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泄洪,江南地区是不是洪灾很多?为什么能是富饶之地?
fftlg
古人的智慧,超出你我的想象!
古时候的江南,是防洪泄洪工程最多最严密的地区!
古代的防洪措施,泄洪工程,规模上受限于机械水平可能无法和现代相比,但是在设计的巧妙上,工程的质量上,防洪泄洪的效果上,与现代工程相比,一点也不逊色!给你举个例子。
苏州古城位于长江下游,地处太湖边缘的低洼地区,上承洪水过境,下受海水高潮倒灌,按理说要年年遇洪水了。可是,自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年-1911年),苏州古城从未受过水灾!
这可是近700年的漫长岁月啊!
为什么呢?难道有老天保佑?请你先看一张图!
石刻 平江府图 1229年
1229年石刻的平江府(苏州古城)地图,没有现代版地图那么清晰。不过,在这张石刻地图上,很清楚地标注了1229年,平江府有:61个坊,359座桥梁,264条巷,24条弄,67座寺观!
可能你还不明白,怎么了?看不出什么啊?
苏州的古巷子是这样子滴!
苏州的古巷子是这样子滴!
苏州的古巷子是这样子滴!
明白了?这一条条小巷,不管你来多少水,都能给你排干喽!
苏州古城的防洪泄洪措施,不仅仅这个!
自唐朝起,姑苏城外就建有七座挡水的拦河堰,遇有洪水之时,分洪流以保护民居,故有“苏州七堰八城门,家家户户泊舟航”之说。
还有,苏州古城内,不仅仅一条条小河道,还建有很多私家园林,明清时期大大小小竟然有271处之多!这些小沟、小渠,小池塘,整体蓄水量竟然达到1.4亿立方米!这都比一个小型水库还多了!
可以看出,苏州古城的防洪方略是“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看似一个个很小的沟渠池塘,集合起来,就是一套科学而严密的宏大防洪系统。难怪700年没水灾!
古人的防洪泄洪,讲究的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追求的是实效。
于是每个古城都有完全不一样的防洪泄洪措施。
再给大家看一张图!
这是南京武庙闸正在泄洪。
武庙闸位于南京解放门古城墙下,连接着城墙外的玄武湖和城墙内的珍珠河。
珍珠河是东吴孙浩年间开渠,用以引玄武湖水入城,让居民有活水可用,也可及时为玄武湖排洪。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要建城墙,于是建此涵闸,让湖水穿城墙而过!
650年的光阴,武庙闸还在发挥着作用!
武庙闸在南京还有类似的小兄弟达20多个!
每当洪水来临,武庙闸都会开闸放水,玄武湖水穿越城墙,进入珍珠河,流至护城壕,一路向南,汇入外秦淮河!
再给大家看两张图片。
这是南京东水关遗址公园。
东水关,也是明初所建,连接着内秦淮河和外秦淮河,看到那些一道道闸门没?这些闸门是用来节制水流、防洪排水的!
所以东水关,不仅仅是一道关隘,一道城墙,不仅仅有藏兵洞,还有泄洪闸,它还发挥着泄洪防洪的作用!
实际上,从有人定居以来,甚至从远古开始,江南地区的水利防洪治理工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浙江的良渚文化不是发现了十几个大坝吗?那可是近5000年前的工程!
还是说我熟悉的南京周边。
高淳的胥河,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所凿,泄洪,通航运;相国圩,春秋时期围成,三国周瑜一家曾举家迁居于此,号称“江南第一铁圩”,现在还在使用,2500年从未溃圩过!溧水的胭脂河,“焚石凿河”,太祖朱元璋的杰作!
很多很多,我们的老祖宗,在治理洪水方面,那可是、、、啧啧啧!
再上两张图,让大家看看,我们的祖先,在排水排涝方面做的多么精致!
看到没?
这就叫“龙吐水”。
雨下的再大,伤不了南京城墙分毫!
自带排水系统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