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是明末清初时候所做的三国演义,也就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被认为小说滥觞
属于历史演义小说的是
MS_GE
何谓历史?何谓演绎?历史是取材于过去的史实,演义是取自民间传说并加上了作者的艺术加工。《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大方面不失于史实,在细节上(特别是人物性格)又被罗贯中描画得入木三分,称此书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实不为过啊!
forrestgump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刘备、赵云等人。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于使用诡计,是一个十分伟大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诗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关羽“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和演义中的差别是很多很大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三国都是一部在文学界上享有盛名的历史小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好风与好水
他是根据史书《三国志》演义而来的,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本意为能让后人能了解三国里的英雄人物。
该书之所以成功,在与作者塑造的人物各有千秋``````
(吕布天下无敌,但是有勇无谋;关羽义薄云天,智勇双全,但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诸葛亮老谋深算,但街亭之失,关羽大意失荆州之事足以说明他还是不美中不足!曹操英雄一生,却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没有亲自灭吴,蜀;孙权只知坐镇江东,无吞并天下之志;刘备,一代枭雄,到最后只落到个白帝托孤的凄凉下场!!)
宗上所述,《三国演义》最大的看点就在于作者能突出人物的个性,而且在本书中所用的智谋是空前的,直到如今,我们还能记得周郎火烧赤壁,曹操官渡之战,诸葛亮空城计等等```````` 成为了继孙子兵法以后的 又一部活兵书!!!
而如果去看《三国志》,则有些人会看得“一头雾水”,故作者的意图在于让多数人能了解这段英雄辈出,群雄争霸的年代。故有此作!
自己一点小观点,还望大家能赐教一二!!
xmbpl27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
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与著作罗贯中研究,历来是《三国演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一直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本年度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论文。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鲁迅先生推断为约1330年-1400年(《中国小说史略》)。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作了新的探考,或认为罗贯中生于1315-1318,卒于1385-1388年(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载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或认为罗氏生于1314年左右,卒于1394年左右(孟繁仁:罗贯中试论,载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杨林的罗贯中散论(载海南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综合明代的录鬼簿续编、稗史汇编、《少室山房笔丛》等资料及前人有关论述,提出:“罗贯中的生年,根据必须早于贾仲明的生年,晚于施耐庵的生年,与葛可久的生年相近这几个条件,以及必须早于《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始创作的年份至少二十年的条件,可以确定罗贯中生于公元1304年(即元成宗大德八年)左右。”并由此“假定其卒年在1384年左右或再稍后几年”。这种综合前人资料的思路是清晰的。不过,这里有两点值得考虑:其一,已有多位学者指出,贾仲明并非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不宜以其生年作为推算罗贯中生年的依据;其二,所谓“明代淮安人王道生的施耐庵墓志”,《水浒》学界也有许多人持否定态度,能否作为论据也值得怀疑。因此,作者的具体结论尚需推敲。关于罗贯中的著作。除《三国演义》之外,本年度的论文涉及《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水浒传》的著作权。关于隋唐五代史演义传,陈国军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非罗贯中所作(原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转载),从两个方面作了考证:其一,残唐的最早刊本是万历年间的建阳本;作为“按鉴演义”的历史小说,它所依据的史评书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余象斗刊行的古本历史大方纲鉴。其二,残唐第二十五、二十六则引用了周静轩的两首诗,而余象斗刊刻的三国志传、唐书志传、南北两宋志传等也引用了周静轩的诗。诸书均刊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及以后,相比而言,残唐刊行最晚,直到古本历史大方纲鉴刻成后才得以面世。因此,残唐刊刻时间应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之后,它自然不是罗贯中的作品了。文章对材料的搜寻颇为扎实,值得重视。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罗贯中作,施耐庵作,施、罗合著等说法。杨林认为,今本《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他通过重新构思情节结构,重新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把“施耐庵的本”增益编成了面貌一新的小说,大大提高了《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水平(同上文)。顾文若、焦中栋的“施耐庵”为罗贯中之托名(载晋阳学刊1999年第1期)则明确提出:“‘施耐庵’是罗贯中的托名,为‘是乃俺’的谐音,这是罗贯中为避文祸,根据杭州风俗做的一个隐语,罗贯中才是《水浒传》唯一可靠的作者。”看来,对罗贯中与《水浒传》的关系,还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关于《三国》的成书年代与版本关于《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和版本源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少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参见拙作八十年代以来〈三国〉研究综述,载稗海新航――第三届大连明清小说国际会议论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本年度在这方面也有几篇值得注意的论文。关于成书年代。杜贵晨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原载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期转载),认为从三国志平话的刊刻情况,可以表明《三国演义》成书的上限是至治三年(1323);而据明初瞿佑归田诗话卷下吊白门中所引“(吕)布骂曰:‘此大耳儿叵奈不记辕门射戟时也?’”一语考证,参照章培恒、袁世硕先生的论述,演义成书的下限是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之前。由此作者得出结论:“《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至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之间,即泰定三年(1326)前后。”作者引用的吊白门资料,尚属首次使用,理应引起注意。李伟实的〈三国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初年(载三国演义新论论文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则认为长期以来支撑“成书于元末明初”说的两根支柱均不可靠。其一,尽管录鬼簿续编记载了元末的戏曲作家罗贯中,但他是否编写《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的小说家罗贯中,并无证据。其二,万历年间个别文人有关《水浒》的记载,或来自传闻,或出自想象推断,也没有材料依据。他认为,最早最可靠的资料有两件:一是庸愚子(蒋大器)写于弘治甲寅(1494)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一是郎瑛在《七修类稿》中的两段文字。据此分析,《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代中叶弘治初年,作者罗贯中是成化、弘治、正德间人,他与元明之际的戏曲作家罗贯中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这两篇论文,是对“成书于元代中后期”、“成书于明中叶”两说的最新阐述,均不同于传统的“成书于元末明初”说。对这一重要问题,也需要继续作更精深的研究。关于版本。张宗伟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非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1期),针对张志合的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一文(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进行辨析,认为:“黄正甫刊本不仅不是今见《三国演义》的最早刻本,而且是《三国演义》今存明刊本中出现较晚的一种,孙楷第先生把它定为明天启间刊本是可靠的。”作者还对近年来部分学者所持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并非罗贯中原作”的观点表示了异议。三、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本年度有关艺术成就的论文将近30篇,是近几年来此类论文数量最多者。从其内容来看,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关于《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与审美特色。王海洋的历史与现实的交融透视(载江淮论坛1999年第1期),运用现代阐释学理论,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方法作了新的论述,认为演义就是罗贯中对三国历史的一种独特的个人阐释。“成功的历史小说创作,应既不失对历史进行阐释的本旨,又不失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手段。从更为广阔的背景来说,作品的艺术表现也是一种阐释,即审美的阐释。”演义对三国历史的审美阐释主要有三大层面:其一,对智谋与武勇的描述展示;其二,对道德美的标示和道德丑的暴露;其三,警示千古的悲剧意蕴。谭邦和的乱世英雄的喜剧悲歌(载三国演义新论论文集)指出:“人类的历史,就其审美情蕴来说,无论是人与自然的奋斗史,还是人类自身的相互关系史,往往都呈现出悲歌与喜剧相互交替、相互交融的复杂状态。……以百年乱世群雄纷争作为描写对象的《三国演义》,其审美情蕴也呈现出喜剧与悲歌交替交融的复杂状态,耐人品味。”从故事情节的具体描写过程来看,乱世英雄们的厮杀拼搏,一会儿是喜剧,一会儿是悲剧;对一方是喜剧,对另一方则是悲剧。作者还常常把两种笔调交融起来,让喜剧场面弥漫悲剧气氛,让悲剧场面透出喜剧情味,审美韵趣因而更加丰富深刻。而从全书的整体艺术框架来看,则把阶段性的乱世英雄喜剧,纳入了漫长的民族历史悲歌。陈海云、孙世强、毕水海的合群的悲壮,超现实主义的笔力(载三国演义新论论文集),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合群的悲壮是《三国演义》的美学特征与审美特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与笔力是这一部蜚声寰宇的长篇巨制的重要支撑。”所谓“合群的悲壮”,是说壮怀激烈,壮极而悲,乃是作品中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的共同属性。文章由此认为:“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道德价值加智慧启迪价值与审美价值,为《三国演义》成功的奥秘。”这些论述,应该说是颇有新意而启人心智的。关于《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这方面论文占了较大比重,所论对象以关羽、刘备、诸葛亮、曹操等重要人物为主,如傅隆基的关羽从人到神的演化、孟繁仁的〈三国演义〉和关公文化、胥惠民的漫说关羽文化的魅力、欧阳代发的刘备形象漫议、宋克夫的论毛宗岗对曹操形象的评改、雷勇的曹操形象的文化意蕴、黄崇浩的封建社会“寒士阶层”的完美典型的悲剧(均载三国演义新论论文集),以及曹巍的欲念的满足:〈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再思考(载江淮论坛1999年第3期)、谭良啸的诸葛亮道家形象探源(载天府新论1999年第5期)等等。其中不乏富于启迪性的见解。试以黄崇浩的封建社会“寒士阶层”的完美典型的悲剧为例。作者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悲剧的最高悲剧典型。”“整个《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寒士阶层的悲剧启示录。”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只身出山,只手补天。诸葛亮是出身于寒士阶层的知识分子完美人格的典范,他之成为悲剧英雄,不在于性格的缺陷。而在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2)三国鼎立,三维架构。诸葛亮与曹、刘、孙三大政治集团领袖的社会关系,乃是支撑其形象重心的三维支架。以三国鼎立的宏大背景来支撑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悲剧形象,是小说的显著特色之一。(3)千秋悲剧,千载余哀。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实际上具有整个封建社会优秀知识分子代表的意义,他不仅仅属于三国时代,而是属于整个封建社会,因而其悲剧具有更加深刻的启示意义。这样的论述,显然不同于那种陈陈相因的简单重复,而是作者独立思考的产物。关于《三国演义》的比较研究。这一直是《三国演义》研究中较为薄弱的方面,但也一直有学者在进行积极的探讨。沈伯俊的〈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原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1期转载),从总体上对《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小说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共同遵循的以史为经、以儒家思想为准绳、亦实亦虚、因事见人等创作规律,并着重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成就远逊于《三国演义》的原因:(1)创作思想的高低;(2)思想内涵的丰瘠;(3)情节艺术的成败;(4)人物形象的得失;(5)创造精神的强弱。总之,《三国演义》既为后来的历史演义小说树立了光辉的艺术典范,又是它们难以逾越的艺术高峰。除了上面的几种原因之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模式本身的局限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将《三国演义》与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然而迄今很少有人致力的课题,本文的论述具有一定的意义。除了上述几个问题,本年度公开发表的论文中,还有一些颇有深度的佳作。王齐洲的从赤壁之战的描写看〈三国演义〉的历史观(载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从对历代史学家有关赤壁之战的叙述和总结入手,指出:“《三国演义》描写赤壁之战,名义上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实际上吸收了前人关于赤壁之战的思想成果,用艺术的形式对这次战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它所反映出来的历史观比历代史学家都要更积极更进步。”首先,演义并不简单采用先确立正统观念,再对人物和事件予以肯定或否定的传统做法,而是通过描写民心的向背来暗示战争的进程,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演义在借鉴《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详写孙、刘联盟以突出赤壁之战的政治意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了孙、刘联盟内部的矛盾斗争,使赤壁之战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政治内涵。再次,演义描写赤壁之战时,注意去发掘胜利者与失败者所以胜利或所以失败的原因。
总之,演义的历史观突破了正统思想的束缚而更多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心声,因而更能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欢迎。作者对赤壁之战的这种剖析,以往还很少见,显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把握《三国演义》的历史观。张靖龙的纵横岁月与〈三国志通俗演义〉(载《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2期),在剖析纵横思潮盛行期――战国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认真探讨了元明之际纵横活动频繁交作的原因及其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创作的影响(尤其注重三国史料所无而小说虚构的内容)。文章指出:“《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充满的浓烈纵横之气,只有到其产生的元明之际的社会现实中,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并加深我们对这部不朽名著的认识。”“乱世尚纵横,纵横者,权谋机变是也,故历来有‘三国权谋’之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权谋,既有源于三国历史,带有‘道德大废’,‘诈伪并起’纵横之世的共同特征,又有元季大乱鲜明的时代色彩,而后者往往为论者所忽略。”就研究角度而言,本文别开生面,有利于人们开阔思路,更好地认识《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冯文楼的伦理架构与批判立场――〈三国演义〉叙事话语的辨识与阐释(原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2期转载)认为:“所谓‘演义’,就是将历史上升到话语层面而形成的意义阐释和价值重建。”对历史人物的伦理评判及对历史进程之形式合理性的批判,是内含于《三国演义》小说中的两大叙事话语。前者是由小说遵道奉义的叙事伦理所形成的一套话语,它所关注的是人物行动的价值合理性;后者则是一种以批判为职志的知识分子话语,它所关注的是政治权力的文化合理性和道德合法性,充分体现了作者以道自任的身份自觉和责任意识。《三国演义》在对“治乱无常”的慨叹和“天命”的敬畏、困惑中,深藏着作者对历史之非理性发展的深刻体察与反省。作者对演义的解读,颇有新意,反映了《三国演义》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和认识的深化。在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期间及会后提交的部分有代表性的论文,将于2000年陆续公开发表。因此,我们将在来年予以评述。综观本年度的《三国演义》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研究的骨干力量。一些素未谋面的年轻学者,第一次发表《三国》论文,就已达到较高的起点,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上都颇有可取之处。这反映出《三国演义》恒久的生命力,也反映出《三国》研究事业后继有人。我衷心希望同行们继续发扬团结和谐、平等争鸣的良好风气,继续付出扎扎实实的努力,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在新的世纪开创出《三国演义》研究更加绚丽多彩的新局面!
无求品自高
历史演义: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宋代讲史话本形式上虽分卷分目,但段落标题不甚分明。元代的讲史话本分段及标题比较明确。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则已分回(则),并用七言单句标题,这是章回小说“回目”的早期形式。以后的演义小说则都采用章回形式。明代是演义小说繁荣大盛的时代,而《三国志通俗演义》正是这种繁荣的起点。讲史小说发展到后代为何叫作“演义”,一般认为是由俗到雅的变化。“演义”一词出於晋代潘岳西征赋,是援引古事,敷陈其义而加引伸的意思。明代演义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以忠於历史相号召。同时又在题名上常标明“通俗演义”,则说明敷演历史故事。但万历年间出现的徵播奏捷传通俗演义,却是写万历间事,这里“演义”概念已扩大,非专指敷演古事。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馨馨之火
历史演义小说指的是敷演历史故事的古代长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是从宋元话本中的讲史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其他大家比较熟悉的历史演义小说包括冯梦龙的《新列国志》,也就是《东周列国志》;还有相传也是罗贯中所作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人人都叫我大猴子
mashburn
南南和北北
四大历史演义小说为:
1、《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2、《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3、《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4、《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
原贴:四大历史演义小说?
云裳仙子
角落里的蔷薇
芒果烧仙草
通俗历史演义属于文学类型作品。
它集三分正七分假或七分正三分假的历史,野史与作者内心呐喊和民众眼球热度于一体。通俗历史演义就像话本评书,经过说书人的艺术再造,琅琅上口吸引人,庙堂民间广流传。
原贴:通俗历史演义的类型?
喵精
原贴:历史演义小说名词解释
尾尖上的幸
静静的等待
《封神演义》是本非常有名的神话小说,书中的故事有真也有假。
真实的部分
1:历史环境为真
商朝末年,纣王穷兵黩武攻打南方的一些部落,导致商朝实力元气大伤,而这时的西伯侯姬昌趁机发兵作乱,后来西伯候去世,他的儿子姬发继承西伯候的爵位继续攻打商朝,双方在牧野决战,商朝兵败,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2:里面的人物是真的
《封神演义》里面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说姜子牙,纣王,西伯候姬昌和他的儿子姬发,妲己,比干,微子启。这些人在历史上都是真实存在的。姜子牙后来因为功劳很大,被周武王姬发封为齐国国君,成为齐国和齐文化的开创者。
虚构的部分
《封神演义》作为一部非常出色的历史神话故事小说,里面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但是小说终归是小说里面有很多虚构的故事情节。
1:虚构的人物
女娲大神,哪吒,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杨戬,申公豹,还有其他的宗教人物都是不存在的。
2:虚构的故事情节
《封神演义》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情节,但是很多都是虚构的。通天教主摆下诛仙阵阻挡西周大军进攻商朝,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通天教主这个人。还有纣王亵渎女娲大神这也是虚构的事情。
总结:《封神演义》是部非常好看的历史神话类小说,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历史书来看待。更不能迷信书中所展示的法术,否则害人害己。
散落一地的饼干儿
因为距离现在的年限很久! 我们无从可知! 可以是真的! 但故事内容太夸张啦. 脱离啦现在的实际和科学! 也可能是人民在真实事迹加以修饰 塑造一个个英雄好汉的出世来拯救劳苦大众! 根据历史学家考证 商朝已经有啦文字(甲骨文) 说明啦有这个朝代! 但“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太过去脱离科学 也说明啦 那时人民抵御自然的局限性啦! 从而刻画一些英雄人物! 我们要以科学为根据! 实事求是
变异毒南瓜
有很多人对于封神演义总是津津乐道,毕竟一个神话故事,满足了大众关于神仙的好奇感,但是封神演义里面到底有多少真实成分呢?今天就来聊聊封神演义里面的真实事情。
神乎其神的故事封神演义全书一共是100回,主要是写武王伐纣的故事。通过一些桥段,我们能看出有几个部分,比如纣王的暴虐,文王得到姜子牙的辅佐,商周两国的战争。
但是这里面混合了很多神话色彩,比如神仙鬼怪的故事,杨戬的三只眼睛,哪吒的莲藕身,雷震子的翅膀,土行孙的遁地术,姜子牙的各种法术,听起来是不是很有趣,但是大家想想都会知道这些是假的,是为了增加艺术作品的欣赏性,好奇感而增加出来的效果。
真实成分是什么呢?难道小说里面就没有真实的事情了吗?怎么可能,即便是这样一部神话小说,里面也是有一些原型故事在的,我们知道里面有一些人物,其实是历史存在的。
姜子牙
姜子牙是一位真实的人物,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做过屠夫,开过酒店,但是他不满足这些,业务时间他还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可是到了70岁的时候还是没有施展才能,在姜子牙72岁那年,在河边钓鱼,遇到了西伯侯,两人相谈甚欢,这就是姜子牙钓鱼的真实故事。
当时西伯侯姬昌请姜子牙作为辅佐周国的智囊,而且在建立周朝之后,封为齐侯,而且他还是姜氏齐国的开创者,在唐肃宗的时候,追封他为武成王,还设立了武庙进行祭祀,这个就是姜子牙的真实经历。
商纣王
顾颉刚写的纣恶七十事发生的次第里面记载了商纣王的罪行,来自《尚书》六项,战国多了二十项,西汉又增加了二十一项,而东晋多了十三项。这样下来,商纣王就变成我们现在了解的了,由此看出,其实很多罪行可能是后人对于这个人物的厌恶增加的。但是有一些确实是真实的,就是纣王爱喝酒,而且对妲己特别宠爱。
我们来看一下史书里面的记载,比如《史记》还记载纣王对于比干的建议很生气,于是要挖比干的心。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了纣王曾使用炮烙之刑的说法。史记·殷本纪还记载了纣王的以酒为池,通宵饮酒作乐的事情。关于纣王的成语,我们熟悉的还有一些,比如暴殄天物,靡靡之音,倒戈相向,恶贯满盈等。
虽然史书里面记载的,有时候不一定可信,但是我们也依稀能够看出当时的一切情况,不管封神演义里面有多少真实,有多少虚假,我想大家都是希望这些作为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吧,开心就好吧。关注我,以后会有更精彩的内容分享给你,感谢阅读。
碧落海之殇
封神演义这本小说是不是真历史?
封神演义这部小说部分人物有真实的原型,虚构了一段商周时期的神话故事!因此,这不是真实的历史!该书以武王伐纣王为主线,个中穿线的是姜子牙和苏坦己!一方是为救苍生的大义,一方是己欲的放纵!作者以两方对立发生的故事,天马行空地写上了当时人无暇的猜想!形态各异的法宝,奇门遁甲等等融合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带人走进梦幻般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
武王姬发,这真实存在的人物,他和姜太公姜尚引发牧野之战,讨伐商纣!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
明显,虚构出来的是苏妲己,申公豹等妖精,女娲,通天教主等神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需要请联系删除!
此部小说和西游记同出一辙,在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同时,总带有种种磨难,人生也如此吧!
RichieHsun
《封神演义》是明朝的一部长篇小说。可惜的是,现存的最早刻本并没有在国内,而是在日本,藏在其内阁文库中,名曰“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
在这个明刊本上,第二卷第一叶题作“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所以《封神演义》的作者许我们一般认为是许仲琳,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已难详考。
据说,创作《封神演义》创作的目的是,要跟《西游记》《水浒传》叫叫板,想来个鼎立而三,但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封神演义》还是跟那两部伟大作品有一定差距的。
《封神演义》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它通过全书所描写的故事,具体地表现了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斗争的一方面是以仁慈爱民的武王和他的丞相姜子牙为首的周,斗争的另一方面是以暴虐无道的纣王为代表的商。这显然是一种正义的力量与非正义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正义的方面取得了胜利。这样一个主题自始至终贯串着全书。全书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它而展开。
《封神演义》的人物历史上还是确有其人的,但很多故事却是杜撰的,比如纣王却是一个荒淫好色的君主,但是调戏女娲,设立“趸盆”、“肉林”、“酒池”,断胫验髓、剖腹验胎,挖比干之心,醢伯邑考之尸,任意杀戮大臣,肯定有真有假,暴君的残忍不仁和暴虐无道,基本上一个暴君的反面教材都扣在他的身上,很大程度上属于文学加工。
而且,在真正的历史记载中,殷和周并没有君臣关系,作者这样写,主要突出武王伐纣是“以臣伐君”,是“以下伐上”,是“灭独夫”。之所以用“演义”二字,也正是说明了《封神演义》是一部小说,而不是一部史书。更别说里面的各种仙道大战了。
Kermit
《封神演义》这部书主写商纣荒淫无道残害臣民到武王伐纣众将封神,讲的是我国商末周初的故事,本人认为这本小说并不算是真实历史,只能说是半真半假。而哪些是真实历史?哪些是虚构历史?下面我就发表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一、真实历史
1、社会环境是真实的,商纣无道武王取而代之建立大周也有其他史料记载,而且也得到现在大多数史学家的认可,基本可以判定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2、小部分人物是真实的,比如商纣、妲己、姜子牙、姬昌、姬发、李靖、比干微子等等,在历史上这些人也确实存在。
二、虚构历史
1、大部分人物是虚构的,比如女娲、哪吒、杨戬、土行孙、雷震子、申公豹和元始天尊、通天教主等等一系列道教的神仙是虚构的,这些人物大都来自于神话,而历史中并不存在。
2、大部分人物形象是虚构的,不管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还是虚构的人物基本上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书中的这部分人物上天入地多般变化无所不能,这并不符合实际,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hyuanyuan
《封神演义》写武王伐纣战较接近历史,第100回封侯国较真实。其余大多虚构。
一、姜子牙由人变神,最后还是回到人间。塑造一个代天行道的角色。
二、众多神由人变成,这也符合中国人敬奉神仙的来源。
三、揭示宗教内部及宗教之间的纠纷和斗争。
四、揭示人神同理,天道即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