被康熙皇帝指婚给平郡王纳尔苏并完婚,这很可能是第一位出身汉姓包衣的嫡福晋。这一婚事对扩展和提升曹家的亲谊网络产生了重大影响:纳尔苏的嫡子福秀娶永寿(明珠孙)长女,福秀妻的几位妹妹又分别嫁给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富察·傅恒、乾隆皇帝的堂兄弟爱新觉罗·弘庆以及乾隆皇帝本人;此前曹寅之妹嫁给讷音富察氏之傅鼐(官至刑部尚书兼理兵部),曹家由此与叶赫纳兰氏、辉发纳喇氏、沙济富察氏等八旗势族甚至乾隆皇帝等宗室成为远亲。这些姻亲关系让曹家因此攀鳞附翼,从所谓的“包衣下贱”跻身八旗上层社会。在与八旗权贵联姻的同时曹家也和苏州织造李家、马家以及杭州织造金家这些江南官场人士联姻,一时间江南官场之上曹、李、马、金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皆有照应。
这时的曹家真可谓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然而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曹家的兴旺发达源于康熙皇帝的宠幸,然则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失去康熙晚年这一政治依靠后的曹家就犹如《红楼梦》中的贾府一般“树倒猢狲散”、“忽喇喇似大厦倾“。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曹家作为康熙皇帝布置在江南官场的眼线对当时权力斗争的一些内幕其实是知情的。雍正上位后迫切希望用自己的班底取代先帝布置在江南的眼线暗桩,于是在雍正元年正月任苏州织造长达30年的李煦被革职,抄家,后被控党附八王爷胤禩,遭流放至死。苏州织造李家的被整肃绝不是一起孤立事件,事实上这标志着雍正已打算对江南曹、李、马、金四大家族下手了。多年来曹家苦心经营的与八旗权贵的联姻在这时不仅不能帮助到自己,反而给自己招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因为这时与曹家联姻的八旗权贵中有不少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被作为八王爷胤禩等人的党羽遭到清算。尽管目前没证据显示曹家直接介入到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之中,但曹家作为一个各种姻亲关系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政治漩涡之中:雍正四年曹寅的长女婿纳尔苏被以在“西宁军前贪婪受贿”的罪名革爵圈禁,时人普遍认为纳尔苏被革爵圈禁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与雍正皇帝的政治对手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交往密切。同年曹寅的妹夫、曹頫的姑丈傅鼐也遭圈禁,此外与曹家有姻亲关系的纳兰明珠次子揆叙当年曾支持过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一党的旧事也被翻了出来——雍正不仅自称与揆叙有不同戴天之仇,甚至还在此时已死的揆叙的墓碑上刻上“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那些当初支持过自己的政治对手的世家大族的深恶痛绝。尽管目前并无证据显示曹家直接介入到了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之中,然而曹家当初为保证自家地位而苦心孤诣经营的姻亲关系这时反而将其拖入到波橘云诡的政治斗争之中。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以来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更迭就需要打破原来的利益分割方案:一部分人需要吐出既得利益,退出利益集团;一部分人需要重新包装后粉墨登场。初登九五之位的雍正皇帝迫切需要打破先帝遗留下来的既有政治格局,从而树立他作为皇帝的个人威信,稳固自己的皇权,这就意味着原有的统治集团内部有相当一部分人将成为雍正皇帝巩固皇权的牺牲品。应该说历代新皇登基几乎都会撤换一批先帝旧臣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不过这种对先帝老臣的打压并不一定通过激烈的革职抄家的方式进行,也有的是通过相对较为平和的手段使先帝旧臣逐渐边缘化。然而雍正皇帝的皇位是在九子夺嫡的残酷环境下得来的,这就注定他巩固皇权、整肃政敌的手段必将是极其酷烈的。即使曹家本身不曾站在雍正皇帝的对立面,可曹家作为过去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就注定成为雍正皇帝打破既有格局框架的牺牲品。康熙年间曹府因为与康熙皇帝的特殊关系实际上扮演着康熙皇帝监视江南官场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曹府必定掌握了清朝官场一些不为人知的政治秘密,这其中是否涉及到九子夺嫡中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就不得而知了。整肃曹家后雍正皇帝可以趁机在江南官场安插自己的眼线,这样既避免了对自己不利的政治秘密泄露,也利于自己对江南官场的治理。
曹雪芹在创造《红楼梦》的过程中是不断进行修改的,而为他提供修改意见的就是《红楼梦》的首批读者,确切地说他们读的是未完稿的《红楼梦》,他们不断把自己的意见反馈给曹雪芹,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红楼梦》的创造过程。那么这些读者都是什么人呢?这些人有一些相似的共性:首先他们都是旗人,其次他们几乎都和曹家一样是清初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就以阿济格的五世孙敦敏、敦诚兄弟为例:乾隆皇帝继位后为多尔衮、多铎兄弟的后人,和雍正皇帝争位的八阿哥等人的后人,还有包括曹家在内的被牵连进来的世家大族一一平反,然而有一家始终没平反——这就是阿济格的后人。事实上阿济格的后人构成了《红楼梦》一个极为重要的早期读者群,而当初因为和雍正皇帝争位而被圈禁的八阿哥、十四阿哥的后人也是《红楼梦》早期的重要读者群,这些政治斗争的失势者读《红楼梦》其实是有很强的代入感的,这和我们今天都《红楼梦》心境是很不一样的。这些读者很有可能一边读一边将其与自家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根据自家的经历对原著提出一定的修改意见,所以《红楼梦》与其说是曹雪芹家族生活的反映,不如说是清初所有世家大族生活的一个缩影。书中贾府的兴衰荣辱也许正折射的是清朝初期几次残酷的政治斗争。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cynyu
《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吗?看起来好像是。男主角是贾宝玉,女主角有黛玉、宝钗,还有湘云;他们在大观园里生活,有着高雅的情趣,含蓄的情感表达。
小说的背景是明末清初,但具体年代不详。很多人说看不下去,很多人一掉进这坑,抬头就是白发皓首,即便如此也未必明白。这是一部写什么的书?能有个明白话不?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石破天惊。书还没写完,传抄得洛阳纸贵。满清政府见书未成就已广泛扩散,书中内容多有谤世之语,由和珅组织落榜文人高鄂篡写,书商程伟元负责出版和发行,这才有了普及本《红楼梦》。
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楼梦,是被修改了结局和走向的版本,后四十回符合封建礼教和秩序。
《红楼梦》的真本是什么?这是几百年来追问的主题。
一、什么是红学?
诞生于清代的红学横跨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旧红学是清代学者运用题咏、评点、索隐等传统方法研究《红楼梦》;新红学自胡适自叙说开始,引入西方的研究方法,新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当代红学按照横向划分为评论派、考证派、索隐派、创作派四大学派,各派又细化为若干分支,主要包括题咏、评点、鉴赏、百科、批评、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等等 。
《红楼梦》的版本有2大系统:120回的程本(程甲本、程乙本、翻刻本等)和80回的脂本(庚辰本、列藏本、甲戊本、靖藏本、蒙府本等),脂本是程本的底本,研究红学绕不开脂批。研究各不相同的版本形成了新的学科,叫做《红楼梦》的版本学。
二、《红楼梦》是言情小说吗?鲁迅先生曾谈起这本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书里确实以贾宝玉为中心,以贾府及大观园为背景,写了众多女子的悲欢离合,作者“大旨谈情”,评价人物的标准也是从情出发。
《红楼梦》里的“情”绝不仅仅是男女之情,而是“人情“。透过”情“,看见人性的真善美,为这些见识不凡的女子叹息;透过人情冷暖,看清封建社会从林林总总,体味世态炎凉,控诉不平等、不公道的封建旧秩序。在作者手中,情是一把钥匙。
三、红楼梦是一部封建大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文化小说。小说传承的是自屈原、司马迁、李白、阮籍以降的文脉道统。这是一部重人、爱心、唯人为中心思想的书。曹雪芹用高妙的文笔,透过别人的眼睛和他人的嘴,描绘了贾府的豪奢,也写了诗礼旧族的覆灭过程。他笔下的王熙凤、探春精明强干,治家理财巾帼不让须眉;黛玉、宝钗、湘云、妙玉诗才甚高...这些奇女子最终的结局令人哀叹感服。
红楼梦传承了西厢记以来的启蒙思潮,具有极高的人文主义价值。从贾宝玉的“新人”形象看,他的苦闷在于先知先觉封建家庭的颓势,却无路可走;小说追求、发现了人的价值,这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文学表现。
《红楼梦》具有伟大小说的特征:明线是众多人物情感的悲欢离合,暗线是封建大家庭的由盛转衰不可以逆转的过程。红楼梦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在17世纪的封建社会是空前的,即便是今天仍然有着教育启蒙作用,激励着人们追求真善美。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沉默的风
《红楼梦》到底写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如何最简单理解。
小枯荣和大枯荣。脂砚斋曾经说过甄家是小枯荣,甄家还有一个江南甄家,江南甄家就是曹雪芹的家,南京江宁织造府,小枯荣指的是曹家的败落。败落的原因是贾家的大枯荣指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
那里面牵扯出无数的问题:第一贾宝玉的身份,书中的贾宝玉是个废人,就是指的废太子,胤礽,这里面有许多的证据,我会在文章有个链接,有兴趣可以看看。贾宝玉还有作者的影子,他是双重身份,为了指出这一点,脂砚斋说过,甄宝玉(曹雪芹自己)和贾宝玉的关系,如同真假悟空。所以贾宝玉有许多的观点是替曹雪芹说的,包括不爱经济仕途,不喜欢四书五经,喜欢女儿情等等,两个人共同点都是废人。
第二:宝玉黛玉和宝钗的爱情,宝玉在红楼梦虽然是太子,但他的身份是废太子,可是他还有一个象征,就是皇位,争夺宝玉,就是争夺皇位。
这不得不说,九子夺嫡是康熙的罪过,也是贾母的罪过,康熙晚年对他看重的三皇子胤祉和十四皇子胤祯从此没有定下来,造成谁都可以窥视皇帝宝位。对于十四皇子胤祯大家了解多一些,是大将军王。下面介绍一下黛玉的原型胤祉,
胤祉是文武全才:文学、书法、骑射等在众皇子中都是极为突出的。康熙晚年离京外出,胤祉经常随行;如果胤祉留京,那么都是以胤祉为首率众值守京城。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书中胤祉单独给康熙上的秘折有124份,而胤禛仅2份,胤禛即后来的雍正。
康熙六十大寿,普天同庆。而康熙到了三皇子胤祉的熙春园,参加了胤祉给举办的寿筵。
在康熙人生的最后十年,康熙9次接受了祝寿,其中七八次都是在胤祉的熙春园过寿。这个熙春园据论证就是清华大学的清华园,而胤祉就是首位主人。
康熙十分喜欢这熙春园,为园题过五块匾额,其中有一个为“竹轩”,这和林黛玉的潇湘馆巧合。后来上位的雍正和乾隆抹杀了熙春园与胤祉的信息。
我们可以推测一下,贾母的结局是突然死亡,如同康熙,没有来得及做出宝玉婚事的安排,最后金玉良缘代替了木石前盟。(插一句,胤礽的同盟只有胤祉。)薛宝钗夺得宝玉,就是雍正夺得皇位。
薛宝钗城府之深如同雍正,她的冷漠对应了冷面王雍正,薛宝钗在红楼梦中风云人物,笼络栽赃能力之强,超出所有人,表面上还看不出来,薛宝钗他是耗子精故事中的老耗子,袭人是他的得力前锋,得到宝玉的人送给宝钗。薛宝钗原型为雍正,在文章后面也有链接。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而造成这一结局根本性的原因除了康熙迟迟未立太子,书中就是贾母对于宝黛的婚姻没有拍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隆科多,书中暗指贾雨村,隆科多康熙病重时,内外大臣均不得见,隆科多一人随侍康熙身边,得其临终嘱托。唯有隆科多一人传口谕由雍正继位。这是重中之重,可以这样推理此时的隆科多,想封谁,就封谁为皇帝。那么他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因此贾雨村是九子夺嫡最后高潮部分,核心内容的总导演,所以开头结尾都有他。在文章的后面也有解密贾雨村的链接。
再说说王熙凤原型是康熙的八皇子胤禩的福晋,王熙凤和贾宝玉一样,在康熙的晚年都退出了九子夺嫡,在书中他是支持胤祉的原型,黛玉的。所以王熙凤身上许多事情就如同贾宝玉一样,就是虚构的,她的身上,套用了风月宝鉴这本书的部分内容。
曹雪芹与雍正是有家仇血恨的,有强烈的写作动机,雍正六年正月十五,曹家江宁织造府被雍正抄家。红楼梦中多次写到正月十五,江南甄家就是曹家,这里面稍微代说一下,《红楼梦》第十六回,元春归省,王熙凤与赵嬷嬷对话:……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脂砚斋批注: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哎哟哟!好气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泥土,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
脂砚斋批注: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这一批语很明显,要让我们重视重视,再重视。这一段明显了隐射了历史上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在曹寅家,而曹寅挪用巨额公款作为接驾的费用,是曹家亏空主要原因,对此书中作了解释,赵嬷嬷说:告诉奶奶一句话,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那曹家因亏空被抄是有冤情的。
红楼梦还有别的人物原型,我会在后面一一解开。这是我的个人的看法,也是我的原创,当然是个人之言,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
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吧。我是陈说红楼,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
林黛玉的人物原型:康熙的三王爷胤祉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45232800393855240/
北静王的人物原型:曹雪芹的表哥,爱心觉罗 福彭!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14804201639772424/
王熙凤的人物原型:康熙的八王爷胤禩福晋郭络罗氏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99475411296452878/
薛宝钗的原型是:雍正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96250030716223751/
贾雨村原型是:隆科多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89367375265530125/
贾宝玉的原型:康熙废太子胤礽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645232134149636359/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卡卡西门子
《红楼梦》是一本内容丰富、蕴含了各种出世、入世的生存哲学的鸿篇巨著。曹公巧妙的用一笔风月债,把俗世红尘的各色因缘际遇,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出来。因此让很多红迷们从痴迷情爱,到痴迷《红楼》,其深入浅出的叙事风格本应很是吸引人的。
然而各花入各眼,对于提问者说的读不进去,我想是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学构思,曹公的叙事手法是从每一个细节处着眼,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静不下心来的读者,怕是真的读不下去的。这就是说,《红楼梦》真的很文艺。没读《红楼》之前,我就看过鲁迅对《红楼梦》那句最经典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色情,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因此我认为《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名著,是跟它书中大时代背景下细枝末节的处理,与各色人情冷暖的细致描写以及心理刻画,还有各处有如万花筒一般瑰丽多姿的场景描写是分不开的。下面我只说说我个人看法:
《红楼梦》开篇以宗教玄幻引出世间种种爱恨情仇、因果关系。《红楼梦》开篇这样写道:“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 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个甄士隐之名,真的起的很有意味,让人开篇就生出了一种,想要借后面说的“贾雨村”言,读一读他“通灵”后所展现给世人,又是怎样一番无限玄机的故事。如果爱看悬疑破案小说之人,其实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态来读一读《红楼梦》,曹公就是这样一环套一环的把整个故事引出,因此他在开篇夸了一番时代下的女流轶事之后,下面就开始把小说带进了道家的境界:神话境界。①对女性的高度欣赏,一上来就把女娲娘娘提出来做故事的领路人。
我们都知道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是女蜗娘娘补天时遗留下的一块顽石,因没有派上用场,而弃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而此石经过自己的一番修炼,虽无能补天却也幻化成精,后被一僧一道发现后,提了字赋予了它入世的使命。
而后又不知经历了几世,才被空空道人带下凡尘,与一大户人家一众园子里的女儿们经世历劫。
②对爱情至上的顶礼膜拜,促成了一段累世难解的因果悲剧。
这块幻化成贾宝玉的顽石,经警幻仙姑的调教,初尝了男女之事,遂又回到凡间与他的前世因果,绛珠仙子经历了一番寒彻骨的旷世孽缘。
一男一女的情情爱爱不稀奇,必然中间有第三者、众婆姨以及各种势力从中作梗,才能凑出一段凄美而令人难忘的爱情悲剧。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那么《红楼梦》主要写的就是“情”字。因此曹雪芹最早给这本书定为情僧录、风月宝鉴;
这个立意,就是鲁迅说的“色情、缠绵”之意。就看看书的人主要看什么了。
贯穿《红楼梦》主线的好了歌,又是警示醒身之立意所在。除了情爱,我最推崇曹公这鸿篇巨著里的“经”学,在我看来是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生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正是这个好了歌,让曹公从儿女情长,写到了人生几何?也就是说人们为了这恍如一梦的繁华人间,付出了所有的努力、心机、算计、功名;最后都是为了什么呢?也许什么都不是!
正所谓:人生一世,得知我幸,不得我命而已。
若是刻意去违背命运机缘,去贪、去求、去害人、去算计、耗费了毕生的心机;最后就真的能永世占为己有吗?
人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当你黄土一胚,双眼一闭。你生前着的急,生的气,得到的金银财宝,捧在手心的心肝宝贝,都化为乌有了。
但是那些曾昧着良心做过的亏心事、耗尽心血痴缠的负心人,而今变得还有什么意义吗?
因此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这《红楼》大梦中的一场幻境,曹公想通过这么一篇小说,告诉世人,一切都是梦幻泡影,终究化成无形散于时空之中。
因此曹公的意思是劝人们,入世不要“贪、瞋、痴”,出世才能“无挂碍”;
佛家《心经》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终究涅槃;”
因此,最后甄士隐正是唱着这个好了歌与赖头和尚拂袖而去,看透了红尘因果,俗世烦忧,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毛主席看《红楼梦》,看到了官场腐败,看到了阶级斗争,看到了推动历史进程的政权因果。毛主席亦是红学爱好者,熟读后对《红楼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964年8月在北戴河,毛泽东找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谈到《红楼梦》时,他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讲护官符,提到四大家族:‘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三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我们看,这就是毛主席一个政治伟人,通过清末年间的《红楼》一梦看到的历史必然进程;因为葫芦僧一案,主席看到了县官不如现管的职权滥用问题;而从贾、王、史、薛这四大家族的兴衰之中,主席正是以突破的视角,看到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立,统治阶级的腐朽了专权,被统治阶级的无奈与悲哀;以及经济垄断在封建王朝罪恶行当,已经让社会不堪重负。这一切一切,又都是政治家看到政治,革命家看到排满;
近年来红学里还有各种奇葩解析,赖晓伟重评《石头记》解读清宫秘史;赖老师的文章是通过对故宫的地理位置,一应陈设摆放,来解读《红楼梦》中的各种机缘巧合。结果没看文章光看图,我就臣服了。
说臣服一点不假,因为赖晓伟老师的红学,并非对《红楼梦》书内人物和故事进行普通拆解,他主要还原了清朝历史,并结合了故宫的大殿,层层探秘解谜。让人进行了一场未知又仿佛近在眼前的清宫穿越。
他的多篇文章对《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清朝帝后之间发生的一些历史故事,进行了还原对比,出于对知识的好奇,我特意买了他的一些专栏,进行研读。
多篇中的人物,比如宝玉的身份,是两代皇帝的合体;宝黛的排序,实际上是按照清朝皇后以及贵妃的背景,影射而出。
他的这个新奇的视角,也是很值得后世对《红楼梦》的研究进行重新的审视。
这是不是就是“流言家看到宫闱之事”?不过这很符合自媒体的风格。
总结:综上所述,《红楼梦》之所以能被评为世界名著,必然有它在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背后巨大的价值所在。
而具体说《红楼梦》讲了什么,从正面来说讲的就是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清末年间,那腐朽终将走向衰败的清朝封建王朝制度。它鉴证了那个时代的诸事不宜,无法挽救的时代命运,写成了一曲最终破败的历史悲歌。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xiaojiewd
大家对红楼梦有一个巨大的误解,就是关于林黛玉、薛宝钗和贾宝玉,这种婚姻纠结。现在的人读书愿意读表面,愿意碎片化,愿意读八卦,那么真正的红楼梦是这样吗,不是。
真正的红楼梦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是一个生活的大观园,每个人粉墨登场,每个人花落飘零,每个人上场,每个人谢幕,说的都是人生的旅途,不要被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这三个人的故事掩盖了红楼梦本来的精彩。
红楼梦的原意,是在为大家剖析生活,是在为大家提醒人生,警醒人生。来的来,去的去,你执着什么,就在哪里伤痛,你放手什么,就在哪里解脱。很多人看红楼梦,就是为了看林黛玉怎么死的,或者说在看贾宝玉怎么出家的,忽略了红楼梦本身的生活哲理,处世哲学。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sigmarias
写两个女人,一个女人红杏出墙,母鸡司晨,风光无限(贾母)。另一个女人失自由从生到死无限可怜:失父母家园,失爱人,失弟弟,失儿女,失生命(绛珠)。
写两个男人,一个不惜拼尽性命和家园为母正名(贾政)。另一个失所爱,不惜抛妻弃子逆父,飞蛾扑火,至死不渝(宝玉)。
李纨,自称“老梅”,书中最老的“梅”是贾母,李纨要称也只能是“嫩"梅,除非贾母即李纨。稻香村,杏蒸红霞热闹得很,总有一枝出墙来,作者意有所指。鸡唱稻香村,好一幅田园风光,也隐喻李纨母鸡司晨。李纨在贾兰5岁时丧偶,指的是庄妃在福临5岁时守寡,所以李纨暗指庄妃。庄妃这位皇夫人下嫁摄政王(假政)称之为王夫人。所以说贾母红杏出墙。贾赦,贾政两兄弟是贾母的两个丈夫而不是两个儿子。贾赦的大门是黑色的,是活死人。
绛珠,甄英莲(失父母),影林黛玉(失所爱),妙玉(失自由),秦可卿(失弟弟)。就连晴雯,小红,龄官,芳官,也是为绛珠而写的各担作者对绛珠的一个故事一段回忆。甄英莲有“桂"子未生,妙玉栊翠庵有“宗"未鸣,秦可卿“贵”子未显,个个显示绛珠有子。又个个显示与宝玉有情无实,都担着个虚名儿。宝玉与绛珠有冤无处诉,只好写一本书叽叽歪歪(石头记),遇到了曹雪芹就有了巜红楼梦》。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未央游
《红楼梦》描写了明末清初四大家族的兴衰,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其中也用作者的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穿针引线,虽然有作者的影子,但不能就以此理解成作者的自传,很多小说里都有作者或者作者身边人的思想,生活经历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是现在也有许多所谓的红学家在那里故弄玄虚,妄加评判,断章取义的理解《红楼梦》
首先红楼的诗词歌赋就独树一帜,然后其中楼台亭榭的建筑描写也让人身临其境。
红楼梦并没有写明故事的具体年代,也没有具体说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比如我见过许多自称为专家的在那里争论红楼梦发生的地点,一方说在南方,只有南方才有黛玉潇湘馆才能长出翠竹,一方说发生在北方,要不然王熙凤死时哪有那么大雪。这些争论让人哑然失笑。果然红楼梦养活了不少人。
我不想说那些文本考试的答案,什么描写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宝黛敢于追求爱情。
读《红楼梦》需要自己认真平静的去读,去理解,没有认真读过三遍的,不要说自己看过红楼梦。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仙
《红楼梦》被冠以天书,那么它到底写了什么呢?简言之,曹公通过贾府这个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兴衰史,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生活哲学等。因为没有一本书能如此逼真尽情写实地写活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一些性格特征和市井百态,而且在曹公的字里行间里,他用最小的面积,惊人非凡地堆积了最大量的处世智慧,让我们在对《红楼梦》字里行间的鉴赏中找到人生真谛,处世智慧,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教科书、活标本,因而几百年来一直经久不衰,深受众多红迷朋友的喜爱,也深受外国朋友的喜爱,常看常新,自带魅力,永不过时,。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ddqq的围脖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满纸的荒唐言,有谁能解其中味呢?《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这个问题很早就有非常激烈的讨论。大家都熟悉鲁迅先生的那段话,他说《红楼梦》:
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读者群不同,所理解的意义就不同。清代张新之就用《易经》解《红》,他说:“《石头记》乃演性理之书。”又说:“是书大意,阐发学庸,以《周易》演消长。”这就是所谓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就是那些深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的人,他们认为《红楼梦》写“淫”,无论是十七回之前的皮肤滥淫,还是之后贾宝玉的意淫,都难脱一个淫字。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认为,《红楼梦》像《金瓶梅》一样,是以淫戒淫。清人诸联就说《红楼梦》为“戒淫之书”。《红楼梦》当然不是什么才子佳人小说,但才子佳人却能从中看到缠绵。王希廉说:“《石头记》专叙宁荣二府盛衰情事。”革命家看见排满,则牵扯到政治方面了。那些流言家则关注《红楼梦》中与秦可卿、贾元春有关的宫闱秘事。
国学大师王国维则专就《红楼梦》的悲剧意义而言。他说: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红楼梦评论》)
如果细分小说悲剧的表现,我认为应该是以下3个方面:
01.封建文化由盛而衰的社会悲剧
这种社会悲剧的主要形象表现便是贾府的衰朽腐败。贾府日常生活的穷奢极欲,入不敷出,便已是在走下坡路。一个主子配那么多丫鬟,谁也不肯减少。乌进孝给宁国府送来那么多东西与钱财,贾珍还是不满地说“真真是不叫过年了”。贾母的菜单是写在牌子上,每天都不重样。一顿螃蟹宴就够庄家人过一年的……
除了穷奢极欲,贾府家庭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严重程度也令人咋舌。真是像探春说的那样,“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贾母与贾赦是母子不合,邢夫人与王熙凤是婆媳不合,王熙凤与贾琏是貌合神不合,探春从来不认赵姨娘为母亲,如此等等。
贵族子弟的不务正业,腐化堕落,是贾府衰朽腐败最严重的悲剧表现。有一个细节挺有意思。我们都知道薛蟠是个呆霸王,进京之前为了争夺香菱致人死亡,这就够坏的了。但是他随着母亲住进贾府他姨妈这里,情况却是这样的:
谁知自从在此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纨绔气习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薛蟠住进贾府,被引诱的比之前更坏了十倍,你想贾府中的纨绔子弟会是什么样子。
02.青春少女由生而死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还主要表现在红楼女儿们的人生悲剧,这一点在小说第5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里面就已经设定好了。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给他喝的茶叫“千红一窟(哭)”,饮的酒叫“万艳同悲杯(悲)”,闻的香叫“群芳髓(碎)”。你看,那些“千红”“万艳”“群芳”的女孩子们,最后的结局都是“哭”“悲”“碎”,有一个好的吗?贾家四春,要么富贵不寿,要么蹂躏致死,要么离家远嫁,要么坚决出家,真是“原应叹息”,这悲苦的结局,也应“原因探析”。还有那么可爱单纯的丫鬟们,正值青春年华,却都走向死亡(悲苦)。这些女孩(人)们的悲苦遭遇大多都与男主人公贾宝玉有着密切的关系。你看,听到秦可卿的死讯,贾宝玉“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晴雯被撵出大观园,贾宝玉可以不顾一切地跑去看她,她死后,又给她写了极为深情的芙蓉女儿诔。
03.青年男女理想失落的婚恋悲剧
清人 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之二写道: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语笑私。三寸柔肠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红楼梦》中这俩情痴,本来就青梅竹马,秉承着男女自由恋爱的自由原则,心想着能走进婚姻的殿堂,但结局却是一个悲剧。被王熙凤就因贪图3000两银子而拆散的张金哥与守备子那一对,不也是一个悲剧吗?司棋与表弟潘又安自由恋爱,把那些道貌岸然的封建主子们吓了一跳,最后被逼,二人皆自杀。
建国后的文学史经常说《红楼梦》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
也有学者指出《红楼梦》的形而上学的主旨,认为小说描写的是聚散,是死亡,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也有一定的意义。妙玉在与邢岫烟聊天的时候就说最喜欢的两句诗是范成大的“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就是说你再怎么富贵,也得需要一个“土馒头”,也就是坟墓。一语道尽人生之终极归宿,真个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就太悲凉了。
总之,《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读者朋友们自己细读的时候,也会因年龄的差异、心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上面说的,大家可以批评指正,更希望补充。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wanzi_
因为没有进入《浮士德》,所以无法评说,但是对于红楼,自认为还能说上两三句。
红楼梦究竟写什么?
这个是各花入各眼,每个人的侧重和角度不同,看到的东西也都不会一样。
喜欢爱情的,能从里面看到宝黛钗还有一种男女的爱恨情仇。
喜欢闲逸的古代达官贵人的日常的,里面有太多细致入微的描写。
喜欢参透人生的,我们会从中看到很多人生的虚无。
喜欢人际关系交往的,我们会从中看到一本与人打交道为人处世的百科全书。
喜欢感悟青春的,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大观园里一众男孩女孩的青春的稍纵即逝。
喜欢看香艳的男欢女爱的,里面也有各种各样的让人脸红心跳的情节和文字涉及。
喜欢诗词文章的,里面也有太多的名篇佳句!
若纯粹是想学习小说结构和小说写法的,里面有各种皴染淡抹,草灰伏线是我们古今小说技巧的集大成。
等等等等,《红楼梦》一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别有一番洞天的。
还有它的语言,是那么的美,纯粹的享受,翻看哪页看那页,也是极美的阅读!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凤九
《红楼梦》之所以叫梦,主要还是表现人生如梦的思想,我们都知道它有非常丰富的主题思想,很难用一个思想取代别的主题思想,这种说法是不错的,不然也不可能成为众说纷纭的《红楼梦》。但尽管思想众多,最核心的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生即梦,梦即人生的思想。
《红楼梦》在一开始就已经率先展示强调了这种思想,从甄士隐的起落和他的女儿的突然丢失,从贾雨村的否极泰来到娇杏的摇身一变,我们对人生命运的无常变幻莫测叹为观止,这样的事情如同发生在梦里一般。
让我们再看看男女主人公的人生,林黛玉一出场已经死了母亲,贵族之家开始了衰落,贾宝玉的家庭同样开始由鼎盛转向凋谢,紧接着两人恋爱,最后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真是“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美好不能持续,人生最后清零归空,宝玉之呆往往就是在沉思人生如梦的荒诞不经。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yangyang琪
很多读书人说这世界有两部他们不愿意去读的书,一本是歌德的《浮士德》,另一本是《红楼梦》,恰巧我就是《红楼梦》读不下,《浮士德》确实如痴如醉的读了五次。红楼梦读了前面10章,毫无吸引力,也不知道曹雪芹到底想写什么?
阅读里面有一种对照读法,比如古人把《红楼梦》与《金瓶梅》、《牡丹亭》对照着读,角度不同,读到的东西也不一样。
题主把《红楼梦》与《浮士德》两者对照来读,这是个好办法。《红楼梦》与《浮士德》这两本巨著放在一起,的确是个大的题目。这两本书属于东西方文学殿堂里最璀璨耀眼的两颗明珠。二者都是史诗级的皇皇之作。如果《浮士德》刷了五遍,刷到如痴如醉,那捧读《红楼梦》的时候,定会别有一番天地吧!
歌德有一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谈话。
现在我们有了两本。
历史有时如此惊人的巧合。曹雪芹与歌德可以说是同时代人,而且这两本巨著的创作年代十分接近。东方的曹雪芹年轻时代就写下了《红楼梦》的初稿:风月宝鉴,后来大约用十年时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专心写作《红楼梦》,1762年书未完成而曹公已逝,创作此书前后大约用了30年时间。歌德创作《浮士德》从1768年开始直到1832年,前后历经64年,完成此书后不久作者就仙逝了。
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段”。
而曹雪芹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功夫不寻常。
《红楼梦》与《浮士德》这两本书都是耗尽作者毕生心血的著作。《红楼梦》与《浮士德》在创作风格上都是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于一炉,构思宏伟,内容厐杂,结构庞大,东西方的两位大哲,沿着不同的路径攀登,终于到达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探索是个永恒的主题:向未来投下这一瞥《浮士德》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浮士德是个深居学术象牙塔中垂垂老矣的人物。人生似乎还没开始就老了,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丧。他花了一生的时间研究学问,却对人生体验品尝太浅,却对知识有说不出的厌倦。烦恼之馀,魔鬼适时出现,引逗他出卖灵魂,交换条件就是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给他机会去品尝所有过去为了知性而放弃的体验。探索,浮士德面临的是灵与肉的两难选择。最终他的探索以失败而告终。《红楼梦》里以封建社会中后期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一个生于豪门贵族家的少年,贾宝玉,他是一个灵魂觉醒者,内心既有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也有对旧时代的叛逆厌倦,他生活在一个如梦幻般美丽的园子里,周围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在爱情与理想上,都遭遇了幻灭的打击。《红楼梦》洞见了封建王朝的大厦将倾,“食尽鸟投林,只落得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但他无力去拯救,最后他的家族败落,爱人死去,宝玉也出家了。
无论《浮士德》里垂垂老朽返老还童去探索人生也好,还是《红楼梦》痴痴少年,历经人生磨难也罢,他们都想给未来指引一条道路,但最后都是以悲剧而告终。
两个世界:是沉沦,还是超越《浮士德》的两个世界:小的世界,即现实的世界,感官的世界;大的世界,有天主魔鬼、神话幻境、神话人物、精灵神怪,古希腊美女海伦等等。一个人从"小世界"走到了"大世界"意味着他从"凡夫俗子"发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浮士德里有魔鬼与上帝的打赌。他的性格充满矛盾,一个"执着尘世",;一个则要"超离凡尘","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飞升"。
《红楼梦》里也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外面是封建社会的“风刀霜剑”,里面有个大观园里“温柔乡”。另一个大的世界是神仙幻境,有癞头和尚、跛足道人,警幻仙子,设的“风流公案”,宝玉、黛玉、宝钗一干人等,下凡历劫,历练红尘。宝玉的性格也充满了矛盾,一个“流连于温柔乡”;一个要超越凡俗。最终,他是出家当了和尚,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人生如梦,不过是幻灭。
《浮士德》里写一个老者,他很老了却凡心炽热,想去历世造劫
《红楼梦》里写一个少年,他经历人世间一切美好,一切的丑恶
梦,爱情,理想,幻灭。
浮士德与葛丽馨的爱情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的矛盾,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生追求及对落后的封建和宗教意识的批判。海伦和浮士德的结合,它表示浮士德对纯粹的美,对希腊古典美的追求过程。他们的爱情结晶欧服里翁出世,后又早夭,海伦离开了浮士德。“海伦悲剧”寓意浮士德对纯粹美追求的失败。他又有了新的更高的追求。
《红楼梦》中爱情的悲剧,在宝玉和黛玉。宝黛爱情的悲剧体现在追求人的自由的基础上,人性的自由是宝黛爱情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的惺惺相惜,如果没有同样的思想境界,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反抗精神,就没有宝黛之间的那种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他们的爱情是对封建的正统的观念的一种蔑视。而最后黛玉死了,宝玉娶了宝钗。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的失败,预示着在封建社会里纯真自由的恋爱,是失败的,死亡的。这里有曹雪芹对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无情的批判与鞭挞。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最终得救,告诉人们,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引下,努力实践,不断进取,就会实现人生的崇高理想,创造光明美好的人类未来。作者则是通过贾宝玉的凡尘历劫来告诉大家,在追求个性自由的道路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艺术上表现形式上看,《浮士德》与《红楼梦》都是内容庞杂,用典极多,象征纷繁的大部头。作者故意设置了重重屏障,使作品艰深隐晦,令人索解为难。《浮士德》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给一般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造成了较大的困难。而《红楼梦》里设置了各种谜语似的曲笔、隐笔,引得数百年来各路红学专家的无数种猜想。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恋无可恋,解无可解
欲知个中滋味
请君自己去读吧
(尔东说话)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luluaiko90
谢邀答。巜红楼梦》到底写什么?您这一问,让我无以为答,可又不得不说上几句。
如果您能耐下心读歌德冗长的《浮士德》,可见您是个智商很高的读者,能读完《浮士德》一万二千一百多行的诗剧,而且还如醉如痴的读了五遍,确实让人汗颜,起码我就自愧不如,《浮士德》我也只是读过两遍。
您看不下去《红楼梦》,也不能说您的情商低,因为喜欢哥德作品的人,感情都很细腻。您还记得歌德所著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吗?在序文中有一首致读者的诗,前几句是:
青年男子哟,
哪个不善钟情?
妙灵女子哟,
哪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生中的至神至圣,
为什么有如此悲惨飞迸
……
您也可以把《红楼梦》当成中国版的巜少年维特之烦恼》,只不过曹雪芹先生比歌德写得更深刻,更富有魅力,更耐人寻味罢了。
您看不下去,可能是静不下心来,为什么女孩子们都喜欢看《红楼梦》呢?因为女孩子们性格踏实、处事平静、心灵透澈,“因为女孩子本身就是水做的……"(引自《红楼梦》语)。
《红楼梦》是本什么书?别人说了没用,还是您自已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的去品读吧。
感谢您的阅读。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MU
《红楼梦》到底写的什么?这的确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说全了很不容易。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的《红楼梦》也是如此。在不同的人眼里,《红楼梦》的写的内容是不同的。所以只能以自己的视角做个大概的介绍,并且肯定仅仅是自己的角度。
其实,如果抛开包括“神秘说”,“自传说”,“考据说”等等复杂的对号入座式的“红学研究”的迷宫,把《红楼梦》当做一个故事来看的话,其实要简单许多。
《红楼梦》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场面很大的故事,一个涉及了中国古代“荣华富贵”的大家族如何一步一步的“败家”的故事,一个群“衣食无忧”却“为情所困”的“无病呻吟”的故事,一个大家族“勾心斗角”的故事,一个因为生活太过安逸而生出“叛逆情结”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虚构的“真实”故事。所谓虚构,是写作方式上的“假语存”,但这一定是在一个真实背景下的(真事隐)。
《红楼梦》也是一个“才子书”,小说里有很多的“琴棋书画”,“人生感悟”,“人情世故”,“人性丑恶”,还有“市井百态”。小说涉及了诸多的“朋友圈”:“男人圈”,“女人圈”,“主子圈”,“奴才圈”,还有“奴才的奴才圈”。作者对这些圈子的描写非常深刻,非常准确,也非常残酷。
在“荣华富贵”的大家族衰败的背景下,作者在《红楼梦》里讲了一个铭心刻骨的“爱情故事”,一对“情窦初开”少年(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这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小说史当中是非常少见,但也是非常经典的。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朴素和纯洁”的,并且是“朦胧的”“结局凄惨”的爱情故事,让太多的读此书的女性潸然泪下。在强大的封建礼教面前 在封建家族的巨大利益面前,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抗争,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追求“个性张扬”,“个性解放”,“叛逆自立”,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和主流的文化格格不入的,尽管作者描写的贾宝玉,林黛玉都是封建社会主流文化氛围的产物,但是能够有个性张扬的反叛思想,并且得到了作者的赞扬和推崇,这十分难得。
《红楼梦》总体上是一部“悲观主义”小说,也是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现实主义”小说。这和作者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宿命论”得思想充斥整个小说,“无望的抗争”和“看破红尘”的悲观主义,诠释的是对封建社会的“周期律”无奈。
《红楼梦》就像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社会形态的和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读这部书获得的信息量是十分可观的。
小说的故事没有太大的、太刺激的起伏跌宕,但是确有非常细腻准确的世间百态。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走进小说,一旦走进这部小说,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非常鼓励年轻人认真的读进去这部小说,但不必太过在意这究竟是一部家族史还是一部朝代的“演义”。
这就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的不朽的“宏大的故事”。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i黄璜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有价值,根本原因是它深刻地刻画人性和描写社会,《红楼梦》的伟大之处也是在于此。
《红楼梦》中,不仅是对主要角色的刻画细致入微,出场不多的小人物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例如,《红楼梦》里最令人意外的侠士——“金刚侠”倪二。
西廊下五嫂子的儿子贾芸长得斯文清秀,人又很聪明伶俐,只是父亲早亡,家道清贫,虽也姓“贾”,年龄也只比宝玉大几岁,也不过是十八、九岁,但是和宝玉的境遇、地位大相径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宝玉想着怎么吟风弄月的时候,贾芸不得不为了家计奔波。因为想着荣府盖了大观园必定有许多差事可以谋来挣钱,于是就想着让贾琏、凤姐夫妇关照自己。贾芸想着从舅舅卜世仁家赊一些冰片、麝香好去给管事的凤姐送礼。但是,冰片、麝香没赊到,却遭了舅舅一家的白眼和奚落,于是赌气回家。
在回家路上,贾芸遇到一个醉汉,是外号叫“醉金刚”的倪二。倪二是贾芸家的邻居,而且是紧邻。对比之前舅舅巧舌如簧、舅妈直接的白眼儿,倪二说话虽然粗俗,却是侠骨热肠。舅舅对外甥的惦记是在嘴上,并不在心里。倪二的侠气正在此处,说起来倪二也未必是心里多惦记贾芸,但听说贾芸有难处,却立刻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掏出十五两三钱银子借给贾芸,不要利息,不用写借条。这行径和贾芸那中上天花乱坠的舅舅一比,才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舅舅卜世仁一家是看贾芸没有前景,不值得投资。醉金刚倪二是仗义出手并不求回报。这就是侠士和小人的区别。
根据八七版《红楼梦》的改编,荣国府败落以后,贾芸还在倪二的帮助下去探望过狱中的宝玉和王熙凤。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Laurinda
一部《红楼梦》,作者“滴泪为墨,研血成字,哭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可见,此书非一般,不可等闲看!
此书主线繁多纵横交错,副线环绕共同穿梭。表面繁华,皆是浮云过眼;内里腐朽,才是岁月留痕!
这是一幅回纹锦·璇玑图,五色丝织,外圆内方,纵横天地间,八卦而成图。形似“八股时文”,实为“千古奇文”!
......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作者卞和泣“玉”,剖腹藏“珠”,希望世人“慧眼参破”,莫让“明珠暗投”!
《红楼梦》,乐极悲生,人非物换,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情僧录,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参得破,“红楼梦”原是“黄粱一梦”!】
《石头记》,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金陵十二钗》,正册十二,副册十二,又副册十二。册中有画亦为话;钗中有拆自为解。
【——解得开,“石头记”亦是“锦绣绮纹”!】
本人拙笔解“梦”,开篇先列文章“结构”:
(二)、《红楼梦》为“光复中华”而演易;
(三)、《红楼梦》为“收复失地”而献计;
(六)、《红楼梦》为“孝女负尸”而作曹娥碑;
(七)、《红楼梦》为“济困扶贫”而打莲花落;
......
(注:本人十年研读,只为解梦。现在系列文章已经完成,日后会陆续上传。期待了解《红楼》“真相”的朋友,请关注我哦!)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非圣贤
这位很爷们啊!敢于承认自己看不下去红楼梦!
红迷们是不能理解的,这么好一本书,怎么就看不进去呢!我估摸着有人看红楼梦跟我看时事政治一样头大如斗。
言归正传,红楼梦到底写什么?能让人痴迷也让人厌烦呢。下面就从痴迷和厌烦两方面着笔让你明白红楼梦到底写什么,为什么让你痴迷或厌恶。
首先,如果你不喜欢少男少女爱情故事、大家族生活趣事,你从一开始就不会喜欢红楼梦。看这部书的最初必然是心有戚戚焉,引起你的共鸣了,你才会如此喜欢。年少时候,如果你不曾有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阶段,那你大抵就不会喜欢红楼梦了。所以说喜欢红楼梦的必然心里有一个林妹妹阶段,曾经敏感而多情;而不喜欢红楼梦的是直接早慧成薛宝钗或者压根不曾浪漫多情过,认为读这种婆婆妈妈的书就是浪费时间。
其次,你不能接受仙界、和尚、僧道等传说,你肯定觉得这部书很荒唐。很多反封建斗士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一看警幻仙子、太虚幻境、僧道神通,立马就大批痛批,不能接受红楼梦了。这类人我倒是劝你认真看一看红楼梦,真正看懂反而明白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再次,你要是上学时讨厌背古诗词、历史等,你就会很厌恶红楼梦。我想我们上学时都曾被虐过,或者是数理化、或者是古文诗词、或者是英语、或者是地理历史,总之当你被古文诗词或者历史虐的狠了,产生了反感情绪,一看见红楼梦里铺天盖地的美妙诗词,就头大如斗,只好弃之不看。而大部分喜欢红楼梦的都是细细研磨诗词原意,越琢磨越有意思,越能感觉背后大有深意;而对历史背景的探索更加无穷无尽,曹雪芹当真是曹雪芹么?他家败落时他很小,并不曾历经如此繁华,又如何能把大家族写的如此生动而细致入微;江南织造曹家男人果真如此荒淫无度?红楼梦真是明珠家事么等等都让人欲罢不能。
再再次,有人不喜欢细腻的描写手法,红楼梦每一句话每一段文字都入木三分的在描写人物,而很多人喜欢大口喝酒大碗吃肉的快意,受不了红楼梦这话里话外音。很多有大男子主义情结或者说直男癌,是无法理解红楼梦这种弯弯绕绕的人物对话,就算理解也懒得花时间去弄明白,喜欢有话直说,这种人一般最喜欢那种直白的武侠小说,话不投机直接武力解决。
总之,喜欢这本书的必是内心细腻浪漫之人,不喜欢的人必是快意恩仇的侠义辈。其实这本书的内容,就体现在你喜欢或者不喜欢里。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红楼梦是一本古今中外的盖世奇书(至今无人能超越),也是一本百科全书。曹雪芹主要是写自己的一生血泪史。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书中通过王、史、贾、薜四大家族的兴盛和衰败,以金陵十二钗贯穿始终。
1:写当时官场上的黑暗和腐败,官官相连、官官相护、官官相依。有权、有势、有钱人得生。无权、无势、无钱人得死。例如薜蟠抡走英莲(后改名香菱),将冯渊公子打死。葫芦庙里一个小和尚,献上一本护官册,贾雨村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
2:写四大家族的奢华到了极点。奴仆、妻妾成群。吃穿住行及各方面,尽情享受,很讲究排场和规模,用钱像流水一样。例如:建造大观园、元春省亲、秦可卿丧事,都一一大操大办。
3:写四大家族其实就是个金粉世家,外表好看,内里肮脏。有些主是个衣冠禽兽,胡作非为、欺诈骗样样俱全,口上甜如蜜、心底歹毒、阴险、狡猾。例如:焦大骂贾家子孙不好,爬灰的爬灰⋯⋯,柳湘莲说贾家只有石头狮是清洁的⋯⋯,黛玉、尤二姐、睛雯、金钏等人的死,都一一证明。
4:写金陵十二钗的悲惨遭遇。以写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为主。说明了当时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和自由。真叹世态炎凉和人心的险恶。
(以上是竹君的观点,仅作参考)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
尔萨1989
谢邀。
不是红楼爱好者说不出精深的东西,汗颜。红楼梦,红楼遗梦。觉得作者是把自己的经历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一部千古名著,曾经的一切都像做了一场大梦随风而逝。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写封建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来隐晦地预测到大清朝的命运也即将由盛到衰。在写这些主线的时候,辅以年轻人的爱情纠葛为副线使小说丰满灵动、起伏跌宕。
读红楼梦觉得最出彩的地方一是里面的诗词写得太好了,尤其喜欢葬花词。二是不愧为名著,人物形象刻画得太好了,每一个人都与众不同,都栩栩如生,读小说好像自己也在里面静静地看着他们的锦衣玉食、悲欢离合。三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出人意料,本来觉得宝黛爱情会有圆满的结局,结果却天人永隔,本来觉得是皇亲国戚会更上一层楼,结果却是大厦倾覆,梦断红楼。
原贴:《红楼梦》到底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