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殖民大时代
唐朝皇帝小说
私语home
原贴:唐朝皇帝与明朝皇帝对比
晴天小树树
唐朝藩镇割据,中央那点军权全掌握在太监手里,换个皇帝那些藩镇也不管,大家各玩各的。明朝集权,将领根本没有调动军权的能力,就连皇帝想调兵都要要兵部确认才可以,太监就更别说了。明朝唯一一个造反的太监,还是靠在宫外府邸养的门客,结果造反的时候连宫门都没打进去就被灭了。明朝有名的几个大太监都是狐假虎威,只要皇帝一句话就什么都没了,让他死他立马就得死。
明朝太监的权力其实都是依托于皇权,明朝皇权本来是很大的,朱元璋废掉宰相,什么活都自己干,大臣基本就是报告-听命-办事,不过朱棣之后的皇帝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和精力,动不动几十年不上朝,权力慢慢过渡到内阁。
皇帝说白了就一个人,怎么对抗整个文官集团,人家撂挑子不干就没辙了,所以老被欺负。皇帝不能不要脸,太监可以,所以把太监推出来,掌控权力和大臣斗争,把文官整得死去活来。但是太监的权力根本在于皇帝,所以永远威胁不了皇帝,一朝天子一朝太监,还得把皇帝伺候好了,因为伺候皇帝的没时间伺候太子,等太子登基,太子身边的太监就上位了。
evil晓猪
主要是掌握了军权,开始是宦官监军,后来又掌握了神策军这样的禁卫军。从高力士就开始了,只不过高力士忠诚,守规矩。到了李辅国就彻底突破界限了。
丸子头
安史之乱后,大唐开始走向衰弱,藩镇渐渐控制了地方的军政,财政等开始割据地方,而中央则皇权衰弱,皇帝的素质才干也不高对宦官的信赖渐渐让宦官集团日渐势大,后期更是掌握了宫廷禁军,上演了令人发指的甘露之变
我是杰杰果
废谁立谁,其实都无所谓,唐朝中期宦官势力很大,但是安史之乱后,节度使空前膨胀,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唐朝为了镇压不得不封更多的节度使去攻打,到最后节度使跟周朝的分封诸侯差不多。
Diver龟
谢谢邀请。唐玄宗对宦官极其信任,比如重用高力士。经过安史之乱,唐朝藩镇太多,代宗组建神策军,从此宦官开始掌握军权。唐宣宗被杀后,宦官集团开始走上屠龙之路。
张小七
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势凌厉。朝廷抽调边军,驰援赴难,神策军也是其中之一。公元759年,神策军将卫伯玉率领千余人,参加了相州之战。尽管唐军占据了人数优势,但相互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指挥,结果一败涂地。
卫伯玉败逃陕州(今河南省三门陕西),不久前神策军原驻地已落入吐蕃之手。无家可归的卫伯玉只得暂驻陕州,站在了抵挡史思明叛军的第一线。此时,深受唐肃宗李亨信任的宦官鱼朝恩也在陕州督军。神策军第一次与宦官有了交集。
上元二年(公元760年)二月,叛将史朝义率军夜袭陕州,卫伯玉主动出击,在永安大破叛军。肃宗大喜,褒奖神策军,命其镇守陕州,卫伯玉受命入朝,鱼朝恩乘虚掌控神策军,原先的边防军变成了藩镇军。在鱼朝恩的运作下,神策军进入发展的快车道。陕州节度使所属的军队,统统被其纳入神策军,军队规模扩大到万余人。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犯边,直驱长安。代宗李豫出逃陕州,鱼朝恩率神策军充当禁军,保护代宗的人身安全。随后,代宗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回到长安。两年后,吐蕃再次侵扰关中,神策军驻军苑中,并分设左右两军,从此确立了中央禁军的地位。
神策军分立之后,各设大将军一人、将军四人、统军两人,屯驻京畿和关内要地。为统一指挥,设立护军中尉,节制神策将吏,同时以左右神策行营的名义,统率京畿和所在地的驻军, 由此可以看出,神策军具有拱卫京畿和野战的双重职责。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鱼朝恩获罪身死,神策军恢复了由兵马使统率的先例。然而建中年间爆发的“泾原兵变”改变了神策军的命运。建中四年(783年),原凤翔节度使朱泚发动叛乱,长安失陷。德宗带着妃子、太子、宗亲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紧追不舍,轮番围攻奉天一月余。关键时刻,神策军及时救驾。叛军人多势众,神策军顽强作战,敢打敢拼,迫使叛军无功而返。随后,神策军收复长安,迎回德宗。
经历这一变故,改变德宗的观念。在出逃过程中,皇帝的威仪荡然无存,文臣武将或逃或降,只有宦官忠心地环伺左右。大笔军费豢养的军队,随时可能反咬一口。只有神策军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堪称当时军事力量的台柱子。
德宗认为宦官是最值得依赖的对象,神策军是最能打的军队,两者结合,强强联手,必定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至此,宦官掌控禁军成为一项制度。
凡事就怕万万没想到。宦官仇士良的出现,使得神策军彻底沦为宦官打手。宪宗即位之初,提拔心腹宦官仇士良为内给事,权势日益。经宪宗、穆宗、敬宗三朝,仇士良虽呼风唤雨,却无法坐稳“宦官一哥”的位子。
文宗李昂即位后,对王守澄为首的宦官势力,十分不满,有意提拔李训、郑注等人,密谋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五年(公元835年),文宗设计剥夺了王守澄的兵权,将其免职、赐死,另立王守澄的对头仇士良填补权力真空,出任左神策中尉,掌握神策军的权柄。
文宗除掉王守澄后,并不甘心,意图剪除仇士良斩草除根,夺回军权。公元835年(太和九年)十一月,文宗在紫宸殿展开朝会。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说左金吾卫后院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此为祥瑞,请文宗观赏。
文宗带着百官移驾左金吾卫后院附近的含元殿。仇士良、鱼弘志等一行宦官刚进后院,仇士良发现韩约神色有异,又见院中暗藏数百持械甲士,急忙转身出逃,金吾卫士卒急忙关门。仇士良大声斥责,夺门而出。仇士良等人急返含元殿,劫持了文宗。
仇士良脱险后,命左、右神策军副使刘泰伦、魏仲卿各率五百神策军,从紫宸殿杀出,封锁宫门后,大肆诛杀了六百多各级官吏以及金吾卫士卒,同时,在各衙门搜捕“贼党”,就连卖酒肉的小贩也遭到毒手,死者愈千。
左、右神策军受命出动千余骑,出城追捕逃亡的官员,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等四位宰相先后遇难,“士良因纵兵捕,无轻重悉毙两军,公卿半空。”一时间长安刀光剑影,尸体枕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至此,神策军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握在宦官手中,军中将吏也由宦官亲信充任。唐朝中后期宦官集团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废立大权,根本原因也在于他们掌握神策军兵权。因此宦官以神策军作为政治工具,用军权逼宫皇权,从而满足其个人私欲。如此一来,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等行为横行,政治愈加黑暗,导致藩镇与中央的离心离德,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加重了百姓的剥削,社会矛盾尖锐。
天复三年(903年),入主关中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击败了竞争对手岐王李茂贞,逼迫唐僖宗李儇杀死宦官韩全诲等20余人,根除了唐朝中后期形成的黑暗势力。失去了宦官这棵大树的护佑,神策军也没有了用武之地。左右神策军并入左右羽林、龙武、神武等六军,结束了149年的建军历史。四年之后,唐朝也走到了尽头,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新唐书
橙小小^F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东汉和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推出来和文官集团争夺利益的工具,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而唐朝中后期的宦官的权力却来自于自身——他们掌握了军权。
外戚在两汉之时是极盛的,就比如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外戚——吕后他哥,那就是一个无敌的战神,刘邦所封的列侯有很多是他手下,汉武帝的外戚卫青也是一个杰出的代表!而外戚是平衡皇帝和官僚集团一个很好的第三者,毕竟外戚更值得信任,有外戚的存在皇帝可以很方便的掌控大权,在朝廷安排自己的人,毕竟你要知道,皇帝和大臣永远不是一条心,大臣们想着当权臣,想着架空皇帝,而皇帝又看着谁都想造反。
但是两汉以后,皇帝和大臣看到了吕氏等外戚的危害,外戚就逐渐退出了舞台,然而皇帝和大臣的斗争还在继续,这时候就出现了宦官集团这个媒介…唐朝由于安史之乱的原因,皇帝对于武将及其防备,强烈的想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想来想去交给谁最放心呢?就是宦官,然而随着皇帝越来越无能,军权也就旁落了…
angela梅子
唐朝在我们的印象中,一贯都是以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国力昌盛的形象存在,但他后期为什么就摆脱不了受宦官控制的局面?这点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要看一看当时的政治格局。我们都说历史是一个小姑娘,任由人们去装扮。所以我们在分析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过程,过于脸谱化,总以为非黑即白,其实历史远远没有这么简单,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也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她都是各种因素和条件综合在一起产物。就比如说我们现在把唐朝后期的混乱都推给皇帝的昏庸,无能,懦弱等等,其实这是有失公允的,他们其中不乏英明神武和想干一番事业的,但唐朝在经过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地方势力有尾大不掉,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以大为减弱,再加之朝堂之上党争不断,皇权可依靠的力量会在哪里?皇帝们必然将目光投向了从小陪伴他们长大的太监了,这也是人性的一个基本判断,因此太监掌权也逐渐的就成为唐朝后期的一种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
其次和他们的所处的位置有关。太监们整天围绕着皇帝在转,皇帝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都操控在他们手中,当国力强盛的时候,一代雄主可以掌握太监们的命运,操纵它们的生杀大权;但一旦国力衰弱,掌握不了外部的情况,太监们就可以代皇帝了解外界的情况,他们就可以选择性的让皇帝知道他们想让他知道的,受到蒙蔽也就无法避免;
再次是他们掌握了军权。由于皇帝的过度信任,皇帝的武装力量变焦,有了他认为信任的宦官之手,我们也可以想象的到,宦官其实和皇帝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他们在受到皇帝信任初期肯定也曾经是感恩涕零,但圣人毕竟是少数,更何况这些太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之后,他们也会变得为自己着想,由于利益也会皇权之间产生缝隙,这个时候皇帝叫天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只能沦为鱼肉,任由太监们宰割。
说到底,每个朝代初期,各项制度都是闫敏的,人们都敬畏制度,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们对各种制度不断的冒犯,各种利益不断的固化,利益的获得者掌握了制度的制作者,制度就会向着他们倾斜,进而造成更大的阶层分化,各种矛盾就会随之激化爆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历史剧,就会再一次的上演,阶层就会重新被打乱,重新再次进行洗牌,这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历史周期律。
Little孜孜
谢谢邀请。
唐朝自618年建立到907年灭亡,在整个封建史上存在了289年,这期间一共产生了21位皇帝。然而这21位君主中,居然有9位是在当朝宦官拥立或选出来的,其中唐宪宗、唐敬宗两位皇帝更是被宦官直接杀害。可见唐朝的宦官专政有多厉害!
说起唐朝的宦官,不得不从唐朝建朝之初说起。唐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对人才也是不拘一格,对宦官的管制也是非常松懈,特别是武则天和魏征的故事恐怕大家耳熟能详,这就为宦官一步步走向权力中心埋下了伏笔。
到了唐朝中后期,唐玄宗开启了开元盛世,玄宗开始逐步放松了对朝廷的管制,特别是绝世美人杨贵妃的出现,更是让唐玄宗丢了魂。这个时候杨国忠闪亮登场,杨国忠什么人?她跟玄宗的至爱杨贵妃是远方表亲,杨国忠一路官至宰相,然而他可不是一个好角色,残害了很多忠良,惑乱朝纲,一代奸臣。可以说杨国忠直接触发了唐朝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朝宦官正式出道,他们先是干掉奸臣杨国忠,再又逼死杨贵妃,再接着往后一百多年,各种宦官层出不穷,最终还是走向了覆灭,可以说唐朝289年的历史中有一半是被宦官掌控的。
这里边原因除了刚刚说的从当朝宰相的奸险到皇帝的昏庸、沉迷美色,还有派别林立、皇权分争,让宦官乘虚而入,还有唐朝的用人政策也有很大漏洞。比较著名的宦官有杨国辅、俱文珍、刘光倚等人。
当然这些不是唐朝宦官专政的原因的全部,欢迎大家补充交流。
Shark_D
唐代的宦官系统和其他朝代的形成原因大体上是相同的,主要都是代表皇帝的皇权与代表文官体系的相权之间的博弈而形成的衍生种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相对特殊的政治力量的存在,而唐代所谈及的的"宦官专权”,又有自身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性。
先来说说唐代的宦官体系是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了解了这些,对为何唐朝中后期宦官之害的程度远超其他朝代的原因就能清楚了。
其实有唐一代,宦官本该是受到制约的,唐初时,唐太宗就给了规矩:内侍省的官职一律不能超过三品。武则天掌权时,宦官也还一直规规矩矩,但到了唐中宗时期,宦官势力开始逐渐抬头,宫中七品以上的宦官已经多达一千余人,到了玄宗时期,宦官人数上升到了三千多人,非但如此,品秩也越来越高,擢升至三品的将军的屡见不鲜,四品以上的也超过了千人的规模。我们知道在朝廷中,三品官员基本上就是一等一的高官了,唐代一品二品基本上都是授予的荣誉称号或者皇亲国戚挂的虚职,三品是实权中的最高级别了,宰相也就是这个级别了,比如武周时期著名的宰相狄仁杰,就是三品。可想而知,到玄宗时期,宦官的势力已经膨胀到了怎样的规模。
宦官势力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势力正式登上大唐的政治舞台,是从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的得势开始,这个人就是众所周知的高力士。
早在唐玄宗李隆基还没登基之前,还是临淄王的时候,高力士就与李隆基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论李隆基是顺境还是低谷,一直追随左右,而且高力士为人恭谨,办事严密,靠谱得很,很快成为李隆基的心腹。在唐玄宗登基之后,在与太平公主的政治斗争中,积极参与诛杀太平公主一派政敌,更为玄宗信任,擢升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用后来的话说,就是大内总管的岗位了。从此,高力士代表的宦官势力在大唐的政坛上风生水起,日益显赫。如果玄宗知道他之后连续几代的子孙竟会被他一手捧红的宦官们玩弄于股掌,甚至随意废立,更有甚者竟然妄图取而代之,不知他会作何感想。
当然在玄宗时期,宦官体系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密切很友好,因为皇帝需要一个打手,帮助他打击一个对手。在经历了武周末年到中宗睿宗年间,各种政治势力的纷乱角逐,有李唐皇族的保皇势力,有武家一派的夺权派,有后党,还有别具一格的公主派,以及一些奇奇怪怪冒出来的势力,居然也影响了政局,比如围绕在武则天男宠们的身边的官员们,反正有点杂有点乱。最终李隆基通过政变上了台,但他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短板,在登基初期一直影响着他地位的稳固--他是庶出,是睿宗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不管从长幼还是从尊卑,上台的本都不应该是他,政权的正统性经常会受到文官系统的质疑,尽管李隆基很有能力,远超他的兄弟们。所以,当他的对手-文官势力,也就是相权对他发起挑战的时候,有丰富政治斗争经验的玄宗皇帝觉得得找个帮手了,于是那个特殊的,又非常值得信赖的群体--宦官,就成了他不二的选择。
在宦官们的大力帮助下,朝堂上的对手们纷纷被打败,该降职的降职,该流放的流放,该赶尽杀绝的派人骑马追上去补一刀。皇权大获全胜,宦官势力也随之更加强大,作为首领的高力士一时权倾朝野,当时凡是进奏皇帝的奏章文表,都要先过他目,再上呈给玄宗看,有些事情他觉得不需要让玄宗看的,就可以自己处理了,权势熏天!
直到这个时候,尽管宦官势力一时无二,但基础还是在于皇权的信任,所行使的权力还是皇帝授权的,但很快情况就变了,期间爆发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由盛唐走向衰败的分水岭,也意味着皇权衰弱的开始,越来越弱势的皇帝就越来越需要宦官势力的帮助,以维持统治。但很快皇帝们就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宦官之乱在玄宗退位肃宗上台之后正式开启了,一直延续到唐王朝生命的结束。
说宦官之乱的开启,就必须说另一个宦官,李辅国。
李辅国是在平定安史之乱时,拥立肃宗即位的主要功臣之一,因此肃宗上台以后,对李辅国做出了一系列政治回报,给予以李辅国为首的宦官集团极大的权力,包括保护皇帝身家性命的直属军事力量--禁军。
我们知道肃宗上台的合法性比他的父亲还差,是在玄宗皇帝避难到蜀中时,为了领导军民抵抗安史叛军而自立的,说严重点和造反没啥区别,因此肃宗更加需要一个信得过的打手来帮助自己控制文武百官,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在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已经处于一个藩镇割据的局面,天子之令能影响的地区很有限,这些藩镇军阀各个手拥重兵,不服朝廷号令,实际上和敌国也差不了太多了,所以肃宗之后的皇帝们对军权的把握是很敏感的,自家就禁军这点力量了,那还不得找个信得过的人看着?宦官们就是最好的选择,在肃宗的眼里,宦官再怎么无法无天,那都是自家的奴才,比朝堂上那些文臣武将靠谱多了。文臣武将太有理想了,不好管,宦官门只有欲望,满足了他们的欲望,就是一条能咬人会咬人的走狗。
但事情就是这样,往往奴才干着干着,就会恍恍惚惚的出现定位错位,好像有时候自己也可以是主人,而主人最后却发现,自己用来咬人的狗,似乎也会咬向主人自己。
在肃宗后期,李辅国不仅独掌了宫禁大权,而且还架空了肃宗在朝堂上的行政权力,实时上已经窃取了朝柄,不少文武官员都主动依附宦官,连皇后外戚一派也与宦官勾结起来,窃取权力。
当掌握了宫禁权力的宦官势力,和能影响皇家事务的外戚势力走到一起时,皇权往往就无法得到保障。在肃宗之后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唐朝历史里,越来越多的宦官走上了李辅国的走过的道路,他们把持朝政,擅行废立,凌驾天子,玩弄百官,出了名的权宦如鱼朝恩,俱文珍,底线一个比一个低,在他们的作用下,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
Cam126
唐代的宦官专权与东汉、明朝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唐代的宦官掌握兵权,能够肆意废立皇帝。
谈到唐代宦官专权,就是从唐玄宗说起。唐玄宗以开元之治将大唐的强盛推向了顶峰,但是他的一系列制度也为大唐灭亡买下隐患,包括藩镇格局、宦官专权,这里我们主要说宦官专权。鉴于武则天称帝及以后的中宗韦后擅权,唐玄宗让身边宦官高力士帮助他处理政事,四方进表,先呈高力士,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宦官的内朝与大臣们外朝相抗衡。同时,高力士也曾染指禁军,当时高力士与禁军将领争宠,直接导致禁军将领葛福顺及后台王毛仲被杀,这样另一伙禁军陈玄礼就导向高力士。但这时高力士一方面对玄宗非常忠心,另一方面毕竟没有掌握禁军,对朝局危害不大。
到了肃宗朝的大宦官李辅国、代宗朝的程元振就开始“专掌禁军”,但是唐代宦官专权发生了质的变化,还是要到代宗朝神策军的建立。鉴于藩镇割据,代宗开始着手建立属于自己的野战军队,就是神策军。这支军队的第一任长官就是大宦官鱼朝恩。神策军多的时候有十多万乃至二十多万人,而当时藩镇真能作战的也就三五万人,可以说这时唐中央政府对藩镇已经形成了绝对优势。但可悲的是这支强大的军队除了极少数在军事将领掌控外,大部分时间被掌握在宦官手中。特别是唐德宗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两名亲信宦官为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从此出任中尉的宦官成为名正言顺的神策军统领。这是宦官们能够废立皇帝的关键。
除了掌管军权,还有就是政权,玄宗时期高力士已经开始干涉朝政,大事直到唐代宗时期,任用宦官“掌枢秘”,后来又设立了“枢密使”,负责在皇帝身边掌管机密,宣传诏旨意,这样宦官就可以和宰相“共参国政”了。比如在顺宗时期,由于顺宗病重,大臣王叔文与顺宗的联系,完全靠得是宦官在期间传话。宦官既掌握军权,又掌握皇帝旨意的传达,自然有利于控制朝政。到唐朝后期,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时期,六十多年中的有五次皇帝更替都是由宦官控制着皇位继承权。
最后,唐朝宦官之所以能够取得大权,还是因为皇帝们的信任,像这些有名的大宦官如李辅国、仇士良等都曾是皇帝做太子时的亲信,还有如程元振、倶文珍、王守澄等是在拥立新皇帝中立有大功,这些人对于当朝皇帝来说是最信任的人,特别是他们又都是“刑余之人”,是不可能当皇帝的,这才是当朝皇帝们放心掌权的原因。
Orange
大家好!我是穆青,谢谢邀请!
宦官专权是唐朝中后期显著的特点。
宦官专权的背景是藩镇之乱和朋党之争。
其表现主要有三点:
废立皇帝。
专权擅政。
扰乱百姓生活。
分析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的形成,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皇帝、宦官和官僚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心理动因。
皇帝对文武官僚都存在着戒备心理,怕他们掌握实权,从而威胁到朝政,而宦官不存在威胁君主和朝政的可能性。这就为宦官专权提供了契机。
宦官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从而产生了变态的心理和人格,这使他们的依附意识和参与意识都非常强烈。他们依附皇权,积极的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而且他们为了摆脱生理缺陷的屈辱感和自卑感,产生了过度补偿的危机感,并且形成了危机意识。因此,他们一方面滥用权力攫取财富,另一方面又追求权力和财富的最大化。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宦官首领,对地位和权力的无限追求,已经是他们动机性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干涉朝政的宦官一旦掌握了权力,适可而止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官僚士大夫们一方面瞧不起宦官,另一方面又对宦官巴结逢迎,甚至求助于宦官,已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这三种力量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宦官专权的产生。
第二方面是从权利制衡的角度分析,皇帝害怕文武官僚们和藩镇势力所掌握的权利过大,威胁到朝廷政权,有意扶持宦官集团,用他们的权利制衡文武官僚们和藩镇势力的权利,有了皇帝的扶持,决定了宦官集团在中晚唐时期的地位。
第三方面是从皇帝自身的角度分析,其实主要是因为昏庸软弱的皇帝在治理朝政时存在失误,给了宦官可乘之机。特别是在唐宪宗之后,皇帝基本上已经沦为宦官的傀儡,并无实权,一切都只能听凭宦官的决定,中晚唐时期宦官集团的权利更加稳固。
第四方面是从政治集团双方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宦官集团手握兵权,胁迫君王,让君王听命于自己,君王方面的力量明显弱于宦官集团,宦官集团的势力更加壮大。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分析,唐朝中后期的宦官,基本已经完全控制了君王,并且手握兵权,掌握皇帝的生死和废立大权也只是他们权利的一部分。
我是穆青,欢迎关注我,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爱旅游的小肥杨
我是潘多拉效应,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每一个朝代到后期,总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包括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参政和识字的明朝。能控制皇帝废立的宦官,不只是唐,早在汉朝就有这样情况出现。究其原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上。一个朝代在建立之初没有太多的朋党和其他政治利益集团,而到中后期,就出现各类团体。这些团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来皇帝的个人统治,那么皇帝就需要拉拢或重新树立一派来牵制原有的政治团体,而这些新贵们,又成为了新的利益集团,重新威胁皇帝的统治。宦官就是这么一个团体。皇帝身边最亲近的就是这些人,长期培养起来的信任,使皇帝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首先依靠的就是他们。逐渐形成其政治地位,以致可以左右皇帝的废立。东汉后期的“十常侍”就是个典型。一朝天子一朝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二、皇帝家族的繁衍。一般宦官当朝的时期,那个时期的皇帝大都是幼年登基的,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幼年登基的皇帝,他所在的朝代,大都是外戚或宦官当权。唯一较为例外的就是康熙了。幼年的皇帝,没有父亲的照顾,父老兄弟姐妹可能是他最大的威胁,那么他能信任就是他的母系亲属和身边的宦官了。
Andy小金刚
自秦王朝建立以后,宦官就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团体登上了历史舞台,所以咱们先来盘点一下历朝历代出现的比较有名的宦官:
1、 秦二世时期指鹿为马,排除异己,对起义军情况隐瞒不报,最后被子婴杀死的赵高。
2、东汉王朝末年,十常侍乱政,引来董卓豺狼,开启三国乱世,最后全被诛杀。
3、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之宦官黄皓,屡屡进谗言阻挠姜维伐魏,被邓艾所杀!
4、唐王朝唐玄宗之高力士,他倒是个挺不错的宦官,可是他的徒弟李林甫可以说是坏了整个唐王朝,使得唐王朝中后期宦官权力越发强大,直至拥有了对皇帝生杀予夺的权力,具体咱们下面细讲!
5、明成祖朱棣时期的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宣示大明国威;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玩耍,设立内书堂,估计宦官学习,导致明朝宦官开始走向历史前台,著名的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无一不是罪行累累,遭人愤恨,
以上具体情况咱们以后有机会一一了解,下面咱们根据题主主要说一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唐朝宦官的破坏力,诸君请看:
唐朝宦官专权现象,起始于唐朝玄宗安史之乱以后,因为需要平定叛乱,唐王朝政府鼓励各地官吏招兵买马,然而没想到的是叛乱虽平,却让藩镇成了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形成了藩镇割据,皇权命令自此不能够下达到这些区域,这就很严重的挑战了皇权。
而皇权可以分为君臣体系和主仆体系两大体系,当藩镇割据,也就是君臣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但是皇帝还是要维持皇权啊,那怎么办呢,只能依靠身边最近的宦官了,也就是所谓的宦官体系。从利益关系上来说,宦官服务宫廷,依附于皇权本身,所以说他们的最根本利益也是始终维系在皇权上的。他们是不希望朝廷灭亡的。所以说,当朝廷的皇权已经无法制衡所属臣子的时候,用宦官来代替臣子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既然藩镇拥兵自重,中央禁军的兵权,就绝不会再给任何一个臣子掌握,要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才能安心,所以禁军的指挥权自然就落到了宦官手里。在初期,这种做法确实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因为并不是每个宦官都是狼子野心,高力士就是一个好的证明。然而。唐王朝后期藩镇的权力是越来越大,简直就是国中之国,为了对付藩镇,宦官被赋予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当宦官和藩镇的权力凌驾于皇权之上的时候,任何法度上的制约都无法弥补这种缺陷了,各位试想一下,当藩镇和宦官的权力都超越皇权的时候,勾结就顺其自然的产生了,既然宦官的生存不用依附于皇权了,那要皇帝还有什么用呢,可不是想换就换,想杀就杀!
加露玲萱
唐朝末年,有一位名叫崔胤的宰相曾这么说过:
“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预政。天宝(唐玄宗年号)以来,贞元(唐德宗年号)之末,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卫从,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为定制,自是参掌机密,夺百司权,上下弥缝,共为不法,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爵,侵害朝政。”这段话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宦官们开始担任军职,掌握军权。唐朝后期宦官掌握军,南衙卫兵分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等十六卫,由宰相直接统辖但基本到了唐高宗中后期,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遭到破坏,十六卫就徒有虚名了,北衙禁军就是募兵制的产物,最初发端于唐高宗时,到唐玄宗时达到极盛,以至于出现了藩镇。
唐代宦官的机构是内侍省,唐太宗规定宦官不任三品官,不具体担任任何政府部门的工作,只能做个皇家看门的和扫除做饭的,但遗憾的是,李世民的规定用了三代就不好使了,到了唐玄宗时,宦官可以统兵和担任三品以上的官职了。典型代表就是杨思勖和高力士,当然这俩人对玄宗是忠心的,基本也算唐代有名的“贤宦”吧。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是宦官李辅国在灵武拥护着即位的,直接让唐玄宗升级做了太上皇,于是唐肃宗以太子李豫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辅国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这是宦官掌兵的开始。
李预即位成为太宗后,尊李辅国为尚父。李辅国为被杀后,代宗继用另一个宦官程元振为元帅府行军司马,继之者则为宦官鱼朝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围攻安庆绪时,不立统帅,而已鱼朝恩为观军宣威处置使,实际上就是用宦官为统帅。
但实际上从李辅国到鱼朝恩,宦官管军并没有形成管理制度,而只是皇帝的个人政治倾向。那么为什么唐朝皇帝们要用宦官掌军呢?
原因也并不复杂,安史之乱给唐廷极大的震动和打击,一直从唐玄宗打到了唐代宗,三代帝王才算平定了,而这期间,拥有兵权的武人皇帝们极大的压力,他们拥兵自重,如安禄山史思明之流,悍然发动叛乱,倘若将军队的指挥权还完全交给这些人,那么再来一次安史之乱咋办?
皇帝们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去势”的宦官比较安全,值得信任,这些没有机会生儿育女的宦官,是完全做不了皇帝的,而他们又饱受正常男人们的歧视,只能依附皇权生存,所以选择他们来替自己掌管军权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这一时期,无论是李辅国、程元振、还是鱼朝恩,其实他们并不是完全因为肃宗、代宗的信任才得以掌握更多的兵权,而是这三位受益于唐玄宗时期宠信宦官的政策,成为了宦官里面的实力派,比如鱼朝恩,早先就把新鲜出炉的神策军给拉拢住了。
真正让宦官在政治层面上获得了绝对掌军,源自建中四(783)年发生泾原兵变,这次兵变,唐德宗出奔,禁军仓促不能征集,随行的只有窦文场、霍先鸣等宦官。回京后,唐德宗越发忌惮宿将,恐其难制,于是用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护军中尉。从此将中央禁军神策等军交给了宦官主管。这标志着宦官专典禁军成为经常制度。
掌管了军权的宦官,开始能控制政权,这主要是唐后期设置了枢密使,使得他们能够公开参政。枢密使是唐代宗永泰二年设置的,专以宦官担任。一开始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并没有很大权力。到唐昭宗时,枢密使已经可以在宰相们议事的廷英殿公开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进行辩论了。
这样,到公元9世纪,禁军和枢密使两个中央最重要的权力所在都掌握在了宦官手中,这边成为了宦官专权的政治资本。而对于皇帝来说,他们也无可奈何,一切已经形成制度,而在制度之下,又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宦官利益集团(虽然他们内斗不止),这个集团与文臣们、禁军们之间利益盘根错节,局面已然无法扭转了。
至于地方,则更指望不上了,各地藩镇节度,找着中央的破绽,攫取更多的利益,门口的狗变成了会噬主的狼,门外的野兽们虎视眈眈,唐朝的皇权自然就玩不转了。
公元820年,宦官王守澄与陈弘志合谋害死宪宗,又与梁守谦等人策立穆宗,后又杀绛王李悟,迎立文宗嗣位。这就为宦官废立或干掉皇帝开了先例。自宪宗以后,除敬宗以太子继位外,其他如穆宗、文宗、武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拥立,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唐末。
庞俊修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一直很受关注。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常常成为通俗文艺中津津乐道的桥段,其中不乏添油加醋的戏剧性发挥,使得这个夹杂着后人想像的人物形象愈加错综复杂,黄易的小说《边荒传说》中甚至把她说成是出身于魔门“两派六道”中从事服务性行业的阴癸派,以此说明她为求生存不择手段的行事风格。不过,无论是历史小说还是严肃的研究,很多人的着眼点往往落在她个人的人生轨迹:她是怎么爬上权位的?她做了哪些事(特别是那些心狠手辣的事)?但围绕着她的最大谜团却很少人认真回答过: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只有她这么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的成功是偶然吗?
英国汉学家魏根深在中国史研究手册开头的“致中国读者”中就说,武则天称帝常被中国史书视为独一无二的孤立事件,但592-750年间中国邻近的日本、新罗、林邑等国都有女王,之后却再没有了,他的疑问是:“这一时期女性统治者的出现只是一种巧合吗?或者还有其他的原因?比较历史学醉心于这样的问题。而国别史倾向于强调‘独一无二’(毕竟往往不那么独一无二)的民族故事,因而回避了这些问题。”[1]
他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但没有继续下去。不过,如果真的去做这样深入的比较研究,我们可能会发现:武则天的称帝的确与周边各国的女性统治者很不一样。
武曌一直是中国集体想象的一部分 | 专访汉学家罗汉
美国学者罗汉(N. Harry Rothschild)为她撰写了一部传记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但他只是想通过武则天的生平来“了解古代中国的朝廷、社会、两性关系的性质,以及礼制、象征和美学在皇权政治中的作用”[2];至于她一生最大的谜团“为何只有她当上女皇”,则只是像许多人那样泛泛地归结为唐代政治中的北方胡族传统:“在大草原上,妇女不用只待在家庭内部。许多草原部落都是母系氏族,以母亲而非父亲为尊。广阔的草原、隐蔽的毡房、放牧的羊群取代了高高的城墙、无尽的封地和中国儒家社会里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严格的对称性。在大草原上没有外部男性领地与内部女性领地的划分,草原上的女子生气勃勃、不屈不挠,她们像男子一样打猎、放牧,也精于骑射等关键技能。就社会地位和两性关系而言,中亚的妇女比汉人妇女更加自由。”[3]至于为何没有另一个中国女性能步武则天的后尘成功,他认为这只是因为“这些女子均缺乏武曌的刚毅、决心、智慧、聪颖、语言天赋、好运”[4]。
这个答案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至少西汉的吕后、清代的慈禧太后,都不乏武则天的政治才能与运气,但即便她们本人有意,当时的政治结构也会对她们称帝构成极强的阻碍。至于说“唐代女性地位较高”或“唐代受到北方草原传统的影响”,这虽然部分是事实,但却也是一种流行而含糊不清的说法,正如孟宪实在论武则天称帝一文中所说的,“唐代妇女的所谓‘高地位’对于女皇成功而言,绝非充分条件。……这类因素,如女性地位比较高、佛教舆论造势等,在促成女皇诞生这个问题上,最多是推波助澜,即所谓缘饰之说。而最高统治者的换位,必须到政治实力中去寻找答案。”[5]
孟宪实此文是我所过目的有关这一问题最具洞察的一篇文章。他强调,皇帝制度虽然是为男性设计的,但当一个强势女性掌权时,这些制度性的制约条件忽然烟消云散,因而决定性的核心因素还是政治,“准确的程序应该是,武则天首先控制了政治,然后利用制度,保证自己的政治发展达到预定目标”。因此,在这一场权力博弈中,“武则天称帝的关键显然不在制度如何规定,而在武则天如何成功运作。而这,主要是政治问题,其次才是制度问题”[6]。他详细论证,武则天通过一次次试探和验证,最终确保她的最高权力是唯一和排他的,任何异议或反抗的力量都被逐一扑灭。他的结论是:“武则天称帝成功,是众多偶然因素促成的。这些偶然因素再没有机会集合于另外一个女性政治家身上,于是女皇故事终成绝唱。”[7]
在此,他很好地解释了“武则天是怎样成功的”,强调这是一系列权力政治博弈的结果,具有不可复制性,但如果说这样就能顺便说明“为什么别的女性无法成功”,其实却不尽然。仍以慈禧太后为例:她同样通过一系列政治博弈掌控了无可置疑的权力,别说没有大臣能够挑战,甚至当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时也被她以软禁的方式近乎废除,但她却仍然没有迈出称帝这一步。
这都意味着,武则天的称帝不仅是她个人的成功,更值得注意的是:从“为何再没人能像她这样成功”中,正可看出中国传统政治的某些结构性特点。在武则天所处的时代,一个女性还能通过权谋突破这些制度安排称帝,但在那之后,制度已严密到无法突破的地步,此时就再没有人能重复她的成功了。
谁能成为女皇?
在古代的男权社会政治中,女性要登上最高权位,通常只有三种办法:作为统治者的女儿/姐妹、妻子或母亲。
欧洲历史上最常见的是第一种“从公主到女王”的路径,如英国历史上的六位女王都是因为老国王缺乏男性继承人,不得已让女儿来继承王位。但法国例外,原因之一是法国王室严格遵守萨利克继承法,规定女性不能继承王位;但这也不仅是因为14世纪之前法国每代国王都碰巧有男性继承人,还因为法国贵族将萨利克法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特别是法国瓦卢瓦王朝便是1317年腓力五世僭越了主支的让娜(路易十世的独女,腓力五世的侄女)之后创立的,因而他们当政时便把萨利克法抬出来作为继承权的合法性依据。1328年法国三级会议正式援引萨利克法来拒绝了根据母系血统提出法国王位诉求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因而这对法国来说成为不能触碰的严重问题。
第二种则是“从王后到女王”的道路,最著名的便是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一世的皇后)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彼得三世的皇后),后者还是在推翻其丈夫的统治之后登基的。当然,这是极其罕见的,一般从王后变为女王,都是在其身为统治者的丈夫死后、继承人又年幼或因故不能进行有效统治之时。在中国历史上,一般此时都是以太后摄政的情况出现,典型如元代的乃马真后、海迷失后,她们执政时期虽被承认为统治者,然而她们却从未称帝,当然也没有帝号,严格来说并非女皇。
第三种“从太后到女王”往往与第二种密切相关。罗马帝国女皇、雅典的艾琳(Irene of Athens)原是利奥四世的皇后,在780-790年间成为儿子康斯坦丁六世的摄政,并于797年推翻儿子的统治自任女皇(但在五年后的政变中被流放)。她的生平与武则天颇为相似,而且,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二圣”的情况在中国史上绝无仅有,但罗马帝国历史上却曾有不少王后、公主与男性一起成为共同执政(co-rulers/co-regnant),这与罗马惯于进行双头统治的惯例有关。东罗马帝国皇帝迈克七世(Michael VII Doukas)继位时年幼,处于其母Eudokia Makrembolitissa摄政之下,当其母1068年改嫁给罗马诺斯四世(Romanos IV Diogenes)之后,他被降级为“小皇帝”(junior emperor)。像这种太后改嫁后的丈夫成为新皇帝的情形,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可能有的。
当然,严格来说,还有第四种成为女皇的途径,那就是女性自己白手起家开创一个王朝。唐代浙东农民起义军首领陈硕真在永徽四年(653)起兵后就自称“文佳皇帝”,不过她旋即失败,很难被认为开创了一个正式的王朝。
以上这几种方式中,第一种在世界史上最为普遍,中国周围各国在中古时代也都出现过皇女登基的情况:如越南唯一的女王李昭皇(1224-1225);朝鲜新罗王朝的善德女王在统治十六年(632-647年在位)之后甚至还传位给堂妹真德王金胜曼(647-654年在位);日本的桃园天皇去世时明明有男性继承人,但因为独子才5岁,结果却由桃园天皇的姐姐继位为后樱町天皇。这些在中国史上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中国在极早的年代就确立了男性继承权,并且最高统治者也不像欧洲王室那样奉行一夫一妻制,因而很少出现没有男性继承人的例外情形[8]——即便出现,也都无一例外宁可选择旁支也不选女性继承人。如南北朝时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有六子二女,但五子早逝,另一子在北朝为人质,其结果是侄子陈蒨而非女儿继承了皇位。
在中国的家庭政治中,女儿和妻子的法定权利往往很低,但母亲却可以作为家长得到尊重。《蒙塔尤》一书中在谈到中世纪法国南部的村庄生活时曾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女人逐渐不再成为性关系的对象时,她们便开始获得尊重和体面:更年期是权力的倍增器。”[9]这句话用在中国社会其实尤为贴切。晚清时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经常惊讶地发现,中国家庭中女性地位不高,但很多高官对自己母亲却毕恭毕敬。正如在《红楼梦》中,“老祖宗”贾母拥有不可挑战的权力一样,此时一个女性的主要身份不再是“女人”而是“家长”了。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便是指中国家庭政治之中,当上家长之后可以获得远比身为媳妇时大得多的权力。
武则天的情况也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她最终是由儿子李显禅位给她的方式完成夺权的。由于要当上独揽大权的女性家长,要在丈夫去世之后,这本身往往意味着女性已经不年轻了,所以对中国的女性统治者来说,长寿非常重要。武则天是中国史上登基时岁数最大的皇帝(67岁),这并非偶然;她也是第三高寿的中国皇帝,活了81岁,仅次于乾隆(88岁)和梁武帝萧衍(85岁)。由于无法通过继承权获得皇位,中国女性通往最高权力的道路特别漫长,因而仅仅“长寿”这一项,就足可将许多人挡在门外。
中国政治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往往是以家族权力的面目出现。在汉代也曾出现掌握巨大权力的太后,如汉高祖刘邦的吕后、汉文帝皇后窦太后、汉元帝之后王政君(她寿命极长,身居后位长达61年),但她们虽然掌权,却只是满足于掌握实权,而提拔属于自己家族的外戚势力。汉高祖刘邦为了预防有人夺取皇位,早就与功臣立下白马盟誓,后来周亚夫便以此反对窦太后给自己娘家人封王:“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连封爵为王侯都有阻力,异姓要夺取皇位自然更难了,异姓的女性则难上加难。最终夺权成功的不是这些太后自己,而是她们野心勃勃的男性亲属,首开先河的便是西汉的王莽。
也正因外戚对皇位的排他性构成的威胁,自汉代以来就有人反对外戚过分涉入皇权,西汉时翼奉就以“阴气盛”反对异姓外戚封爵[10]。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这种反对的声音来自太后本人。《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记载,东汉章帝欲给舅舅们封爵,群臣也上奏请求,但太后不听,下诏斥责“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认为西汉外戚大多招祸,“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她自称“吾为天下母”,也就是更认同夫家的身份而不偏向本家。到曹丕建立魏朝,在立皇后之前五天,就发布诏书:“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要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三国志》卷二)从而严禁太后、外戚对国家政治的制度性参与[11]。当时大臣陈群也以“非先王之令典”否定了汉代外戚封爵的正当性[12]。根据魏书·后妃传卷末评论,这措施被证明是有效的:“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
虽然东晋的外戚也权势逼人,但他们无法独霸朝政,并在其后的南朝宋齐梁陈四朝随着制度化措施的建立,逐渐被挡在国家政治之外;反过来,当时的北方被异族入侵,原有的制度举措被打断,北魏出现了灵太后等强势的太后,北周外戚杨坚还夺权成功,这都意味着当时北方还未完成这样的制度化建设。唐代皇权正是在北周、隋朝的延长线上,从这一点来说,武则天登上权位既不是因为“唐代女性地位高”,恐怕也不是因为“唐代受草原文化的影响”,而完全可以在中国传统政治的逻辑中得到解释。她的夺权之路,其实和王莽、司马炎等男性篡权者没什么区别:逐步积累权力,然后制造祥瑞,最后通过禅让机制实现高层内部的权力移交。并且,她在掌权后也大量提拔自己武氏家族的成员,可说是中国史上外戚势力的最后辉煌。
从汉代到宋代的一千年里,中国的皇权逐渐强化了集中趋向。历史证明,对皇权构成威胁的主要是这几类人:后妃(武则天);外戚(王莽、杨坚);权臣(曹操、司马炎);武将(刘裕、陈霸先)。皇权的集中化便是要在制度上防范这几类人夺权的可能,这既要依靠完善制度建设(没有功勋的外戚再难封爵,同时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也要靠强化道德规范的灌输来让每个人不能逾越自己的身份。
在中唐以后,在这些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科举制的完善和门阀世族的衰落,使得外戚再也不能构成一个威胁皇权的力量;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也使得权臣不可能取皇帝而代之,南宋时秦桧虽然专权,但在宋高宗赵构手下却谨慎小心,不敢逾越[13];对武将的防范更强,岳飞之死就是一例。在宋代以后,仅有一环缺失,那就是近支的宗室,明永乐帝朱棣就因此夺权成功,但这不构成易姓革命。在这一过程中,皇帝也日益孤立,他们所能依靠的只有科举官僚和宦官——这两类人尽管彼此不和,但至少都不可能取皇权而代之。值得注意的是,从西汉王莽开始,统治集团内部改朝换代的一个机制是不流血的禅让制,一次又一次改朝换代都是这样完成的,武则天本人也是儿子李显“禅让”给她的,但在宋代以后的禅让就只有太上皇禅位给太子(如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乾隆禅位于嘉庆),禅位的太上皇还比新皇帝权力更大,这就杜绝了高层内部夺权的可能。因此,理论上说,在宋代以后,从统治集团内部几乎已经无法推翻皇权,改朝换代的力量只能来自底层(农民起义、革命行动)或外部(蒙古、满清等外族力量)。
只有从这样长时段的历史视野中,我们才能理解为何武则天是中国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既然没有中国女性能依据继承权登上帝位,那么只有太后才有这样的机会;而汉代以前掌控大权的太后并不会自己取代儿孙登基,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倒是外戚,只有在唐代前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武则天才有机会称帝。在宋代以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和禅让制的消亡,从统治集团内部颠覆皇权的途径已几乎被完全堵塞,朱棣这样起兵“靖难”的暴力夺权是唯一的例外,但这是由于他身为皇子能带兵的特殊身份。
吊诡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武则天本人的所作所为,使得中国后来更难出现女皇。在历史上,武则天当政时期被公认为是一个关键转折点,世家大族的衰落和科举官僚的兴起同步,这都使后世的太后难以壮大本家外戚的力量。在中晚唐以后,复兴的儒家伦理强调女性应退居内闱而不应进入属于男性的公共领域参与政事,在此耐人寻味的一点在于,武则天的事迹本身经常被当作反面榜样去约束女性不要效仿。唐穆宗驾崩后,太子还仅有15岁,有大臣建议太皇太后郭氏(郭子仪之女)代为处理朝政,结果郭太后大怒:“吾效武氏邪?今太子虽幼,尚可选重德为辅,吾何与外事哉?”[14]也就是说,武则天不仅不能作为一个先例定下女性继承皇位的制度,反倒促使人们更进一步去防范有人步其后尘。
宋代以后,赵氏家法更严,外朝士大夫掌权,即便有高太后这样垂帘听政的实权女性,但宋明两代的太后最多仅限于辅助治国理政。慈禧太后虽然大权在握,但她也不可能制造祥瑞、让光绪帝禅位给她,因为这种禅让制消亡已久,早已不再是权力移交的合法形式,因而她无法找到一种能被人所接受的称帝做法。这说到底是因为社会和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便是武则天再世,也不可能再成功当上女皇了。
[1]魏根深中国史研究手册中译本“致中国读者”p.1
[2]罗汉(N. Harry Rothschild)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中译本前言p.1
[3]罗汉(N. Harry Rothschild)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中译本前言p.12
[4]罗汉(N. Harry Rothschild)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中译本前言p.224
[5]孟宪实论武则天称帝,载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p.87
[6]孟宪实论武则天称帝,载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p.100
[7]孟宪实论武则天称帝,载唐宋历史评论(第二辑)p.108
[8]附带说下,中国历代皇帝三宫六院,其实并不是因为好色,而是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男性继承人“储备”。后宫生活主要是为了广继嗣,相当于例行公事。汉成帝好色,即位初皇太后诏采良家女时,杜钦便曾向王凤进言,后来又在对成帝的对策中,两度表达说:“礼堂娶九女,所以极阳数,广嗣重祖也;必乡举求窈窕,不问华色,所以助德理内也;……后妃有贞淑之行,则胤嗣有贤圣之君”,并强调不应偏宠某位后妃,理由是“臣闻玩色无厌,必生好憎之心;好憎之心生,则受宠偏于一人;受宠偏于一人,则继嗣之路不广,而嫉妒之心兴矣。如此,则匹妇之说,不可胜也。唯陛下纯德普施,无欲是从,此则众庶咸说,继嗣日广,则海内长安”。见《汉书》卷六〇杜钦传。
[9]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小山村p.287
[10]初元二年(前47)七月地震,翼奉分析不同时节地震的原因,认为此时乃“阴气盛矣”所致,随后说:“古者朝廷必有同姓以明亲亲,必有异姓以明贤贤,此圣王之所以大通天下也。同姓亲而易进,异姓疏而难通,故同姓一,异姓五,乃为平均。今左右亡同姓,独以舅后之家为亲,异姓之臣又疏。二后之党满朝,非特处位,势尤奢僭过度,吕、霍、上官足以卜之,甚非爱人之道,又非后嗣之长策也。阴气之盛,不亦宜乎!”见《汉书》卷七五。
[11]徐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举出此诏认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述汉代纪传体王朝史中‘编皇后而曰外戚传’之政治理念的影子,即一位‘皇后’最为重要的身份可能并不在于为本朝皇帝之皇后,而在于次任皇帝即位之后,以‘太后’之身份为新君提供可以倚重的‘外戚’。”该书p.143
[12]《三国志》卷五魏书·后妃传·武宣卞皇后
[13]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认为“和议体制确立后,秦桧不再只以皇帝为其权力基础,而是超越皇帝,独自朝向所规制的方向”(见该书p.352),但正如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中指出的,秦桧其实一直在高宗的控制之下,为高宗所利用。
[14]《新唐书》卷七七,列传第二,后妃下。
kaikai2226986
主要的原因当然就是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较高,也就是说,武则天就好比一个金字塔的塔尖,我们不要光盯着这个塔尖,我们要注意到,它底下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然后才会诞生出一个女性皇帝来。
唐代是男权社会当中一个变异的时代。这个时代里,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有过显著的提高,妇女们活跃于各个领域,巾帼不让须眉,而且有着空前的自信和自由。
所以,隋唐女性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觉得她们特别有魅力,自信的人永远是美丽的。隋唐文化如果没有这些女性的华彩篇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隋唐文化。
凌落0落
大家好,我是生活之路一帆风顺,很高兴回答问题,为什么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出现在唐代?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当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女皇武则天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唐高宗身体不好,经常得病,他就让武则天帮着批阅奏折,发布一些诏命,这样武则天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发明一制度,谁要谋反,谁揭发了有赏,利用酷吏来俊臣来执行,“请君入瓮”大家都听说过吧,有个人叫周兴,有人揭发他谋反,来俊臣把周兴请去说,有人要谋反,用什么办法使他招认,周兴说取一个瓮,让犯人进瓮里,下边用柴烧火,这样他就招了,来俊臣让手下照做,来俊臣对周兴说,请你入瓮吧,周兴乖乖的招认了。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制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妇女可以参加一些活动,不拘小节。到了宋代以后受朱熹的思想束缚,女子不能衣着暴露,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能参加整治活动,从画作上可以看出宋代以后女性的衣着不如唐朝开放。
武则天也是有才能的女人,当皇帝后社会稳定繁荣,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我就分享这些,希望跟大家交流,大家可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博尔
首先,中国没有第二个唐朝。我们都知道唐朝的开放。其实,这种开放并非仅仅是指唐朝外交上的开放,更是指唐朝人头脑的开放。
在唐朝,女性没有宋明时期那么多的束缚,唐朝的女子生活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宽松的社会当中,她们本来就可以做一些与男性一样的事情。比如,唐玄宗时期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就很喜欢素面朝天地在街上骑马:“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峨眉朝至尊”,而女诗人鱼玄机甚至想要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这样的见识,这样的心气,是其他朝代的女性所没有的。
唐朝的女性之所以会如此有情怀有魄力,与当时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唐朝才能出现一大批政治女性,比如武则天、太平公主、韦皇后、上官婉儿等。
其次,唐朝没有第二个唐高宗时代。我们知道,武则天以后,太平公主、韦皇后等政治女性也相当活跃,有学者甚至认为她们的政治才华不输武则天,那么,为何武则天可以当上皇帝,而她们不能呢?原因就是后世的女强人没有赶上一个好时代。
唐高宗晚年体弱多病,时常无法处理政务,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后的武则天当然要代劳,基于此,武则天的政治资本才能一点点积累起来
贾小lei
武则天(624一705年),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建立的武周政权存在了16年。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写下了极为凝重的一页。
关于她何登上女皇宝座,文人学士多侧重于从其政治手段去分析,诸如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滥用酷吏等等。似乎武则天上台是踏着一条血路而来。与武则天同为政治女强人的还有吕后、西太后等,她们也不乏也不择手段、残酷打击、推行恐怖政策。但无论她们多么跋息、强悍、刁蛮,最终成就只是称为太后,而不能像武后那样公然地从帘后走出来称为皇帝。武则天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女皇宝座,除了她本身所具有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手段外,还与初唐初时期,开明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
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都有所创新和发展。特别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大动荡之后,民族融合的广泛和持久,给中国封建社会注人了许多新鲜的东西,这样,发展到唐代,各种制度既不象封建社会初期那样森严、正规,更不象明清那样滥施淫威。相对而言,唐代是一个较开明、开放的社会。
唐代社会重文风气浓厚,读书写字,吟诗作赋,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代风气。自后宫殡妃至官僚、贵族、士人阶层的妇女,几乎无不知书。贵族之家尤甚,读书成为闺门必修之课。武则天出身新贵,其母能“明诗习礼,阅史披图”。武则天在这种家庭的熏陶下,人宫前已具有一定文化修养。
另外,唐代后宫也重视女殡、宫人们的文化教育,宫中备有四部经籍、笔札几案,设有内文学馆。以宫人中有文学者为学士,教宫人习算,充满文化味道。人宫后的武则天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古今权变、文韬武略等早已知晓,这正是武则天参政的最基本的修养。
由于女性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地位也随之变化,特别是经过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之后,一些原本属于北方少数民族骤悍、雄健的气质输人到汉族身上,妇女也不例外。妇女自立、自主势必也影响到了唐代妇女,我们从武则天身上的丈夫气中约略可以见到影子。
正是这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使武则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时,就得以结识唐高宗,从而为其君临天下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女性地位的提高,必然会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产生极大的冲击,会对儒学、礼教产生撞击,“三纲五常”在这种情形之下有所失灵。
总之,唐朝的这一开放、自由的社会风气。唐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为武则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召唤着武氏的出台,使武则天称帝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南风§已逝
武则天简历: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亦作武瞾、武照,本名不详,通称武则天或武后,并州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
武则天性格:
1、冷酷,不择手段,为达目的可以抛弃一切,深刻明白亲情与政治的对立关系。
2、城府深,智商高,心机深沉,性坚忍,可以出尼,可以等待,可以为后,可以勾心斗角,可以利用自己身上的所有资源获取利益……。
3、大气,作为女性,治国尚可,很有雄主风范,任贤用能。
4、敢作敢为,对自己有自知之明。
武则天的皇后历程:
主要的原因当然就是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较高,也就是说,武则天就好比一个金字塔的塔尖,我们不要光盯着这个塔尖,我们要注意到,它底下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然后才会诞生出一个女性皇帝来。
唐代是男权社会当中的一个变异的时代。这个时代里边,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有过显著的提高,妇女们活跃于各个领域,巾帼不让须眉,而且有着空前的自信和自由。
隋唐的文化特点以及民族融合,恐怕对这种现象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还比较小。我们可以注意到,虽说从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独尊儒术这样的行为,但是儒学从汉一直到唐,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官方学说、官方经学的地位。把它变成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准、道德标杆,是宋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以上历史资料显示武则天的性格和经历,说明武则天自小的受家庭影响的成长经历是离不开的,母亲杨氏是隋朝王室成员,母亲的严传深教使得武则天琴棋书画;作诗样样精通,其父亲武士彟原是木材商的生意人,其武则天父亲是再婚人士,当初的父亲独自带孩子不易又忙于工作,所以就是这种原因,武则天母亲嫁过来。当初与李渊李世民父子打天下时深交友情,所以唐朝时被委任政府官员派去镇守杨州,4岁的武则天是与母亲在西安度过了3年幸福快乐时光的幼年,,母亲的教育始终在潜移墨化中。
李世民登基之后父亲又被李世民派去四川,这是带家眷一起跟随着(当时武则天8岁到11岁时)三年的时间,因为父亲的文化和为政府做事,当时的武则聪慧好学在父亲的引领下学到了许多知识。一直跟随父亲忙于李世民交待的公务,慢慢的让武则天对李世民成自己的偶像了,就这样的武则天每天伴随着父亲在办公务的繁忙工作中,促进了自己学习知识的机会,成长为少年的武则天对音乐的爱好有很深的知识了,在作诗的功底上也很厚重的学问,当时诗集也收录好多首武则天的诗作。
直到后来父亲的故去,虽然说李世民跟武则天父亲友情很深,迫于其父亲家不是贵族,只能是回原籍山西,没办法武则天随母亲爬山涉水历时一个月回到原籍,一路走来武则天看到了世态延凉,并不是像自己家那样富足,众天下的穷人多种多样,使武则天的心灵成长有实际深度提升,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现像,到后来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把武则天姊妹母女三人赶出门,最后母亲又回到长安亲戚家,该亲戚家与李世民也是亲戚,以致后来武则天14岁进了宫,引用:(选入宫中,做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为止)。武则天开始了女皇帝的艰辛路程~。(图片Cr浏览器)
炒米糖2
谢邀!
大唐是当时世界顶级帝国,不仅富敌万国,而且极其开放。女性地位也高,低胸露背,十分自然。涌现出上官婉儿、李清照等无数女诗人。而武则天不仅美貌,而且极聪慧。当时苗条让位于丰满,社会崇尚健康美。而武则天就是集大之而成。
从开国皇帝李渊收小武为小妾,芳名十六。据说小武欣赏李世民,老皇帝早把小武送往尼姑庵。
李世民挤走先帝,竟把小武接来,可见小武丰满,令李世民爱不释手。
后来民间传说武者将取代李。唐太宗开始严防武姓,却不知后来预言成真。只不过没想到竟是女流之辈武则天。
李世民后来把小武打了冷宫,但太子已被小武弄得神魂颠倒。太子继位后,当即将小武搂入怀抱。可见武则天人见人爱,服侍三代,美貌、丰满加智慧,后又称帝,历史胜过四大美女。
武则天立为皇后,与皇帝并起并坐,显示了非凡智慧。夫君病逝,当即大权独揽,在六十多岁登帝才,国号大周,给自己造了一个帝名"曌"。四个儿子,屡立屡废,极有可能想传于娘家。
武则天治国还是会用贤人,最著名是名相狄人杰。虽有李家和他人造反,都被她镇压。开设武状元。国家还是富足。
后来太平公主也想女承母业,竟找了娘炮送武则天,晚年竟然一堆男妃。活到八十二,李家将士兵谏杀张家二兄弟。
武则天无力回天,下诏还政于唐,立无字碑任由人评述。后来孙子李隆基(唐明皇)又复兴"开元"盛世。
纵观武曌一生,还是功大于过,对国家和百姓还是能安居乐业。
武则天巾帼不让须眉。在李唐王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显示了非凡才智,力压群雄,打破封建夫权主义,为中国妇女史添上浓重一笔。在历代君主中也佔有重要一席。同时名相狄人杰也是一代贤相。
无字碑,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任人评述。
Jo-tracy虹
唐代出现女皇帝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中国历史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女人掌握大权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冯太后、贾南凤、隋文帝的皇后,都是对当朝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到唐中期,武则天登上皇帝的宝座是有历史渊源的;
另外,宋朝以前,女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汉代时期,多位皇帝的母亲都是平民之后,唐代女子离婚再婚的现象也很多。《西厢记》里面张生和莺莺在月明夜晚约会的场面让年少的我看了有种欲火焚身的感觉(哈哈哈哈哈),这种情况在宋至民国是见不到的;
需要指出的是,武则天能够在唐代称帝,也与唐王朝统治者的胡族血统有关,胡族不怎么重视儒家思想对女子的束缚,看重女子的综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则天皇后拥有至高的皇权是时代的产物。
最后,则天皇帝之所以能够继位,与其高超的情商、卓越的行政能力具有重要的关系,所以,个人奋斗也是不能忽略的。
flyingsnows
首先得说一下她的历史,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之所以能够成为唐朝的女皇帝,主要是因为她自身文采出众,有一定的治国能力,而且美丽动人,才艺出众。身受李治喜爱,故而把国家大事渐渐的交付于她。
中国五千年历史里,曾有过“脏唐臭汉”的说法,这个脏其实主要是在于唐朝时期人们思想上的开放。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相媲美。开放这个东西,是个两面性的词,一方面因为开放,唐王朝成为了当时世界较为发达的国家。另一方面人的思想开放,却也让后世之人感到无法接受。
大唐盛世,是一个特别辉煌的时代。很多人提到唐朝的开放,就会想到“人性的开放”,但是唐朝的开放绝不仅仅是开放这么简单。从唐朝穿衣的风格来看,甚至可以和现代媲美。
有才的女人还可以参与政治,在后来的朝代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但在唐朝就可以。唐代的武则天登上了皇帝宝座,其他朝代基本都是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这两种情况不可相提并论。宋朝开始女人只能在家里带带孩子,对丈夫只能百依百顺,只能相夫教子。对于政治嘛女人是不能涉足的,除非你像慈禧那样爬到了政治权利的顶峰就可以让天下男人臣服于你。哪怕是慈禧当政依然没有考虑为女权主义做出一点贡献的事。
中国历史上,人们对女子贞节,看得比较重,但在唐朝却为男欢女爱最正常不过,就算没有结婚,只要碰上自己喜欢的人,依然可以与之欢爱。唐朝皇室中,有不少公主都是数次嫁人,不像其它朝代,都讲究个从一而终,为夫君守寡。
武则天能成为唐朝的女皇帝,与唐朝的政治和人文开放程度有很大关系。
焚梵
我觉得唐代在当时是一个半母系社会,人们崇拜女性,膜拜生殖。女人,结婚,离婚,再结婚都不是什么事,武则天,先跟太宗结婚,太宗去世后她去当了尼姑,李治上台,她又重出结婚。这可能与李氏家族有胡人的血统有点关系,北方游牧民族,生存条件恶劣,人生不易,尤其是女人的生存环境不佳,为了使种族传承下去,只要是女人,不管是自己戓敌人的女人,他们都善待,尽量不杀,也安排活路,兄去弟继,这在后来人看有点不合伦理,但是为了人种传承,也无所避讳。这造成了女人象神一样被人尊重。所以,武则天,当皇帝,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是顺理成章,何况她也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的事,比很多男皇帝干的更好,更出色。
Y X Y
唐朝的皇帝有一半血统是鲜卑族的。北方少数民族不讲究儒道。整个唐朝是比较开放的政策。
武则天武媚娘也是中华上下5000年。不出世的女子大才能人:有大格局,有手段,有谋略,再加上够狠心。
心中的风景
重男轻女是宋才开始的,宋之前男女地位平等。
先秦时期的女人二婚三婚很正常,比如夏姬、芈月和赵姬。
自吕后开辟女人掌权后,两汉四百年间多少外戚干政。
魏晋时期因为乱世,基本都是有实力说的算,其中还出了北魏冯太后(北魏孝文帝汉化的真正缔造者)。
隋唐期间更是巾帼英雄无数,杨坚是靠老婆当上皇帝的,开创了开皇之治。李渊早期的智囊是他的老婆窦皇后(早逝)。大唐是由李渊,李世民还有平阳昭公主(她的军队俗称娘子军,娘子关就是当年驻军的地方)三个人打下的。李世民外有魏征,内有长孙皇后,因此缔造了贞观之治。李治身体有恙,基本是武媚娘协助一起处理政务(是一起,不是武媚娘掌权),缔造了永徽之治。你说历经三四代人的累积,武曌能不巅峰么。
墨、染。
主要的原因当然就是唐代的女性社会地位较高,也就是说,武则天就好比一个金字塔的塔尖,我们不要光盯着这个塔尖,我们要注意到,它底下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然后才会诞生出一个女性皇帝来。
唐代是男权社会当中的一个变异的时代。这个时代里边,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有过显著的提高,妇女们活跃于各个领域,巾帼不让须眉,而且有着空前的自信和自由。
所以,隋唐女性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觉得她们特别有魅力,自信的人永远是美丽的。隋唐文化如果没有这些女性的华彩篇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隋唐文化。
隋唐时期,女性地位比较高,而且关键是社会接纳程度还比较高。男性好像也没有谁痛心疾首说:“哎呀!本朝女性地位太高了!太糟糕了!”
隋唐的文化特点以及民族融合,恐怕对这种现象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还比较小。
我们可以注意到,虽说从汉武帝时期就出现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独尊儒术这样的行为,但是儒学从汉一直到唐,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官方学说、官方经学的地位。把它变成全社会每一个人的行为标准、道德标杆,是宋朝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也就是说,此时对于女性的束缚不是说没有,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可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缝隙。
在这个缝隙当中,唐朝的妇女们茁壮成长起来,这个历史机遇是相当好的。“三纲五常”在那个年代是有的,但是它对于女性的约束力是比较小的。男性也没有宋朝以后对女性保持的那样高的警惕性。
当然了,宋人对女性的警觉,尤其对女性从政的警觉,恐怕也跟唐朝是有些关系的,主要就是因为武则天。
我们注意到,武则天的历史形象在唐代其实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到了宋代之后一日不如一日,宋朝人对武则天尤其持负面看法。有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宋朝人认为要杜绝本朝再出现这样的现象。所以对于武则天历史形象的这种塑造,也成为反映不同时代女性地位高低的一个历史表象。
除了礼教的束缚比较少,我们必须承认,游牧民族的文化也对隋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隋唐是承接魏晋南北朝的一个时代,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开始,有民族之间的冲突,也有民族之间的融合,有文化的对抗,但是同时,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互通有无。
要知道,隋唐皇室本身就有少数民族血统,而且文化上的融合比血统上的融合更加重要。而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当中,女性的地位比较高。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恐怕是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来说,他们本身没有这种礼教的观念。而且,由于草原游牧民族的人口一直是比较稀少的,所以对他们来说,每一个人力资源都是宝贵的,因此他们的女性往往也是奋发有为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也比较高,她们也是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木兰辞》。
《木兰辞》出现于北魏,最终定稿于唐代。而《木兰辞》所描绘的应该就是一个北魏或者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代父从军的女性。
她很可能并不是一个汉族女子,而是一个鲜卑族女子,而她能够替父从军,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那个年代游牧民族的女性马术娴熟,而且性格奔放。因此产生一个木兰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如果不否认草原游牧民族文化对隋唐文化的深刻影响的话,就能够意识到,草原游牧民族对待女性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唐代,所以武则天诞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不是偶然的。
唐代女性还有一个特点——性格外向者居多,积极主动者居多。不仅是那些政治人物,甚至女将军在唐代也是屡见不鲜的。
隋末唐初,农民起义当中曾经有一个女将军姓霍,这个姓霍的老太太非常能打,性格彪悍,人送外号“霍总管”——隋唐时期“总管”的意思就是“司令”,就是“霍司令”的意思。
还有另外一位鼎鼎有名的女将军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在她的父亲还没有到长安的时候,就已经把长安城的外围扫荡得差不多了。平阳公主所率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
所以说隋唐时期,这样的女性人物的出现,是有着社会基础的。武则天则是其中的一个佼佼者。
唐代也是男权社会当中的一个变异的时代。这个时代里边,女性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有过显著的提高,妇女们活跃于各个领域,巾帼不让须眉,而且有着空前的自信和自由。
所以,隋唐女性让我们觉得非常亲切,觉得她们特别有魅力,自信的人永远是美丽的。隋唐文化如果没有这些女性的华彩篇章,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隋唐文化。
所以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出现在唐代是时代触发必然的结果。
zoeyor
唐朝后宫:
皇太后,
皇后,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玄宗时增四妃:贤妃,惠妃,丽妃,华妃。
九嫔(昭仪,昭容,昭嫒,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嫒),
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女(宝林,御女,才女各二十七人)。
︶ㄣ菩提树下
唐朝后宫女性的地位:
皇后.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彩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正一品相当于宰相高位.这些有地位的嫔妃,当然还有许多随侍的女官,宫女,针黹妇,杂役等,加上负责后宫炊事用度的宫女,数目非常庞大.另外还有一些女人做不来的繁难工作,则由担任下述职务的宦官负责.
掖庭局:掌握后宫簿籍.
宫闱局:相当于宫廷秘书,有掌扇,给使等属僚.
奚宫局:掌疾病死亡.
内仆局:掌灯烛调度.
内宫局:掌会计,仓库及出纳.
各局都置有令,丞主其事.除这五局之外,另有掌管宫内太监的机构,它的名称及人数随时代而异,唐朝称为内侍省,设有内侍(长官)四人,内常侍六人,内谒者监六人,内给事八人,谒者十二人,典引十八人,寺伯二人及寺人二人.以上也均为宦官.
唐朝定有陪侍御寝的一定顺序,按照月圆月缺来定.每月的前十五日为渐满,后十五日为渐缺,所以从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轮到高的,十六到月底前则反由地位高的轮到低的. 皇后及三夫人有优先权,九嫔以下则‘九九而御‘,即每九个人共同承恩一夜.
详细一点来说,初一到初九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初十到十二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十三是九嫔,十四是三夫人,十五就是皇后独享,同样,十六也是皇后独享,十七是三夫人,十八是九嫔,十九到二十一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二十二到三十则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
整体来说,皇后两夜,三夫人两夜,世妇六夜,御妻十八夜,对嫔妃而言是公平的分配,然而对于天子来说,既不能自由选则,又要一次应付好多个,实在不算愉快的事.
虽然后宫嫔妃入侍寝宫的规定明明白白,但因为嫔妃数目众多,不时有人身体不适或月事到来,所以选择每一夜的当班人很烦杂费事,易起弊端,因此宫内多半设置‘女史‘,专管嫔妃入侍寝宫的顺序.
随遇而安ゞ
清朝的后宫分为九个等级 :
皇后 (正室) X 1 (可分宫女10人)
皇贵妃 (大姨太) X 1 (可分宫女 8人)
贵妃 (二姨太) X 2 (可分宫女 8人)
妃 (三姨太) X 4 (可分宫女 6人)
嫔 (四姨太) X 6 (可分宫女 6人)
贵人 (五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4人)
常在 (六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3人)
答应 (七姨太) X 不限 (可分宫女 2人)
宫女 (丫环) X 应少过二千人
给皇上看上的宫女可以由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秀女一被选中就可做贵人或以上,
慈禧太后就是选秀女而被封为懿贵人、懿嫔,生皇子后升为懿纪、懿贵妃,最后因儿子登基而成为太后。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至于“美人”是汉代时后宫妃子的封号,不是清朝的。
皇太极:除立有皇后外,还有分局关睢、麟趾、衍庆、永福四宫的嫔妃。
顺治:乾清宫设夫人一人,秩一品; 淑仪一人,秩二品; 婉侍六人,秩三品; 柔婉二十人,芳婉三十人,俱秩四品; 。慈宁宫设贞容一人,秩二品; 慎容二人,秩三品;以下勤侍无定数,无品级。以置女官,设六局一司。
康熙:皇后:主内治,局中宫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协助皇后内治,分居东西四十二宫,贵人、常在、答应三级,职无定数,随居东西各宫
慢慢地享受
多看点有内容的小说行吗
穿越本身是一件挺好的科幻题材
但看看被中的这些乱穿的小说搞成什么样子了,我就想问问这些作者,你知道穿越是什么吗?他们的祖师爷黄易至少懂得尊重一下科学,人家借了穿越的外壳至少有点鞠躬致意的意思,而这群家伙呢,想特么怎么穿就怎么穿,不需要解释,因为这是……设定!你知道什么叫愤怒吗?你知道什么叫悲哀吗?你知道为什么会有愤怒和悲哀吗?中国人的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了解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