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叩马而谏,首阳采薇,为何后世只闻伯夷而不见叔齐?

后世典籍中只见笔墨渲染伯夷而叔齐却吝于言辞
最新跟帖
北京—小鱼

北京—小鱼

伯夷和叔齐都是忠义之士,叔齐曾经让君位给兄长伯夷,而且也是坚决不受。后来二人因为周代商是残暴代残暴,坚决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后来司马迁给他们作传的时候也把他俩并列放在七十列传之首。二者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相同的,只是一个为兄长。而且关于贤德仁义这些方面,很多资料包括名人探究的结果都是叔齐更胜一筹。至于今天我们大都闻伯夷之名,而忽略叔齐,这可能是由于二者兄弟排名的问题,伯夷在前,叔牙在后,久而久之,人们就喜欢以一代二,但两人的故事,还总是会放在一起讲的。
梨涡小妖精

梨涡小妖精

伯夷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足见典故中所弘扬的儒学思想是司马迁所尊崇的,非但司马迁极为敬重此二人,历朝历代凡事受到孔子儒学思想影响的思想家、史学家、艺术家、文人学者以及帝王将相皆以伯夷叔齐为道德典范,歌功颂德。伯夷叔齐典故讲述的是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待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执意将家业由兄长伯夷继承,然而伯夷也不愿继承,为了避免叔齐为难,遂于夜深远走他乡,但叔齐也是恪守礼制之人,见兄长不告而别,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皇天不负有心人,叔齐终寻得其兄长,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于是投奔周国,过上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但不久周国举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周国属于商朝的附属国家,以下犯上,视为不仁,便上朝劝谏,二人秉持仁心并未阻止此次讨伐,反倒激怒周武王,惹来杀身之祸,被下令拘禁。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仍为出去心中的芥蒂,认为周朝的建立违背礼制,发誓不与周人往来,不食周朝土地上的食物,最后守着心中的执念,饿死在首阳山。
kathleencyt

kathleencyt

可以用一句俗语回答:既生瑜何生亮。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古时候家族同辈排名用“伯仲叔季”,伯夷是老大,伯夷叔齐两人因其德行并称后世,也许是世人只记得老大的名字而已罢了。
ant

ant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王,在经过叫孟津一村时,遇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拦武王马叩而质谏,“你父(周文王)刚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怎称‘孝’呢?作为臣子竟起兵杀君主,怎称‘忠’呢?‘’。后得知纣王被杀,武建“西周”二人老泪纵横,来到首阳山上“拒不食周粟”双双饿死山上。这个典故核心内容就是“以臣杀君,可谓忠乎?”武王姬发讨伐纣就是不忠,伯夷和叔齐是出了名的德高老者,他们认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天经地义,老子打儿子应该,君主杀臣子理当,反之则为不孝不忠。这是【叩马而谏】之核心。至于见伯夷而不见叔齐,二人同死于首阳山,时至今日叔齐人皆尽知,只是兄弟二人历代大多以兄伯夷而论,所谓“首阳采薇”我则认为,宁可食草,不食周粟而饿死,以示骨气正义。所谓“忠于不忠”的到判标准,正确应为“顺应天道人道而为之”,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跑军

跑军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