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到景陽鍾,
景陽鍾自鸣得意。
你问的是:古诗的平仄的解释越看越懵,谁能讲地通俗易懂?
谢谢悟空问答!
景陽鍾自鸣:古诗的平仄的解释分层級理解是比较容易的。
一、什么是古诗?
依题意,与新诗相对应的是古诗。
广义古诗分为古体诗、格律诗、绝句、乐府;古诗、 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杂言。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
如题,古诗的平仄主要是指格律诗而言。格律诗之外的其他诗歌体裁对平仄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二、格律诗的特点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格律尽管对人的思想表达有较大的束缚,但因其句式的整齐和音律的和谐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而为历代诗人所乐意遵守。
近体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七律第一二句称首联,第三四句称颌联,第五六句称颈联,第七八句称尾联;2)押平声韵;3)每句中词字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颌、颈二联必须对仗。
三、平仄是格律诗的主要特点
平仄。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讲究并遵守平仄规则是近体诗中最主要的特点。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平仄是汉字不同声调应用于诗词格律中的名称。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平仄的形成和四声关系极为密切。
1.平仄的形成和四声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
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自从声律之学兴起,诗人逐渐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于是形成了固定的诗词格律。自此以后,声律越来越严,运用平仄的形式也逐渐趋于一致,于是格律诗便形成了。再以后,词、曲也都规定了严格的平仄格式,平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平仄应用于诗词,便形成了诗、词的不同平仄格式。这些格式一经固定下来,便构成了诗律和词律。旧体诗词之所以十分注重平仄,正是因为适当地运用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使诗(词)句音韵灵活多变,增强诗词韵律的美感,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2.平仄的一般形式
1)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2)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3.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看过《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的读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作诗规则映象颇深。”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
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平仄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4.粘对。就是要求两句之间平声字和平声字相粘联,仄声字和仄声字相粘联;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即出句某个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同一位置上就必须用一个仄声字与它相对; 如果出句某个位置上用的是仄声字,那么对句同一位置上就必须用一个平声字与它相对。
格律规则规定: 一句之中,平声和仄声必须递换; 同一联之中,平声和仄声必须相对; 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与上一联对句的平仄相粘, 这也是“粘对”的总的要求。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5.孤平。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 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孤平指的是一个平脚的诗句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6.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
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在唐朝诗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
谢谢您的欣赏!
日月星辰将天晓,
夜半鍾声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