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荐知史:原来当古人是这么一回事:有趣易读,还有丰富的知识增量。
一、知史是什么。
在以往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的是横向和纵向的学习——或以时间为线索,或以东西方为线索,或以模块(政治、经济、文化)为线索,我们看到的是大方向的人类发展史,了解更多的是王侯将相、朝代兴衰等重大历史事件。
知史的作者是3名来自香港的年轻人。他们认为,先祖的生活积淀和文化传承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部分,只有有温度的历史才更能打动人。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们创办了“知史”平台,用于历史小知识的分享。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轻松的解读历史的方式。例如,从古代女子的美甲入手,讲述女子妆容的演变过程;从古代皇帝的龙袍入手,讲解帝王服饰的多样性;从清朝皇帝下江南的轶事入手,讲述南巡的政治意义……
二、两个小篇章简述可读性。
1.改变命运、参加科举有必要条件。
①取得考试资格。
每年春季,礼部都会颁布相关的“举格”通告,通告里会规定每个省举送的考生的数量。那要怎么获得所在省的举送呢?首先,如果学子不在官学求学,就要先参加乡贡——即参与所在州县的考核;乡贡通过后,要与被官学考核出来的学子共同参与省考;这些通过省考的学生也就获得了举送,拥有了“上京赶考”的资格——即参与进士选拔。进士出身也就意味着命运基本上被改变了。
②语言难关必须过。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千差万别。京城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学子们总要开口交流,那方言可就行不通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出现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有的是同音异字,有的是同一个字有不同读音,甚至还有同一个物件,有不同的名称的现象。直到秦代推行了“书同文”,也没有解决语言沟通的障碍。
到了汉代,《尔雅》的面世使各个物体有了标准的名称。但是读音的问题却直到隋代才被解决。切韵一书整合了南北各地方言的特征,制定出了不同区域读书人都能较好接受的读音。因此,在学习四书五经之前,学子必须先学好“小学”——字形、字义、字音,这些工具书是学子进入考场的第一道门槛。
③出门必备身份证明。
想要出门,就要有身份证明,不然别说投宿了,连离乡都做不到。那身份证明要怎么才能拿到呢?首先,新生儿出生要向辖区内的专职官员报告,官员抄写两份文书,一份用于当地保管,一份用于上交州府。这就是最初的身份证明,也是户籍管理制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拿到身份证明不代表就能出行了。学子想要离开户籍所在地、出门赴考,还需要国内“护照”。学子首先要向乡官通报,由乡官、县府进行层层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县府会出示一张写有出行目的、出行地点、通过地等信息的“护照”(到了明代,身份证明上还需要记录持证人的身高、年龄和面部特征);拿着这张证明,学子在离乡的时候,还要在城关处拿一份返乡证明,不然到时候可就回不了家。
④报平安可没那么容易。
知史里,作者告诉我们,在清代之前,驿站这一套邮政系统只为政府服务,即便是臣僚私人信件的邮寄,也是等到宋代才被允许。所以清朝以前想要报平安,一般只能“托人捎带,利用动物送信,或者请专人送递”。
且不说将动物训练到能够送信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就说专人传递这件事,要到唐代才开始有。但通常来说,其中要付出的金钱成本,也只有大户人家或者是商户才能负担得起。
所以学子们要报平安,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托人捎带。知史里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太守殷羡自觉高贵,不屑帮人带信,于是,在路过河流的时候,他把别人托付的一百多封信件全部丢进了河里。
由此可见,即便是托人捎带平安信,如果托的是不靠谱的人,谁也不知道书信最后会到哪里去。
⑤.科举考试运气也很重要。
因为每年参与考试的人数不同,因此改变命运的那一天一般安排在十二月到第二年的春季之间。考生在经过防作弊的搜身之后进入了考场。但是,能否参加考试还要碰运气。如果打开试卷,发现试题中出现了家中长辈的字,考生就要借口生病立马离开考场,下一年再来;如果运气好,这一次的考试不需要避家讳,那么考生就能顺利参加考试。
由此可见,古代平民想要通过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真可谓是过五关斩六将。
2.女子小妆容大学问。
①手部美容。
美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则是在唐代。古人在捣碎的凤仙花或指甲花里加入明矾,用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红色汁水来染甲,能够让指甲红艳夺目。
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看腻了只是上个颜色的指甲,还可以给指甲做个延长,镶上水晶,做个特别的图案。那古人看腻了红色的指甲怎么办?那就带上手链,给手指增加点别样的精致。还有其他办法吗?当然有——戴护甲。(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护甲是汉代的金护甲,出土于吉林省老河深地区。)护甲在清朝被广泛使用,金属和玉石成了护甲最常见的材质。人们除了会在护甲上纹上各式图案,还会镶嵌上各种宝石。如果想戴得更轻巧,还可以制作成镂空的。
②脸部妆容。
在古代,胭脂和妆粉是用的最多的化妆品。胭脂来源于名为“红蓝”的植物提取物,妆粉则来源于梁米。尽管可没有那么多的化学合成技术,但古代美人仅仅用简单的妆粉,就可以让妆容紧跟潮流(这就好比我们流行桃花妆、裸妆一样)。例如初唐流行“慵来妆”——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展示女子慵懒娇媚的状态,一般会用桃红色或者是牡丹红来区分妆容的浓淡。到了中唐,流行“赭面状”——将脸涂成赤色,再把嘴唇涂成黑色。有的女子还喜好“佛妆”——将脸涂成换色,这则是受到佛教的影响。
当然,为了与妆容相搭配,唐朝女子还非常重视眉形。从阔眉、细长淡眉,到短眉,她们研究出的紧贴流行的十种眉形,更是被唐明皇下令记录了下来。
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什么呢?“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致今”。我们沿着历史书籍给予的点滴线索,追寻古人留下每一个脚步,更多的是为了展望未来。历史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时刻影响着我们现在的生活:过去可追溯,现在可借鉴,未来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