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中国历史书籍推荐经典书
[作品]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内容简介:1995年11月到12月间,作者利用养病的时候把1980年初写成、1981年出版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了一遍。自这本书完成以后,这还是第一次从头到尾重读...
[作品]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记载了从国民党史的角度深入研究国共关系,全面地论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新中国成立前国共两党关系的发生和发展,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大革命时期孙...
紫米
很多都不错,。
骁骑校
-----《国士无双》
历史小说,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算作橙红年代的前传,请注意,是橙红前传,而铁器时代只能算刘子光一个人的前传,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理解了。
----《铁器时代》
历史,
上面说的,是算刘子光一个人的前传。
------《橙红年代》
都市激战,
该书首印15万册,创下了网络小说的新纪录。《橙红年代》 曾数月虎踞17k点击榜第一名的位置,总点击量已经超过一亿。橙红年代所创造的英雄形象刘子光在广大网文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武林帝国》
历史,
1.不是武侠题材,别被开头的装逼吓到 2.是爽书 3.应该比《铁器时代》好看点,毕竟那是第一本书
------《匹夫的逆袭》
屌丝逆袭,是刘子光表弟刘汉东的故事
酒徒
------《秦》
历史小说,酒徒写作第一部作品
------《明》
架空历史,酒徒第二部小说凭此一举成名,红透网络文学世界,被誉为“架空历史小说的开山鼻祖”。
------《盛唐烟云》,
隋唐三部曲”之一,奠定了他在架空历史小说领域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隋乱》
(网络版原名《家园》)历史,隋唐三部曲”之一,在17K小说网拥有千万读者,繁体中文版曾创下台湾金石堂、诚品、博客来三大连锁书店畅销排行榜三榜齐上的傲人销售纪录,并已签约影视公司,即将搬上荧屏。而《隋乱》的泰文版则成为中国第一部被翻译成外文出版的网络小说。[1]
garland8307
Mis刘
linn
yingxuan
【燕王足迹遍夹沟】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明第三代皇帝,1402——1424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成人后,太祖封其为燕王,当时的燕地还在元朝控制下,太祖只给他五千老兵,五千老马,命其征北,同时,暗示驻守在夹沟南的马御史,柳尚书不给其粮草补给。
燕王率兵北征,途经夹沟五柳,见此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又闻不远处辛丰里乃马皇后故乡,皇亲甚多。遂决定在此歇兵休整,不仅可补充粮草,更能得到马皇后呵护,武皇亲相助。当地人说,燕王真是有福之君,三年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麦挑二旗(一棵小麦两个穗),马下双驹。燕王又让老兵回乡养老,由儿子来当兵,当地有不少人来投军。兵强马壮之后,燕王率大军拔营北征。
皇垫湖:燕王在夹沟歇兵,为不占用农田,命士兵从山上取黄士,在一片沼泽中垫基建营房,至今可见广阔的黑土地上有一大片黄土。
草场:燕王在夹沟招兵买马,见朱陈村群山环抱,水草丰美,遂在此设大军草料场,迁武皇亲族人在此看守。
李营孜:从夹沟镇南行四公里许,有一古村曰“李营孜”,是当年燕王征北后,李总兵告老在此颐养天年,青壮年多随燕王北征,至今村中仍有李总兵后人。
……
lyluq
一.公元前27年,汉成帝年间。当时的汉朝还是比较NB的, 西南边陲几个小国,主要是夜郎国的国王兴、钩町的国王禹、漏卧的国王侯俞互相干起来了,谁也不服谁。作为老大汉朝当然要调解了,于是派使臣前去斡旋、讲和。结果未成功,夜郎国王兴等人不仅不听从命令,还用木头雕刻成汉朝官吏的形象,树立道旁,用箭射击(不知什么套路),来羞辱汉史。朝廷一看,这还了得,如此藐视大汉朝廷的权威,一定要把这种苗头扼杀。于是故事的主人公陈立出场了。
陈立被委任为为牂柯郡(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一说在福泉市一带)太守,负责处理此事。陈立一上任,就下令兴罢兵,兴当然不听。于是陈立请求朝廷下令杀夜郎国王兴,可是朝廷了也不知什么原因迟迟没有回复。等不了!于是陈立也不管朝廷的指示,自己率领随从官吏数十人出巡属县,到达了夜郎王兴控制地区的且同亭,召兴见面谈判。
兴一看你就几十人,怕你个锤子,见面就见面。便带领几千手下来到且同亭,人多势众。到了会面地点以后,王兴由数十位部落王陪同,进见陈立。陈立一见兴,没什么好谈的,当面对他呵斥了几句,便叫人乘机将兴给砍了。
陪同兴一起来的部落王们都吓傻了,大哥,你当着我们的面就把国王兴砍了,不考虑我们的感受,你也得想想门外还有几千名士兵啊!算了吧,我们还是投降吧,于是纷纷说:“将军诛杀这种悖逆无行的人,是为民除害,我们愿出去告知部众!”他们把国王兴的人头拿出去给部众看,士兵们全都放下武器投降。钩町王禹、漏卧侯俞知道了以后也十分震惊恐惧,于是献上粟米千斛及牛羊来慰劳官吏将士,投降了。
这哪是国家平叛,整个一黑社会老大因为谈不拢而引起的仇杀。这也说明当时汉朝的强大不仅在实力上,而且在心里上也给周边国家以强大的震慑。不然就十几个人敢面对人家几千人,还把人家老大的头给割了,几千人就是挤也把他们给挤死了。
后来兴的老丈人翁指和小舅子邪务,收集残兵,胁迫周围二十二村落谋反,也被陈立给灭了。后陈立为巴郡太守,秩中二千石居,赐爵左庶长。入为左曹卫将军、护军都尉,卒官。
二. 中国版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 公元74年,汉章帝年间,朝廷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今天的乌鲁木齐、天山一带),驻守边疆,其实当时也只有屯兵数百人。75年,北匈奴进攻金蒲城,耿恭两次迫使北匈奴领兵撤退。后来耿恭又移师疏勒城,又遭北匈奴猛烈攻击,城中弹尽粮绝,但耿恭和部下仍坚守不屈,身处险境。
76年,朝廷援军在柳中(今新疆鄯善县附近)打败车师,北匈奴军队也惊慌而逃。当时,耿恭的一位老部下范羌也在军中,他力主营救耿恭,但是其他将领因为深入敌人腹地而不敢去。你们不去,我去,于是范羌便带领两千救兵孤军深入。行军途中历经艰险,曾遇到过一丈多深的积雪。终于援军精疲力尽,勉强到达了金蒲城。耿恭等人夜间在城中听到兵马之声,以为匈奴来了援军,大为震惊。范羌从远处喊道:“我是范羌,汉朝派部队迎接校尉来了!”城中的人齐呼万岁。于是打开城门,大家互相拥抱,痛哭流涕。
接到耿恭后,第二天大家便和援军一道撤退。返回途中遇到北匈奴追兵,汉军边战边走。从疏勒城出发时,耿恭的军队还有二十六人,沿途不断死亡,到第二年三月抵达玉门时,只剩下了十三人。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胜利回归!
读到这个故事,眼眶又一次的湿润,耿恭的坚强不屈、范羌对战友的不离不弃让人荡气回肠!玉门关守将在给皇帝的上书中,一句“不为大汉耻”我觉得是对耿恭的最好评价了! 耿恭到达洛阳后,被任命为骑都尉。这件事情后,章帝下诏,将戊校尉、己校尉和西域都护一并撤销。
三.我们跳到南北朝,讲一个激烈的防守反击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507年,南梁和北魏之间的战争期间。当时,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听这个名字就是个猛人,但他不是主角)等数十万人马攻打南梁的钟离(今安徽凤阳)。钟离城北以淮水为阻,北魏人在两岸架桥,跨过淮水连通南北道路。当时钟离城中才三千人,守将昌义之督率将士苦守。
战况异常惨烈,北魏人疯狂的进攻,北魏军队用车载土填入城壕之中,士兵背着土跟随车后,骑兵又紧跟在后面,这样一拨一拨的攻城,那些背土的士兵有些人来不及返回,就直接被土给埋进去了,城壕很快被填满。北魏人用冲车撞城墙,所撞之处城墙上的土掉下来一大片,昌义之就命人用泥巴涂补,外面敌人一边在撞墙,里面的人一边在用泥巴飞快的修补。这样冲车虽然能撞入但终究不能撞毁城墙。北魏军队昼夜苦攻,轮班相替,从云梯上掉下来再上去,无人后退。每天交战数十次,前后杀伤的人以万计数,北魏死去士兵的尸体堆的与城墙一般高。
二月,北魏宣武帝诏令元英返回,但元英坚持攻打。南梁的梁武帝此时也命令豫州刺史韦睿和曹景宗率兵去援救钟离。韦睿千里疾驰,一夜之间在北魏前线建立起进攻阵地,使得元英惊呼为神人。双方展开激战,战事一时胶着。三月,淮水暴涨,韦睿派兵乘斗舰竞发,击魏军。另外以小船载草,烧毁了北魏建立的桥栅。魏军大溃,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韦睿派人报告昌义之,昌义之激动得说不出话,但叫:我又活了、我又活了(更生,更生)!此战生擒北魏军队五万人,收其资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胜计。后北魏元英被免为平民,杨大眼充军。
这场战争在南北朝期间不算出名但绝对精彩,北魏进攻的凶猛、昌义之防守的惨烈、韦睿救援的迅疾均堪称经典!
其实,中国的历史故事远远比电视中演的要精彩!
摘赵红波先生资料。
lhd0502
中国的经典故事太多了,有的都变改成了连环画和电影电视剧一类的,象哪吒闹海,孙悟空大闹天宫不仅国人喜欢,在世界上也非常受欢迎。许多的经典故事,都在经典著作里,如史记,东周列国志,官场现行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等,太多了。
天涯
故事太多了,资治通鉴里都记录了很多,楚汉相争都能做成象棋,三国演义现代西方政治家军事家都在学习,这中国古代智慧之深奥之大成非千年积淀而不成,所以西方这一点永远比不了,所以他们只能创造想象一下未来了。
杨梅梅
三皇五帝时期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商周时期
助纣为虐~酒池肉林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春秋战国时期
大多数成语都出自这个时期
假道伐虢~买椟还珠~秦晋之好~朝三暮四~邯郸学步~围魏救赵~立木为信~很多很多。很多著名文学经典都出自这个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
老~庄~孙~子
小鹿斑比66
鸿门宴!
秦亡后,群雄并起。各方势力经过几年的较量、战争,最后剩下了西楚霸王项羽和汉中王刘邦。
初时,项羽的势力在各方面都碾压刘邦。不久,项羽在其谋士范增的建议下,在鸿门宴请刘邦,其真正的目的是想劫杀刘邦。消除了刘邦这个劲敌,项王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在宴请中,范增做好了万全准备,中途命项庄舞剑,以项羽掷杯为号,由舞剑的项庄斩杀刘邦。
谁知宴席都结束了,也没等到项羽掷杯的信号,把范增差点气背过去。
而项羽,因为妇人之仁,也错失了一次除去劲敌的绝佳机会。
后世常用鸿门宴来形容宴无好宴,对方包藏祸心。
ragnaroksp
苏武牧羊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但他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尊严远远大于条生命的价值 孔融让梨 他虽年少但却有一颗包容的心 他虽才思敏捷但不高傲 一个4岁的还能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孟母三迁 在那个父系社会里 她虽是个女子但她不放弃 是她培养出来儒学大师孟轲 是她培养出来了历史上泰斗的人物 它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纯手打望采纳 谢谢
小猫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第一时间我就懵了,话题那么大怎么回答呢,各种谚语故事、成语故事等等各种类型历史经典故事没发说,不过既然有问题了,还是回答一下吧。
我回答的只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的一小部分,提问者就先将就下吧️
001 开天辟地的神话002 钻木取火的传说003 黄帝战蚩尤004 尧舜让位005 大禹治水006 神箭手后羿007 商汤和伊尹008 盘庚迁都009 姜太公钓鱼010 奴隶倒戈011 周公辅成王012 国人暴动013 骊山上的烽火014 囚车里的人才015 曹刿抗击齐军016 齐桓公九合诸侯017 愚蠢的宋襄公018 流亡公子重耳019 晋文公退避三舍020 弦高智退秦军021 崤山大战022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023 伍子胥过昭关024 孔子周游列国025 勾践卧薪尝胆026 范蠡和文种027 墨子破云梯028 三家瓜分晋国029 商鞅南门立木030 孙膑庞涓斗智031 张仪拆散联盟032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033 孟尝君的门客034 燕昭王求贤035 田单的火牛阵036 屈原沉江037 蔺相如完璧归赵038 廉颇负荆请罪0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040 纸上谈兵的赵括041 毛遂自荐042 信陵君救赵043 李斯谏逐客044 荆轲刺秦王045 秦王灭六国046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047 博浪沙的铁椎048 沙丘的阴谋049 大泽乡起义050 刘邦和项羽051 巨鹿大战052 刘邦进咸阳053 鸿门宴054 萧何追韩信055 楚汉相争056 霸王乌江自刎057 大风歌058 白登被围059 白马盟060 萧曹两相国061 周勃夺军062 缇萦救父063 周亚夫的细柳营064 晁错削地065 马邑诱敌战066 飞将军李广067 卫青和霍去病068 张骞通西域069 苏武牧羊070 司马迁写《史记》071 霍光辅政072 王昭君出塞073 王莽复古改制074 绿林赤眉起义075 昆阳大战076 刘秀重建汉王朝077 硬脖子的洛阳令078 老当益壮的将军079 取经求佛像080 班超投笔从军081 张衡和地动仪082 跋扈将军梁冀083 “党锢”事件084 范滂进监狱085 黄巾军起义086 袁绍杀宦官087 曹操起兵088 王允计除董卓 089 迁都许城090 衣带里的密诏091 官渡大战092 孙策占据江东093 诸葛亮隆中对策094 周瑜火攻赤壁095 华佗治病096 刘备进益州097 蔡文姬归汉098 关羽水淹七军099 吕蒙白衣渡江100 曹植七步成诗101 陆逊烧连营102 七擒孟获103 马谡失街亭104 五丈原105 司马懿装病106 司马昭的野心107
多拉啦啦啦
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王昭君出塞和亲,西游记神话传千古,杨家将忠勇保国家,窦娥冤情惊天地,戚继光抗倭美名传,康乾盛世国安康,八年抗战打日寇,抗美援朝保国家,改革开放强国力,民族复兴中国梦。
Dark_Twist
后汉书·羊续列传记述了东汉时羊续为官清廉,养不起妻儿的故事:
东汉时,羊续以忠臣子孙的身份被皇帝授予郎中的官职,从此走上仕途。官二代羊续决心不辱长辈清名,要做一个清官,做一个好官。
为官时,布衣素食,坐旧车、骑老马,他的府内连件像样的摆设都没有。直到调任南阳太守(市长)时,他的妻儿仍在乡下靠几亩薄地谋生。
刚当太守时,有府丞送鱼给他,他把鱼挂在屋檐下,教育府丞不要再送东西给他,从而杜绝了馈赠。
妻子听说羊续做了市长,便带着孩子来到南阳,想跟着羊续过点好日子。可是她来到羊续在南阳的府里,只见羊续除了一套布被褥、一身旧布衣和几斗麦子外,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
妻子伤感丈夫的生活过得这么清苦?羊续劝妻子说:“我的财产仅此而已,只能养活我自己,实在是没有钱养活你们母子,你们还是回家自食其力吧。”没办法,妻子小住几日后,领着孩子回到乡下种那几亩薄田去了。
后来,因为羊续在太守任上政绩突出,皇帝想任用他做主管全国军事大权的太尉,位列“三公”之一。可是,当时拜任三公的人,都要拿出一大笔钱来孝敬皇帝,皇帝命令一个宦官张罗此事。
以往,此宦官到了拟任职的官员处,官员要用上等礼节相迎,并给。。予很丰厚的礼品。可是,此宦官到了羊续那里,羊续却让他坐在一个单席上,自己举起旧棉袍给他看说:“我的家产,仅有这件袍子而已。”宦官把这件事添油加醋报告了皇帝,结果可想而知。
不久,羊续病故,临终还嘱咐属下:一切丧事从简,若有送礼的,一律不收,朝廷发丧葬费上缴国库。
羊续因为廉洁,无钱养活妻儿;因为没钱送礼,而没有位列“三公”。虽然他在当官时没有攒下一文钱,但是他的美名广布天下,留传万世。
者腾
中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经典故事多与星星。
今天我从中选择一个经典故事,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从前,在边塞地方住着一老翁和他的家人。有一天老翁家放牧时丢失了一匹骏马。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损失。村里好心人来安慰老翁,老翁笑曰,这未毕是件坏事。过了很久,他家那匹骏马回家了,还从胡地带回一群马。村里人知道后纷纷前来祝贺。老翁说,我看这未毕是件好事。不久他的小儿子看到他家那骏马带回来的胡马就练习骑射本领,没想到失足摔断腿从此残废了。村里人来安慰老翁,老翁说,我看这未毕是件坏事。不久胡人发起战争,抢夺汉人土地人口财物。边塞地区人口十分伤亡达六七成之多。村里壮年唯独老翁小儿子伤残保以保命。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是相互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事可能变化成好事,好事也可能转化为坏事。看事物要有变化发展的眼光,不要只看眼前要着眼于长远。这就是事物辩证法。
是我de杨先森
中华上下五千年,拥有无数瑰丽奇幻的神话故事,我们现在讲一个跟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神话故事,叫仓颉造字。
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使官,在汉字创造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称为“造字圣人”。那时候的当官的不会很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管理牲口的数目,粮食的多少,他为人聪明,做事又尽心,很快熟悉了所有的东西,很难出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蓄都在逐渐增加变化,光靠脑袋就记不住了,当时没有文字,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
他每日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结,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打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就不奏效了,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过去很便捷,而减少的数目解个结就很麻烦,仓颉就想到了绳子上打圈圈,在圈上挂各自各样的贝壳,替代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贴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个方法,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他这么能干,叫他管的事越来越多,仓颉又犯难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经抵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一日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了一个三岔路口,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了起来,一个老人坚决要往东说有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有鹿,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到地上的脚印才认定的,他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1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代表我所管的东西呢?于是他高兴得拔腿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仓颉的名气越来越大,慢慢的开始马虎都起来。黄帝招来了身旁一个百岁老人,老人独自去找仓颉,仓颉正在教各部落的人认字,老子默默的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的听,讲完别人都散去,唯独老人还不走。
老子问你照的码子驴子骡子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牛子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慌了起来,自己原先造鱼时是写成牛字的,造牛是写成鱼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他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做成大错,这些已经教给了各个部落,改也改不了,连忙跪下痛哭流涕表示忏悔,老人拉到他的手,诚挚的说,你创造了治是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够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好事时时代代都会记住你,你可不能骄傲自大。。
从此以后他每造一个字总要讲质疑,反复推敲,还要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意。
当然在他造字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的怪事,一日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么呢?因为它造成了文字可以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其人的庆贺,但鬼为什么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不管传说到底是为什么,仓颉对中华文明的整个影响是持续的伟大的。
Moer想去Greece
中国历史绵廷五千年,留下了无数经典故事,但民众喜欢的经典故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英雄故事。苏武北海牧羊19年历尽艰辛不曲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终成后世楷模。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抗击侵略后世景仰。邓世昌甲午海战为国捐躯。无数中国工农红军人民解放军流血牺牲换来国家独立人民解放。
2.神话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明代小说家的《西游记》至今家喻户晓,津津乐道。《封神榜》成现代影视,游戏的宠儿。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描写人和花妖狐魅的爱情。
3.爰情故事。著名的当数江南才子唐伯虎三笑点秋香,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同衾死也同穴,演绎了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成千古绝唱《凤求凰》。
经典的故事讲了几千年都没有讲完,新的故事还生继续,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讲好自己幸福故事!
rocklee
古时有一个来自北方燕国寿陵的一个青年,下决心要去赵国的京都邯郸.听说那里无论男女老少走路姿态都很好看,就来到这里学走路.
一开始他就在大街上看着别人走,总结出了一几条.就开始走路,但是总是不像.后来他想到可能是因为自己本身固有的寿陵人走路的步法.还没有废除掉,所以他就让自己假设从来不会走路,故意摔倒再爬起来学习邯郸人走路,手怎么摆,脚怎样迈,学的十分吃力.
如此学习了好几个月,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而且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步法也忘的一干二净了.不得不爬回寿陵老家!
萨拉
你这问题有点大啊,5000年的故事都在国家图书馆里呢,还不包括无数没有记载的民间传说,你不会想我们都给你搬出来吧,给你说几个流传得最广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女娲补天、跨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天仙配…好吧,这些不可能在这里给你详细写出来,如果不够你自己去翻书,想听其他民间传说就点我关注,谢谢
flakever
冯谖客孟尝君,说明“义”对一个人多么重要。《晏子使楚》,是说外交艺术对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周文王躬请垂钓渭水的姜子牙,刘备三顾茅庐躬请诸葛亮,是说顶尖人才对建立和强盛一个国家的重要。
夕颜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波子
从始至终指鹿为马可以说贯穿整个封建王朝。这个典故源于秦二世时的赵高。秦二世荒淫无道,这使小人得志赵高得势。有一天他为了试探群臣多少臣服他。他就牵了一只梅花鹿去试探群臣。说这是一匹马。结果和他不是一道的,反驳他,揭露这是梅花鹿不是马。赵高记下这些反对他的人。全部杀掉,这个典故一只流传。比喻小人得志,倒行逆施。但是他却无形中对封建王朝进行了一次大总结。那就是利用儒家思想做光环,把权力不劳而获说成了儒家仁。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在封建王朝权力和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皇帝金口玉言,一个是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简直就是天壤之别。然而封建王朝嘴上却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和实际风马牛不相及。开始了几千年指鹿为马的游戏!
北上念海
谢邀!君问有无历史人文方面的推荐书目。我难以推荐,原因是同类书藉的内容都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换言之,你随便找一本基础性的人文历史类书籍,内容都差不多。
我建议先到图书馆和书店转一转,浏览一下,再决定重点需要什么?
及至有些人文历史知识,自然就会向何处攻艰了。好的学者,或者说杰出的学者,不是被人教的,而是教别人的;不是圈养的,而是有天生强悍的悟性自行奋斗的结果。
我读书兴趣广泛,无专一对象,不便推荐什么,惟恐误人子弟矣!搬家几次,书籍损失不少,现存的书籍占椐生活的各种有限空间,包括床下、走道等。下面发一张图,聊以为证。
修
本人热爱并阅读历史文学类书籍多年,看了很多,记了很多,翻了很多,总结了一些心得,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建议。
历史人文类,顾名思义就是历史人类文化,其实还是历史范畴,包含很广,中华上下五千年数百万平方公里历经多少王朝更替,期间又有多少风流人物、英雄豪杰、奸雄恶棍,二十四史,正史野史笔记杂谈小说演义,根本就看不完,哪怕是现在的历史学家也不能说对什么都了解,像易中天、阎崇年一般都是通读和梳理一遍历史,然后针对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领域进行钻研。
那么问题来了(画重点),如何选择书籍?
如果你只是想大概了解历史文学方面的提高下自己的知识储备或人文素养,首选四大名著,这几本书必看,流传几百年风行海内外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要想着电视剧就能概括了,里面大量的风土人情、文采风流、智计谋略、气势恢宏远非几十集的电视就能表现出来的,浓缩版的二十四史可以看看,每个朝代的知名人士都了解下,还有一些雅俗共赏的历史类,当小说读也不错,这样的有很多二月河全集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国》都可以看看,这些书看完下来对历史轮廓也能知道个七七八八。
然后文学类,《诗经》《易经》被称作中华文明的两大源流,但由于晦涩难懂,可以看看翻译版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可以选一些背背或看看,有很多明士的故事也都挺有意思的,开始一定要看那些有名气的人作品,毕竟都是经过几百年上千年沉淀下来的,其中风韵不是你我小民可以完全品味的。
还有小说演义类,这个就多了,唐朝就有红拂女,后面的宋词话元曲明清小说本各类杂谈也不少,《封神演义》《隋唐英雄传》等可以选择性的看。
如果你想再往深一步看,有一定古文功底,建议看专业书籍,《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是研究历史人员必看,因为原著翻译过的白话文会失去原文意境,有些意思也会有所变化,还有一些野史类的可以作参考。
最后就是不同领域类的,有军事、经济、法律、考古学、训诂学,服装礼仪、农业、水利、天文、玄学、心学、宗教等都有相关书籍,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看书的路上越走越远。
最后,希望你能点点关注,我喜欢历史文学武侠,欢迎大家和我沟通交流!
管小Top
人文历史类,那你感兴趣的是背后的人类社会本质还是历史故事,如果是前者,建议读人类史和中共党史,网上一搜一大把,然后辅以大学马哲课本,然后再去论坛上搜地缘政治,政治经济学等等相关知识,毕竟这是研究世界的大学问,学得越多懂的也越深。如果是喜欢人文故事,感慨人性、命运、历史潮流对个人的影响等等,那可以读人物传记,朝代传记,从史记开始,唐史、宋史、明史、清史、民国史,辅以什么班超传、太宗传、耶稣传、金瓶梅什么的,就挺全的了。
丽贝卡
肯·福斯特 历史三部曲
零年·1945 作者忘了是谁
冯骥才 100个人的十年
迟子建 伪满洲国
阿敏·马鲁夫 非洲人莱昂的旅程
高阳 慈禧全传
岳南 南渡北归
这些够你读小半年了
龅牙苏小姐
思丝细语
可以看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
毛主席给儿子推荐的书里,就包括了这一本,因为蔡东藩本身是清朝出生的人,对当时的事情还是很清楚的。
比如里面讲到了慈禧的事情。
下面是蔡东藩先生的《慈禧太后演义》有关这一段的原文:
【说西太后那拉氏,乃是叶赫国后裔。叶赫国系满洲最古的部落,向居长白山麓,为满洲各部盟长。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崛兴以后,居住赫图阿拉城,与叶赫国相距不远,互相嫉妒。努尔哈赤曾命工匠兴起土木,建筑一所堂子,作为祭神的场所。
正在动手的时候,忽掘起一块古碑,上面有六个大字,可惊可愕。当由工人报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端详审视,乃是“灭建州者叶赫”六字。
突如其来,煞是可怪。这六字映入眼帘,任你努尔哈赤如何英武,倒也暗吃一惊。看官到此,恐未免模糊起来。
因在下未曾说明建州原委,只好就此补叙。
原来努尔哈赤开国的地方,明朝曾称它作建州卫,且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因此建州二字,便是大清旧日的地名。那碑文并非新凿,偏有那灭建州的字样,哪得令人不惧!
可巧叶赫主纳林布禄遗书努尔哈赤,自称叶赫国大贝勒,要努尔哈赤割地与他。惹得努尔哈赤性起,兴兵与抗。
叶赫主纠合九部联军,浩浩荡荡地来攻赫图阿拉城。不料努尔哈赤早已出境扎营,一阵厮杀,众不敌寡,被努尔哈赤杀得七零八落。可见兵贵精不贵多。不得已,易战为和,把宗女献与努尔哈赤为妃,暂算和亲结案。
赔了夫人又折兵,叶赫主安得不恨。嗣后,努尔哈赤势力膨胀,时常忆及碑文,想把那叶赫国灭掉,免留后患。
是时叶赫国逐渐衰微,料知努尔哈赤不怀好意,尝遣使进贡明廷,望它保护。可奈明朝也扰乱得很,主庸臣佞,文恬武嬉,曾出征努尔哈赤,发兵二十万。叶赫也出兵二万名,会合前进,只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哪里晓得努尔哈赤用兵如神,声东击西,避实攻虚,又把明军杀败。
叶赫兵连忙逃回,三停中已少了两停。
努尔哈赤乘胜进攻。叶赫贝勒金台石,方承兄嗣位,收拾残烬,登城固守。 怎奈大势已去,独力难支,等到城虚饷绝,免不得被他攻陷,这位大贝勒金台石束手成擒。
努尔哈赤也不顾亲谊,竟将他推出斩首。
临刑时,金台石厉声道:“我生前不能存叶赫,死后有知,定不使叶赫绝种。无论传下一子一女,总要报仇雪恨!”
努尔哈赤虽闻此言,恰也不以为意。
叶赫灭后,竟立他妃子叶赫那拉氏为后。礼烈亲王代善、太子皇太极,均系那拉后所出。努尔哈赤逝世,皇太极嗣立。因血统所关,不忍绝叶赫子孙,格外施恩,存他宗祀,所以那拉一姓,尚得一线苟延。
相传康熙时代的权相明珠,就是金台石的侄儿,也不知是真是假。若实有其事,那明珠贪墨性成,也是清室的蝥贼。幸亏清室方盛,圣祖仁皇帝极顶聪明, 大权不致旁落,总算太平过去。
原是大幸。传到道光季年,宣宗为诸皇子选妃,满蒙大臣家的女儿,遵章应选。适有一位体态合格的佳人,颇称上意,宣宗拟指配四子。详问氏族,寻闻是那拉两字,不由得惊惶起来,踌躇一回,命罢指婚。
清廷大臣还不晓得宣宗的用意,你猜我测,莫明其妙。后由宫中传出秘旨,方知宣宗是回溯往事,恐怕那拉入宫,异日或升为国母,适应金台石的愤言,搅乱国 家,因此停选。
这尚是天不亡清,并非宣宗善防。谁意天下事防不胜防,做祖宗的杜渐防微,总想创垂久远,百世千世地传将下去。那子孙恰记不得许多,选妃时只论才貌,不问姓氏,于是这个有才有貌的西太后竟从此发迹了。春秋之旨微而显。
】
这就是有关慈禧的诅咒,慈禧就是祖先派来灭清朝的。当然,这里面有点野史传闻,但其中叶赫那拉氏族与爱新觉罗氏族的恩怨倒是真的。
那慈禧太后到底是什么来头呢?
还是引用一下蔡东藩先生的《慈禧太后演义》
【
西太后乳名兰儿,她的父亲叫作惠徵,曾为安徽候补道员。只因时运不济,需次了好几年,竟不曾得一好缺,弄得囊底萧涩,妙手空空,几苦得不可言喻。
兰儿是时,不过十龄,垂髫覆额,弱眼横波,已生就几分风韵。尚有一个妹子,面貌与兰儿仿佛,只体态骨格,不及兰儿的娇小玲珑。兰儿遂自觉胜人一筹, 大有顾影生怜的意态。
而且性情生得特别,资禀更是不凡。她于针黹(zhǐ)缝纴等项不甚注意,平时只管看书、写字、读史、吟诗, 把西子、太真、飞燕、灵甄的故事,更记得非常烂熟。
暇时,与乃父惠徵谈论,惠徵尚被她难倒。
兰儿见乃父无言,更说得天花乱坠。
惠徵听得不耐烦,常怒斥道:“你一个年轻女子,说什么上下古今。本朝旧例,只有须眉男子,好试博学鸿词。若巾帼女 流,任你如何淹博,总用不着哩!”兰儿恰从容对父道:“‘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这不是西子的写照么?‘生男勿喜女勿悲, 生女也可壮门楣’,这不是杨妃的遗歌么?女儿现虽贫苦,安知后来不争胜古人?”
惠徵听这一席话, 也觉暗暗惊异,但口中还是驳斥道:“我现在落拓得很,连衣食都办不端正,你还痴心妄想,望做皇后妃嫔。哼哼!这等奇遇,轮你不 着。你不如到厨房内去帮你母司炊烹茶,做个灶下婢便吧。”
兰儿被乃父奚落数语,忍着气退入闺中。惠徵还是太息不住。
】
这里写得还是很真实的,慈禧小时候就好强,而且还熟读诗书,更是把自己比作杨贵妃。
到了后面,慈禧的父亲意外去世了。
【
那时惠徵仍然听鼓抚辕,并没有一点喜信,典鬻(yù)度日。眼见得支撑不 住,由忧成劳,由劳成病。
那时已穷得没有饭吃,还有什么闲钱延医服药,只好卧床待毙。
这兰儿忍饥耐饿,勉强提起精神,日夕侍奉。无如惠徵的病势,日甚一日。昏沉时,尚口口声声叫吴寅兄。
直到弥留这一夕,张目视兰儿道:“苦汝,苦汝,汝等到穷极无奈时,往投吴老伯,或者能仰他赒济。
只是他的德惠,我生时无以为报,死后还要将寡妇孤儿贻累及他,不胜惭愧!”说到愧字,已是痰喘交作,两眼一翻,呜呼哀哉。
看官,你想兰儿遭此大故,能不伤心?
当下对着父尸大哭一场。哭罢,与母亲商量殓 袭,检点了几件敝衣,胡乱包裹。只苦没钱买棺,弄得束手无策。
兰儿的母亲越发号啕不止,下有一个弱妹,也陪着悲啼,毫无见识。
又有一个幼弟,名叫桂祥,甫脱母怀,简直是莫明其妙,连父死也都不晓得。
兰儿想了又想,只好拼着自己面目,往各旗员处哀求赙 恤。各旗员见她凄楚可怜,凑集了好几两银子,畀(bì)她买棺殓父,奔丧回籍。
】
可见,慈禧还是姑娘的时候,家逢大变,她一下成了家里的主心骨。难怪慈禧后面能干大事。
那么,慈禧是怎么进的宫呢?
【
一日过一日,春光渐老,红雨纷飞,兰儿睹景生情,免不得一番叹息。
到了孟夏时间,忽由宫中传出消息:咸丰帝将选 立皇后。
自是兰儿格外注意。
兰儿的父亲,本是一个道员,例得与选。且自觉才貌不群,自然暗中盼望,希图幸遇,并不是无端妄想。
等到五月内,宫门钞上,竟登出立妃的谕旨,乃是“晋封贞嫔钮祜禄氏为贞贵 妃”十二字。
兰儿瞧着,料得皇后的位置,定然是这位贞贵妃,万万轮不到自身了。
隔了数日,又是一道上谕,关系立后大典, 载入宫门钞中。
兰儿忙取读道: 朕惟易著咸恒,首重人伦之本;诗歌雍肃,用端风化之原。绥万福以咸宜,统六宫而作则。或稽令典,乃举隆仪。
读毕,将宫门钞掷案道:“这遭完了,我早料着这钮祜禄氏要正位中宫了。只是我……”
说到“我”字,竟咽住了喉,扑簌簌垂下泪来。但兰儿尚未入宫,便已觊觎后位,也太觉性急了些。又默念道:“时来神默佑,运退鬼揶揄。像我这样穷命,哪 里来的贵显!前年的幻梦,明明是着了鬼迷。咳,兰儿,兰儿!今生今世休再作痴想了!”
正沉吟着,忽见她妹子趋入道:“皇帝要选 秀女了,阿姐可晓得么?”
兰儿道:“你又来瞎说了。”
她妹子道:“什么瞎说,我母亲正与一个来人说话哩。”
兰儿知是真情,便移步出房。闻她母亲哝哝唧唧,方说个不休。
仔细一听,乃是推说女儿年轻,尚难与选等语。
她不觉心下一忙,竟三脚两步地走了出去。只见一个部吏模样,立在门右,巧与自己打个照面。
他竟嚷道:“这……这不是你家闺女么?不但年龄及格,就是这般美貌,也是寡二少双,看来定中圣意。他日得着荣封,咱们还要叨赏哩!”
惠太太尚未答说,兰儿即向前道:“尊驾说的什么?”
来人道:“圣上要册立皇后,另须选秀女数十人,作为差遣。这数十人内,但教福命生得好,怕不是排着妃嫔。没有官职的人家,有了女儿,一生世都想不 着,你家老太太,遭此际遇,偏要左推右诿,真正不解!”
兰儿道:“圣旨已颁下么?”
来人道:“已颁下两日了。”
说至此,便在怀 中取出一纸,递与兰儿。
兰儿见纸上录着谕旨,略谓:凡满洲秀女,至当选之年,容貌端正者,着内务府报名候选。此外不过普通话头。
阅毕,将字条递还。并问道:“既然圣上要选秀女,我就去。”
惠太太听了一怔,扯着兰儿衣,向她耳旁密谈了好几句。
兰儿摇头道:“母亲亦太多虑,儿自有处置。”
面向来人道:“尊驾想是内务府承值,请少坐赐教。”
来人应声称“是”,便在炕上坐定。
兰儿道:“要去应选,是否先要报名?”
来人道:“这个自然,现请书就,交我便是。只籍贯、名字、三代、住址、年龄,统 须开列,不可缺一。”
兰儿答了“是”字,便转身进房,一一写就,复出去交与来人。来人细阅一遍,起身告别道:“日后恭喜,再来领赏。”言毕径去。
惠太太却沉着脸道:“兰儿,这是你自家情愿的,将来不要怨我。”
兰儿道:“母亲何出此言?”
惠太太道:“你年纪尚轻,全不晓得秀女入宫的苦处。你父亲在日,我是听他说过的。秀女选入宫中,永远不能出来,连父母都成永诀。所以我们旗员遇着点选秀女的日子,有钱的出钱买免,没钱的也要设法隐瞒。你为什么大胆出来,敢去报名,自投死路!”
兰儿笑道:“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人家看得这般困苦,我偏要亲去一行。若照母亲说来,是本朝点选秀女,简直是没人应 命呢,恐怕没有此事。”
惠太太道:“那是没法儿的人,只好拼着一个女儿,令她应选。”
兰儿道:“我家穷苦得很,正是没法儿的时候,儿愿拼生出去,不愁中选,但愁不中选。中选了,或尚可寻条出路,他日弟妹两人也好从中援手。不中选了,那便一生不出头呢!”
惠太太听了,倒觉有理,就也不与计较。
兰儿略略办些衣饰,准备入宫。
】
可见,慈禧是主动入宫的,而且一早就立下了心愿,要成为六宫之主。
当然,这是演义,正史当然不会这么记载,但这个揣测还是很有道理的。
至于慈禧进了宫,有没有什么宫斗呢?那大家自己去看了。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评价这本书:”读《二十四史》不如读蔡东藩!一般历史通俗演义,在过去也曾出版过不少,可是似乎很少能和蔡东藩先生这一部相提并论的。蔡先生对史料的运用与取舍,采取了相当认真的态度。我认为,这部书的重新出版,不但可以作为一般人的读物,并且也可以作为爱好历史的人们的参考,因为一部《二十四史》,分量太多,就是历史专家也不容易把它完全熟记,倒不如这部演义,随意翻览一下,说不定会有提纲挈领的功效。“
1936 年该书出版第四版时,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张海澄曾函告会文堂说:“历朝通俗演义于中等学校学生文史知识,裨益非浅。特采作课外补充读物。”
所以,它是民国时期最重要的课外读本。
这套书,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
大家要想通盘了解中国的历史,这套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史书太沉闷,不容易读,别的演义又虚构太多,蔡先生的这套书是史实重于演义,大事都是遵循正史的。
读了这套书,什么乱编的历史剧,或者朋友乱侃历史,你一听就能判断出来。
这本书虽然是演义,但是以正史为本,可以说比三国演义更偏重历史一些。
读者评论:蔡东藩正八经的科举出身,这个底蕴就更没法比了。它名为演义,实为正史。除了一些叙述上采用虚构人物对话,其余全都有据可依。即使是虚构或者来自野史的内容,作者自己的批注里也明确标明了出处。 综上,没时间和精力读二十四史的非专业人士历史爱好者,读它足够了。
另一位网友说:“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推荐里边写着主席的枕边书去的,而且还说通俗来着。我想应该是又好又易懂的,书籍都到了很多的样子,翻开一看确实有些傻眼,从秦汉直至民国,都是一个人写的,老蔡够能白虎的。虽说文章是民国时候的白话文,对于现代人来说还是有点儿“文”,正好慢慢读,细细咀嚼。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
现在头条也有这套书,点我的头像,再点左下角的头条书店,进去后就有。
virelin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他是武则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闻讯泣言之:“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为梁国公。狄仁杰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诬告,阎立本受理讯问,他不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一个德才兼备的难得人物,谓之“河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推荐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兢兢业业,一年中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涉及到1.7万人,无冤诉者,一时名声大振,成为朝野推崇备至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为了维护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千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任职期间,狄仁杰恪守职责,对一些巧媚逢迎,恃宠怙权的权要进行了弹劾。调露元年(679年),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宽敞壮丽。狄仁杰上奏章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追求奢泰,韦弘机因此被免职。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交付法司审理。唐高宗想宽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护法:“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王本立最终被定罪,朝廷肃然。后来,狄仁杰官迁度支郎中,唐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以狄仁杰为知顿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征发数万人别开御道。狄仁杰说:“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罢,免除了并州数万人的劳役。唐高宗闻之赞叹说“真大丈夫矣!”。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宁州(今甘肃宁县、正宁一带)刺史。其时宁州为各民族杂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为他勒碑颂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陇右,宁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举荐,狄仁杰升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抚使。狄仁杰针对当时吴、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请焚毁祠庙1700余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减轻了江南人民的负担。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响应,武则天平定了这次宗室叛乱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受越王株连的有六、七百人在监,籍没者多达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数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军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则天说:“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则天听从了他的建议,特赦了这批死囚,改杀为流,安抚了百姓,稳定了豫州的局势。其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弼,将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没有答应,反而怒斥张光弼杀戮降卒,以邀战功。他说:“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明公董戎三十万,平一乱臣,不戢兵锋,纵兵暴横,无罪之人,肝脑涂地。”“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狄仁杰义正辞严,张光弼无言可对,但怀恨在心,还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逊。狄仁杰被贬为复州(今湖北沔阳西南)刺史,入为洛州司马。
狄仁杰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长寿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7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今江西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临漳),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带)刺史。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人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招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当时,大臣李昭德等曾劝武则天继续以四子李旦为嗣,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中书令)。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の左側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多了解了解历史还是很好的。首先资治通鉴是非常不错的。从古至今,讲的非常详细,里面好多故事情节值得学习。还有就是中国近代史,也不错。
简笔画kasion
我想了解狄仁杰的历史,有没有其历史书籍可以推荐?
狄仁杰(630年-700年),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曾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检校工部侍郎、江南巡抚使、尚书右丞、豫复二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武则天时授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受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他为官清廉,秉公办事,清正忠耿,敢于犯颜直谏,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要了解狄仁杰的历史,就要从与之相关的历史书籍入手。
一、正史资料:旧唐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和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有狄仁杰传。
两唐书中与狄仁杰同时期的人物的本纪和传记,如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的则天皇后和中宗本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六·酷吏新唐书·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酷吏中来俊臣的传记等。
二、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中也有上述相关人物的内容。
三、诗歌和文章总集《全唐诗》中收录狄仁杰诗作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全唐文》中收录有他的奏疏7篇:奏从越王举兵诖误免死表请拔安东表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请曲赦河北诸州疏谏造大像疏谏杀误斫昭陵柏者疏乞免民租疏。收录他的文告有2篇:檄告西楚霸王文吁神文。
四、传记与故事郭天印、董晓英著狄仁杰传,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5
覃仕勇著一代名相狄仁杰,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5
孙朦著武则天首辅宰相狄仁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5
姜正成主编唐室砥柱-狄仁杰,海潮出版社 2014
于庚哲著狄仁杰真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闻婧男编著知人善任 狄仁杰(上下),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1
五、地方志中资料主要是狄仁杰在地方任职的州县的方志中相关记载。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色堇1224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编非常高兴,因为通过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小编已经对狄仁杰有了一定的了解。剧中的狄仁杰智谋出众,心思缜密,接连破获多个大案。
梁冠华老师扮演的狄仁杰
梁冠华老师演绎的狄仁杰可以说是惟妙惟肖,那一句“元芳,你怎么看”,顿时火遍网络。剧中,狄仁杰与李元芳的组合,堪称绝配,一个智谋出众,一个武功绝顶,两人搭配查案,甚是相得益彰。
影视剧形象
言归正传,我们说说正史上的狄仁杰是个什么样的人。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朝(武周)时期宰相,杰出政治家。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仪凤年间,升任大理寺丞。曾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后改任侍御史。其后多年担任地方官员并在当地做出耀眼的政绩。天授二年,加受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受到酷吏来俊臣诬害,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得到起复。神功元年(697年),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清正忠耿,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培植和举荐忠于唐朝的大臣,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
久视元年(700年),授中书令,卒于任上,追赠右仆射、司空公、太师、梁国公,谥号文惠,配享唐中宗庙廷,葬于洛阳县北邙山南原。
狄仁杰
要了解狄仁杰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旧唐书·狄仁杰传 、新唐书·狄仁杰传;也可以看看《神探狄仁杰》1234部,《武则天》等影视剧和小说《狄公案》来了解一下狄仁杰。
旅途中的人類學家
首推正史旧唐书和《新唐书》两本,
旧唐书是后晋赵莹主持编修,“二十四史”之一。卷八十九·列传第三十九·狄仁杰
(族曾孙兼谟)等第一个就是狄仁杰。
《新唐书》是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四十·狄郝朱第一个就是狄仁杰。
再推就是小说了,小说杜撰的成分就多了。
比如《大唐新语》唐代刘肃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集,第七章持法、第八章政能、十三举贤、十四识量都有涉及狄仁杰。
松窗杂录是唐李浚撰杂史。就一卷,有狄仁杰。
玉堂闲话五代王仁裕所撰笔记小说,卷二,有涉及狄仁杰祠的,从《太平广记》摘得,卷三一三。
广异记唐代志怪传奇小说集,有一章专门写狄仁杰。
《隋唐志传通俗演义》罗贯中写的。
再就是明清时代的小说,《狄公案》、《绿牡丹》、《武则天四大奇案》什么的,还有外国人高罗佩翻译《武则天四大奇案》,后又续写《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等等十几部小说,一起合编成了《大唐狄公案》。
corain君
在武则天当政和自立皇帝后 ……尤其在用人方面 ,很值得称道。只要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破格提拔 大胆任用。所以,在她手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宰相狄仁杰。(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一、生平简介
狄仁杰,唐朝大臣。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举明经。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 出为豫州刺史。天授二年(691年),以地官侍郎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被突厥胁从的人;谏武则天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狄仁杰病故后,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中宗复位,晋赠司空 ;睿宗时,追封梁国公。世称“狄梁公”。
二、“ 国老 ” 狄公
(1)官宦世家
狄仁杰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命官。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修养很高。从小刻苦学习,立志进入官场,显示出耿介的性格,又以孝亲为时人所重。
(2)政绩斐然
稍长,狄仁杰参加科考,考中明经科,从而得以出任汴州参军。其办事公正廉明,得罪了不少如人,结果被诬告下狱。恰值初唐著名画家阎立本正担任河南道黜陟使,他审理案子时,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并对狄仁杰的才学赞叹不已,称赞他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旧唐书•狄仁杰列传以下简称旧唐书)并向朝廷极力推荐。于是狄仁杰因祸得福,担任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期间他的德才受到了更多人的钦佩,时人赞誉道:“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仪凤元年(676年),狄仁杰调任京师担任大理丞。作为中央最高的司法官员,狄仁杰在这个位置上有着完美的表现。仅仅一年期间,他就将历年来留下的案子悉数清理完毕,共涉及一万七千余人,而且没有一人对判决结果表示不满。“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旧唐书。狄仁杰因此名声大噪,成为人们心目中断案如神,惩奸除恶的青天大老爷。
狄仁杰办案可谓公正无私 ,不该杀的绝对不杀 ,为维护法律的尊严,他甚至顶撞高宗,犯颜直谏。同时他对于违法乱纪,贪赃枉法的官吏则绝不留情。
高宗去世后,狄仁杰于垂拱二年(686年)出任宁州刺史。宁州地处河西走廊,五方杂处,可谓冲繁疲难之地。狄公在此处“抚和戎夏,内外相安,人得欢心”,老百姓非常感激他,“郡人勒碑颂德”旧唐书。因政绩斐然,狄仁杰升任工部侍郎,赴江南担任巡抚使。
“转文昌右丞 出为豫州刺史。”旧唐书。武则天称帝后,在娄师德的大力举荐下 ,天授二年(691年)出任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朝廷宰相。
(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因狄仁杰豫州当刺史之时,办事公平,执法严明,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一天,武则天召见他说:听说你在豫州时名声很好,但是也有人在我面前揭你的短,你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狄仁杰说:”别人说我不好,如果确是我的过错,我应该改正;如果陛下弄清楚不是我的过错,这是我的幸运,至于谁在背后说我的不是,我并不想知道。”
武则天听了“深加叹异。”旧唐书。因此武则天觉得狄仁杰器量大,更加赏识他。
(3)死里逃生
武则天当政,武承嗣等诸武得进,并觊觎皇位,企图得立太子。一些无耻大臣依附武承嗣等人,劝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以承大统。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犹豫不决,没有应允。但诸武势大,酷吏来俊臣等皆是他们的爪牙。
然而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很有时望的狄仁杰却与众不同。狄公正色立朝,不肯谄事诸武。其聪明睿智,精明强干,亦颇受武则天信任。
这不能不对这股邪恶势力形成威胁,成为诸武攫取最高权利的障碍。于是惹动了诸武肝火。由武承嗣等授意,来俊臣出面,分头嘱人上书告密,编造谋反的罪名把狄仁杰及裴行本、裴宣礼、卢献、魏元忠等大臣一并栏入逆案,投入大牢,并由来俊臣主审此案,众人危在旦夕。
来俊臣设好公堂,气势汹汹的提审诸大臣。“时一问即承者例得减死,来俊臣逼胁仁杰,令一问承反。仁杰叹曰:’大周革命,万物维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旧唐书。俊臣见状 ,也无法动刑。
期间判官王德寿,入狱探视,劝狄仁杰引入平章事杨执柔,当可免死。狄公厉声道:“皇天后土,可表忠枕,奈何使仁杰板污好人呢?”说至此,即以首触柱,血流满面。
由于狄仁杰的“认罪”态度最好,遂放松了对他的看管。狄仁杰乘机血书冤状,藏于棉衣内,几经周折,送到了武则天的案上。
武则天宣狄仁杰等入谒,众人行过臣礼,齐呼冤屈。武氏道,卿等果有冤诬,为何自供反状?狄仁杰慨然道:”若非自承反状,早被搒死,那得重见天日呢?”武氏道:“为何复作谢死表?”大家齐声道:“臣等并无此事。”后经审视乃判官王德寿手笔捏造。
武承嗣等不甘心失败,密囑台官联名上奏,请诛杀狄仁杰等七人。
武氏明知狄仁杰等冤屈,不得以采取折中办法,死罪得免,贬狄仁杰为彭泽令,其它亦都贬黜或流放。
狄仁杰侥幸死里逃生,为唐室留下一脉!
(4)心气相通
狄仁杰在被贬黜为彭泽令时,正赶上彭泽发生旱灾,他积极为百姓申请发放赈济,免除租赋,受到百姓的爱戴。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之乱”爆发,河北人心惶惶,为了稳定局势,安定人心,武则天调狄仁杰为魏州刺史。
狄仁杰在任百姓安居乐业,契丹听说狄仁杰大名,不敢进攻,闻风而去。“百姓咸歌诵之,相与立碑以纪恩惠。”旧唐书。
狄仁杰的政绩再次引起了武则天的重视,武则天先是赐给他紫袍、龟带以示奖励,并在紫袍上亲自绣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 ,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可谓是难得的钦赐。紧接着,狄仁杰再次被召回朝中,于神功元年(697年)升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开始了其第二次宰相生涯。
武则天晚年,信重狄仁杰,或许是两人都是山西并州老乡,讲起话来心气相通。即使是这位老臣面引廷争,当众表示异议,武则天也常屈意从之。狄仁杰入见 ,武则天常免其跪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这一时期 ,武则天对狄仁杰极为倚重,称之为“国老”。
武则天晚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不得不陷于难以解决的困境。
在武则天犹豫未决之际,也是李唐皇室地位危如累卵之时,“唯仁杰每从容奏对,无不以母子恩情为言,则天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旧唐书
(范文澜《中国通史》):武则天到698年,才决定立唐中宗为皇太子,取消唐睿宗的皇嗣名号,封为相王。
武承嗣深恨不得为太子,急火攻心,竟发病而死。
在狄仁杰生命的最后几年,曾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不准。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逝,噩耗传来,朝野悲痛。武则天不能自已,不禁泣下道:“朝堂空矣,天夺我国老,未免太速呢。 ”
(4)最佳伯乐
武则天晚年乐得任情纵欲,所有一切朝政都委任德高望重之狄仁杰。狄仁杰以复唐为己任,对着武则天却婉言讽谏,屡把那切情切理的言语,徐徐引导,所以武则天也被感悟,目为忠诚。
武则天爱惜人才,尊重人才,尝谓狄仁杰道:“朕欲得一佳士,秉枢机,究竟何人可用。”狄仁杰乘机推荐苏味道、李峤、张柬之等。越数日,武则天又问狄仁杰,狄公道:“前荐张柬之尚未擢用。”武则天道:“已迁任洛州来。”狄公道:“柬之有宰相才,不止一司马呢。”武则天乃擢为秋官侍郎。“柬之果能兴复中宗,盖仁杰推荐也。”旧唐书
“仁杰常以举贤为意,其所引拔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至公卿者数十人。”旧唐书
或语狄公道:“天下桃李,尽出公门。”狄公道:荐贤为国,并非为私呢。”
三、关于推荐历史书籍有旧唐书•狄仁杰列传、新唐书•狄仁杰传。
还有小说狄仁杰断案传奇等,特别是《狄公案》流传甚广,狄仁杰成了一个神探,此皆是小说家言。
结束语:观风云际会,看兴衰更替。作为一个封建王朝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在宦海沉浮的一生中,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心系民生的气节。在身居相位之后,辅国安邦,为武则天趋利避害费尽心机。他是推动唐朝走向稳定繁荣的一代贤相和重要功臣。
纵观狄仁杰身为大唐忠臣良相,尽己之力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作为史上最佳伯乐发现之千里马,后来都成为大唐的忠臣良相,中流砥柱,为大唐繁荣昌盛发掘了一大批人才,为大唐王朝从“贞观之治”过度到“开元盛世”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年萦绕,数不尽风流人物,大唐名相狄仁杰千古留名!
吃货爱美丽
第一本:旧唐书·狄仁杰传
第二本:宦经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 狄仁杰, 通过这本书可以熟悉狄仁杰做人处事为官之道
一、明势
为官必明势也。 上心易变,下意莫执。 上好之勿驳,上言之勿信。
官者忌孤,智者忌名,忠者忌直。 察微而趋之,无患焉;知大而顺之,无凶焉。
二、立身
官不依技也,位不由德也,功不为善也。媚者荣,人皆媚之。诡者贵,人皆诡之。变者安,人皆变之。能者,官之基也。恃者,官之秘也。运者,官之要也。
近利由人,远利由行矣。
三、识人
奸无自认,忠无自封。忠奸不识,官之大失也。 用才必察其德,拒奸必正已心。
莫以一事论之,勿以一时断之。 爱民者必忠,害民者必奸。情鉴忠奸,无误也。
四、谋略
官以智胜焉。贵以谋得焉。无心必失,存疑当慎也。谋人谋心,谋事谋利也。上谋安,下谋进。私不示人,意不宣人也。
四、谋略
官以智胜焉。贵以谋得焉。无心必失,存疑当慎也。谋人谋心,谋事谋利也。上谋安,下谋进。私不示人,意不宣人也。
五、权术
术多则害也,术寡则衰也。大智无迹,小术无功。 求小以直,求大以曲。外愚内明,君子也。内惑外精,小人也。君子不以术胜,小人常以术败矣。
六、胜敌
人之所羡,据之乃敌也。人之所忌,为之乃仇也。以下为敌,独也。以上为敌,逆也。以僚为敌,贼也。独不进忠,逆不养奸,贼不示让。 恶勿敌善,邪莫胜正焉。
七、攘祸
廉则贫也,贪则亡也,庸则贱也,名则祸也。以权为贵,失之人弃。以仁为贵,得之无绝。以情为贵,惠子孙也。止者不祸,予者消灾。舍即得焉。
八、祈福
官之难,无尊也。官之凶,莫测也。官之苦,弗言也。良官难做,俗吏亏心。
为恶易,为善亦易也。多恕人,少容已,心安则福至矣。
teddyying
后记
诗潮澎湃
有涯沧海,无涯胸怀。
乱世诗狂,盛世英才。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年。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爆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三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孙培军
跋
诗韵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终则有始。
——《周易》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的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胡庄
再版说明
诗风隽永
华夏文明,精彩纷呈。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
爱歌姬
我是HK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柏杨翻译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吕思勉《中国通史》
,因为吕思勉是我国近现代历史学“四大家”之一,水平有保障,而且本书简单精炼,体裁也独特,上部归纳介绍中国历代社会政治文化特色,下部讲述历史事件,看起来比较带劲。
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是美籍华人,就是写《万历十五年》的那位。
黄仁宇先生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
本书风格比较接近国外著作,读起来颇有新意,阅读难度也不大,推荐新手。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国过去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而为一个现代国家,影响到10亿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其情形不容许我们用寻常尺度衡量。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wingleung
我觉得还是《二十四史》吧,这部史记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讲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讲的很全面,很客观,后来还有了清史稿,把中国的历史囊括的很全面
爱行走的马肥仔。
看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或者钱穆的《中国通史》,对中国古代史就有了大概的了解。近代史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或者蒋廷的《中国近代史》。建国后的,找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纲就可以了。
红胡子
看哪本史书不是大问题,怎么看史书才重要的,找到自己的角度看历史,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会觉得很有意思。网络段子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看来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看到的史书大多已经有了定性的评价,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历史人物,然而就我自己看史书,有时候真的觉得前后不一,我认为看史书最忌完全跟着作者的观点走,尤其是古代士人写的历史,代表阶级利益,不少是没节操的。
第一,理性思考真实的历史我们肯定无法验证的,但凡事有因才有果,这个逻辑是古今不变的,根据前因合理推后果还是可以的,毕竟凡事总得讲道理。一个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混蛋,也不可能生下来就是圣人。在史书中,有些重点线索被史书一笔带过,“槽点”却大量“八卦”。
拿热度最高的三国历史来说,董卓可是一个比乌鸦还黑的人了,那董卓真就坏到骨子里去了?未必!
董卓当过汉灵帝的“羽林郎”,这是个什么职位,皇帝亲军近侍官,也是皇帝培养的亲信人物,别不信,汉灵帝活着时候,董卓从县令,太守,刺史,直到州牧,尤其是州牧一职,军政大权一把抓,由汉灵帝钦封的州牧只有四位,刘焉,刘虞,黄琬,董卓,其他三人的分量不用多说,皇帝信任可见一斑。史书上来就说董卓是个就十恶不赦的人,着重描写其恶行,南征北战的事迹闭口不谈或一言带过,我更倾向于是像曹操的情况相似,为情势发展不受控制的结果。
第二,人物对比我不是为董卓洗白,只是觉得对于这两人的评价很有意思。董卓做过霸京师,挟天子,杀何皇后,盗墓,杀人无数。这些好像曹操也都做过,前两个不说,曹操杀伏皇后,创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盗墓,规模更大更专业,还有屠杀徐州等等,同样的事不同的评价,有意思吧。
诸葛亮说过“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可桓帝少年搞掉“跋扈将军”梁冀,难度绝不比康熙搞掉鳌拜小,为啥人家就是昏君?灵帝就更惨了,崇祯皇帝经历过得事,汉灵帝都经历过,不论黄巾之乱,以及羌胡叛乱,还是汉末天灾及瘟疫,朝廷缺钱等等,都不必明朝末期规模小,好歹人家挺过来了,但史书都说灵帝是昏君,崇祯是明君。你说灵帝卖官?不好意思,秦始皇卖过,汉武帝卖过,康熙一次就卖过500个县令。古代不卖官的皇帝,真是少,后来干脆合法化,称为捐官,为啥就抓人家小辫子?不公平嘛。
第三,刻板印象史书上的宦官基本没有好东西,国家动乱的罪魁祸首少不了宦官背锅,但冷静想一想,写史书的是士人,天生是宦官的对头,你指望能看到公正客观的描述?再冷静想一想,汉末崩溃,说是十常侍祸乱天下,宦官能干什么事?了不起就是贪污腐败,杀一些朝廷大臣,陪着皇帝开心等等。
说贪污,还能有全国各地的世家大族,各级官吏贪的多规模大吗?说土地兼并,不还是地主阶级代表的士族是最大利益集团吗?宦官当权国家一般不会大乱,恰恰是宦官被铲除,国家才开始动乱,明朝铲除魏忠贤,东林党上位,不还是完蛋了?汉朝不也是十常侍被铲除,开启三国乱世的吗?如果十常侍活着,宦官集团扶持汉少帝,未必就会亡,起码不会那么快吧。
三国是什么?是士族的狂欢,你看三国那波人,那个不是士族?解开了数百年的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束缚,士族一闹就是上百年的乱世。偏偏史书上说到罪魁祸首,不是外戚,就是宦官。史书从不提士族的问题,简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朵白莲花,至于信不信,自然由你。
当然史书上前后不一的评价还有很多,以上只是个人浅见。
我自己觉得历史有意思是因为,老祖宗们真的很厉害,我们现在玩的内容大部分古人都玩过,你说撩妹,不仅有牛郎撩织女,有的是佳言美句,你觉得电话诈骗太低端,就是愿者上钩,你说现在老板画大饼,古有曹操望梅止渴,就算你听着挺高端的“庞氏骗局”,老祖宗告诉你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读史明智不是空话,能领悟几分全看个人了。
素颜烟雨
对于一般的了解,读读通史就可以。最新出的哈佛史不错。以前剑桥系列很受推崇。大学通用的教科书是捷径,但趣味性欠缺。我读日本人司马辽太郎写的书,感觉不错,翻译也很好。对于普及版,上下五千年很好的,林汉达故事写得很经典。不管怎么样,喜欢,能读得下去,系统地读就行了。老一辈大家很多,但太老了。还有一个很好的办法,看中国通史电视片,拍的水平很高,对了解历史很有帮助。总能找到契合的,祝你顺利!
独自等待
我买的是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是中华书局的精装本。还有简装本的,你也可以分朝代去购买,想学习收藏两用的话,可以买精装本的。
资治通鉴我买的是中华书局的红皮本,也是装帧很精美的。
但是二十四史里面不包括清史(清史稿),现在也有清史稿卖,有需求可以现在买或者等官方的版本出来。
以上是你对中国整个封建社会通史有需求的话看的书,如果单独对某个朝代感兴趣,还需要购买明实录(明朝)、《东京梦华录》(宋朝)等,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则可以下载一些记载详实的私人笔记来看,比如靖康之变等。
这些书都是简体繁体都有的,要求高可以要繁体竖排的,再配备一两本工具书就可以了。
Amoy咔咔啾
1、《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是国内第一部从国民党史的角度研究国共关系的著作,从而将国共关系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利用国共双方大量可靠、翔实的历史档案(包括档案馆档案)和许多重要人物的日记、回忆录,多方查证重大史实,全面论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
2、重庆谈判纪实是1945年8月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辑。本书主要讲述了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等有关内容。
3、《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是2006年3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熊向晖。该书披露了地下十二年的工作、周恩来、李克农与年日内瓦会议、“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真相、“乒乓外交”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4、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是杨奎松在国共关系研究上的成果之一。作者历经数年,搜集整理了两党在抗战前后十多年间谈判的草案、提案和谈话录,以及在各时段开具的条件等一些了内容,真实再现了在云谲波诡形势下,国共两党谈判的曲折过程和历史真相。
5、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是杨奎松在国共关系研究上的成果之一。在抗日战争前后,国、共两党都把谈判视为重要的斗争手段。几乎所有重大矛盾与纷争,都要诉诸于谈判;几乎所有重要的方针和目的,都要在谈判条件的考虑和变换中表现出来。它甚至远比那些真刀真枪的摩擦和冲突更具复杂性和戏剧性,更惊心动魄。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推荐国共历史的书
kissfenger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2]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请采纳
fullinblue
春秋,所谓的春秋笔法,秉笔直书都是讲的那个时候的事情,说的就是那个时候的史官记载历史时宁可掉头也不作假。
等待长大的孩子
如果要通史的研究著作的话,国史大纲最好了,如果你有耐心读下去的话。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比较权威,还有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史目前研究的状况,要找好书可以去翻一下的。
如果你要的是史料,那从上古至近代的史书有这些《尚书》《春秋》《史记》( 汉·司马迁 ) 《汉书》 ( 汉·班固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 晋·陈寿 ) 晋书 (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 唐·姚思廉 ) 《陈书》 ( 唐·姚思廉 )
《魏书》 (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 唐·李百药 ) 《周书》 (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唐·魏征等 ) 《南史》 ( 唐·李延寿 ) 北史 ( 唐·李延寿 )
旧唐书 ( 后晋·刘昫等 )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 (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 宋·欧阳修 ) 《宋史》 ( 元·脱脱等 ) 《辽史》 ( 元·脱脱等 )
金史 ( 元·脱脱等 ) 《元史》 ( 明·宋濂等 ) 《明史》 ( 清·张廷玉等 )。
二十四史再加上清史稿,正史就比较全了。如果你要求相对真实的话,建议看《史记》和《三国志》,对了,还有《资治通鉴》,不敢说是真实的,但是修书的时候还是很严谨的。或者看一下研究著作,也有很多批判性的观点。
像 《三国演义》这样的书里面写的就不是真实的历史了,它是由小说家用历史融入各种故事,往往故事和事实有一定的偏差。
KindTan
以二十四史等正史为基础,辅之以资治通鉴、春秋等史书。此外,后代修史多有倾向性,丑化、美化的问题肯定是不少,可能的话多涉猎一些稗官野史,如竹书纪年等,相互参照,或可有所補益。
vsy
一、《上下五千年》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二、《史记》《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三、《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四、《中国通史》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janesss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主编费正清,这个中国通写中国史算是比较公正,但只写到1982年。还有史殇,这本书主要讲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
annxie
《文化苦旅》
是余秋雨的游记散文集,但绝不仅仅是游记。作者面对名山大川,历史风物,深思苦虑,体味其对于中国文化,中国人文精神的深远意义,也可谓是“文化苦虑”。作者文字精当,夹叙夹议,笔端常带感情,也引起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欣赏与认同。本书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思传统文化、以求建立新时代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作。
《鲁滨逊漂流记》
本书在西方有长远而巨大的影响。在中国也是一本广受欢迎、引人入胜的小说。小说的魅力在于,作者把一段明显虚构的故事写得像作者亲身经历的自叙那样具体、逼真、可信。本书是人的生存力量的赞歌,也从反面说明了这样一个真理:不管人类社会多么不尽人意,人也决不可能孤独的生存,我们需要人群。
西瓜_NikiFung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你是想学那段时间的历史吗?
推荐:《世说新语》(必备,要好好看,很有趣,而且人物剖析不是正史做得到的)汉晋春秋(很偏激晦涩的史书,但也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三国志》(不用说了,虽然有些地方写得很脸谱化,一定要有裴松之的注,不然就会上当)晋书必备宋、齐、梁、陈书四本(都写得不错,有点太细了)隋书(必看,关陇贵族和南北朝的末年最可信的历史)《北魏史》《洛阳伽蓝记》(还是比较翔实的,很生动的史料,甚至可以称为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