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当中都是大神级别的人物
矛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
rainbow旺
什么是电影文学?
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 ,应能“ 看见 ”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 ,“听到 ”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
影视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形象的可视性;②高度的逼真性;③蒙太奇结构。
2.什么是戏剧、什么是戏剧文学,其特征分别是什么?
戏剧是一种把人物安排舞台上、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思想性格,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戏剧文学是供戏剧演出用的剧本,它是戏剧艺术的首要因素,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其特征是:在一定时空内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动作化与性格化的人物语言。
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作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一般叙事作品共同的要求,并应当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它作为戏剧演出的基础,只有通过演出,才能表现出它的全部价值。因而,它又要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必须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
戏剧文学为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必须具有以下的其特有的特点:
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③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戏剧有许多种,它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按照表现形式,它可以分为话
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它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即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
它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
篇幅规模,它又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资料来源:文学概论
原贴:什么是电影文学、戏剧文学
kikoco__小痘痘
1、 什么是电影文学?
区别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的新的文学样式,主要指电影剧本,还包括影片中的解说词、歌词等。电影剧本可以是剧作家根据生活直接创作,也可以根据其他文艺作品改编。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一种再创造。
电影剧本用文字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现剧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一种文学作品,可供读者阅读和欣赏。然而它并非是最后完成的艺术作品,也不仅仅是供读者阅读欣赏的,它是为拍摄电影而创作的,是影片摄制的基础。因此,它既属于文学范畴,又受到电影特性的制约,是文学特性与电影特性辩证统一的产物。电影剧本如果不适宜拍成影片,脱离了电影的基本要求和规律,也就失去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因此,必须用电影思维方式来创作剧本。电影剧本的特性,首先表现在它应该具备鲜明的动作性和画面感。读者在阅读剧本时 ,应能“ 看见 ”或联想出未来影片中一幅幅运动的画面 ,“听到 ”这些画面中的声音 ;其次,它应显示出未来影片中的蒙太奇结构以及丰富的潜台词。正是这种动作性、画面感和蒙太奇结构使电影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给予读者特殊的审美享受并成为银幕形象的基础。
一部影片的艺术价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表现形式上,其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是否具有真实性、独特性和典型性,人物形象是否能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衡量电影剧本文学价值的主要依据。然而,电影剧本的文学价值仅仅为电影的艺术价值提供了一个基础,影片是否能充分反映剧本的文学价值,甚至超过其文学价值,首先取决于电影导演的完美处理,以及演员、摄影、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的共同创造。就剧本和影片而言,通常只有两种情况:剧本的文学价值得到体现甚至提高;剧本的文学价值遭到削弱(影片不如剧本)。
电影文学的产生,是电影艺术日趋成熟的结果,电影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进步与繁荣。在早期电影创作中,既没有完整的剧本也没有从事电影剧作的作家,只是导演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拍摄情节简单的无声短片。随着电影的影响的扩大,一些作家和戏剧作家参加到电影创作中来 ,为电影拍摄提供故事梗概、戏剧冲突和拍摄大纲,然后由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加以丰富、完善。此后不久,出现了比较详尽的电影脚本,这是电影剧作的一个重要发展。然而电影脚本仍旧只是为拍片服务的,并不具备独立的文学价值。在电影脚本的基础上产生的电影剧本,使电影文学独立于其他文学样式。1922年,洪深为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创作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申屠氏,发表在 1925 年东方杂志第22卷1~3号上,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
原贴:什么是电影文学、戏剧文学
永远不被盗号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早就明确地指出:文学模仿现实有三种方式,“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这是“三分法”最早的说明,所谓“像荷马那样”指的就是叙事(史诗)类;“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指的是抒情类;“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模仿”指的就是戏剧类。亚理斯多德以后,西欧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例如,贺拉斯(公元前65一前8年)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当他说到“用什么诗格来写”时,实质上也是按亚理斯多德的说法分成三大类。②波瓦洛(1636一1711年)就谈得更加明确,他在《诗的艺术》中,专章地讨论了被他看成是“次要的诗类”的抒情作品的写作,文专章地讨论了所谓“主要的诗体”悲剧、喜剧同史诗作品的写作③,同样是采取了“三分法”。到了别林斯基(1811一1848年),“三分法”这种分类标准就得到更详尽、更充分的说明。别林斯基不但明确地把文学体裁划分成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而且研究它们的各种具体样式及其演变,认为“诗只有三类,再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了”④。
原贴:文学体裁的文学体裁的分类
Yo Fun
李敖凭《北京法源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足以体现李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当中属于佼佼者,李敖也自傲的称自己是“中国白话文第一人",确实,凭李敖先生一生的创作和成绩,我们很肯定的承认他的水平必然是现当代文学作家中的高水平。
李敖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国白话文第一人“。是因为李敖写过三篇长篇小说,所以李敖凭这点认为自己的白话文造诣是强过鲁迅的,因为鲁迅没有写过长篇小说,而世人谈到白话文最先想到的就是鲁迅,所以,李敖是根据这个逻辑称自己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的。当然,这个第一人,没有认证的机构,也没有评定的标准,但是,这是李敖的自信。
说到长篇小说,也确实值得李敖为之骄傲,李敖就是凭自己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获得诺贝尔提名的,这也是在文学上得到的最高的肯定了。
其实在公众的眼里,李敖除了的文学作品,李敖狂傲的性格以及风流韵事更是被津津乐道。李敖从一个作家到一个主持人,在面对大众镜头的时候,一直以敢说敢讲的形象存在,评判过很多人,从来不在意是否会得罪什么人。完全体现了狂傲不羁的性格。
李敖的两次婚姻更是充满了戏剧性,第一任妻子是女明星胡因梦,可惜这段男才女貌的婚姻之维持了45天就结束了,第二任妻子是比自己小30岁的王小屯,可以说,李敖的两端婚姻都很是符合风流才子的形象。
李敖在2018走完了自己83年的人生,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留下了很多好的文学作品,也留下了很多被后人值得纪念的回忆。
水吉草玉
比起地球板块的支离破碎来,我们每个人精神世界里东拼西凑起来的文学板块恐怕会显得更加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人类已经利用飞机这一伟大的航天器破除了地理的阻隔,可是世界各国语言和语言之间的阻隔就不能像乘坐飞机那么可以轻松地飞跃。受到国家政治、文化权衡、势利考量等等复杂因素影响的文学翻译家们,有时候也不得不对某一国家、某一区域的文学现象视而不见,好像封闭了临海窗户的主人,再也瞧不见海景和帆影,甚至他对一丝一丝腥咸的海风都失去了嗅觉。
《世界文学》副主编高兴绝对是一位追求完整文学拼图的人,这些年文学翻译界被欧风美雨吹淋得至今还廊檐水滴沥不断,高兴主编的大型东欧文学丛书蓝色东欧,却有如一股潮汐自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多瑙河向我们的心扉涌来。
蓝色东欧的第一辑把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3部小说、罗马尼亚作家加布里埃尔·基富的小说、波兰作家塔杜施·博罗夫斯基、罗马尼亚诗人卢奇安·布拉加等诗人的抒情诗选目不暇接地铺叠于我的视线。这些作家都是我未曾阅读、了解的作家,所以除了诗歌和博罗夫斯基的小说未及披览而外,剩下的几部小说读来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原先肤浅的预料,阅读的体验里不时有闪电的弧光扫过脑海。
从收入第一辑的几部当代小说来看,我发现东欧文学的想象有着极为深厚的纵深空间。以前在拉美文学里弥漫着的与远古丛林世界一脉相承的魔幻气息,在东欧文学里,以另一种渊源有自的精神气脉,闪烁出异样的光彩。非常有意思的是,不论是来自阿尔巴尼亚的伊斯梅尔·卡达莱,还是来自罗马尼亚的加布里埃尔·基富,他们的小说里都不约而同地回响着遥远的神奇故事的声音。按照原型批评家弗莱和世界著名的民间故事研究家普罗普的勘探,欧洲传奇故事有着与古希腊传奇、11世纪骑士传奇、哥特式浪漫小说有着隐秘的关联;真正的神奇故事是长着长翅膀的马、喷火的蛇、幻想中的国王和公主等,这显然不是资本主义所能产生的,它显然比资本主义还要古老。
卡达莱和基富把小说的触须延伸到了更为广阔深远的世界里。卡达莱的长篇小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故事原型来自巴尔干半岛的一个传奇故事:死去三年的康斯坦丁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从墓中出来,把远嫁他国的妹妹带回到了母亲身边。这个事关复活神灵的小说框架,一下子让整部小说叙述的格调进入到了幽灵的格调里。小说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巨大的悬疑:远嫁国外的杜伦迪娜为抚慰母亲无尽的思念,在某一天回到了故乡。负责调查的斯特斯上尉于是展开了一次次的侦探。美丽迷人的杜伦迪娜告诉大家,是信守承诺的兄长康斯坦丁在充满尘土气息的暗夜里,穿越欧洲平原,将她带回到家乡,包括斯特斯上尉在内的所有人一度陷入怀疑、惊慌和恐惧之中,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的哥哥康斯坦丁早已在三年前入土为安。“究竟是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这个悠长的疑问,既是斯特斯上尉和他家乡的人们的发问,又是阅读者的疑问。正如本书的译者邹琰所言:卡达莱的故事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最初一直抵制幽灵故事的斯特斯上尉,最后变成了幽灵故事的捍卫者。正是康斯坦丁的幽灵给阿尔巴尼亚、给剩下的世界带来与这个世界结合的信息。而小说所要试图接近的一个理想境地就是康斯坦丁生前的一种梦想:从自己的内心最深处建立和承诺一种崇高的制度,它不是纯精神的规则,不是意识的乌托邦,而是零散分布在阿尔巴尼亚人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种子,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之外新生的一种以个人的承诺、对主体自立的渴望为基点的现代个人主义。这显然是对身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时代,面对私有化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受到侵蚀、政治与意识形态遭到弱化、疏远的情形下,小说家触摸到的一种新的生活逻辑、新的生存伦理。
权力之图的绘制者(加布里埃尔·基富著),乍见这样一个书名,会把它当作是一篇描写暴君、独裁者的小说,是亚历山大大帝、尼布甲尼撒二世们开疆扩土的传奇。而实际上的情节却是政府官员马太·帕维尔某一天忽然接到了一封从天而降的遗产通知书,之后便是帕维尔踏上寻找遗产馈赠人远在他国的神秘伯父的漫漫路途。
一封遗产继承的信函神奇地把现实一分为二:一半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它遵循自己的规律;而另一半,脱离正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在寻找的过程里,帕维尔遇见了有着许多名字的瘸老头撒旦。撒旦承认是他导演了一切。帕维尔和同样受到捉弄的画家布莱诺维奇为此而痛苦而愤慨,最终他们决定联手对抗撒旦。在这个过程里,帕维尔不仅发现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撒旦的捉弄,更大的发现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撒旦,得到这个启示,帕维尔们便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不用碰铅笔就把铅笔削了,用眼神就可以弄弯一根管子、改变街上一辆汽车的颜色、推倒一棵树、止住一场雪。撒旦的魔力还能让他们飞着去旅行。空间旅行之后,帕维尔还独自一人进行了一次时间旅行,他被送到了一辆正在原野上闪电般疾驰的夜间列车上。他从第一节车厢的过道里开始逆行往后面的车厢走,在短短的两分钟里便进入了孩提时代。成功后,帕维尔新的愿望就是探究未来的生活,他选择的时间正好是走进新千年的那个夜晚。可是一直折腾到天亮他都没有成功。小说最后的结局是觉醒了的帕维尔,不愿凭借撒旦的魔力生活下去,他想结束让他灵魂不宁的生活。于是,他走向了教堂新能量的来源。在信仰的支持下,他最终摆脱了内心的恐惧,战胜了恶魔马太·帕维尔感到逐渐恢复了原样,有了寒冷和疼痛的感觉,记忆也回来了:从前的生活场景潮水般涌入了他的脑海。他,还是原来的他,但是没有了那个被称之为“恐惧”的器官。
合上书本,这几部小说带给我的新鲜体验,一浪一浪震荡于心,目力不及的遥远处,还有更其阔大的蓝色,它们隐示着异样的冷静、忠诚、渴望、幻想,骚动如凡·高的《星空》
记得采纳噢!
原贴:文学星空50字新闻 文学
无敌辣螃蟹
cathy002
lvase
原贴:文学星空50字新闻 文学
钱贝贝
原贴:文学是什么——我的文学观
昕昕小鱼
作者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妇女,她的丈夫应征入伍去了越南战场,后来阵亡了。她终身守寡,直至年老病逝。她的女儿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母亲当年写给父亲的这首诗:
记得那天,我借用你的新车,我撞凹了它,我以为你一定会杀了我的,但是你没有;
记得那天,我在你的新地毯上吐了满地的草莓饼,我以为你一定会厌恶我的,但是你没有;
记得那天,我忘了告诉你那个舞会是要穿礼服的,而你却穿了牛仔裤,我以为你一定要抛弃我了,但是你没有;
是的,有许多的事你都没有做,而你容忍我钟爱我保护我,有许多许多的事情我要回报你,等你从越南回来,但是你没有。
。
原贴:文学
hua1992com
朗诵素材
朗诵录音(听听别人的,对你会有帮助,甚至听到感人片断直接就决定用那篇)
原贴:文学
小小发Eleven
诗姿妖娆
太离谱了,太破格了。
太逍遥了,太超脱了。
能这样无拘无束地释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诗人生活的时代,必然是崇尚人性和尊严的时代;诗人生活的空间,必然也是提倡宽松和自由的空间。 中国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的诗词同样也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诗词三百首也不例外。 她对钦定的东西向来就不感兴趣,甚至于不屑一顾。据说康熙钦定的诗律词谱,执行得最好的是他的孙子乾隆,作过万余首衙制诗词,然而这么“宝贵”的东西,早已被平民百姓和着五谷杂粮消化得一干二净,岂不可惜?诗词三百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诗,作出了自己想作的词,本无意标新立异,只是顺其自然而已。 释放也罢,发泄也罢,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何不可?(雪松)
好诗多磨
天下大众,和而不同。
童年读之,童心不平。
壮年读之,壮志豪情。
老年读之,老泪纵横。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 非智者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 过去,她是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种载体;现在,她是一种主流,一种方向,一面旗帜;将来,她会变成一段回忆,一段历史,一个标志。这是不以某个人、或者说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王怀军)
诗心永驻
至柔动刚,至静德方。
得主有常,万物化光。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讥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
诗野开阔
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流行险,不失其信。
诗词三百首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 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翟奉勤)
诗境高远
翩翩不富,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如果把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 但大海自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马先华)
诗出有名
天上情怀,人间至爱。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世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她毫无质疑地告诉人们:“恶奴群起吠尧舜,万民齐声叹良才”的时代己经一去不返! (巍昆仑)
诗路遥遥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艰贞无咎,勿失其孚。
《满江红》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一剪梅多少年来争相传阅;渔、樵、耕、读翻山越岭,不胫而走;诗、情、画、意漂洋过海,不翼而飞;书屋因大雁歌而生辉,闺房因荷花图而升华……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诗词三百首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历史的公正评价。
(沈丹诚)
诗梦沉沉
尊位大中,而上下应。
刚健文明,时以元亨。
我们需要空气!我们需要阳光!我们更需要诗词三百首!每一次读到她,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过去,我们为之陶醉不醒;现在,我们为之流连忘返;将来,我们也会为之永远记住一个时代!永远记住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 (李光祖)
诗香浓浓
行而未成,君子弗用。
进退存亡,不失其正。
打开诗词三百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天涯、来自海角;载满芬芳、载满激情;上下澎湃,纵横驰骋;沁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金来基)
诗海泛舟
知至至之,可与言几。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诗词三百首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绘的是一种世所罕见的人生感悟。许多历史画面因为有了这些题诗,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个别画面甚至价值连城,这些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铁林)
诗气正旺
飞龙在天,位乎天德。
乾无用九,乃见天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诗词三百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 (王金忠)
惜诗如金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旧的两千年过去了,诗词三百首为我们留住了旧世纪的最后一道美丽的晚霞;新的两千年开始了,诗词三百首又为我们带来了新世纪的最初一缕迷人的晨曦。 (史慈)
诗性天成
益地而巽,日进无疆。
天施地生,其益无方。
白玉先生的天性、人性、个性,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诗词三百首理解。 作者透过历史的烟尘,看到了宋元明清文人在理性的背后,普遍存在的酸性和奴性。 这数百年来的诗词歌赋,大多是这种心性在极端压抑之下的释放。唯独大唐,是允许人的个性自由张扬的时代,也是天性、人性、个性结合得最为完美、最为充分的时代。后人把那个时代称为真正的浪漫主义时代,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都是合情合理的。 到了清代,国人可怜得只剩下奴性了,尤其是文人,诗词只能依照钦定词谱,文章只能作成八股文。为此,作者恨不得要“横跨宋元明清,”恢复国人数百年来被强烈扭曲的天性、人性和个性,并痛苦地叹息到:“钦定词谱和八股文是强加给文人的一条死路,而不是活路。 ”他极力主张天性要率真,人性要质朴,个性要张扬。 这与人类社会和谐、文明向前发展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和平、自由、春天”是诗词三百首的一个永恒主题!(魏磊)
诗彩缤纷
云形雨施,品物流行。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诗词三百首自诞生以来,一直在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地开辟着诗词领域的新天地,她继承和发扬了前人诗词的许多精华,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极大的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 诗集原称新诗词三百首,后来接受了多数人的建议,定为诗词三百首。另外,书中所用的词牌,除“新浪淘沙”外,几乎都未另加“新”字,以尊重原词牌本身的独特美感和历史底蕴。 (汪照敏)
诗情脉脉
诗中乾坤,四季如春。
以顺天意,以慰民心。
诗词三百首让我们在充分享受灿烂阳光的同时,眷顾到夜晚的宁静与温馨;在尽情沐浴温暖春风的同时,感慨到寒冬中蕴育的无限生机。 她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太阳公公有四个美丽的女儿,她们虽然从未团聚,彼此间却一直在传递着春天的消息。这四个美丽的女儿就是春、夏、秋、冬,这个春天的消息就是诗词三百首。 (李正刚)
诗光明媚
日月久照,四时久成。
观其所恒,万物之情。
诗词三百首有四大特点:恰到好处的平仄合一,恰到好处的诗画合一,恰到好处的古今合一,恰到好处的天人合一。 她切合民众的心态,理解民众的感情,倾听民众的呼声,尊重民众的选择。 反对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因循守旧、抱残守缺,从来没有把钦定词谱作为尚方宝剑供奉在民众之上。
她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进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组合,进而把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高峰)
诗不可挡
庸言之信,庸言之谨。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诗词三百首在一个最为合适的时间和空间里,采取了最为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唤醒了千百万人沉睡了千百年的心灵。 尽管她在当今诗坛上以全新的姿态独树一帜,但她的骨子里依旧保持着唐诗宋词的基因,血液里依旧流淌着唐诗宋词的神韵,这也正是她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文章合为时而作”,她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正如她在诗中所说:“天时地利人和,用笔如魔,令人拍案叫绝。 ”也正因为如此,她最终能以“百万雄诗过大江”的强大阵容,实现了古体诗词由旧世纪向新世纪的跨越。今天,我们在感慨经典的同时,会以同样的心情感慨到:“诗词三百首,心血二十年。 书海从此起波澜:势不可挡,一洗旧文坛。 ”(德忠)
诗怀坦荡
无边无际,无声无息。
淡淡白玉,谦谦君子。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符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灭亡的过程。汉字,作为大自然综合信息的一个缩影,已经毫无质疑地成为人类历史上生存能力最为强大的语言符号,它对人类文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生动性,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符号,但它总有一天也会走向衰落,走向灭亡,这是自然规律,不可违背。 它的最初使命是为了让人们便于交流、便于沟通,便于更好地生存。今天,人们渴望能够利用它来记录和诠释最尖端、最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这也是它本身图生存、图发展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所以,一味地复古、一味地怀旧,并不意味着学问高深,清代成熟起来的诗律词谱带有典型的复古倾向,这种诗律词谱能够长寿一千多年,就已经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了。
语言文字需要简化、需要更新,诗律词谱也同样需要简化、需要更新,诗词三百首就是以这样的胸襟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一诗激起千层浪
丽泽君子,朋友讲习。
商兑未宁,介疾有喜。
风行水上,涣奔其机。
用拯马壮,匪夷所思。
诗词三百首一经问世,立即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关心她的人越来越越多,持正反两方面意见的人,一直在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这种文化现象令人欣慰。尽管在硝烟弥漫中,个别人的言辞过激,大失风度,但在提倡言论自由的今天,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诗词三百首极力主张个性的张扬,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越辩越清,诗人也好,读者也好,总有一天都会摆正自己的位置,……
革命导诗
潜龙勿用,终日乾乾。
龙战于野,或跃在渊。
诗词三百首给沉寂多年的诗坛带来了新的革命,给退守一隅的顽固派和保守派带来了新的打击。上个世纪,有人称诗人是中国的梵高,然而时代不同了,欣赏水也不同了,加上诗人与画家对客观事物表达方式的不同,所以中国的梵高要比外国的梵高幸运得多。 诗人本身也没有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空间里,这种返朴归真的表现手法竟得到了这么多的人的认可和赞同。
炼诗补天
日终则终,日食则食。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诗词三百首填补了我国诗词史上的许多空白,她在追求简单、崇尚自然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偿试和探索。 这类原生态式的诗词本来就是对天籁最直接、最真实的记录和描绘,实际上,最能震撼人的心灵的往往就是这类诗词。
诗全诗美
受子介福,于其王母。
众允之志,失得勿恤。
诗词三百首寻寻觅觅大半生,却发现自己梦寐以求的诗情画意并不在权威之门、大雅之堂,而是存在于最普通的民众之中,忧郁多年的心情豁然开朗,如释重负,就象一下子获得了绵绵不绝、无穷无尽的力量,彻底挣脱了传统旧势力的束缚,把专家学者的铁规戒律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出一百年不敢出之风头,开一千年未曾开之先河,旁若无人地站到高处,指天画地,直抒胸臆,把自己天真率直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十全十美。
三人行,则必有我诗
君子攸往,知得知丧。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
无咎无誉,可贞含章。
诗词三百首一版再版,在整个社会上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所到之处,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趟雷区、涉奇险,用热血和汗水,为青春、为时代,谱写了一曲不折不扣的自强者之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据说,凡是诗人经过的地方,三个人当中,必定有一个是知道诗词三百首的。
兴诗动众
体仁长人,嘉会合礼。
利物合义,贞固干事。
弘扬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几代人的努力方向。用最吝啬的笔墨,勾勒出最饱满的艺术形象,是画中的上品。 同样道理,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思想感情,必然也是诗中的上品。 诗词三百首的兴起,惊动了千千万万的平民百姓。她用最大众化的笔墨,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描绘了一幅最大众化的精彩画卷。
诗业辉煌
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含弘广大,品物咸亨。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使我们充分感悟到人性的一种至善至美;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使我们彻底领略到人生的一种全新境界!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为我们驱走了黎明前的漫漫长夜;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您为我们带来了雷雨后的万里晴空!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象今天这样酣畅淋漓地呼吸了;
感谢您!诗词三百首,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象今天这样自由自在地歌唱了!
胜利大会诗
耳目聪明,柔进上行。
得中应刚,是以元亨。
诗词三百首中,有一百首是骂出来,有一百首是逼出来的,还有一百首是杀开一条血路杀出来的。诗人最终选项择了自信,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所以能够继承过去,立足现在,把握未来。
“百鸟朝凤,同唱一曲欢乐颂。”她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把诗情画意送进了千家万户。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无数仁人志士那匆匆离去的身影,也可以看到战争的硝烟以及民主、共和的曙光;在这里,你会听到来自远古呼唤,也会听到来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至今未落的话音。
诗不我待
以立不易,从一而终。
夫子制义,刚当位应。
在过去近一千年的岁月里,中国女子以小脚为美,明明是畸形的、丑恶的东西,举国上下却推崇备至,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完美的重要标志。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钦定词谱无异于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可至今仍有许多人把它作为高深的学问招摇过市,甚至凭它养家糊口。
废除妇女缠足,彻底解放了一半的国人;简化诗律词谱,也彻底解放了一半的诗人。
汉语言中,字有字体,句有句型。正楷、行草等为字体,诗律词谱则为句型,前人的书法能够把字体的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后人的诗词同样也可以把句型的美表达得贴切自然。
。
原贴:文学
各拉丹东
Rap_Sha
光束
jamesf
而流行文学,也就是通俗文学,一般人都能读懂。
流行文学之所以人众多,也就像流行歌典与经典歌曲是一样的。流行反应的是一种即时性的时尚,而经典多少有点老古董的意味。
Kidongson-SAI
而流行文学宣传做得好,内容符合现代人胃口,自然更受欢迎。
伪爵爷
而流行文学则不然,只在当时红极一时。
比如现在,最红的是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
可以说这是流行文学。但是,三国和论语却是冷淡的经典文学。
但是最终能长久的是什么?你我心知。
keathy
【热】全国潇湘杯征文大赛参赛入选作品名单 精
全国潇湘杯征文大赛参赛入选作品名单
小说:
离家-刘新初
《最熟悉的陌生人》-麻志银
东里郎里东-小爱
燃烧的夏天-艾叶青
社教纪事-蒋玉珊
接访-肖云
一个人的地震-闻桑
《补天》-李健
二傻的锣鼓-王跃文第二
通过连续障碍-冷月清秋
枫林白鸽-欧阳一叶
我不是孟小蝶-刘曼莲
《香水有毒》-刘淼
她的味-欧阳一叶
散文:
听见一匹狼的嚎叫-祖克慰
光明的陷阱-张灵均
野果情愫-陈朝晖
亦真亦假幻月牙泉-zidan200
同心树,长茧的思念-朱伏龙
语言连根-抱月吟风
白莲花-薛暮冬
再不见那个人-戈壁我心
我该怎样监督领导-李柏成
夜忆-一花一世界
灯火的启迪-刘汉斌
守着一朵莲花开败-采薇
巫水排歌-杨进汉
住在风吹过的吊脚楼-子夜歌
穿越村庄的河流-冷凝
新民路口的光亮-紫云英
三过泰河-沁园
后拆迁时代的红房或其它-张湘
裂-一水刈木
红蓼渡-杜怀超
记忆深处的清水江-雨舍
隔壁的旧时光-海燕
追寻,我的美人-刘新初
乡村人物志-安海2012
《旧时光》-海叶
怀念秋声-滹沱河老羊
石磨-宋长征
村庄里 ,一个去归老人的丧事-张立国
《围城》-宋旭东
吾老以及人之老-红尘子
山村夜话-潇湘珍珠
南渡-唐晓夜
诗歌:
碧水诗情-舒展的波浪
陵县诗篇-陈宗华
在青山的脚下-唐益红
暧昧的夜色-中年阿舟
天堂的路费-谢小青
火车火车去哪里-阿宝
汨罗江-曹立光
幸福降临-龙红年
所有叶子正从树枝上散开-蒋志武
桑桑子
原贴:什么是电影文学、戏剧文学
manson
原贴:电影文学的电影文学
鸭头片子
“人注定要流浪,在不算漫长的人生里,人要么在逃离,要么在做梦。当你成为大人的一瞬间,也就读懂了《人鼠之间》。”
《人鼠之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豆瓣评分高达9.1分。本书被誉为真正的美国国民小说,美国中学10部必读经典之首(其它经典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是全美图书馆联合会“21世纪最具挑战之书”之一。
主人公乔治和伦尼是两个流浪工人,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伦尼是个体型高大但心智却像小孩的人,而乔治是个体型小,但聪明机警的人。伦尼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闯祸,时时需要乔治的提点,他对乔治言听计从,因此两人相依为伴,打工存钱,以期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和田地。
本书的故事并不复杂,概况起来就是两个美国青年追求梦想,但最终梦想破碎的故事。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能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它的魅力何在呢?
很多人仅从友谊可贵、梦想易碎来解读这本书,但这还不足以看到本书的全部魅力。其实,《人鼠之间》是一本戏剧小说,书中包括了很多戏剧性的元素。
因此,我今天从它“戏剧性的叙事风格、独特的人物塑造、复杂的现实意义“这三个角度来进行解读。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当时的美国环境,谈谈这两个年轻人的梦想为何会破碎。
《人鼠之间》封面及内页01、戏剧性的叙事风格:动作是戏剧的中心,剧本小说的叙事风格深化了小说的戏剧性
斯坦贝克在最初构思《人鼠之间》时,是打算写成戏剧的,后来又决定写成小说。尽管《人鼠之间》最终以小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但本书中还是带有不少明显的戏剧痕迹。
动作性、矛盾冲突、戏剧性的情境等戏剧要素都在本书中有所体现。今天,我就围绕语言动作和肢体动作,以伦尼错杀柯利太太后躲起来的片段为例,来解读本书的戏剧性叙事风格。
①语言动作:通过丰富而细腻的对白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鼠之间》这本小说带有戏剧的痕迹,与其它小说相比,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对白,通过丰富而细腻的对白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伦尼错手杀死柯利太太后,就逃到河边的矮树丛里。因为他之前跟乔治约定好,如果闯了祸,就逃出来躲在这里。在伦尼躲在矮树丛的这段时间里,他脑海里浮现出已故姑妈的身影。
乔治和姑妈进行了一段很长的对话。大意是姑妈责怪伦尼非但没有照顾好乔治,还总是给乔治惹祸。可乔治却总是对伦尼照顾有加,每次有吃的东西都会分给伦尼。听完姑妈的指责后,伦尼悲伤地呻吟,说自己其实很努力地想照顾好乔治,但自己做不到,还沮丧地表示自己会找个山洞躲起来,绝不再给乔治惹麻烦了。
此后,伦尼的眼前还浮现了一只巨大的白兔,白兔指责伦尼爱闯祸、不配拥有梦想,还说乔治这次会丢下伦尼不管,一个人自由快活。听了白兔的话,伦尼又生气又害怕,所以他气急败坏地大喊大叫,说乔治不会丢下自己,然后大喊乔治的名字。
不管是姑妈还是白兔,其实都是伦尼自己在跟自己对话。作者通过争吵、辩解等大量的对白,来表现伦尼的内心世界。此时的伦尼很自责,他怪自己总给乔治惹麻烦;伦尼也很害怕,他怕乔治真的会丢下自己,不让自己养白兔(养白兔是伦尼的梦想,他喜欢可爱而柔软的东西)。
养白兔是伦尼的梦想之一②肢体动作:连续而富有变化的肢体动作,彰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挣扎
小说结尾,乔治找到了躲起来的伦尼。乔治深知伦尼在错杀柯利太太后无法逃走,他也明白如果伦尼被柯利抓走,将会受到多么残忍的私刑。为了不让好友经受私刑的折磨,乔治选择亲手给伦尼一个痛快的了结。
但要亲手杀死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经历多少痛苦挣扎!在这里,作者用了很多连续的动作来描写乔治,通过这些连续而富有变化的肢体动作,乔治内心的痛苦挣扎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描写到乔治摘下帽子,连声音都是颤抖的,他的手伸进口袋、掏出手枪、扳开保险,颤抖着举起枪,然后又把枪放下。乔治低下头看看那把枪,又转过头看看有没有人追来。随着柯利等人的叫喊声越来越近,乔治举起枪,稳稳地抓住,在手不抖的那一刹,扣下扳机。随后,乔治呆若木鸡地坐在地上,愣愣地看着自己的右手……
这一段描写在书中仅占了4页纸,但作者用到了这么多连续性的动作。通过这些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乔治在开枪前经过了多少心理建设和思想斗争。开枪后他又是多么悲伤和无奈。
书中插画:乔治用手枪杀死了伦尼02、独特的人物塑造:伦尼又笨又爱闯祸,聪明谨慎的乔治为什么愿意一直与他为伴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一般来说,小说是通过塑造经典的人物形象来呈现主题的。
《人鼠之间》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伦尼和乔治这两大主要人物,又通过这两个人物的组合搭配,来揭示当时美国经济萧条的社会环境下,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从而呈现小说主题。
①伦尼体型高大、力气惊人,心智却像个孩子,对乔治言听计从
伦尼在文中的角色就是一个脑袋不聪明、但干活卖力的形象。从他人的评价中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伦尼的形象,农场一个工人史林姆这样形容伦尼:
“虽然不怎么聪明,不过我这辈子从来没见过干活像他那么带劲的人。他搬麦子快得吓死人。”
而乔治听了史林姆的话后得意地说:
“不需要动脑筋的事,只要吩咐伦尼一声,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可是只要吩咐一声,他一定做得好好的。”
从史林姆对伦尼的评价以及乔治的回答中,伦尼的形象特征就很明显地展示在我们眼前:高大、力气大、不聪明。
甚至,乔治还说如果他让伦尼从悬崖跳下去,乔治真的会跳下去。从乔治的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伦尼对乔治的话言听计从。如果有事,只要乔治吩咐伦尼一声,他就会乖乖地去做。
②乔治聪明却又谨小慎微、口是心非
与其伦尼相反,乔治是个体格不高,却十分聪明机警的人。乔治和伦尼之所以会去新的农场打工,是因为伦尼在之前的农场闯了祸,所以乔治带着他逃了出来。在到达新的农场之前,乔治怕伦尼再闯祸,就早早地交代好伦尼要注意的事情。
乔治告诉伦尼新的农场主提问的时候,伦尼一句话也不要说,因为他一说就会出错。乔治还提前给伦尼找到了藏身之处——如果伦尼闯了祸,就跑到藏身之处躲起来。
此外,从乔治细心地检查被褥、从工友史林姆对乔治的评价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乔治是个聪明、谨慎的人。
可乔治在对待伦尼时,却常常口是心非。
乔治心情不好时,就会对伦尼横加指责:如果没有你,我的日子可以过得逍遥快活,可现在却只能跟你耗在一起,给你收拾烂摊子。
但其实这并非乔治的心里话,他早已习惯了两人朝夕相处的日子,东奔西跑的日子里,有人陪着自己是件挺好的事儿。乔治和伦尼虽然性格迥异,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们一路结伴而行、互相照顾。
书中插画:乔治和伦尼赶路的背影③人物组合搭配:聪明谨慎的乔治为什么需要一个反常规的人陪伴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伦尼心智像个孩子,虽然没有坏心眼,但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经常闯祸。而乔治真好相反,乔治是个聪明又谨小慎微的人。如果没有伦尼给自己添乱,乔治就不需要四处流浪。
诚然,伦尼需要有一个像乔治这样聪明谨慎的人给他指点。但乔治为什么会愿意一直与伦尼为伴呢?乍一看,乔治的生活中并不需要一个只会给自己添乱的人。其实,这并不仅仅因为乔治善良,而是因为乔治需要伦尼。作者在这里设置的人物组合搭配非常巧妙。从某种程度上说,乔治和伦尼是现实与梦想的隐喻。
乔治是个聪明谨慎的人,他自然知道在当时萧条的经济环境下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和田地——并非易事。但他又不甘于像其他工人一样,拿了工资就去镇上霍霍完。他希望自己能实现梦想,尽管希望渺茫。
而伦尼傻乎乎的,他意识不到实现梦想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所以他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的存在让乔治更加坚定他们共同的理想。在伦尼身上,乔治能够汲取到朝理想努力的能量,而不是像其他工人那样沉沦与眼前的生活、向现实妥协。
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人是靠理想信仰活着的。没有理想的人容易失去努力生活的勇气和动力,沦为生活的奴隶。伦尼是那个人乔治相信理想的人,也就是说,乔治需要借助伦尼,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让自己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中。
乔治和伦尼梦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农田03、复杂的现实意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广大劳动者倍感孤独,美好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的选择和行动组成的。每个人做什么选择、做出怎样的行动,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在某些特殊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风气、历史条件都会对个体的命运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很不幸,乔治和伦尼就生活与特殊的历史时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社会萧条。那么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乔治和伦尼的命运走向是怎样的呢?
①`拥有单纯而美好的友谊,是每个孤独者的幸运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贫富分化,整个社会充斥了金钱至上的氛围。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加强。乔治和伦尼初到农场的时候,史林姆这样对乔治说:
“很难得看到有人会这样在一起。真搞不懂这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好像天底下没人可以信任,你怕我,我怕你,你防我,我防你。”
乔治回答说:
“东奔西跑到处流浪,有个人可以陪在身边,感觉好多了。”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居无定所的流浪工人而言,拥有一份单纯美好的友谊难能可贵。而乔治和伦尼从小一起长大,乔治带着伦尼到处打工。在朝夕相处的岁月里,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小说最后,乔治亲手杀死了伦尼,其实也是出于他对伦尼的感情。
伦尼在杀死柯利太太后,便跑到河边的矮树丛里躲了起来,等乔治来找他。乔治虽然嘴巴上说着讨厌伦尼,告诉伦尼如果没有他,自己会过得更轻松自在。但在长久的陪伴中,他们两个已经习惯了互相陪伴、彼此依靠。为了不让伦尼落入柯利的手里被他们折磨至死。所以,乔治掏出了偷来的枪,强忍内心的痛苦,亲手朝着他亲爱的朋友开了一枪。
书中插画:乔治和伦尼在烤火②社会大环境注定了普通工人的美梦易碎,美好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三十年代的美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更关注社会问题,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本书作者斯坦贝克曾经说:“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学第一次表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人鼠之间》与1937年出版,本书中也体现了斯坦贝克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小见大,乔治和伦尼其实正是当时美国底层人民艰难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
其实,从本书的书名就能窥见两个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书名《人鼠之间》来源与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致鼷鼠,诗中有这样一句:“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乔治和伦尼的梦想其实不难实现。他们希望等有一天存够了钱,就买下一栋小房子,买几亩地、一头牛、几只猪,然后就可以靠农作物和牲口生活了。伦尼力大惊人,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乔治聪明机警,善于计划。所以,只要他们脚踏实地打工攒钱,梦想早晚都会实现。
然而生活却跟他们开了个大玩笑。伦尼失手杀死了柯利太太,畏罪出逃;乔治为了让伦尼免于残酷的私刑,亲手了结了伦尼。伦尼的去世打破了乔治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乔治因而不得不面对现实,沦为跟其他工人一样平庸的人。
不管是乔治、伦尼,或是其他工人,或许他们曾经都有过梦想。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底层的劳动人民鲜少有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像一只可怜的小鼷鼠。
HSCnana
感谢邀请!管窥之见!矛盾冲突,反差强烈更凸显人物个性,将剧情推向高处,犹如火山口喷发熔岩……同时也意味着主人公悲剧的开始,梦终究破碎,再完美的安排也逃不过命运里的意外!
Gigi-发现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就是乔治和雷尼在去农场工作的路上发生的事。
巴士司机没把他们送到目的地,让他们提前下车了,他们只能穿过森林,走几里路去农场。
乔治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他照顾着雷尼,什么事都要操心,雷尼闯祸了,他要善后,要带着雷尼一起逃走,没放弃过雷尼。
雷尼是一个比较傻的人,什么都不记,总是忘东忘西,必须要靠乔治提醒。他的爱好竟然是玩老鼠,捏老鼠玩,直到把活的老鼠捏死,这真是奇怪恶俗的爱好。
他们的争执就是由雷尼捡到一只老鼠开始,老鼠被他捡到时已经死了,不过,他还是要玩,放在口袋里,一直捏一直捏。乔治早就发现了,他太了解雷尼了,所以,让雷尼交出来扔到了水里。
结果,雷尼趁着捡树枝的时候,把它捡了回来。乔治只好第二次把它扔了。
没有雷尼这个麻烦,乔治本可以过得很好,能赚些钱,不用到处跑,一个人逍遥自在。
他虽然有这些想法,生气的时候也说了出来,但是还是会带着雷尼,不抛弃雷尼。
这就是主要人物的复杂之处,文中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他是处在比较强势的位置,雷尼则处在弱势的位置。
这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反差。
再一点,雷尼为什么喜欢捏老鼠,没有讲,他就是喜欢它。这一点可以更加突出雷尼又傻又笨,这可以让两个人物的形象反差更大。这一点也可以表明,雷尼离不开乔治。
可最后,雷尼竟然愿意自己一个人离开,让乔治摆脱他这个累赘。他这样想了,还多次强调,说明他是可以改造的。
乔治强调不会放弃他,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不需要更多的悲剧,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便生活非常艰难。这应该是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小马达
这个确实如此。
作者斯坦贝克笔下的角色由于智力、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常常表现的十分无助。孤独感是书中角色的共性。
《人鼠之间》大量使用了动物形象。在整部短篇小说中,斯坦贝克常常利用动物形象来强调心理疾病、种族主义、以及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这一主题。
主角方面,描写两个相互扶持的好朋友——一位是头脑精明、缺乏教育的乔治·弥尔顿,一位是轻度智障、身材魁梧的雷尼·斯默——穿越加州到索莱达,梦想着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
人物角色雷尼·斯默被用作法定弱智标准,如果犯人在审讯中发现比雷尼·斯默聪明,那么他就得负刑。反之则意味着他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
尽管作品有很多负面的东西,但文学价值很高。斯卡赛特更称“在真正的文学中,生命的苦难被转化为艺术的美。”
emilychang
《人鼠之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中篇小说。约翰·斯坦贝克非常善于通过刻画不同人物形象的强烈反差来推动剧情发展。先讲下这部作品的背景,以便读者更好理解主人公的悲剧式命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大量被剥夺了土地和家园的田农不得不背井离乡,过上了打短工的迁徙生活。他们渴望拥有一片土地、一幢小房子、一头牛、几头猪......主人公乔治和莱尼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去务工,经历了产生梦想-酝酿梦想-梦想破灭的过程。
这里主要从两大主人公智力和体力上的反差、保护与被保护的人物形象反差来阐释约翰·斯坦贝克是如何通过塑造反差形象,来推动冲突发展。
小说开头有这么一句话:
他们一前一后走下小路,就算已经到了开阔的地面,依然一个跟在另一个身后。戏剧性的是,走在前面的是小个子乔治,后面的是大个子莱尼。大个子就是这么听小个子的话,一步也不敢逾矩。这也为后面的剧情定下了基调:小个子是主导,大个子是被主导;小个子的角色是保护,大个子则是被保护者。
这就形成了一个大反差。
一般说来,身材占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保护者。在这一对的关系里,莱尼却是需要被保护的那个人。虽然力气巨大,徒手能捏碎农场主儿子的一只手,但莱尼不过是个智力低下的“巨人”。
极其强大的身体能力和极其低下的智力水平放在一起,成为莱尼不可避免的悲剧根源,也是为莱尼最后犯下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一旦离开乔治的照看,莱尼犯的错误越来越大,尽管他毫无恶意。从一开始的摸小老鼠,但因为力气太大而一次又一次弄死老鼠,到只是想单纯摸摸女孩的红裙子而被追杀,到最后他被科里(农场主儿子)老婆勾引而摸了她的头发,女人不断尖叫,导致被莱尼扭断了脖子。
一开始照看莱尼,只是出自乔治的虚荣心。莱尼虽然高大威武,却很听话。乔治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甚至有一次,乔治叫他跳河。不会游泳的莱尼乖乖照做,临近淹死之际,他还感激乔治的救命之恩。
或许是被莱尼的纯真感化,在那之后,乔治真正从心理上接纳莱尼,并且和他一起憧憬他们未来家园的模样:有土地、有房子、有牛有猪......
乔治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开始还有点投机的成分。后来他知道,拥有家园成为了他和莱尼两个人的梦想。甚至可以说,莱尼是他的精神动力。莱尼要求他一遍又一遍地描述他们梦想中的家园。乔治也乐于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讲到最后他们都信以为真那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到最后,莱尼失手杀了科里的妻子,为了避免莱尼受到残酷的私刑,乔治不得不亲手按下杀死莱尼的扳机。莱尼死了,乔治的田园梦也死了。
两位主人公身上巨大的形象反差和性格反差,推动了小说的戏剧性冲突,为读者呈现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人鼠之间的最佳设计,往往落空。
ECHOJING
世界诺贝尔奖文献馆
◎秀容烟雨/趙志丹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 作品于1937年出版。
《人鼠之间》故事,不仅艺术地展现了田园牧歌式的农庄生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冲突,而且反映了人对生存条件的真切感受。“鼠与人的最佳设计往往落空”——正是人类生存处境的形象写照,体现作品包含的悲剧内涵和哲学意蕴使之升华为一篇代表普遍经验的现代寓言。
《人鼠之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却又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农业工人佐治和李奈从怀揣梦想——追逐梦想——接近梦想——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
故事主人公莱尼是个大个子,像一头熊似的。虽属人类,可动物般的举止让人觉得他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白痴。在向经理介绍莱尼时,乔治夸他是顶呱呱的雇工,像公牛一样结实。在农场上拥有至高权威的头把手马车工——施琳也对莱尼的力大无比表示认可,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壮的汉子。逻辑上讲,在农场这样一个靠力气吃饭的工作环境里,莱尼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凭他的一身力气,加上乔治的精明能干,挣够用来购买理想中的那小块地的六百块钱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莱尼一身蛮力带给他和乔治的是接二连三的麻烦:一只小老鼠被他抚摸时,遭捏死;施琳送给他的小狗,被他过度用力爱抚致死。两次小动物的死亡并没有让莱尼反省和意识到他自己力大无比带给他的潜在威胁;第三次麻烦是莱尼出于自卫捏碎了农场主儿子顾利的手;莱尼最后一次闯祸是他拨弄农场主儿媳的头发,那柔软的长发,使他兴奋不已。莱尼的反应使农场主的儿媳害怕了,他笨拙地想阻止农场主儿媳的高声尖叫。莱尼使劲摇晃她,结果农场主儿媳的颈骨被摇断了。当巨人的力量和痴人的智慧聚首在一副躯体中时,也就是莱尼悲剧的开始。农场主的儿子扬言要对莱尼处以残酷的私刑,乔治为使莱尼免遭私刑的折磨,只得开枪打死了莱尼。
故事揭示了在贫富分化、金钱至上的美国,劳动者的孤独是永恒的,劳动者之间的友谊是真挚的,而劳动者对幸福的期盼只能是一枕黄粱。
20世纪30年代,西方很多国家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生活体现城市化、世俗化,主流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动摇,宗教不再是社会的中心,世界变得复杂而生疏,个人与社会产生疏离感、陌生化。个体所感到的孤独和无所依靠的心境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特征。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带来了机械文明的统治和技术官僚体制,人的生存环境逐步失去了农业社会中的个性和人性。社会成为一种抛开人而独立运转的抽象异己力量,而人则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由于工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银行的强取豪夺,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的佃农和季节性工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通过打短工艰难度日。他们渴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安定的生活。
作品影响
《人鼠之间》作品,被搬上“百老汇”舞台,1938年被授予该年度“纽约戏剧评论奖” ;1941年被拍成电影。
在英国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中,9 0%的答案来自《人鼠之间》等三本书。
作品评论
“斯坦贝克用高尚的失败者的神话来对抗美国有成就的胜利者的神话。”
——利奥·布劳迪(美国文学评论家)
“《人鼠之间》是一幕催人泪下的悲剧,使读者对这两个小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毛信德(外国文学教授)
故事的主题是“那种产生悲剧最古老、最普通的根源:即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和他的同类隔离。”
——伊恩·乌斯比(英国评论家)
《人鼠之间》作者 约翰·斯塔贝克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塞利纳斯镇面粉厂主家庭,从小生活在农村和牧场,对乡间风土人情十分熟悉。1920—1926年在斯坦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同时靠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维生。
约翰·斯坦贝克
他的早期作品未引起重视,1935年,煎饼坪(一译托蒂亚平地)出版,立即受到好评。他用幽默的笔调描绘蒙特雷地区一群懒散而又淳朴的西班牙裔居民。《人鼠之间》(1937年)更具抒情的悲剧情调。《愤怒的葡萄》(1939年)是他的代表作,是描写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小说写俄克拉荷马州佃农约德一家在大企业的压迫下,无家可归,长途跋涉前往西部另谋生路。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加利福尼亚,却又陷入果园主剥削与压迫的罗网。他们终于被迫反抗,参加了摘果工人的罢工斗争。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40年获普利策小说奖。其他作品主要有相持(1936年)、罐头街工厂(1944年)、月落(1942年)、《珍珠》(1947年)及后期的长篇小说晦气的冬天(1961年)等。他于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昵呐
李敖被称为一代大师,如果说上个世纪是鲁迅在骂与被骂中战斗,那么在本世纪就是李敖了。李敖的文风和行事作风都和鲁迅很像,并且直言不讳。他曾经批判过金庸,批评过范曾,他有一句著名的话,那就是:我不光说你是王八蛋,我还能证明你是王八蛋!李敖在中国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基于信念和性情,从60年代直到去世的杂文评论,这是他最为重要的成就。李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虽然长期坚持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批评进行尖锐辛辣的批评,他反封建、骂暴政、揭时弊,呼吁民主,鼓吹自由60载,嬉笑怒骂、快意恩仇似玩世不恭,但始终不失一个中国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李敖杂文评论的价值不在文字,在于直面历史和现实、关照时代与社会,这种关照在60-90年代是华人文学圈极其罕有和难能可贵,否则这30年中国文学只剩下主旋律和金庸、琼瑶了。
二是基于学识和底蕴的文学创造,代表作《北京法源寺》。《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的史事人物为横剖,覆盖了文学几乎所有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等,都在论述之列。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是罕见的。
据说,李敖凭借此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真假不必深究,这本书的价值仍在发酵中,但可以肯定的事一定会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