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如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提到的作品

[修真]飞天

来历神秘,风华绝代的美男子,回眸间睥睨天下,却在诡谲莫测的‘万丈红尘’大阵之中,守一只惊心动魄的断弦古琴,静候有缘人! 小子得遇,方知,苍穹之下世态炎凉,妖魔鬼怪不敌人情冷暖! 纤纤柔...

跃千愁

[游戏]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发表于1927年)、《动摇》《追求》(1928年先后完成)。

茅盾著

[游戏]寒夜

寒夜巴金

巴金.

[玄幻]子夜

这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当圣战结束,一切的黑暗都被隐藏,有多少人开始分割这代表着光明的胜利,人民又被重新戴上枷锁。一个少年,被父母遗弃在一所大国之中,做为人质。他是被封印的恶魔,他是被众人所想重新瓜分利益...

古山

[作品]故事新编

鲁迅小说精选集

鲁迅

[作品]星空

《星空》,是风靡华人世界的畅销绘本画家几米2009年力作。描述了一个关于长大的故事:有个不爱说话的少女,认识了一个不爱说话的少年,他们都不是最快乐的孩子。 有一天,他们逃离城市,翻山越岭,来到少女的爷...

几米

[作品]传奇

1 金锁记 2 倾城之恋 3 茉莉香片 4 沉香屑 第一炉香 5 沉香屑 第二炉香 6 琉璃瓦 7 心经 8 年青的时候 9 花凋 10 封锁

张爱玲

[作品]呐喊

鲁迅短篇小说集

鲁迅

[作品]雷雨

四幕话剧

曹禺

[作品]奔月

● 鲁迅文学奖得主鲁敏zui新长篇小说力作! ● 都市族群精神折射:孤独、疏离、无力逃脱又渴求打破的灰度空境 ● 故事疑点丛丛,悬念迭生,各阶层人物群像纷至呈现,在艰辛的岁月该如何经营自己? ● 糅杂...

鲁敏

[作品]倾城之恋

张爱玲全集01

张爱玲

[作品]铸剑

????【编辑推荐】 ★冰冷的剑、落下的头,在猛火与滚水中,新的人性诞生了 ——人要复仇,唯一的出路是向自身复仇。 “青春和热血浓缩为砍下的头颅,无比轻灵而又勇敢无畏,向那幽冥的深处前行了。” ★文学...

鲁迅

[作品]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获得多种文学奖,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在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从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

刘震云

[作品]边城

2013最新修订纪念典藏版

沈从文

[作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中文第三版,根据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修订,选文篇目经典、篇幅适宜、译文准确、格式考究。

马克思

[作品]林家铺子

本书收录了茅盾先生的《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等短篇小说。 《林家铺子》原名《倒闭》,它以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后的江浙农村为背景,透过林家铺子由挣扎到的倒闭的过程,揭示了民族商业走向破产的厄...

茅盾

[作品]再别康桥

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勃兴,人才辈出,在小说方面,自然奉鲁迅为圭皋;在散文方面,周作人堪称一代宗师;在新诗方面,自然不能不提徐志摩了。无论是《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脍炙人口,还是...

徐志摩

[作品]官场现形记

傅二棒槌得名自是缘于他那矮胖的体态,家中祖业事厚,也还够他在家中享福,不想竟被推荐去出了洋。到了外国之后,这小财主出手豪阔,连钦差太太都要靠给他洗衣来赚些银子补贴家用。过了半年,傅二棒槌混了张文书到手...

李宝嘉

[作品]风景

该书图文并茂,给人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之感。而最难得的是,书中所有的照片都是作者实地拍摄;每一幅头像素描、故居速写,都是作者亲手所绘。同时,他还把现工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片的绘制与加工,充分显示出多方面...

陈光中

[作品]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ISBN:9787500657415,作者:孙犁著

孙犁

[作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问世以来,广大读者迫切要求出版马列著作的单行本。这反映了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烈愿望和对马列著作的不同需要。为此,我们决定编...

恩格斯

[作品]写在人生边上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

钱钟书

[作品]女神

《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女神》是《中学生课外文学名著必读丛书》中的一本,附有由专家撰写的导读文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该书的有关情况,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版本完善,注释详尽,译文准确,适合中学生阅读。《中...

郭沫若

[作品]隐形伴侣

《隐形伴侣》初版于1986年,讲述了两个青年男女,在北大荒恋爱、结婚又离婚的故事。尝试了有关潜意识、无意识、梦境、幻觉、隐喻、心理活动等多种写作方法,在我的创作之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女主...

张抗抗

[作品]日本国志

东邻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野心日大,缘此中国的日本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而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则是此期国人研究日本历史,尤其是维新史的名作。曾任驻日参赞的黄遵宪有感于中国士大夫大多眼界狭隘、不悉外...

黄遵宪撰 王宝平

[作品]烦恼人生

收《爸爸爸》(韩少功)、《小鲍庄》(王安忆)、《风景》、《烦恼人生》(池莉)7篇中篇小说。

池莉

[作品]南方的岸

易杰、暮珍与阿威合资开了一个"老知青粥粉铺",顾客络绎不绝,生意很兴隆。但易杰一直安不下心来,海南岛那片橡胶林,时时搅动他的心。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在海南的经历写成小说。校庆那天,易杰将已写好...

孔捷生

[作品]春之声

《春之声:散文家笔下的改革开放》主要内容: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春之声:散文家笔下的改革开放》,收录冰心、王蒙、卞之琳、巴金、周涛、王安忆、江子、黄裳、林希、刘白羽等众多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缉部选

最新跟帖
louis_wx

louis_wx

a d d d d a c a b a c b b c

domie

domie

百度文库有很多

环游全世界

环游全世界

第一个十年(1917—1927):“五四”启蒙文学主导时期;

第二个十年(1927—1937):左翼革命文学主潮时期;

第三个时期(1937—1949):抗战及解放战争时期不同地域的多样文学形态。

Beryl_wwx

Beryl_wwx

中国现代文学史

JiaJia张小佳

JiaJia张小佳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

现代文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实土壤上的新的产物,同时又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学的一个发展。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注:恩格斯曾多次表示过这类意见。可参阅反杜林论·引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1890年10月27日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此处引文分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页,第4卷第485页。)。成为现代文学开端的“五四”文学革命也是这样。适应着新的时代需要,它吸取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文化和文学方面的许多成分,同时也利用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思想资料”以及某些改革的成果,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去完成先驱者未能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因此,要理解“五四”文学革命和中国现代文学,有必要先对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和文学历史的状况作一番考察。

清嘉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已由衰微而处于崩溃前夕。国内各种矛盾空前尖锐,社会危机四伏。清朝政府极端昏庸腐朽。一八四�年起,外国资本主义的大炮,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封建帝国的大门,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中国社会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速瓦解,沿海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迅速形成了上海这类畸形繁荣的近代都市。新的阶级——中国的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乃至买办资产阶级——也随之产生。“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2卷第593页。)从这个时候开始,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命运,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争。与此同时,“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注: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先集横排本第4卷第1406页。),因而又有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各种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为近代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近代中国的这些变化,并且使自己适应于这些变化。近代文学在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新的现象。在这一历史时期内,虽然封建文学仍然大量存在,但也产生了以反抗列强侵略和要求挣脱封建束缚为主要内容的进步文学,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止一次地作了种种改革封建旧文学的努力。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就在诗文中揭示了“万马齐暗”的时代痛苦和“四海变秋气,一室难为春”的社会局面;同时,还呼唤改革的“风雷”,表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迫切要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提出过“文以纪实”、“不须古典之言”、“毋庸半字虚浮”(注:见洪仁干等戒浮文巧言谕,太平天国文选第98页。)的改革主张,也产生了一些较为通俗并有革命内容的作品。随着政治上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十九世纪末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文化运动日趋高涨。郑观应在《盛世危言》里,王韬在变法和变法自强里,都对文化革新有所建议;康有为托孔子之名以求改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封建正统文化;而强学会、南学会、群学会等五十几个学会、学堂、报馆(注:见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附录一变法起源记。实际还不止此数。)在短期内的兴起和活动,更与这个运动有直接的联系。在文学上,同时出现了对封建正统文学(主要是拟古派诗和桐城派文)进行改革的呼声,其中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在诗歌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的是黄遵宪。作为优秀的“新派”诗人,黄遵宪不但在作品中记述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要求变法的愿望,而且在文学理论上,很早就有“崇白话而废文言”,改变旧文体使之“适用于今,通行于俗”,“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注:见黄遵宪1887年作《日本国志》卷33学术志(二)。)的理想;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也多少做到了如杂感诗所说的“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某些束缚。梁启超的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新体散文,以“平易畅达”见称,其影响更为广泛。与此同时,白话小报的出现,更促使一部分人(如裘廷梁、陈荣衮)明确提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开民智莫如改革之言”(注:裘廷梁、陈荣衮分别写有论白话文为维新之本(1898)、报章宜用浅说(1899)等文。)等主张。改良主义文学运动在诗文以外的文学样式方面,引起了尤其显著的变化。小说戏剧历来被正统的封建文人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戊戌变法前后却得到了重视。首先是由于政治上改良运动的需要,其次也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近代新兴都市的繁荣和报纸期刊的创办,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小说原理(夏曾佑)、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狄平子)、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王无生)、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陶佑曾)、余之小说观(徐念慈)等文先后发表,它们的共同倾向是强调小说的政治意义及其在社会教育上的作用。在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的理论倡导下,小说成为新派知识分子暴露旧世态、宣传新思想的有力工具,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被鲁迅称做“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受到普遍的欢迎。由于同样的原因,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据统计,晚清小说刊行的在一千五百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又占全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此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五四”以后被大力提倡的话剧这种新的戏剧形式,也在这个时期以“新剧”或“文明新戏”之名开始传入。一九�七至一九�八年间,春柳社等先后在日本和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进化团稍后又在长江下游各地演出宣传革命的幕表戏多种;这些活动既从思想战线上配合了辛亥革命,也为我国戏剧输入了新的血液。

上述种种情况表明,近代进步文学不仅服务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而且在思想内容(一定程度上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以至文学形式(改革诗文、提倡白话、看重小说、输入话剧)方面,都为“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的萌生作了必要的准备。可以说,近代进步文学乃是从封建时代文学到现代新文学之间的一个过渡。

唯其是“一个过渡”,近代进步文学又有其本身的不可克服的弱点和局限。如同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次政治斗争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一样,这个时期的文学,也未能尽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作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文学,对封建制度并不持根本否定态度;不仅政治上维护着清王朝,而且在意识形态上也不敢正面触动儒家思想的根本——孔子学说。改良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很快便趋于反动,而在不少新派作品里,封建思想也仍然占有地位。提倡白话的呼声虽然在十九世纪末叶已经出现,但他们大多数是提倡白话而不反对文言,或者主张书报可以采用通俗的白话,文学仍须维系高雅的古文;即使有一二正确主张,也因为时代条件的不成熟,并未引起广泛的讨论和造成较大的声势。翻译西方文学的工作当时也处于盲目被动、缺乏系统的状态;林纾虽然译述较多,但全用桐城古文,带着改作的成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学,也因为没有与封建思想分清界限,反封建仍不彻底,始终未能正面明确地提出反对封建旧文学的口号。革命派本身的脱离群众,一些代表人物在语文合一、采用白话等问题上所持的保守态度,都阻碍了他们在组织辛亥革命的同时去相应地发动一个强大的思想启蒙和文学改革的运动,致使他们在文化上的影响甚至还不及维新派。至于对帝国主义,无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或是革命派,都不能从阶级本质上认识它们,对它们颇多幻想。此外,旧民主主义文学的一个根本弱点是:虽然在暴露上层腐败生活方面能够淋漓尽致,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状况却极端缺乏了解。随着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一部分文学,也终于受到被称为“十里洋场”的近代都市中恶浊气氛的腐蚀而趋于堕落:“谴责小说”沦为“黑幕小说”,甚至成了专门诋毁私敌的“谤书”;民国初年出现的专写“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作品,则由最初具有些微进步倾向(感叹世态炎凉、不满于婚姻不自由等)而逐渐演变为满纸陈词滥调、远离现实生活并有浓重思想毒素的“言情小说”、“狭邪小说”以至色情小说,文明新戏也褪尽了原来的战斗色彩,充满着小市民的庸俗情调和低级趣味。

近代文学的这种发展状况,深刻地证实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近代文化的这一著名论断:“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在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腐化,已经无力了,它的失败是必然的。”(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2卷第657页。)

在文学领域内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这个任务不能不落到无产阶级领导的“五四”以后革命文学的肩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虽然已为新文学的建立作了若干准备,但它本身无法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任务。“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及是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学诸方面条件长期孕育的必然结果。

“五四”以后,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所有的基本矛盾和革命任务并未改变,但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所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勃展开,历史已经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一方面,社会内部的各个阶级和各种矛盾比近代更显得错综复杂,另一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历史条件却也渐次具备并且趋于成熟。“五四”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正带上了这样一种深刻的时代历史的印记。

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复杂的阶级关系在文学上的反映,所包含的成分也是复杂多样的。新起的白话文学本身,并不是单一的产物;它是文学上无产阶级、革命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种不同力量在新时期实行联合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分。资产阶级文学,包含了相当复杂的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的思想因素,不仅同无产阶级文学有质的不同,而且同小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文学也有很大的区别。一部分资产阶级右翼在文学上的代表,反封建时固然极为软弱,同帝国主义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斗争深入之后,很快倒戈成为反动势力的维护者。此外,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还有若干其他的文学成分。封建旧文学虽已遭到沉重的打击,但远未绝迹;鸳鸯蝴蝶派作品则改穿起了白话的衣装,在市民阶层中有所流传;作为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政策在文学上的产物,三十年代以及稍后一个时期,还曾出现过法西斯“民族主义文艺”、“战国策”派和所谓“戡乱文学”——这些都是文学上的逆流。现代文学里各种成分的纷然杂陈和相互斗争,正推进了文学上不同力量之消长,显示了错综复杂的情势。

但在这多种复杂的文学成分中,居于主导地位、占有绝对优势并获得了巨大成就的,则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亦即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学。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真正属于人民大众自己的文学,同历史上一切具有民主性进步性的文学都有极大区别。这种文学一方面在阶级基础上仍不是单一的,它具有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的性质,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曾经起过一定进步作用有着反帝反封建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另一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2卷第665页。),反映到文学上,就有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内容,有了社会主义方向,也有了体现这些特点的现代文学的主流——无产阶级文学和处于无产阶级领导影响下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在“五四”以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无产阶级文学,最初虽然只是作为因素而存在,但随着革命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影响的扩大,随着作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参加革命实践的增多,随着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少数革命工农参预文学创作,特别是随着左翼文学运动的蓬勃展开,无论在量的方面或者质的方面,都有增长和提高。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作品中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人民的作用愈益显著,这种文学也就得到了更多更坚实的发展。至于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在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始终作为无产阶级在文学战线上的可靠同盟军,以英勇无畏的姿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且逐渐转换自身的性质,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最终汇合到无产阶级文学的洪流之中。历史驳斥了那些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说成只是明朝“公安派”、“竟陵派”的继承和发展,或是西欧资产阶级文艺的“一个新拓的支流”等不符事实的言论。无产阶级领导并以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这两种力量为中坚,保证了我国现代文学具有前所未有的崭新的性质。

文学上的无产阶级领导,主要是通过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及其政党共产党的政策来实现的,它要求文学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五四”以后出现的以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为主力的新文学,自觉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它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担负着为中国革命服务的崇高使命。“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使文学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跟人民接近了一大步。“桐城谬种、玄学妖孽”、“打倒孔家店”等口号的提出,一部分作品中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揭露和对十月革命的向往,也都体现了新的历史时期里人民革命的战斗要求;而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创作,则更是遵奉“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彻底反封建并且充满民族觉醒精神的“遵命文学”。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革命的日益发展和深入,文学为革命服务也更其鲜明和自觉。在各个革命阶段中,大批作家不仅以各种形式、题材、风格的作品直接间接地促进革命事业,而且还积极投身实际斗争,直至为革命献出鲜血和生命;也还有许多实际革命者和工农群众用文艺创作来从事革命宣传,对革命和文学本身的发展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党所领导和影响下的革命文学,不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配合反军阀斗争和“五卅”反帝斗争方面,或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粉碎反动文化“围剿”、揭露国民党罪恶统治、配合土地革命方面,以及在“九一八”以后从事救亡宣传和“七七”以后鼓舞全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日、反对分裂投降方面,都有巨大的功绩。特别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直接指引下的民主革命后期的文学,更成为紧密配合革命斗争,“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为革命服务,为现实斗争服务,为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最宝贵的传统。

与此同时,现代革命文学既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自然又不能离开革命在各个阶段的变化和发展,不能离开革命深入对文学所提出的新要求。作为现代文学开端的文学革命,在五四运动前夕已为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但只有通过五四运动,它才形成了巨大的声势,扩大了社会影响,并与革命斗争密切结合起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革命文学”的提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展,也都与当时形势相适应,是无产阶级及其学说在整个中国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强大的反映。而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作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讲话,为革命文艺运动开辟了新阶段,这也首先是和党不再处于幼年时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无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军事力量已经空前地发展壮大诸条件相联系的。现实生活和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更使各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从主题、题材、人物形象直到语言和表现方法,无不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整整三十年的现代革命文学,始终与革命同命运,共呼吸,有着一致的步伐。

与人民革命事业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彻底揭露、坚决斗争,对社会主义前途衷心向往、热情追求,这就是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新时代所赋予革命文学的鲜明思想印记,也是现代文学之所以有别于近代文学的根本标志。

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其间充满了革命文学与反动文学、革命文艺思想与反动文艺思想的斗争。革命文学正是在抗击各种各样反动文艺逆流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

为民主革命服务的文学,首先要同代表着敌人利益的封建文学、买办文学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钦定文学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五四”新文学就在同林纾所代表的封建守旧派文人的战斗中为自己开辟道路,以后又以打倒学衡、甲寅等标榜“国粹”、主张复古的封建“拦路虎”而向前发展。在封建势力彻底消灭以前,封建文学不可能销声匿迹,因此这种斗争后来虽然规模逐渐缩小,却也并未完全停止(如对“读经救国”、“本位文化”及一部分鸳鸯蝴蝶派文人的斗争)。对于从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开始倒向敌人方面去、公然为帝国主义辩护的胡适和现代评论这一系统的买办文人,革命文艺界也在各个时期反复进行了多次斗争,揭露其为帝国主义作伥的奴才面目,从而大大削弱和缩小了他们在知识阶层中的影响,促进了他们内部的分化。从二十年代末开始进行的和国民党御用文人(如法西斯“民族主义文艺”,“战国策派”和后来所谓“戡乱文艺”之类)的斗争,也贯穿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的几个时期。尽管蒋介石集团历来都在其统治区域内施行法西斯恐怖政策,掌握了军权、政权、财权(从而也掌握了对出版物、出版机构的控制权),但他们却从未能掌握文化上、文艺上的领导权。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艺界虽然在国统区内“处于毫无抵抗力的地位”(注: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2卷第663页。),却抵挡住了敌人多方面的进攻,夺取了阵地,发展了力量,建立了最英勇的业绩。

在现代文学史中占着突出地位、越到后来越显著的,是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之间的斗争。这是因为,“五四”以后我国的民主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属于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它在最后要通向社会主义道路;资产阶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参加这一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可以成为新文学统一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资产阶级思想却不能充当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文学上无产阶级思想与资产阶级思想之间的斗争,乃是文学要不要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要不要将反帝反封建精神坚决贯彻到底的斗争,也是文学朝社会主义方向还是朝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相当激烈,而且也十分复杂。它最初表现为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如“五四”时期李大钊与胡适之间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但当革命形势向前发展,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人物已转化成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代言人时,则也表现为对敌斗争(如对后期胡适的斗争)。有时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是以赤裸裸的直接维护资产阶级“文明”和“人性”的形式表现的(如“新月派”);有时则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修正主义的形态出现(如自居普列汉诺夫信徒的胡秋原反动文艺思想)。修正主义文艺思想所以会在三十年代的中国开始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证实了列宁的这一著名论断:“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列宁选集》第2卷第439页。)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革命文艺界有了粉碎一切反动文艺思想的锋利武器,混在内部的反动文人慑于革命形势和这个讲话的威力,不得不既把反对的目标集中于这个讲话而在手法上又做得尽量隐蔽。要不要在各种条件下坚持贯彻文学的工农兵方向,成了问题的中心,成了许多争论背后的真正焦点。因此斗争就带有更为复杂、更为曲折和更为深入的特点。

文艺斗争是从属于政治斗争的。政治的分野决定着文艺的分野。当阶段关系发生变化,革命统一战线有了变动时,新文学的统一战线不可能不随着发生变动。文艺界的大争论和大分裂(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文艺界同资产阶级右翼文人的争论和分裂),就是围绕着政治事件、直接尖锐地表现着政治观点的。当然,“五四”以来文艺界的思想斗争,更多则在文艺思想的领域内进行。在文艺思想领域内,由反封建文学到反资产阶级思想、再到反修正主义,由白话文学的争论到文学有无阶级性、再到文学要不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要不要坚持工农兵方向的争论,其发展趋向是步步前进,层层深入的。这是整个革命运动逐步深入在文学上的反映。

文艺思想斗争不限于理论主张上的论争。反动文艺思想总要在创作中有所表现,并以“创作”来支持其反动理论。因此,揭批反动流派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如“新月派”的某些作品),也一向为革命文艺界所注意,并且贯串在各个阶段的创作评论中。

文艺上的多次重大斗争都出现在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可以在文艺这个风雨表上看出征兆。重视这一历史经验,有助于更好的发挥文艺作为敏锐的阶段器官和斗争武器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指出:文艺界每一次重大的思想斗争,也给革命文学的健康发展扫除了障碍。“左联”时期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上的丰收,便和思想斗争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关。这说明了正确的思想斗争也为革命文学本身的发展所必需。

“五四”以后的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进展,无论在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特色,在创作上是一开始就有鲜明表现的。不仅白话的形式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革命,促使文学和人民群众大大接近了一步;而且在作品内容上,也具有不同于旧民主主义文学的崭新特点。“五四”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许多作品,猛烈攻击封建制度、封建道德,揭露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表现了与旧传统彻底决裂的精神,同时提出了知识青年挣脱旧家庭束缚、争取恋爱婚姻自由、探索生活道路等要求。部分作品还正面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对劳动者的命运表示关切,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则表示同情和欢迎。这些都成为“五四”新文学高于历史上进步文学的重要方面。其中一些处于无产阶级领导影响下的革命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获得了突出的成就。鲁迅的《呐喊》、《彷徨》,通过一系列典型形象的成功塑造,概括了异常深广的时代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出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在获得无产阶级领导前的极度痛苦,并怀着对未来的信念探索了革命的前途,显示出深刻的革命现实主义的特色。郭沫若的《女神》,借刘话传说、历史人物及自然形象,以宏大的气魄,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语言,歌唱出彻底叛逆、热望新生的时代声音,成为具有现实基础的革命浪漫主义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使两种占主要地位的创作方法——由《新青年》、文学研究会所提倡的现实主义(当时称“写实主义”),以及由创造社所代表的浪漫主义,通过实践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五卅”以后,以反帝为内容的作品多了起来。一部分作家开始走向实际斗争,主要精力不在创作方面,他们的作品一时似乎少了,但总的说来,历史却在酝酿着一个新的发展。

“五四”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弱点。当时文艺领域内的主要活动力量乃是小资产阶级作家,他们受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严重羁绊。社会主义理想和新兴阶级的英勇战斗精神虽已在一部分作品中有所表现,而无产阶级文学整个说来尚处于萌生幼芽的阶段。就这个时期的一般作品来说,除在艺术上表现出稚气外,创作方法和思想倾向也极为复杂紊乱。许多人分不清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间的界限,甚至西欧一些国家的颓废派、象征派、未来派等亦都无批判地被一部分文艺社团和作家所介绍,所肯定。多数作家生活狭窄,只限于表现知识青年的某些要求,带有较重的感伤情调。有些作家的作品则有严重的颓废色彩。

从“五卅”前夕文艺领域内感伤苦闷气氛弥漫,到一九二八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其间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被作为口号提出而且形成运动,这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许多作家直接间接地受到革命思想洗礼的结果。一部分作家开始自觉地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作品描写党所领导的群众革命斗争,表现有强烈的时代意义的重大题材,努力塑造革命者和工人、农民的形象,显示了作者可贵的革命激情

449122131

449122131

1、A 2\D 3\B 4\C 5\B 6\A 7\B 8\D 9\C 10\D 11\A 12\C 13\C 14\B 15\C

苏梅足迹

苏梅足迹

我的一点愚见 1917到1927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鲁迅先生的彷徨和那声呐喊了 点明了中国黑暗社会的本质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郭沫若先生的那毁灭一切旧的 寻求新的

1927到1937 长篇小说的繁荣 本时期长篇小说大放异彩 三部曲形式的小说繁荣

1937到1947 国统区 沦陷区 孤岛 解放区文学各有千秋 不好说谁是划时代的 我认为比较有意义的是解放区的文学 指明了农村和农民问题 比较有现实的意义把

楼主的问题比较有分量哦 在下贻笑大方了

心系四方

心系四方

二、简述80年代初小说思潮形成的原因、特征。

原因:

1、政治权力对否定“文革”和当代“历史”作某种有些程度改写的要求,很快获得具有强烈启蒙意识的作家的呼应。

2、文学批评所起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如对小说《飞天》、在社会的档案里等的讨论和批判,给批判性主题创作提出所应遵循的边界。

3、70年代末开始建立的评奖体制,虽然常常显露出评价标准的矛盾、混乱,却也相当有效的参与了对“方向”的选择。

特点:

1、从小说的艺术性太堪,大多属于20世纪中国小数中颇为发达的问题小说类型,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而展开分析、证明的“观念性结构”为许多小说使用。

2、借助人物或叙述者的议论来表达对当代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见解的表述方法也很常见。

3、坚持小说尖锐的“问题”意识,但尽量避免哪些演绎观念的老套。

他们相当普遍的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结“新中国”各个时期的重要社会政治事件,通过人物命运的表现,对历史反思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

三、80年代初王蒙小说的艺术特点

1、采用类似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方法,以主要任务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情节,结构。如小说布礼、《蝴蝶》、《春之声》。

2、运用戏谑、夸张的语言风格。如名医梁有志传、《来劲》、星球奇遇记。

3、对于心理、情绪、意识、印象的分析和联想式的叙述,形成了一种流动的叙述方式;词语上的变化和多样组合,不断展开的居士、对于夸张、机智、幽默才能的充分展示。

4、有时过分沉醉于在叙述中体现的智力优越感时,也会走到缺乏控制的滥情。

四、80年代初张贤良小说的特点。 P263~P264

1、小说带有“自诩传”特点。

2、受难的读书人模式,暗合了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表现“落难公子”的模式。

五、知青题材小说发展经历的过程。

“知青文学”在“文革”期间已经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代才提出。

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知青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写作知青题材小说的作家包括了孔捷生、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等重量级作家。

早期的知青小说更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揭露和控诉,但随后的一部分创作在视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法上出现了变化,这与知青返城后的处境有关,着重于表现新的生活矛盾和精神困惑。1981年,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的终点站和孔捷生《南方的岸》是表现知青文学这种转移的最早的开端。

“知青文学”作为一种潮流,在80年代中期以后已失去实质意义,但“文革”对现实的影响仍在继续,对它提供给文学的“资源”,也还在挖掘中,80年代后期以来仍有张抗抗的《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等作品。

进入90年嗲以后,知青对自身经历的回顾逐渐转化为现实的成功者的怀旧,对昔日“辉煌”的构造,反思批判的色彩几已消失。

一、寻根文学出现后,对其评价包括哪些方面?

答:文学“寻根”的出现,既得到热烈欢迎,也受到诘难和批评。

(1)批评的主要根据之一,是指责它表现了“复古”倾向,会导向对需要批判性反思的传统文化的回归。在文学取材和主题意旨尚,则忧虑于可能使创作纷纷潜入僻远、原始、蛮荒的地域和生活形态,而忽略对现实社会生活人生文问题和矛盾的揭示。

(2)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当代文学的状况等方面考虑,文学“寻根”的提出,应该说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文革”使“前现代”的“封建主义”的复辟,因此,重提科学、民主的口号,向西方学习,反思“传统”以“走向未来”,使“文革”后重要的社会思潮。

(3)80年代东西方文化“碰撞”,使文化比较和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评价重新凸现。一些作家不仅仅体验到“文革”等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的压力,而且猝不及防遭受到“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冲突”所产生的他们会认为,如果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关照“传统”,将寻找自我和寻找民族文化精神联系起来,这种“本原”性(事物的“根”)的东西,将能成为社会和民族精神的修复提供可靠的根基。

二、寻根文学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

当代中国大陆,由其是“文革”期间的小说、地域、风俗的特征趋于模糊、淡化。主流的文学观念是,历史运动,人的行为、情感的基本构成和决定性因素,是阶级地位和政治意识。其他的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这样,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日常生活,体现“历史连续性”的民族文化的、人性的因素,自然会被看作是对于阶级意识的削弱,而受到排斥。在80年代受到普遍认可的小说观念则是,特定地域的风情民俗和人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对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复杂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

比起“伤痕”“反思”来小说来,带有“寻根”特征的小说,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显然表现得复杂而暧昧。倡导“寻根”的那些“知青”出身的作家,他们在“文革”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在有可能系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之后,他们便惊讶于过去的无知,产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孺慕。不过,如韩少功、郑义、李杭育、阿城等,对于他们所称的,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规范”的体制化的“传统”,持更多的拒斥、批判的态度;而认为在野史、传说、民歌、偏远地域的民情风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中有更多的文化“精华”。“文革”后的当代作家,一般会很容易接受“五四”以来对于“传统文化”持激进批判的立场,不过在东西方文化的对话、“碰撞”中,也会走向对悠久而丰厚的民族文化的沉迷,转而怀疑原先所持的批判态度。

三、寻根文学在小说艺术上的探索有哪些方向?

答:1、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一些作家受到诸如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启发,把对于生活情急、细节的真是描述,与象征、语言的因素加以结合。叙述方式变换的技巧,也在一些作品中得到运用:以“现在时”和“过去现在时”的描述来处理历史,在叙述者和故事人物,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上构成复杂关系,以此来强化叙述的意识。

2、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借鉴

这种艺术追求,首先表现在小说整体情调、气氛的营造的重现。其次,在小说语言上,或者向着平淡、节制、简洁的方向倾移,或者直接融进文言词汇、句式,以加强所要创造的生活情景和人物心理的古奥。另外,小说的章法、结构、叙述方式,都可以看到向古代小说取法的情况。

四、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汪曾祺被称为是“最后一位京派作家”

1、汪曾祺擅长描摹带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乡土风情、奇风异俗以及由此构成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氛围。

2、松散自由的结构,是汪曾祺小说文体的主要特点。他打破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把小说当抒情诗、当散文来写,追求一种近似随笔的风格。他的小说没有重大的历史背景、完整的故事情节,往往采用淡化情节,重写气氛和情绪的散文化的处理方法。

3、汪曾祺的语言具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淡薄悠闲,叙若家常,却功力深厚,体现出洁净,质朴,精练,典雅的特点。他很少采用华丽的辞藻,多采用白描和短句,以看似平常的鳄鱼眼,组织起美的意象,现实倾逸冲淡的情致。

二、残雪小说的艺术特点

1、她将现实与梦幻加以“混淆”,以精神变异者的冷峻感觉和眼光,创造了一个怪异的世界。

2、残雪创造这个世界时,并不运用“寓言”的方式,更多的是诉诸个人的感觉、潜在经验、记忆。

3、不过,残雪世界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特别是从对人的生命、人性等的发掘的角度去衡量时,更是如此,这导致了她的小说出现的某些单一和重复的现象。

三、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发展背景

1、内因:尽管先锋小说探索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许多作家仍在写实的轨道上写作。

2、外因:文学界的一些人存在着对已被过分渲染的“先锋小说”的某种不满情绪。

四、结合作品分析新写实小说的艺术倾向

1、注重写普通人、小人物的日常琐碎生活。无论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还是方方的《风景》。表现的都是小人物,都是城市中最普通的一员。如《一地鸡毛》中的小林,单位中最普通的职员,每天的“大事”是早起排队买豆腐。

2、表现个体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

3、零度介入,采用所谓“还原生活”的“客观“的叙述方式,持较少介入故事的态度,较难看到叙述人的议论或直接的情感评价。

梅园

梅园

1、最早尝试新诗创作、最有代表性的初期白话诗人是( A )

A.胡适 B.刘半农 C.康白情 D.周作人

2、中国现代被称为“舶来品”的文学样式是( D )

A、小说 B、散文

C、诗歌 D、戏剧

3、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基础的《呐喊》出版于( D )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4、下列哪位作家的创作体现出“爱的哲学”的主题?( D )

A.叶绍钧 B.庐隐 C.冰心 D.王统照

5、吴荪甫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主人公?( D )

A、《》 B、《边城

C、《林家铺子》 D、《子夜

6、凤凰涅盘出自诗集( A )

A、《女神》 B、《星空

C、恢复 D、前茅

7、《憩园》和《寒夜》标志着巴金小说的纵深发展,它们产生于哪一时期?( C )

A、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期

B、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初

C、40年代中后期

D、40年代初期

8、下列哪一位诗人被称为“农民诗人”?( A )

A、田间 B、艾青

C、戴望舒 D、臧克家

9、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为艺术”的文学观念并且取得较大成绩的团体是( B )

A、文学研究会 B、创造社

C、语丝社 D、沉钟社

10、如果说周朴园是《雷雨》命运悲剧的核心人物,那么谁则是《雷雨》精神悲剧的核心人物?( A )

A、蘩漪 B、周萍

C、周冲 D、鲁侍萍

11、《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破落望族出身的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她的名字是( A )

A.白流苏 B.曹七巧 C.孟烟鹂 D.吴翠远

12、《故事新编》中的哪一作品赞扬了墨子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感?( C )

A、《奔月》 B、理水

C、非攻 D、《铸剑

13、善长以教育界和底层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作家是( B )

A、 沈雁冰 B、叶绍钧

C、 振铎 D、王统照

14、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的作者是( B )

A、丁玲 B、孙犁

C、赵树理 D、周立波

15、以下哪一部是钱钟书的短篇小说集?( C )

A.《写在人生边上》 B.《传奇》 C.人

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的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

简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徐志摩作为新月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创作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四部诗集。真挚的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其艺术上的突出特点表现在:(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再别康桥》,康桥周围有名的景物很多,但诗人却着力描写康河。(2)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等都各有变化。如《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整齐匀称。 (3)词藻华美,风格明丽。(4)灵动飞扬,洒脱妩媚。如莎扬娜拉,虽只有短短五行,却将日本女郎与朋友道别时的神态、情绪、心理活动都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挥洒自如、轻盈、柔和、恬淡。(5)有着循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有力的实践了闻一多诗歌理论的“三美”主张,具有“纯诗”的惊人之美,并以自我和理想的表达为中心,在中国现代诗领域树立起一种真纯的浪漫主义精神。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为什么说杂文创作是鲁迅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并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杂文创作,是鲁迅毕生最重要的事业,是他心血的主要结晶和创造力的重要标志。正是他那博大精深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杂文创作, 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 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无以伦比的地位。如果说,散文诗和记叙散文,分别表现鲁迅的个性和艺术风格的某一方面,那么在杂文中,我们却看到了鲁迅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2、结合作品,论析郁达夫小说创作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他那曲折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而且具有大胆的反抗情绪、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就郁达夫小说艺术的产生、艺术特色以及深远意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问答完毕 !!累死 题目好难 希望亲满意

小巫po的April

小巫po的April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SignorWang

SignorWa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