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是中篇小说,32开的纸50页左右。《金锁记》根倾城之恋完全是不相干的两篇小说。倾城之恋很不错,可以欣赏一下。
倾城之恋小说
Mola沫拉
yubaosmile
Noelzy
《倾城之恋》作为小说的标题,首先给人一个阅读的提示。我们读小说,总是从标题开始的,标题唤起读者一些可能的阅读经验,是作者预先设计的读者期待视野。如果这个说法不错的话,我们可以设想,张爱玲在拟定这个题名时期待读者首先会赞成,这里将讲述一段传奇——“罗曼司”,即一段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就此而言,在标题范围内,“倾城之恋”不具有叙事性质,只是一个复合名词,在文学语汇的传统中,它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妇女容貌极美,美到令众多的人倾慕、倾倒的程度。“倾城倾国”一词,语本汉书·外戚传:“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齐梁时期钟嵘在《诗品》中论及诗之吟咏性情的功能时也写道:“……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
据此,女有美色,倾城倾国,一旦进入文学叙事,显然就要暗示一个非凡的结果。“汉皇重色思倾国”,引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创造了一个千古爱情的传奇。
但是,读完了张爱玲的这篇小说,就会发现,说它是传奇,不如说是一个反传奇的故事。书中的女主人白流苏并不是美貌惊人,流苏与范柳原成婚,交易的因素亦多于爱情的因素。倒是在“倾城”的另一意义上:倾覆、倒塌,沦陷,在这个意义上,倾城之恋名副其实。香港的沦陷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使他们做成了一对平凡的夫妻。
显然,这一结局的实际指涉对读者可能的期待是一个倾覆。不妨由这里入手,探讨这个倾覆带来的意义的游移、空缺或潜层的增殖。
一、两类时间
看张爱玲的作品,与看那一时代许多作家的作品感觉不同,这种不同的感觉概言之,是时间差。
柯灵在回忆中说:“我最初接触张爱玲的作品和她本人,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时代。1943年,珍珠港事变已经过去一年多,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中国抗战胜利还有两年。上海那时是日本军事占领下的沦陷区。”[2]
柯灵用“严峻”概括他对那个时代——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我们在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到: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火》三部曲。在此前后(1943年前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这是集体记忆中的历史时间,严峻,生死存亡之秋。
《倾城之恋》一开始就涉及一个全然不同的时间情境:“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3]
人家的十一点,这是公众时间,张爱玲的故事,不在这个轨道、或乐谱上。她写的是私人时间、个体时间、特殊时间,在这个时间网络里织就她关注的人物故事。老钟,代表了白公馆的日常生活特点,依然是家长作主,几代同堂的大家族聚居,依然是家庭成员间财产的纷争、婚姻的变故,陈陈相因的生老病死。巴金《家》里面那种父与子的冲突、新时代的面影,在这里真是一点儿也谈不上。犹如流苏的哥哥三爷劝流苏为离婚前的丈夫戴孝主丧时说的话:“你别动不动就拿法律来唬人!法律呀,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是改不了的!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这段话,只稍微改几个字,就可以算做白公馆对历史时间的感受。也可以说,它表达出张爱玲对小说人物与时代关系的感受。时代固然在变化,但在张爱玲小说世界的众多家庭中,一切如常。个人与历史、民族、政治意义中的主流、洪流,不相干。
这也是张爱玲对时代和社会的一种发现。当许多被称为新文学的作家们,尤其是四十年代的作家们急于捕捉社会变化、历史脚步和一个新时代的幻影时,张爱玲窥视的是它的背影——时代和社会的背影。它是沉入阴暗,没有前途,日益混沌的一面。我们今天可以有把握地说,它确实如海明威比喻的“冰山”一样,是沉入水下的,比水面上露出的光亮部分浓厚和沉重得多的部分。张爱玲解说《传奇》的封面,勿宁说是女作家自己姿态的写照:“封面是请炎樱设计的。借用了晚清的一张时装仕女图,画着个女人幽幽地在那里弄骨牌,旁边坐着奶妈,抱着孩子,仿佛是晚饭后家常的一幕。可是栏杆外,很突兀地,有个比例不对的人形,像鬼魂出现似的,那是现代人,非常好奇地孜孜往里窥视。”[4]这个现代的鬼魂,照出了作家自己的津津有味,饶有兴致。
流苏就从这样一个近于凝固的家常时间中走出来,这是个要创造自己命运的女人,她的创造,可以说是要在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这点启悟,从一个特殊的时刻开始——前夫的死。徐太太来报丧,流苏面临一个选择,兄嫂一致挤兑她要逼她回去守活寡,流苏没法儿不迫切地为自己寻找归宿,这个家是再也住不下去了。
与巴金笔下出走的女性不同,流苏出走看不出任何新理想的引诱,她要走,是生命自己在这刻发出的呼喊,是生的本能的呼喊。这一生的本能要求活动,而且它是流苏仅存的本钱。在这里张爱玲有一段时间意象生动交织的描写:
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她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希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收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
流苏的挣扎和反抗竟然修成正果,终于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在这姻缘里,他们遭遇了个体时间之外的集体时间——战争。我想,这是遭遇,而不是参予,这一点,仍然是张爱玲与那些侧重表达集体感受、民族意识的作家的区别。战争作为这个体生命时间的威胁介入流苏和范柳原的关系,令他们不能不重新考虑两人关系的价值,从而加速了缔结正式婚约的程序。在这样一个处理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张爱玲如何利用传统的美色“倾城”这一语义向写实“倾城”这一语义的转换。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这一幕,曾被傅雷称绝:“好一个天际辽阔胸襟浩荡的境界!”[5]其实,这不止是人物的感觉,也是张爱玲对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相遇时二者关系的感觉。在那个众多作家认为严峻的时代,这严峻对于张爱玲来说更重要的是它对个体生命的威胁。相对于众多作家的民族本位,张爱玲是以个人为本位的。这才是她所理解的个人时间与历史时间相遇的含义。她在不止一个地方说过:“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6]
由于这样一种感受,张爱玲笔下的这对情侣,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他们成为苟全于乱世的一种人生形式的代表。乱世中的伧夫俗子,既无意于推动历史,也不幻想融入大众以求集体性永生,要的只是个人生命、此生此在的实存。所谓“浮生若梦”,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非是这种乱世人没法儿摆脱的无常感。于无常中求得有常即是流苏与范柳原姻缘际会中的最佳境界,这也是傅雷引述的一段: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移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7]
由于这种以个人生命价值为本位,对个体生命时间流失的急迫关注,《倾城之恋》包括了流离失所、危城劫难、乱世求存这些特殊感受,它兼容了一代代乱世中背井离乡漂泊到海外的中国人的苍凉记忆。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理解张爱玲于他们的亲切和受欢迎的程度;也不难看出,为什么这样一类感受在现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作品中积淀成了一个基本的母题。
二、空间:出走、城与城
俄国批评家普洛普在民间故事的形态学中启示我们:“一、在叙事文学中可以区分出两个层面,具体内容的层面和抽象结构的层面。”“二、在分析中叙事结构的层面可以从文本中分离出来。”“三、叙事功能是叙事结构的基本要素,正是叙事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基本的结构类型。”[8]
根据普洛普概括的叙事功能,我们用来分析《倾城之恋》,可以看看,张爱玲的这个作品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叙事结构模式上,借助于这样一个结构模式,我们又可能发现在“倾城”这个主题层面中还涵孕着什么东西。
最初情境:
流苏,二十八岁离婚后回娘家住,已七、八年,她名下的钱已被娘家人花完了。白公馆急于打发她出门。
行动一,白流苏陪庶出的七妹宝络去相亲,主动结交了原本是介绍给宝络的范柳原。
行动二,徐太太邀流苏去香港,在浅水湾饭店,流苏再遇范柳原。在这段交往中,经过试探、挑逗、敷衍、拖延,流苏决定回上海。
行动三,柳原送流苏回上海后独自返港,流苏在家中忍耐,忍无可忍时接到柳原电报再度赴港。
行动四,流苏与范柳原同居,一周后,范离港去英国。
行动五,同日炮声响了,柳原归来。两人再次去浅水湾饭店避难。
行动六,停战后,两人开始家居生活。
行动七,结婚启事刊出。不久,双双由港返回上海。
我们把叙述内容按情节和场景变化分为这七个行动,可以看出,这基本上与普洛普所述三十一项叙事功能中处于准备阶段的前七项功能有参差错落的对应。这七项功能分别是:
1.家庭的某一成员离家出走。
2.对主人公发布某种禁令。
3.违反禁令。
4.对头进行试探。
5.对头得到有关他企图捕捉的对象的情报。
6.对头企图欺骗他的受害者,以求占有或属于他的东西。
7.受害者受骗上当,因而不自觉地帮助了他的敌人。
这七项功能可分别定义为:离家—禁止—违禁—侦察—获得情报—圈套—依从。[9]
作为对结构的归纳,这无疑是一个简化的办法。普洛普认为在功能八之后,故事的核心纠葛和冲突才展开,这一功能定义为罪行,系对头伤害或侵犯家庭的某一个成员,包括诱拐、勒索、驱赶、凶杀、囚禁等十九种形态。自功能十八到三十一,基本属于任务完成或困难的解决,这里暂不讨论。就《倾城之恋》而言,故事在功能七已结束了,主人公白流苏与对头范柳原达成一致。不过她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害者,她清醒地知道与范柳原结合实际收获的是什么。因此,普洛普所述的功能八——故事可能的冲突运作,在这个作品中一笔带过:“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
就前面我们把倾心之恋概括为与普洛普叙事功能对应的七个行动来看,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假设:《倾城之恋》是在出走—归家,寻求—获得、匮乏—满足这样一个基本结构之上展开叙事的。当然这两极之间有一系列空间位移:上海—香港、香港—上海、白公馆—浅水湾饭店—巴而顿道的居所—上海范、白的居所。最后白流苏归来的居所已不是那个不容她立足的大家,而是她自己争来的小家了。
可是,对流苏来说,家、获得、满足究竟是什么呢?确切地说,就是房子而已。这房子也可以作为经济来源、生活归宿、婚姻的代名词。如果说范柳原引诱流苏花了些心计的话,这心计也是体现在房子上,他为她提供了浅水湾饭店一百二十号房间,巴而顿道两层楼的家居。这样一种婚姻成就就不禁令人想起钱钟书小说中“围城”的比喻。如此,《倾城之恋》又可以解释为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攻克城池之战。不过,我们不好说谁是真正的胜利者,谁又是失败者。事实是他们各自要到了想要的东西,男人要到了流苏尚存的美色,流苏要到了男人买下的房子。交易尚属公平,只不过这座城岂不是一座空城?作者写到了这一景象,这是流苏送走范柳原当晚的感觉:
她摇摇晃晃走到隔壁屋里去。空房,一间又一间——清空的世界。她觉得她可以飞到天花板上去。她在空荡荡的地板上行走,就像是在洁无纤尘的天花板上。房间太空了,她不能不用灯光来装满它,光还是不够,明天她得记着换上几只较强的灯泡。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是作品最后给流苏的结局,香港是作品中的一个城,地理上的城。可是,成全了她什么呢?她和范柳原的婚姻,只是名义上的。这婚姻里缺乏的是爱情。《倾城之恋》,将恋情倒出后,城是空城。这是作品中的另一个城,婚姻家庭、“围城”的城,比喻上的城,无爱之空城。流苏想过:“空得好!”可是她早知问题所在:“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她管得住自己不发疯么?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楼下品字式的三间屋,全是堂堂地点着灯。”香港之城的沦陷是暂时的,战争,毕竟不是生活中的常态。停战后,回到上海,流苏的日子却还长地很。这空城岁月与传统中“长生殿”式的爱情的迥异,正显出了小说与传奇的距离。
三、在场者与空缺者
傅雷是张爱玲作品最早的肯定者,但他对《倾城之恋》评价不算高。他认为:“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炼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傅雷的批评最后归纳为两点:“勾勒得不够深刻”,“华彩胜过骨干。”
张爱玲不服气,写了《自己的文章》以作答辩。傅雷文中指出她对范柳原与流苏的转变写得不深刻,张爱玲回答说:
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10]
将批评和作者自辩比较,会看出歧异在这一焦点上:傅雷是把《倾城之恋》当作传奇看的,他以为这里说的就是一个由奇境(“震动世界之变故”)改变人物命运的罗曼史,“作品的中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张爱玲不以为然,她认为她是写实,而且是偏重苍凉的写实,“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张爱玲究竟是仅写了一个肤浅的调情的故事,还是如她所追求的,写出了苍凉的启示?我以为这里涉及到不同的读法,至少是侧重于男主角的读法和侧重于女主角的读法,也不妨说是作为男性的读法和作为女性的读法。
如前所述,《倾城之恋》于文学传统中的经典作品是有牵涉的,它的语义有一个传统的阐述:“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换一个角度,传统作品中也有利用“倾”的一音多义,影射女色误国,导致倾城倾国的。白居易《长恨歌》即是一例,它流传久远,代表了传统文化心理中对“倾城之恋”的普遍看法,这看法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贵妃专宠、君王误国的怨恨,乃至于皇帝不杀美女恋人不足以平民愤:“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一是对爱情永存,超越生死这一境界的恋慕:“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说白了,就是误国是不好的,但两情相悦永无尽时还是好的。这里当然有一个矛盾,在父权制为中心的社会,绝色美女即是国宝,理所当然归父权制最高一级的皇上所有:“从此君王不早朝。”诗中对君王的批评顺水推舟,建立在美色一祸水这一潜在前提下。对此,周作人写道:“中国民间或民间文学上相传的美妇人是谁?我们退一步,从历史和小说上来找看,有了几个,却是都不幸,也即是坏人,倾了人家的国也送了自己的命。如妲己被武王所斩,西施为越王所沉,虞姬自杀,貂禅挨了关老爷一大刀。”[11]美色,有双重的危害性,它是祸国殃己,这是父权制封建社会的女性定义。不过,《长恨歌》又把这一定义从具体的现实语境中抽离出,开辟了天上境界,它以君王之思消解了六军不发,必求一女之死的残酷性。女性的死,成全了唐玄宗千古情人的美名。当然,作为一个传统作品,我们可能不一定从上述视点考虑《长恨歌》,因为关于它已经有了一系列约定俗成的解释,但是,一旦读者自省到自己的女性身份或作为女性读者来读它,就可能在它的一般的男性作品文本中找到类似的聚焦点。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家指出,对这种作品的方式是需要警惕的:“通过这种方式,这些小说中的戏剧性结构诱导女人加入那种把女人当作自由的障碍的幻象。《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形象,但她的角色最明显不过了,她的死免去了弗雷德里克·亨利感觉到她所带来的负担,从而来精心地构筑田园诗一样美好的爱并把自己当作一个‘世界对立的牺牲品’”。[12]“菲特利总结道:‘如果我们在读完此书时潸然泪下,那是为了弗雷德里克·亨利,而不是为了凯瑟琳。我们所有的眼泪最终都只是为男人流的,因为在这部书的世界里,男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女性阅读这个古典的爱情故事,并体验这种女人的理想的形象的寓意,即简单又清楚,即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唯一的一个好女人只是一个死去的人’(71页)。不论这个寓意是否这样简单,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读者必须接受弗雷德里克·亨利的视点才能欣赏结尾时的那种悲怆之情。”[13]换言之,也只有接受唐玄宗的视点才能欣赏《长恨歌》。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这个根本点上是反传奇的,她在两个层次上显示了冷嘲的,反讽的态度。一个层面是不存在美色与倾城的联系,就小说女主人公而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所谓“成全”,实为反语,因为这中间的逻辑是荒唐与怪诞的。犹如张爱玲自辩说:“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的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在一切时代中生活过的记忆,这比了望将来要明晰,亲切。于是他对于周围的现实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疑心这是个荒唐的,古代的世界,阴暗而明亮的。”[14]孤独、被抛弃的个体、古今错位的荒唐感,这是现代人对自己处境的意识。而且,在张爱玲看来,“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他们平凡,与主宰社会、政治风云的大事件不相干,若有联系,也必是荒谬的。这样平凡而众多的不相干,想必是张爱玲希望表达的一种“苍凉的启示。”
假如把“倾城”当作一种无端地介入人物命运的力量,我们还可以看到,无论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之恋”,爱情传奇,也是不存在的。张爱玲用这样一个故事对“倾城之恋”的阐释,不能不说是对古往今来男性文本中建构的爱情神话的嘲讽。傅雷以男性读者的身份看到,作品“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写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这一评语,用于范柳原是合适的,用于流苏的描写,就未免轻飘。张爱玲作品的老练是在这里,她一开始走上文坛,就带着她对爱情幻想不屑的冷嘲。和“五四”以来许多表现恋爱婚姻的作家比较,张爱玲独树一帜的是在这一点上,她描写男女婚姻,多数与金钱利害死死纠缠。金钱令女性沦为商品,又令她们成为有意识的商品推销者,为推销自己或子女而彼此厮杀。在这里,没有人性,女人与男人为敌,女人与女人为敌,张爱玲写出了一个封建腐朽气息与洋场利欲恶臭交织的社会里女性的变态与沉沦。她喜欢的“参差的对照”用之于范柳原与白流苏,我们可以看到,流苏的调情,背后是生存的焦灼与无奈,这与范柳原是不大一样的。不一样姑且用范柳原念错的一句古诗来说明,范柳原叹流苏不爱他,引《诗经》上击鼓(邶风)中句子:“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但我们知道,原文是“与子成说”。成说,指的是订约,是夫妻白头偕老的盟誓。范柳原念“成说”为“相悦”,必不是张爱玲的笔误,而是他的愿望,说成调情,也没什么不可以。但流苏要的则不是调情,而是“成说”,她要一纸婚契。在一时的相悦与一生的婚契后,柳原与流苏都不存爱情天长地久之心。所以说,这里面,经济利害是在场者,爱情是不在场的。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旨在求生存,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于是在她笔下,范柳原的调情是主动的、高等的,流苏则处于应战、拙于防范的状态,“她如临大敌,结果毫无动静。她起初倒觉得不安,仿佛下楼梯的时候踏空了一级,心里异常怔忡,后来也就惯了。”又或者“她把两双手按在腮颊上,手心却是冰冷的。”这都是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不同之点。构成对照的是流苏始终清醒她的盘算,她算得到:“或许他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带了较优的议和条件。”她也明白她的底数:“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禁不起老 当她再次赴港时,她是失败者的心情,因为这种屈服:“内中还搀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份。”即使在柳原终于得手的那一晚,张爱玲也没有放过流苏那种欲盖弥彰的创痛感:“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他待她也不过如此!她不由得寒心。”在对这种心理的捕捉和观察上,张爱玲传达了她的并非“顽皮而风雅的”态度。如她自述:“不记得是不是《论语》上有这样两句话:‘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这两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们明白了一件事的内情,与一个人内心的曲折,我们也都‘哀矜而勿喜’吧。”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版本的“娜拉走后怎样”,几千年前,诗经·柏舟(邶风)一诗诉说了一个弃妇无处容身、忧愤郁结的心情,几千年后,张爱玲取柏舟诗境,重写了弃妇的故事。无论是《长恨歌》中升天的贵妃,还是张爱玲笔下点蚊烟香的流苏,他们生命和感情的悲剧都不是男性文本中的“倾城之恋”可以包容的。张爱玲说:“‘如匪浣衣,那一个譬喻,我尤其喜欢。堆在盆旁的脏衣服的气味,恐怕不是男性读者们所能领略的罢?”张爱玲没有直接给出娜拉们应该怎样的答案,但她表达了“那种杂乱不洁,壅塞的忧伤”。当你读到“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对于这样的忧伤,还能说什么呢?
chubby藻
巴黎的海
木小米
暗黑倾城之恋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是夜,茫茫的夜空一片黑暗,月亮被轻纱似的薄云所覆盖,只透出些许迷蒙的光,星星也忘记了闪烁,整片夜空都是一片惨淡的模样。
在洛水市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个女孩在黑暗中靠在墙角的阴影下,默默地流着泪。在茫茫的世界里,她是那么渺小而无助。
那是一张倔强的脸,好像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精致的五官异常秀美,一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现在充满了泪水,就像月光下天山顶上的绝美天池,盈盈的美丽空灵。在夜色朦胧中别有一番妖娆动人。那副梨花带雨的柔弱样子让人心疼,使人不自觉地想把她抱在怀里安慰一番。
但她所透出来的那种坚毅却让人望而却步,她望着朦胧迷幻的夜空静静的出神,任由晶莹的泪水打在地上,发出“嘀嗒、嘀嗒”的响声,让人联想到海中美丽鲛人的名贵眼泪。虽然声音不大,但在这寂静的夜晚却那样清晰。朦胧的月光照在她的身上,在地上投下了她娇小的阴影,此时她的心情也想这夜空一样,黑暗、孤寂、哀伤、迷茫和不知所措的无助感,此时的她就像……
怪物S
我一年前读过几次,将我自己的见解告诉你。
优点:1.对白流苏心里的绝望写的很透彻,她完完全全是将范柳原当做离开困境的工具,就像范柳原的那句,你是个很传统的女人。传统的白流苏只能想到用传统的婚姻方式套住范柳原带她逃离苦海。可以说,为了这个目的,她豁了出去(文中有具体方式)。
2.对配角的描写到位,一开场,就是白流苏娘家那边对白流苏或明或暗的嫌恶,让人真真切切明白为什么白流苏对范柳原爱得不深,却拼了命的要抓住他,这也可是伏笔。
3.从通篇而言,最厉害的可谓是语言的含蓄,有味儿。许多语言反复出现,如月亮、你是个传统的女人。张爱玲擅长写月,但并不团圆,一如文中人物和她自己。
缺点:1.文章进度过快,个人认为,可以写得更长,但是短更能给人遐想,很多话不必明说。就像我刚开始看《金锁记》也有这个感觉,认为好虽好,太快了。但看完《怨女》后,还是更认同《金锁记》,看你怎么认为吧
2.语言过于激烈。张的小说大都有这个趋向,譬如沉香屑里女主人公直接来了一句“我爱他”,当时看的时候震惊了一下,但看多了我就自然而然将它列为张的语言特色。这可能也是当时的她差点被列入周瘦鹃一行人的原因吧。
lulu914
张爱玲的小说住突出的一种优点就是:
一)、内容很细 细到我们的生活中 很写实 让人产生共鸣
二)、感情描写和心理描写很到位
三)比喻用得恰当 而且言语很是犀利 能够让人反思
缺点在于
作品所写的范围太过于狭隘 虽然能够很好的表现出当时的社会 但是只是社会上的男男女女 这点和鸳鸯蝴蝶派的 很是相像!太儿女情长了
halaxing
2012华语新锐小说大赛首赛季前20名入围作品推荐你看看(⊙o⊙)哦冠军:苍灵渡 作者:天下尘埃
点评:构思精妙、笔触细腻的恋情之旅,故事可圈可点。文笔娴熟,悬念设置很足。古代战争或古代爱情题材都不新奇,但作者用细腻的语言将一个本来普通的故事包裹到一个不尽相同的壳中,用战场这个特殊背景给情节发展设置若干顺理成章又变化起伏的铺垫,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总体来说这仍然是一部女性气息浓郁的小说,若能在后半程适当增添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场面、战略铺排,节奏想必会更加紧凑,整体风格也会兼具婉约与大气,让人更加手不释卷。
简介:荷香垸莲花摇曳,一段掩埋了十九年前的恩怨情仇,再现苍灵渡。是谁,曾在渡口丢失了深爱?又是谁,没有好好去珍惜她的心?生命逝去,但爱和善良却在渡口徘徊,等爱的祉莲最终没有等来全心全意的爱情,却化身福祉之莲,决定了战事的逆转。
亚军:观世音的玫瑰 作者:伽蓝净影
点评:情感戏多于职场戏,小说略有小资基调。故事题材现实,冷静叙述中满是生活最琐碎的真相。书名很别出心裁,将出尘离世的观世音与最世俗而浓烈的玫瑰放在一起,构成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以情感记者的视角去记录一个个凡人的生活,这样的讲述方式不但让读者了解了故事,还多多少少触摸到故事之后的背景,反映出很多社会问题。文笔朴素自然,无甚刻意的雕琢和花边修饰,是一部题材立意较为独特的作品。
季军:一只狗狗的日记 作者:zhsha1993
点评:著名作家夏目漱石作品《我是猫》中以一只家养猫的角度旁观人类生活,而本文以一只摩萨犬的口吻,用日记的形式记录着狗狗的每日见闻。颇有新意的视角,用拟人化的语言讲述一只狗狗眼中的人类世界,在这双眼睛里,有冷静观察也有感同身受。笔调轻松而且富有趣味,狗狗与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份宠物情缘令人感动。很少读到这样不带功利性的作品,非常纯真,具有不错的影视改编潜力。美中不足是缺乏故事核,日记风味浓郁但故事线不突出。
第4名
婚姻的背后 作者:秋雨春燕
点评:小说以一个大时代作为背景,以一种缓慢的姿态来讲述一个普通女子的爱情故事,因而文章处处无不体现着平淡和朴实。然而,就是这样淳朴的故事,方才让我们更加明了平淡才是真这一事实。初恋是美好的纯净的,也是最令人怀念的,可是思雨的初恋却很短暂,她选择了自我流放,放弃了自己真正的挚爱,令人无限感慨。略有不足之处就是作品结构还有一点不严谨,请作者稍作修改。总体来说作品的情节很吸引人,平凡的故事让人感动至深,喜欢。
第5名
90后的婚姻生活 作者:宁夏百合
点评:小说开篇便以热闹非凡的文字构成一帧美丽的画幅,人物在刚一出场便处处洋溢着青春非凡的气息。两个年轻的90后孩子因为一时的懵懂和萌动,有了那样令人唏嘘的结局。瑶瑶的第一次婚姻是所有即将和已经走入婚姻的年轻的80、90后男女们的真实写照,或者换句话说更像是一种冲动后的惩罚。小说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刻画人物形象鲜明饱满,情节引人入胜更令人反思,美中不足之处是文笔还略显稚嫩,有些词句需要再经过仔细推敲润色。
第6名
缘崖孩儿 作者:安奕anyi
点评:这是一部能令人感动的小说。而“感动“在词典里有两种解释:一是“触动”,一是“受外界的影响而激动”。也就是说,读这部小说的人都会被触动,都会因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而激动。或许因为小说中描述的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悲剧,而只有悲剧才往往能触动人心,尤其是贴近我们现实生活的。不过,尽管是像余华《活着》一样以故事的形式来记录整部小说,但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上,仍能发现小说化的痕迹,不能完全将人带入真正真实的境地。第7名
商梦·玉色溋(妇好传奇) 作者:苹舞
点评:文字清新雅致,温婉动人,大有惊艳之感,故事平实却又丝丝入扣,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商朝跃然纸上。商朝的女人大都被苏妲己给掩盖了光芒,但仍有一些即便历史也难以泯灭,作者笔下的妇好,亦正是其中。作为一个独特的女性历史人物,是很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可以说选题很好。而在人物描述、故事情节安排上,亦有不少亮点。通过这部作品,读者能了解的不仅仅是一个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女性历史人物,还有商朝浩瀚的文化特色。
第8名
漫长疗愈——献给婚姻系研究生 作者:蕴洋
点评:没有男欢女爱的缠缠绵绵,没有穿越空间的真假难辩,没有金钱权利虚伪诱惑,只有一个普通女人对走失的儿子的愧疚和想念。该文框架清晰,行文简洁、流畅,没有太多花哨的语句,但字里行间都渗透出丝丝情意,让人有一种手不释卷的感觉。文中的人物性格鲜明,刻画得淋漓尽致。与当代流行的文不同,这个文更像是一部正剧,一个公益广告,或者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很美、很伤,就如同是一道疤痕,让人不忍去揭开,但却必须去关心。
第9名
奈何生在帝王家 作者:初夏空心
点评:出场时稚嫩的女主在丧父后变得沉稳起来,担起国家重担,那样纯真无邪的长陵也一样摆脱不了生在帝王家应承担的命运。古有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三国鼎立,在本文中,也是三大势力的较量。拼的是头脑,比的是心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值得一看。文笔很好,落笔生花,处处可见华丽的词藻,描写很是细腻。人物形象不够饱满、圆润。尤其是前半部分男主、女主的刻意雕饰略显矫情。创新部分,一国两君,作者想法很大胆。
第10名
宅门心深 作者:安奕anyi
点评:描写到位,情感丰富,人物刻画深刻,有各自的鲜明性格。情节紧凑流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对于细节把握很好,但是整体来说,没有太大的新意,没有突破传统模式。主人公一次又一次被陷害被误会,但为了等待爱情,只能默默承受。整体来说还是一部值得阅读的小说——勾心斗角还是不择手段,掀起风波还是揭露阴谋?小说悬念迭起,将家斗风波展现得淋漓尽致,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第11名
半壁江山:红袖舞 作者:一念锁秋
点评:以第一人称书写的以历史上真实的帝王和时代为背景的戏说故事,给读者一定的亲切感,却更多局限了故事的跌宕。作者文笔精炼,词藻典雅,读起来甚有古风古韵。题材也因最近多部很火的描写“宫廷战”的连续剧,能吸引大部分女性读者的关注。始终贯穿着一种沉闷的格调,恰如古时宫廷中那挥之不去的阴暗感。但这种沉闷又随时可能发生突变,处处隐藏危机,在情节紧凑和人物心理战争上还可进一步加强。
第12名
《天可汗》 作者:尼奴尔达
点评:作者笔力深厚,文风大气磅礴。将故事的主线埋在杨妃与李世民身上,力求写出一个开创唐朝盛世的巨大历史变革过程。她是前朝公主,出生于辉煌的后宫,经历过城破国倾的惨烈,父死兄亡的悲情,却仍然选择了活下去。她为父死兄亡悲痛欲绝,却与权谋野心缠绕的男人爱恨纠缠。她的目光投射着一个伟大短暂王朝的倾覆,又注视着一个灿烂帝国的崛起。她矛盾而丰富的人生从来不是陪衬,她只活出自己。此文美中不足,开篇过于累赘冗长,让读者难以融入到这个两国更迭的情境中。
第13名
《永不永不说再见》 作者:琉梨
点评:这是一部以婚姻为主题的纯爱小说,不涉及金钱、权利,有的只是居家生活的柴米油盐。小说以一个80后新生代女性的目光来审视一场不尽完美的婚姻,脱下婚姻与爱恋的光环之后,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生活滋味,让人领悟抬头低头都会碰到的相处之道。文字并不华丽,甚至还有几分平淡,但却给人一种平实朴素的美感。如果说当前流行的总裁文、宫廷文是一顿丰盛的大餐,此文就像是饭后甜点,同样的精彩,同样令人回味无穷。 第14名
《无处可逃》 作者:翰夫
点评:
丰富的想象力,一环紧扣一环的故事,随着作者一点一点的拨开云雾,探索谜团。文笔朴实,虽偶有生涩,但胜在节奏明朗,且作者注重细节问题的处理,许多危险的场景常常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场西藏之行,寻找地球轴心的入口,题材因神秘而显新颖。好的故事除了讲述故事的方式、笔力,不论是人物的形象的刻画,还是事情发展的经过,都需要更多用心的润色,此文的开篇显然有所缺失,好在此后渐入佳境。
第15名
盛女的桃花档案 作者:微凉茉莉
点评:小说用大龄剩女这个当下最in的话题与读者进行着最大限度的契合,加之本文的主人公别具一格的“律师”这一特殊身份,故事中的冲突性可想而知,从故事的卖点来说已经赢在起跑线上。做“剩女”还是“盛女”?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书中女主角坚强的信念,恰到好处的悬念铺设巧妙地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在人物刻画的着力点和情境氛围的描绘方面都有待加强。
第16名
血腥圆片 作者:我爱寒霜
点评:小说创意新颖,天马行空的构思让人颇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作者用不同人在不同的时间在得到相似的圆片之后发生的事,一步步的把读者引入自己所构思的情节,让读者不得不被其吸引:那个图片的神秘究竟背后隐藏着什么,一万年前“外星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作者巧妙的设下谜团,然后一点点的解开,给人一种心痒难耐的感觉。作者刻意的每个情景强调时间,这是作者聪明的地方,用时间连接情节可以让人觉得连贯、真实,不显得突兀。
第17名
醉心一梦潇潇然 作者:凌歌
点评:城市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孤单,这是个孤单的年代。身为女人,爱情与事业,一如鱼和熊掌,似乎永远都是不可兼而得之。留学归来的电视台主编辛小然,豪门淑女萧冉,画廊艺术家兰田,服装设计师简耽,这四个性格迥异的女人之间缠绕编织着亲情、友情,一次次经历着自我的蜕变及挣扎。她们在繁华的都市和人群一再擦肩而过,努力坚强却又内心彷徨,仿佛拥挤但最终落单。这是一个职场小说,不是杜拉拉升职记,却可以看做中国版的欲望都市。
第18名
爱你如深海 作者:夜莺玫瑰
点评:开篇有些凌乱,剧情跳转不够自然,但是结构安排比较有新意,不时插叙简短回忆,将现实与回忆的衔接处理好全文就更出彩了。作者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除去开篇的啰嗦,后文越来越流畅,赏之大快。情节上层层递进,伏笔一步步揭晓,将读者渐渐带入故事的中心,陷入情感的漩涡。虽然选材不是很新颖,但切合时下流行话题,且在写作手法上有了突破,令人眼前一亮。人物形象相对较丰满,对比鲜明,细节处还需打磨,终能展露珍珠的润泽。
第19名
逃往米兰的春天 作者:朝颜儿
点评:文笔结构不繁琐处处彰显着简洁,然而细节处却时刻透露着作者心思,其间的细腻令人为之动容。小说在开篇之时淡淡的温馨感便铺面开来,此后更是以一种淡雅的姿态在用心地诉说着一个唯美的故事。不可否认作者文笔略显稚嫩,然而,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故事本身所独有的美感和魅力。即便《春天》看起来更像是一朵清新淡雅的小花,但也在一众百花中独自吐露着属于自己的芬芳。
第20名
薄欢 作者:沈留白
点评:董事长和职员之间的感情,难免落入俗套。但作者通过一点一滴的情感推进,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别后重逢的爱情故事。相爱的人多少次擦肩而过,让读者也伤心无奈。文笔流畅,情节水到渠成,偶有细节描写欠佳。人物形象鲜明,女主性格落落大方,男主温文儒雅,刻画传神,塑造得较为成功。文中多次提到的香水系列产品乃作者原创,作者对时尚界的憧憬都应用到了文中。
原贴:倾城之恋的小说
luokaipanda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njzgydlp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写的哦,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
《倾城之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而且我相信,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这些动听的情节包括范柳原和白流苏人性的可爱处、可笑处、可怜处、可悲处、可鄙处、可亲可信处等,而她们身后香港陷落这个宏阔背景,是他们之间某种关系的宏大隐喻,这种关系就是范、白之间特殊的战争……是男与女的“战争”、生与死的“战争”、爱与恨的“战争”,即人性之间的“战争”。于是我们看到这种战争在不断地展开着,看到两个难分上下、同样聪明而自私的男女,怎样斤斤计较着自己的得失,怎样绞尽脑汁地算计着对方,期期艾艾地强迫着对方,又被对方强迫着进一步,退半步。
但故事动听之处更在于,他们在相互争斗中萌生了爱情。流苏是一个相当厉害的女人,她不经意的低头,便成了范柳原心动的理由,如徐志摩笔下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白流苏正是以这种温柔、妩媚、优雅、风情万种的姿态捕获了范公子那颗漂泊的心。然而就像流苏不相信那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她最初也不相信范柳原的感情;“范柳原真心喜欢她么?那倒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无所依傍使她变得防范,防范使她变得自私,自私使她头脑清楚,即一开始,她对柳原就抱着战争似的戒备状态。实质上,流苏又未尝不想从对方身上获得爱情的战果呢,只不过她采取的是以守为攻的方法。当柳原把“战场”从上海移到香港向流苏发出挑战时,流苏明白他的意思,“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而说到那战争的目的,无非是柳原想征服流苏又不愿意和她结婚,不愿自缚一个包袱。流苏却一心想和范柳原结婚,当然结婚又有爱是最好不过的,但那是其次的事,或者说是妄想,正如文中所说的:“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们在香港相遇,一次次语言上的交锋代表了他们人性碰撞的序幕,自私、聪明、自卑、对彼此的洞察态度,流苏戒备森严,而柳原欲擒故纵。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黒子当当当
宝贝你如果想要小说封面的话可以下载汤圆创作去汤圆创作问问那些美工,因为汤圆创作有很多美工都在做免费练手封,你也可以去回复他们。
千小钰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桑的故事——不问也罢!
陈数版的电视剧拍的也是不错的,虽然和张爱玲的原著有点大相径庭
小胖超超小胖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sfrabbit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是啊,传奇里?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但这些传奇真的是爱情的样板吗?未必。传奇故事中的爱情本是我们所向往的完美境界,但经过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当作政治工具之后,其中的人物已经“面目全非”了,逐渐被神话,神一般都是完美的,这就更反衬出我们凡人的弱点和现实生活的平庸无味,正是基于对人们这种平凡的世俗状态的认识,小说才自始至终的在为本应成为传奇的故事进行改造或者说是还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规律和逻辑,一切都是普通人应该做的应该想的,从而消除了神话传奇的绝对性、纯粹性和?高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与算计。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希望对亲有所帮助。
饭饭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
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
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吃了个肚歪
《倾城之恋》最后一段话是: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沧桑的故事——不问也罢!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扩展资料:《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莫陌
楼上的 香港的涂炭成就白柳之恋? 所以说佳人倾城,红颜祸水?张爱玲对这种观点大概会嗤之以鼻吧 香港陷落与流苏有何关系 白柳之情大概也就只有两次是真情吧:墙角下的一席话 战时晚上的一次相拥 除此之外说真情有些勉强 战争让人抛弃了以前的种种私心,一时间,除了身边人之外的财色都是身外物,所以两个人有了个恋爱的可能 可是战争之后呢 财色依旧成为考虑因素 恋爱就谈不上了 白柳只是有了平常人能有的平常婚姻而已 至于爱情 实在单薄的可怜
fantao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应该算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也算是那个社会的受害者吧。小说和电视剧不同,小说没有写流苏在唐家的事,只是偶尔提到。那时的社会是残酷的,小说里比电视剧里更残酷了。小说中,流苏的世界只有她一个人,什么白老太太,什么宝络,都不是。而在那种情况下,流苏处处受气,家人所有的不快都怨在他头上,导致流苏对这个世界失望,他开始意识到,钱的重要。而那所谓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共老”的爱情,都是假的。因此,她开始对范柳原,并不是爱,而范柳也是知道的。那时,他只想和范柳原结婚,嫁给一个有钱人,让那些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但到后来,那次轰炸之后,便真是爱了,而此时,流苏的人生观便改变了,便知道别人的看法不重要,自己活着,是为自己,也是为自己最爱的人。
2、电影版:
改编自张爱玲经典小说。剧情描述40年代的上海,富户白家的养女流苏,嫁给一纨绔子弟。婚后不久因夫妻不和而离异,流苏带着首饰和钱财回娘家居住。此时,白家已经败落,经济拮据,流苏所有资财,数年间被兄长花光。自此,她在家中的处境日渐困苦。
白家好友徐太太,为白家七妹宝络做媒,介绍南洋华侨范柳原。范留学英国,后返沪经商,生活浪漫不羁。相亲之日,宝络央求流苏作伴。不料范却钟情流苏,整晚与她共舞,而将宝络冷落一旁。宝络婚事无望,家人怪罪于流苏,流苏有口难言。两人互相倾慕,发展出一段华丽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柳原因公去香港,徐大南迁时邀流苏同行,流苏与柳原在香港重逢,坠入爱河。风流的柳原并没有结婚的打算,流苏不甘妥协回到上海。柳原来电请她来港相聚,为情驱使的流苏赴港与柳原同居。最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在漫天烽火下,柳原去不了英国,两人遂在报上发了结婚启事,倾城的香港繁华美梦虽尽碎,却造就了陷落中的范、白在香港暂过平淡的同居生活。
3、电视剧版:
该剧根据中国传奇女作家张爱玲经典小说《倾城之恋》改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祖上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出阁,白老太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向各房筹钱,老三白良越、老四白良泳两家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
白流苏嫁的是当时上海滩数一数二的暴发户唐家的少爷唐一元,这桩婚事轰动一时。老谋深算的唐老爷为了在“富”上再加一个“贵”,替儿子安排了这门封建婚姻。白流苏想要逃离破落的白公馆,不想只是从一个牢笼跳到了另一个火坑。唐老爷骨子里根本看不起白家因循守旧、死要面子的做派,唐一元婚后依然游手好闲、拈花惹草,白流苏奔波于两家的同时,还要应付丈夫的风流账,心力交瘁。
唐一元跟着小姨娘抽大烟,被唐老爷发现,将小姨娘逐出家门。唐一元变本加厉,竟然在白流苏怀孕期间将唱评弹的胡云纳为小妾。白流苏深感绝望,肚中的孩子也意外流产,失去孙儿的唐老爷默许了儿子的做法,白流苏在唐家受尽冷落,度日如年,甚至被唐一元用枪指着头。白流苏决定离婚,但是穷酸的白家和要面子的唐家都不同意离婚,白流苏求告无门,万念俱灰上吊自杀,幸被妹妹宝络所救,也只有宝络一人理解她的痛苦。白流苏无奈,只好担了唐家人的名份回娘家住,唐家给了一笔足以让白流苏下半生衣食无忧的生活费,要求就是只要唐一元活着,白流苏就不许嫁人。
白流苏在白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势利的嫂嫂逼她交饭钱,兄长想方设法算计她的钱,见白流苏没钱了,就又给她冷脸。白流苏的心事只能与妹妹宝络讲,姐妹俩感情加深。白流苏卖掉首饰打官司,终于和唐一元离婚了。唐一元很快厌倦了胡云,又跟梁梦丽结婚了。唐一元遭绑架,白流苏不计前嫌,深明大义,将他赎了回来,唐老爷后悔错过了这样一个好媳妇。唐一元和梁梦丽因吸食鸦片过量双双暴毙。唐老爷开出丰厚的价钱,希望白流苏回唐家过继一个侄子传承香火。白家众人企图让白流苏重回唐家,以解除自家困境,而宝络则劝姐姐不要守一辈子活寡。
香港。范柳原本是印尼富商范天和的私生子,因父亲突然去世,范家族人剥夺他的遗产继承权,失去经济支持的范柳原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流落街头,靠出卖苦力度日,受尽欺辱,误入黑帮。在一次绑票案中,范柳原帮助上海商人徐先生顺利逃脱,而徐先生的夫人徐太太正是白流苏的媒人。
在陷入人生低谷的时候,范柳原遇到了温柔善良的洪莲,两人深深相恋却遭到洪莲哥哥的反对。同时,范柳原结识了才华出众却生活潦倒的邱律师。在邱律师的帮助下,范柳原前往英国,历尽艰险拿到了自己的出身证明,打赢了遗产官司,继承了千万财产,一夜之间暴富。然而等范柳原回到香港,洪莲已经在哥哥的逼迫下另嫁他人,范柳原伤心欲绝。洪莲婚后郁郁寡欢,很快生病去世,洪莲的死成了范柳原心中永远的痛。从此,范柳原变得玩世不恭、游戏感情。
曾被范柳原救过一命的徐先生看在眼里,想帮范柳原解开心结,邀请范柳原到上海散心,并让徐太太介绍女朋友给范柳原。在徐太太的热心安排下,范柳原和白家七小姐宝络相亲,却对陪客的白流苏留下深刻印象。白流苏在跳舞时不慎抢了宝络的风头,遭到家人的冷言冷语,宝络的误会也令白流苏伤心不已。流苏在白家的处境愈加艰难。
回港后的范柳原对白流苏念念不忘,委托徐太太邀请白流苏去香港。白家人则希望白流苏回唐家,白流苏面临选择:回唐家守活寡,还是去前途未卜的香港。白流苏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去了香港。
然而在与范柳原的交往中,白流苏发现范柳原虽迷恋她,却只不过把她当作情人看待,不想与她结婚,不愿给她任何承诺。从邱律师口中,白流苏知道了范柳原的过去,知道了死去的洪莲,她内心为范柳原的痴情感动,但是她仍然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决不做情人。范柳原对白流苏的坚持又爱又恨,故意对她忽冷忽热,并在白流苏面前对印度公主大献殷勤。
此时上海战火蔓延,宝络在白家受到哥嫂冤枉,差点以死表明清白,她孤身上路送亲生母亲的骨灰回老家,与家中失去联系。白流苏得知消息心急如焚,欲赶回上海。
白流苏回上海的前一天晚上,她与范柳原的心情都极为复杂。范柳原给白流苏打电话,却固执地不肯说话,白流苏一度想缴械投降,但她所坚持的尊严最后还是战胜了冲动。
白流苏和宝络是同时回到家的,流苏发现宝络经过这次历险,已经迅速成长为有思想有胆识的女孩,她还勇敢地爱上了救命恩人抗日军官赵秋生。宝络毅然追随赵秋生去了抗日后方医院,为了爱情,为了救国的理想,宝络仿佛获得了新生,充满了热情和斗志。
白流苏的离去使范柳原更加消沉,而此时范家后人拿出所谓的新证据欲重新夺回范柳原的财产。范柳原几乎想放弃,邱律师怒斥其懦夫行为。疲于应付的范柳原对白流苏的思念日益加深。
白家愈加破败,为维持生计,白老太将白公馆的部分房屋出租。白流苏沦落到与下人同住一屋。租客吴先生仰慕白流苏的才学并向她求婚,与此同时白流苏又接到了范柳原要她再次赴港的电话。白流苏再一次去了香港。
在香港机场一见面,白流苏和范柳原的感情像火山一样迸发。白流苏要得只是一个真正爱自己的范柳原,而不是因为洪莲而爱上自己。即使范柳原依然没有给她任何承诺,但白流苏已经不在乎这些,她承认自己已经深深爱上了范柳原,她决心抛开一切,做情人也不在乎了。两个人就这样如胶似漆地相爱着。
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遭日寇攻击,白良越、白良泳两家外逃,最终却又回到白家。宝络与赵秋生举行了战地婚礼。
香港沦陷,整座城市遭到轰炸。范柳原急欲回伦敦处理事务,不得不与白流苏分离,却因战事而未能成行。白流苏冒着炮火去找范柳原。面临生死边缘,一切世俗的束缚都褪去了,范柳原终于敞开心扉,在炮火中大声向白流苏求婚!
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市,也成就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是为倾城之恋。
小说电视剧电影我全都看过。感觉其实电影更忠于原著。不论是情节上还是人物形象、性格和影片整体基调,和张爱玲的苍凉、凄苦、永远是悲里透着冷的一贯写作风格很像。而电视剧却更温暖了,少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成年人恋爱的猜忌,白流苏更大气也更正直,完全没有了原著里白流苏应有的"小肚鸡肠"和“精明算计”,范柳原也太正义凛然了。不过对比两版白流苏我还是偏向陈数的。虽然过于大气但是很有气质也很亮眼。电影版的实在不养眼啊~发哥的范柳原倒是挺经典。
呵呵~个人浅见~希望对你有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