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颜敏浩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象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的不同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中国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大致就是如此。 在这里还可以发现我国小说发展的几条规律。 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古代小说,其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举《西游记》为例,书中写的虽多是神怪奇幻的境界,但唐僧“八十一难”中遇到的所有魔怪、各种磨难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明代没有宰相,大臣地位很低,主要的政治权力落在太监手里。太监大多没有文化,只要权力与财物;而他们作为皇帝的代表,驻守全国各地收税纳捐,权力极大。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寀,权倾一时。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如果吃一千个小孩脑子,他的生理就能恢复正常。吓得民间小孩心惊胆战。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要吃小儿心肝的“小子国”,便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再如明代危害最大的政治势力之一锦衣卫,也遍布全国,朝野恐怖。《西游记》中所写的魔怪总是从神佛那里来,而在被孙悟空打得快死时又总被神佛收去使用,都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一部《西游记》,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而后陪唐僧取经,降魔伏怪,实际仍是继续同统治势力作斗争。孙悟空的胜利总是大快人心,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刺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吴承恩在他的志怪小说禹鼎志序中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正是因为《西游记》这样立足于现实,才引起当时的轰动并得到广泛流传。再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了民族感情,正是立足于现实的民族矛盾的表现。书中以汉、宋为正统,这不是历史观,而是现实的反映,不能以历史的标准来要求。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贾斯晋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一、孕育萌芽期:
神话是最早从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当作叙事文学。可以说,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随着历史变迁,小说创作由民间走向专业化创作,内容也越来越向人自身靠拢,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即神话--传说--人情世故小说。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和夸张的想象构成。如《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后代诸如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西游记》大都受到神话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讽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笔凝练。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小说作者,那他只好喝风拉烟了。然而,这些寓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很多根据寓言写出。
历史继续发展,从春秋到秦汉,历史文学自然出现了。因为文学作为新鲜的事物,优先被贵族阶级接触并享用。也许他们并不属于小说,但是,如《史记》,对人物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描绘,甚至虚构,显示出小说的特质。后代出现许多光彩照人的小说人物,与《史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武侠作家金庸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的创作深受其影响。
二、文学自觉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将“小说”和“大道”比较。大道:宏观言论,如正统散文、诗歌;小说:琐碎言语,有点发牢骚的味道。班固认为小说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为文学类别的存在。
魏晋时,各种文学类别划分已经很明显,逐渐为人们接受。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摆脱了“残俗文学”的粗制滥造,自此,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也标志着古代小说的产生。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还有,“志人小说”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关,注重写人,形成笔记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记》神异记《世说新语》等。
唐代小说的形式主要是传奇,产生与“温卷”风气有关。这类文章要求生动有趣。初唐秉承魏晋神怪遗风,中唐传奇全面兴盛,主流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出现李娃传《莺莺传》等优秀作品,后期专集大量涌现,出书成为时尚举动。志怪色彩复现,侠客题材诞生,更加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不再关注现实,似乎反映出大唐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三、文学黄金期:
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终于出现了自身的飞跃和****。话本出现后,白话小说随之出现,继而元明诞生长篇章回小说,小说达到全盛阶段。
宋代小说仍被称为传奇,但是开始分流。一种是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宋元话本,直接源头并非唐五代传奇,虽然吸呐了一些特点,语言更加接近口语。话本产生,是与市民生活发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产生。
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说。文言短篇、拟话本小说分别达到了****,真正进入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第一个****是宋元话本时期;第二个则是章回小说的出现,以《三国演义》《水浒》为代表;第三个****以《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此后,古代小说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小说发展的系统:
1、神魔志怪系统: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
2、历史传奇系统:两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为源头和代表。中国长篇武侠小说源自《水浒》,到清代出现一系列小说。明中期后,历史演义发展令人瞩目(《杨家将》《说岳全传》),艺术成就一般。
3、世俗风情系统:
明末出现《金瓶梅》这样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长篇小说的殿堂。无论是文学的独创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称第一。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
明末清初,风情世俗小说最为流行,但拘于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颠沛流离梦难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一、孕育萌芽期:
神话是最早从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当作叙事文学。可以说,神话是小说的源头。因为小说本来就是叙事的艺术。随着历史变迁,小说创作由民间走向专业化创作,内容也越来越向人自身靠拢,距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近。即神话--传说--人情世故小说。主要因素由完整的故事、简单的情节和夸张的想象构成。如《山海经》《淮南子》中的神话故事,后代诸如志怪、志人、传奇小说、《西游记》大都受到神话的影响。
先秦诸子散文收集大量具有讽喻特色的寓言。短小精悍、文笔凝练。日常生活的小事,作者竟能推演出发人深思的哲理。如果现在还存在这样的小说作者,那他只好喝风拉烟了。然而,这些寓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很多根据寓言写出。
历史继续发展,从春秋到秦汉,历史文学自然出现了。因为文学作为新鲜的事物,优先被贵族阶级接触并享用。也许他们并不属于小说,但是,如《史记》,对人物形象深入细致的刻画描绘,甚至虚构,显示出小说的特质。后代出现许多光彩照人的小说人物,与《史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当代武侠作家金庸直言不讳的承认自己的创作深受其影响。
二、文学自觉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将“小说”和“大道”比较。大道:宏观言论,如正统散文、诗歌;小说:琐碎言语,有点发牢骚的味道。班固认为小说为九流之末,但肯定了它作为文学类别的存在。
魏晋时,各种文学类别划分已经很明显,逐渐为人们接受。小说有了比较完整的篇章结构,摆脱了“残俗文学”的粗制滥造,自此,中国文学史第一次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小说,也标志着古代小说的产生。
关于“志怪小说”产生的原因,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密切的关系,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对现实产生深深的恐惧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恐惧等紧张情绪往往会导致人类非理性主义滋长。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武侠玄幻等非现实的文学,都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反映。后来佛教传入,神灵怪异和信徒作品显赫一时。文人也不是自觉创作,他们认为神灵怪异与写人记事没有什么区别。承认人鬼同时存在。可见,当时,人们的思想是驳杂混乱的。还有,“志人小说”与当时崇尚清谈的社会风气有关,注重写人,形成笔记小说的传统。代表作品包括《搜神记》神异记《世说新语》等。
唐代小说的形式主要是传奇,产生与“温卷”风气有关。这类文章要求生动有趣。初唐秉承魏晋神怪遗风,中唐传奇全面兴盛,主流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出现李娃传《莺莺传》等优秀作品,后期专集大量涌现,出书成为时尚举动。志怪色彩复现,侠客题材诞生,更加注重刻画人物形象。不再关注现实,似乎反映出大唐王朝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三、文学黄金期:
古代小说发展到宋代,终于出现了自身的飞跃和****。话本出现后,白话小说随之出现,继而元明诞生长篇章回小说,小说达到全盛阶段。
宋代小说仍被称为传奇,但是开始分流。一种是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文言小说;另一种是宋元话本,直接源头并非唐五代传奇,虽然吸呐了一些特点,语言更加接近口语。话本产生,是与市民生活发展密不可分,且由市民需要而产生。
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章回小说。文言短篇、拟话本小说分别达到了****,真正进入古代小说的黄金时代。第一个****是宋元话本时期;第二个则是章回小说的出现,以《三国演义》《水浒》为代表;第三个****以《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此后,古代小说慢慢衰落,一蹶不振。
小说发展的系统:
1、神魔志怪系统:以《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为代表;
2、历史传奇系统:两大分支,一是直接取材于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二是英雄传奇小说,以《水浒》为源头和代表。中国长篇武侠小说源自《水浒》,到清代出现一系列小说。明中期后,历史演义发展令人瞩目(《杨家将》《说岳全传》),艺术成就一般。
3、世俗风情系统:
明末出现《金瓶梅》这样的里程碑作品,正式步入长篇小说的殿堂。无论是文学的独创性,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金瓶梅》堪称第一。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三言》《二拍》,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典范。
明末清初,风情世俗小说最为流行,但拘于模式:私定终身后花园,颠沛流离梦难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
lulusay
中国古代小说是由神话传说开始的,简单表示发展规律如下: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短篇故事
唐朝——传奇小说: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访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这个时期佳作极多,无法一一列举了~
明代——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最著名的应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等~也是佳作迭出
另说一句,《聊斋志异》虽是清代创作但属于传奇小说,一般人容易混淆~
吴组缃先生有专门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上面的朋友已节选了一段,这是一篇高中课文,楼主若是还没上高中,将来会学到的。
deepsea
中国古代小说是由神话传说开始的,简单表示发展规律如下: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短篇故事
唐朝——传奇小说: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访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这个时期佳作极多,无法一一列举了~
明代——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最著名的应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等~也是佳作迭出
另说一句,《聊斋志异》虽是清代创作但属于传奇小说,一般人容易混淆~
吴组缃先生有专门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上面的朋友已节选了一段,这是一篇高中课文,楼主若是还没上高中,将来会学到的。
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短篇故事
唐朝——传奇小说: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蒋访霍小玉传、杜光庭虬髯客传,这个时期佳作极多,无法一一列举了~
明代——话本小说:《三言二拍》中的故事,最著名的应是《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清——章回小说:四大名著、《金瓶梅》、《儒林外史》等等~也是佳作迭出
另说一句,《聊斋志异》虽是清代创作但属于传奇小说,一般人容易混淆~
吴组缃先生有专门一篇文章阐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及其规律,上面的朋友已节选了一段,这是一篇高中课文,楼主若是还没上高中,将来会学到的。
罗马假日tiamo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参考资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
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 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 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
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 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
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0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0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参考资料:http://www.8wen.com/doc/888170
功夫肥仔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 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