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成为千古名帖那是在古代,若在现在,就是书协主席写成这样,也会被骂作丑书的!
阅读作文稿
[作品]唐颜真卿祭侄稿及其笔法
《祭侄稿》(又称《侄季明文稿)》,唐颜真卿书,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稿》总共二百二十八字,三十三行,字数不多,但字字体现了颜真卿深厚的...
懒猪ZX
颜真卿、字清臣,临沂人,官至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善正行书,结笔浓修,尤尚字学,可谓书之大雅矣。六一题跋云:公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自可以先后传世无穷。
鲁公作真书,大气磅礴,雄伟绝伦。草尤有浓云騶起,雷霆俱发之势。颜书传至今日,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
祭侄文稿是安史之乱之后,颜真卿找到侄子头颅后写的一篇祭文。从通篇看,圈圈点点,涂涂抹抹,可见当时鲁公的悲伤心情。就是这一篇无意佳乃佳的文稿,成为了天下第二行书。当然,足见鲁公深厚的书法功底。
jenny微
日复一日
书法艺术的一些特点:
1、精彩的作品大都是在无意中写出来的。正所谓无意佳而佳。
2、艺术精品一定有缺点,也就是不完美。无论是维纳斯像,没有胳膊;还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都是草稿。包括赵孟頫的精品都是书信手稿。
3、非常精心的把每个字都写完美无缺了,整篇的神采气韵就没了。左右逢源,排列的整整齐齐,那是印刷品,这不属于艺术范畴。想追求完美,失去的就会更多。这个深刻道理出自道家文化。可见书法艺术是很难的,绝不是一个单纯写字的问题,内中包涵着深刻的哲理。
4、艺术品是作者一刹那间灵感的体现,是感情变化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事先精心设计出来的,或者说不是作者冷静思考的结果。当然,这种灵感必须建立在平时刻苦训练的基础上,必须有深厚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灵感来时随心所欲,任意挥洒,笔到字成。否则有再大的灵感也没用。
南瓜
颜翁的祭侄文稿的艺术,堪称经典绝唱。
在不同的侧面分析,各有其美,从书写的节奏,一如悲切的古音,苍茫厚重,写字不如说成强烈心音诉诸。
字字之间,笔画之间,似乎就是富有节奏的音符。这是书法艺术与音乐艺术对比理解的同构。
书法因为气势驰鹜与气韵流动,在欣赏过程往往联想到乐曲的律动,祭侄文稿的笔意若此,富有悲愤的交响浑然于笔墨里。
或许这是自己的想象力,初唐是一个静谧的时期,褚遂良,欧阳询的书法延续了晋文人温雅平静的韵味期。到了晚唐的战乱时期,颜真卿所在的时代,开始了国运纷乱,人的心境起伏跌宕,书墨笔画化成了雄强不羁。不那样平静,有了突兀。
或许祭侄稿,应运而生,代表了此时期书法内蕴有了倔强的一面,书写形式也随之而起着重大变革。其节奏舒缓曲变为大起大落的音律。何况颜真卿在这篇手书,怀抱悲愤欲绝而写就,更加表现了心境与笔画双节奏的同构。成就绝唱版本,亦乃旷世绝笔。
由此书法强烈节奏,因心境而造,心境由世态而铸。
祭侄文稿的书写节奏,由此跌宕。体现了悲愤之写照。
因而后人把祭侄文稿的节奏的艺术性,胜于王羲之的兰亭。
姽婳将军
颜真卿当时担任的职务是挑毛病的监察御史, 所以他在朝堂总是能挑出一大堆的毛病, 宰相杨国忠对他是烦不胜烦。
753年,杨国忠找了个机会把他贬为平原太守。
对颜真卿来说,去哪都无所谓, 反正都是为国家做贡献嘛。
可当他来到平原郡后,发现麻烦大了: “安禄山手握20万大军,并且大肆更换将领,莫非他敢造反?” 不管别人信不信,颜真卿反正信了。
表面上,颜真卿每天都在游轮上开party, 过得是没羞没臊的腐败生活。
实际上他暗中招募了工程队, 修缮城墙、招募壮丁、整修兵器、储备粮草, 将一个平原郡打造的犹如铁桶一般。
755年,安禄山扯旗造反,直奔长安而去。 面对安禄山如云的铁骑, 黄河以北的地方全都像是豆腐一般,一碰就碎。
可当他们来到平原郡的时候,懵逼了: “这地方就是个王八壳,打不动、撤不了。”
当消息传到长安时,唐玄宗叹息: “河北24郡,只有颜真卿一个忠臣。 我以前不了解他,是我的失误啊。”
这时候,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担任常山太守, 兄弟二人联手御敌。 并且联络了沦陷的17个郡组成“反安联盟”, 由于颜真卿在平原郡的贡献最突出, 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总盟主,带领大家归顺朝廷。
这样一来,联盟拥兵20万, 截断了河北的交通线, 这是颜真卿人生最光彩的时刻。
可安史大军毕竟是久经考验的军队, 颜真卿带领的联盟只是乌合之众。
当安禄山回过神来:“原来是你小子跟我作对,弄死你。”
史思明、尹子奇带领兵马调转方向, 麾下铁骑犹如刷子一般,把河北大地又刷了一遍。
那些乌合之众根本抵抗不了一个回合, 纷纷向安禄山献上娇嫩的膝盖, 到最后就只剩平原郡和周边的博平、清河还在坚持。
在这次“河北大扫荡”中, 安禄山充分发挥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以报复河北民众对他的不支持。
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和颜季明抵抗不住, 被冲进城中的叛军残忍杀害。
后来,颜真卿派另一个侄子颜泉明去常山, 寻找颜杲卿父子的尸骨, 却只找到颜季明的头骨和颜杲卿的一只脚。
最亲的亲人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自己却没有能力手刃仇敌,为他们报仇, 颜真卿痛哭流涕, 既为亲人的遭遇伤心,也为国家沦落而难过。
这是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话。
他怀着满腔悲愤的心情,为侄子和兄弟的死起草祭文, 心情激荡的无法控制, 以至于这篇稿子到处都是涂抹修改的地方。
但正因为没有任何刻意为之的修饰, 这幅帖子反而充满了率真、意气的流畅, 一举超越众多书法名家精心雕琢的作品, 被评为“中国第二行书。”
排名第一的,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 排名第三的,是苏东坡写的寒食帖。
正如曹宝麟说: “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意挥洒, 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
有时候,你准备充足、全力以赴的去做某些事, 却未必能做的成。
有时候,你随心所欲、毫不在乎的去应付一下, 却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你的心态。 有时候,你引以为豪的东西, 恰恰是你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这时,你就要学会放弃。
徐健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古今第二行书,只有兰亭序才能碾压他,可惜的是兰亭真迹不知在何方,能看到的祭侄文稿便是第一了,我高考是学的书法,想走艺术,行书我没有主攻米芾的苕溪诗、赵孟頫的行书,这个祭侄文稿我写了不下50遍,一开始感觉,我靠写的这么潦草凌乱,真艺术,了解了其中的内涵后,就感觉这才是真性情。
悲伤痛楚溢于纸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感天动地。在他们下一辈中,最有才华人品最好的就是颜季明,他特别心疼这个侄子。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取义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艺术欣赏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不再卖弄。书法作品的鉴赏,不能光看文字是否优美,你要看到作者的情感,看到时光在这个作品上的流转。
孤城围困长时间的结果,就是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父陷子死 , 这是整篇书法中最惊心动魄的几个字,颜真卿用了最重的线条,当一个国家遭遇危难之时,每一个人如果都想着去自保,那么也就是巢倾卵覆,鸟巢都翻了,蛋怎么还能完好?
安pInG0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率真、随性”。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真情流露”。
充气娃娃很漂亮,但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都更喜欢真人。因为真人才有情感。
机器人会写字,也很漂亮,但机器人永远不可能写书法,因为机器人没有情感。
第一行书《兰亭序》、第二行书祭侄文稿,都是作者的真实情感流露,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艺术。
这就像一个人的气质,不是脸蛋漂亮就可以做到的。书法也是如此。字写得好的不一定是书法家,而书法家肯定是写字好的。因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还需具备功力、天赋、阅历、文化素养、人格魅力、信仰等等。
祭侄文稿和《兰亭序》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一是功力,二是心情,三是综合素养,三者缺一不可。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试想我们当代书法人条件比古人优越多了,为什么却难以超越古人?也是因为功力不济,时代浮躁,沉迷于功利书法。也可以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局限性,缺少魏晋风度,唐人气度。
后人对祭侄文稿的评价是:“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是在作者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当然祭侄文稿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极具史料价值。跟《兰亭序》一样,都是书与文的完美结合,所以才是不朽的艺术作品。
而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远胜《兰亭序》,第一个方面就是它的宋元之前极为罕见的真迹作品,距今已经1200多年历史,而且能够经历历史的风云变迁留存下来,可谓稀世珍宝。而《兰亭序》毕竟不是真迹是伪作。
所以,祭侄文稿才是千古第一名帖。
Nature
一、首先我觉得是人品居上,众所周知颜真卿是颜回的后人,同时颜氏家族又是中华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家族之一,(颜氏家训)现在都是我们学习和传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典籍。所以颜真卿的出色是家学渊源,在加上大唐的包容并蓄,使得唐代出现了书法的第二座高峰,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书法的传承与创新,所以颜真卿以人品立身,字也就呈现了独特的个人魅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颜筋”。
二、祭侄文稿为什么可以在通篇几乎修改涂抹的情况下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与颜真卿创作此文是的心情是一脉相承的,大家知道当颜真卿得知自己侄子遇害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这可以从他的文中可以看出“父陷子死、巢倾卵复”,所以在书写时没有在注重书法创作时所遵循的准则,这恰恰显得作品更加与众不同,但不可否认是即使心情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书法风格,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三、纵观天下三大行书,除第一外其实第二和第三的作者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是非常崇高的,颜真卿忠君报国,杀身成仁、苏东坡屡遭贬斥依然怀有赤子之心,在他们身上没有向命运低头的屈服,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人格的光辉,所以天下三大行书,我认为,王羲之在由隶转行开创的承前启下的书体,颜真卿则是光明磊落舍身付义的倾诉,苏东坡则是中国读书人在贬斥流放仍然是关心民间疾苦,位居高位时则心怀天下苍生的高尚情操。
谢谢你为回答打分!极差较差一般不错很棒感谢你的打分,你的打分对我们很重要!
重新打分
创建于2017.9.4编辑
高手零零舞
谢悟空邀请。
祭侄文稿为行书纸本,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勇敢抗敌的经过,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本卷笔调圆浑厚重,端庄持敬,通篇自首至尾,墨色因停顿起始黑灰浓枯,多有变化,有的更是凌乱不堪,被涂掉又重写,然又一气呵成。表现出其内心情绪的强烈、悲恸已不可抑,是他内心情感加上其书法素养的完全展示。
黄庭坚谓:"鲁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动人。"
台湾知名学者、作家、美学艺术家蒋勋先生曾写过一篇颜真卿「祭侄文稿」见证历史的文章,从事件情感与书法素养做了完美诠释:祭侄文稿字体大大小小涂改无数,一开始可能不习惯。但是正因为如此,真正面对第一手书写的墨迹真本,才可能领略书法随情绪流转的绝美经验,这样的审美经验书家本人也无法再次重复,后来者的刻意「临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五十岁书写的一篇祭文,一开始书写到年月日,「为干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岁次戊戌,庚午朔三日」,接着书写了自己当时的身分官职「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使,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颜真卿」,书帖前面六行,像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缓缓述说主题,主题是叔父祭悼死去的姪子颜季明,「以清酌庶馐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兵变,大军势如破竹,唐玄宗出奔逃亡四川,太子在甘肃即位,大唐江山靠几位重臣稳定。当时颜真卿守平原(山东陵县),他的堂兄颜杲卿守在第一线的常山(河北正定线西南)。颜杲卿孤城被围,阻挡了叛军南下,也舒缓了大唐整军备战的时间。常山城破,颜杲卿被俘,不肯投降,敌军以杲卿爱子颜季明的性命威胁,颜杲卿破口大骂叛军,被拔去了舌头,也就是文天祥「正气歌」中「为颜常山舌」的来源。结果,杲卿父子都遭杀害。两年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寻找到姪子颜季明的尸骸,悲家国之痛,伤青春之逝,「惟尔挺生,夙摽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
「祭侄文稿」的第二段是充满感伤的回忆,家族里优秀的青年后辈,生命正要开始,却遭屠戮残杀。笔触飞扬 叹为观止祭文随着颜真卿的情绪进入悲愤痛苦的压抑,「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祭侄文稿的第三段是乐章的高潮。「贼臣拥众不救」圈改涂去,改为「贼臣不救」,可以想见两次重复中颜真卿对历史小人误事的咬牙切齿,但是小人无名无姓,似乎连可以悲愤抗争的对象都没有。到了「父陷子死」是全文笔墨最重的部分,颜真卿书法美学沉着厚重磅礡大气的力度也达于巅峰。
「天不悔祸」是对颜季明年轻生命遭遇惨死的伤逝,「携尔首榇,及兹同还」,带回了季明的尸骸,「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祭侄文稿最后一段的笔墨变化非常大,从「方俟远日」等待有一天,也许战争结束了,可以为颜季明找一块墓地,「卜尔幽宅」,好好安葬这早逝的生命。写到这里,颜真卿情绪的悲恸纠结变成书法线条尖锐的高音,「魂而有知」开始,笔触流动飞扬起来,与颜体正楷的方正稳重不同,线条似乎逼压出书写者心里的剧痛,「无嗟久客」,不要在外漂荡太久啊,是最后对死者魂魄的一再叮咛。
结尾的「呜呼哀哉」干笔飞白,轻细的墨色像一缕飞起的灰烟,彷彿书写也随魂魄而去,颜真卿书法美学的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祭侄文稿」是难得的书法墨迹的珍本,也是历史文件血泪斑斑的杰作,与一般俗世「书匠」的人云亦云不同,是领悟书法美学最好的真迹。
如果大家想更广泛的了解,还可以看看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3月1日出版的图书《唐颜真卿祭侄稿及其笔法》
黄二二就这样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颜真卿是什么样的人?祭侄文稿的缘由?在说说成为千古名帖原因?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他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祭侄文稿的缘由来自那里呢?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大唐王朝沉浸在盛世繁华之中,歌舞升平的气氛在王朝里随处可见。他们只顾享受生活,却没有预料到,这时有两只黑手正伸向他们!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早已垂涎至高无上的皇权,对李隆基朝政腐败,和奸臣侫相杨国忠,怀恨不已。李隆基的贪淫好色,懈怠理政,看到了时机,经过密谋后以“讨国忠,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李隆基大惊失色,不由向群臣问道:“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忠臣焉”?
也就在此时,平原郡(山东德州)太守颜真卿不等诏令,早已挺身而出,发表檄文讨伐安禄山。
他独自带兵收复常山之后,急忙赶去寻找浴血奋战的颜氏一族,结果只找到了自己侄儿,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的头颅,可以想象得到颜真卿当时的心情,在痛苦和愤懑之间提笔写下了这篇祭侄文稿,里面夹杂了颜真卿很多难平的情绪。
此刻的颜真卿,写了又改,涂了又抹,千般情百般爱都洒在字里行间,心情悲痛非常。我们在看这篇文章时,感觉潦草杂乱无章,其实他是率真无饰的手稿,也是难得一见的草稿。
为什么还能为千古名帖呢?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记录历史再现。唐朝的盛世之光,被安禄山一击,元气大伤深受其害。然而有幸遇到了颜氏一门忠烈,为国捐躯,体现了忠君爱国的崇高情怀,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备受儒家学者的尊崇。
书法、情感、文辞俱佳的手稿。真实的语言表露在文字里,没有遣词造句和华丽的文笔,而是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文辞正义凛凛,很能打动人心。
书法艺术再现。观看整篇文字,该书点划疏密,虚实相间,交相辉映,轻重缓急,转折黑白之间变化多端,形成了鲜明对比。用笔不拘小节,率意流露于笔端,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多处涂改,是时事造就而成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也有多处修改涂抹,但不影响他的书法价值,所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千古名帖。
综合来说:颜真卿是位爱国者,书法家,统军将领。为了江山社稷家国兴衰,他不顾一切的参与平乱,是忠臣良将的代表者,值得我们深刻学习。
祭侄文稿是书法史上的一篇杰作,它记录不仅是安史之乱带来痛苦,而是书法和文词,让我们立起崇敬之意,他的言行,正如他的颜体楷书一样,标榜千秋,永远堂堂正正。
悦容晗嫣
中华历史上留下来的千古名帖(不是指碑刻),大部分都是手稿、诗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一篇草稿,又涂又改是很正常的。为什么这些诗稿、手稿、草稿反而能够写得特别出彩呢?主要因为不经意间写出的草稿,书法尤为率意,无刻意之迹,达到了所谓的“无欲于佳乃佳”的境界。
此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够成为千古名帖的原因,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
1、该帖追叙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常山郡太守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镇守常山,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之事,背后包含着颜氏一门忠烈彪炳千秋之报国故事,体现了忠君爱国的崇高境界与思想情怀,深受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的崇敬。
2、该帖是一篇情感、书法、文辞俱佳的优秀之作;颜真卿在带兵收复常山之后,面对仅仅寻得的侄子颜季明的头颅,情难自禁,提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血泪交进,悲愤交加,文辞正义凛凛,很能打动人心。
3、祭侄文稿其中删改涂抹之处,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之时,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真情实感充分流露,是颜真卿众多行书中最好的一篇。
4、从书法艺术性来说,该书点画密聚、虚实相间,交相映衬,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形成强烈对比,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特有风格,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小叶zz
我是“快乐书法营”,专挑难题来回答。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千古名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颜真卿是晋唐以来第一个变法者,造就了中国书法史上,除二王书法以外的又一高峰。
颜真卿绕过二王、初唐至盛唐所有书法家的清刚俊逸一路书风,“师师之所师”,以六朝碑版为师,创造出行草书“平画宽结”的典范风格,和以二王为代表的“斜画紧结”的书法风格双峰对矗。对北宋至明清以来,大字大作品的创作,开创了新的道路。
我们把颜真卿书法,二王书法,以及淳化阁帖中晋唐人书法的大体面目,作个比照。
(王羲之书法选字)
(王献之书法选字)
(淳化阁帖晋唐人书法选字)
王羲之大报、妹至帖
(王羲之二谢帖)
从这些代表作品来看:晋唐书法,总体上,横画一般都是左低右高,笔画取斜势。从书法结构上来说,就是“斜画紧结”。
“斜画紧结”的优点是,字的造型生动;缺点是,字的结体必然形成纵势,这样势必会减弱横势,结体横向打开不够,比较拘谨。
到了明清及当代,创作纵长的大幅作品,如大条幅,中堂,对联等,纵向的字多了,字行就会形成一行一行的长条,在章法上失去了优势。
这是因为:晋唐书法,尤其是古人所说的“稿行书”,即手札,绝大多数作品,一般只有两个巴掌大小,是掌在手中,铺在案头,近距离把玩欣赏的,写的精巧而有韵味,适宜一笔一画,一点一滴的去观赏品味,二王一路书法,就显示出他们的优势;但当作品变大,大到手札作品的几十倍,几百倍,被悬挂起来,远距离,全幅面观赏,笔法,结构,章法就都要适宜大幅作品完完全全的不同要求。
石涛说:
“小品须得趣,大幅务必得势”。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三稿选字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而颜真卿的书法,横画比较平正,横平以后,竖画自然就比较直,横平竖直,转折处接近直角,使得字的造型堂堂正正,特别端庄正大。字的结构横向展开,宽阔,恢宏,博大。正恰适“大幅务必得势”的字法,章法需要。
二、颜真卿引篆籀笔法入行草书,开创碑帖结合的先河,和二王书法分庭抗礼。其在大字、大作品书写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从字例看:王羲之《兰亭序》那种起笔处的复杂盘绕的小动作,在颜真卿书法中被完全取消,而是代之以逆锋入纸,顶锋行笔;王羲之书法笔画中段的写法,是快速一掠而过,笔画的两边光滑。
而颜真卿书法的笔画中段,则行笔涩缓,笔画两边形成毛糙。自北宋大幅式作品渐渐兴起,颜真卿的笔法,字法,以及以横向为主的结构,厚重茂密的章法,几乎是后来所有书法家绕不过去的法源。
写大字,大纸,大笔,饱墨,从技术角度来说,绝对不可能刻画造作出细微的笔画造型;
写大字,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行笔快速,写出的笔画光滑无质感。
而颜真卿的笔法,字法,章法,正好是治愈这种毛病的一方良药。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说:
写颜字的人,向来不曾绝迹的。宋元之世,无所谓碑学,要写大字,非用颜法不可,那时书家,没一个不从颜字转出来的。苏轼、黄庭坚,各得一体,皆是名家(黄的用笔,纯是颜法,苏是得力于东方画赞的),况其下焉者乎?
颜体风格的继承者,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明王铎,清何绍基,数不胜数。个个声名赫赫,影响巨大。
三、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
自古至今,传统书法风格,从有代表性的风格特征来说,有两种:“优美”和“壮美”。
颜真卿书法风格特征,在书法美学上,为“壮美”书风的代表,和二王以及晋唐以来的“优美”书风相比较,以一人之独创,这就了一个流派。从后来的书法传承上看,以二王为代表的“优美”书风,在北宋以后,基本上被以颜真卿为代表的“壮美”书风代替。
至于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文稿就是文稿,涂抹改动,属于正常;王羲之《兰亭序》同样也存在涂抹改动,但都不会掩盖其书法风格本质上的辉耀千古。
反而,古代许多大书法家,抄写古诗文、自作诗文的作品,但为了有意求美观,写的工工整整,但其艺术水准,往往都没有“不求工而工”的稿子更有魅力。
谢谢阅读。觉回答得还行,就随手点个赞吧。
rock老七
颜真卿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十分精妙,擅长写行、楷,独创了"颜体"楷书。他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我们耳熟能详的"颜筋柳骨"就是形容他们两人的书法。
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隔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为地方长官的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终连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连同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头骨。手捧至亲骨肉的尸首,内心的悲痛如决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颜氏一族的忠肝义胆,提笔疾书祭词一篇,那就是流传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较颜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显得凌乱潦草,但却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性。祭侄文稿本身并不是一篇书法字帖,而是在悲痛伤怀中书写的一篇祭文。苏东坡曾说:“书法无意乃佳”,而这篇撇除一切书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书法家书法造诣的最直接体现,其可贵就贵在“无意”,无为书法而书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艺术价值。这篇祭侄文稿在书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和渴涩生动的墨法,笔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结合,勾抹之处的斟酌变换,都让人从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笔法的精妙和蕴藏的力量,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三是其蕴藏的厚重情感。这篇文稿成于颜真卿万般悲痛之际,字里行间可见其对国与家的情感迸发,其中蕴藏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使这篇文稿较一般的书法真迹更具重量。与其说我们能够在这篇文字中看出颜真卿的书法动力,不如说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个爱国之士最真挚诚恳的灵魂。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宝。
imliuye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刚开始是跟褚遂良老师学习书法,后来又拜张旭为师。
因为颜真卿勤奋好学,悟性很高,经过潜心研究,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创造出“颜体”楷书,自成一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可以与柳公权的书法相媲美,被誉为“颜筋柳骨”。
他曾有一部作品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他的作品中有多处涂抹的痕迹,而且字迹凌乱潦草,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帖呢?
我们先来了解创作作品的历史背景。
凡是了解唐代历史的人们都知道,颜真卿不只是书法家,他还是唐朝的名臣,而且还在有名的安史之乱战争中,参与抵抗叛军。
当年,在安禄山的叛军进攻之时,颜真卿是与任地方长官的堂兄颜杲卿及其儿子颜季明,共同抵抗叛军。
当叛军史思明部队攻陷常山地区时,颜杲卿坚守城池,顽强抗敌,最终因寡不敌众,与儿子颜季明一同被俘。因誓死不降,导致颜家30余口人惨遭叛军杀害。
直到公元758年,颜真卿才找回侄子季明的头骨。
当他用双手捧着侄儿的遗骸时,痛心疾首,悲痛欲绝,再也忍不住伤心的泪水,喷涌而出。
于是,颜真卿在此情此景下愤慨疾书,便形成了传世佳作祭侄文稿,而里面却几乎布满了涂抹的痕迹。
我们再来说说这部作品为何成为千古名帖,它的绝妙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一、表达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稿是在颜真卿万般悲痛的状态下完成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家国的真挚情感。
这篇文稿可以说是颜真卿前辈,用血泪书写而成的,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与传承价值。
我们不能只看书法表面的好坏,而应该看到埋藏在灵魂深处的最真挚的爱国情怀。
当文字被赋予了真实的情感和灵魂,自然就具有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气魄。
二、表现了艺术大师最高超的文采。前面,我们介绍颜真卿是一位书法家,又是唐朝的名臣,其实,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就是诗人。
如若不信,可以到《全唐诗》或者百度上去搜下,那里竟然有颜真卿的27首诗词,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都是非常优美的。
我们通过祭侄文稿只有240余字,可以看到遣词造句非常考究和凝练,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是在那样的一种心情状态下和那么短的时间里,足以彰显颜真卿高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堪称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唯有王羲之《兰亭序》能与之抗衡。
三、表露了即兴而发最自然的状态。祭侄文稿顾名思义是一篇祭文,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即兴而作。采用的是直抒胸臆之法,有种酣畅淋漓之感。
其可贵之处就在于“无意”。苏东坡曾说:
“书法无意乃佳”。
他是在情绪特别激动的情况下一气呵成的,直到写完,心情略有缓解后,才发现有错字,或者意思过激的词语,于是就有了涂改的痕迹。
就是这样的作品才令人感到更加亲切和真实,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基因里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无论在任何时代都符合审美共同的标准,人们都会自然而然被这种品质所吸引,同时会大肆加以弘扬。
被赋予情感与灵魂的,最具真实意义的祭侄文稿,自然会被当成中华民族之瑰宝而世代传颂。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yan9743028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艺术价值可见一斑,而要是问到,为什么祭侄稿会被认为是千古名帖,我认为总的原因是:
颜真卿的祭侄稿,写出了中国书法新高度,拓宽了中国书法书写表达的内容。而透过这幅书法作品,我们不仅能够一窥颜鲁公高超的书法技艺,同时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颜真卿的品德和气节!
下面分5个要点论述:
一、王羲之与颜真卿的不同
在颜真卿写出祭侄稿以前,中国书法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秀雅华美。这四个字当然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想见,在颜真卿出现之前,谁是中国书法最高艺术的代表呢?
毫无以为,是王羲之,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简单来说,就一个字——雅。这种雅气,是一种贵族的雅气、贵族的高贵。我们别忘了,王羲之不是一个平头百姓,而是一个贵族公子哥,但是与我们印象里的纨绔子弟截然不同,王羲之虽说是富二代,但是,人家关心民间疾苦,常常忧国忧民,所以才有为街头卖扇子的老婆婆写字的传说。
但是,我们通观王羲之的书法,整体上,是一种不温不火的中和之美,即便是我们印象中应该龙飞凤舞的草书,在王羲之的笔下,都变得一个个温文尔雅、气度高华。
但是,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就不一样了。如果概括地说,颜真卿的书法的特点是——壮。这种壮,是理直气壮,也是壮美的代表。如果说王羲之“书生”,温文尔雅,那么颜真卿就是一位“硬汉”。
这一点当然不仅仅表现在在他的书法名作祭侄稿里,而且颜真卿的楷书也透露着一股正气,因此有人说颜真卿的楷书,如关羽座帐,气势逼人。
二、时势造英雄
而联系到颜真卿生活的年代,唐朝,我们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繁华的盛世,也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文明。颜真卿所处的年代,正是狂草艺术突飞猛进的年代,而唐朝所特有的奔放、热情开明的气质,让艺术家们无所顾忌的挥洒笔毫,展现他们的天性烂漫。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的话,这样一个洒脱不羁的、释放自己天性、自由的时代,我们能够想象到的,也只有魏晋时期的魏晋风骨了,你比方说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王羲之恰恰生活在那个时代。而王羲之的书法,也没有辜负那个时代,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无人可比的书法大家。
在王羲之之后,中国的大唐盛世,也恰恰有这样一个自由的、让艺术家们随性洒脱的一个时代。所以,颜真卿成为了那个时代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从此也奠定了中国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肩的两座高峰的地位。
三、新时代的艺术变换
与王羲之不同,颜真卿此时此刻生活的大唐,对于艺术自由度的探索更加大胆开放。而中国书法也从一味的“雅”开始慢慢走向“壮”的审美。
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颜真卿的祭侄稿成为了他一生书法的最高代表,因此有人说颜真卿书法——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
因此,从时代意义上来说,颜真卿的书法——祭侄稿,其意义就是呼应时代的艺术主张下的产物,成为那一个时代艺术的代名词。无论从艺术形式上还是艺术技巧以及艺术的精神内涵上来说,这都是大唐盛世才能产生的杰作。
当然,具有讽刺意义的事,这幅在气度、格局上象征大唐艺术的珍宝,在某意义上,又是大唐衰落和耻辱的标志。因为它所标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正是大唐盛世的转折点。而这层意义,又为祭侄稿增添了更加深刻的丰富内涵。
四、激愤之作
中国书法,讲求无意于佳乃佳。王羲之的兰亭序、十七帖,怀素的自叙帖、王献之的快雪时晴帖,都是即兴的产物。但是与这些即兴产物下的艺术作品不同,颜真卿在创作这幅艺术作品时,所面临的心境要比之前的那些书法家复杂得多,也艰难的多。
我们都知道这幅作品是颜真卿祭奠侄子的作品,而他的侄子就是在保家卫国,打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被安史叛军残忍杀害的。所以颜真卿既怀有国仇家恨,又怀有痛心自责,将满腔怒火倾斜于笔毫一端,挥笔泪洒满篇。
因此,这样浓烈的感情、激愤难平的心境,是中国书法几千年以来,任何一个书法作品都不能比拟的,没有哪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其心态是这样的难过、悲伤。
五、升华
当然,如果仅仅是表达颜真卿一个人的悲伤、难过的情绪,是不能让这幅书法作品成为千古名篇的,真正让他成为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的千古名作的原因,就在于,颜真卿在这幅书法作品里情感上升到了一种家国情怀。
本身悼亡侄子的原因就在于叛军之乱,这一层家恨国仇自然就隐含于其中,而颜真卿又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其情感升华,自然不局限于个人的悲伤层面,对于侄子的悲惨遭遇,自然可以有深层次的升华。
所以,我们看到颜真卿的祭侄稿,不仅仅是一幅“草稿”,他更是一个时代艺术主张的忠实记录者,也是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老人,对于国家深深的眷顾和热爱。
Dios
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境界和文章内容的艺术境界相吻合。充分表达了一种激愤的情绪。书法作品的笔墨艺术处理手法精湛。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这两行字的排列由于多处涂改的影响,挨挨挤挤,大大小小,本来是两行,因为旁边附加了修改后的文字,变为四行,尽管看上去有些凌乱潦草,但乱中不乱,这几行上密下疏。恰似两枝风中摇摆的竹子,上实下虚,书法中塗改后的墨块就像聚成块面状的一簇簇竹叶。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部分字写的一片狼藉,塗塗改改,轻重相间,枯湿浓淡兼而有之,其中有几个字份量写的很厚重,最左边及兹同还这四个字书写时一贯而下,字字相连。说明他当时的心绪不宁,很悲愤。
二,巧夺天工的章法。(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为了理解整体的章法和意境,我把这幅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作了虚化处理。相当于一个远观效果。不受局部字形和其它细节影响,其目的是最直观的观察理解大的空间布白,大的视觉立体层次感。大的氛围,大的意象感觉。(见下图)并结合一张实物风景竹石图片作分析理解。
通篇章法就像一片乱石丛中的竹林。虽然看上去密密麻麻的,但疏密有致,欹侧相间,而且有前后进深感,书法作品中较浅的部分可以理解为分布较远的竹子。颜真卿塗的墨块就像几块散落在不同位置的石头,有分量感,清代的王铎为了追求块面的效果,常常把有的字饱墨书写,把字的笔画并在一起,在作品中象一块块石头,很有分量感。
在书法作品中有几块大的空白区,和竹林中的没长竹子的大的空地面积相似。有松动感,有透气感。
我们可以通过对图中竹林意境去感应祭侄文稿所表现的意境,有些相似的地方。
书法作品中的字像一排排竹子昂首挺立,竿如古代长枪,有刚直不阿,顽强不屈的气节,铁骨铮铮的品质。和颜真卿书法作品中的书法之意,精神境界相对应。
三,笔调的处理。整体精神笔调以动为主,凛然有势,无法平静的悲愤心情,使其字字发出愤怒的吼声。
局步用笔的笔调特点是点画较凝重,苍茫沉郁。以篆法入行,运笔涩进有顿挫感,有拖泥带水,不爽快的感觉,和他当时不爽的心情相合。线质如纤夫用力拉船时的长绳。圆浑有力、有质感。深得如锥画沙之妙。也有书论说笔画犹如"金刚杵"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气势,从心所欲的信笔挥写,局部变化丰富,主调一致。悲愤激昂的情绪跃然纸上,这些书写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和他多年积累的书法功夫相关。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四,强烈的节奏感。最后这几行字节奏感很强,如果诗歌朗诵渡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不能用柔和、舒缓的语调来朗诵。首先要领会其意境,用坚定、激昂、高亢的语调,才能表现出慷概悲壮的气氛和凛然正气。
同理,在此帖末尾这几行中,用笔果断、大气、雄强、厚重、笔速越来越快。轻细连绵的笔画和粗重的笔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正营造出了苍凉、悲壮气氛和颜真卿的凛然正气。
(颜真卿书祭侄文稿)
下图为笔者写意习作。
(下图为局部临写。)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初看祭侄文稿,歪歪扭扭,涂涂改改,你一定会惊讶这竟然敢号称“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到底有多好,一点薄见,与您分享。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欣赏书法作品的文章,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技法层面可以从“章法”“笔法”“结体”等入手欣赏。
祭侄文稿在章法和结体上,有强烈的对比,疏密、轻重、粗细、正奇等等。以“疏密对比“举例说明,通过放大观察,疏密方面的对比不仅存在于整体的空间结构,在单个字的结体中也充满了矛盾。
除了技法层面,祭侄文稿在寄情方面的表现更加令人着迷!
这篇文稿作于安史之乱之时,颜真卿看到侄儿季明的尸骨之后,撰文作祭。
我觉得这幅作品就像交响乐,你能够通过文本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你肯定能感受到贝多芬想要跟命运叫板,“我想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那你看到祭侄文稿,能否感受到颜真卿的情绪的变化,有对亲友的追思,也对叛贼的义愤,更有对家族覆灭的悲痛!
每一处涂抹,都是情感的具体呈现,祭侄文稿最大的特点就是“情”!
我是“墨墨趣横生”,和我一起练字吧,与你一起分享练字的乐趣。
普哥变小普
我们都知道,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里面也是有涂抹的痕迹的,但是祭侄文稿里面涂抹的痕迹更多,几乎通篇都是涂抹。
然而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却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颜真卿也因此成为一代宗师,是继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行书大家,他的行书是有开创性的贡献的。
原因就是,他的这幅作品体现了书法书写的最高境界,心手合一!我们普通人练习书法,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写好一个人笔画,如何写好一个结构,如何处理好书法的章法等这些技法层面的东西,这是最低层次的书法创作。
这种书法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技法,对于书写内容的关照不够,然而好的书法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俱佳的,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的统一。
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法,更要把这种技法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展现书写着的情怀和追求,这也是书法被称为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于他的侄子被人杀害,在寻找尸首的时候只找到了一个头颅,是在悲愤欲绝的心情下写的。
完全没有去关注技法,只是用毛笔陈述自己亲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同时,它的高超的技法也在这种自然的状态下降流露出来,是一篇心手合一、形式和内容、书法与人生高度统一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也不为过了。
你觉得呢?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库洛洛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其上一句: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说的就是颜杲卿,而这篇被元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就与这一家有关。这篇文稿其实已经超脱了艺术品的范畴,它更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结物,是传统儒家思想忠君报国的结晶,我感觉,不管是谁,颜真卿一家的事迹应该熟知,他们是最能体现传统文人精神的人,2019年1月15日,该作品在日本东京展出,但是还引起轩然大波,这样的宝物,展示一次就损伤一次,在我看来,这样的宝物受损,就算所有台湾政府的人自裁都难以平民愤。
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史思明攻打常山郡。颜杲卿向王承业求救未果,只得昼夜防守,拼死作战。但城内兵员短少,寡不敌众,御敌物资全部用完。正月八日,城池陷落,颜杲卿、袁履谦被叛军俘获,送到洛阳。
安禄山见了颜杲卿,当面斥责他说:"你从前是我把你从范阳户曹任上奏请为判官,于是得以任光禄、太常二丞,便用你代理常山太守,我什么事有负你而背叛我?"颜杲卿怒目而视,对答道:"我家世代为唐朝大臣,永远信守忠义,即使得你奏请署官,难道还应跟着你反叛吗?况且你本是营州一个牧羊的羯族奴隶,因窃取皇帝的恩宠,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么事有负于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安禄山非常愤怒,命人绑颜杲卿于天津桥柱上,肢解并吃他的肉,颜杲卿骂不绝口,叛贼钩断了他的舌头,说:"看你还能骂吗?"颜杲卿在含糊不清的骂声中遇害,时年六十五岁。
这天,颜杲卿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以及袁履谦,都被先截去了手脚。袁履谦见何千年的弟弟在旁边,便含血喷他的脸,于是又被更为残忍地施行碎割,过路的人见了都为之流泪。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
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所有的竭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气呵成。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祭侄稿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祭侄稿的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子非魚安晓苦樂
情绪,在一个艺术作品中见到了人的情绪,也就见到了这个人,也意味着作品有了生命般磅礴的力量。
凌乱成章,字法章法却步步比肩高手,这个何等功力,可以说像武功里的醉拳,看是不成样子却乱拳打死师傅。
只有到达宗师之境,才可在字里行间的精妙处辨别一二,这就是从古至今被受推崇的原因。
书法,这样的艺术,哪里是简简单单的事。拿命去书的作品,那更是艺术绝品,独一无二。
钢丝球原创
小兔崽子Yuki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文稿为历代书家所珍,尽享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
而这些现象无一不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但是为何受此赞誉呢?我想可以从技法和审美要点两个方面回答。
01、颜真卿的这篇作品展示了颜真卿书法精熟的技法从技法角度谈问题,是直指颜真卿书法水平的。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去真正的练习过书法,看颜体行书涂涂抹抹便认为很简单并没有什么难度。
其实你错了,颜体行书的技术很复杂,从一开始就让人很难做到。涂涂抹抹只不过是急就文稿的特性罢了。
这是祭侄稿这篇文章的第一个字“维”,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是你去写这个字,该怎么去写?
我想十个人里有八个是直接下笔写绞丝旁,然后写那个“隹”字,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图右的“维”。
我们一般人的写法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喜欢把绞丝旁写的平稳,站得住。
“隹”字的部分,四横一定要距离均等,这样左右间大小均衡位置匀称,认为这样会比较美观。
但是书法家是干什么的,通俗点说那就是汉字的造型设计师啊,他和一般人处理的一样怎么能够脱颖而出称之为“书法家”呢?
所以我们看一下欧阳询、米芾以及虞世南是怎么处理的。
如上图,如果是书法家的思维,一般对汉字的处理都不会和我们普通人一样。
首先所有书家的共性,那就是一定有一个部分是歪斜的(比如绞丝旁),这样做整个字有动感的。
其次都喜欢将维字左右两个部分拉开一定的距离。
再次在“隹”字的部分,四个横一定要处理的不一样。
比如我们可以从轨迹上去看,每一横起笔“藏、转、转、折”以及顺还是逆都做了明确的区别,不会做简单的重复,对一个重复笔画做变化是经过理性考量的。
那么,颜真卿符合我说的书家思维么?完全符合,不仅符合,甚至难度更大。
颜真卿写这个字是重落藏锋起笔而后逐渐变轻在“隹”的单立人时再藏锋由轻变重。
整个过程是“按——提——按——提——藏锋——提——按”,那么其余书家除米芾选择动作相对复杂的藏锋外,在绞丝旁的处理是大同小异——粗细变化不大而且提按动作弱化,在快速完成动作时选择了便捷简单的技术。
如果是不假思索的完成,颜真卿为何不选用更便捷、书写速度更快的的方式,而使用这种裹锋且在纸面上重复动作更多的方式来写呢?
篇幅所限,除了用笔和结体的考量外,这幅名帖还有字组处理非常精彩,如“方期”、“何图”、“荼毒”“天不悔祸”等字组历来都是重点仿写字组。
02、祭侄文稿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对“境界”的执著在我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境界”一词有三种不同的内涵:
1、学问、事业的阶段以及品味
2、审美对象
3、人的精神境界、心灵境界,也就是我们讲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强调过:
人生境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往往能够从他创作的作品中看到一定的表现,“人生境界”作为一种导向,表现在内在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称之为“胸怀”,进而我们感受到其中的“气象”或者格局。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如果光去读这篇祭文,情绪无疑是愤慨的。
当我们去从书法作品中寻找蛛丝马迹的时候,那种悲愤交加的情绪对人的感染是能够超出任何文字的描述,通过字大小、粗细,包括每次一沾墨以及书写速度的忽快忽慢,这种由颜真卿内在的精神影响到观者情绪的作品,便是一件神品。
只有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到达一定的高度,他的作品(不限书法,绘画、文学)才有可能影响到别人,产生一种“春风化雨”的作用。
在美学语境下,人生境界的考量不再是哲学的范畴,同样也是对艺术品欣赏的一环。
通俗点说,就是通过祭侄文稿,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绪作者的心情。保持你的好奇,试想你在一张纸上涂涂抹抹是否能够让别人的情绪随着你的文字流淌而共鸣?
结语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精妙的书法作品,譬如我们常提的“十大行书”,前三都是在人生境界下的考虑,无论是《兰亭序》的悠游闲适还是祭侄稿的悲愤难抑或者寒食帖的愁闷孤独,我们见作如见人,所以这三件作品被誉为“三大行书”,以此去看,剩余七件或技法精熟或构思巧妙,但是论打动人心,还是不能与之相比。
颜真卿的作品技法高妙之处,在诸多回答中@墨墨趣横生 已经写得非常详细,颜书技巧高明是毋庸置疑的。难得之处便是其中心绪流露观者同样可以感同身受,至于涂改与否却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没有涂改,这篇祭文不过是冷冰冰的抄写,其中的悲愤恐怕也不会有如此深刻地感知了。
大风天忘记带帽子
写字与情绪有很大关系,就像李白斗酒诗百篇一样,喝了酒,情绪上来了,灵感随之而来,写出千古名句。王羲之好多朋友会于兰亭,曲水流觞,情绪激昂,一挥而就,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因为自己侄子遭安禄山反兵杀害,悲愤交加,也是一挥而就,一篇祭侄文稿随成天下第二行书。
elaine_xy66
首先,从这幅作品的用笔,气势和所表达的强烈感情,都已经超过了《兰亭集序》,可是因为时间差,它只能屈尊第二。
这部作品是一部祭祀他的侄子的作品,哥哥和侄子被叛军所杀,当时他带领大军破城而入,看到亲侄子身首异处,悲痛欲绝,奋笔疾书,才有了天下第二行书。
本文没有章法,就是它的章法。而所谓的章法,是我们后人强加给它的,模拟出来的,揣测出来的。说它没有章法,是说作者本人根本没有考虑过怎样安排它的章法,章法是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自然形成的。当时他极度悲痛,奋笔疾书,感情的闸门一旦被打开,根本就不可遏制,如同疾风暴雨,摧枯拉巧,然后是地面一片狼藉!
表现在作品上就是一片混乱,写了又改,改了又划掉。因为他的大脑根本就管不住他的那支笔。怎么会是这样?想想我们自己,在极度悲伤的时候,想打电话找不到号码了,好不容易打通了,号码又打错了!他当时就是这种心情,他是大书法家,同时他也是个普通人。
他的悲喜交加的感情,通过笔墨的表现更加淋漓尽致,他的楷书的雄强奇伟的笔法,侵染在这种感情中,爆发后更加豪气冲天,令草木为之动容,星月为之震撼。颜真卿,颜真卿……
arwent
我国的书法艺术,晋代的王羲之是一个高峰。唐代书家辈出,张旭誉为“草圣”,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被后世合称为唐代四大书家,而颜真卿算是唐代诸书家中的领军人物。
颜真卿篆楷行草皆妙绝,其最大的特点是:书法随思想感情而变化。他留给后世的碑、碣、表、帖、墓志等石刻墨迹百余种,风神各异,特别是他所写的三稿草书——祭侄文稿祭伯父豪州刺史文稿与郭仆射论座位书稿更为后人所珍视。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从兄颜杲卿的第三子季明而写的。据史书记载所载:杲卿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为常山太守,当时的安禄山为河北河东采访使,常山是其属下,属于上下级关系。随后,安禄山反唐,攻陷洛阳。杲卿忠义奋发,派遣他的第三子季明与颜真卿相约起义兵。
这叔侄俩互为犄角之势,斩擒贼将,拖住安路上大军的后腿,使之不能西入潼关,进犯长安。但唐军未能及时组织起正面阻击,太原王承叶又冒功邀赏,拥兵不救;郭子仪、李光弼的援军迟到一个多月。这些不利因素致使他们寡不敌众,因此常山城陷,杲卿、季明被执,不屈骂贼而死。
后来,颜真卿为蒲州刺史,乃命杲卿的长子泉明去洛阳寻得父尸,再访常山,得季明之首,祭之。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痛恨安禄山叛变,忆及王承叶无耻冒功,坐视不救,而引起愤怒之慨,骨肉惨遭杀害,触动悲痛之怀。自己为国尽忠,反受奸佞诽谄,胸怀郁闷之意,有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因而书法不为常度所拘束,而超脱于绳墨之外,随情思的奔腾而变化万端。
上面是创作背景,而祭侄文稿更是有自己独特的韵味。自第一行到“俾尔传言”,心情尚稍平静,书法表现遒劲幽婉;中间自“尔既归止”到“呜呼哀哉”,心愤激愤,怒发冲冠,笔势遂如泰山压顶,悬岩坠石,雄浑沉健;最后一部分自“吾承天泽”到“尚飨”,更是肝肠摧裂,血泪迸发,写至此,则奋笔飞书,顿挫郁屈,奔放奇伟,使人动心骇目。“尚飨”二字,更加惊龙入海,忽然而没。
melody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他的侄子去世后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写的祭文的草稿。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帖,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颜真卿的书法功底扎实。大家都知道,颜体是我国古代书法最有代表性的书体之一。他的颜体楷书,气势如虹,大气磅礴,给人有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他的书法技巧全面,用笔,用墨,结体都堪称典范。这样一个炉火纯青的书法家,即使再随便的书写,都会成为法帖。
而当今的一些所谓的书法家,缺乏基本功,靠自吹自擂,夸大宣传来抬高自己,有的甚至大言不惭地自称为“大师”“泰斗”“前无古人”等等。但看他写的字离古人十万八千里!所以,练好基本功是关键。
第二,无法之法,才是真法。颜真卿给他的侄子写祭文,这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他内心的悲苦可想而知。所以在起草祭侄文稿时,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对侄子的思念哀悼悲痛写出来,也就是只注意内容的表达。而对于书写的技巧,诸如用笔,大小干枯向背布局等等全部置之度外。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在今天看来,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只要台下有十年之功,那么台上随便的一举一动都会彰显功力。
而我们现在的一些书法家,一抬嘴便是书写技巧,一提笔就是窍门,没有基本功,而是把书写技巧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即使再怎么用力,写的字,也只能是矫揉造作,生硬刻板的,其实是谈不上什么书法的!
顽石
行书更能表达情绪,而自古文人审美的取向,就决定了以性情表现突出的作品更能获得他们的青睐。
兰亭、祭侄、蜀素、寒食的排名无不如此。从中可体会到喜、怒、哀、乐的对应。
而书法最难达到的境界:是寓法于情;融情于理之中。祭姪文稿的境界及高度,也正是如此。
常人作书,总是多了一些刻意,一点作做,一些拘束;而私下作书的肆意,又了法度、少了理性。
因而“祭文”的形式,得到了文人们认可的法度、情绪以及忠勇的最好结合典范,不言而喻:这就是“天下第二行书”的由来。
个人浅识!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感谢浏览!
青蛙超人
{祭侄文稿是一篇抒情祭文,并不是一本书法帖,不能用书帖眼光看待}
祭侄文稿被誉为是中华十大名帖之一,还被称为中华书法世界中三大行书之一。作者颜真卿是初唐四杰之一,他更多一种身份则是中华楷书四大家之一。大笔者看来,祭侄文稿的历史文学价值远远大于其书法文化价值。
一、什么是祭侄文稿?祭侄文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是真实的颜真卿手稿,书稿写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从唐到现在,这册手稿存世已1000多年,作为真迹,其珍贵性可想而知!
文稿墨本采用麻纸本,行书体。尺寸规格横轴:纵高28.2厘米,横长75.5厘米。书写内容共23行,每行10至12字不等,总计字数234字。历史久远,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等加印。这既代表了它的真实性,也增加了它的珍贵性。此外还经过了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在收藏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传,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当年,公元755年,安禄山谋反,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将军联络其兄长常山太守颜杲卿一起起兵讨伐叛军。可是756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队却攻陷了常山地区,作为地方长官颜杲卿将军没有弃城逃跑,死守城池。最后随其少子季明一起判军俘获。因为不愿归降叛军,先后遇害,颜氏家族30余口家人被杀害。唐肃宗758年,叛军平定后,颜真卿托人到河北找回侄子季明首骨。面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侄子遗骨,颜将军挥泪写下这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幅作品代表的不是书法这回事,更多是蕴含了对“颜真卿”的人物展示,显示了那个历史事件的特殊背景。
二、颜真卿祭侄文稿根本就不是一本书法帖!当初,在那种悲伤的情况下,再狠心的人,也不至于想到要借某件事来写一份字帖留给后人。这时的情况与王羲之《兰亭集序》情况类似,他本身并没想就将某篇文章当作一幅书法作品来书写。只不过是后人将它作为了一种书法字帖来看待而矣!
书法创作,又要抒情是还要写故事难事中的难事。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一种非书法创作的场景下的平常文作。通过这种手稿的阅读,希望从领悟平常书写技巧的人来说,更能寻找到一种平凡书写的比较标准。
祭侄文稿与颜体的其它字帖经起来,看到的只是颜真卿习惯性的笔法,说美观根本上无可比之处。
作者写作这篇作文时,我们可以想象,他本意就是为了写下一篇蔡文而矣,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爱侄的思念之情。他本人本未希望用这篇文章去感染谁。如果那时,颜真卿还想的是写得篇文章去感动谁,那也太那么点铁石心肠。
成为名帖,只不过是一种后们的一厢意愿的作法而矣!
三大行书作者都有雄厚的书写技能,有感而发写出一个时代文墨特色,有其文化考古的意义。作为古代四大名家的手笔,书法爱好者自然喜欢观摩其手稿。祭侄文稿除了作书法字帖之外,其作品写得情真意切,是一篇标准高级别的散文。这样的作品又增加了新的读者群!
但是,按照中华民族的“尊重死者”(而且这是一个年轻的爱国者)的文化传统,何需一定把一篇寄托悲伤情绪的文章当作一篇书帖临来临去呢?
真要临,那就多看看《兰亭集序》或者别什么的,有何不可?
wendy_wy
祭姪文稿是颜真卿的为姪子季明写的祭文行草书文稿。
由于书稿原无意于书法,皆因情生意,天机自然,且以深厚的篆书线条笔意入书,书法如熔金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书风神采飞扬,姿态横生,笔势雄奇,遒劲朴厚杂流丽,得自然之妙而超神入圣,历代被评为颜书行草第一,又被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或可与王羲之《兰亭序》抗行。
我们知道书稿类书法作品都是作者为文而文,根本无意与书法的好坏,如书法作品《兰亭序》但因为无意而出人意外,全在平日里厚积薄发,因情因感而作,故要比那些刻意创作的作品更生动自然,感情的投入更真实,无一丝一毫虚伪或做作之态。
祭侄文稿就是因为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一样是无意与佳乃佳,更重要的是艺术与情感、理智的交互的绝妙佳作。
祭侄文稿自始至终,还记录者颜真卿心理情感变化,所以作品开始一段相对类似楷书那样的工稳,在情感发生第一次变化时出现了一行非常粗重的线条,说明心情随着对侄子的记忆再现心情开始变得沉重起来,在还没有往下书写三行时心情愈发悲愤,字迹开始出现错乱,字体也开始草意加重,作者似乎在努力控制自己悲愤欲绝的情绪,但复又无法抑制,字迹故越来草,涂改的地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最后一行字几乎完全变成了草书的连带书写,且字也显得不那么严谨如开端部分的字,这反映了颜真卿已经悲愤到了极点,几乎到了再也难以成书成文的地步。
这种情感和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同,一个是在酒后逸性,感叹生命的无奈和无常,一个却是因为失去亲人的悲愤和郁郁不平。也和苏东坡的寒食帖更不同。可以说这三大行书代表了至极的人类的三种情感,并且是以书法线条和空间、形质语言的表达或描述,这更加增添了其书法的艺术和情感魅力以及生动性和自然之美,这种美不是妙造自然之美而是无意与佳乃佳的自然和情感之美。
Maybe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看上去写得凌乱潦草,勾勾抹抹,但却被赞誉为千古佳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凌乱潦草,这些勾抹,都被后世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这些潦草和勾抹不但不是这篇作品的不足和瑕疵,反而是其作品中的精华和艺术感染力上的加分因素。
这些潦草凌乱和勾抹说明了此作确系颜真卿在悲愤状态下所书,说明了颜真卿将内心的情感,情绪的波动倾注在了笔墨之中。这些勾抹恰好说明了此作是在自然的状态下所作,非常符合书法艺术“书贵自然”的审美观点。
颜真卿的这篇祭侄文稿,因其特殊的创作背景和颜真卿本身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所拥有的重要地位,具有其独特性,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书法作品。一来此作创作背景极为特殊。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一时间叛军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北方郡县纷纷被叛军所占领。只有颜真卿所在的平原郡抵抗住了叛军,颜真卿据城死守的抵抗精神引起四方的响应,被尊为勤王军的首领。
当时任常山太守的颜真卿兄长颜杲卿,同颜真卿遥相呼应,同叛军展开殊死斗争。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则负责他们兄弟之间的信息联络。颜杲卿使计将镇守土门的安禄山党羽李钦凑诛杀,夺取了土门这个战略要地。颜杲卿派遣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颜泉明身上肩负两项使命:一去报捷。二去请援兵。
但颜泉明至太原时,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承业私改奏章,将功劳攫为己有,并拒不派援兵。此时,安禄山回兵围攻常山,将颜杲卿困在常山城内,经过数日激战,常山粮断水竭,落入敌手。颜杲卿和颜季明被俘。叛军持利刃于颜季明脖项之上,威逼其父颜杲卿投降,杲卿不屈,叛军遂砍下颜季明的头颅,后又将颜杲卿杀害。
后颜真卿派侄子颜泉明寻找颜杲卿和颜季明尸首,结果仅寻得颜季明的人头,颜杲卿尸骨也不完全。当时的唐王朝,奸臣杨国忠专权,对颜家的满门忠烈竟视而不见,后颜真卿在肃宗面前哭诉,肃宗才予以旌表。颜真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下了这篇祭文。
颜家满门都是传统道德观中所认为的忠烈之士,是儒家精神在庙堂之臣身上的典型体现,所以后世从内心里认可他们的忠义精神。
而颜真卿是个有成就的书法家,他又恰好遭遇了这巨大的不幸,一个满门忠烈的大书法家因侄子为国尽忠,在悲愤之下写了一篇祭侄文稿这件事本身就富有传奇色彩。
所以在评价颜真卿的这篇书法大作时,不能单纯用艺术的标准去衡量,因为它背后蕴含有多重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意义。
可以想像,颜真卿书写时祭侄文稿时,情绪一定是极度波动的,颜真卿是和着血和泪写出的这篇文章,他极度思念兄长和侄儿,他痛恨误国的奸臣。在这种悲愤难抑的状态下,他写出的书法不可能去考虑什么技法、章法之类的东西。在那种情感状态下,颜真卿能完整地写完这篇祭文,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我们还用正常的书法艺术标准去分析它的什么笔法和技巧之类的东西,那是违反人性常识的,是非常荒唐和可笑的事情。
从艺术表达情感的角度来衡量,颜真卿的这件作品字里行间充满着充沛的情感,极具艺术感染力。在祭侄文稿的开头部分,颜真卿情绪似乎还可以克制,他以比较平稳地笔墨写完了文章的前十二行,在这十二行中,颜真卿简短地叙述了他个人的基本情况,并颂扬了其侄儿颜季明的生前事迹。
当挥笔写到“贼臣不救”时,颜真卿的心态已经失衡,写到“父陷子死”时,颜真卿悲愤的情感再也抑制不住,似决堤的洪水一样冲破了阻挡,情感从心底彻底迸发出来。这时颜真卿的字迹也随着情感的波动,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情绪的波动,也导致了手上控制力的下降,字形和行距变得忽大忽小,时而笔势凝重,时而又放纵,凝重时是在思念亲人,放纵时是在抒发痛惜之情。此时颜真卿的心思已不在笔墨上,而文章中错、掉字和勾抹的现象这时也在增多,至未尾写道“呜呼哀哉,尚飨”时,颜真卿情感的释放达到了顶点。
书法是艺术的一种,而艺术的天然属性就是要表达情感,要展现艺术家内心的喜怒哀乐,从自然地表达情感这个角度来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堪称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最具书法艺术感染力的顶尖之作。
从书法审美的角度上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写连贯自然,毫无造作之感。颜真卿在书写这篇文稿时,已年届五十,其书法艺术已进入成熟期。在书法功力上和技法的运用上,已达到心手与笔墨相应的地步,所以,我们看到纵使祭侄文稿书写时受情绪波动影响比较大,但字里行间仍表现出不错的书写水平,再配之以连贯自然的书写气息和书家充沛情感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才成就这千古经典之作。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不可复制的经典书法佳作,它的艺术价值要从多方面来衡量,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它和欣赏它。
熙嗰嗰
答: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能成为千古名帖,并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因素五方面因素。
一、书家的功底。
二、书家的人品。
三、书家书此作品的特殊性。
四、作品背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书家在作品里饱含的深情。
先来说第一点:书法界的宗师,除了蔡邕、钟繇、王羲之父子以及索靖等年代久远一点的人物,还有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四位书坛泰斗。
特别补充一下,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四人主要以楷书见长,并称“楷书四大家”。
排在第一位的颜真卿,道创“颜体”书法,用笔浑厚强劲,自似肥胖,却筋骨强健,机锋隐现,大气磅礴,极具盛唐气象。
再来说第二点:所谓字如其人,颜真卿本人体型肥大,铁骨铮铮,刚正不阿,,以义烈闻名于世。后被叛贼李希烈缢杀,宋高宗御赐其庙额为“忠烈”,尊之为神。
第三点:颜真卿作为楷书大家,行草书法传世很少,即以行草书法草就的祭侄文稿自然为宝中之珍。
第四点:祭侄文稿作于震骇史册的“安史之乱”。当时,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阻击叛军,兵败后,颜氏家族三十余人惨遭安禄山杀害。颜真卿听到这个消息,悲愤莫名,赶到杀人现场收葬亲人尸骨时,侄子颜季明只剩下一颗头颅,于是老泪纵横,援笔作文,作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
第五点:颜真卿作此文时,情绪失控,即字间行气,随情变化,不计工拙,无意姿态,随涂随画,率性而为,悲愤处,如雷声响、风暴现,可谓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元鲜于枢因此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余家法书第一。”
鲜于枢的评语得到了后来历代书家的公认。
所以,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乃是名负其实的千古名帖!
s822528
第一,因为这是颜真卿写的。他是名人,是大家,是忠臣,深受后世敬仰。当然,大家也都知道,他是有把字写好的实力的,所以谁也不敢乱说他老先生是丑书;
第二,因为这篇文稿是有情绪的。这是颜老先生得知自己侄子遇害的消息后心情极度悲痛的情形下书写的,尤其如“父陷子死、巢倾卵覆”等字,用笔之沉重,心情之激动,观者可感同身受。这不是一篇平心静气想把字写“美”的书法作品,真实就是它最大的“美”;
第三,这篇文稿背后是有历史的。它是“安史之乱”的一个缩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宝贵文史见证。在静态的笔墨线条背后,有着惊心动魄的刀光剑影,这是其难以比拟的附加价值。
所以,说它是“天下第二行书”,并不见得是“艺术唯美”意义上的“天下第二”。在我看来,因为其作者的知名度和独特的经历,以及附加的宝贵文史价值,祭侄文稿在中国书法史上无愧拥有超卓的地位,但却未必是临习学书的好模板。因为我们都不是颜真卿,也难有与之类似的书写语境。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地学祭侄文稿,也未必为佳。
等伱嗳ωǒ↘flower❤
大巧不工,悲深痛沉,将崩未决,书通神明
大约在我上高一时,高中课本学习了,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文章,同时也细致的研读了这件书法作品,很有感慨,当时写了一首小诗,表达自己但是对这件天下第二行书的一点感受。这首诗很稚嫩,但却能够还原少年时代最本初的看法。
现在原封不动的将其分享如下、:
李艺泓
滴血砚墨挥狼毫,刳肝沥胆痛成章。
血泪相和三百字,其中感慨多沉伤。
万里悲喑风云变,哀情动容塞穹苍。
书罢老泪抹不得,青天黄泉何茫茫。———2004年写于兴国平川中学
这件作品,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带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起草一份祭文,书写的过程中悲从中来,沉重到难以承担。因而几乎是字字血泪,字字摧心断肠,字字哀哉痛哉。
所以,以颜真卿的如橼巨笔,天下无二的深厚书法功底,以其大忠大勇,无畏无惧的凛然正气,以其悲不自胜,沉郁纠结,强力控制悲痛,骨肉之情,时局之忧的情景和心境。
这件作品,在此极端的情感,大巧不工的书写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难能可贵的是颜真卿于无穷悲痛的雄浑激荡中仍能将崩未决,显得张力无穷,最终实现了艺术的超越,进入了书通神明的境界。无愧天下第二。
icesky
认真的评价:一是忠良书写。又是真迹!二是书写内容有历史意义!三是皇帝有捧忠诚,对视死如归的忠良,也是宣传需要!四纯粹讲字,这行书水平不值一提!与兰亭序相比差十万八千里!之所以为第二行书,就是表彰颜公对皇上的赤胆忠心!也就是对国家的忠诚!
因此国人对忠良,永远敬仰!
m_6029
颜真卿祭侄文稿帖子是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在中国浩瀚的书法艺术宝库里,知名度和影响力仅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是许多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用之不尽的典范。
一件书法作品是否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艺术臻品,主要从以下关键词来判断即可。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1,情感。
情感是所有艺术的灵魂,给作品中凝注饱满情感是打动欣赏者的根本。
颜真卿跟侄子颜季明既有血缘关系,又有战友关系,他们的关系和感情非同寻常。在平定“安史之乱”时,颜季明不幸被俘,继而在756年遭到杀害。
颜真卿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情不自禁,提起笔流着热泪写了一篇悼念侄儿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祭侄文稿。
颜真卿《多宝塔碑》
在书写时,颜真卿并没有考虑什么章法、布局等外在形式,他只是带着沉重而饱满的情感,用文字来表达亲情的断裂所带来的悲愤,同时对侄子的生平和功劳做了描述。由于太过于专心,即使笔头上没墨了,他依然用意识指挥着笔下意识地写下去,让情感在书法线条里构成了川流不息的气韵。
颜真卿像
2,自然。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自然状态下的信手之作,直抒胸臆,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由于情绪太过激动,甚至有些字写错了,他依然没有停下笔。直到他写完,他才发现有错别字,于是就用笔涂涂改改,没想到取得了另一种有虚有实,有轻有重的表达效果。
那是一种不加雕琢和掩饰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颜真卿《颜勤礼碑》
3,文采。
文学性是评判书法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平常人眼里,颜真卿仅仅是一位书法家,或者是将军,其实,颜真卿还有一个身份——诗人。《全唐诗》收录了颜真卿27首诗词,尤其《劝学》、咏陶渊明等诗歌,是非常优美的古诗。在文采方面,颜真卿也是一把好手。
祭侄文稿只有短短240余字,通篇遣词造句凝练,没有一个多余字,彰显了颜真卿高深的文学修养。
历史上那些书法名帖,都是书法家自创诗词,是书法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祭侄文稿同样如此。
颜真卿诗歌劝学诗
4,情怀。
情怀可以提升境界和品味。
在祭侄文稿中,颜真卿依靠书法的外形,文字的内核,表达了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同时也宣扬了爱国爱民,为国家利益赴汤蹈火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这些情怀历来是中华民族基因里的高贵品质,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骨子里都认可这些品质,符合审美共性的特质,也会大力宣扬这些,因此,祭侄文稿会一直流传下去。
立冬joy
祭侄文稿之所以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就是颜鲁公的字确实好,无论楷还是行草,尤其真书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被后朝推为楷模,颜筋柳骨是书法重点研究对象。
祭侄文稿由于真迹原因,具有研究价值,不像碑帖属雕工刻字与碑上,有失真之嫌,达不到更好传神的效果,无疑真迹让观赏者看到书者的笔意、走势、轻重缓急,从中领略到古人的书法韵味和字形美。
内容上讲是对唐历史的最好见证,对唐史的研究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虽没有《兰亭序》寒食帖工整,但美就美在不做作,自然写照。
灰灰小吃货
首先感谢悟空问答的邀请,楼主问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这个问题问的是很有水平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问题看上去好像是很随意的一个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很有学术情怀的问题,也是很多小伙伴都在疑惑的一个问题。小编在平时的生活之中也被好多的小伙伴问到了这个问题,正好,这次通过悟空问答来简单的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和认识。
艺术的最高标准其实就是自然,通过一些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在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认识自己的内心,顺着自己的内心良性的发展。书法其实也是这样,在古代,书法用的毛笔就是从灵长的动物中来的,竹竿也是自然界生长出来的,所以人拿着毛笔在写字就是一种和自然规律的一种对话,所以古人对待有字的东西是十分的敬畏的。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是天下第三行书,就是在颜真卿悲痛之下书写出来的,完全是自己内心的一种表达,是一种无意识的笔法的呈现,可以说是颜真卿最高的水平。
最后,感谢邀请回答,如果感觉回答的有用的话,还望能给小编的回答点个赞,小编也会继续努力。有其他的问题也欢迎大家多在悟空问答上提问,让我们共同维护好这个交流的平台。谢谢。
给大家提前拜年了!!!
玥玦玦
先说说颜真卿的贡献吧。
颜真卿之前的书法家,行书主要受”二王“书风的影响,用笔圆转流动,神采焕发,墨色温润,字体纤瘦、妍媚、典雅。而颜真卿的笔法与王羲之有极大不同,他的字雄横苍茫,墨色苍涩,字体肥腴、雄强。
颜真卿是我国书史上继”二王“之后,又一座巍峨的高峰,他与王羲之一样,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再说说祭侄文稿。
行草书的创作,抒情占主导地位,以情感主宰笔墨。祭侄文稿是颜在极其悲痛的心情下完成的,情绪的跌宕导致了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情感升华的过程如同浪潮起伏,使书迹突破常态的轨迹。
此作自然随意,避免了刻意做作,虽似信手拈来,但感情却在随意的涂抹中得到了宣泄和表达,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震憾力。
作品通篇纵笔挥洒,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点画灵动飞跃,姿态纷繁,随着情感的激越变化和运笔的节奏起伏,意态丛生。最后两行,行笔的节奏达到全篇的高潮,从篇首的行书发展成摇曳欹侧、气韵生动的草书。
当然,关于此帖的圈点、涂改,我们不应去人为效仿,而是透过这些外在的东西,更加深刻地去感悟并吸收这种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也是一篇名作,请大家欣赏。
LOVE阿兜
我初学书法时也存在这个问题,很可能所有初学书法者都会有这个问题。如果初学书法者说不存在这问题,就有可能是在附和着说违心话。
直到多年以后,能够逐步认识到书法的笔法原理和神采风韵,才终于明白祭侄稿原来果真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二行书,虽然只是一件反复涂改的草稿。
为什么?因为祭侄稿有三个特点:一、笔法精彩;二、结体多变;三、章法自然。
一、笔法精彩:祭侄稿虽然是一件不经意间写出的草稿,但颜真卿是一位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师,笔锋横涂竖抹之间,中侧锋并用,写出的笔画圆润遒劲,如锥画沙,无论实笔还是飞白,笔笔到位。涂改凌乱的文字之中,几乎没有败笔,显示了极为深厚的笔法造诣。
二、结体多变:因为祭侄稿是随手写的草稿,字形大小相杂,涂改明显。但整帖的单字结体和总体章法,却写得自然而又变化多端,甚至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如果把稿文中的单字一个个单独列出,就可以发现无意间写出了很多极为奇特精妙的好字。
三、章法自然:由于祭侄稿是无意间随手写的祭文草稿,而且颜真卿当时心情十分悲愤,根本不可能像往常给人写碑文那样注意书法的优劣,真正做到了苏轼所说的书法创作要“无意于佳,乃佳耳”的高级境界。无论是祭文的行列,还是文字的大小修改添补,完全是一种忘我自然的状态,却发挥出笔法、笔势、章法的独特最佳效果,是文、笔、情相生相发的自然组合,达到了极笔性的最佳艺术状态,最终成为一件千古难得的行书佳帖。
/江湖漂
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这么问:什么是书法,什么样的书法才能流传千古?
笔者曾将祭侄稿截图发给我的一位不懂也不喜书法的同事,让他说说心里的真实感受。他说,不好,完全看不出好,而且很乱,很脏,这要让语文老师看了肯定要给你撕掉。
这就是无书法临习基础和欣赏眼光的普通大众的真实看法。很残酷。
为何会这样?这正说明,书法不等于写字,而大众恰恰将书法完全等同于写字。
写字对美的要求: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绝不可凌乱,所以通过写字无法看出书写者的个性,更无从表达情绪情感。
书法对美的要求:以汉字为媒介,在一定法度之内,通过笔法的变化,表达作者书写时的意趣情操,情绪情感。不追求整齐划一,干净整洁。
可以看出,写字与书法的主要不同在于:写字以追求表面的整齐干净为最终目的,也就说以实用为上;书法追求的是表达作者的情趣,甚至三观,以表情达意为上,这和多数艺术门类相同。
理解了这些,再看祭侄稿,乍看凌乱无续,细审则恰恰很好的表达了颜真卿当时的感情和胸襟。他的美主要表现在:
一、笔法皆合中锋用笔的古法,如屋漏痕,锥画沙。可以通过力透纸背的笔画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章法布白率性而为,似无法实有法。随情绪的变化,整幅章法也在不停变化,整体由慢到快,由行到草,可想见作者悼念亡侄时思绪万千,情绪越来越激动,越来越悲伤。后半部无行无列的章法开前人未有之先河。
三、墨法多变,涨墨鼻祖。往往一笔数十字,笔端墨尽方再蘸墨,由是墨色呈现涨、厚、浓、润、燥、干,这六种状态,且循环往复,给观者以浓者近,干者远之观感,似一幅水墨画。后世王铎将此涨墨法发扬光大,开宗立派。
最后,那些涂涂改改,圈圈点点都无意间暗合现代美学点线面,聚合分散等原理,成了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稿难得处在其为真迹无疑,后世杨凝式、苏东坡、王铎等人皆学其成为一代大师。
可见,祭侄稿在书法史上开一代新风,是情感与形式(笔法、章法等),意与理最佳结合的伟大书作,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不少学者认为其是第一)能够流传千年恰恰体现了他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有道无理
谢邀。稿,就是草稿,不是祭文的正式文本。正式文本很可能是用正楷抄写的。但是,它的珍贵价值就在于它是草稿。因为它是颜真卿几乎一生书法技巧和风貌的毫无拘束的自然体现。书法讲求用笔、结字、章法自然,似不经意而为之最妙。祭侄文稿恰恰就体现了这一点。曾有人对其做过如此评价:“祭侄稿最为后世称道。此稿本为悼念亡侄而作,故激愤之情溢于笔端。用笔多作按、揉,时见率竟笔触,用墨枯润相间,真行草书相互夹杂,点划狼藉多变与结字大小差参相映衬。从书法审美角度说,祭侄稿创立了一种强烈的力和气势为主导的率真烂漫的书法美典型”。元朝鲜于枢评此文为“天下第二行书"。
barryyiu
我不懂书法,只想从事理相通的事说几句。比如打篮球的飞人乔丹,好似有一只进球连过几个对手后到篮底,力已用尽,人又避盖帽已蹲低,奋力地将球反手抛上篮圈,这球进得特没水平兼狼狈。但打过篮球的没一个不服这技巧和功底。单看这球真的没看头;也许这就是我们大家看祭侄文的感觉。
牛奶星球呆小萌
我说句人话,书法为什么有其魅力,在于除了能像诗表达情感,而且本身走笔就势过程中,情绪的宣泄,都是不经意间流露,俗雅趣真,难能掩饰。训练只能练习你的技法,最终人格没决定了你的风格取舍,也就造就了每个独一无二的历代名家
yangchunbaixue
篆隶草行楷各有神采,各呈风骚,艺术审美的背后,更有文化内涵,更有精神深蕴。而这篇作品就是无论文化价值还是思想性艺术性都称上品的作品
火龙果在魔都
书法的高,不是字的高,而是法的高。而法是性情、是学识、是一个人的生命力。
现在书法,是抄一首古人的诗,而那时的人,很少抄诗,他们更多谈些生活琐事,如祖坟被挖了,姨妈死了,老婆生病了,吃到苦笋了,等等。
颜老却是面对侄儿的死,悲痛愤怒,情到笔到,一气呵成,自然真切!在书法史上,他是这个系列中唯一高峰,无论是内容还是情感,还表达内容与情感的载体——书法,都天衣无逢,浑然天成,无人能及。
小熊宝贝
因为是颜真卿为祭奠他的姪子,在平判乱分子时,被判乱分子杀割,颜真卿是在极其悲伤的情况下写的祭文,书写,章法自然沒有一点修饰,书贵自然,自然就是最美的。
nextp
我是老范,试着回个这个问题,个人拙见,望方家指教。
潦草凌乱与工整划一并不是评价书法高低的标准,工整未必就是好书法,稍有书法常识的都知道像抄经体、馆阁体点画精巧至极,但艺术成就并不高超,这已经是书法的一个共识。当然现代的一些所谓创意书法几乎难以辨识也是不好的,书法之所以称为书法是有书写法度的,无法度也就不是书法了。
再来说说祭侄文稿,这是颜真卿得知兄长、侄子为叛军所杀,心肠寸断,与其说是蘸墨所写不如说是蘸着血泪所学,试想此情此景又如何能写出如美女戴花般的字呢!入情入境,情景交融才是书法的大境界。
如仅此祭侄文稿还不足以称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是继二王后楷、行开宗立派的大家,行书体系中一路是二王,另一路就是颜行。
综合以上祭侄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是恰当的。
赶紧滴赶紧滴
古代人对书法作品与现代人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
我们现在对待书法作品,是从观赏的角度去对待。对作品的要求是具有艺术观赏性,如果不是名家大腕,谁敢把写错了又涂抹的字送去展览?这是名家大咖的特权。他们可以故意写错涂抹。并以王羲之、颜真卿作品中涂改作为他们涂抹的理由。称其为”自然天成”的艺术创作。
古代人对于经典的书法作品,他们是以学习为目的。书法作品不是悬挂在墙上观赏。而是持在手中观赏学习。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法作品中的书写技巧上。对于涂抹的地方他们并不留意。书法作为装饰物悬挂,是在明代以后才出现的。
古代人注重的是字帖中的书写技法,而非涂抹技术。现在是涂抹的技术是越来越高,而字帖中的书写精髄没有人去学。古今书法的差异,就在于糟粕与菁华的取舍,刚好相反。
絵雅
我觉得首先要简单交代下祭侄文稿书写的背景及缘由,安史之乱时,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后来,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从背景就能得知,凌乱潦草的缘由,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帖,首先是颜真卿的书法功力,当时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个毋庸置疑;其次是在如此激愤深情悲伤的情况下,对侄子的思念与悲痛,不是手在写,是心在滴血,用心在写,真情之作加之厚实的功力,自然就能写出名作。
再还要强调一点,颜真卿也是把控情绪的好手,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感觉,由于情绪激动,就难以控制思绪和手中的笔,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残缺失败之作,而颜真卿把悲痛书写挥洒的淋漓尽致,潦草凌乱不过是艺术更高境界的升华。
最后,从这里也看出作品的真实度,如果是整整齐齐反而会让人怀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除非今天的机器印刷,人的话总会有失误。从书法角度讲,其帖子是上品,所以后人才无数次的琢磨品赏。
北部湾de渔夫
首先,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是继欧阳询以后的又一代或又一书体颜体的创立者。其在当时或以后影响深远。而他的行书不多见。其次,作者是在极为痛愤的状态下所写。年纪轻轻的侄子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为国家捐躯。第三,文中回顾亡者经过,本身就是第二次经历无情的精神打击。写时心里流血眼里流泪。愤懑痛苦之情笼罩一切,他已经不在乎书法的运笔、章法、书体,纯粹是笔随意动,腕跟情跃,周围的风雨雷电惘然无闻,成此空前绝后的愤懑之作。出现了无意于笔锋轻重缓急,却恰好展示了笔者娴熟精到的运笔训练,无意于行距章法,却更显全篇响雷劲爆,飞流澎湃的滚滚气势!不为创作而运笔,而因需要轰炸出情感惊雷,笔墨成了一种载体和工具!书法因此成为一种凝固的爆炸,无声的惊雷,似乎火光四射,万道光芒,大海汹涌,茫然而不见涯际!
祭侄文稿被誉为仅次于《兰亭序》的天下第二行书当之无愧!
冰洁雪儿
你好,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浅薄的认知,在这里分享一下,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总的来说:首先是颜真卿的书法地位促就了这个祭侄文稿的闻名程度,其次作品本身就是个至情之作,一般书法作品不可与之比肩,最后祭侄文稿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对于研究这段乱世战乱问题有较高的参考意义。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至情之作首先,我们都知道颜真卿本身是一个楷书大家,其楷书作品特点是:笔力浑厚,结构茂密,挺拔外拓。世人称之为”颜体“。而祭侄文稿是作为颜真卿的一个行书作品,书写的时间在在安史之乱期间,其兄长颜杲卿为保护颜真卿,托儿子给真卿传话,后自己与儿子颜季明与敌斗争,惨被杀害,看到侄儿的尸首后颜真卿悲痛至极,写下了这副作品。
文中的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让人感到此时的颜真卿心情难以抑制的悲愤,之后的” 呜乎哀哉!吾承天泽” 可以看出枯笔,这就是一气呵成之作!所以当我们看祭侄文稿,其实更多的是对这种感情表露的无限敬畏。字里行间,无不见作者之心境悲痛之感,其实这早以超出了书法作品本身。
祭侄文稿用笔艺术特点鲜明前辈书家对祭侄文稿进行了很详尽的研究,通过他们的相关表述加上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副作品用笔有几个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先通观此稿,从头至尾楷行草三体兼备,前辈总结为篆籀笔法,就是其竖画的用笔,多用外拓笔法,可以看出弧形相向,就给人以强劲之感,粗细之间,行笔是忽快忽慢的,在墨迹重出可以看出浑朴苍穆,而在用笔细处则显露筋骨,这是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次在结体上,可以看出随情而变,但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欹正相生,显得十分有“气”,同时在墨色上,有枯笔但又不突兀,这即与当时颜真卿的心境有关,同时也看出这种墨色变换本身的艺术特色。
这副作品本身可能只是一个草稿,但这种无意于佳乃佳使之成为了千古杰作,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很多书家都从中汲取了营养。这也许是你所提出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乱潦草,为什么还能成为千古名帖?”一些原因吧。
如果觉得说的有道理,点赞是最大的肯定,谢谢!
沙茶殿
公元755年10月,安史之乱发生了。事发之初,唐玄宗真不知道怎么会冒出安史之乱来。唐玄宗是一个喜欢艺术喜欢写诗心胸比较开阔的人,安禄山突然这样了,所以他非常着急....
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人是忠臣吗?(当时的河北,是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安禄山当时的权力很大,全国三分之一的兵力掌握在他手中,势力遍及北中国。安禄山一发难,整个中国都吓蒙了,而第一个站出来平叛的居然是一个大文人—颜真卿。颜真卿是平原太守,是安禄山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太守。他的堂哥颜杲卿也是安禄山管辖下的太守。颜真卿首先起兵,发表讨伐安禄山的檄文,并在一天之内募集士兵一万多。黄河以北的力量纷纷靠近他,在很短的时间就集中了二十万军队。二十万军队公推这个书法家作为主帅,一支伟大的力量形成了。
安禄山首先来到河北正定,因为他的叛军要经过正定,才能从洛阳向西安进发。安禄山到来后,颜杲卿一方面表面上表示归附—我是你的下级嘛,你要我参加你的部队,归附就是了;一方面与颜真卿联络一你只要鼓角一响,我马上就举起义旗,两股力量联在一起就了不得了。严氏兄弟一个在山东德州,一个在河北正定,谁来从中联络呢?就是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
经过颜季明的联络,颜杲卿终于也起事了。由于寡不敌众,叛军攻下常山后,安禄山问被俘的颜杲卿:
我是你的上级,你为什么背叛我?你不讲道理。
颜杲卿反问安禄山:
皇帝是你的领导,你为什么背叛皇帝?背叛大唐?
安禄山急坏了,首先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然后把他的手剁下来,用最残酷的刑法来对付这个英雄。继而,颜家三十几个人全部被杀害,颜季明也被杀头。
面对这种情况,颜真卿还是坚决平叛,不断地率领队伍打仗。平心而论,这个仗确实难打,因为临时召集起来的人缺少战斗力,又由于当时唐王朝的整体指挥有误,所以他只能慢慢地边走边打,边打边走,经河北这一带往南,向正在陕西扶风的唐肃宗靠拢。
皇帝对他当然有高度评价。但颜真卿必竟没有胜利,两个城都被安禄山的部队攻下来了。朝廷在兵荒马乱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仪式和力量来纪念这个英雄的家族。
两年过去了,为了纪念自己家里的人,颜真卿写了几篇文章。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纪念侄子颜季明的那篇祭侄帖。从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书法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
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遗,足以顶天立地。现在一般书法家认为祭侄帖是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第二帖。当然也有像我这样非常激动的人,认为它是天下第一帖,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家族和颜真卿本人太大的生命投入。
一个文化人在历史变革中能发出什么样的信号?如果说前面的信号是一个文化人不太称职地成为一个二十万人的统帅的话,那么他后来用祭侄帖和另外两个书法帖来作祭祀的时候,则把这个悲壮的历史完全上升到了审美,上升到了文化,这是我们要永远尊敬颜真卿的地方。
颜真卿举起旗帜骑上马背,带着二十万人向着安史之乱的部队杀过去,那时他46岁。谁也没有想到又过了二十八年,74岁的颜真卿又接受了一个使命。原来各地的藩镇借平息安史之乱立的功,趁机在各地称王了。其中一个就是在河南许昌称王的李希烈,他和另外一支队伍联合在一起,力量很大,跟唐王朝唱对台戏。德宗皇帝觉得,如果纵容李希烈,其它藩镇也会跟着来,那唐朝就不像样子了。但皇帝想来想去,现在实在没有力量去打李希烈,只能对他安抚。
派谁去安抚呢?皇帝想到了74岁的颜真卿。理由是:
打安禄山最有功的应该是颜真卿,他比李希烈功大,完全可以居高临下的教育他,说服他。皇帝出的这招棋,朝廷里所有有良知的官员都反对,因为李希烈反叛的倾向是太明确了,让一个老人家从长安千里迢迢去许昌招安,风险实在太大。
但是颜真卿觉得这是他的使命,尽管途经城市的将士都劝他千万不要去,说他那里完全是虎穴狼巢,你一个老人家,一个大书法家,怎么就去了呢?可颜真卿仍毅然前往。可以想象,李希烈一个谋反的小人,也比安禄山好不了多少。李希烈在城外摆出阵势,想给老人家一个下马威,但是颜真卿不是一般的文化人,也带过兵打过仗,岂怕这一套!李希烈只好认认真真地对待他。
颜真卿仔细了解情况,不断地说服他。李希烈要颜真卿做他的军师,颜真卿非常愤怒。李希烈用尽了流氓手段。一会儿伪装要把他烧死,把颜真卿推到火堆前。颜真卿当然完全不屈服。然后又好几次要把他推到坑前要活埋,颜真卿也不屈服,后来把他关在庙里。颜真卿明确给手下的人说,这就是我的坟基,我准备死在这里了。
朝廷最后把李希烈的弟弟围阡了。李希烈为了报复,处死了颜真卿,那一年(公元785年农历八月十三)颜真卿76岁。颜真卿用他的生命捍卫了大唐文化的最后一丝尊严,也为中国文人在一种政治灾难中的文化人格做出了最高的表率。后来,朝廷为颜真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礼,德宗皇帝停止办公五天。
我们历尽风霜,看到过太多太多的喜剧和悲剧,一些人和事让我们泪流满面,颜真卿就是这样的人。看他的祭侄帖和生平,我们不得不泪流满面。尽管我们那么喜欢李白,喜欢杜甫,喜欢王维,喜欢白居易,看了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有一番激动和骄傲,但这个激动则属于中国文化的骄傲。而颜真卿既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更是中华英雄的骄傲!
致敬大唐书魂——颜真卿
小村拉贾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世人称为第二大行书,可见颜体行书之美,不是凭空瞎论的。
祭侄文稿之美除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其书写中投入的真情实感外,更多的还是颜真卿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
颜真卿的楷书在唐楷四大家中占重要席位,成为今人学习书法的首选范本,行书的篆籀笔法更是世人称绝,提按使转顺意得体,疏密聚散自然流畅,很多现代书法家无不临习效仿。
如果说颜真卿祭侄文稿是胡抹乱画,说明对书法的理解有误区,还没有领悟颜书的真谛,特别对颜体行书之美还没有发现,如果深入进去,自然会爱上颜体行书,大赏他的艺术之美。
mailyucaiyun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不仅仅是因为颜真卿写的好的关系,而且是鲁公忠义给后人留下深刻影响,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黑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艺术鉴赏
结体
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
祭侄文稿观其章法,恣意灵动、浑然天成。其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的宽绰、自然疏朗。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
晓风残月
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书法成就很高,特别是楷书。祭侄文稿是行书,能成为千古名帖,首先是书法的造诣确实很高,古代行书的出现,第一是为了写文章的速度,要求流畅而又让人好认,一般不会从书法作品的角度去考虑,而是为表达文章的思想服务的,从文章的角度来看,文稿凌乱潦草,涂涂改改,再正常不过,但如果写文章的人书法功底深厚,像颜真卿这样笔法潇洒,犹如行云流水的作品,在后人眼里,看到的就是书法胜过文章的价值了。对于作者,是不是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呢?
★南风§已逝
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名帖,几乎都有涂改现象。前有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文稿中有涂有改,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后有唐朝颜真卿的〈祭侄稿〉,也是有涂有改,成了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颜真卿的〈祭侄稿〉是篇草稿,内容情感深沉,动人心魄。作为政治家书法家的颜真卿,从落笔一开始,他对安史之乱的愤恨,对侄子为国捐躯的痛惜,通过手中那支笔将胸中悲愤挥洒到纸面上。纵览全篇字里行间,我们发现颜真卿的运笔速度相当快捷,文思到那,笔尖到那。运笔转折处亳不犹豫,下笔快,收笔重。字与字之间时断时续,该断则断,该连则连。全篇作品一气呵成,痛快淋漓。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又涂又改的书法现象。又涂又改现象,一反东晋以来秀逸妩媚的书法风格,反倒成就了颜真卿刚烈奔放、浑朴苍劲的性格书法。
锦瑟
真卿堂兄一门忠烈,所谓“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其为文书写时,国仇家恨一起涌上心头,感情激越,悲愤难抑。观其祭侄文稿面貌,通篇一气呵成,时浓时淡,时急时缓,不计工拙,率性而为。如同一极度悲愤之人于亲人亡灵前,顿足痛哭,撕心裂肺,哪管衫履之整饬,容颜之净洁。如此特点,与羲之丧乱帖好有一比。若只论“不计工拙,率性而为”,窃以为真卿之祭侄文稿或可过之。祭侄文稿看似凌乱潦草,实则真性情也,真笔致也!如此书作自然会流传千古!
IK
本人对历史文化犹有兴趣,不请自来了嘻嘻。
颜真卿祭侄文稿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看起来章法凌乱、篇幅毫无美感、。然而就是这篇我们常人看起来不是很“高大上”的书法,千年以来却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留名千古。为什么?本人有以下理解。
历史上颜真卿进士出身,唐安史之乱颜真卿抗敌有功,加封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便有颜鲁公之称。其实我们都只知道颜真卿是为书法大家,他的书法被称为“颜体”,却往往忽视了他还是一位不错的文学家,我们所熟知的一首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催人奋进的《劝学》就是颜真卿所作的诗。可以说颜真卿是集才华与功名于一身的成功者。
祭侄文稿顾名思义就是颜真卿纪念自己的侄子颜季明,唐朝756年间颜季明在安史之乱中战死。786年颜真卿在自己侄子灵堂前悲愤至极挥笔写下祭侄文稿,前人评价他的文稿书法如溶出冶,随地流走,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看似不羁的书法,却是颜真卿真实情感的融入以自己的悲愤之情书写下这文稿。
古人讲究书法应当有抒情之意,犹如文学一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唐朝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论述书法的抒情作用就指出书法应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知心”,强调了书法也具有抒情作用。唐代皇帝尤以唐太宗李世民爱书法,由此在唐代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书法也犹如开启了自己的盛唐时期,很多我们所熟知的诗人在书法也是有所成就的,像虞世南、李白、杜牧等等都有作品流传。在唐朝这种百花齐放的时代颜真卿能在众多书法大家开创出自己的书体风格“颜体”可见颜真卿的厉害了。
颜真卿因拒绝贼人反被溢杀,颜真卿死后被追赠司徒,溢号文忠。可见颜真卿对当朝的忠心的气魄。
所以祭侄文稿看似篇幅杂乱仍然千古留名自认为有一下几点原因:
安史之乱可谓是唐朝的一大污点,颜真卿为抗敌付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名气与才华著称了他的书法。
祭侄文稿虽是纪念自己的侄子颜季明抗敌而亡所著,但另一方面这也表明了颜真卿随时为国报效的一种居心,像历史上霍去病、岳飞等人对当朝的忠心使得他们永远被世人记住一样。
祭侄文稿倾注了颜真卿的复杂心情,这种书法所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是我们外行人所不能看出的。
颜真卿所创的“颜体”书法,在历史上被很多人模仿。名气和才华使得在书法界的有一定的地位。
对唐朝的忠心骨气使得颜真卿被唐朝领导者推崇。我是一个爱历史文化的‘相遇历史文化’,您的阅读和关注点赞是我的动力,让我们真正一起相约历史文化中。
东西南北中
颜真卿的这个书法作品看似凌乱潦草,其实际上他这个书法中的筋骨没有断,这个书法的筋骨与人体内的经络有直接关联。而人体内的经络恰恰与先天一炁紧密相连。所以说这个文稿里边包含着很多先天一炁。先天一炁在这个书法作品中显化得淋漓尽致,为什么先天一炁在他这个书法作品里边会表露的这么极致呢,主要是因为这是在特定环境下,颜真卿的一种感情真实强烈抒发,真感情流露跟他的思想情操,跟他的精神状态都有关联,在这种特定情况下,他内的这个气感全部显化在这个作品中,这种气感气场,更多的是由他的内在情感显化出来的先天一炁,最终先天一炁通过他的后天之气发力贯穿这部书法作品中,颜真卿自己内在的先天一炁决定了这幅书法作品的生命力和法力。书法作品能否流传长久以及作品本身生命力的长久,跟先天一炁有很大的关联。这就如同人的寿命跟先天一炁是紧密相连的,人活在世间是为了争一口气,带着先天一炁而来,而离开人间的时候,先天一炁就消失了,也就是说咽气了。
清香绿叶
两年后,颜真卿自己用文章来祭祀牺牲的家人,其中最震撼的,是那份祭祀侄子颜季明的祭侄稿。由于后来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法帖,又称为祭侄帖。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个艺术作品,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就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犟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声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疑,足以顶天立地。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用生命符号勾勒最伟大人格的一幅作品。这种最伟大的人格,刻画了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的家庭、英雄的文人。幸好有它,让盛唐即使破碎也铿锵有声。
我上面这些话,是想诱导你们像我一样,在人生过程中一遍遍地观赏祭侄稿,并从中汲取力量,领悟中国古代的大丈夫气质和君子风范。——余秋雨多记一个名字
子曰•秋拾
千古名帖或敢妄加评论,唯颜氏忠义报国之热血凝于此帖,读罢胸中自有一腔愤慨,笔随意走,意由情生,情之所至,笔锋或苍劲不屈,或婉转连绵,变化之多也就是其心理变化的次数,此等绝笔,不可复制,要说情感更优于兰亭序。
国宝级天才
有人说颜真卿的字,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不是没有一些道理的。
颜真卿写祭侄文稿单从书法上看,也能看出其情绪的变化,从沉郁到激愤,情绪逐渐递增。这种情绪的变化是通过用笔的夸张程度,结字的变化以及墨色的变化中体现的。
当知道了颜真卿写祭侄文稿的背景之后,再去慢慢体会其用笔和章法,则更能深入体会颜鲁公用笔之神。
祭侄文稿写于唐朝乾元元年(785年),颜真卿的侄儿死于安史之乱之后,颜真卿怀着悲愤交加的心情,援笔写就的,这只是一份草稿,是行书中夹杂着部分草字的草稿,是中华书法史上数一数二的精品之作。现在这件作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ノ℉ЁI
我们都知道天下四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为苏轼的寒食贴,第四为王询的《伯远贴》。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已经失传,而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保存之今,我们大多数人,都见过他的影印版的图片,好多欣赏者不明白祭侄文稿看起来潦潦草草,涂涂抹,而却成为了公认的天下第二行书。
没有人会凭白无顾的对一件事情加以评论,而让人们公认,这得先从颜真卿其人说起。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头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著名书法家。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 节度使安实录山发动叛乱,他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童关。德宗兴元元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 乱,奸相卢札趁机借李希烈 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他毫不动 摇,多次面斥李希烈 祸 国殃 民之罪,表示“死而后已”决心。785年8月23日(七月十四日)他被缢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志。
半年后颜真卿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德宗皇帝痛诏废朝王晶,举轩悼念。迁守亲分布诏文,追 念颜 真卿 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 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 ,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 ,从不阿于权贵 ,屈意上,以义烈名于时。德宗皇帝追谥颜鲁公。
颜鲁公人品刚正不阿,品德纯厚,他的书法可名流传于后世,世人并以此来怀念其人其品,其书法以情论当之为上品必然。
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之后,唯一能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书法革新家。他创造的“颜体”楷书,如正德君子立于庙堂之上,有衣冠庄重、气度隶穆之气象。而颜真卿的行草书与他的楷书相比,更显生动婉转,有驰骋挥戈、拔剑起舞的叱咤气概,且善用中锋、藏锋于线条内,取笔划的苍劲奇崛,得字形的诡异飞动,用墨色的浓淡枯润,去挥发豪放雄健的英气。颜真卿所追求的是结体上整密、端庄、深稳,由瘦长型变为方正形,在布白上减少字间行间的空白而趋于茂密;用笔沉着、雄毅,以健力立骨体.敷以较厚之肉彩,点画皆有筋骨,人称“颜筋柳骨”。
书法艺术品是书家情感表露的结果,书家情感影响和决定着书法作品美感
祭侄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稿,纸本横幅墨迹,凡25 行,230 字。是唐乾元元年(758年)9 月3 日,颜真卿50 岁时,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祭侄稿是一曲高亢的悲怆交响乐。时年,颜真卿和从兄颜杲卿分别起兵讨伐“安史之乱”,叛军俘虏了杲卿、季明父子,并逼杲卿投降,否则当面杀死季明。杲卿不为所动,于是季明当场被杀,不久杲卿也被处死。后来颜真卿见到泉明带回的季明头骨,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此稿前6 行只用两笔,顿挫转折挥笔较慢,反映了作者处于虽心情激动但尚能理智的情绪中。自第七行“惟尔”向后,字体越来越草,行笔越来越快且越来越涩,悲恸的情绪逐渐向高峰发展,再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以后,作者的思路已不能连贯,仅5 行40 余字就涂改了六七处,其为悲恸的情感所驱使,几乎不能自持的创作情态,通过燥中见润,随手涂改的墨迹生动地展现在赏者眼前。这说明了颜真卿写此稿时的唯一原则就是一任感情的倾泻,而不复较其书体是真,是行,是草,因而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充满了对安禄山判军的刻骨仇恨和对贤侄、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及深切哀悼。临书情肠百结,顺管奔流,遂致奇崛纵横、惊心动魄。
祭侄稿本不为书法创作,重点在于作文。但从书法艺术角度看,此稿多用枯笔,多处涂改,抑扬郁屈,墨色苍茫。
1.从用笔看,疾速、急奋之线条跃然纸面,但又不失其健厚沉入,笔法圆转,力透纸背。其线的质性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合无间,既有金石之效果,又有篆籀之韵味。
2.从结体看,祭侄稿字字疏朗,显得气势雄奇,神采飞动。在体势上,大部分字左
冲右突,忽正忽斜,变幻莫测,但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拥挤,开阔疏朗的地方又不空泛。如“天不悔祸”四字,“天”字呈右上势,“不”字紧势,“悔”字上开下合,险绝至极,“祸”字右侧部件势耸,与上字紧密相连,四个字穿插呼应,敧侧相生,气势流
动,显得动感十足。
3.从章法上看,开张自然,融入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
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有时几行粘连在一起,有时因为行文的原因戛然而止,可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具体讲,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
愤郁结的沉吟。从第八行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动,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
对亲人的哀伤,百感交集,一齐迸发于胸间,情感与法度的斗争尤为激烈,其字形、行距忽大忽小、线条时疾时涩。为字笔笔挫衄,字字郁结,好似为血污所凝固,一字一顿,如泣如诉。后文转到对侄儿的抚念与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颜真卿仿佛
进入情感的旋涡之中,笔势连绵,有如老泪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愤痛心之情达到了极点,情感终于挣脱了法度的束缚,笔下几乎“书不成字”了,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4.从墨色看,祭侄稿尤显突出。涩浑与健雄之墨的熔铸,粗犷与筋性之墨的映衬,飞白与浓墨之混而苍茫,十分生动。
全文笔中蘸墨次数一目了然,一共7 次。第一行首字、第三行末尾两字、第八行圈点的“方”字,第十行的“尔”字,第十二行的“尔”字,第十五行的“父”字,第二十行的“摧”字,均为蘸墨处,其后倾泻万里。
总之,祭侄稿是在特殊环境和非常情绪下写的,是颜真卿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愤之极的心声,是血泪凝成的不朽巨作。学习书法,不单要学习书家的书法技艺,而且要对书法创作有浓厚的感情,把技巧与情感有机统一起来。
而颜鲁公的祭侄文稿就是在自然感情的流露下,以自己在书法上的扎实技巧与情感有机统一起来,达到了继王羲之后的有一大的书法艺术高峰,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二大行书。
Becca天天向上
之所以是第二行书,这是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综合评价的。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认为这个第二,就是比第一行书《兰亭序》差了多少,而是有时代早晚的因素。
颜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颜真卿刘中使帖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唐 颜真卿)
亲人惨戮,地泣天伤。
悲愤欲绝,痛断肝肠。
贼臣逆乱,毁我大唐。
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家仇国恨,岂能相忘?!
气冲霄汉,心驰沙场。
祭血杀敌,慰藉魂殇。
呜呼哀哉,尚飨尚飨。
丁酉国庆/安书楷品颜真卿祭侄文稿
L_9是599的9
我不但不懂书法,自己字还特别难看,连《兰亭序》的逸兴遄飞都没多大感受。但是第一次看到祭侄稿文的时候,就被其中凝重的笔触震撼,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感情跃然欲出,连那些涂改都让我热泪盈眶,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滋滋很忙
其主要因素是能够抒情。把痛失亲人悲愤之情用书法表现的情真意切,淋漓尽致。没有矫揉自做之态,状态自然。时而涂抹,时而圈点,思绪凝重。表现的是挥泪,哀伤,呜咽之意境。欲写不爽,不写不快的心情。
hebeihdlzp
颜真卿祭侄文稿在涂改之间成为千古名帖,其一在于颜真卿的人格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其一门忠烈,刚正不阿,是历代官宦、文人乃至百姓间的楷模;其二祭侄文稿内容字字泣血、感天动地,是对人间正道的呐喊。其三此作为手稿即兴创作,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展现了颜真卿书法功力、才情与激情,在笔墨的波诡云谲与时空变化交替中诠释了何为“书为心画",“字如其人"的中国书法精神!
sser
因为随意、自然,所以就不机械、疆化丶死板嘛。中华民族在灵性审美上远远高于西人,只有生动、灵活、多变的有灵性书法才被历史认可,那些呆板、死气的书法,虽然能骗人一时一地的傻子,但骗不了历史,更不可能成为上品。
mtu
谢邀。对于书法,我是外行,但我喜欢写字。王義之的《兰亭序》,我很熟悉。深以为好。我也很喜爱方圆正大的颜真卿的正楷。对于祭侄文稿,我却知之甚少,不便置喙。我最喜欢的是宋徽宗的瘦金体。瘦金体较适合硬笔书法。
Evaaaaa
冠以“天下第二行书”之名,于侄儿为叛贼所杀后愤然执笔而书,一为祭侄,二为鼓舞士气,三表达心中气愤,运笔时必然心绪难以完全集中,而且是一边构思一边运笔,行文潦草,但更见其功夫。不仅又艺术价值,更有历史人文意义,比一般书法家静心的作品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董婕
中国出名的名家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于右任、刘自椟,沈鹏,启功,田氏两兄弟,开创了长安画派的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后来是方济众、黄胄等人。这几年、刘文西、王西京、吴修、雷珍民、吴三大、钟明善、江文湛、王金岭、陈国勇、赵振川、王海力、张之光、马继忠、贾平凹,
王有政、崔振宽、郭全忠等名气很大。
创建于2018.1.9
编辑
笋子
此书从意境,历史,书者,忠义讲,当然可推行书之首,但若从书法看,字有美有不美,有草有不草,涂了又改,难作美文。难不成成名了,涂改就可以为美?你说名家涂改稿价值更高这是自然,但非要将欲加之美赠与颜老,我想就算真卿复生,也必不诺也。
哈娃的心湖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定要分高下,那一定是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抬高或贬低,当然后面的跟风者是少不了的,正如现在大多书评影评一样,夸夸其谈,捏造各种好与不好,就看读者观众自己有没有独立见识了,否则一定会被引导,跟着津津乐道!看看最近的丑书也有人拍手叫好就可见一斑!最后,上述文无第一应该在一个水平相似的圈子,比如启功和我,那一定是能分出高下的。
心向远方
这里评论的人,个个摇头晃脑、煞有介事的JJYY说得一套套的、感觉就像真有那回事一样。其实直白的说:颜体名气大,会画上两笔毛笔字的人都是从颜体学起,所以颜某人用来擦屁屁的草稿自然也被这些所谓的文大骚客奉为神明咯!
Kirschtorte
因为他是名人写的,名人王羲之的丧乱帖也是名人写的,被有些人举为必学必临神帖,这些表达愤怒与悲哀的副面情绪,本人认为不应出现在书法作品中供人悬掛和欣赏,王羲之和颜真卿的更优秀的作品多了去,比如颜真卿约蔡明远帖就很好!
流河
颜鲁公这篇文章是悼念颜杲卿和侄子的颜氏一门忠烈,颜鲁公最后也死在盘贼李希烈之手,世人推崇祭侄稿,与其说是书法,倒不如说是其中蕴含的忠烈气,而这正是历代主政者希望大家能学习的。
林老师MissLam
初看其帖确有零乱潦草之嫌,细品则不然,一吐胸中块垒,二念侄儿忠勇之情跃然于纸上,流淌于笔下,真的是一言难尽的好帖……
i依莎貝
谢谢网友邀请回答。
针对网友提出的颜真卿祭姪稿书法问题,自古就有争论,有人甚至说他是丑书,米老先生说颜氏书法是"丑怪恶札之祖",而有的把他奉为至宝。那么
颜真卿粗头乱服的"祭姪稿"为啥成为千古名帖
对此,我认为是因为以下五个原由:
一是书法使然。这个观点当然来自于颜真卿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平。颜真卿为唐代大书法家,其书以“筋"见长,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笔力遒婉,上承羲之,下习唐四家,后从张旭笔法。又吸取了南北朝以来民间书家的营养。法前人而创新意,开宗立派。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当时唐朝人对他即很高评价。后人尊为颜体,学者如云,后来成者更是众多。故祭姪稿成第二行书决非空中楼阁。
二是人品使然。颜真卿为晚唐一代忠臣,素来以直言敢谏著称,且忠烈昭世,正义刚直。安禄山叛变,真卿起兵讨贼,联络从兄杲卿,并力抵抗,附近七十郡起而响应,被推为盟主。德宗时,李希列反唐,遣真卿劝降,遭害,谥文忠。真卿正色立朝,刚而有礼,天下称之。
三是地位使然。唐肃宗即位,颜氏迁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历任官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人称颜鲁公。
四是家世使然。颜真卿出身于一个世代擅长书法艺术、精通文字学的家庭。他的五代祖颜之推即通字学,父亲惟贞亦能书名于世。
五是书稿的历史内容使然。祭姪稿记述了颜真卿从兄父子共抵安禄山叛乱遭敌围困,而当时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之时写下的悼文,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因此,写此稿时,颜氏家仇国恨现于筆端。而这个笔不是一般人的笔,而是忠贞贯日月、书艺振当朝的颜真卿的笔。这个笔集艺术水准、情感、历史于一端,其价值超越时空,此稿成绝唱、为第二行书便是当然之事。后来还有人为此鸣不平,说此书当为"天下第一行书"!各位网友你有啥高见,请也来谈谈!
樱桃Jessie
1评价书法好坏并非看其潦草或者不潦草。2好作品要看其笔韵和神采。3从笔韵上看笔法精妙,如果把每个字单独放大可见其结构安排合理,笔锋变化多端,堪称上品。4从神韵上看作品气势浑融,饱含感情。5无论是从笔韵还是神采上都难有与之死敌的,因此成千古名帖。
hjn
首先要知道他写了些什么,然后要知道作者的背景和整个时代的背景以及信件中所交代的事!这才能研究颜真卿在下笔时的情绪,从而看出对当时事件的看法。作为亲征安史之乱的一位忠臣,对于子侄以及友人死于安史之乱动乱的一种悲愤和对安禄山以及史思明的仇恨。恨自己作为人臣不能平定乱臣贼子,保护江山社稷和百姓乃至亲友的悔恨。此篇告文用笔行文流畅也是很有艺术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