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莫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
译文
在自已家南面的小山包上有座小小的亭台,在亭台周围已有少许山花开始随意地开放了。春光明媚,山花盛开,所以特地写信邀请好友熊少府你无论如何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一定要前来游赏。你来后,你我朋友二人要随意地开怀畅饮,不要顾惜泥土绿苔弄脏新衣尽情地欣赏游玩,因为一旦错过时机,风雨一过天气虽说晴朗了,但到那时,你我朋友说不定又是你东我西各在天涯,再也难得相聚;或者即使没有你东我西各在天涯,也能再相聚首,但到那时也是春光不待人,早也匆匆的过去了。
注释
①南阜:南边土山。
②薄:少。
③取次:任意,随便。
④熊少府:虞集好友,生平不详。
⑤衔环:此处指饮酒。
此词为作者晚年回乡后所作。上片先写家乡南阜有小亭台,山花取次开放,婀娜多姿,因此邀请好友前来游赏,不要辜负大好春光。“多情”一词,道出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
“晴也须来,雨也须来”,表示了邀请之恳切。下片劝好友到来之后,可以开怀畅饮,随意踏青。若待天晴之后再来,则“人在天涯,春在天涯”,已经时过境迁了。全词通俗平易,流转自然。感情真挚,清新雅洁。
虞集,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其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祖辈皆以文学知名。虞集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
虞集自幼聪颖,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名家文章,听毕即能成诵。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14岁时师从著名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不久,为国子助教。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延祐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泰定元年(1324),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四年(1327),他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这些主张虽未被采纳,但后来海口设立万户之计,就是采用其说。文宗在登位之前,就对虞集有所了解,登基后,即命其为奎章阁侍书学士。文宗有旨采辑本朝典章制度,仿效“唐、宋会要”,编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平章事赵世延同任总裁。后赵世延离任,由虞集独专其责。虞集呕心沥血,批阅两载于至顺二年(1331)全书编纂而成,共计880卷,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书成后,文宗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他以眼疾为由乞外任,未被允许。直到文宗及幼君宁宗相继去世,才得以告病回归崇仁。至正八年(1348)五月己未(二十三)日(6月20日),病逝于家。谥“文靖”,赠江西行省参知政事,追封为仁寿郡公。
虞集学识渊博,能究极本源,研精探微。精于理学,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他认为道德教化是国家治本的大事,选用人才必须为众所敬服。主张理学应贯穿于雅俗之中。为元代中期文坛盟主,诗文俱称大家。文多宣扬儒家传统,倡导理学,歌颂元室。诗风典雅精切,格律谨严,深沉含蓄,纵横无碍。其诗歌风格于精切典雅中见沉雄老练,体裁多样,长于七古和七律,与杨载、范梈、揭奚斯齐名,人称“虞、杨、范、揭”,为“元诗四大家”之一。一时朝廷宏文高册,多出其手。在其诗作中,有不少作品涉及抚州故土的山水风土人情。亦工词与散曲,一生所写诗词文章逾万篇,但所存只有十之二、三。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各50卷,《虞文靖公诗集》(又曰《虞伯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