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第一,金庸先生坐在了他应该坐的位置,那个位置只属于他老人家,所以他可以与任何以为文坛匠人并列比肩。
明清小说文学地位
superdaxigua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最大限度的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第一个元素应该是包括传统文化的精华。第二个是充分显示出社会作用。。第三个是显示出文学价值,打破正统诗文的垄断。第四个是志人志怪。第五个是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ruanyanger
古龙,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古龙为人豪气干云,才华惊人,以无比丰富的创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绝伦、风行天下的武侠巨作,影响巨大,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他在1969年创作了一部先有剧本后有小说的武林奇书《萧十一郎》,赢得读者的广泛赞赏。古龙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的武侠小说创作理念是“求新求变”,不受传统拘束,将中外经典镕铸一炉,他为“武侠美学”理念的形成与“武侠文化”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古龙走过的路比较简单,他原来是穷学生,大学毕业后不肯做教书匠。他的写作生涯很早,早在读书时就开始舞文弄墨,先写新文艺,写爱情小说,写散文,后来才因生活所迫走上武侠小说作家的道路。古龙的性格与金庸截然不同,金庸严峻、冷静、谦和,办事与创作一丝不苟;古龙则狂放、孤独、古怪,他喜欢喝酒,好寻欢作乐,但也能埋头写作,性格上的懒散与专注,使他成为小说界的奇人、怪人。毫无疑问,古龙的学识不及金庸广博精深,但由于他是一个毕生追求自由的人,因此他的作品能跳出窠臼,不落俗套,刻意求新,纵横天下。
我认为古龙的小说是以情节诡异取胜,论起可信度却不太行。
古龙的小说是人情世界的坦露。古龙不太讲究结构,他有意识地引入西欧文学的表现方法,一路写来,奇峰突起,设置悬念,扑朔迷离,但由于一味追求情节的离奇,难免有顾首不顾尾的毛病。幸亏古龙才气横溢,尽管结构上时有破绽,但由于写法新颖,想象奇特,兼有如珠妙语,也令读者大开眼界,爱不释手,自成一种武侠小说的新文体。
古龙对那些小角色不知是不屑花笔墨,还是不会花,总是写得千篇一律。还时常有那种在一个小街上忽然所有人(老婆婆,担夫,乞丐……)都忽然变成高手用所有武器攻击我们主角的可笑场景。难怪读古龙书总是觉得那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事情,有些遥远。其实即便主角,古龙也不是写得很正常,大多数有一种受虐后自认伟大的孤独。
就如同古代很多诗人一样,古龙作品大多是酒后完成,他的语言绝对独一无二,十分有灵气,基本上没经过思考和酝酿,而是自然在脑海中形成,且画面感、意境很强。后来者只能模仿其形,却不能刻画出神。
大头虾的大头虾
亲亲你好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和作家,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汪曾祺的作品很有特色,初次读的时候没看出什么奥妙之处,但是多读几次你就觉得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安静下来,能够挖掘出你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让你有一种跨越时代,回到过去的感觉。读汪曾祺的作品,特别适合在独处的时候,能够思考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能够洗涤人的心灵。【摘要】
如何评价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提问】
三无先森
汪曾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承上启下的。一方面汪曾祺师从沈从文,作品淡雅清新。另一方面促进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根底的反思,对于寻根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杏仁酱
汪曾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和作家,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汪曾祺的作品很有特色,初次读的时候没看出什么奥妙之处,但是多读几次你就觉得他的作品总是能让人安静下来,能够挖掘出你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让你有一种跨越时代,回到过去的感觉。读汪曾祺的作品,特别适合在独处的时候,能够思考很多关于人生的事情,能够洗涤人的心灵。
很多人都说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最具名士气质的文人” 。这个描述非常的形象,汪曾祺的作品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对生活细腻的体悟与观察让他的文字显得更加的平易近,读起来毫无违和感,就像一个老人在你的耳边讲故事一样。
《羊舍的夜晚》 、《受戒》 、《大淖记事》都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也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现在读来仍然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他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他的文学作品中很多传统文化的影子, 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文章通俗易懂,如话家常。
汪曾祺的一生也是曲折的,经历过很多的苦难。但是在他的文学里面看不出一点苦涩额味道,正是因为汪曾祺经历过风浪,所以他的后半生过的那么平静,读他的作品也能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之后,文人们迎来了自己的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汪曾祺在这个时候也创作了很多的作品,小说、散文、评论都有佳作,贾平凹曾经给予汪曾祺高度的评价。
牛仔爸爸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市民阶层扩大
3:手工业 商业繁荣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或者写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可以)
4: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盛,人们以写小说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5:运用白话文的形式
爱胖妹
羽生远去、古龙已缈、良镛今别,文坛从此少侠影;云海缘尽、白马啸风、神雕悲鸣,人间再难笕剑客——金庸先生一路走好![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休闲人
谢邀。
古龙的语言风格,大概可以概括成用抒情散文的方式写小说,用侦探悬疑的方式写武侠,用微信公号体(一句话一个段落)写书。
华丽、优美、煽情,除了武打之外的细节,比如两个高手对决前的心理描写,旁人的评价,极尽堆叠之能事,非常引人入胜——而最后两人打起来,可能一招就没了。
对于女人、性爱的描写唯美、擅长、动人,且情色意味浓厚。
文学地位的话:古龙可能是同时写武侠与侦探小说的第一人吧。
古龙的小说,还是更多的在武侠和悬疑的范畴之内,没有超越武侠的东西。
古龙的小说,是很多人青春期的一场梦,而金庸的小说,可能很多人是一生的大梦。
小人物
金庸是茶,古龙是酒。这是众多读者对于金庸和古龙的评价,可见他们二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古龙一生以惊人的才华,创作出《绝代双骄》《小李飞刀》陆小凤《楚留香》等七十多部精彩绝伦的经典作品,不仅征服了一代代读者,更引发了巨大的文化浪潮,风靡整个中文世界,半个世纪风行不衰。古龙以超凡的想象力、深厚的文学底蕴和锐意变革的创新意识,突破前人窠臼,赋予武侠小说新的生命。
作为华语小说界一代宗师,古龙本身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虽然古龙作品的生命力极其旺盛,很多读者选择古龙作为自己青春时代的精神偶像和知己,但古龙作品的文学性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正如新版古龙经典出版方读客图书责编周奥扬所说:“古龙在中国当代小说界的宗师地位毋庸置疑,但长久以来古龙的文学成就一直被文学史低估。我们这次再版古龙,就是要为古龙正名,我们想让更多年轻人都读一读古龙。”
古龙的文学作品有着他自己十分鲜明的特点。如果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古龙笔下的爱情,火热、风流;古龙笔下的女性,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古龙写友情,古今中外怕是没人比得过,可以这样说,古龙的十分热血,七分都给了友情。
很多人很喜欢古龙的小说,不是因为古龙的小说中有多少十分完美的人物形象,相反的,他们并不完美,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但他们有血有肉,至情至性。我想,这就是文学最大的魅力吧。
暴走猪猪
谢邀。金庸老先生的文学地位如何,我们先看看老先生的经典著作便可一知。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金庸老先生的经典著作和编拍的一些影视作品来看。老先生开创了武侠小说的先河。作品虽不及四大名著,但也影响了几代人。
所以说,金庸老先生在当今的文学地位还是很高的。
罪孽成佛
遇见~
观点原创。纯手工打字。
武侠小说,是小说大家庭的一员。像知青小说,乡土小说,打工小说。
其实,武侠小说,也是通俗小说,早期平江不肖生写的《江湖奇侠传》,在当时也广受大众喜欢,也许那时国人心中也有英雄梦。
但是,武侠小说真正发展和到鼎盛时期,是梁羽生创起的。梁羽生,原名陈文统,广西蒙山人,新武侠小说开山祖师。代表作《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
真正把新武侠小说推至鼎峰,是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香港明报创始人,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等等。
正是金庸先生把武侠小说发扬光大,才有成年人的童话之美誉,也发展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小说的盛况。
这就是武侠小说的魔力!
可以说,武侠小说在文学上地位也是响当当的,一如打工作家王十月写的打工小说国家订单,照样走进人民大会堂,在那召开作品研讨会。
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只要是广大人民所喜爱的,它就有价值和意义,更有地位!
fzlzx349
这个人不错,有修养,有自知之明,是个卓越的写手,读者众多,至于文学性要另当别论,因为他的读者,都是开心解闷,寻求刺激,不是从文学视角欣赏,因为他的创作不是挖掘探索人的本质,他的书我永远看不下去,但我不否认他的英明成就。
袖子007
五个原因: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表现自己思想要求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提供了通俗文学样式;
3、新兴的市民读者要求和社会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使说书人和进步文人得以创作加工,提供了 “ 作家 ” ;
4、印刷技术提高,使小说从口耳相传变为使案头阅读成为可能;
5、进步文人在理论上的阐释和肯定评价,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
peach1119
说到武侠大家,不得不说"温梁古温”。
作为武侠小说的领军人物金庸,开创了新武侠的一代潮流,塑造了郭靖,乔峰,令孤冲,杨过等形像生动的人物,提出"侠之大,为国为家”价值观,将传统狭隘的江湖恩怨,上升到了国家民族大义层面,因该说,"凡有华人处,莫不读金庸”同中国功夫火遍世界一样,不是没有文学价值的。
金庸
包括很多科学家,知名人物都是金庸迷,马云以"风清扬”自称,在西子湖畔组织了六次"论剑大会“,并非李敖所称"低境界的人才看,他看都不要看的臭鸡蛋”。
号称骂过三千人的李敖,生性泼辣,言出大胆著称。他评判金庸,从逻辑上说没有错,但以个人好恶判断一个,如此具有广泛影响号召力的同行,却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难怪蔡澜反击说他不是人。
李敖
对武侠小说的异议,王朔等也有过文学性差,套路化的言论。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
一个骨骼清奇的少年,藏有惊天秘密的身世,遭受各方恶人的追逐,在一番魔幻般的奇遇后,通过世外高人帮助,或偶得天下无敌的秘笈宝物,武艺火箭般上升,由无名小辈成为自带光环的英雄。而主角通常有猪一样的对手,同时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打怪升级成大咖,大仇终报的路上红颜作伴,情节曲折离奇,功夫上天入地紧张刺激,还伴有香艳的细节,麻辣烫好生爽口!
作为流行通俗文化的武侠小说,不可否认存在局限性。金庸的作品堪称武侠经典,放在文学的层面讲不足也是先天的,娱乐流行,必需取悦读者,纵然在小说中有山水人情,或传统诗书画艺,那也是跑龙套的边角余料。故事性强,文学性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角武功的成长有迹可寻,而心灵智慧的成熟却无据可查。作为文学作品应有的人性思索,价值观的体现几乎没有。人物心灵的成长,过于敷浅,家国大义流于敷浅。哪怕正义终于战胜了恶魔,结局虽然光明,却无法引导读者思索。
其二,人物众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再出色,都存在于虚拟的江湖空间里,与现实生活脱节。各色大小角色,不事生产,却衣食无忧,哪怕穷山恶水,都能潇洒的掏出金银,大喝一声: 小二,上酒!好酒好肉随便嗨,不见苍生疾苦。
三,个人英雄主义泛滥,"侠以武犯禁"并不可取。"众生不能自救,寄希望于臆想的超级英雄,”然侠并不是替天行道的好汉,言语不合就开打,文化上恃强凌弱"以暴制暴”,以一己武力改造社会,终究是不可能成功的。所谓武侠纵横江湖,完全是超越现实的成人童话。人人都有的武侠梦,不过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英雄梦。
四,过于注重故事性,未免落入俗套的窠臼。前面讲的套路化是也。如果以树作比文学性,武侠小说就是枝逸旁出,花团锦簇的大树,栽在园子里可欣赏,好看热闹; 但比起不蔓不枝的严肃文学松柏楠木来,难堪大用。相比《平凡的世界》影响一代人,武侠小说的义不可比肩《三国演义》,对读者的人生并无现实的指导意义。
《平凡的世界》剧照
六神磊磊读金庸为业,那是他的脑洞够大,而非小说本身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即便最精彩的武侠小说,绝大多数人看过三两遍后,也就乏味了。在新一代的修仙,玄幻,穿越于一体的武侠类型出现后,读金庸的人恐怕不如玩游戏看影视的人多吧!
流行的不一定最好,作为流行文化代表的武侠小说,离文学经典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个人之言,不喜勿喷,元元也曾看《天龙八部》废寝忘食哦。
一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元元的天下一
hispania
鲁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小说在他的手中开始并且成熟,从而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走入世界文学之林。 他是现代杂文的开创者,他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吧杂文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以他命名的“鲁迅杂文”。他在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发展史上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尝试具有诗的精魂和散文的外形的文体的作家
irench
我的感觉是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先生的作品流传。本人也是标准的金庸粉,至于评价确实不敢!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先生虽已仙去,但不宜定论。愚见。
dana蛋
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我国各个朝代最为鼎盛的文学样式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反映了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所呈现的突出成就,
唐诗:
唐诗泛指为创作于唐代的诗,也可以引申指以唐朝风格创作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历来诗歌水平的最高时期,因此有唐诗之说,与宋词并举。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中,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唐朝文学主要成就的特点:
唐代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了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歌。唐诗在体裁,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任何时期的诗歌都是无法相比的。
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被称为长短句。词源于民间,始于唐朝,兴于五代,而盛于两宋。由于两宋在词的发展上达到巅峰,因此,词多被称为“宋词”。
元曲: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道白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散曲是当时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
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元末明初,在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所记载的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
azure_w
金庸先生的文学价值在世界是顶尖,对成年人精神影响是巨大的。但我认为金庸书有幻想,纯真因素。对末成人可能造成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金庸的书对未成年人不太合适。总之我以为在当今物欲横流现实下,可以无鲁讯,但不可无金庸。
泡沫之夏
明清小说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城市经济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繁盛的时期.
从汉末以来延绵不绝的笔记小说(包括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从唐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传奇小说,从宋代以来流传广泛的话本小说,从元末以来蔚为大观的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无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的雄姿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1、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3、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毫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4、在形象塑造上,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形象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5、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象征.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贤惠姑娘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故事的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一
《边城》描画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鉴于此,似乎可以如刘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说:“……在这纯真的地方,请问,能有一个坏人吗?在这光明的性格,请问,能留一丝阴影吗?”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酿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多数论者把它归结于天保泡坏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举动的社会因素——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已把握了悲剧的全部构因,然而仔细一推敲,我们会发现,它仅仅抓住了悲剧构因的客观方面,而把主观方面——在爱情中起决定作用的顺顺及傩送的心理缺陷相对忽略了。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他们以为祸患都渊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对于一些他们无法解释的祸患,总把它们与人的言行生硬地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势必惹来祸患,于是由猜疑、误会而产生隔膜,甚至最终酿成悲剧。正是这一心理痼疾,使顺顺父子不自觉地充当了悲剧的制造者。先是“船总性格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地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再是傩送虽然面临爱情与金钱抉择时选择了爱情,却未能向着翠翠再靠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于是,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美好将来的希望无形中被顺顺父子的不自觉的冷漠毁灭了,他的生存意志也随之被摧毁,终于在雷雨之夜完成了他一生的航程。而翠翠终于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什么时候,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战胜了心灵的痼疾,消除了由迷信导致的隔膜,什么时候有情人才能终成眷属。然而要抹去这人性的阴暗面着实不易,顺顺特别是傩送本人能否突破这一心理障碍殊难预料,这一切只能由时间来回答。
二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曾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准确理解这段话是把握作品内蕴的一条重要线索。多数论者在立论时往往对“不悖乎人性”视而不见,而只抓住“优美、健康、自然”等亮丽的词以及作品所显现出来的美丽光环,得出《边城》所要表现的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所要赞颂的是“人性美”等论断。我认为这是片面的。在沈从文的社会思想和美学思想中,“人性”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统领其小说内容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他的“人性”的内涵也不仅仅是多数论者所理解的“美的人性”,而是一种“金子与沙子并存”的客观实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人生形式虽具有理想的特点,但并没有完全理想化,而是一种现实的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美好而又杂有“沙子”的人生形式。
当然,仅仅根据创作谈来探讨作品的内蕴是不够的,诚如劳伦斯所说:“永远不要相信艺术家,而要相信他笔下的故事。批评家的作用在于从创作故事的艺术家手中拯救故事。”批评的关键是以作品为依据,透过作品所提供的人生视景、特别是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挖掘其内蕴。不可否认,《边城》以大量的篇幅对湘西人性美进行热情的描绘和讴歌,从而体现作家对“理想的人性形式”,对生命自由的追求,但这毕竟只是作家的美好意愿,不能代表作品的全部内蕴。事实是,《边城》的结尾是个出人意料的变奏,一个特定的结局,却也是现实意义上的悲剧。诚如多数论者所说,这个悲剧显示了人生在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是作品的最终指归。这种不确定性既是偶然事件所致,也是主观的人为因素所致,即人物不自觉地、无意为之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作品故事的主干及结局旨在通过这种“命运的不确定性”,揭露美好人性的阴暗面——深潜于民族心灵的痼疾。正是这种痼疾,在关键时刻兴风作浪,最终成为主宰人物命运的因子。沈从文是明了全部事变中的悲剧因子的,但他对“人性向善的发展”的追求,又使其不忍心过于痛揭人性的阴暗面,不忍心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剧的结局,他渴望笔下的小儿女能够获得一份合理的人生安排,因此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来表现人性人情美的一面。然而,即使他使人物越过了现实的障碍,漠视封建宗法和金钱势力而追求自由爱情,却无法擦去传统天命的迷信思想投在纯朴人性中的阴影。由于这阴影,他笔下的儿女们终于产生了隔膜,演出了一场不知归期的悲剧。这是作者所不愿见到的,却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这就是“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
三
美学家桑塔耶那曾把艺术表现分为彼此相关的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我们考察沈从文小说的内蕴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湘西的人生是沈从文小说着力表现的重要部分,对于下层人民,沈从文侧重表现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而又淳朴的品德,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人性美,并在他们身上寄托着重塑民族品格的理想。他发掘了湘西乡村社会人性的金子,同时深谙这种处于原始自在状态的人性所具有的迷信、愚昧的缺陷。这种缺陷是美好人性的阴暗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作用。当它发作时,势必破坏人们自为自在的和谐状态,成为“人与自然契合”的阻力。《边城》的爱情悲剧正是这种缺陷作用的结果。至此,《边城》的内蕴所呈现出来的就不是单一的“证明人性皆善”或揭露人性的阴暗面,而是展现人性的阴暗面与“人与自然契合”的对抗关系,以及在这种对抗中人类所受到的惩罚,启发人们通过对这种惩罚的认识,从而“能够追究这个民族一切症结的所在,并弄明白了这个民族人生观上的虚浮、懦弱、迷信、懒惰,由于历史发生的影响,我们已经受了什么报应,若以后再糊涂愚昧下去,又必然还有什么悲惨场面……为这个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够尽些什么力,且应当如何尽力”。
(选自《名作欣赏》2000年第4期)
五、关于《边城》的评语摘编
1.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潘旭澜重读〈边城〉)
4.“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向刚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5.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6.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做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7.《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8.《边城》的地方色彩是极鲜明的,时代投影却是不易捉摸的,仿佛作者只叙述了一个故事,只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9.《边城》是老妪絮絮地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童话大多很美,但童话的毛病在于太过完美。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批评得比较中肯,她指出沈从文的小说“过于随笔化”,“于结构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时累累敷百言还不能选出‘中心思想’”。不少学者也说沈从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仅是晓得他们一些情形,并不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没曾血肉相连”。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广阔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雾中的花,云中的月”,给人以“虚”的感觉。王瑶也指出沈从文“用散文温叙故事,有时很拖沓”。
·阅读全文(117) | 回复(0) | 引用通告
溪溪殿下
古龙的语言风格废话多,忧郁的多,因为想多挣稿费,所以很多时候一句话一个段落。特别出彩的女人都是蛇蝎妇人,正常的女主让人印象深刻的少,男人出名的倒不少。文学地位不清楚,江湖地位仅次于金庸吧。
冰蓝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而以前二者为汉赋之代表。
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
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杨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
汉赋形成于汉初。贾谊首开汉赋先风,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和鹏鸟赋。真正创立汉赋体制的是汉初辞赋大家枚乘。七发是枚乘的代表作,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这一时期成就了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占有“赋圣”地位的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29篇,现仅存《子虚》、上林、大人、长门、《美人》、哀二世6赋。其中,他的天子游猎赋包括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司马相如在两赋中基本规定了汉大赋的模式:先是连篇累牍地堆砌辞藻,极尽夸张美饰之能事,最后以淫乐足以亡国,仁义必然兴邦的讽谏作为结尾,铸成“劝百讽一”的体制。
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盛,汉赋进入模拟期。这时的汉赋作者以扬雄、班固为最著名。
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化。张衡的归田赋,抨击社会政治,表现不满倾向,初步奠定小赋基础。蔡邕的述行赋使之成为汉赋第二大家。他的赋作内容深刻,用词得当,鞭笞了社会的丑恶,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出同情和关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至南北朝演化成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唐诗兴盛的原因
唐朝是广为认知的诗歌天堂, 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也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与垄断之势. 而关于唐诗繁盛的原因,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总和起来, 就是唐朝的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这四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的发展, 从而使得其在唐朝达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 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 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 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 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 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
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 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 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 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 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 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 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 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 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 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 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唐诗之前虽有诗经楚歌,陈宫梁体, 但并无任何需要仰视的高峰. 能白纸为画, 从心所欲, 自然挥洒自如毫无顾忌. 以此使得后世之人犹如泰山在望, 遮阴蔽日, 目光所及均不离隙, 时有心生戚戚之感. 鲁迅先生曾说“唐后无诗”, 也意由此.
汇总上面所说, 唐诗的兴盛确有其原因. 无论从经济, 政治, 文化, 历史哪一方面来说, 唐朝都具备了更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条件, 给诗词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环境,使唐诗如一颗灿然明珠, 在中国文化史上烁烁生辉, 艳压群芳.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非截然分开,而是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就其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看,继承与创新也不是相互脱节的。 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 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匀称对偶,表现出整齐美;而词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美。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 国画: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 “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 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由于词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娱宾遣兴之作,故有“词为小道、艳科”、“诗庄词媚”之说。随着词的发展,经柳永、苏轼,逐渐扩大了词的题材,至辛弃疾达到高峰,成为和诗歌同等地位的文学体裁。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燕乐,又叫宴乐,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来由西域胡乐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於娱乐和宴会的演奏,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
明清小说
明代和清代的小说。明清两代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从明代开始,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充分显示出其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打破了正统诗文的垄断,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清代则是中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转变的时期。
明代小说 明代小说包括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又可分为文言短篇和白话短篇。长篇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是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类:①历史演义小说。它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最典型的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代表了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它的影响下,历史演义大量出现,内容差不多从远古传说时代到汉晋唐宋都有所作。较著名的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等,其中以冯梦龙改编的《新列国志》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 。②英雄传奇小说。它也是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一朝一代的历史事件的演变,而是以描写理想化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为主,虚构的成分较多。明初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它的代表作品,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明中叶以后,产生了不少英雄传奇小说,较著名的是万历年间熊大木所著的北宋志传和无名氏所作的《杨家府演义》。此外,郭勋的皇明英烈传和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也是明后期影响较大的英雄传奇作品。③神魔小说。这类小说受到宗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内容涉及鬼神魔怪,充满奇异的幻想。吴承恩的《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西游记》也是在宋元说话艺术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创作而成的。此外,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影响较大的一部。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董说的《西游补》等也流传较广。④世情小说。它是以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为题材 ,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以《金瓶梅》为代表。《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开始摆脱了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开始对日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瓶梅》之后,世情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在世情描绘中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如成书于明末西周生所著的《醒世姻缘传》等。另一种则演化为才子佳人小说,如成书于明末清初的《玉娇梨》、《好逑传》等。⑤公案小说。明后期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是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反映。较著名的公案小说有李春芳的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和无名氏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等。这类小说在歌颂清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公案小说一般都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人物性格的着力刻画,艺术上显得粗糙。同时在思想内容上也往往夹杂着鬼神迷信和封建说教。明代的短篇小说主要是白话短篇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明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是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故被称为“拟话本”。现存最早的明人辑印的话本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收集白话短篇作品较多而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末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书都包括宋元话本和明人的拟话本两部分。其后,凌蒙初模仿“三言”创作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均为拟话本。“三言”、“二拍”是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明代白话短篇小说比长篇小说更直接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占很大的分量 ,这类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进步的爱情 婚姻观念,批判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部分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黑暗政治,写出了人民的苦难。另有些拟话本描写了小商人和手工业者的生活和思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拟话本承袭了宋元话本的传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生动曲折,感情色彩鲜明。它艺术手法更加成熟,特别是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更加趋于丰富细腻。比较优秀的作品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玉堂春落难逢夫等。除“三言”、“二拍”之外,明代的拟话本小说集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明代的文言小说,是沿着唐宋传奇的线索发展而来的。较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明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写法上模仿唐宋传奇,缺乏创作新意,因而成就不高,其影响远不及白话短篇小说。
清代小说 清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给予小说深刻的影响。从清初到乾隆时期,是小说的全盛时期,代表民主倾向的、真实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是这个时期小说的主流,《红楼梦》是它的最高代表。乾隆时期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即嘉庆、道光时期,脱离现实、宣扬名教和因果报应的作品大量出现,小说创作呈现萎顿、沉闷的景象。清初至乾隆末年(1644~1795),小说创作在数量和质量、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流派等方面,比前代均有较大发展。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在清初格外突出。重要的作品有《水浒后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女仙外史》等,写的是历史和历史人物,表现的是当时社会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反抗意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继承了六朝志怪和唐代传奇的优良传统,是中国文言小说的最高峰。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汲取了古代文学中讽刺艺术的营养,展示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卷 ,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作品。长篇小说《红楼梦》,描写一个贵族家庭的衰败,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个性自由的要求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此外长篇小说《绿野仙踪》,话本小说《照世杯》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嘉庆至道光二十年(1796~1840),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有《说唐演义全传》、《万花楼杨包狄演义》等,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及前期同类作品。续《红楼梦》成风,这类作品都是想改变《红楼梦》的悲剧精神,让贾林大团圆,反映了封建传统文艺思潮对《红楼梦》的反拨,是一种倒退。《荡寇志》以续《水浒传》为招牌,而立意与《水浒传》正相反,表现了作者痛恨农民起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立场。这时期较好或有新意的作品,有《绿牡丹》、雷峰塔传奇、《粉妆楼全传》、《双凤奇缘》和《镜花缘》等。清代小说的面貌和明代小说有显著的不同。明代小说大都有一个从民间传说、戏剧、话本到文人编定的演化过程。清代小说则不同,作家依据自己的生活和经验选材、构思和描写,在作品中充分表现作者个人的意愿和理想。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都臻于成熟。一般的作品都有独创之处。《红楼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是这时期小说的最杰出的代表。
三国英雄志传书影(清嘉庆年间刊本)
清代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 。不仅数量空前,风格流派多样,最重要的是它与现实生活十分接近,不再只是描写逝去的英雄时代和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目光转向世俗的社会和平常的人们。明代《金瓶梅》开辟的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的新路,到了清代才真正得到发扬。《儒林外史》、《歧路灯》、《绿野仙踪》、《红楼梦》都是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充分显示出长篇小说反映现实生活的巨大能力和容量。在清代,小说在文学领域成为主流,其成就超过了传统诗文和其他文学样式。
各种文学形式的产生及繁荣都离不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TSAI
真事隐去,假语村言。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两句话代表了一切。
红楼梦里几乎写尽了人生。各种诗词隐写了所有人的一生。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高官厚禄贫民百姓。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医学等等,任何一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mumu
《红楼梦》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的语言、人物塑造、细节描写、人情世故等等。我有幸读过几遍《红楼梦》,我就来浅谈一下我对它的理解。我觉得《红楼梦》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人物描写。
宝玉《红楼梦》里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几乎每一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宝玉看似“疯癫”,实则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愤恨。他仇视科举,不爱读书,同时他也是一个体贴下人的主子。有时候见丫鬟被雨淋了,他还要去给丫鬟打伞。他为了祭奠金钏而故意不去参加凤姐的生日聚会。
还有被人说成是尖酸刻薄的黛玉,就我个人来说,我是特别喜欢黛玉的。她说话刻薄也只是对她认为不合理以及她看不惯的事。首先黛玉是一个才女,她文采特别的好,作诗次次拿第一。有一次宝玉把北静王送他的汗巾送给黛玉,没想到黛玉却说是什么臭男人用过的,她才不稀罕。
再有就是宝钗了,对待长辈,她尽力侍奉;对待下人,她仁厚;就是对待像贾环、赵姨娘这样的人,她也表现得仁慈。因此宝钗博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赞赏。可她却恪守着封建的伦理道德,她爱宝玉,却把这份爱深深地记在心间。
王熙凤王熙凤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了,有人认为她“好”,有人认为她“坏”,人称“风辣子”。一方面她机智幽默、妙语连珠。有时还很善良,比放说她接济刘姥姥。她是个有才干的女人,贾府那么多人,被她管的服服帖帖,当然她也没少贪污,经常克扣下人的月钱拿出去放贷。另一方面,她阴狠残忍,比方说对待贾瑞,尤二姐。贾瑞只是喜欢她,结果王熙凤利用这一点屡次整贾瑞,最后贾瑞暴病而亡。对待尤二姐,她就更狠了。她先是花言巧语把二姐骗到贾府,然后联手秋桐把二姐往死里整。王熙凤暗通医生药死了二姐的孩子,后来又气的二姐吞金自杀。王熙凤的手段不可谓不狠辣。
除了这些人外,像好色的贾赦、伪君子贾政、无能的邢夫人、纨绔子弟薛蟠、由清廉走向腐败的贾雨村等等这些人写的无不惟妙惟肖。
少量语言描写的人即使像小红这样只出现了一次的小丫头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丫头口齿伶俐,这个奶奶那个奶奶的把人都听糊涂了,可她却能说的清清楚楚。王熙凤也是因为这个才把小红留在身边的。惜春写的也不多,但也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惜春为了不给自己惹麻烦赶走毫无过错的丫鬟入画。通过惜春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冷漠、自私的女孩。当然啦,惜春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跟她的家庭有很大关系。她从小被父母养在荣国府,父亲压根不管她,这就是造成她冷漠自私的最主要原因。
我是以德糊人
红学家周策纵认为,《红楼梦》所以能引起许多人的兴趣,有这些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于它的故事和人物生动。”
“重要的原因在于,内容和表现特别多面密合着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深刻而默契地反映了这一特殊而又复杂的文化实体。”
“这小说最契合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所发展出来的特殊心理态度。”
小说里把宝玉放在女娃娃堆里,大家没意见,看得津津有味。而现实中如果谁家十几岁的男孩子成天见和小媳妇大姑娘混在一起,看他爸他妈不打“死”他!
Oh my big girl
《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能称作是“百科”,必定是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红楼梦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今天就谈谈我所了解的《红楼梦》。
1、色彩学与心理学《红楼梦》中人物穿搭特别注重配色。比如说,宝玉的装扮,“头上戴着束发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着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主色是红色,辅以金色,热情洋溢的色彩正是彰显了宝玉的个性。
2、礼仪学《红楼梦》里,像贾府这样的世家,礼节是随处可见的。比如说,林黛玉进贾府,不能走正门,只能从侧门进,进入内院,外面的轿夫必须换成府内的年轻小厮。诸如此内的礼节繁杂得很。
除了生活礼仪,吃饭的礼仪书中也描写颇多。座位的摆放,入座的顺序,甚至吃饭的顺序都有讲究。年轻媳妇是很没有地位的,小姐的地位都比媳妇高,无论何种场合,媳妇都必须先侍奉了公婆。
3、建筑学大观园,一个典型的古典园林。园中的山、石、亭、小桥、流水、花草树木都是精心策划而成。潇湘馆的湘妃竹和石子路,怡红院的仙鹤芭蕉,蘅芜苑的满庭芳草,每一处院落的景致都有着独特的文学典故。
4、文学在《红楼梦》中,诗词特别出彩。探春主张在大观园成立诗社,众人联诗作对,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墨宝。书中还在香菱学诗那一章,以林黛玉的口吻,详细交代了初学者的学习方法。
5、中医学书中涉及到的中医学的理论特别多,好像每个人生病,中医都会出来大秀一把,也的确如此,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紫娟骗宝玉那一章,宝玉听说黛玉要回苏州,一时急火攻心,痰迷心窍。这里就引出了人的情绪与五脏六腑关系的理论。
6、饮食文化《红楼梦》中的饮食一向很讲究,现在就有很多人仿书中饮食来制作。我记忆犹深的就是,宝玉挨打那一章,想吃那个小荷叶小莲蓬汤。原来竟是一套银制的模具,有各种造型,精细程度绝对不输现在的烘焙。
7、茶文化书中提到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妙玉的栊翠庵里。且不说是茶的种类繁多,什么铁观音,老君眉,就连喝茶的器皿,泡茶的水都很有讲究。古人也是很好玩,竟然把旧年的雨水,花上的露水,还有梅花上的雪水收集起来埋在地下,留着以后喝。
8、管理学贾府人多,王熙凤能把上上下下都打理得妥妥当当,确实是有点真本事。这里面就蕴含了很多管理学的道理。
总之,不管你是工人、农民、商人,还是政府官员,在《红楼梦》中都能找到共鸣。每个人,都能演绎自己的红楼梦。我想,本书的最大价值大概就在于此吧。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maymay
我很荣幸的看到这个题目,我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红楼梦》应该是我上学认识几个字以后接触的第一部小说。那时候读它还是从哥哥那偷偷读、囫囵吞枣的读,然后不留痕迹的放回去。
因为太多字不认识,也只是能记住:
好大的大观园、好厉害的凤姐、好喜欢哭的林妹妹、好俊俏的宝哥哥、还有好滑稽的刘姥姥。好羡慕她们怎么都会吟诗作赋……
现在,再回头看红楼梦 ,又读出另一番感悟: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它
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高峰
这也是四大名著里面最年轻的一部,是集大成者
《红楼梦》是清代曹雪芹的作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明线,贾史林薛四大家族的兴亡为暗线来写的。
在史学上,它不仅反映了当时贵族的生活状况,而且包含了很多习俗,详细的介绍了当时人们的娱乐,如赏戏,听曲,猜灯谜,练习骑射,对于研究清史据有很大帮助。
在人物塑造上,它塑造了很多种类型的人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地位,都是活灵活现。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多情的宝玉,城府兼大度的宝钗,性格率直的湘云,泼辣犀利的王熙凤,洁身自好的晴雯。。。篇幅之大,人口之多是其它小说(不论中外)都望尘莫及的。
它不仅是一部小说,它还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官场的兴衰史、一个朝代的兴衰史
它及美学、史学、建筑学、园林学……于一身,它诞生了许多红学专家,是别的小说没有的。也是别的小说所不能媲美的……
所以,红楼梦给我的不止是一部小说这么简单,它让我知道在历史这座古城里有太多的执念和沉浮……
巫眯
巴黎卢浮宫藏众多世界名品,其中被称为世界三宝的就是:《胜利女神》石雕、《蒙娜丽莎》油画以及维纳斯雕像。其中象征着美与爱的维纳斯其实是残缺的,并不是作为罗马十二主神之一的维纳斯是个残疾人,而是这座雕像出土时,遭遇了争夺,导致这尊雕像失去了双臂,但仍然不影响其成为世界级的名品。
而《红楼梦》就是一部拥有残缺之美的旷世名作。
现代考证,曹雪芹应该是完成了这部作品,但其80回之后的原稿遗失了,为了使《红楼梦》流传下去,当时的人续写了这部著作,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正因为这部残缺的巨著,引发了后人无数的猜测。我认为,这就是《红楼梦》地位之高、魅力之大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即使它是完整的,以它的水平依然可以列入四大名著之一,但其讨论的热度肯定要打些折扣吧。
80回之后故事的残缺,让我们有了无限遐想的空间,而曹雪芹用一个在那个时代很少使用的方式来书写自己的故事,那就是大量的伏笔写作,这时它极具魅力的地方。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伏笔的表现方式。
1、谐音
小说开篇就来了个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一甄一贾正是一真一假。小说中那位和贾宝玉对应的甄宝玉也是伏笔,暗示贾家的一切都是假的。类似的还有贾家的四位千金“元迎探惜”直指“原应叹息”,暗示了她们的最终命运,不过是一场梦而已。
2、谶语
首先是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基本预定了十二位女子的命运;其次就是元宵节的谜语,连贾政看这些小姐们的谜语后,感到一种悲哀,一种不详的预感;再有就是元妃省亲时,那几出戏,《长生殿》(暗示元妃之死)、《牡丹亭》(暗示林黛玉之死)等等。
3、剧情暗示
这经常在小说中出现,例如:
周瑞家的把宫花送给这位四小姐,这四小姐把宫花就拿过来了,然后开句玩笑说我正要和智能儿说,也要剃了头发,去当姑子去呢,可巧送了花,要是头发剃光了,这花往哪儿戴呀。看似一句贴合情景的玩笑,一下子揭示了贾惜春最后的归宿。而类似的暗示还有很多。
4、诗词歌赋
《红楼梦》中大多数的诗词都出自曹雪芹之手,所以后世有人认为曹雪芹是用自己的作品来传诗,这些诗作其实包括了之前的判词和谜语,都是人物命运的一种写照。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一个枉子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一首《枉凝眉》直接将宝玉和黛玉的前世今生描写的淋漓尽致。
可以想象,一部残缺的《红楼梦》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人们细细品味,自问世200多年以来,引得各个时代的无数文豪们、无数文学爱好者们不断研究,甚至形成了“红学”,这是很多古代著作中没有的待遇。
正因这种残缺之美,这些精彩的伏笔,才让后世之人奉之为绝世经典。
堆堆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而且红楼梦衍生出一个学问分支:红学。有很多人都专门研究《红楼梦》,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本身的文学魅力,还有《红楼梦》所包含的文学和历史之谜。
《红楼梦》被称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使得后世文学爱好者对红学甚是痴迷。《红楼梦》又是一部未完的作品,它也有许多解不开的谜,正因为它有魅力,大家要去解这个谜,越解谜越多,越有吸引力。正因为如此一个未完结的作品一个未知的结局,人们对未知的东西都充满着无尽的着迷,所以,《红楼梦》在文学中地位很高。
《红楼梦》的魅力《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红楼梦》的情节结构,在以往传统小说的基础上,也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它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无逊色。探索《红楼梦》之奥妙,了解我大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从红学中了解伟大的中华民族。forcedsmil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制高点,高山仰止。
一、深刻地掲露封建社会的本质。
中国古文学中沒有一本书能从一个贵族家庭的兴衰说明了封建王朝的本质。
由于贾源、贾演跟清庭打仗累积了军功,每次战争的大索抢掠了大量钱财,清庭建立后,又得到很多土地,财物,奠定了贾府奢靡生活的基础。主席说,二十多个主子,有三百多个仆伺候,几十条人命。
这就是建立在"吃人"上的封建制度。
而贾家的后代子孙,在靡烂不堪的生活中了逐渐变成纨绔子弟,沒冇人能撑起家族,最后在皇权和贵族的斗争中完全衰亡。
神预言了清朝的灭亡。
在年青的一代中也产生了一些反封建的思想萌芽,象贾宝玉、林黛玉的鄙视仕途经济,贾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批判,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如同浊流中的一股清泉。但可惜自带的阶级烙印终使他们只留下些许死水微澜。
还有宝黛钗三人不落俗套的爱情。
二、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
1、人物描写。
《红楼梦》描写了100多个人物,每一个都是活灵活现,主要人物,特别是贾宝玉、王熙凤的描写,更是从语言、情节中写出活生生的、立体感的人物,就是许多配角,如小丫头、老婆子,几句话也可写出一个鲜明的,有血有肉的角色,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尚无人能超越。
2、对衬托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场景、建筑、服饰、食品、礼仪、诗词、中医药等各方面都有出色的描写,更为难得的是,绝不是脱离人物,脱离故事的卖弄,而是和故事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另外为了躲避文字狱,所独创的草蛇灰线的写法也使人耳目一新,但也为后来的读者留下一定的难题。
《红楼梦》是中国人民为世界所做的巨大贡献。
展翅
谢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概括:“自《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写法都打破了……”。这是很到位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四大”的其他三部古典小说名著,用诗的地方,不是“有诗为证”,就是“诗曰”。虽然引用的诗篇有的也很著名,或很贴切的,比如《三国演义》,除了开头、结尾,颇具诗情画意之“三顾茅庐”章节里,所引用的诗词曲文能结合情节,包括“长揖芒砀隆准公”……等很传神之外,其他正文中所引用绝大部分诗作,皆是游离于情节之外的附加物,终不如《红楼梦》根据小说人物、人物性格、情节场景等量身打造的诗词能浑然一体。
其次,《红楼梦》情节结构是网状发展,语言描述含蓄隐晦,加上有意喻示、暗示等交叉运用,是一部非常耐读的作品。这也是红学、曹学等一直虽衰而不绝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至少可能有三二十种理解和认识。这种复杂,也构成了《红楼梦》的一种长久魅力。
第三,《红楼梦》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几乎是包罗万象的。说其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毫不为过的。时人“开谈不讲红楼梦,虽读诗书也枉然”之誉,也非空穴来风。所以,毛泽东说“《红楼梦》要读六遍,才有发言权”,单纯从阅读的角度讲,绝对是真正读书人的经验之谈,不可忽视。
第四,对所有读者而言,《红楼梦》内容的探究空间很大,不仅仅是后四十回“缺失”不缺失的问题。更不必说五花八门的专门“探佚”之学了!窥一斑而见全豹,前八十回里对贾珍、秦可卿之事的似写非写……何以如此,隐喻些什么等等,就够你费猜疑的,没有整体的把握,和必要的相关历史知识,很难吃透。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往往不是草草读一两遍就能发现和想到的。
第五,读《红楼梦》,要着眼于其末世情怀。这一点,很少有人点全过——末世的人,纠结、缠绕于末世的时代。末世的时代,《红楼梦》的总体趋势、氛围,是往“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发展的;而末世的人,“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固然有作者“无才补天”的愤懑和自况、自嘲的意味在里面,但看透了末世本质的绝望,也同时昭然若揭。有人说这有颓废倾向。不错,但一定请别忘了,其所处的大背景——“末世”!处于末世的富贵公子哥儿,能与“皮肤滥淫”,只认钱不认人的一般末世人相不同,而且最终有了出世思想,那就不是纯然的颓废!于“国贼禄鬼”、时文制艺之外,另有文化性灵的生命体验和追求,不说迹近不凡,起码也是远离了庸俗不堪。
末世的其他人,篇幅所限可以略去不谈,但书中另一个典型——王熙凤,不可不说。她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末世,是大环境,个体任是谁也无从逃脱;但“凡鸟”是什么?为什么是“凡鸟”?此义无他,不过是陷于末世太深之人也。末世有的人几近疯狂,不但只认钱不认人,必要时“是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正像马克思说过的:利润达到300%,绞刑架也是阻止不了他(她)的!虽然马克思说得是“资本”的魔力,但人性有时何偿不是如此?尤其在末世,“凡鸟”更是普遍现象。
因此末世的人里,一个好像解脱了尘俗责任的人,能另有不同凡俗的追求,就有了别具资格的意义。还是鲁迅先生眼光独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心领神会者,独宝玉而已。
第六,《红楼梦》的哲学意蕴。作者有哲学的辩证思维,看到了繁华富贵背后的真相。历史事实证明,看不到繁华富贵、势焰熏天等等背后真相的人,不仅仅是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聚焦迅速大幅度地拉近:那些贪官……想一想,应该说,他(她)们就是没有看透繁华富贵背后真相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也具某种警世作用,看你怎样理解、消化了?
以上草草归纳的六个大小不同方面,就是本人理解、体会到的《红楼梦》主要魅力之所在。一孔之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teryzhou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通过一段神话开场,引出一个家族的衰败历程,两个人的影子贯穿全文;“甄士隐”、“贾雨村”。
最本质的是对人性的解读,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应该是:经历几百年流传,每个人物角色,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清晰可见,大概其想表达的是人性的弱点,优点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领悟到其中的奥妙,活着的意义,不乏是一种人间乐趣。
文中对,政治、文化、经济、中医、茶经、饮食、建筑等物质、精神现象描述的极其真实而详细。
文中的诗词歌赋,精美绝伦,不乏输于其他诗圣。
文中还描述了爱情,这是一条明线,隐线就是开始甄士隐结局,贾雨村的结局。两种不同的人生;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其实也一样,遵照自然规律发展,接近自然的生活。
那么大家觉得是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后人来评价,不辨自明。
可以的mami
《红楼梦》作品之所以高在:写出四大家族盛世和低落,说明当下时代黑暗,反应出当时文学作品背后能力,文章里能悟出地球上人类人人关糸,文章里能悟出做人道理。能看出作家是得道之人。故地位高。
fenhongwawa
个人感觉红楼梦的魅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波澜壮阔,虽然都是儿女情长,但隐含在背后的是整个社会的图卷,大到皇家宗室,小到贩夫走卒,都有各自的地位和处境,都有交代清楚。
2,细腻精致,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代入感极强,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写作功力和强烈的感情投入,非如此强烈,不足以喷涌而出。再非常细微处往往看到作者神来之笔,不杂不乱,不多不少。
3,文采斐然,高低境界,每一场景,诗词歌赋随口道来,丝毫没有唐突之感,总是相辅相成。
4,立意高雅,虽写情天欲海,但作者从无下流之笔,总是悲天悯人的角度看待万物众生。
5,技术高超。草蛇灰线,虽然揉在一处,并无错乱,总是各有线索,各有归宿。结尾开放,使得任何读者都积极参与互动起来。
邂逅
我认为是靠红学吃饭的红学家们炒作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坛地位很低,脂本没写完,程本又不被红学家承认,到现在也不知道红楼梦到底指的是哪一种?全靠自吹自擂。
苏打青柠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颠峰之作。尤其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至今仍无法超越。
作品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就如同生活一样丰富、复杂,完全“浑然天成”,没有一丝一毫的“写作”痕迹,展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放射着强烈的诗和理想的光辉。“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让后人脑洞大开,却无法逾越。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百科全书。
思想性方面,作者通过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有力批判,让读者欲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与此同时,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这在封建社会末期是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可以说,作者不但看到了旧制度的即将覆灭,也憧憬着未来新社会的清新的曙光,尽管还是那样的朦胧——但这毕竟是旧制度旧社会的新动能,了不起。
仅仅以上两点,使《红楼梦》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释放着无与伦比的奇光异彩。
怪兽刘小咔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这样说有人会不太同意,没关系,要用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等证据来说明一下。
先看看《红楼梦》书里自己带的100条历史常识: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
这些历史常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测和推理思考,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红学家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再看看汉语文学常识:
历史记载曹寅号“雪樵”, 胡周先生说曹寅有个孙子号“雪芹”,当然曹寅家族的家谱里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按胡周先生说法就是一个号:雪樵,一个号:雪芹,爷俩成哥俩。《红楼梦》书里说的明白,借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告诉广大读者,中华民族是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为尊者名讳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如果遇到与长辈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变通,所谓耳可闻,口不能道也。结果是曹雪芹老先生刚说完,红学家就让曹曹雪芹老先生自己打脸,曹雪芹对其爷爷曹寅的名讳从来不避开,《红楼梦》书里多次出现“寅”字。红学家这就是说曹雪芹老先生大逆不道,毫无孝顺可言。还装模作样在书里告诉林黛玉要知道为尊者名讳的传统。
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说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红学家竟然没了人性常识:
红学家说《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家为背景原型写成的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结果悲催了。老仆焦大的嘴骂起人来可以说是很黑的,因为他用汉语言中凶狠,恶毒的话在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是当着贾宝玉和王熙凤及很多族人的面骂的。红学家让曹雪芹自己写书自己去捡骂,不要脸的极端表现,红学家看来是不要脸习惯了!
《红楼梦》书里最狠毒的是柳湘莲的跌足骂:“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历史有这样丧心病狂的给自己家族脸上贴骂的的吗?不学有术红学家得多么恨曹雪芹啊!竟然让曹雪芹老先生毫无人性的找人用最恶毒和无耻的话骂曹氏家族,最后还让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写出来,告诉广大读者骂的有道理。中华文人的精神分裂到这样的程度了吗?善良的中国人没人会相信的。这是不学有术红学家没有人性的阴谋诡计。不学有术红学家是在侮辱所有喜欢看《红楼梦》的善良读者的智慧。
一些所谓文化名人研究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没有中国历史常识,汉语言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的文化名人表演了窝头翻个现大眼!《红楼梦》的读者都是上过学,念过书的,对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都是知道的,这些没常识的红学家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xelloss
一部如此集大成者,当然也必须具有极高的文学地位:
一、一部封建社会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作者本身出自贵族家庭,对于旧时贵族生活有过切身经历,所以具有半自叙性的描述,众多生活场景细节,读起来犹如亲身经历,历历在目,也为当时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高的价值;
二、全书架构庞大,逻辑严密“草蛇伏线,灰延千里”:比如在前几回合,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给他介绍一众曲目,就隐隐点出书中很多位重要角色的最终结局;再比如在每次诗词聚会,每个人的诗词中也会包含自己最终的结局,不得不感叹作者思维严密;
三、人物众多,主次鲜明,性格迥然,各个栩栩如生:正如形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道学家看到道,史学家看到史,文学家看到文……一部好的小说,必然是丰富立体的,其故事结构精密,逻辑严密,每个人物形象都丰满立体,不同人生阅历的读者可以看到不同的方面,从而引起读者讨论,分析,欣赏,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四、作为一部以虚构反射当时的实际政治经济生活,在封建末期封建腐朽思想严重压抑的时刻,难能可贵的承接明后期开明思想的启发以后,出现有一点早期新兴资本主义的初步民主思想萌芽:比如贾宝玉给仆人晴雯写芙蓉女儿诔,表现民主主义人人平等的思想;
五、一部超越时代的预见性著作,于鲜花鼎盛时期,看到了“白茫茫一片”的封建社会必然结局: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制度,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进程,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宝黛灵魂默契的爱情,凤姐不逊须眉的气场能力,宝钗圆滑的高情商……这些都是红楼梦吸引读者的魅力,其中最主要的魅力,应该还是那份默契的知己之恋吧。在封建社会封建礼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重寒之下,还有人与你惺惺相惜,用生命捍卫这段纯洁高尚的爱情,这是人人心之向往的。
最后再放一张林妹妹,实在喜欢至极。
探索小舟
红楼们好的地方太多了,主要聊聊三个最突出的方面:小说写作技巧,文字功底,对人性的理解。
《红楼梦》写作年代是清末,所以在评价写作技巧时一定要与之前的小说做比较。
要深刻理解这方面,可能需要看脂砚斋评本红楼梦。比如第二回介绍林黛玉出场的时候,脂批:“如此叙法,方式至情至理之妙文。最可笑者,近小说中,满纸班昭,蔡琰、文君”。可以一窥之前小说写作的流俗。
就像为什么说鲁迅的文学地位高,是因为他开创了白话文写作的新方式。凡是有开创性的文学作品当然地位斐然,如歌德的《浮士德》于德语,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于俄语一样。
同时,《红楼梦》中出现的人物、场景极多,写的又都是些日常生活,写得不好很容易平淡无味。但是整本书每一章节如何布局,场景如何衔接,人物如何登场、如何退场,什么样的话借谁的口表述,事件的冲突、伏笔等等无一不精巧到极致。
金庸、张爱玲、倪震、亦舒等等作家的小说都深受《红楼梦》的影响,直到现在,很多写小说的人还在借鉴它的写作技巧,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一本《红楼梦》就是最全、最生动的小说写作教科书。
文字功底《红楼梦》的炼字能力堪称一绝,先不说文章中大量合情合景合理的优美诗词,只是很多很常见的字词,仔细咀嚼都十分见功底。
比如还是第二回,借冷子兴的口讲荣宁府的时候,说道:“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一个“甚”字,用的极其准确,一个字就把“降倒未倒,盖已半倒”的样子准确传递出来。如此用字之处在书中数不胜数!
这个应该是普通读者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因为人性数千年如一日。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就不下百人,曹公是真正做到了“千人千面”。大到绝对主角宝黛钗,小到只有一两场戏的丫鬟、小厮,每一个都是有性格、有态度、有欲望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说着和自己身份相匹配的话,做着由内心欲望驱使的事,同时还能推动情节和故事的发展,实在是厉害!
《红楼梦》中几乎没有一个乏味的人物,这源于曹公对人性的深刻悲悯和洞察,他能看到每个人的灵魂深处,所以当舞台的灯光打到哪个人物身上时,哪个人物就会适时的展现他性格中最突出的部分,十分精彩。
于此同时,在人物的背后还能看到曹公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所以读《红楼梦》常感觉每个人都有曹公的影子,但是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一本《红楼梦》道尽天下事,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之瑰宝。
④邪灵④
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的历史地位通常取决于两点:
一、开创性的,虽然跟后世同类作品相比并没有那么好,但它开创了某种风格或某种表达技巧,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总会在史上有一定地位。
二、其作品本身足够好,在同类作品里代表着顶级水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红楼梦》两者都占了,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因素: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哲学、宗教、艺术、生活……
再比如她讲的不是一个或几个故事,而是在探讨人性以及生命之意义这种永恒的哲学话题。
她反映的不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某种人与人、或人与制度之间的冲突,而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无可解答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永远存在的。
涵盖了你能想象的到的各种写作技巧(汉语文学写作的范本)……
对比起来,《红楼梦》会让很多所谓的经典名著黯然失色。
liufeng
《红楼梦》是一大奇书,其所蕴含的中国人的人情世故、哲思妙想,无论如何也体味和述说不尽,其文字之优美,诗词之动人,叙事之引人入胜,都令人拍手叫绝。在我心目中,《红楼梦》最主要的魅力,在于其创造出了无数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在中国口口相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角色。
《红楼梦》中的人物,无论主次,无不个性鲜明,当把他们放在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则其举止言谈,无不恰如其分。贾宝玉并非“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其本质聪慧,好杂学旁收,善诗歌,能看药方,会做胭脂水粉,却不爱读专为入仕的八股文章;真诚对待善良美好的女性,不以地位压下人,却不能改变她们在等级森严、男尊女卑时代下悲惨的命运;崇尚自由恋爱,追求心灵相通,最终依然在自己的婚姻上没有话语权,只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黛玉才貌双全,只身来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让人耻笑了他去”,然而还是给贾府上下留下了说话刻薄、爱使小性儿的印象;与宝玉相知相爱,心里、眼里只有宝玉却最常与宝玉生闷气,最终没能与宝玉成眷属,身心俱毁,令人唏嘘。薛宝钗美丽端庄,成熟稳重,深得贾府里老一辈人的喜爱,却不免让人觉得冷酷无情,有“任是无情也动人”之评;其待人处事自有风格,遇事不是“只论是非,不论利害”,虽与宝玉成婚却并不是宝玉真心所愿,只能独自挑起上辈放到她肩上的贾府重担,也让人感叹。王熙凤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其杀伐决断,口齿伶俐,男人所不及,然而行事又难免独断专行、心狠手辣。其机智幽默,深得贾母欢心,当家荣国府时雷厉风行,分派有度,同时却又过于严苛、贪得无厌。最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贾雨村,在穷儒时,高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其平生抱负不凡,然而在其身上德才没有兼备,很快在“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显现了其利欲熏心,无情无义的一面。这类人最为宝玉所不齿,也成了宝玉不愿学以致仕的重要缘由。刘姥姥,出身贫寒,却更能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三进大观园,见证了贾府的奢靡盛景和落魄衰败,在危难时刻救凤姐的女儿巧姐于水火之中……等等。
在贾府兴衰更替的历程中分析和回味这些处在不同位置、个性各不相同的人物的性格、言语、行事和命运,即是对这一时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解读,而生活方式,其实也就是中国人的文化。时代虽变,人性相通,《红楼梦》因而成为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作品。
黄也么哥
杨猫猫Icicle
有一种说法,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早熟文化。咱颇感奇怪,迷惑不理解。
看《红楼梦》是书,其中少男贾宝玉及一干众少女印象深。年龄不大的小姐丫鬟们,一个个人情世故,心机颇深……
由此,也不由得感叹,古代早熟文化之说有些道理,或不恰当比喻一下“少年老成”。人之天性尽灭,女性之悲催……可为一叹。这也是这部书文学性之一显现。
文城
因为《红楼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儿女情长的故事,几个家族兴衰史,更是一部囊盖庭院设计,服饰,美食,色彩搭配,诗词等等的百科全书。
第一,它是当时封建社会物质精神文化的一个缩影。
小说以贾府为中心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宝玉的视角描绘了当时的人生百态。展现了闺阁中那些贵族公子、女儿家们的物质、精神生活。
宁、荣国府的世袭,朝廷的官员配置和用途,以及当时官员的权力,比如贾政轻而易举的就可以为贾雨村弄个官职什么的就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在物质上,贾府有一套自己的份利制度,但看得出来,各房各院的用度花销就是一笔糊涂账,这跟当时封建社会外强中干也是相对应的,但他们还在极力维持着自己的体面。文中还包含着政治压迫、经济盘剥、奴役与抗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如兄弟相阋、姑嫂斗法等等,最后,不过是一棵掉光了叶子的腐木罢了。
第二,它极致的表达了中国的传统美学。
从林黛玉一进入贾府,就有对贾府布局进行过细致的描写。后建大观园,其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更是将古代的庭园之美表达了极致。
中秋、元宵、赏雪、摘梅,薛宝钗的冷香丸,里面即使是一个丫鬟,都对色彩搭配很是专业。还有香菱学诗,晴雯补孔雀裘,史湘云醉卧芍药园,林黛玉的葬花吟,宝钗扑蝶,都将中国传统美学极致的表达了出来。
第三,它将哲学,宇宙,文学浑然天成融在一部著作中,是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哲学上就出现了矛盾的思维,比如晴雯的死亡就是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斗争的结果,还有贾雨村、王熙凤等人的结局,都是因果关系,都是具哲理性的。
文中从一开始就说到了一个和尚和一个道士将宝玉带到了人间,所以小说中也充满了道家宇宙境界,其中关于人性、人格、人的自由、平等的思想及人生的悲剧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描写与呼唤。
妖娆精灵
icecoffe
芦苇Freda
taita
anlgebaby
重头不来
题目太大,也不是头条问答可以说清楚的。有关研究“三国”的文献太多了。有兴趣,你可以到图书馆翻翻[捂脸][捂脸][捂脸],真的不敢班门弄斧!
youngluul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相互间的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轶事等资料写成的。《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即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性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通过这一长篇巨著的描述,人们可以对封建王朝的腐朽黑暗,封建统治阶级尔虞我诈、阴险狡猾的丑恶本质以及战争的频繁,社会的动荡,人民的苦难,有了更加具体,形象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从思想内容上看,《三国演义》创造了两个典型人物,就是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旅游丰富的斗争经验,冷静的头脑,超人的才智。曹操是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在他身上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多疑、诡诈、机变等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
此外,《三国演义》还塑造了关羽、张飞、刘备、赵云、周瑜等人物,他们都有鲜明的形象。各自的性格特征。在一部小说里能成功塑造出这么多成功人物的形象,这是《三国演义》的突出成就。
这部小说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战争,开展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这些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呆板,独具特点。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都是《三国演义》的写作成就。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
奔奔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
台北老狗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从汉灵帝刘宏赞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全国为止,前后历时近百年。它是作家罗贯中根据民间口头传说、平话、戏剧等的基础上,又依据《三国志》及裴松之作的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了这部作品。
《三国演义》开头写由于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爆发了黄巾起义,彻底动摇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为了取得朝廷领导权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与斗争。接着写曹操征战十一年,统一黄河流域。中间部分写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三国混战七十二年。最后部分写司马氏统一中国。
《三国演义》统过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深刻地反映了汉末到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批判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残暴与腐朽,具体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在军法混战中的苦难生活,详细地记载了三国时期的几次大战役,是我们认识封建社会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三国演义》在创作上有以下特色:
第一,善于塑造人物形象。曹操、孔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都是个性突出、生动鲜明的不朽典型。作者能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它的某一方面,加以夸大,又用对比方法,使得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又善于在战争中,把人物放在矛盾的顶点去展示性格。
第二,善于描写战争。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役,都写得很精彩。作者善于通过揭示战争进程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来展开波澜壮阔的宏伟战争场面,在战争描写中,运用“动中有静”的艺术手法,把激烈紧张的战斗场面,写得有张有弛,松紧有致。如“空城计”就是一个例子。
第三,《三国演义》继承了宋、元话本的传统,善用通俗的语言叙述事件的始末,语句精彩、生动。
在文学史上,《三国演义》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
首先,它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奠定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方向,促进了后来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繁荣。
其次,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成为后世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汲取材料的来源。后世人民也从这里学到了与统治阶级斗争的政治策略和军事技术知识。
但是,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污蔑黄巾农民起义军,通过拥刘反曹的倾向,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宣扬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宣扬因果报应,鬼神迷信等,这都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