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那些书,那些事
不知从何时起,我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仿佛已是十分遥远的事了.但那些点点滴滴的经历,依然萦绕在脑海,化为尘埃沉淀在心底,挥散不去.
很小的时候,我便觉得看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那是比洋娃娃更吸引人,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遨游于其中.不亦乐乎.即使那时候,只是用胖胖的手出没着书上的花花绿绿的插图,瞪大眼睛,“咯咯”地笑着,却已觉得其乐无穷.
再长一点,已认得许多字了,却仍不满足于那没学校班级图书角里的书.我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天空中探寻更大的云层,于是我来到了书店,翻翻哗哗作想的书页,心中便有了一种通畅无阻的感觉.那时候,和别的孩子一样,迷恋上了童话,喜欢在梦的王国里飞翔.记得有一次,看了一篇短篇童话,它的名字叫小木头人,内容至今都仍记得,如流水一般地忧伤,是讲一个小木头人的悲惨遭遇.然后我看着那些文字,楞楞地看着,就仿佛觉得一个被刀刻得伤痕累累的小木头人,泪流满面地站在我面前,脸上却洋溢着一种满足的笑.那时,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那是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激情缠绕在心际,久久无法平息.多年之后才明白,那便是所谓的“感动”.
如今我仍是喜欢去读书,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心情.我喜欢坐在屋子的一个角落,静静地读书.在一屋在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我渐渐进入书的世界,倾听书的话语,和书默默交谈,那上一种灵魂的对话.而此时,我遍真的拥有了一份绝美的快乐。感觉,只有这时候自己才是最安然的.
有时,心,犹如一首永远在天边回荡的牧歌,旷远起来.迷茫之中,我渐渐地感到了现实的残酷,也许与我出生在哪个多雨的秋天有关吧,从小,我的骨子里就充满了与世俗不相容的反叛气.而这种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明显起来.于是我变得更加固执、尖锐.紧接着,与父母的之间的争吵也就愈加激烈.但我知道,我的刺伤害不了亿日亿年 ,只能是刺伤了自己.于是我便学会了在白天疯狂,夜晚沉默------滞重、窒息、犹豫代替了一切.
我发现自己真的需要一个地方,让我在那里慢慢舔着我的伤口.于是毅然决然地,我又走进了书城,又寻找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即使软弱也好,逃避也好.我就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朋友”,让我从精神上得到安慰,在迷失中寻回自己.
阳光灿烂的假期,我在那里不知翻阅了多少本书.我喜欢散文,比如罗兰的,岁不大看得懂,但觉得她的文章,都如一首小诗,给人一种从海南吹来的轻风的感觉.但我更偏爱小说,像福楼拜的包法力夫人,小仲马的《茶花女》,还有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
尤其是《简•爱》.这部小说,似一片汪洋大海,波澜壮阔,有礁石,有暗流,有狂风巨浪,断墙裂橹,有沉没的朽物、惊恐的眼神和无声的呐喊.但我更喜欢主人公简•爱.她同所有女孩那样平凡、善良、纯洁.以及追求道德上的完美,坚持个人的独立性.但我觉得,她身上具有的那种坚强是我所缺少的.或许,我真的不该躲在角落里哭泣,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世界上不该存在着角落.
那个夏天,窗外阳光明媚,我手中握着一本《简•爱》,仿佛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心中是风雨飘摇.徘徊在这样的心态中,笑也潇洒,哭也坦然.
关于书,实在是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记忆中始有书的存在,它的角色是多变的,可以是向导,也可以是朋友.而我,又是那么地喜欢、依赖它.
一页一页翻着书,用手指去摩挲书中的每一个字迹的纹路,让幽幽的墨香弥漫在静谧的空气中.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心情.倾听着书中的故事,浓时如春云般灿烂,淡时如轻烟般飘逸 .那些书,那些事,只愿把美一个瞬间,写成永恒.
自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接触了书本,从3、4岁时的《幼儿识字》到现在的《古文观止》、《文笔精华》,我已经看过数千本内容各异的书,有中外名著也有文学小说。这些书有的是买的,可大部分是我借的,虽然向别人借书的成功机率不大,但我却乐此不疲。
一次,我在同学家看到了一本《宋词精选》,随手翻阅。我就陶醉在“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的壮观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怀旧中去了,身临其境,难以自拨。当时,我多么想把这本书带回家,小室清茶,慢慢品味。可那位同学是我们班有名的小气鬼,他会同意吗?但在书瑰丽诗句的引诱下,我左思右想还是开口借书了。不出所料,那位同学果然不肯借,我好话说尽,说得口干舌燥,他仍稳如泰山,毫不动摇,我只好怏怏而归。没借到书,我一夜无眠,茶饭不思。于是,第二天我又向他借,他仍不借。第三天、第四天我还是不放弃仍向他借,也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吧,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有一句名言说“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既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启发智慧,又可以教会怎样做人,所以我对书情有独钟,为了书我不惜一切,为了看书我见缝插针。常有人笑我是书虫,学了庐山云雾,更有甚者赠予了我一个“书痴”的雅号,但我却一笑置之,因为我愿意做一条满腹经纶的虫,一个为书而着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