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一定写作套路的八股文,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科举制发展的历史过程
[作品]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本书是多卷本《英国文学史》的第二卷,所涉及的范围是1500――1660年,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本卷的编写原则一如已在先出的第五卷(二十世纪卷)序中所阐明的,包括下列几点: 1.读者对象:我国的大学生...
[作品]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
本书是将叙述学研究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相结合的专著。叙述学(也称叙事学)和小说文体研究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理论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研究成果深化了对小说的结构形态、运作规律、表达方式或审美特性的认识,提...
墙角草
1、先秦至中唐——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2、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3、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4、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5、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扩展资料
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也称“四大古典戏剧”。即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 。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发展上的两个高峰,在中国戏曲中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地位,与《西厢记》和《牡丹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剧,一直深得广大人民喜欢。
《长生殿》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讲的是唐玄宗和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但他在原来题材上发挥,演绎出两个重要的主题:一是极大地增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内容;二是改造和充实了爱情故事。
《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是他经历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完成的。
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bearseu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清初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近代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
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的论著。
终结时期--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洁芸
中国最早的戏曲是上古时代的即使舞蹈 傩戏
随后在各个朝代都有发展
宋末戏曲文化发展迅速,随后就进入到元代,元杂剧的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业达到空前繁荣。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国粹“京剧”诞生。
水果_之王
在我国戏剧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时期杜牧西江怀古诗中,“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菙更荒唐”,意为诙谐可笑。这就标志戏剧定义离不开两个要素的组成。
第一个必须有故事。成为戏剧的前提是不能离开故事,这是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别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故事,就成了纯粹的杂技或者歌舞表演了,戏剧是将文学、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组成,而形成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形式。
第二个就是对人们行动的模仿。由于戏剧要呈现的是一段故事,无论神话传说,还是现实故事,在这要求束缚下,戏剧表现形式就需要对故事中人物行动进行模仿,这样的模仿就生成了戏剧。
《宋元戏曲史》云: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
中国古代戏剧历史发展三个阶段:
从远古到春秋战国前戏剧的雏形期——原始宗教阶段
远古时代的原始先民们为了生存,在同大自然中各种威胁和险恶做斗争时,都会进行各种训练演练,虽然是为了更好的在与大自然抗争中获得生存的机会,但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他们更是将此认为是对神灵祈祷和崇拜,使得他们有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探索中一往无前。
在获取收获后,出于对神灵保佑的忠心感谢,他们又会举行庆祝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歌舞等表演元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掌握和熟悉,这种演练和庆祝活动从原先的应对自然危机、感谢神灵,逐渐成为一种仪式,这就是宗教仪式雏形。
但这时的宗教仪式具有很大功利性,人们只是通过仪式表演给神灵看,来换取神灵的祝福,可以说是以娱神为主。这样严肃的宗教仪式必然没有观赏性,就是标准的仪式性歌舞,大家走一遍过程而已了。
之所以造成以娱神为主的原因,是因为尽管人们在神之先取得娱乐,但这时人的自娱意识还不强,他们是为神而选择,而不是为自己。
戏剧的形成期:从春秋战国到两宋——民俗表演阶段
从夏、殷到西周,随着君臣子民关系建立,原先追求的以宗教礼仪为主,逐渐演变为以人际礼仪为主要内容,这自然会影响到人们世俗生活,人们的宗教仪式从取悦神,开始向取悦自己转变,因此进入了娱人阶段。
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此时宗教祭祀活动已经褪去了仪式感的光环,显得更加热闹、娱乐化,特别是民间开始自发各类表演活动。
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公不听,遂如齐。
在这则史料中,鲁庄公想去齐国看民间祭祀,被曹刿以礼制相劝。但鲁庄公却将礼制规定放在一边,执意去参加,可见民间的这种活动绝对很热闹,让人向往,也代表原有仪式感很强的宗教戏剧瓦解了。
从秦一统天下到两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给文化带来新的活力,此时出现最为典型的民俗表演形式百戏,它包含宫廷的倡优表演,还有各种杂耍伎艺等,可谓是一个表演的大杂烩,因此有“百戏杂陈”的说法。在这种民俗表演中,逐渐有些曲目具备准戏剧的成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东海黄公”。在表演中,有人扮演黄公、老虎,二者进行角斗,还配有老虎咆哮声,基本符合戏剧定义的标准。
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
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城市的形成,市民阶层的出现,对娱乐需求开始增多,于是出现了唐朝的坊市、宋朝的瓦舍,让各种表演有了固定场所。在这中环境下,就有了唐代的戏弄、宋代的杂扮、影戏等民俗表演,而在它们的冲击碰撞融合下,戏剧形态逐渐展现出来,让表演形态终于有了固定的文本、演出形式。
戏剧的成熟期:从宋元到明清——戏剧定型阶段
在宋代已经初步形成戏剧模式,在进入元代以后,由于统治者取消科举制度,大批知识分子没有文化输入的地方,很自然转向“娱乐圈”。一大批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等的出现,他们编写了大量的剧本,对元代以前各种故事进行加工,由此形成了歌曲、宾白、舞蹈固定表演模式的杂剧。
在明清时期,随着戏剧艺术发展,接连出现了昆剧、京剧,而由此掀起各种地方戏诞生,它们登上演出舞台后,让戏剧表演形态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情形,让戏剧逐步成熟。
从戏剧发展史看,我国戏剧起步比较早,但其最终的定型、成熟却很晚,一方面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造成危机,没有给戏剧提供培育的土壤,另一方面文人才子没有加入进来,戏剧的形成需要剧本故事支撑,但科举制情况下,让文人才子将精力大量倾斜到那里去,自然推迟了戏剧的发展。
中国戏曲/文
serena0531
新武侠文学,又称新派武侠文学,这是指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香港,以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以梁羽生、金庸为代表,后来有人又将台湾武侠文学作家古龙也归入此一派别,为了区别于三、四十年代的旧派武侠文学,俗称新武侠。
发展阶段
编辑
自《史记》列游侠列传以来,侠士在社会中就成为一个特殊社会基层的代表人物。但“武侠”一词并不见于中国古籍之中,反而最早出现在与中国同文同种的日本近代文学中。明治时代的小说家押川春浪(1876-1914)曾以冠以武侠之名的三部小说风行日本文坛。当时的中日之间,文化信息传播较快,“武侠”之词遂传入中国。而有些中国人则也以文言文武侠小说为始作俑者,据樽本照雄等编撰的中国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所收书目,可以看出已有以武侠小说面目出现,林琴南、钱基博均以文言文写作武侠小说,钱氏更与恽铁樵于一九一六年合编《武侠丛谈》。在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未登场前,文坛为鸳鸯蝴蝶派、黑幕小说等霸踞,武侠小说也入于其中。
新武侠小说
现代白话武侠小说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当推一九二○年代出现的向恺然(平江不肖生)、赵焕亭等作家为代表。向恺然《江湖奇侠传》更与刚传入中国不久的电影艺术相结合,在数十年时间内拍成十八集的火烧红莲寺而风靡全中国。这其实是当今流行的武侠长篇电视连续剧的滥觞。武侠小说也因此鹰扬于中国现代社会,造就出一代又代的作家和读者,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线。
二十年代是武侠文学由文言走向白话的嬗变的时期,从文白夹杂到渐以白话文为叙事语言,从以短篇为主转向长篇,在内容上仍以古代传奇为主体,以侠士为主角,可说是与宣扬新思想、新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分庭抗礼。二十年代武侠文学有了职业创作的倾向,向恺然、赵焕亭、顾明道、姚民哀、杨尘因等都为武侠文学界一时之选,其出版物又以绣像武侠小说为其特征,这是袭自明清小说的旧衣钵。三十年代则是旧派武侠文学蔚成气候的年代,出现了一代以专职写作武侠小说的作家,可谓群雄并起,将中国武侠文学推到一个高峰,这与中国新文学在三十年代中的大发展几乎是同步进行。这一代的武侠作家构成了旧武侠文学的主力,尤以北派五大家:宫白羽、郑证恩、还珠楼主、王度庐、朱贞木为其中的佼佼者。白羽的钱镖系列,还珠楼主的《蜀山》系列、郑证恩的《鹰爪王》系列、王度庐的鹤剑珠龙瓶五部曲、朱贞木的神龙三部曲及边塞风云等,各呈异彩,拥有大量的读者群。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热情的高涨左右了文化界的动向,严峻的意识形态更蜕化为严厉的思想管制运动。在台湾,败退到台澎金马的国民党政府也以反攻大陆为总动员,一切的文宣都要为此服务,武侠文学难逃其厄运,在海峡两岸都被视为毒草或不良读物,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留在大陆的武侠作家纷纷辍笔。
产生
编辑
新派武侠文学为何在香港诞生,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偶然,其实是一种必然。说其偶然,确是因为一场武术界的打擂台引起的。五十年代初,香港武术界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与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的门派之争愈演愈烈,遂依武林之旧俗,上擂台比赛。比赛之前,香港报刊大做文章,赛后人们余兴未减,依然众口喧腾,当时的《新晚报》总编罗孚遂“忽发奇想”,要他的广西老乡、平时喜欢填词作诗的陈文统马上写一篇武侠小说。一月二十日,以“梁羽生”之名写作的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就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至八月初,该部长篇连载完毕。这个恍如急就章形式赶出来的武侠作品立即成为流行小说,《新晚报》因此销量猛增,而《龙虎斗京华》马上成为街谈巷议、人人争读的流行小说。同时,国外的中文报纸也争相转载,首先是泰国,其后是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最重要的是,在香港吹起了“武侠文学之风”。许多大报马上跟风增加武侠小说,参与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一年多之后,金庸终在罗孚、梁羽生的动员之下初试啼声,结果一炮而红。《书剑恩仇录》为他的成名奠定了第一块坚实的基石。从1954年到1957年,可视为新武侠小说的早期。
新武侠小说
如果从新派武侠文学的整体而言,或可将中期定为1958至六十年代末(1969)。这一段时间,也是台湾武侠小说家开始活跃的时代。卧龙生从1958年起撰《飞燕惊龙》、《铁笛神剑》等;司马翎亦于1958年涉足武侠文学界,他以“神剑”系列出道,与卧龙生、诸葛青云等并立,有“台湾三剑客”之称。诸葛青云为还珠楼主的私塾弟子,以所谓“才子型”武侠文学而闻名。三人均在1958年从事武侠文学,但在写作风格上基本还是沿袭了旧武侠文学一路。古龙的出现却是另辟新径,他以“新派”在台湾武侠文学界独树一帜。虽然他的“新”法与金、梁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忠实历史、细节描写、文字风格方面),但一般人仍将之归入“新派”。因之,六十年代可谓新武侠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也是港台二地兴起的武侠文学之大观。相对而言,大陆这一段时间正是反右运动至文革初的亢奋、激动时期,政治运动压倒一切,文坛万籁俱寂。
回头再来看看新武侠文学大师的作品在两岸的遭遇,就可以印证新武侠文学在香港的出现,既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也是一种文学的必然。梁羽生的作品虽然在香港左派报纸上连载,但却进不了大陆,也进不了台湾。金庸亦是如此。梁羽生是在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大陆的,金庸在1978年访问北京,邓小平接见他之后才渐为改观的。从两岸对其二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新武侠文学勃兴于香港,盛行于海外,却因应政治局势的变化而迟至其发端二十多年后才能登陆二地,这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但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却是具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特点
编辑
A、有清晰的历史背景,有新的、强烈的个人历史观。
新武侠小说
B、重视中国武侠小说的写实传统,亦向西方小说吸收新手法。
C、比旧武侠小说更注重“文学”内涵,在写作时对文学形象的塑造、语言的提炼、文字的把握、结构的严谨等方面更为在意。
D、注重人物的思想道德、品味,招式从写实到写意发展,同时,把“侠”的形象提升了,认为“侠”比武更重要。
新武侠小说是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章回小说)为躯壳,叙事重在“时、地、人”三方面,时间大都选择在“外族入侵”、“民族矛盾深化”、“官逼民反”(《水浒》的传统),地点——以“边疆”(沙漠、天山、塞外),内陆则以“北京”、“江南”为主。人物——“侠士VS美女”。语言——新武侠小说有其语言特色,金、梁是文白相间,制诗填词,偏重文学知识。古龙虽以白话语言为主,但也别有其一种独到而鲜明的风格。
新武侠文学诞生已有五十一年了,这一大型小说作品群的出现,可谓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观。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梁羽生、金庸的改造下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香港作家对中国新文学的贡献。新武侠三大家相继谢幕之后,其文学作品一版再版。同时在香港写作武侠小说的还有倪匡、蹄风、张梦还、高峰等,以及后起的温瑞安等,台湾有上官鼎、高庸、易容等。在改编为其他文化产品上,新武侠文学比起其他文学作品似乎更具生命力。尤其是自九十年代后半以来,中央电视台开拍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以来,更掀起一股热潮。二十一世纪以来,文化创造性产业勃兴,影视、流行音乐之外,加上手机、电子游戏、网络游戏、数码娱乐艺术等成为年青人追求的时尚。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达,可以预见,新武侠文学将较其他纯文学或流行文学更易于被改造为文化产品及具创意的艺术作品,这是新武侠文学的一个天然优势。
传统武侠时期
一、港台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新武侠”时期或者大武侠时代。20世纪50年代,武侠在港台的商品化和通俗化潮流中形成。它是以梁羽生和金庸为代表的写虚构的历史上的武侠故事为内容的一个文学流派,指新文化运动后,武侠小说在新文学的影响下,开始白话创作后新一种的文学样式。这个时代名家辈出,梁羽生为开端,金庸为高潮,温瑞安为第二次高潮。金庸、古龙、梁羽生还并称为“新武侠三大家”。
关于此时武侠中“侠”的定义,梁羽生讲“旧武侠小说中的侠,多属统治阶级的鹰犬,新武侠小说中的侠,是为社会除害的英雄;侠指的是正义行为--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行为就是侠的行为,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此时武侠大多突破了民国武侠小说的剑仙斗法、门派纷争、镖师与绿林仇杀的题材范围,较多表现人民群众的斗争。着重人物性格描写,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旧武侠小说的窠臼,剔除了旧武侠的鬼神色彩,要求故事中的奇迹严格限制在“人体潜能”的范围内。新武侠的缺陷在于侠客英雄超人化,他们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包打天下。缺乏现实主义的深度,屈从于商业需要,稗出赘附,故事套路化。
1.第一时期,梁金时期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2年生,广西蒙山人)在1954年发表的《龙虎斗京华》,以口语写作,所述史实,所绘山川,均经严格考据,人生性格与心理活动刻划入微,文笔细腻而有文采,旧武侠小说难以与其比肩,从此奠定声名,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动之作。梁羽生国学根底深厚,他的武侠小说带有许多自己作的诗词,每每传诵一时。他的小说每一部都有明确的历史背景。1956年,梁羽生开始写《七剑下天山》。梁羽生一直写作到八十年代初,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武当一剑》初刊于1980年5月9日的大公报上,完结于1983年8月2日。代表作《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塞外奇侠传》、《龙虎斗京华》、《云海玉弓缘》、《白发魔女传》。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3年生,原籍浙江海宁)的《书剑恩仇录》开始写作于1955年中。《射雕英雄传》写于1957年至1958年之间,是金庸的第四部武侠小说。“射雕”奠定了金庸的武林盟主地位,是公认的经典名著。金庸用十七年写完他的十五部武侠小说,又用十年把这十五部小说全部重新修订了一遍。金庸写作至1972年文革未结束封笔。
2.第二时期,古龙时期
古龙1960年开始尝试写武侠小说,初期的《苍穹神剑》等都十分幼稚,及至1964年才以《浣花洗剑录》等声名鹊起。1965至1966年间是他创作的丰收期,他写作了《大旗英雄传》、《名剑风流》、《武林外史》、《绝代双骄》等名著。1967年创作的铁血传奇(即楚留香系列)及以后一直写了六十一部共计28册。古龙其人才华横溢但用心不专,从他的小说就可以看出来。但他妙在有急智,每在关节处突出奇兵。早年古龙并没有自己特出的风格,在台湾的武侠圈子里不算太耀眼;至于他在七十年代的晚期作品,那已明显是江郎才尽、力不从心了。
3.第三时期,温黄时期
温瑞安(出生于马来西亚),1973年作《四大名捕会京师》,1981年作神州奇侠、《血河车》等重要作品。八十年代初金庸、梁羽生相继封笔,1985年古龙去世之后,港台武侠小说一片凋零。出于“求新、求变、求突破”的心理,温瑞安从1986年底开始大力倡行“超新派武侠”,或称“现代派武侠”,把大量主流文学的东西引入了武侠小说。曹正文在1989年将其列为第三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而与第一代的金庸、梁羽生,第二代的古龙并称。
黄易,本名黄祖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1989年黄易辞去高职厚薪,隐居离岛深山、藏风聚水之地,专心从事创作。至90年代,旋即以独树一帜的武侠作品,席卷港、台两地。1991年成立黄易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了大唐双龙传等作品。黄易的作品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让人叹为观止。只是在武打招式的描写上显得过于草率,说服力不足。另外,黄易作品往往直接融入一个历史大时代,而不是将历史作为背景。这是其优点,但也受到了历史的限制。
港台武侠时期港台的其他作家于香港方面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台湾方面,有:郎红浣、成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陆鱼、上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独孤红、奇儒、秋梦痕、于东楼、东方英、雪雁、秦红、墨余生、丁情等。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极少。
二、大陆武侠时期
1.第一时期,20世纪80年代大陆“武林小说”
武林(武林,与武侠有所不同,概念大一些)小说的内容十有八九还是表现历史上的武侠剑客或从武侠的角度表现历史上的义军斗争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表现武术技击为主要斗争手段的近代、现代革命斗争的,篇什不多。所以“武林小说”实际上是以武侠小说为主。
在80年代,由电影《少林寺》触发的武侠小说浪潮在国内掀起,武侠小说的发行量大大超过了纯文学作品。1981年,湖北曲艺协会的任清等创办了《今古传奇》,连载了欧阳学忠的武当山传奇,聂云的《玉娇龙》。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侠女》,是为80年代武侠的开山之作。1984年,武侠小说逐渐被武林小说一词取代,并形成浪潮。
20世纪80年代武侠的精品极少,比较好的作品有:《白衣侠女》等率先灾破了大陆侠义题材的禁区,为八十年代武林小说的崛起奏响了序曲。柳溪的大盗‘燕子’李三传奇,冯育楠的《津门大侠霍元甲》,冯骥才的《神鞭》,也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2.第二时期,20世纪90年代大陆武侠
即是大陆“新派武侠”,是大陆作家对港台武侠的模仿。从沧浪客的一系列的武侠作品中,便可以看出模仿痕迹。沧浪客,原名姚霏,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专攻古典文学的教授,在1990年出版了《一剑平江湖》,这可以看作是大陆新派武侠的第一部作品。这个时期的武侠,总体上缺乏文化提升的精品意识,主要沿着港台新武侠的路子讲故事,作品的实际影响也非常有限。
同期的其他作家还有:青莲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龙邪凤记及其续集青猿白虎功两部。火梨,上海知识分子,1995年写成一部《舞叶惊花》。张宝瑞,新华社记者,其代表作有京都武林长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张三爷、形意游侠录等。熊沐,北方人士,生性豪放,第一部作品为《骷髅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侠盗》。周郎,代表作《鸳鸯血》。
现代武侠时期
即所谓的“新新武侠”、“新世纪武侠”、“网络武侠”、“大陆新武侠”时期。20世纪90年代末,黄易武侠高潮渐渐平息,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武侠写手们在网络读者阅读选择越来越多,阅读口味越来越挑剔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向传统作家的实力靠拢,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武侠作品。1999年上海大侠与名探、2001年武汉《今古传奇武侠版》、2002年郑州《武侠故事》等杂志的创刊,促进了武侠的发展。
2004年,《今古传奇武侠版》半月刊创刊,主编郑保纯提出了“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概念,简称为“大陆新武侠”,主要总结了大陆上一些武侠写手的创作。6月,新武侠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白桦林杂志社推出。同时期,港台地区特别是台湾岛的创作亦不容忽视。大陆新武侠具备明确的智性氛围和主体意识。郑保纯讲,“我觉得新武侠这个概念,不应拘泥于杂志与图书出版,而应指一种文化潮流!”。
这些武侠被分成四类:青春武侠(搞笑和无厘头),如《游侠秀秀》。奇幻武侠,如《诛仙》、《搜神记》。女性武侠(类言情),如《血薇》、《镜·双城》。类传统武侠,如《昆仑》、《江山如此多娇》。
此时的大陆作家有:小椴,原名段银,1976年生,湖北随州人氏。著有《杯雪》、青丝井的传说等。时未寒,男,四川人,著有《碎空刀》、《偷天换日》等。江南,籍贯安徽,著有春风柳上原、瀚海龙吟、烈火焚琴、《此间的少年》等。步非烟,原名辛晓娟,1981年出生于四川成都。著有《剑侠情缘》、华音系列:《紫诏天音》、《风月连城》、《彼岸天都》、《海之妖》(附外传蜀道闻铃)、《曼荼罗》(附步非烟COS写真集)、《天剑伦》雪嫁衣《梵花坠影》(2008年9月修订再版后将不再收录外传凤仪)等。沧月,原名王洋,1979生于浙江台州,著有《幻世》、听雪楼·血薇等。小非,闽南人,著有《游侠秀秀》等。凤歌,本名向麒钢,重庆奉节人氏,大陆武侠著名作家,今古传奇暨黄易武侠文学一等奖得主。代表作品《昆仑前传》、《昆仑》、《沧海》。沈璎璎,南方人,著有琉璃变等。泥人,著有《江山如此多娇》等。王展飞,1972年4月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3岁迁居新疆阿勒泰市。著有《剑啸西风》等。方白羽,九十年代初山东大学电子系毕业,著有憨侠、侠之歪者等。燕垒生,浙江余杭人氏,著有明月照山河、烈火之城等。其中尤以凤歌的《沧海》为最,其大胆的创新和对武侠世界的构造,有不失金庸武侠的厚重,将现代武侠带到了一个新的广阔平台。
进入二十一世纪,武侠小说逐渐被人们冷落,在这段时间,还有大量作品出手的只有寥寥几人,最引人注目的是步非烟和平平凡凡,他们分别在短短的几年内,写出了几十部武侠作品。步非烟以其作品大气磅礴,汪洋恣肆,想象力神奇诡谲,笔风变化万端,极大突破了女性写作的局限,开启武侠界中性主张的风气,得到了“百变天后”的美誉,人称新武侠宗师。而平平凡凡,虽然他写的武侠小说极多,但大多数作品实际上很不入流。他的前期作品显得非常幼稚,虽然构思新颖,但文笔较差,内容甚至有些不伦不类,这种情况一直到成功之后再来求爱才有所改进。2011年,一度退出文坛的平平凡凡重新执笔发表新作武侠演义,这部小说构思构思奇特,想象力丰富,文笔老练,加入许多现代元素,发表之后,一时洛阳纸贵,大受读者欢迎,许多人都惊呼新的武侠宗师终于出现!不过,此书还未完结,以平平凡凡并不严肃的写作态度,只怕会虎头蛇尾。不管如何,若论二十一世纪武侠小说产量最多的作家,步非烟和平平凡凡二人将以数十部作品位居前列!
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部让无数挑剔的武侠迷们交口称赞的传统武侠小说《英雄志》,该书目前未完结. 作者孙晓,现年三十七岁,出生于台北市,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公共政策硕士,现于企业界任职,2000年与以人合资创办“讲武堂”,旨在出版最好的武侠小说和教授人们写武侠小说,并发表第一部长篇作品《英雄志》 ,现仍持续于武侠小说的创作与发表。
网上盛传: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惟有英雄志!
虽然金庸、古龙等大师不再有新作问世,但他们的作品对后辈有着深厚的影响,许多年轻作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他们进行模仿,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前辈们的尊敬。例如武当宋青书、《大侠风清扬》,其中以梁金古温诀达到最高点。在梁金古温诀一书中,作者对武侠宗师们的钦佩之情贯穿整部小说。可见金庸等人对后辈影响之巨!
原贴:新武侠小说的历史发展
越伤心越er
1. 对外国文学史的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九五”期间,外国文学史继续成为中国学者的研究重点,除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外,留学回国的教师逐渐增多,并带回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造成文学史继续成为研究热点的主要原因。除了一批比较传统的文学史如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新编和刘海平、王守仁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之外,“九五”期间还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文学断代史、国别断代史、国别史和针对主要文学形式的发展的研究成果。如杨仁敬主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王佐良和何其莘撰写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李明滨主编的《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黄源深撰写的《澳大利亚文学史》、沈萼梅主编的《意大利当代文学史》、何其莘撰写的《英国戏剧史》、瞿世镜主编的《当代英国小说》、郭继德撰写的加拿大英语戏剧史、郑克鲁撰写的《现代法国小说史》、陈世雄主编的欧美戏剧史等。吴元迈主编的“20世纪外国文学国别文学史丛书”,是按照国家和语种来分类、分别由各语种专家执笔的一套文学史丛书。北京外国语大学充分发挥其多语种的优势,推出了一套“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丛书”,这是一套以普通读者为对象,按国别划分的文学史话,每册篇幅并不很大,语言比较流畅,趣味性较强,有助于扩大外国文学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
2. 研究类的专著逐渐增多。除了对外国文学史的研究外,我国高校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国外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国外的重点作家。由于“九五”期间正值世纪之交,因此,二十世纪外国文学流派和二十世纪西方的重点作家就成为首选的研究课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专著包括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陆建德等主编的现代主义之后:写实与实验、李维屏的《英美意识流小说》、肖明翰的福克纳研究、张剑的《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蒋洪新的走向<四个四重奏> T. S. 艾略特的诗歌艺术研究、郭天相主编的《俄罗斯诗学研究》、李德恩的拉美文学流派嬗变与趋势、吴福恒等主编的《美国作家论》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些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成果的作者都能在总结归纳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发现,真正实现了与西方学者在同一研究层次上的交流和对话。
3. 对国外文学发展的趋势日益敏感,介绍也更加及时。随着我国高校教师出国进修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教师有机会接触外国文学批评的第一手资料。受国外文坛活跃的学术气氛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及时地把国外文学批评的最新动态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九五”期间,刊登在《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国文学评论》等专业文学刊物上的大批评介、译介性的文章正是这些教师努力的结果。收集成册的评介国外文学批评的代表作有王逢振主编的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和盛宁的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评。
4. 外国文学的研究已开始摆脱纯文学的束缚。“九五”期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一批研究人员自觉地遵循文化的概念,努力摆脱旧时经院式纯文学研究思路的束缚,开始研究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文化等跨学科的课题。这种将文学作品与孕育它的那个时代的人文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的做法,使我们的研究人员开阔了思路,对作品的剖析也有了新的视角。王守仁的性别·种族·文化托妮·莫里森与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和何云波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是这一尝试有代表性的成果。
5. 对外国文学翻译的研究已开始受到关注。外国文学的翻译从实质上来讲是一种比较研究,即对一种文化的语言揣摩和研究之后,用另一种文化的语言进行表达、阐述的再创造。我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九十年代以来,大批外国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当代作品被及时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不少经典作品被多位、甚至数十位译者反复“重译”。虽然,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在近十年来发展很快,但是译文的质量确实很令人担忧。这里既有翻译的实践问题,也存在理论方面的问题。翻译批评是为了解决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学科分支,而南京大学的许钧则是这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的翻译思考录、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与王克非合作)等专著和论文是我国学者首次对翻译批评系统论述的成果。
6. 高校外国文学教材初见规模。由于我国高校外国文学的研究与教学的紧密关系,教材建设始终受到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人员的关注。九十年代初,外国文学教材建设的重点是编写外国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本。“九五”期间教材建设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沿用了多年的外国文学史教材面临修订的任务,以适应外国文学发展的趋势;近十年来推出的一批外国文学史专著由于资料新、观点新,更成为高校外国文学史课程的首选教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出版社购买在中国的重印权后出版的原文版外国文学名著更为外语院系的外国文学课提供了原文教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力量编写了一套(共11种)原文的通用语种文学选集,现已推出西班牙、拉丁美洲、俄罗斯、韩国等四种,陆续要出版的还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阿拉伯等。由于篇幅大(每册近千页)、涵盖面广(选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此,非常适宜作为高校外语院系的文学课或阅读课教材。这套文学选集丛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在外国文学教材方面最大的空白。
(二) 我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的优势
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人员除分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外国文学研究所和上海等省市的社科院外,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高校的外语院系、中文系和外国文学研究机构。我国高校的外国文学研究队伍具有以下优势:
1. 我国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人员的数量之多是其他研究机构所不能比拟的,已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主力军。
2. 由于高校的教学必然涉及外国文学的各个领域,因此,高校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涵盖面非常广,成果的覆盖面也很广。
3. 高校的科研基本上是服务于教学的,所以,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人员选择的课题更倾向于解决有实践价值的问题。
4. 由于高校的研究队伍相对稳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部分重点大学,特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已形成了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的外国文学研究群体,其中的一批资深教授已成为全国外国文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者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研究方向。
5. 借助于各级外国文学学术团体,高校外国文学研究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更直接也更频繁,开始出现了资源共享、合作搞课题的好势头。
原贴:外国文学发展历史
悠哈悠哈
近现代文学期刊。1910年7月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1921年该刊第12卷第 1号起由沈雁冰主编,全面革新内容,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是第一个大型新文学刊物。
原贴:小说月报的发展历史
butler
p.a.n.d.a.
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dreamer
baozi
1853年,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
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
1886年,从房地产生意发财的富商哈维·亨德申·韦尔考克斯在这里买下了0.6平方公里的土地。好莱坞这个名字来自英语的“holly”(冬青)。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就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了。韦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
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家报社、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口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但这辆电车的运行不准时,每程时间为两小时。
1902年,今日著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
1903年,好莱坞成为一个镇。当年下的两个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以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
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
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1960年,女演员乔安娜·伍德沃德得到了第一颗星的殊荣。
1985年,好莱坞的商业和娱乐区被正式列入美国受保护的历史性建筑名单。
1999年,洛杉矶的地铁开通到了好莱坞。
2001年,柯达剧院(Kodak Theatre)在Highland大道开业,成为奥斯卡奖颁奖礼新的举办场所。
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
扩展资料:
电影工业——
20世纪初,纽约和新泽西的电影公司开始迁向加州,原因是这里的天气好,日照时间长。虽然当时已经有电灯了,但当时的电灯还不够亮,当时最好的光源是阳光。除此之外,加州视野宽广,有各种不同的自然风景。此外当时托马斯·爱迪生持有电影的专利,而加州离新泽西非常远,因此爱迪生很难在这里控制他的专利权。
在美国东岸,独立的电影公司经常被爱迪生和他的代理人诉讼。在遥远的加州没有那么多爱迪生的部下。即使他派人来加州,他的人往往比其消息来的晚,这样一来这里的电影制造商就可以及时躲到附近的墨西哥去了。
1911年第一个电影工作室在好莱坞开业,同年已有15个其它的工作室在这里定居,成千上万的梦幻制造者紧随而至。
1923年,今天成为好莱坞象征之一的白色大字“HOLLYWOOD”被树立在好莱坞后的山坡上,本来这个字后面还有“LAND”四个字母,是一家建筑厂商为了推销新建好的的住宅社区设置的广告看板。但它们被树立起来以后就没有人去管它们,以致渐渐荒废。
一直到1949年,好莱坞商会将后面的四个字母去掉,并将其它字母修复。这个招牌今天受到商标保护,没有经过好莱坞商会的同意,无人有权使用它。
1929年5月16日,奥斯卡金像奖第一次颁发,当时的门票是十美元,共有两百五十人参加。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宝贝儿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
lingerlee_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里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讲发展过程,作者是按几个阶段来写的。1.起源:神话传说。2.发展: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上述两个阶段中,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3.成熟:唐代传奇。脱离历史而成为独立的文学创作。4.继续发展: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5.顶峰:明清文人独立创作,写平凡的人和事。
作者阐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抓住了两个关键。第一个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萧统的文学定义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就是指出文学作品必须有想像虚构,还要讲求文采。神话传说、志人志怪,都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所以同历史归于一类。唐代传奇,有想像虚构并讲求文采,因此就离开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第二个关键是文人加工民间传说与文人独立创作的关系。宋元话本小说、演义小说,都是文人采用民间传说而进行再创作的,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不寻常的英雄;明清小说,发展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抓住上述两个关键,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进程就容易理清了。
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作者列举了四条。这四条与第一部分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第一条,“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这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都可以得到证明。又如第二条,“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这从中国古代小说的几个发展阶段中,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作者在课文中只谈了“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一点,在另外的文章中还谈了几点(参照“有关资料”)。
二、学习重点说明
1.融会贯通,理解课文
首先,把第一部分讲发展历程的内容按时间顺序串连起来理解。在这中间,可以把发展历程分为五个阶段、两个关键。理解了这些,就理解了第一部分内容。其次,把第二部分讲发展规律的内容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例如第二条规律,因为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对史传文学的传统有所继承,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反之,理解了第二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第一部分。例如,理解古代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那么也就不难理解小说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了。
2.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在课文中,作者已经举了不少实例来说明规律。因此,学生从课文中不难得到启发,模仿着用自己熟悉的例子去进一步说明课文阐述的规律。例如,作者已经用《三国演义》《水浒传》说明第三条规律,但失之于简单,不妨要求学生把说明具体化。甚至有些学生熟悉的但作者没有涉及的例子,也不妨要求学生去说明课文中提到的某些规律。这是学习课文的延伸,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解题指导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朝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规律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1.中国的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古代小说的每次发展都是由文人作家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很有影响。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4.由于受封建文化的压迫摧残,古代小说的发展极为艰难。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志人
唐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
明清
顶峰
夏日飘雪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1、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系统论述戏曲创作方法。论述戏曲演唱方法与技巧。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融史料考证、品评剧作、议论创作方法或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各种曲话。2、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内涵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其内涵也十分丰富。综而言之,可分为戏曲史论、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等三大理论体系。第一、戏曲史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各种戏曲形式、戏曲声腔的艺术特征及其沿革与流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的兴衰及其原因。(2)对戏曲史料的记载,或记载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或记载剧目,或记载曲坛掌故。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戏曲理论家们对戏曲起源及发展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史料的记载之上的。第二、戏曲创作论。这是一理论体系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戏曲创作中的一些规律问题的探讨。如对戏曲功能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论述。(2)对戏曲创作技巧的探讨。曲论家们围绕音律、语言、情陈,结构等戏曲创作技巧分支,如音律论、语言论、当行论、本色论、情节论、结构论等。第三、戏曲表演论。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而且也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戏曲表演理论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中,一是演唱技巧,戏曲理论家们围绕着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台唱、念、做、打等加以论述。在戏曲诸表演技巧中,唱是最主要的,因此,曲论家在论及戏曲表演问题时,也把歌唱技艺作为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是演唱技巧中最主要有内容。二是导演论,这方面的论述主要出现在明代中叶以后的曲论著作中,由于早期的导演是由演员或戏班主充任的,这些由演员或班主兼任的导演通常只是以口传身教的原始方式进行导演工作的,而且由于文化水平的局限,虽有丰富的导演经验,但未能总结出来。直到明代中叶以后,一些剧作家兼任了导演工作后,才从理论上对戏曲导演论进行了总结。在剧作家兼任的导演中,当推冯梦龙和李渔对导演的论述最为完善体系。以上这三大理论体系,构成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基本内容。在总体上,戏曲理论家们所论述的都没有超出这三大理论体系。三、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的分期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雏形时期--宋金时期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集成时期--清初转折时期--清代中叶终结时期--近代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雏形时期--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曲律。集成时期--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特征。转折时期--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的论著。终结时期--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论与研究方法。
我的大活宝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亭榭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 三庆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之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戏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猫爱上橄榄树
不用太复杂,知道这些就行了吧?
1、 2001年11月,起点中文网的前身,玄幻文学协会由一批爱好玄幻写作创作的作者发起成立。
2、 2002年5月,玄幻文学协会筹备成立文学性质的个人网站,正式成立起点中文网。
3、 2002年6月,起点中文网第一版网站推出,开始试运行。
4、 2003年5月,起点中文网第二版问世并投入使用。
5、 2003年8月23日,起点第二版的改良升级工作完成,加入更多贴近书友的阅读设置。
6、2003年10月10日,起点正式推出第一批VIP电子出版作品,VIP会员计划正式启动。
7、2003年11月1日,2003年全国个人网站大赛,起点中文网从近2000多参选网站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名。
8、2004年6月1日,起点中文网世界ALEXA排名第100名,成为国内第一家挤身于世界百强的原创文学门户网站。
9、2004年10月8日,起点中文网正式宣布被盛大网络收购,成为盛大全资子公司。
10、2004年12月18日,起点中文网在上海召开“盛大起点2004年原创文学之旅”,创国内网络文学年会盛况。
11、2005年5月15日,起点中文网三周年庆,综述起点三年创业及发展历程。
12、2005年7月31日,起点中文网当月签约作品稿酬发放突破100万,创业内发展奇迹。
13、2005年10月10日,起点中文网VIP制度实施二周年庆,起点电子出版业务步入高速发展期。
14、2005年12月17日,第二届中国原创文学年会暨起点作者年会在上海召开,探讨原创文学及出版工作的发展。
15、 2007年3月7日,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大网络)正式宣布,向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玄霆)增加1亿元注册资本。玄霆主要运营起点中文网网站(以下简称起点网)。这是继2004年10月,盛大网络全资收购起点网以来,第三次向其增加投资,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原贴:起点中文小说网的发展历史
Lucyjing
纵观好莱坞发展史,好莱坞电影美学风格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较大的变化,在此之前可以称为经典好莱坞时期,而之后则可成为新好莱坞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十年中间,对于美国电影而言,乃是一个征服全世界的兴盛时期。外国影片在美国两万家电影院的上映节目中已经完全消灭。在世界各国,美国影片占着上映节目60~90%的优势,每年约有两亿美元被用来生产800多部影片。电影方面的投资超过15亿美元,这样大的资金使电影事业在美国成了一种大规模的工业,在资本上可以与制造汽车、罐头、钢铁、石油、纸烟这些美国最大的工业相比拟。派拉蒙、劳乌、福斯、米高梅、环球这些大制片公司,支配着影片的生产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发行。它们和华尔街的金融巨头如柯恩·洛埃伯银行、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德·奈莫尔、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自从格里菲斯失势之后,金融资本家所重视的已不是导演,而是电影明星。后者成了制片公司的一种工具或者商标。从这时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制片人,也就是那些被华尔街的银行家所赏识与选定的企业家。电影导演和照明技师、摄影师、布景设计师一样,只不过是每周领取一定报酬的受雇者而已。制片人利用解除合同这种暗中威胁的办法,把导演过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实权,如对主题、明星和技师的选择、剧本和蒙太奇的仔细推敲、布景和服装的监督等等,全部夺取过去。
这样一来,制片人便成了决定艺术成败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关切的乃是怎样多赚钱,他的董事会也只根据影片的利润率来估量他的价值。因此摄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为指导原则。他们对独立的影评家的评论,满不放在眼中,而事实上,这种影评在美国当时可说几乎全未存在。
但制片人自己只在幕后指挥一切。在好莱坞露面的乃是电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为好莱坞征服世界的基础。观众对电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几百万张签名的照片来维持的,广告和宣传在这些偶像周围创造一种传奇的气氛。明星的恋爱、离婚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化妆品、住宅、他们喜爱的动物,在某些国家成了一般人关心和津津乐道的题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鲁道夫·范伦铁诺、玛丽·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丽亚·史璜逊、华莱士·雷德、约翰·基尔伯特、梅·茂莱、瑙尔玛·塔尔麦琦等人变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团体对这种竞争深感不安。清教徒对好莱坞展开了一起起攻击,这些攻击又因一些明星丑事的传播(如:华莱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亚布克尔参加的一次宴会上遭到了谋杀,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谋杀或因恋爱犯罪等等),而变得更加猛烈。
此时资本家成立了一个名叫“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的机构,这个机构是由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共和党领袖威廉·海斯负责组织起来的。按照海斯的说法,电影变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后面,凡是美国影片深入的地方,我们一定能够销售更多的美国货物”。
当好莱坞了解到这种国际使命时,美国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发生了变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时曾幽默地扮演一个强壮、天真、乐观、为女人所喜爱的美国英雄,但到后来却在墨西哥的佐罗的标记、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罗宾汉》、东方的巴格达窃贼及黑海盗中变成一个不可战胜的大力士,一个无所畏惧和无可指责的骑士和保卫正义而且总是获得胜利的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极端的豪华和神秘的力量。
拒绝把自己附属于明星的导演为数可说极少。随着好莱坞的建立,电影先驱人物不是日趋没落就是销声匿迹。托马斯·英斯已经故世;麦克·塞纳特虽然还在继续摄制一些优良的作品,但他的声誉却并未因此增长;至于格里菲斯此时则正在逐渐走下坡路。标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极的作品,在美国乃是他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欧洲乃是他的被摧残的花朵,在电影艺术方面则是党同伐异。但是,商业上的失败终于注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惨命运。这位被列入制片厂黑名单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以后残余的二十几年生命中,再也没有机会导演一部影片了。好莱坞的拜金主义把它的创始人都毁灭了。
格里菲斯的没落,正好和西席·地密尔的兴隆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的庸俗的商人气息和浮夸的作风,成了好莱坞影片四十年以来的特征。他拍了各种样式的影片,从浮华喜剧《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丽亚·史璜逊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场面豪华的反苏宣传片伏尔加的船夫和反对无神论的闹剧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对儿童监狱的杰出描写),凡是能够赚钱的影片,他都加以摄制。地密尔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带有浓厚游艺场气氛的大型片,在这些大型片中,地密尔除了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以外,还加进了一些色情的描写。好莱坞给他一笔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资金来摄制场面浩大的影片《十诫》和《万王之王》。地密尔由于承袭了意大利电影的老传统,结果成了最能卖座的商业性影片的导演之一。弗莱德·尼勃罗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温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宾虚传的巨片,这部影片花去了600万美元的摄制费,虽然风行一时,可是收入却不过400万美元。
好莱坞这个骤然之间交了红运的城市,具有暴发户们的那种低级趣味,他们建造的豪华的别墅,硬把罗马的露天剧场和洛可可式的堡垒,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楼结合在一起。这种建筑上东拼西凑的夸张趣味连同那种说教式的象征趣味,在根据勃拉斯哥·伊巴涅兹的原作改编的影片启示录四骑士里表现得最为突出。这部由雷克斯·英格兰姆导演、使范伦铁诺因此成为明星的超级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纪录。英格兰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无声电影末期他将结束电影生涯时在尼斯摄制的那些影片中——也显示出这种讲究形式的作法。
好莱坞在成为国际上的强大势力以后,它摄制的题材也变成国际化了。在它最卖座的无声片中,以美国为背景的为数很少。在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鲁兹导演的那部极著名的篷车直接取材于美国历史,是一部歌颂开拓西部地区者的史诗。 西部片由于托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劳,曾提高到艺术的水平,但此时的西部片,除了象约翰·福特的铁骑这样极例外的影片以外,又变成了一种廉价影片的同义语,由一些专门迎合平民观众的导演和无名的演员粗制滥造地摄制出来。美国电影这种“失去本国特性”的倾向成了极其普遍的趋势。亨利·金虽然还能按照托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传统,导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写美国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卫,可是人们不但不鼓励他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反而导使他去摄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说(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后在罗马摄制的那些影片那样,向着意大利那种场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发展(如罗莫拉、白修女等)。
由于金融资本的国际联合、审查制度的严格、流行小说被有系统地搬上银幕、明星制度、专为卖座的打算和制片人的拜金主义这些原因,使得美国电影艺术日趋贫乏,这种贫乏和物质的丰富相形之下,显得更为突出。但美国电影中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作品丰富的喜剧学派和几部例外的作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由外国籍的导演摄制出来的。莱昂斯·彼雷给美国人培植了对浮华喜剧的爱好,加斯尼埃则是系列影片的创造者之一。除这两人以外,还可以举出肖塔尔、阿尔倍·卡普拉尼,以及协助卓别林导演巴黎一妇人的阿巴迪·达拉斯特。
1920年以后,好莱坞为了打倒它的竞争者,大量吸收外国籍的优秀导演和演员前往美国。 莫里茨·斯蒂勒带着葛丽泰·嘉宝来到美国。但他专门为从德国来的演员波拉·尼格丽和强宁斯导演影片。他导演的帝国旅馆和罪恶之街这两部影片,无论在艺术上或商业上来说,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与斯蒂勒相反,嘉宝在美国却大走红运。这位著名的女悲剧演员,确实是好莱坞一棵摇钱树,同时也给好莱坞的摄影棚带来了艺术。广告宣传使嘉宝成了传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宣传性质,如:诱惑的女人、肉与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兰花》、接吻等等。她在传奇式的故事中表现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宝以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移民,对好莱坞几乎没有带来什么贡献。但从德国来的移民,特别是斯特劳亨、刘别谦、冯·斯登堡,却对美国电影有很大的贡献。欧洲电影的示范作用,使几个美国导演倾向于摄制一些艺术性超过商业性的影片。他们之中有几个确实达到了艺术的水平。有声电影兴起的前夕,美国出现了一批有才能的新电影导演,这些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开始接替了先驱者的地位。
好莱坞在它历史上最繁荣时期,它的电影先驱者和欧洲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与其说是加以利用,毋宁说是加以排斥。随着好莱坞的世界霸权的建立,它大部分生产就陷于毫无意义和追求豪华场面的停滞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兰·克劳斯兰德摄制的有声响、对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标志着电影已进入了它的历史的一个新时代。有声技术的运用使电影中复杂的叙事与流畅的对话成为可能,这一切促成了经典好莱坞电影浓重的戏剧化风格。同时这种风格也符合当时的制片厂制度。由好莱坞巨鳄麦克•塞纳特创造的制片厂制度客观上要求电影必须以迎合最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为目标,而传统的被大众所熟悉的戏剧化美学观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类型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些被克拉考尔称为迎合观众“深层集体心理”的影片,通过程式化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据了观众的视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类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为最“美国化”的类型片在经典好莱坞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颂扬、推崇那种粗犷的个人主义和适者生存的精神,体现着善必胜恶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国影坛上长盛不衰。
新好莱坞时期描写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恶分明的类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复杂的内心世界。新好莱坞注重人物的立体化与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层次与深度。新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特点,即在继承好莱坞善于讲故事传统的基础上,将影片的故事纳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为影片融入真实性与社会性,使好莱坞电影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会意义与深度。
新好莱坞电影还受到欧洲电影的深刻影响。商业电影艺术化、艺术电影商业化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许多欧洲艺术电影的处理方法被用于好莱坞电影中。
从经典时期到新时期,电影在好莱坞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人物形象或是观念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典好莱坞时期的一套手法在当代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而更善于适应社会时代需要的新好莱坞电影却悄然占据了观众的视线。
从70年代到80年代的过渡时期,新好莱坞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时间,美国每年生产200部左右的影片,电影与电视争夺观众的竞争已达到平衡。电影保持着10到12亿的观众,并且有了自己的越来越广阔的海外市场。据1993年的统计证实,美国电影国内票房收入达52亿,发行收入26亿。视听产品的贸易顺差仅次于飞机制造出口业,为美国第二大行业。在全年世界银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国影片占88部。
好莱坞电影通过自身的调整完成了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至今仍雄踞世界电影工业金字塔的顶端,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对好莱坞的全面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电影的思考,有助于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电影的判断。对一般观众来说,可以作为娱乐方式看待好莱坞电影;对电影创作者来说,可以学习好莱坞式商业电影独特的艺术形式的规则;对于制片人来说,可以从好莱坞式的商业规则中,学习好莱坞的电影理念和运作方式;而对理论家来说,可以通过对好莱坞特性的认识反思的历史和问题。考察好莱坞的电影史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
好莱坞电影发展史.docx大小:20.31K
已经过百度安全检测,放心下载
点击下载
853年,当时的好莱坞只有一栋房子。到1870年,这里已成为一片兴旺的农田。1886
历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20张)年,房地产商哈维·威尔考克斯在洛杉矶郊区买下了一块了0.6平方公里的地。韦尔考克斯的夫人一次旅行时听到她旁边的一个人说她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回到加州后,她将苏格兰运来的大批冬青树栽在这里,将她丈夫的农庄改称为“好莱坞”(Hollywood),于是有了好莱坞这个名字,在英语中这个词是冬青树林的意思。
威尔考克斯计划在这里建造一座小城,1887年2月1日他在地区政府正式注册此名。在他夫人的帮助下他得以铺设了今天的好莱坞大街做为城市的主街,在这条大街和其它大街的两旁种了胡椒树并开始出售产权。他的夫人募资建了两座教堂、一座学校和一座图书馆。为了使好莱坞名符其实,他们还进口了一些英国冬青,但这些植物在加州的气候下没有存活很久。
到1900年,好莱坞已经有一间邮局、一家报社、一座旅馆和两个市场,其居民数为500人。10万人的洛杉矶位于市东11公里处。在好莱坞和洛杉矶间只有一条单轨的有轨电车。1902年,今天著名的好莱坞酒店的第一部分开业。1903年,此地升格为市,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好莱坞”为之命名。当年下的两条命令是:除药店外其他商店禁酒,及不准在街上驱赶数量多于200的牛群。1904年,一条新的被称为好莱坞大街的有轨电车开业,使好莱坞与洛杉矶间的往返时间大大缩短;1910年,好莱坞的居民投票决定加入洛杉矶。原因是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洛杉矶取得足够的饮水和获得排水设施。
北美票房周冠军(20张)1999年6月,洛杉矶的地铁终于开到了好莱坞。2002年,一些好莱坞居民发动了一个让好莱坞自主独立,不再是洛杉矶一部分的运动。好莱坞市政府决定让所有洛杉矶居民投票表决。独立运动被以绝大多数否决。
原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MARY
阿米就是米粒
原贴:起点中文小说网的发展历史
豆包她娘
原贴:起点中文小说网的发展历史
xiaohe
ppqrt
tangchuyun
⑦葉飄落呮ゐ萩
小说月报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文学期刊,1980年创刊于天津,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满足人民群众阅读小说需求,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资料和信息窗口为宗旨,精选全国各报刊发表的优秀中短篇小说。“小说月报”曾荣获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全国首届及第二届百种社科期刊奖,第三届全国百强多种荣誉称号。
原贴:小说月报的发展历史介绍?
小甜蜜大幸福
达达月月
剧是我国的国粹,能够代表中国独特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她最早的形式是模仿劳动中的歌舞产生出来的。
<一> 秦朝——这个时候还属于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出现的“颂”和《楚辞》里的九歌,都是祭祀时歌舞的唱词。这种带有强烈节奏感的说唱,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戏曲的形成期。唐朝中后期,戏曲得到了飞跃发展,皇家禁苑中的一个果园是梨园,唐玄宗经常在园中演奏,他不但擅长书法,而且精通音律,能够作曲,可以说为戏曲的发展尤为重要。据史料记载,曾养了乐工数万人,用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创作,培养了大量的戏曲人才。所以后世称戏曲界为梨园,戏曲演员就自然成了梨园弟子。
<三>宋金——宋朝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都是戏曲的发展期,为元代的杂剧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元代——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对汉文化及汉人重视不够,大量的文人得不到重用,他们只能在民间发展自己才能,把满腔的才华用到了戏曲创作上,也是元代戏曲能够走向成熟的原因。元代剧作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创作剧本至少五、六百以上,保留到现在也有一百五十种。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宫秋等等,就是当时的作品。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这个时间段戏曲神奇的繁荣起来,并且发展到了全国各地,大致分为戈阳调(即高腔)、柳子腔、梆子腔,有“南昆、北戈、东柳、西绑”的说法。
我国戏剧共有三百六十多种,山西戏剧就有五十多种,是名副其实的戏剧大省。其中,蒲剧发源于山西省蒲州地区(运城市永济市),流行范围很广包括: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一带。能够查证距今有800年的历史,也是最古老的戏种之一。
秋水¢一度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萌芽于宋代,盛于元代,流布明清。它与楚辞、汉赋、魏晋骈文、唐诗、宋词,“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主要包括散曲、杂剧两种艺术形式。散曲是兴起于元代的一种新兴诗歌艺术形式,既是当时文人咏志抒怀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又是人民群众喜见乐闻的崭新艺术形式,特别是它与音乐艺术结合,适于清唱,流传很广,元代作家多达200余人,流传至今的散曲作品有四千多首;杂剧正是由散曲中的套组成曲文,杂以宾白(对话独白)、科介,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其曲文则仍是诗歌。中国戏曲兴起,取代唐诗、宋词成为一代文学,完全是由于它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思想内容所达到的成就,后来居上,得到人们的喜爱和承认的结果。
第一,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学的源泉是人民的社会生活。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往往都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的改造加工成为雅文学。宋元时期是理学兴起的时代,更是世俗社会充分发展的时代,世俗文化的发展应运而生。戏曲、小说皆是这一世俗文化发展的产物,都创作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小说硕果累累,而戏曲则是繁花似锦。元曲之佳处,自然而已。作者多非有名位学问者,作品“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均“以意兴所止为之,以自娱娱人”。
第二,戏曲的艺术形式、艺术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宋词就是诗中解放出来的艺术形式,而戏曲则更为灵活,更为生动,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戏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继承唐诗、宋词的含蓄蕴藉,运用比兴手法的优点,更突出地运用直陈白描的手法,让情感、思想“喷薄而出"“一泻而下,不留余蕴,"把人们的思想、情感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充分地表现出“感情的艺术”的特色。元曲之妙在其意境:“写情则沁人心牌,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
第三,戏曲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元曲是愤怒的艺术。首先戏曲兴起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吸取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养分,使用了大量民间习语俚言,十分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可、所喜爱,其次,戏曲大胆地描写人们的思想矛盾、情感冲突、社会压迫,对人间不平事,对政治黑暗,对民间疾苦,对男女情爱,对怀才不遇等等社会矛盾、冲突,敢于直面正视,敢于反抗,敢于冷嘲热讽,直接冲击着腐败政治、民族压迫,冲击着封建礼教,对人民苦难、士人落魄遭遇、男女情思充满同情和理解,公然“骂天骂地”、“骂官骂吏”。戏曲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真实,是地道道生活的艺术,对腐败政治直言不讳的批判和抨击,充分地表现出戏曲的特点:它是愤怒艺术。这正是古代戏曲作品的思想性、民主性所在,也是戏曲成为一代文学的精神所在。
我叫郑qian花儿
中国古代戏剧在这里也指我们熟知的戏曲,戏曲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部分,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具有独特的意识表现力及表演形式,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是在清末时期,但戏曲的源头和发展却要比清朝早得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戏曲值得我们去探寻它的发展历史,接下来我们就看看戏剧发展历史到底是怎样的。
1.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
追溯到戏剧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巫术和祭祀活动说起。
在古代,人们十分信奉鬼神,总会采取各种祭祀活动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或国家的平安或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这些祭祀活动往往会采用比较可怕的形象来进行,也就形成了一种巫术仪式——“傩”。这样的活动中往往会具有一定的歌舞组合格式,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男性),从事侍奉天地鬼神和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人。这些情景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1】汉代至隋代的百戏散乐
封建王朝的建立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秦汉时期就已经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的“百戏”,“百戏”在汉武帝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百戏”为东海黄公,演出时一人扮黄公,一人扮老虎进行角斗竞技,以规定的情节(黄公最后因法术失灵而被老虎杀死)去表现内容。可以说,东海黄公的演出具备了原始的戏剧形态。
随着朝代的更替,百戏被称之为“散乐” ,《兰陵王》、踏摇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歌舞结合,唱白互用等)上和道具(面具、脸谱)的使用上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隋代百戏重兴,炀帝时“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戏场绵延八里,演出盛况空前。百戏在唐代和北宋时期仍较流行。
《兰陵王》
踏谣娘
【2】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盛唐时期,各国文化出现大规模的融合,也是在这个时期,为艺术的发展营造了极好的社会氛围。
盛唐时期的戏曲主要以参军戏为主。参军戏是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而来。参军戏以讽刺贪官参军(官职名)创制,有参军(被嘲弄者)、苍鹘(从旁戏弄者)二角色,以表演科白为主,以后逐渐加进歌舞以及弦管鼓乐成份,并有女演员参加表演歌唱。参军戏的“脚色”(角色)行当分类比较清楚(参军、苍鹘分别相当于后来净、丑二角),而且在情节上有较为固定的设计安排。
【3】勾栏瓦肆与宋杂剧
在宋代,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杂戏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宋杂剧主要以讥讽嘲笑为主。其副本一般由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有明显的时代印痕喝市民印痕。宋杂剧中已经有了五种相对稳定的角色类型,他们一般在杂剧开演时的“艳段”中都会出现,这也成为了我国戏曲中“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类型的雏形。当时宋代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勾栏瓦肆,瓦肆又称“瓦舍”、“瓦子”为戏曲的成熟起了推动作用。
3.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元代可以说是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元杂剧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这一时期元代戏剧凭借北曲杂剧(元杂剧)和南曲戏文(南戏)呈现出的成熟戏剧艺术形态和涌现出的大量杰出戏剧作品。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关汉卿 《窦娥冤》
白朴《墙头马上》
白朴 《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西厢记》
《赵氏孤儿》
4. 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被称为“雅部”的昆曲,为宫廷所垄断,深受士大夫文人喜爱;第二类叫“花部”,包括了除昆曲外的所有地方剧种。虽让当时流行的戏曲很多,但是汉戏演员进入北京后,没有单独组班演唱,而是搭入徽班,因此徽汉合流为京剧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
1790年开始,以过五六十年的孕育,1840年至1860年,京剧终于从徽班中诞生。到1840年左右,京剧的唱腔、念白、剧本和表演已经成熟,尤其是出现了以演“京戏”为主的一批演员,他们不再以徽戏、汉戏为名,而以演“京戏”自居。从此,诞生了一个独立的剧种——京剧。
京剧具有以下艺术特色:
1)综合化
2)虚拟化
虚拟性动作(模仿生活:开门关门喝酒)
3)写意化
人物化妆;人物服饰;人物动作
4)程式化
京剧的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 尚小云
【1】 1894—1961)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派”艺术创始人。他以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情细致,享誉全国。
【2】 1904—1958)他以婉转而刚健的唱腔,精美的水袖和步法,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3】 1899—1968)唱腔低回婉转,做工细腻活泼,善塑造天真烂漫,性情温柔的妇女形象,世称“荀派”。
【4】 1899—1976)他的唱腔奔放挺拔、表演刚健婀娜,世称“尚派”。
戏曲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发展留存到今天,不仅仅需要保留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色,也需要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现代化”与“戏曲化”问题,也成为了新时期需要探讨与实践的问题。
Shicao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你肯定听过“为救李郎离家乡,谁料皇榜中元”的黄梅戏、“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的粤剧,以及“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的越剧,你肯定也听过偶像剧,明清宫廷剧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的“臣妾做不到啊”、“欧皓辰我宣你”、“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等等。这些经典名句的出现就是中国戏剧发展史的一部分。
中国的戏剧源远流长,始至先秦,到明清发展出各种流派,再到如今的电影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原本固有的越粤豫昆曲黄梅戏等等似乎已经式微。要厘清戏剧的发展史不是件简单的事,我大致分成了几个阶段。
一、先秦至汉魏的优伶。
我们通过某个国家知道“男优”、“女优”,其实这个称呼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优是演员的统称,而这个在我们中国自古有之。
优,或称伶,伶起初是指乐工,常一起称为优伶,现在多指戏曲演员。
《康熙字典》中的解释:“伶人,乐工也。伶伦古乐师,世掌乐官,故好乐官为伶官”
太史公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之中,记载了多个优伶,当时的优伶专门用来供人取乐,并不是后世的那种登台表演之类。如“优孟者,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论,常以谈笑讽谏”以及“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优是职业,后面的是演员的名字。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优伶只是简单的供人取乐,通过机智幽默的方法讽谏君王的作用,还不具备基本台本流,而是现场自编自导夹带着周星驰般无厘头的表演令君王大笑的同时听懂故事背后的含义。
汉高祖秦末乱世定鼎天下后,大体上还是循着先秦的旧有章法,没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后来戏剧之中的投止动作附带以敲锣打鼓,大概是汉朝时候的源流“皇帝入庙门,奏永至,以为行步之节”。同时出现了带面具的形式表演的开端,“著假面者也。”而后《西京杂记》中有一个故事大体说明汉朝时期已经出现角色扮演的雏形,“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龙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抵之戏焉。”也就是汉朝的这个皇帝让人扮演一个叫“黄公”的人来表现故事。
到魏晋时期,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有“使小优郭怀、袁信,于广望楼下作辽东妖妇”。这是中国历史较早出现的“女装大佬”形象。
二、隋唐五代戏剧。
晋朝虽然结束了三国时代的乱世,但随即而来的却是更长时间的乱世,戏剧的发展也是无大的变化。直至唐玄宗时开梨园教坊或进行大型歌舞表演或训练乐工舞姬,“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后世戏曲行业多称为梨园行由此而来。同时唐玄宗开元年间还出现了“滑稽戏”,这种滑稽戏一种以歌舞为主,一种是言语表现。歌舞的表现形式较之以往并无多大区别,言语为主的则是以演故事为主。唐阙史中记载“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谐舞,独出辈流。”
五代时,后唐庄宗甚至亲自扮演角色。宋朝大文豪著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载“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这个好俳优的唐庄宗,甚至给自己取乐个“艺名”,叫“李天下”,颇有霸气的名字。因此他可能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参与了角色扮演的皇帝,他扮演的一个角色是谁呢?竟然是自己老婆皇后刘氏的老父亲。
原来这刘皇后因为家室不好,在后宫于其他妃嫔争宠时为家室背景的事情感到很耻辱,所以尽量的避免谈到这件事。但我们的演员皇帝李天下,竟然找来和刘皇后的老父亲一样的衣服,自己穿上走到刘皇后的寝宫,说了句台词:“刘山人来省女。”意思是你老爸看你了,整得刘皇后大怒。
三、宋元戏曲。
戏剧于宋代开始真正的出现了兴盛的局势。先出现了话本小说成为说话人表现故事的“剧本”,之后又出现南戏北曲之说,表演形式也日趋成熟。南戏始于温州,就是如今那个江南皮革厂了出名的温州。
明代四大才子之祝允明在其猥谈之中记载“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嘉靖年间的才子徐渭则具体说明了在宋光宗朝时已经出现了较多的杂剧剧本创作,如赵贞女、王魁等等。明朝中期后又被昆山腔所替代。南戏在当时的民间气息比较强烈,多为反应家庭伦理之间的剧本,人物之间的对话也有受话本小说影响的影子。同时南戏在舞台上的表现有了角色的分类,这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角色分配。
北曲又叫杂剧,杂剧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到宋代逐渐形成一种表演形式。杂剧又以元杂剧较为发展成熟,出现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元曲大家。因元朝前期的科举废止,部分文人寄情于杂剧创作。与南戏的角色分配类似,北曲也出现了四大角色分类,分别是“末、旦、净、丑”四类,不同的是以正末为男主角。
四、明清传奇。
明代的传奇是继元杂剧之后流行的戏曲类型,明代的传奇有别于唐朝的传奇笔记。这一时间因各地声腔的不同出现了四大声腔,如浙江的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也就是说明代在戏曲的表现上有明显的地方化趋势,可以说史一种“百家争鸣”的情形。江苏的昆山腔后发展为昆曲,得到了当时士大夫的喜爱,后甚至成为皇家贵族们的追捧。同一时间明朝还出现了现在流行于两广地区的粤剧。
清代咋戏曲舞台上的表现变得更加的通俗化,很快乾隆年间出现的京剧成为新的戏剧史上的主角,同治光绪之后京剧不断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京剧演员。由于当时深受慈禧等清朝统治者的喜爱,让京剧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条件。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这里是南岭说史。答案略显粗略,还是希望有所帮助。
大愛TOP的徐小穎
一、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
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二、发展历史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
参军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形式。由优伶演变而成。五胡十六国后赵石勒时,一个参军官员贪污,就令优人穿上官服,扮作参军,让别的优伶从旁戏弄,参军戏由此得名。
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一般是两个角色,被戏弄者名参军,戏弄者叫苍鹘(hú)。至晚唐,参军戏发展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俗讲是古代寺院讲经中的一种通俗讲唱,流行于唐代。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
这种俗讲源于寺院传统的唱导,俗讲僧尊为法师,俗讲在唐时因帝王的支持而发展到鼎盛。俗讲技艺由寺院走向民间,成为民间转变,终又进入宫廷,受众遍布唐五代时中土社会的各个阶层。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唐玄宗天宝七载 (748)至八载,是现知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
六朝时曾有骑马变图、九宫变图及宝积经变、法华变、弥勒变。唐初又有张孝师的《地狱变》以及降魔变等,都是图画。
晚唐有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画卷开时塞外云"句,可知变文与变相图相辅而行,都可以简称为变。变文既演说佛教故事,又演唱历史故事,还可以演讲当代时事。
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
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光与中国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而且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宋代的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一般由四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一人。
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一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
"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三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
"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代众多的伎艺,如宋杂剧、影戏、傀儡戏、歌舞大曲,以及唱赚、缠令等在表演上的优点,与诸宫调的关系则更为密切。
所有宋代存在的民间伎艺都是南戏综合吸收的对象,说唱文学则是其叙事方式的主要来源。由于它是在其他伎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又能兼采众长,所以能后来居上。
另外,由于其他伎艺在表演上有许多地方可以与南戏沟通,使得伎艺演员也能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的欢迎时,他们便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
而演出队伍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各地的繁衍。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传统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yueyingswg
古代戏曲,起源于秦朝,比如大名鼎鼎的秦腔,乃是一种时代舞曲,秦朝喜欢祭祀问神,长生不老,戏曲刚开始是祭神用的唱词,老祖宗说的:戏台下无人也得唱下去,唱完,因为台下是没人,但是却有神明在听,
到了战国时期,变成了歌舞,到了唐朝已经形成了戏剧,到了宋朝已然形成了有唱的歌本,到了后期,已经成为了一种赚钱的本事,有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五大戏曲剧种,到了后面有很多剧种的戏达50多种
leoccc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
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
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
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
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
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
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
中国话剧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
一方面是民族矛盾的激化,1931年爆发了“了乙·一八”事变,日本军队的侵略铁蹄践踏了我国东北地区;另一方面是阶级矛盾的激化,工农群众反抗资本家与地宅的斗争波起云涌。
这一时期,中国话剧继续吸收和借鉴西方戏剧,但已从各流派的兼收并蓄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现代主义的戏剧实验渐趋消歇。而在时代情势的催动下。
中国话剧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凋,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中国话剧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开始走向成熟。
宜八卦
何为戏剧《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指出,戏剧有两种涵义:狭义专指以古希腊悲剧和喜剧为开端,在欧洲各国发展起来继而在时节广泛流行的舞台演出形式,英文为 drama,中国又称之为话剧;广义还包括东方一些国家、民族的传统舞台演出形式,诸如中国的戏曲、日本的歌舞伎、印度的古典戏剧、朝鲜的唱剧等等。
在我国戏剧一词最早出现在晚唐时期杜牧西江怀古诗中,“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菙更荒唐”,意为诙谐可笑。这就标志戏剧定义离不开两个要素的组成。
第一个必须有故事。成为戏剧的前提是不能离开故事,这是戏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区别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故事,就成了纯粹的杂技或者歌舞表演了,戏剧是将文学、舞蹈、音乐等多种元素组成,而形成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形式。
第二个就是对人们行动的模仿。由于戏剧要呈现的是一段故事,无论神话传说,还是现实故事,在这要求束缚下,戏剧表现形式就需要对故事中人物行动进行模仿,这样的模仿就生成了戏剧。
《宋元戏曲史》云: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中国古代戏剧发展三个阶段从远古到春秋战国前戏剧的雏形期——原始宗教阶段
远古时代的原始先民们为了生存,在同大自然中各种威胁和险恶做斗争时,都会进行各种训练演练,虽然是为了更好的在与大自然抗争中获得生存的机会,但出于对大自然的畏惧,他们更是将此认为是对神灵祈祷和崇拜,使得他们有勇气和力量在大自然探索中一往无前。
在获取收获后,出于对神灵保佑的忠心感谢,他们又会举行庆祝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歌舞等表演元素。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掌握和熟悉,这种演练和庆祝活动从原先的应对自然危机、感谢神灵,逐渐成为一种仪式,这就是宗教仪式雏形。
但这时的宗教仪式具有很大功利性,人们只是通过仪式表演给神灵看,来换取神灵的祝福,可以说是以娱神为主。这样严肃的宗教仪式必然没有观赏性,就是标准的仪式性歌舞,大家走一遍过程而已了。
之所以造成以娱神为主的原因,是因为尽管人们在神之先取得娱乐,但这时人的自娱意识还不强,他们是为神而选择,而不是为自己。戏剧的形成期:从春秋战国到两宋——民俗表演阶段
从夏、殷到西周,随着君臣子民关系建立,原先追求的以宗教礼仪为主,逐渐演变为以人际礼仪为主要内容,这自然会影响到人们世俗生活,人们的宗教仪式从取悦神,开始向取悦自己转变,因此进入了娱人阶段。
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此时宗教祭祀活动已经褪去了仪式感的光环,显得更加热闹、娱乐化,特别是民间开始自发各类表演活动。
庄公如齐观社。曹刿谏曰:不可。夫礼,所以正民也。公不听,遂如齐。在这则史料中,鲁庄公想去齐国看民间祭祀,被曹刿以礼制相劝。但鲁庄公却将礼制规定放在一边,执意去参加,可见民间的这种活动绝对很热闹,让人向往,也代表原有仪式感很强的宗教戏剧瓦解了。
从秦一统天下到两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给文化带来新的活力,此时出现最为典型的民俗表演形式百戏,它包含宫廷的倡优表演,还有各种杂耍伎艺等,可谓是一个表演的大杂烩,因此有“百戏杂陈”的说法。在这种民俗表演中,逐渐有些曲目具备准戏剧的成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东海黄公”。在表演中,有人扮演黄公、老虎,二者进行角斗,还配有老虎咆哮声,基本符合戏剧定义的标准。
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城市的形成,市民阶层的出现,对娱乐需求开始增多,于是出现了唐朝的坊市、宋朝的瓦舍,让各种表演有了固定场所。在这中环境下,就有了唐代的戏弄、宋代的杂扮、影戏等民俗表演,而在它们的冲击碰撞融合下,戏剧形态逐渐展现出来,让表演形态终于有了固定的文本、演出形式。
戏剧的成熟期:从宋元到明清——戏剧定型阶段
在宋代已经初步形成戏剧模式,在进入元代以后,由于统治者取消科举制度,大批知识分子没有文化输入的地方,很自然转向“娱乐圈”。一大批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等的出现,他们编写了大量的剧本,对元代以前各种故事进行加工,由此形成了歌曲、宾白、舞蹈固定表演模式的杂剧。
在明清时期,随着戏剧艺术发展,接连出现了昆剧、京剧,而由此掀起各种地方戏诞生,它们登上演出舞台后,让戏剧表演形态出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情形,让戏剧逐步成熟。
从戏剧发展史看,我国戏剧起步比较早,但其最终的定型、成熟却很晚,一方面是因为朝代更迭,战乱造成危机,没有给戏剧提供培育的土壤,另一方面文人才子没有加入进来,戏剧的形成需要剧本故事支撑,但科举制情况下,让文人才子将精力大量倾斜到那里去,自然推迟了戏剧的发展。
轻轻地热爱
中国古代戏曲在先秦时代至唐代是萌芽时期,至宋代己经初步形成,也就是说雏形时期,到了元代到明初己经逐渐我熟,到了成熟期,明代万历年间,己经到了繁荣期,发展至鼎盛时期
Feinwerkbau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大家庭,传统的戏剧数不胜数,比如:京剧,豫剧,晋剧,黄梅戏,秦腔,粤剧,闽剧等等,还有敲大鼓评剧,昆曲等等,发展到现在还有很多剧目不计其数,戏剧也是博大精深。
麦西的宝贝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 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 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 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一一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一一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一一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一一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一一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一一清初
转折时期一一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一一近代
萌芽时期一一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 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 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 里,组成戏曲的各种艺术因素在自身发展的 同时,又相互融合,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 戏曲艺术。同样,在这一时期里,艺术评论 家们对各种戏曲艺术因素的记载与评论,便 是古典戏曲理论的萌芽,对后世戏曲理论的 形式具有一定的影响。
雏形时期一一宋金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 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 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伴随着杂剧 和院本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艺术评论 家们也对它们的渊源、形式原因、艺术特征 及发展情况等加以了探讨与论述,这些论 述,便构成了古典理论的雏形。
成熟时期一一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 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 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 戏曲作家与作品。同时,在民间,戏曲演出 活动十分活跃。戏曲的正式形成与繁荣,也 促进了戏曲理论奠定了基础。
发展时期一一明代嘉隆年间古代戏曲经过明 初的沉寂后,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又 趋于活跃,而这也使得元代开始成熟的戏曲 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戏曲论著的数量增 多,而且理论成分大为增强。
繁荣时期一一明代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是 古代戏曲史上继元代杂剧繁荣以后的又一个 黄金时期。戏曲创作与戏曲演出的繁荣,也 促进了戏曲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在这一时期 里,出现了一大批戏曲论著,而且曲论家们 的思想活跃,就某些戏曲创作中的问题展开 了讨论。同时,曲论家们的研究范围比前人 有了较大的开拓。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戏 曲理论史上第一部较系统完善专著一一曲 律。
集成时期一一清初古典戏曲论经过成熟、发 展、繁荣、深入等发展阶段后,到清代初年 已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与材料。清初曲论家们 便对前人的理论作了全面在总结与完善如这 一时期所产生的李渔的《闲情偶寄》与金圣 叹的《西厢记》评点,皆具有系统、精深的 特征。
转折时期一一清代中叶清代中叶,随着整个 曲坛上所出现的两转移,即由剧本创作为中 心转移到以舞台表演为中心、由雅部为中心 转移到花部为中心,戏曲理论也随之出现了 重大的转折。一是舞台表演问题成为这一时 期戏曲理论家们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大批 戏曲表演论著。二是出现了众多的有关花部 的论著。
终结时期一一近代近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 代,同样,在这一时期的戏曲理论中,也体 现出这一特点,一方面是对传统戏曲理论加 以总结,另一方面是开创和建立新的戏曲理 论与研究方法。
Emily819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叶儿
一、先秦(萌芽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 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二、唐代中后期(形成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三、元代(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四、明清(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五、现代(争辉期)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赵东方
戏曲发展
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雏形时期, 成熟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集成时期,转折时期, 终结时期。
先秦至唐代戏曲理论的发展是与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过程相表里的,先秦至唐代是古代戏曲的萌芽时期。在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经过发展融合后,形成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雏形,即宋杂剧和金院本。元代至明初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正式形成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无论是南戏还是北曲杂剧,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
dairongzhen
中国戏剧具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其中以元杂剧为典型样式,在形式与内容上不断变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多种戏曲种类共存的局面。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戏曲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主要由表演艺术与演唱艺术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包括动作和说白,另一方面则包括音乐和唱词。那么,中国古代的戏剧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来分析一下吧。
01、中国古代戏剧的渊源和发展,成熟表现在宋代时期如果要追溯渊源的话,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说是很早的,原始人类社会中就有歌舞,历经各个朝代,不断完善发展。原始社会中有“傩戏”,唐代时期有“参军戏”,宋代时期出现“京瓦伎艺”,基本上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独特戏剧种类。
比如,汉代有橦末伎,又有盘舞。晋代加之以柸,谓之柸盘舞。……梁有长蹻伎、掷倒伎、跳剑伎、吞剑伎,今并存。又有舞轮伎,盖今戏车轮者。透三峡伎,盖今透飞梯之类也。高祇伎,盖今之戏绳者是也。梁有猕猴幢伎,今有缘竿,又有猕猴缘竿,未审何者为是。又有弄碗珠伎、丹珠伎。
但是,大概什么时候才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成熟期呢?大致可以归为宋代时期。在宋代,大量的戏曲种类蓬勃兴起,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卷五记载有小唱 、嗓唱、 杂剧 、傀儡 、上索 、 杂手伎 、毯杖踢弄 、讲史 、小说、舞旋 、相扑 、提刀蛮牌 、影戏 、弄虫蚁 、诸宫调 、商谜 、 合生 、说浑话 、杂班 、叫果子等 ,形式多样,不胜枚举。
其余不可胜数 。不以风雨寒暑 , 诸棚看人 , 日日如是。宋代时期的百戏伎艺,基本上是以一种文学样式为主体 , 适应吸收其他艺术营养加以丰富发展。而戏剧本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光靠民间艺人这一个人是无法胜任的,还需要专业的戏曲团队的支撑。
02、民间、地方的团体戏社力量逐渐崛起,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中坚力量民间、地方的团体戏社力量逐渐崛起,成为了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中坚力量。戏剧形式通过这些团体组织的巡演,渐渐深入民间,最终成为了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态。不过,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曲折的,甚至可以说是缓慢的。
盛唐起 , 文人代撰剧辞 , 文人多为伎语 , 乐于接近徘优 , 贯穿于戏剧风、戏剧文体与戏弄之间 … … 但类南宋之绿排、 翠锦诸社 , 唐则尚未闻有之。宋金元时期乡镇庙会演出活动,非常繁盛。这种演出活动得益于民间、地方团体戏曲的发展与壮大,并且以城乡演艺交流的形式进行活动。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中国古代戏剧团体技艺演出时的情景,南宋诗人杨万里就有观杜一首诗记载 :
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近福更迎年 。 忽然箫鼓来何处 ? 走杀儿童最可怜 ! 虎面豹头时自顾 , 野讴市舞各争妍 。 王侯将相 饶尊贵 , 不博渠愧一响癫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曾经多次对于宋代当时繁盛的戏剧演出状况,赋诗描述:
高城薄暮闻吹角,小市丰年有戏场 。夜行山步鼓罄擎 , 小市优场炬火红 。 云烟古寺闻僧梵 , 灯火长桥见优场。酒坊饮客朝成市 , 佛庙村伶夜作场。宋代多种多样的民间戏曲形式,可以说既有城市艺人的演出 ,也有来自农村艺人的辛苦卖艺。一时之间,百戏兴盛,伎艺者表演戏剧种目众多。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大旗狮豹 ” 、“蛮牌木刀”、“舞蹈对打”、“ 神鬼杂剧 ”、“ 哑杂剧”“ 村夫村妇相值斗殴 ” 等等 。 除了戏剧团体的努力之外,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民间节日的兴盛发展,古代戏剧才得以具有一席生存之地。
03、民间风俗节日的发展,为古代戏剧提供了赖以发展的“温床”古代节日其实蛮多的,像乞巧节、中元节、端午节、清明节等,在节日期间往往会有一些戏剧团体被富贵人家请去演出。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关于“中元节”的时候“杂剧”演出的场景记载。
构肆乐人 , 自过七夕 , 便搬演《目连救母》杂剧 , 直至十五日止 ,观者增倍 。祭鬼驱邪、祈求愿望一般都是风俗节日时候进行的主要仪式活动,而“戏剧”恰好承担了这一功能角色。而这记载的“中元节”时候演出的戏剧,正是起到一种祭鬼驱邪的作用。
人们祈求通过戏剧这种形式,来获得一种来自“神灵”的好感,就像原始人将这一情怀寄托于巫术活动一样,宋元时期的古人大多将此寄托于戏剧曲目之中。从原始之乐,到礼乐、俗乐,再到乐,包含着古代先人内心中满满的殷切与热忱。
04、中国古代戏剧在南北交流中,创新发展,不断精进,元代走向“辉煌时期”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到元代,舞台上技艺性表演开始边缘化,而以歌、舞结合为主,辅宾白的杂剧、南戏,则成为主角。元代“杂剧”关注舞台表演的杂技之技、竞技之技、滑稽之技、调笑
之技、歌唱之技、舞蹈之技等,但与前人“伎艺”为本的泛戏剧观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它
更关注杂剧的“歌舞”,即表演者的“曲唱”和姿色,表现为一种“声色”本位的戏曲意识,元代戏剧也逐渐走向了一段“辉煌时期”。
南渡以来,杭为行都二百余年 , 户口蕃盛 , 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 , 往来辐揍 , 非他郡比也。在宋室南渡之后 , 不但政治重心南移 , 原来北宋时期的戏剧和大批艺人也被南移到临安,自此南北方的戏剧逐渐融汇,在不断的摩擦与交流之中,得到精进发展。
“南戏”繁盛一时,并对后来的戏剧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明代徐渭就曾经在南词叙录中有对“南戏”作过一番描述:
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 永嘉人所作赵贞 女、王魁 二种实首之。 故刘后村 ( 当为陆游 ) 有 “ 死后是 谁 管得 , 满村听唱蔡中郎 ”之句 , 或云宣和间已滥麟 , 其盛行则自南渡 , 号曰“ 永嘉 杂剧 ”, 又曰“ 鹃伶声嗽” , 其曲 , 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 , 不叶宫调 , 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在明清时期,戏剧也伴随着商品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始终属于“技艺”之类,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不过,戏剧种类倒是变得繁多起来。比如,在清乾隆年间,出现了以民间曲调“ 簧调 ” 演唱和 以“ 采茶灯舞蹈 ”表演的锡剧雏形 。到了清同治 间 , 锡剧已在城镇乡间广泛流行 , 封建官府虽 以“淫词理声” 加以禁止 , 然而禁之不绝 。后来,到了民国年间 , 锡剧在商品 经济发达、 市 民阶 层集中的上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05、总结: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伴随着经济而行,古人精神娱乐的重要形式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从剧本到舞台再到观众,要经过无数艺术的创造和再创造。无论是古代戏剧,还是现代戏剧,都是依托于经济发展而运行,人们只有在温饱的基础之上,才得以有机会尝试精神文化的娱乐活动。
单就戏剧艺术而言, 一个剧种 , 一个剧团 , 振兴发展的关键是出人出戏 。如今,古代戏剧正在面临着现代娱乐的严酷挑战,振兴和发展地方戏剧,变得越来越难。这不仅需要官方政府要对此进行大力扶持,更加需要加强青少年对于中国传统戏剧的普及性教育!
日月一小明
简单说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从萌芽到形成、发展、终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综观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八个时期:
萌芽时期--先秦至唐代
雏形时期--宋金时期
成熟时期--元代至明初
发展时期--明代嘉、隆年间
繁荣时期--明代万历年间
集成时期--清初
转折时期--清代中叶
终结时期--近代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美人鱼想逃跑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戏曲作品,而且也积累了丰厚的戏曲理论。
1、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理论形态所谓理论形态,是指理论的表现形态,也就是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表述形式。在中国古代戏曲论史上,戏曲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也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除规模较大、自成体系的理论专著外,更多的则是曲话、评点、序跋、尺牍、诗词曲等多种类型。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系统论述戏曲创作方法。论述戏曲演唱方法与技巧。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融史料考证、品评剧作、议论创作方法或表演技巧为一体的各种曲话。
2、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内涵我国古典戏曲理论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其内涵也十分丰富。综而言之,可分为戏曲史论、戏曲创作论、戏曲表演论等三大理论体系。第一、戏曲史论。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探索戏曲的起源与形成,论述各种戏曲形式、戏曲声腔的艺术特征及其沿革与流变,总结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的兴衰及其原因。(2)对戏曲史料的记载,或记载剧作家和演员的生平事迹,或记载剧目,或记载曲坛掌故。这两方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戏曲理论家们对戏曲起源及发展问题的探讨,建立在史料的记载之上的。第二、戏曲创作论。这是一理论体系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对戏曲创作中的一些规律问题的探讨。如对戏曲功能问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的论述。(2)对戏曲创作技巧的探讨。曲论家们围绕音律、语言、情陈,结构等戏曲创作技巧分支,如音律论、语言论、当行论、本色论、情节论、结构论等。第三、戏曲表演论。戏曲不仅是一种文学,而且也是一种舞台艺术因此,戏曲表演理论也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戏曲表演理论体系中,一是演唱技巧,戏曲理论家们围绕着戏曲表演中的一些基本技巧台唱、念、做、打等加以论述。在戏曲诸表演技巧中,唱是最主要的,因此,曲论家在论及戏曲表演问题时,也把歌唱技艺作为研究和论述的重点,是演唱技巧中最主要有内容。
与歌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文化艺术的宝藏,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在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融会了我国民族民间几乎所有的艺术体裁形成。除了最基本的民歌,歌舞和器乐艺术之外,戏曲表演因素主要包括先秦的配乐舞,优伶的表演技艺,汉以来的白戏,散乐,汉唐以来的歌舞戏,参军戏,傀儡戏,影戏及魏晋以来的话本小说,志怪传奇和两宋以来的各类说唱艺术。至宋元时期,我国的戏曲艺术基本成熟。
在先秦时期,戏曲音乐即已萌芽。春秋时楚国宫廷所出现的“优孟衣冠”的表演,已具备了戏曲的因素。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戏,三年之偏也,一日兵也。”这个解释在金文师虎殷铭中还可以得到证明。据《西京杂记》载:余知所有鞠道龙,善为幻术,何余说古时事,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备,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未有自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金刀往大庆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杀。三辅人欲用以为戏,汉帝变取以为角抵之戏焉。记载中“三辅人”是指关中一带之人。因此可推断,东海黄公乃是西汉京都长安附近地区的民间艺术。东海黄公在汉代,已作为固定的演出节目,但还未能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成确立下来。三国时,出现了“优人”,朝异“犯官”的“参军戏”。南北朝至唐代发展起来的歌舞以如:代面、拨头、踏摇娘、兰陵王八阵曲等。踏摇娘有歌有舞,有故事情节,简直是一部雏型的歌舞小戏。内容讲述北齐有一苏姓,劓鼻,自号郎中,喜好酗酒,醉后常打骂妻子,其妻因向邻里诉苦。表演时先由扮妻子的徐妻出场,边走边唱,旁有人齐声帮和。然后扮丈夫的出场,表现彼此斗殴之状,以为笑乐。到了唐代,三国时期的参军戏形成已经比较固定,不仅有了故事情节和人物扮演角色,而且有歌唱、舞蹈,说白,化妆,服饰及简单的舞台装置与布景。可以说已经是后代戏剧的邹形。此时,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的名称。其主角称为参军,陪角为“苍鹘”。资冶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待中宋景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采付御史台治之。谓中丞李谨度曰:“服不更诉不已者,出之。尚诉未已者且击。”由是人多怨者,会天早有魃曰:“负冕者三百余人,相公悉以狱抑之,故魃不得不出。”
综上所述,以上可以算作我国戏曲音乐的起源阶段。隋唐时代,特别是唐后期(即,“安史之乱”后),市民文艺的发展为我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准备了成熟条件。
我国戏艺术形成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12世纪南宋初期兴起于浙江永嘉(今温州地区)的南戏,距今800余年。也有认为是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的戏曲艺术。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亦有杂剧流行,称之为院本。一般认为,艺人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行院”,院本即“行院之本”的意思。若与“官本杂剧”相对,则院本当是属于民间通行的剧本。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宫中观赏杂剧演出。在汴京的瓦子勾栏中已有较大型的《目莲救国杂剧的表演。杂剧是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剧泛称。与散乐,白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存在于各种伎艺中演出,也可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南宋吴自牧栗梁录卷二十说:“杂剧”大抵全以故事,务在谏陈事。上不从,则此辈妆做故事,隐其情而谏之,于上颜亦无怒也。
宋杂剧演出包括三部分:一艳段:寻常熟事。二正杂剧:歌 、舞,戏三者结合。三散段:滑稽戏。
其形成的固定角色,行当有:付净(发呆、装傻),付末(以付净为对象,打趣逗乐),孤(官更)旦(女性)。
演出形式不仅歌唱,而且有乐器伴奏,结束时乐工演奏的乐曲叫“断送”,演奏者叫“把色”。
南戏是源于北宋宣和年间(1119—1175)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又叫“戏文”,“永嘉杂剧”。又吸收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斜”、“打浑”等成分。徐谓在南河叙录中说:“南戏始于宋高宗宗朝……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朝。可见南戏从兴起到兴盛与宋王南迁有一定关系。
南戏有生活气息,有战斗性。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闲南戏。
南戏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北曲大异其趣。剧本可长可短,只曲与套曲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调限制可转换宫调和曲牌。其套曲形成以行令最常用,各曲之间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方式。演唱形成多样化,有独唱,对、轮、合唱。
到了元代由于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王国维在宋元戏考中说:“唐代仅有歌舞及滑稽剧,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剧否,已不可知,而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开始也。
元杂剧通常以一本四折演述一个故事,起,承,转,合;外加“楔子”。在音乐方面每折均用宫调的若子曲牌组成一个套曲,通常都在十曲以上。换折时,才能换用另一宫调。乐曲是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方音乐,故又称其为北曲。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筝,筹,拍板等。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其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的两种。
元代特别著名的作家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
关汉卿(1229—1307)号已斋叟,大都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钟嗣的录鬼薄为关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可见其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窦娥冤》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每个套曲,由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
《窦娥冤》取材于汉书·于定国传和晋干宝《搜神记》之东海孝妇故事。但实际上此剧是关汉卿从元代现实生活出发的崭新创造。窦娥的悲剧是元代社会的产物。
剧中窦娥喊出了控诉黑暗社会的最强音:“有日月朝暮最,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三折(滚绣球)窦娥对天地,鬼神和王法的怀疑和指控,表现了关汉卿对黑暗的元代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在统治黑暗,冤狱遍地,百姓悲苦无告的元代的社会里,窦娥的冤案确实能产生感天动地的社会效果。临刑前,发三桩誓愿:一要颈血溅上旗枪悬挂的丈二白练,二要六月降雪掩盖尸身,三要当地楚州亢旱三年。件件应验,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悲剧有着历史的典型性,所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绝,此剧为昆曲,京剧,高腔梆子等剧种改编演出,至今仍脍炙人口。
作品有鲜明的反封建,反贪官污吏的主题,热情歌颂了民间好坚贞不屈,勇敢地与封建势力进行反抗的英勇精神,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子的悲剧命运。
元杂剧艺术繁荣原因:从客观上,元统治黑暗,对艺术的高压手段也严酷。蒙古贵族得中原统治权后,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人也只注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文化艺术,道德思想上与历代相比是相对放松的。
南宋中期崛起的儒家学派一程朱理学,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道德上的一次解放。
三是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歧视的阶层(一蒙,二色,三汉,四南,五医,六工,七猎,八尺,九儒,十丐。知识,分子与下层人民结合,元废科举,才子雕琢戏剧。
元代后期,南戏与北杂剧交流加快,两者互相融汇,各自渐改旧貌。总的趋势是北曲杂剧日渐衰落,南戏进化而成,一种更加完备的戏曲形态,即明清传奇,直到清代中叶,传奇一直是中国戏曲文化代表性的剧种。
明代传奇是明以来以演唱南戏为主的一种戏曲体裁,它盛行于明代以来以演唱南戏为主的一种戏曲体裁,它盛行于明和清代前期,故又称为清传奇。
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十“出”或“折”,音乐属于曲牌体,每一出(折)戏各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色彩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性,对戏剧情节的组织,乐曲的联套布局,以至句句四声的谐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究,并重视曲调的歌唱性。
清初,传奇剧主要代表作家作品有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明的《桃花扇》。即南洪北孔。还有李玉的千忠戮《一捧雪》,朱作朝的渔家乐,朱亲臣的《十五贯》丘园的虎囊弹等。
传奇剧中影响较大的有所谓“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
海盐腔源于浙江海盐,元代已有明初已进入两京,大约到晚明逐渐衰退,被弋
昆两腔取代。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会稽(绍兴)。后来与弋阳阳取代。明末想当然传奇卷首,有茧宝主人成书杂记谈及余姚腔:用词肤曲,因场上杂自混唱,犹谓以曲代言。文词通俗,唱腔明快,趋向大众。
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大约明初已有,后曾长期与昆腔争逐于剧坛。其特点:“字多音少,一泄而尽。”
昆山腔,起源于元末江苏昆山地区。初时为简朴的地方小戏。后来在梁伯龙专门为它写了个剧本浣沙记,在正式搬上舞台。其昆山腔风格是体局静如,以拍为之节。明中叶后期,成为剧坛霸主,有上层观众的扶持,被公认为是戏曲正声。
海盐腔,昆山腔,高雅,婉丽得士大夫青睐,余姚腔,弋阳腔,以其通俗与乡土气而深得百姓喜好。
嘉庆以后,民间新兴的乱弹剧打入北京,这是一种全新的戏曲体制。它采用“板腔体”唱词属诗赞性的整齐句式,常用七字或十字格的上下句作为反复构成唱段。唱腔也由一个曲调作不同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板腔,这种手法符合晚清群众的欣赏要求,因而受到普遍欢迎。
乾隆二年徐孝常为张坚《梦中缘》传奇作序,描绘北京戏园情景;长安(北京)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间迭股倚肩,饮食若吸鲸填壑哄然散去。
代表乱弹剧的最早为西秦腔,又称梆子腔弦乐器而用月琴,后用胡琴为主,月琴为副。康熙四十八年,魏荔彤作京路杂兴三十律描绘到秦腔的演出。
夜来花底沐香膏,过市招摇裘马豪。
学得秦腔新依笛,妆如越女竟投桃。
乱弹的另一代表声腔为皮黄腔,包括西皮和二黄两系。西皮由秦腔传到湖北逐渐演变而成;二黄产于安徽,由吹腔演变而成。它于乾隆五十五年由安庆徽班带入北京。嘉庆,道光年间西皮,二簧相互结合。道光·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云:
其一:曲中反调最凄凉,急是西皮慢二簧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须圆亮气须长
又云:月琴弦子与胡琴,之样和成绝纱音,啼笑巧随歌舞变,十分悲切,十分谣。
叶氏自注:唱时止鼓板及此三物,竹滥丝哀,巧与情合。
乾隆间李调元剧话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又谓“秧腔”,“秧”即“弋”之转声。京谓“京腔”,粤俗谓之“高腔”,楚蜀之间谓之“清戏”。
关于唱腔风格,国治,光绪年间,分为三派;徽派程长庚,汉派余之胜,京派张之奎。后来谭鑫培汇合三派长处,才使京剧进入了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主要剧目有卖马《空城计》完璧归赵等。
京剧在光绪年间进入盛期,皮簧名伶主要有:生行——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新三派)等,旦角——陈德霖;净:金秀山;丑:王长林;20世纪20年代后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老生: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言菊朋
武生:杨小楼
花脸:北方的郝寿臣,南方的周信芳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戏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日印百川,这溪流映射中华文明之光。千百年来,它似灿烂的形式,被认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种之一。戏曲剧种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国戏曲以不同的姿致与形态的布于中国各地城乡,构成了多层次的戏曲文化家族。这个家族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观众中繁衍,竞争,传播,它将瓜瓞绵绵,不绝于世。
chunfeng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tomsdd
我看过很多年各种杂志,但是却没太注意杂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查了一下,很多人说中国的第一本杂志是乾隆年间的吴医汇讲,乾隆五十七年出版,每年一本,十年出了十一本。
其实如果再往前追溯一下,杂志这种形式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朝廷定期给各地官吏发朝廷文牍,这种文集有皇帝的旨意,有各大臣写的议论时政的文章,类似于内刊,宋朝时把这种内刊称为邸报。
邸报虽然叫报,也像杂志。
杂志其实就是一种类似报纸的小册子,信息量比报纸要多。
世界第一本以杂志为名的杂志叫学者杂志,是法国人法国人萨罗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这年是康熙四年,真的挺早的。
杂志曾经深刻的影响过这个世界。
比如《新青年》,影响了很多青年,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当年金庸古龙的小说,也是在报纸杂志上连载,获得认可后再出单行本。
杂志这种形式由于其有着相对丰富的内容,时效性又很好,而广受欢迎。
有那么几年,我曾疯狂找各种杂志看,自己定的,从书报亭买的,囫囵吞枣饥不择食。
盘点一下我看过的杂志好像也有几百种了吧,什么《读者》《青年文摘》《辽宁青年》《少年文艺》《收获》《商界》《市场营销》武林《武魂》天下收藏《故事会》故事林《知音》《科幻世界》今古传奇·武侠版等等。
有一段时间我疯狂喜欢《红楼梦》想找本红学杂志或者红学专著作看,但是逛了一圈书摊报亭,提着一堆黄易回来,愣是没找到一本红学相关的书。
那些年看杂七杂八的杂志,学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知识,大多没用,大多是鸡汤。
但是也是杂志让我打开了很多世界,让我认识了王朔,金庸,南怀瑾,李敖,大刘,江南,李书福,叶问等等各行各业的人。
我看很多青年杂志的时候,以为自己很老了,每次去门口书报亭,那位喷了满身劣质香水,腰很细腚很大的老板娘总会推荐给我一堆青年杂志,然后我扔下半个月的伙食费,抱回一堆青年。
现在想想那时候不过十三四岁,离青年还很遥远。
前几天翻旧物发现一本2001年的电脑界合订本,翻翻那本杂志,很有穿越感。
我已经很久不看杂志了,现在偶尔找一些合订本的《男人装》,也只是为了找找池子看雪姨照片的感觉,看图多过文字。
文:薛白袍
ainipi
感谢题主出题。大家好,我是苏州诚简,一名文化领域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杂志的理解和起源杂志是一种定期发行的连续出版物,其中包含各种文章内容,是一种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的出版物。
国外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在1665年1月由法国人出版的学者杂志。而中国最早的杂志创刊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即1792年,是一本名为吴医汇讲的中医类杂志。吴医汇讲杂志连续创办了10年,总共创办了11期。而它的文章内容则多是由江南一带的名医起草提供的。
杂志的发展阶段在电视机还没有生产普及之前,杂志是仅次于报纸的刊发性传播媒体。在1840年之后,中国清朝陷入战争的泥潭,比较长的一段世界里,杂志的发展受战争的影响几乎停滞。直至1900年后,杂志的发展才有所提升。民国时期主要有东方杂志学衡《新青年》建设等杂志。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80年左右开始,杂志才开始了新的发展征程。
目前中国大举的主要杂志《新发现》
《半月谈》
《求是》
《南风窗》
《新民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
《新周刊》
《中国企业家》
《城市画报》
新闻周刊
瞭望东方
《中国青年》
《凤凰周刊》
《意林》
《读者》
《青年文摘》
《米老鼠》
《科幻世界》
《漫友》
《童话大王》
《少年漫画》
《看电影》
《艺术与设计》
《时尚》
《瑞丽》
中国医学
杂志受现代化传媒的影响在电视机还没有普及之前,人们了解资讯的渠道不多。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人民宣传、新闻广播、报纸和杂志。电视机普及之后,各种杂志的刊发也更加多元化和细分化。直到当代互联网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杂志更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几乎所有的杂志内容,如今都能在互联网上进行浏览。就拿我来说,自从用上智能手机后,这十年来,我几乎没有再看过任何一本杂志。所以,对于杂志的发展未来,估计形式不容乐观。对比,你们怎么看呢?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回答,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各位朋友留言指导,祝生活愉快!
绿系瘾控
所谓杂志,就是以固定的名称,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由于中国古代印刷术一直采用雕版印刷,直到铅活字以及铸字机发明后,才大量采用活字印刷。因雕版称为“刊”,所以,杂志也有“刊物”一称。定期印刷的杂志,也就叫做“期刊”了。
虽然1876年珂罗版进入中国,但因这个印刷术成本高、技术要求也高,基本上应用于字画、手稿的复制。并且,“刊”已经约定俗成,“刊物”这个带有“杂志”含义的名称,或者就是“杂志”的别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不过,刊物与杂志还是有点区别的。杂志,顾名思义是内容比较多,属于综合性期刊。期刊当中,有专业性刊物,内容比较单一。不过,现在也基本上统称为“杂志”了。既然如此,那就从“刊物”讲起吧。
普遍观点认为,中国第一种杂志是清乾隆五年(公元1792年)刊印的吴医汇讲,主编是苏州人唐大烈。当时,苏州名医会集,经常交流医学心得。于是,唐大烈利用苏州雕版印刷业比较发达的资源,开始编纂吴医汇讲。
这种与现代杂志较为交接的吴医汇讲从公元1792年开始刊行,直到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停止刊印(停刊),前后总共十年时间,共发表江浙地区41位医家94篇文稿。同时,借鉴宫廷编修体例,设置主编等编辑人员,唐大烈亲任主笔,与现代杂志的编辑模式极为接近。
但是,在网络词条中,吴医汇讲并没有宣称是中国第一种杂志,而是慎重的称之为“中国中医第一本杂志”。如本回答导语所言,吴医汇讲准确的归类,还应当是专业性刊物。
杂志与报纸有很深的渊源绿野老道认为,杂志(刊物)是由报纸发展而来的,由于单张报纸不能满足信息需求,古代又没有大型印刷技术,便采取加页的方式,刊载更多的信息。这种做法实际上也广为现代新闻媒体所采用。
平面媒体时代,报社往往会逐步推出自己的刊物,以弥补报纸容量较小的缺憾。绿野老道以前写过体育评论,对体坛周报等体育报刊比较熟悉。以体坛周报为例,这份报纸大获成功之后,报社便又陆续推出了《足球周刊》、《全体育》、扣篮等期刊。这些刊物的发行,极大的弥补了报纸信息量较小的不足,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资讯,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家媒体都是这样的操作。即便是没有走到“集团”经营模式,没有出刊过期刊杂志的媒体,或多或少的也刊行过合订本。比如,文萃报就曾经以每季一本合刊,以杂志的形式发行。
中国的第一本期刊竟然就是“邸报”?世界上第一份报纸就出产于中国,名叫“邸报”,是专门用来传递皇帝旨喻、诏书,以及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报道”及宫廷大事的情报文书。“邸报”最早出现在西汉,是自上而下传递信息的,后来渐渐演变上下双向交流信息,成为宫廷了解地方情况的一个渠道。
由于信息量的不断增大,邸报开始加页,清代便将不加页以单页刊行的邸报另外命名为“新闻纸”,与现在的报纸便很接近了。因而,加页的邸报就应当与“新闻纸”有所区别,实际上,这种加页的邸报就是杂志的雏形。
而且,此时的“邸报”已经不单是传递皇帝谕旨,通报朝廷信息了。因而,或者就可以叫它为“杂志”了。至少,具备了杂志的雏形。
现存最早的单页邸报是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的进奏院状。而现在能见到的多页邸报,则是清康熙三十六年 的邸报,共5页。这难道不就是一本杂志了吗?雍正七年的邸报则多达17页,更具备了杂志的规模。
所以,绿野老道斗胆认为,中国的《杂志》史应当从多页邸报开始算起。既然邸报都可以称为报纸了,为何不能把多页“邸报”称为杂志呢?
按照现代平面媒体的模式,我觉得,多页邸报是可以称为“杂志”的。其实,唐代时,就将邸报叫做“杂报”了。杂志,有记事的含义,邸报的记事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多页邸报则的记事则更“杂”。
简述中国杂志的发展情况“邸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专门负责编辑、刊印、发行的机构,这种“新闻”管理方式与我们现在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事物都是有源流的,都有逐渐完善成熟的过程。
清朝灭亡后,新闻管辖逐渐放宽,学校、社会团体乃至民间办报办刊也逐渐多了起来。而且,内容也不仅限于皇宫内外的政治新闻,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一本杂志是罗振玉创办,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这本杂志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 (公元1901年5月),主要内容是讨论教育问题的。
但是,准确的讲,这本杂志并非纯正意义上的杂志,归类为专业刊物比较合适。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杂志,应当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陈独秀在这本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一篇题为敬告青年文章。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不仅讨论民主科学,也发表新诗等文学作品,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革命刊物”。
《新青年》真正的“杂”了起来,可谓真正意义上的杂志了。
1925年12月,《紫罗兰》创刊,是最具现代特色的标准的“杂志”。这本杂志开始有美术编辑,图文并茂。并且,开设了多个栏目,涉及小说笔记、长篇小说、妇女与装饰、侦探之友、说林珍闻、小天地等方面。同时,还出版特刊紫罗兰画报。
我觉得,《紫罗兰》应当是中国杂志进入现代时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而今,中国杂志便逐步的丰富起来。据2009年的统计,全国总共有期刊杂志14700余种。
当网络媒体日益发展繁荣之后,平面媒体的期刊杂志似乎逐渐让出了主要舞台。但是,仍然有大量的读者对报刊杂志情有独钟。平面媒体正规刊行的杂志内容严谨、资料翔实,作为资料保存,其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不可替代。
逻辑姨相邀作答,绿野老道硬着头皮说了这么多。讲得不对的地方,敬请专家拍砖。
doris_siqi
原贴:外国文学发展历史
雨后的一抹笑
原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燕园肥猫
原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杨柳224
原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
Allen.21
原贴: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