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时有关火器的典籍均用“丁”作为铳的量词,是否近代用“枪”替代“铳”之后,“支”才替代“丁”?
中国从什么时候不用“丁”作为枪的量词?
最新跟帖
zhuangma
中国枪支史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热兵器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也对后来的战争形式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开展了新的篇章。火铳发明于中国元代,由南宋突火枪演变而来,明朝时期对火铳的发展和使用起了重大作用。火铳在元代问世后,发展很快,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朝建立后,大量制造火铳,加强了边防、海防和城防设施,并于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据史料记载,元明时期火铳的数量单位用“丁”,但丁字却从未用做其他物品的量词。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金属管形火器传入欧洲,火枪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5世纪初,西班牙人研制出了火绳枪,经日本传入中国,被明王朝仿制,称之为鸟铳。嘉靖以后,明军装备的轻型手铳和重型火铳,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取代。与明代前期使用的手持火铳相比,鸟铳身管较长,口径较小,发射同于口径的圆铅弹,射程较远,侵彻力较强,射击精度较高,它的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是近代步枪的雏形。由于鸟铳与火铳有着明显区别,人们逐渐改称鸟铳为“火绳枪”,简称“枪”。枪在日本的量词是“支”,由日本传至中国后,火绳枪的量词则是“丁”“支”混用。清朝几乎全面淘汰了明朝广泛使用的三眼铳及单管火铳等原始落后的火门枪系列,全部以火绳枪代替并成为军中的制式装备。但是,两百年间鸟枪几乎没有改进,尽管至鸦片战争时全国装备火枪的士兵占40-50%,但是在西方军队面前却相当不堪一击。清朝时期,火绳枪的量词几乎全是“支”。所以,在明嘉靖以后,特别是清朝以后,火铳全面推出历史舞台,火绳枪取而代之,“丁”做为枪的量词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挥着翅膀的狼
宋代明代的火药枪,都是往枪管里填充火药。再放入弹丸,用火药推动弹丸击中目标,所以当时的枪支叫做铳,打完一次再充一次火药, 操作 过程相当麻烦,必须一个人操作一条铳,当时人的另外名称也叫丁。所以宋代明代的火药枪的量词,就使用丁进入了近代。枪支都不用充火药了。用撞针撞击子弹的尾部。推动子弹飞行的火药就放在弹壳里面。一支枪可以放好多子弹。还可以实现连续击发子弹的功能。 一个人是可以操作两支枪的。所以用力一人操作一支铳的“丁”作为量词,显然不够贴切。作为统计军需以及枪械的量词,明显不够准确。 所以就把枪的量词“丁”改为“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