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两汉贾谊贾谊新书

  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令尹入问曰:“王安得此疾?”王曰:“我食寒葅而得蛭,念谴之而不行其罪乎,是法废而威不立也;谴而行其诛,则庖宰监食者法皆当死,心又弗忍也。故吾恐蛭之见也,遂吞之。”令尹避席再拜而贺曰:“臣闻‘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王有仁德,天之所奉也,病不为伤。”是昔也,惠王之后而蛭出,故其久病心腹之积皆愈。故天之视听,不可谓不察。

  卫懿公喜鹤,鹤有饰以文绣而乘轩者。赋敛繁多,而不顾其民,贵优而轻大臣。群臣或谏,则面叱之。及翟伐卫,寇挟城堞矣,卫君垂泣而拜其臣民曰:“寇迫矣,士民其勉之!”士民曰:“君亦使君之贵优,将君之爱鹤,以为君战矣。我侪弃人也,安能守战?”乃溃门而出走,翟寇遂入,卫君奔死,遂丧其国。故贤主者不以草木禽兽妨害人民,进忠正而远邪伪,故民顺附,而臣下为用。今释人民而爱鸟兽,远忠道而贵优笑,反甚矣。人主之为人主也,举错而不偾者,杖贤也,今背其所主,而弃其所杖,其偾仆也,不亦宜乎!语曰:“祸出者祸反,恶人者,人亦恶之。”管子曰:“不行其野,不违其马。”此违其马者也。

  邹穆公有令,食凫鴈者必以秕,毋敢以粟。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吏请曰:“以秕食鴈,为无费也。今求秕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以秕食鴈,则费甚矣,请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所知也。夫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苦勤而不敢惰者,岂为鸟兽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柰何其以养鸟也?且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仓之粟,移之与民,此非吾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而已。粟之在仓,与其在民,于吾何择?”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楚王欲淫,邹君乃遗之技乐美女四人,穆公朝观,而夕毕以妻死事之孤,故妇人年弗称者弗蓄,节于身而弗众也。王舆不衣皮帛,御马不食禾菽。无淫僻之事,无骄熙之行。食不众味,衣不杂采。自刻以广民,亲贤以定国,亲民如子。邹国之治,路不拾遗,臣下顺从,若手之投心。是故以邹子之细,鲁卫不敢轻,齐楚不能胁。邹穆公死,邹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四境之邻于邹者,士民乡方而道哭,抱手而忧行。酤家不雠其酒,屠者罢列而归,傲童不讴歌,舂筑者不相杵,妇女抉珠瑱,丈夫释玦靬,琴瑟无音,期年而后始复。故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其此之谓乎!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诸侯有道,守在四邻。”

  宋康王时,有爵生鹯于城之陬,使史占之曰:“小而生大,必伯于天下。”康王大喜,于是灭滕,伐诸侯,取淮北之城。乃愈自信,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伐社稷而焚之,曰:“威服天地鬼神。”骂国老之谏者,为无头之棺,以视有勇。剖伛者之背,斮朝涉之胫,国人大骇。齐王闻而伐之,民散,城不守,王乃逃于郳侯之馆,遂得而死。故见祥而为不可,祥反为祸。

  晋文公出畋,前驱还白:“前有大蛇,高若堤,横道而处。”文公曰:“还车而归。”其御曰:“臣闻:‘祥则迎之,妖则凌之。’今前有妖,请以从吾者攻之。”文公曰:“不可。吾闻之曰:‘天子梦恶则修道,诸侯梦恶则修政,大夫梦恶则修官,庶人梦恶则修身,若是则祸不至。’今我有失行,而天招以妖我,我若攻之,是逆天命。”乃归,斋宿而请于庙曰:“孤实不佞,不能尊道,吾罪一;执政不贤,左右不良,吾罪二;饬政不谨,民人不信,吾罪三;本务不修,以咎百姓,吾罪四;斋肃不庄,粢盛不洁,吾罪五。请兴贤遂能,而章德行善,以导百姓,毋复前过。”乃退而修政。居三月,而梦天诛大蛇,曰:“尔何敢当明君之路。”文公觉,使人视之,蛇已鱼烂矣。文公大说,信其道而行之不解,遂至于伯。故曰:“见妖而迎以德,妖反为福也。”

  楚怀王心矜好高人,无道而欲有伯王之号。铸金以象诸侯人君,令大国之王编而先马,梁王御,宋王骖乘,周、召、毕、陈、滕、薛、卫、中山之君皆象使随而趋。诸侯闻之,以为不宜,故兴师而伐之。楚王见士民为用之不劝也,乃征役万人,且掘国人之墓。国人闻之,振动,昼旅而夜乱,齐人袭之,楚师乃溃。怀王逃,适秦,克尹杀之西河,为天下笑。此好矜不让之罪也,不亦羞乎!

  齐桓公之始伯也,翟人伐燕,桓公为燕北伐翟,乃至于孤竹,反而使燕君复召公之职。桓公归,燕君送桓公入齐地百六十六里。桓公问于管仲曰:“礼,诸侯相送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恐后世之以寡人为存燕而欺之也。”乃下车,而令燕君还车,乃割燕君所至而与之,遂沟以为境而后去。诸侯闻桓公之义,口不言而心皆服矣。故九合诸侯,莫不乐听,扶兴天子,莫不劝从,诚退让人,孰弗戴也。

  二世胡亥之为公子,昆弟数人,诏置酒飨群臣,召诸子赐食,先罢。胡亥下陛视群臣陈履状善者,因行践败而去。诸侯闻之,莫不大息。及二世即位,皆知天下之弃之也。

  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其母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谕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贾谊新书》
贾谊新书 《贾谊新书》是贾谊文著汇集,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编辑而成,最初称《贾子新书》,当时刘向整理过的其他一些书也称某某新书,以别于未经整理过的“旧书”。后来,别的书逐渐去掉了“新书”二字,《新书》就成了贾谊文集的专名。现存最早《新书》版本是明代的,为仿宋本所刻。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新书》基本上保持刘向编辑的原貌,其中可能有后人改动之处,这也是古书一般都存在的问题,不能因此否定《新书》为贾谊所作。
《贾谊新书》热门篇章

【贾谊】简介

少年得志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贾谊出生于洛阳(河南郡郡治所在地),少有才名,师从荀况学生张苍。汉高后五年(前183年)即以能诵诗书善文闻名于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将其召致门下,对他非常器重,在贾谊辅佐下,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卓著,社会安定,时评天下第一。


  汉文帝登基,听闻河南郡治理有方,擢升河南郡守为廷尉,吴公因势举荐贾谊。汉文帝征召贾谊,委以博士之职,当时贾谊21岁,在所聘博士中年纪最轻。出任博士期间,每逢皇帝出题让讨论时,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应答如流,获得同侪的一致赞许,汉文帝非常欣赏,破格提拔,一年之内便升任为太中大夫。


针砭时弊
  贾谊初任太中大夫,就开始为汉文帝出策。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文帝二年(前178年),针对当时“背本趋末”(弃农经商)、“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贾谊上《论积贮疏》,提出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政治上,贾谊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自己封地的措施。


  鉴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进言诽谤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文帝亦逐渐疏远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


谪居长沙
  文帝四年(前176年),贾谊被外放为长沙王太傅。长沙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贾谊因贬离京,长途跋涉,途经湘江时,写下《吊屈原赋》凭吊屈原,并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时周勃被捕系狱,贾谊上疏《阶级》,建议文帝以礼对待大臣。


  文帝时,把蜀郡的严道铜山赐给邓通,又允许吴王刘濞开豫章铜山铸钱,因此,“邓氏钱”和吴钱遍布天下。汉文帝五年(前175年),贾谊在长沙又向文帝上《谏铸钱疏》,指出私人铸钱导致币制混乱,于国于民都很不利,建议文帝下令禁止。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一只鵩鸟(猫头鹰)飞入房间,停在座位的旁边。猫头鹰像鹃,旧时视为不吉祥之鸟。贾谊因被贬居长沙,长沙低洼潮湿,常自哀伤,以为寿命不长,如今鵩鸟进宅,更使他伤感不已,于是作《鵩鸟赋》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并以老庄的齐生死、等祸福的思想以自我解脱。


再入宫廷
  谪居长沙三年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入京,于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贾谊。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朝廷人事已有很大变化,灌婴已死,周勃遭冤狱被赦后,回到绛县封地,不再过问朝事。但文帝还是没有对贾谊委以重任,只是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任职所在地更近朝廷,而且梁怀王刘揖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


政论天下
  贾谊任梁怀王太傅,虽在梁国封地,但仍体察政事,居安思危。这一时期,匈奴强盛,常侵犯汉朝边疆;汉朝刚刚建立,法规制度粗疏而不严明;诸侯王超越本身的权力范围,占据的土地超过古代制度的规定,淮南王、济北王都因为谋反而被诛灭。贾谊因此多次上疏陈述政事(《治安策》),大体上围绕匈奴侵边、制度疏阔、诸侯王悟凝等三个问题而展开论述。


  文帝前元七年(前173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今四川中部),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第二年(前172年),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贾谊担心文帝接着还要把刘长的几个儿子由列侯进封为王,上疏文帝,进行劝告,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


英年早逝
  汉文帝十一年(前169 年),贾谊32岁,随梁怀王入朝,梁王刘胜坠马而死,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


  梁怀王无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认为,这样做对整个局势不利;建议为梁王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来;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根据贾谊的这个建议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


  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贾谊在忧郁中死去,年仅三十三岁。

《汉书·贾谊传》

更多贾谊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