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写作纯粹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融会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永远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表现领域。
传统小说的基本特征
幽邃深海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民众性,民间文学是民众直接参与创作,直接反映民间文学是民众直接参与创作,直接反映民众的生活,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具有直接民众的生活,直接表达民众的心声,具有直接的民众性。民众性是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 的民众性。民众性是民间文学在内容上的本质特征。
2、民众性的表现 、民众性的表现 民间文学的题材主要是民间文学的题材主要是直接表现民众的生活 直接表现民众的生活,, 记述民众的活动。 记述民众的活动。 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直接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 直接表现民众的思想感情。
当谈到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时,不仅应谈到它的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更重要的还应谈到它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人民性。
民族民间文学还应该谈到它的民族性。本文就民族民间文学的人民性和民族性,谈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frank882000cn
一、篇幅短小,蕴含丰富
字数少,篇幅短,以小见大,微言大义,是小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是以少胜多、以短胜长的“微雕艺术”
小小说,由于篇幅的“小”和“微”,它只能抓住生活中的一个点,一个画面、一声赞叹、一个插曲、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等来展开艺术构思,表现出一种智慧,一种美,一种新鲜的思想,一种生活的情趣。一滴水珠见太阳,半瓣花上说人情。它要以极有限的篇幅,高度概括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侧面,浓缩进丰富的生活内容,表现最深广的社会内涵,做到一滴水见大千世界,从一瞬间见一个时代,从一隅一人一事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世界总之,小小说的形体特征虽然是微小的,但在短小的篇幅里却要融进丰富的质的内涵。小中寓大,微中显著,微言大义,这是小小说的本质特征之一
小小说作为一种具备独立品质和尊严的文学样式,自应有其相对规范的字数限定,可是目前对于小小说字数多少的限定,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认为,小小说的字数,限制在三五百字,最多不超过一千字;有的认为,小小说的字数在1500字以内为宜,这与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的看法基本一致;茅盾在一鸣惊人的小小说中说过:“以‘小小说’的名称出现于各种报刊上的二千字左右的作品,放射了惊人的光芒。”我认为,从小小说创作的实践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两方面来看,小小说的字数限定在三五百字至一千五百字以内为宜著名作家王蒙写过多篇极为精彩是小小说,大都在1000字以内
有人说,小小说的理论之一,就是“露出冰山一角”。这是个极为贴切、形象的比喻,小小说表现的只是大千世界的一枝一叶,是冰山一角,是一点一隅,小小说作家就是要通过这一枝一叶,冰山一角表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唤发出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要给读者提供阅读后的快感,能够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一粒沙子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群”,小小说微言大义,在有限的篇幅里,体现了无限的可能
二、情节单一,构思精美。
情节,是指许多相互联系的,按照事物发展规律直接构成文艺作品内容的生活事件。文艺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情节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文艺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与一般的相互联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文学论文选》297页)这就是说:人物的性格决定着情节和情节结构,而情节则是表现人物性格的基本凭借。情节愈典型愈能深化和扩大作品的主题思想,愈能在人物行动中揭示人物性格。生动、丰富的情节可以产生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力量而“情节不够,议论来凑”的做法,则是文学创作拙劣的表现
小小说的情节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没有质的区别,而在量上却有明显的特色它的情节不能像其他三类小说的情节那样,由一系列具体事件组成,而只能是比较单一的
小小说的篇幅和字数这种最外部的特征,是由情节单一(单纯)这种核心特征所决定的情节的单一性,是小小说情节的基本特点。他不可能是一系列具体的生活生活事件,它也不可能详尽地写人状物,不可能大段地叙事抒情。因而,它必须突破一般小说的展现矛盾——发展矛盾——解决矛盾的三段式情节结构。它至多只能叙述一个具体事件,只能以典型的一瞬一隅、一个细节、一个场面、一种情绪、一点感受来反映生活的本质,提供给读者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一般说来,短篇小说的情节是由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的复杂情节,而小小说的情节只能是由一个事件构成的单一情节。这是小小说与短篇小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小小说的情节虽然是单一的,但是这个单一并不等于单调,小小说在情节上的本质特征,恰恰是在于从单一中追求完整和精美但由于小小说单一情节本身较难有跌宕起伏的变化,引人入胜的过程,这就必须讲究结尾的艺术。“一篇之妙,在乎落句。”(洪迈容斋续笔)所以,小小说作者总是着力在情节的结尾,通过出人意外的突转来构成艺术的波澜,来实现单一情节的精美。因此,小小说往往有“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局:或如惊叹号,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动,发出由衷的感叹;或在故事最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犹如一个问号,令人回味深思;或别开生面,如同省略号,言尽而意无穷,引导读者去遐想远思;或在结尾揭示全文之旨,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三、刻画人物,突出特征
小小说由于情景单纯,篇幅有限,它只能着力刻画一二个主要人物,只能抓住主要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只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即传神之点,闪光之点。小小说往往从横切面着笔,通过对人物的一个典型动作,有个性的语言,一点感情的抒发或瞬间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把人物性格特征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来,给读者流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小小说人物描写的这中单纯性并不等于单薄。在小小说的构思中,作者完全可以让这一侧面的性格特征概括出人物的整个性格侧面的主要特征,并让它凝聚丰富的时代和历史的底蕴。因此,在小小说人物描写的单纯性中,同样可以写活人物,同样可以在人物描写的单纯中实现性格描写的丰富和圆满,写出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富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来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界定小小说的外在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特征,还是比较科学的
小小说和小故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小故事不是小小说。目前,中外小小说作家、评论家、理论研究者对小小说的要素、特征等问题,还存在着分歧。比如,一些小小说(或微型小说)的选本及理论著作,常将美国一位作者为征文而写的故事三封电报,作为最短的小小说的范例。其实,三封电报只是个故事,而不是小小说,因为它不具备小小说的要素先看原作:
三封电报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个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电报:“无误,巴布尸在狮腹内。——佛莱特
中外微型小说精品鉴赏词典收入了这篇作品,赏析文字分析了人物,认为“其人物清晰可见”,“清晰地勾勒了姐弟二人的形象,特别是弟弟的喜剧性格还颇为鲜明”,并认为十分真切地显示了伊莉薇娜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是,这样评价其人物似过高。作品虽然通过情节点出了人物间的关系及佛莱特的态度,但其喜剧性格并不鲜明,作品更没有反映什么社会问题,揭示出什么人生哲理,纯是为编故事而编故事作为一个精彩的故事,自然有其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它不是小说,缺乏小说应有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独立文字题材的故事,它和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故事
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不十分强调人物形象的鲜明和丰满而小说则十分注意人物,即使有所谓“淡化人物”的小说,也一定有通过人物或其他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人物及其思想,应该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因素
当然,在短小故事趣闻中,也有堪作小小说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快刀:
明末,济属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章丘盗尤多。有一
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内一盗识兵,逡巡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无离也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这个故事短小生动,也未着力刻画人物,但作品情节包含着深广的社会生活内容,揭示了那一代阶级斗争的严酷性。它和三封电报只注重编故事,忽视作品的人物面貌和思想性是不一样的
原贴:小说的基本特征
Phoebe
1、口头性
由于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包括他们的专业艺人或半专业艺人﹐被排斥在文字使用之外﹐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一般只能用口头语言﹐甚至还用地方土语方言去构思﹑表现(包括演出)和传播。现在新社会的人民﹐虽然大多数已经认识文字﹐并且有的还能使用它﹐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而且﹐它要取得民间文学(新民间文学)的资格﹐必须基本上采用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如故事﹑歌谣等﹐并且能够在群众口头上流传。因此﹐口头性──用口头语言创作和传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主要特征。
2、集体性
专业作家的书面创作﹐大都是个人的产物﹐民间文学作品﹐大 相关书籍
体上可说是群众集体的创作。所谓集体的创作﹐在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在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方面﹐比起专业作家的作品来﹐都存在著特有的集体性问题。但这种集体性的重要表现﹐更在于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有些作品﹐一开始就是集体参与的﹐但是更多的﹑也更经常的﹐却是在它已经成为“初坯”之後﹐在不断的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的唱述者的加工﹑琢磨。在这种加工﹑琢磨中﹐不但渗入那些唱述者的思想﹑感情﹑想象和艺术才能﹐也包括那些听众所反应的意见和情趣在内。这一点﹐与那种主要属于个人的一般专业作家的作品﹐是很不同的。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一般是无法署名的。民间文学作品﹐有一部分(可能还是相当优秀的部分)是群众中具有特殊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者的创作和加工的结果。它具有一定的个性。但是﹐由于生活经历和文艺教养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特征。
3、变异性
民间文学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等在长期口头流传中﹐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但是﹐由于口头语言的不稳定性﹐作品在流传过程和具体的讲唱中﹐常常因时间﹑地域﹑民族的不同﹐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听众的情绪变化等因素﹐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在语言方面是经常的﹑大量的(尤其是散文作品)﹐其他诸如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异。特别是在社会发生大变动时﹐群众往往将传统作品加以变化来表现新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也是某些新作品产生的一种原因。这种相当广泛存在的现象﹐在一般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中是很少见到的。作家作品中﹐虽也有前後版本文字不完全相同的情形﹐特别是古典作家的作品﹐往往有文字出入的现象(所以须有校勘)。但是﹐这毕竟是比较个别的情形﹐它除了由于本人的修订或别人的篡改外﹐大都是由于抄写﹑刻印﹑排字等技术失误所招致。它不象民间文学的变异现象那样经常和大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蕴涵著所经过的历史﹑社会和传述者等的思想﹑才艺的因素﹐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种特征与上文所述的口头性﹑集体性密切相联﹐或者说﹐是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的果实。这是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征。
4、传承性
人民在过去﹐由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不能使用文字等工具去记录﹑保存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所创造的各种文化﹐一般都靠行动﹑语言传播和继承。风俗习惯如此﹐民间文学也是如此。这种群众集体所传承的文化﹐也许没有文献或古物那样能够经久保存﹐但是﹐它的生命力也不可低估。我们现在有些故事或谚语。已经在两千年前就被文人记录下来了﹐但是﹐直到今天﹐它还能够以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活在人民口头上。至于产生已有千年左右的这类作品现在还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就更不用说了。自然﹐这种靠口头世代传承下来的故事或歌谣﹐在形态上或内容上多少不免会有些变化。但总算是在生存著﹐成为我们现代活文化的一部分。 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重大变化﹐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广大劳动人民唯一的文学形式的口头传承文学﹐它的某些体裁可能会逐渐消失﹐某些体裁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不起一定的变化﹐也还会有我们所不熟悉的新的体裁出现。这些都是可能的﹐乃至于必然的。但是﹐整个民间文学决不会消失。因为它的表现媒介是应用最普通和最生动并富于活力的口头语言。只要语言存在﹐用它作媒介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的口头文学﹐人们所熟悉的﹑方便的表达形式﹐就要继续产生﹑存在和传承下去。在中﹑苏等国的广大民众中间﹐除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外﹐还不断有新的民间文学﹐即革命传说﹑新笑话﹑新民歌及新谚语等的产生和流传。再从历史的往事看﹐过去那些能使用文字的上层社会的文人学者﹐在他们的书面著述 世说新语
之外﹐也仍然在口头上产生和传播著那些轶事﹑笑话和品评人物的韵语﹐如《世说新语》里的某些故事和唐人笔记里关于某些名人的笑谈﹐都是这种例子。 以上四种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正相反﹐是彼此互相关联的(前面已经提到一些)。这些特征﹐主要是从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书面文学分歧的地方提出的。它们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使我们认识这种文学的特征﹐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
5、直接的人民性
在衡量文学的价值时﹐往往提出“人民性”的概念。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一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有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表现人民的遭遇﹑理想和情绪﹐此外﹐自然还有人民的美学趣味等。人民性越高﹐同时艺术的力量又能相称﹐这种作品无疑就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这个意义上﹐人民的口头创作有它的巨大的优越性。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同时也是许多民族文化财富的生产者。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在文化创造上有著不利的条件﹐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得到了极优厚的补偿。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它的见证人。作为文学艺术重要内容的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斗争﹑思想﹑感情和希望等﹐他们是亲身的体验者。他们的文艺传统又都是这株社会生活常青树上所结的果子。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得天独厚”的。许多优秀的进步作家﹐由于同情和理解劳动人民﹐他们写作了具有人民性﹐乃至高度人民性的作品﹐这当然是值得称赞的事。但是﹐由于生活本身存在的距离﹐他们的作品尽管有其不可企及之处﹐在理解和表现人民的心理等方面就往往有某些隔阂﹐因而使作品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古代那些表现民间疾苦的诗歌中找到例证。在这点上﹐民间文学的作者却天然地有其优越性。只要听听中国过去流传的那些“长工歌”及“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他们自身是文学内容的经验者或见证人﹐因此有些学者把这种人民性叫做“直接的人民性”。 一般具有比较优越的人民性的民间文学﹐它的内容是相当广阔的。有的作品想象地描绘自然的奇妙光景和万物的诞生﹔有的半写实半幻想地描绘人类早期的处境﹑活动及其对文化的开拓﹔有的描绘民族的由来及其迁徙过程和杰出的领袖人物。有的作品描绘抵抗压迫﹑灾难的英雄﹔有的描绘捉弄阶级敌人的民间智者﹔有的表现工艺﹑医术的巧匠﹑神医﹔有的塑造了智慧超人或纯情惊世的妇女。有的作品直接倾诉受压抑的痛苦﹐或抒写沸热的真挚的恋情﹐或寄寓渴望的生活理想。……总之﹐在汪洋无际﹑波涛汹涌的民间文学的内容的大海浬﹐有著吸引人心的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它蕴藏和放射著人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等崇高思想和珍贵美德。民间文学不仅表现了千万人民的痛苦和希望﹐也表现了他们永不磨灭的典范人格和崇高品质。这种精神财富﹐将永远成为我们各民族成员的思想﹑品格修养的不竭灵泉﹗
6、优越的艺术性
民间文学的优越所在﹐决不仅仅限于它的内容﹑思想方面。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须也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一般文学体裁﹐分为三大类﹐就是诗歌的﹑散文的和戏剧的。在这方面﹐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文学基本上是相同的。散文故事﹑叙事诗等大都有人物﹑情节﹐长诗﹑短谣以及部分谚语﹑谜语﹐大都有一定的句式和韵律﹐小戏有故事情节与对唱形式等﹐这也都与作家文学大略相同。但仅仅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它的艺术性。许多民间作品还具有独自的和 《格萨尔王传》
优越的艺术特点﹑艺术成就。中国近年陆续发现﹑收集的兄弟民族史诗﹐不但数量很多﹐有的篇幅的浩繁和内容的壮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是使世人惊异的。马克思曾经称赞古代希腊的民族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种赞词也不同程度地适用于中国许多兄弟民族反映早期人类经历的创世史诗及英雄史诗。数量算不清的爱情叙事诗和各种抒情歌谣﹐包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及两性生活的歌谣﹐在表现人民怨愤﹑爱恋﹑痛苦的情思上往往超越我们作家的同类作品﹐至少没有什么逊色。许多表现舍身救人﹐奋勇保卫乡土﹑祖国的非凡人物的故事﹑传说﹐它的不可磨灭的魅力﹐正在于扼要而精炼的艺术表现力中。无穷无尽的小型故事──动物故事﹑笑话等的幽默﹑讽刺的锋芒和技巧﹐差不多会使许多专业执笔者看了自愧不如。特别是那些短小的谚语﹑歇後语﹐真使思想﹑经验和智慧凝缩得像五个指头捏紧的拳头(用高尔基的语意)。我们常常把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简括为“刚健﹑清新”﹐这自然有一定根据。但它的艺术的特长是多方面的。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一般民间文学的重要特点。但是﹐某些类型的作品﹐例如小戏﹐却往往比较精巧地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总之﹐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和优点﹐和它的内容的广泛一样﹐是多方面的﹐有的还是不可企及的。
董美嘉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 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原贴: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Facing_South
了解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
AUGUST_RUSH
民间文学,是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的文艺作品,它具有口语的特色,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有丰富的现实生活的活的内容。
民间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和作品形式,不会断绝,不会因为语言文字的发展,推进而彻底中断民间文学,当代的民间文学已经显示出更多的活力,并不因为我们的现代化而滅絕。
weeburn
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 反对模仿现实,提倡抒发作家的主观感受
表现主义文学反对再现现实,而要求客观服从于主观思想的表现。表现主义认为自我是宇宙的中心和真实的源泉。他们主观的认为真实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现实必须由我们创造出来”。表现主义者埃德斯米特主张艺术家去经历一切,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体验的结果产生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经久不衰,并无限扩张,包容一切。艺术家要以这种激情来表现事物的幻象。所谓幻象,是事物的更深一层形象,亦即事物纯粹的真实。如果是表现房子,那就要舍弃房子的形似,使其本质显示出来;表现一个妓女,要使她在“没有香水,没有色彩,没有手提包,没有摇晃大腿的情况下出现”。
(二) 强调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主义者认为,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内向外”而不是如同印象主义者那样“从外向内”。托勒说:“剥掉人的外皮,以便看到他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为了做到这一点,表现主义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方式。
1. 大量采用内心独白
2. 强烈的对比
3. 同时性
4. 狂热的激情
三、 大量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表现主义文学不注重环境的写实和性格的刻画,而是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赋予抽象观念一定的形式。在表现主义作品中,不论是表现主义小说,还是表现主义戏剧,表现的人都是象征性的,不是具体的,不成比例的和没有血肉的抽象的人物。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西方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
[2] 转引自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期
[3] 转引自 《译林》1979年第一期
[4]论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彭倩
原贴: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淡水清藍
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
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于捉摸的世界。
原贴: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特征
狗头看世界
它的基本特征是:1.及时性2.纪实性3.文学性
1.及时性.报告文学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
2.纪实性. 报告文学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人物、情节,它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写真纪实是它的重要特征。
3.文学性. 一般来说,报告文学要写真人真事,但不是任何真人真事都能成为报告文学描写的对象。报告文学要追踪事实,但并不是任何事实都值得它们去报告,而是要有所选择和提炼。 报告文学不能像新闻报导那样,只有事件梗概,它必须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必须有生动的形象化的细节。 报告文学不同于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但它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人物特写自然必须在介绍人物事迹中努力刻画人物,即使在以写事为主的作品中也离不开写人,如果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必然会大大加强感染力。 报告文学还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原贴: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Wiederkehr
A(欧洲浪漫主义的)
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它不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本来的面貌。而是按照作者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去反映生活。着重于理想的表现。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奇特的想象,大胆而夸张去描写特异的人物,时间和环境,强烈追求“理想世界”。从对现实所抱有的态度和现实的关系来看,它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是以现实为基础。它的高昂的激情和夸张的形象是对于客观所描写的事物透过主观愿望作出的强烈反应。实质上是与现实主义是相通的。消极浪漫主义是对现实的逃避态度。竭力逃避现实矛盾冲突,充满宗教神秘色彩,反对革命进步倾向。
原贴: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我爱dinosaur
“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中,特别是小说和电影中广为应用的写作技巧。本世纪20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如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法国的马赛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受到某些责难,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joycelsc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
开放性、宏观性
1.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同民族文学相比有更大 的自由; 2.比较文学比较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内容,传统文学研究:作家、作品——两级运 动;比较文学研究: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 3.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兼容并包的特点,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及系统归纳、审美批评、历 史考据、哲学反思、图表统计、社会调查、文本细读、传记互证等; 4.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的范围中跳出来,从国际的宏观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即便是微小 的领域,例如意象、技巧也能给以宏观的比较分析~
原贴: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
萌呀哎哟哟
(1)思想观念的现代性: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五四文学最突出的转变。思想观念包括政治观念、伦理观念、教育观念、历史观念、家庭观念等等。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的变化。因为文学对生活的表现和对人的表现,关键就是用什么样的眼光和价值标准来看待与评价生活,来看待与评价人。五四文学用新文化的人生观念感受、理解和思考人生问题,提倡自由的人生、个性的人生、进化的人生。用新文化的价值观念衡量和评价历史生活与现实生活,批判旧生活,憧憬新生活。新文化的价值观念就是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平民主义和科学精神。如鲁迅对“吃人”问题的发现和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强调,乡土文学对农民悲惨命运和愚昧精神状态的表现,郭沫若对自我形象和个性解放要求的极度张扬,郁达夫对人的感性欲求和精神苦闷的倾诉要求等。
(2)情感体验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情感体验上的现代性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群体性情感的淡化和对个体性情感的强调;二是对规范化情感的否定和对自然化情感的推崇。强调个体性情感,就是重视个体情感的复杂性、细微性、差异性,重视不同个体对感情体验的自我特征,如郭沫若用“炉中煤”、“年轻的女郎”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闻一多用“死水”表达自己对社会黑暗与腐败的失望和愤懑,徐志摩用“雪花的快乐”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体验。强调自然化感情,就是重视自然情感的自发状态和天然状态,重视感情的无拘无束的抒发与展示,如郭沫若《天狗》、晨安等诗中的感情状态,刘半农和湖畔诗人对爱情的大胆表白,闻一多《发现》对极度激愤心情的强烈表达。
(3)思维和想象方式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思维和想象方式方面的变化,主要是强调主、客二元分离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的特点。这表现为如下几点:突出主体的地位和自我的形象,显示出思维和想象方式的个性化特点,如鲁迅小说、郭沫若诗歌、郁达夫散文的构思与写作特点。强调对生活和心灵表现的矛盾性、冲突性、复杂性,如鲁迅和乡土文学所表现的人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冲突、人的性格与命运的冲突,鲁迅《野草》和郁达夫小说对自我心灵的解剖及对灵魂的拷问。科学思维的介入所带来的描写方式和创作方法的变化,如对“精细的观察”、“逼真的描写”的强调,写实主义的兴起,对人的内在心理认识的深化和心理小说的诞生。现代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文学对生活表现形象系统的变化,如小说中人物形象和环境形象的变化、散文和诗歌中形象形容与比喻方式的变化。
(4)艺术形式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变化,总的特点是自由化表达原则对程式化表达原则的取代。具体形式为:体式多样的现代小说取代了体式单一的古典小说,如鲁迅小说形式的多姿多样,诚如茅盾所言,“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篇篇不一样”;自由体新诗取代了格律体旧诗,如郭沫若《女神》中各种诗体、诗形的多样化;通俗灵活的语体散文取代了艰深刻板的文言散文,胡适提倡“话怎么说就怎么写”,文章的语体化使散文文体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话剧取代了古典戏曲,改变了戏曲程式化和脸谱化的情节、人物、背景的表现套路,使其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
(5)语言系统的现代性:五四文学在语言系统方面的变化,总体上是用白话语言系统取代了文言语言系统,确立了现代文学语言书面语。具体来说包括:叙述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叙述语言在叙事功能方面多样性、隐蔽性、客观性的特点。描写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描写语言在写人状物方面细微性、似真性、深入性的特点。抒情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抒情语言在表达情感方面个体性、自然性、细致性的特点。议论语言的变化,显示了现代议论语言在论辩说理方面逻辑性、辨析性、透彻性的特点。可以说,文学语言系统的变化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原贴: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特征
louis_wx
东方文学史(部分内容)
绪 论 东方、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
东方文学的多元性与一体性是如何体现的?Ⅳ(东方文学的多元性与统一性是如何体现的?Ⅳ)
一、与西方世界相反,“东方”世界看上去是一个纷纭芜杂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地理上相对分散和阻隔,种族上形形色色,宗教信仰各不相同,语族语系较多,这一切都造成了东方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在东方,有三大相对独立的未曾中断过的文化体系存在,这是就: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或者说,东方有三大历史文化圈: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文化为中心的南亚、东南亚文化圈;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北非即中东文化圈。
二、尽管东方文化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统一的东方文化却是存在的,它超越了文化体系的差异,超越了地理、种族、宗教、语言等条件的制约,在更高的层次上具有一体性的倾向和特征。
这种倾向和特征,表现在政治制度上就是东方专制主义,表现在经济制度上就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表现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是所谓“东方精神”。
1、首先,“东方专制主义”是东方文化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在西方,最早注意东方专制政治制度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一书中,以古希腊的奴隶制政治为标准,批评东方人(主要是波斯帝国)对专制皇权的崇拜。16世纪欧洲第一个专制主义理论家让·波丁提出了“东方专制主义”这一概念,并对此作了分析。东方各国都有一个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监督和约束的独裁王权或皇权,而且这种王权往往被神化,因而它既是世俗的统治者,又是精神上的信仰与支柱。
2、其次,在经济制度上,东方世界所共有的是所谓“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同“古典古代”(即古希腊罗马)的生产方式作了比较和区别。归纳起来讲,其基本精神是:
⑴、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土地是公有的,土地在名义上属于最高统治者,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个人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和使用者,而不是主权者。与此不同,在“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中,在公有的土地之外,存在着个人私有制。
⑵、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是结合在一起的。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交换难以发展。而在“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中,手工业作为下贱的职业由释放的奴隶、被保护民、外地人所独立承担,从而使手工业独立发展起来,这也有利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⑶、在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单个人对村庄来说不是独立的,和“古典古代”的生产方式比较,它的自由民几乎不存在。
⑷、东方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大量地保存了原始公社的血缘关系制度、习俗和风尚。由于原始民族制度的大量遗留,导致东方各国在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等级划分,仍然和血缘关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印度的种姓制度,日本的氏姓制度,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等,都以各自的方式表现了阶级等级关系与氏族血缘关系的结合,这是古代东方的突出特点。相反,西方的古希腊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很快地彻底清除了氏族制度,建立了以地域(而不是以部落)和财产为基础的奴隶主民主制国家。
3、专制主义政治和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了东方的文化意识形态有别于西方的特征,形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东方精神”。
东方人努力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与和谐,灵魂上的安逸和恬然,他们一般不重视冲突、对立和矛盾,他们的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综合型的而不是分析型的。他们喜欢通过静的直观把握事物,缺乏科学的实证能力。他们力求顺从大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而不是企图驾驭和改造自然。与西方人比较,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而缺乏持续不断的开拓和进取精神。知足常乐、保守内向是东方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特征,也是东方传统精神的最大的消极性特征。
第一编 信仰的文学时代
导 论
举例说明东方神话与希腊神话在美学风格上的不同。Ⅲ
东方神话的基本美学风格是崇高。创造之神是崇高的表征,神与魔的生死搏斗也是崇高壮美之表现。这一点有别于西方的希腊神话。希腊神话的基本美学风格是细腻而优美。正如黑格尔所说,在东方神话中,“神是宇宙的创造者,这就是崇高本身最纯粹的表现”。
古埃及神话的金字塔般的雄浑、粗朴、凝重和斯芬克斯式的神秘,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中生界与死界的剧烈交锋和死亡阴影的沉重压力,印度神话中有关三大神的创造、保护、毁灭的巍然扛鼎之势和他们的奇功伟业,波斯神话中光明神与黑暗神的尖锐对立与惊天动地的搏斗,希伯来神话中无处不在、无所不知,而又渺不可见的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人们展现的都是神的至上至能和无穷的威力。它们缺乏希腊诸神那种温馨的人间气息、世俗性格和明快的色调、优美的形象,东方神话要表现的是泰山压顶般的崇高。
简述史诗与神话的联系与区别。Ⅲ
一,史诗与神话存在多方面的继承关系。神话为史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许多零散而缺乏系统的神话在史诗中得到了融合和创造性地加工发挥。
二,但是,史诗的中心主题已由神话的神只创世和自然物的神格化转向对人类英雄的神化和讴歌。
1、如果说,神话是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向原始文明社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那么,史诗则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产物,或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民族危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的产物。
2、如果说,神话表现的是人与宇宙自然的即分即合、若即若离的关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力量的矛盾对立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崇拜,反映的是先民企图改造、驯服和利用自然力的强烈愿望;那么,史诗表现的主要就是不同的人类社会集团,包括部族与氏族之间的血与火的交锋和痛苦的融合,史诗中相对立的两种力量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
3、如果说,神话形象主要表现为动物性、人性与神性结合的神;那么,史诗形象主要是人,是脱掉了动物性的具有奇异才能的英雄和超人。
4、如果说,神话与原始宗教,即自然宗教密不可分,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密不可分;那么,史诗则与体系宗教,即人为宗教或神学宗教紧密相联。
5、如果说,原始思维是神话创造的决定性思维动力;那么,史诗中的原始思维的作用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理性思维的端倪。
第一章 东方神话
东方神话分为哪几个发展时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Ⅲ
东方神话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古埃及神话、中国的原始神话、苏美尔——阿卡德神话是最早自发产生的、没有或很少受外来影响的神话系统,属于第一期神话。由于这些神话主要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那时统一的国家政权尚未形成,每个部落集团、每个地区或每个城邦都有自己崇拜的神。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很难为全民族所共同接受,于是就形成了以多神为基础,以主神为核心,多神与主神并存的状况。由于这些文明起步最早的民族缺乏抽象与概括能力,以“原逻辑”的具象思维为特征的原始思维是神话创造的思维动力。因此,这些神话中神的形象往往是某种自然现象的人格化,而且大多与原始的图腾崇拜密切相联,并且还有很大程度的自然物的特征,人兽同体的神大量存在,神性也有较大局限。他们都有确定的名份职责,在特定领域内具有神功神力,而并非全知全能。
第二期神话是一神信仰的神话。波斯神话和希伯来神话是第二期神话的代表。一神信仰的建立表明了一个民族中心凝聚力的形成。因此,一神信仰的神话具有全民族性。一神信仰的神话表明了其民族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强化。它所表现的神集创造、毁灭、保护的功能于一身,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神不再是自然现象的人格化,而是一切自然力量、社会力量的高度抽象化;不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情感的对象化,而是人的力量的异化。总之,一神信仰的神话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第一期神话的原始的自然古朴,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和伦理性,并且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
第三期神话是综合型神话。这类神话大都产生于受文明中心影响和辐射的文明边缘地区。日本神话是保存最完整的综合型神话。综合型神话的根本观念、基本结构模式是外来的,但具体的神话形象是民族化的。
第一节 多神信仰与主神信仰的神话
吠陀Ⅱ
印度雅利安人留下的最古老的典籍被统称为吠陀本集(简称吠陀)。吠陀中的许多内容很久以前便在印度雅利安人中间流传。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前后开始,掌握了文化特权的宗教祭司便陆续把这些文献整理加工,并收辑编订在一起。他们称这些文献为“吠陀”,意即“神圣的知识”,并把吠陀作为他们最古老的宗教——吠陀教的神圣的经典。
第二节 一神信仰的神话
第三节 综合型神话
简述日本神话的特征。Ⅲ
日本神话代表了东方神话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即综合型神话阶段。综合型神话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神话的基本因素、基本结构、基本意蕴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的。“记纪神话”的诸神,分别生活在“高天原”(天界)、“苇原中国”(地上)和“黄泉国”(地下)三个层次上。这种三重宇宙结构模式,以及内含的诸种观念,是在通古斯人的萨满教,中国汉族的古典哲学和经由中国、朝鲜而传入日本的印度佛教等多种文化观念的综合影响之下形成的。
具体地说,三重宇宙结构模式与东北亚地区的通古斯人的宇宙观几乎完全相同。其中日本神话对“高天原”的生动构思和描绘,得益于佛教关于“天”界的观念。中国的阴阳哲学,影响到日本原初两大男女祖神——伊邪那歧命和伊邪那美命的创世与生殖的神话。这个神话又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伏羲与女娲的神话多有相似。
但这种综合型并不意味着没有独创性,例如素盏鸣尊的神话就有很大的独创性。日本神话的这种吸收消化与独创的方式,也是此后日本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方向。
原贴:东方文学史基本特征
RayBai
亲~您好,遇到您我倍感荣幸~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五个: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以及立体性。【摘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提问】
亲~您好,遇到您我倍感荣幸~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有五个: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以及立体性。【回答】
米舀舀
原贴: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梦梦
原贴: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特征
小叶zz
原贴: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丫宝
原贴: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yiyu
原贴:举例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
jackytwj
小忆1975
原贴: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张文玲
原贴: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鱼小饼
原贴: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风中承诺
原贴: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yhfbbi
原贴: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
krystal
原贴:文学意象的基本特征
edifier666
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古代东方文学是世界文学最早的发源地,取得重大成就的有古埃及文学、巴比伦文学、古印度文学和古代中国文学。埃及的《亡灵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书面文学作品。古巴比伦文学的杰出代表《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文学中最早的一部史诗。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古代东方文学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如古代埃及故事,印度《五卷书》,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作家的创作不同程度地受到人民口头创作的影响。
起源具有多源性,主要的文化起源地有埃及、印度、古巴比伦、希伯来、中国,东方文化的多源性决定了东方文学的多源性。
文学交流十分密切。如日本的文学作品深受中国儒家和禅宗的影响,以含蓄、委婉的方式流露出忠孝、仁爱、恻隐、体恤等道德性意味。朝鲜以道德劝诫为主题的“劝善惩恶”小说大体上均以三纲五常作为伦理准则。
同宗教关系密切。东方宗教价值体系的思想观念、信仰崇拜、道德规范对东方文艺有着巨大的渗透力和支配作用。古代印度文学作品宗教诗歌汇集吠陀,被奉为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根本经典。
原贴:东方文学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