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好友王粲病死了,下葬后,曹丕在王粲墓前对前来送葬的众人说:王粲生前喜欢学驴叫,那我们就学一声驴叫来送一送我们的朋友吧。
曹丕学了一声驴叫后,众人跟着纷纷学驴叫。一时驴鸣之声,此起彼伏,在旷野中回荡。
有人说这是一场“恶作剧”,是对死者的不尊,也有人说这是对好友去世最真挚坦荡的送别方式,死者如泉下有知,定会感动。
甄宓下葬时,以发遮面,米糠塞口,难道又是曹丕的一场“恶作剧”?
建安九年,曹丕带领一支军队抢先包围了位于邺城的袁绍府,见一披头散发,满脸污垢的女子在嘤嘤哭泣。
曹丕为其擦拭,见女子姿容绝色,惊为天人。
在女子一旁,有位年纪长一点的妇人说:我是袁绍的夫人,此女乃次子袁熙之妻也。
当得知来者是曹丕时,妇人说此女以后有依靠了。
这个美丽绝伦的女子就是甄夫人。
甄夫人,史上没有记载其名,宓是后世文人起的,因流传甚广,本文亦将甄夫人称作甄宓。
曹丕与甄宓结合后,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叫曹叡,曹丕后来把他立为太子。
甄宓容貌美丽,心地亦善良。她劝曹丕多娶贤惠女子,以便多生儿女,开枝散叶。
对曹丕母亲卞氏也极为孝顺。
曹丕对甄宓愈发宠爱。
曹丕听从甄宓的建议,新娶了很多年轻美貌的姬妾。就连提前退休的汉献帝也把自己两个女儿送给曹丕做姬妾。
在曹丕的众姬妾中,有一个姓郭的年轻美貌女子,极有心计,见曹丕宠爱甄宓,妒意丛生,不断在曹丕面前讲甄宓的坏话。
郭氏在曹丕争世子之位时,出过一些好的点子,出过力,曹丕对郭氏比较信任。
而甄宓年纪也比曹丕大几岁,韶华易逝,容颜易衰。曹丕对甄宓渐渐疏远冷淡,把她安排在邺城,不顾不问。
长久孤寂的生活,甄宓不免心生怨恨,写了一首诗给曹丕,就是留传如今的塘上行: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诗中字里行间,透出一个孤寂少妇的凄凉与无奈,对曹丕心生怨恨之情,认为曹丕不该听信谗言,而将自己冷淡疏远。
喜新厌旧是男人的通病,何况曹丕是一代帝王。这不是在指责自己情薄,喜新厌旧吗?曹丕是这样想的。
这首本意挽回情感的诗却成为甄宓的催命符。
不久,曹丕将甄宓赐死,一代芳华,香消玉殒。
曹丕之所以要将甄宓赐死,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他宠爱的郭氏无子,而甄宓生的儿子曹叡被立为太子。他要立郭氏为皇后,就必先除去甄宓,否则太子的母亲不立为皇后,于法于理都说不过去。
再者,甄宓的家族是东汉世家大族,也是富商,既有权又有钱。甄宓一旦为后,曹丕担心自己离世后,儿子尚幼,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就学汉武帝,像汉武帝一样,立了钩戈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皇位继承人,同时将钩戈夫人赐死。
而从曹丕为儿子曹叡选定的四个托孤大臣,可以看到,曹丕不但心思缜密,且富有远见。
这四个托孤大臣是大司马曹休,大将军曹真,司空陈群,骠骑将军司马懿。
曹休,曹真是宗室子弟,而陈群和司马懿是曹丕生前最为倚重的大臣。这四个人互为牵制,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儿子顺利接班,皇权不会旁落。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千算万算,曹丕算不到司马懿的寿命有那么长,竟然熬死了三代帝王。
曹丕赐死甄宓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预防外戚专权,担心自己的儿子皇权旁落。
而曹植的《洛神赋》,描写了一个神仙美女,被人说成是曹植和甄宓相互爱慕的铁证。曹丕因此而赐死甄宓。
这个说法是后世文人的牵强附会,曹植见到甄宓时,是一个十三四岁的懵懂少年,两人年纪相差十岁,两个人怎么可能互生情愫呢?
甄宓下葬时,用头发遮其面,用糠塞其口,是对死者的极大悔辱。而这样做的人,必定是对死者恨意满胸,不希望死者在地下能和她喜欢的人说话,而喜欢她的人,又见不着她的面容,从此断了来往。
甄宓生前并没有犯下过错,没有做过损害皇家的事情。只因曹丕冷淡了她而抱怨几句,而曹丕是因为郭皇后的谮言和防患于末然才赐死甄宓的,对甄宓没有深仇大恨,他何必去侮辱一个死者呢?何必让自己在历史上留下骂名呢?
而曹丕在他的著作典论里对袁绍老婆悍妒行径是嗤之以鼻,深恶痛绝的。他说袁绍老婆刘夫人妒心特别强,在袁绍死时,杀了袁绍宠爱的五个姬妾,下葬时将五个姬妾髡发墨面,不希望她们在地下还得到袁绍的宠爱。
这是女人一种变态的心里在作怪。
据《三国志》记载,曹丕在下令赐死甄宓时,作了一个梦,梦见一股青烟直上天空,便问术士周宣作何解,周宣说有贵妇冤死。
曹丕顿惊,急忙命人去追执行赐死甄宓的使者,追至不及,曹丕后悔不已。
王粲死时,曹丕用学驴叫的方式悼念朋友,因为那时他还不是皇帝,只是个愤青,用这种“恶作剧”方式给友人送葬,反倒能显示他不拘世俗之礼的超然思想。
而贵为皇帝之尊后,则不可能再用“恶作剧”的方式对待甄宓,他得考虑当世人的风评和子孙后代对他的看法。
种种迹象表明,甄宓下葬时,以发遮面,以糠塞口,并非曹丕所为,而是另有其人。
这人就是郭皇后。
郭皇后一直没有为曹丕生下儿子,希望自己能为曹丕长期宠爱,生下一儿半女。她嫉妒甄宓被宓,不断进谗言,离间曹丕和甄宓的关系,而且甄宓的儿子还被立为太子。她对甄宓是由妒生恨,由恨生仇,必欲将其除之而后快。直至甄宓被赐死后还不放过,以发遮其面,让其在地下也无法显露面容,再也得不宠爱,成了孤魂野鬼。以糠塞其口,让她死后也无处申冤。
此妒何其深,此恨何其毒?
魏略中记载,曹叡继位后,一再向郭皇后追问自己生母的死因和下葬的情况,郭后忧惧而死。
甄宓死前曾嘱托李夫人照顾自己的儿子。曹叡从李夫人口中得知自己母亲死后的悲残遭遇皆拜郭皇后所赐,便以其人治道还治其人之身,在郭皇后下葬时,令人以发遮面,以糠塞口。
魏略是魏国人鱼豢私下撰写的史书,不需经过官府的审核,且鱼豢为人注重名节,有风骨,所记史事翔实靠谱。
裴松之为《三国志》注释时,引用史料最多的是魏略,连北宋史学大家司马光也采用魏略的说法,将此事编入《资治通鉴》中。
曹丕和甄宓的结合无爱情可言,曹丕贪图的是甄宓的绝世容颜。岁月是把杀猪刀,色衰而爱驰,帝王再纳新欢,将旧人弃之如敝履是常态。
而甄宓出身富贵之家,不甘就此孤寂终老,想以高绝的才情挽回往日的宠爱,必成梦影。
帝王为了权力,可以将自己的女人任意处死,而女人只得认命,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这就是封建帝制下女子的悲哀。
而曹丕作为帝王,为某种目的,可以将自己的女人赐死,但却不会明目张胆地做出令人发指的恶毒之事,他要顾及自己身后之名。
而历史上富丽堂皇的深宫内,往往是女人与女人之间,为争宠,为争位,妒意横溢,相互撕裂。人死了,都还不放过,惧怕她在地下申冤,担心她在地下得宠。封建专制下,女人属柔弱群体,本应相互扶持,却为了那地位,权力,相互伤害之深让人扼腕叹息,痛心不已,可悲复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