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洪武三十一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发生了什么,导致所有与“建文”相关之典籍全部焚毁?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发生了什么,导致所有与“建文”相关之典籍全部焚毁?
最新跟帖
麻爪儿CC

麻爪儿CC

不引用历史资料 !长话短说个人见解!朱元璋的长子叫朱标也就是太子!在古代中国以汉人皇帝为统治的王朝,立太子都是立长不立幼的!朱标这个人也很受朱元璋器重。不过还没等到朱元璋驾崩,朱标就先死了!然后呢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这个人就是建文帝朱允文!朱元璋的几个儿子都被分封为藩王戎守边疆,其中的四儿子朱棣最能打仗政治野心也比较大!这时候呢建文帝集团为了巩固皇权决定撤藩,也就是把兵权收回来!可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不乐意啊,朱棣是最为反抗的!结果就把朱棣给逼反了!朱棣反也没说反你建文帝,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说白了就是皇帝身边有小人 我提兵来帮皇帝清理小人来了!朱棣起初赢了几场仗,在北京河北一带,后来呢朱棣再怎么能打也架不住人多的中央军啊,朱棣就选择了一路南下直接打到南京的策略,不一城一城的打!结果还真就很快的打到了南京城,最可笑的是南京城守备将军还是朱棣的发小,一下子开门投降了!然后朱棣杀尽皇宫的时候只见皇宫起火 不见建文帝!直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建文帝朱允文哪里去了!这也成为明史里的未解之谜!朱棣在夺得皇位之后自己都觉得来的不正!就把朱允文的建文年号作废改成洪武三十一到三十五!(一共做了四年)。都是白话 大家要想了解相应的历史可以查阅资料!里面很精彩!
流汗那

流汗那

洪武是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共使用31年,至于为啥多了4年,成为了洪武35年,这其中就涉及到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这叔侄两的恩怨情仇了…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懿文太子朱标之子,朱标病死英年早逝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指定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31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面对那些位高权重的叔叔,简直是如芒在背,迫不及待的要进行削藩,但是朱允炆这个人也奇葩,不是先难后易,而是先易后难,也就是说他专门挑软柿子捏,一年之内将五位没兵权的藩王废为庶人,甚至逼的湘王自焚而死,远在边关的燕王朱棣是坐立不安啊,毕竟一瞬间的死不可怕,可怕的是眼睁睁的等死,终于,朱棣坐不下去了,与其等死还不如拼一把,建文元年八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名义造反,开始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激战,建文四年六月,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城,建文帝不知所踪,神秘消失,燕王朱棣逆袭登上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以后,为了显示自己得位之正,像唐太宗李世民修改起居注一般,也开始篡改历史,如在史书中抹掉朱允炆在位的四年时间,将其父朱元璋在位的31年加上朱允炆在位的4年,合成洪武35年,之后明朝上下都将这四年称之为“革除时代”,而建文帝朱允炆就是“革除君”,在近二百年后的明神宗万历时代,建文年号及其朱允炆才被明庭官方承认,但仅仅只是承认,二百多年后,1644年,北京城沦陷,崇祯帝自杀以身殉国,南明成立,第一任皇帝弘光帝才追认为朱允炆为“惠宗”庙号,谥号“让皇帝”,清朝乾隆帝时追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才正式恢复其皇帝地位,并记载入清廷所修的“明史”中,这也就是大家今天熟悉的“明惠帝”名称由来。历史,果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位正统皇帝,在位四年,爆发了君王革鼎之大事,却被人为性的隐埋近二百年后才逐渐得见天日,真是让人感慨颇多,很多历史,真的并非史书上那样一成不变,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各种对比各种资料,找到那个最真实的历史罢了。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牧马人

牧马人

朱元璋做了三十一年皇帝,他的年号到洪武三十一年为止,所谓的洪武后面四年其实是建文帝在位的四年,永乐皇帝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推翻了他侄子的帝位,因为建文的皇位是朱元璋亲传的,是正统合法的,朱棣当上皇帝后为了体现自己的合法性只好毁掉所有的和建文相关的典籍,并且把建文在位的四年的年号去掉,统统以朱元璋的洪武年号代替。朱棣称帝后的行为其实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他们都是通过不合法的政变手段当上的皇帝,所以两人都有删改史书的做法,当然这两位为了坐稳帝位,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建树,不努力不行啊,哥两个都是篡位,如果政绩再不行,后世人不好评说。
piggyiloveyou

piggyiloveyou

谢邀洪武三十一年到洪武三十五年,其实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时间,而朱允炆的统治终明一朝都是不被承认的,直到南明弘光元年才恢复庙号。而他统治期间最著名的自然就是靖难之役了,朱棣登基后,并不承认朱允炆的统治,所以将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一、精彩的几年首先,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洪武三十一年至洪武三十五年间发生的大事件。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一代传奇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三十日,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一年朱允炆21岁。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开始削藩,首先削周王,将周王废为庶人,迁至云南。(没错,一向以忠孝著称的建文皇帝,在朱元璋驾崩还不足一月的情况下就对他的叔叔们下手了)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四月,建文帝再削齐王、湘王、代王,三王先后被废为庶人。湘王不堪受辱,举家自焚;齐王软禁南京;代王软禁大同。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六月,再削岷王,废为庶人,迁漳州。洪武三十二年(建文元年)七月初四,张昺、谢贵奉建文密令逮捕朱棣,燕王反,当夜占领北京。七月初六,通州归附。七月初八,燕王攻破蓟州、遵化,密云归附。七月十六,攻破怀来。七月十八,永平归附……燕王朱棣只用了一月时间,扫平北平周边,之后双方进入拉锯状态。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先后战败耿炳文、李景隆等,虽胜多败少,但仍处于绝对劣势。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六月,燕军南下,直抵长江,水军将领率军投降。六月初三,燕军自瓜州渡江。六月初六日,燕军至镇江,守将率城投降。十三日,燕军抵达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和谷王打开城门迎燕军入城,南京城破。二、愚蠢的建文帝1、愚蠢的用人策略。虽说朱元璋杀了不少功臣,但给建文帝确实也留下了不少能臣,可他用的都是谁呢?治国方面主要是方黄之流(方孝孺、黄子澄),一个一心恢复周制,一个理想主义者,治国方面没有一点贡献,倒是能乱折腾。靖难之役期间,军事方面先是启用老将耿炳文统军13万,滹沱河之役战败;之后又启用有练兵之才却无带兵之能的李景隆,先是统兵50万,于郑村坝战败,损兵十余万,于是再给李景隆调拨军队,统兵达60万,又于白沟河战败;最后又启用驸马都尉梅殷,统兵40万,这哥们更神奇,愣是镇守淮安不动,燕军要借道他倒是把使者耳朵和鼻子割了,可燕军绕路南下他不知道,燕军渡江他不知道,燕军兵进南京他还不知道,朱棣都当皇帝了他还是不知道,就待在淮安不动,最后还是被他老婆宁国公主一封家书叫回去的。(别说梅殷在淮安整军备战,话说你40万大军没有探马哨兵的吗?朱棣大军都打下南京城了他一点消息没得到?骗鬼吧)更讽刺的是,建文帝“死”后,殉国的人不少,而深受信任最该殉国的方黄二人竟然没殉国的。而被委以重任的李景隆更是直接打开南京金川门迎接燕军,直接导致南京城破,反倒是一直被建文帝猜忌而不得重用的徐辉祖战到了最后。2、愚蠢的削藩策略。要说削藩倒也没错(朱棣最后也削藩了),可是手段用的却不对,相较于朱元璋的“要么不做,要么做绝”,朱允炆显得太幼稚了。个人认为,要削藩,要么你就用怀柔政策一步步来,先削兵权,再罢王权。要么直接下死手,以雷霆之势从最难的燕王、宁王等军中声望较高的下手,剩下的也就好办了。可我们的建文皇帝呢?先后顺序选择了从简到难,反倒是一步步把最难啃的朱棣给逼上了反路(要说朱棣一开始就有反心我也是不信的,从建文帝开始削藩后他的种种反应,以及最终惊险的起兵不难看出,他实在是被逼的没办法了),而且给了朱棣足够的准备时间(从朱棣迅速拿下北平并扫平北平周边可以看出,他虽不想造反,但也不想束手就擒,应该是有所准备的,否则抵抗不会这么弱,也不会有人给他提前告密,说什么因为他老娘一番话跑去告密我是不信)。建文削藩的手段更是可笑,简直就是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削藩竟然还要证据,还想要名正言顺的削藩,而更可笑的是选用的证据大多是谋反,试问朱元璋才死了几天啊,全天下的王爷就都要造反了?你这建文皇帝未免也太失败了吧,而湘王直接用举家自焚给了建文帝一记响亮的耳光,更是寒了天下人之心(从靖难四年少有勤王军队和各地望风归顺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其实自你建文削藩开始,大家就等于已经撕破脸了,何必还假惺惺的呢?倒不如一顿乱拳下去,不给敌人应对之机。3、愚蠢的应对策略。先不说朱允炆在战略上的错误了,燕王既然反了,而且用的是清君侧的名义,那么在朝廷多次战败,显然已经处在劣势的情况下,在能够派出使者多次和谈的情况下,何不直接将方黄之流交出去呢?你燕王要清君侧,我把你说的奸臣交给你不就完了?弃车保帅啊,你燕王要是杀了这几个人还要反,那岂不是坐实了造反的罪名,自己打自己脸么?总之,从靖难四年的局势来看,建文皇帝是很失败的,犯了一系列愚蠢的错误。而从战争过程来看,燕王虽然经历了几次生死考验,但望风而降的将领也实在太多了点,勤王的兵马更是少到了可怜。三、不被承认的四年燕王进了南京城,自然是要当皇帝的,可怎么登基就成了问题。毕竟他是以清君侧为名起兵的,现在奸臣已经死了,皇帝虽然也死了,可建文皇帝毕竟还有兄弟和儿子在那杵着呢,按照伦理纲常来说,不论是父死子继,还是兄终弟及,怎么也轮不到你朱棣当皇帝啊。于是呢,就发生了翰林院编修杨荣迎于马首,说:“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这一幕,这一问显然点醒了朱棣。我们的永乐大帝便没有急着登基,而是先跑去他老爹洪武皇帝坟前哭了一场,历数了建文皇帝犯下的“罪行”,然后大笔一挥,这四年不算,把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为了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从而坐实他是继承的洪武皇帝的皇位,跟你建文没有一点关系。凡建文年间贬斥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正因如此,一切有关建文皇帝的记载自然也就不能留存的,能改的改,改不了的就焚毁,总之就是要用一切手段抹除建文这四年存在的证据。既然朱棣这么做了,身为他的后世子孙,他之后的历代明朝皇帝自然也是不能承认建文皇帝的,毕竟你要是认了,那不是承认了建文皇帝的正统性,而打你祖宗朱棣的脸么?题外话:有趣的二代帝王们说到这里,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自秦之后,大一统王朝第二任皇帝继位均有问题,以下列举出来,感兴趣的可以查阅资料探讨一下。1、秦二世胡亥,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逼死扶苏,从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2、汉朝第二任皇帝惠帝刘盈,虽说他的皇位是刘邦传给他的,可刘邦毕竟也多次起了易储之心。3、晋朝第二任皇帝惠帝司马衷,这个就不说了,传说是个傻子。4、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据记载继位也有问题,至少他爹死的不明不白的。5、唐朝第二任皇帝太宗李世民,这个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事变。6、宋朝第二任皇帝太宗赵光义,有个典故叫“烛影斧声”,大家可以去查,大概率是篡权上位。7、元朝第二任皇帝孛儿只斤·铁穆耳,这个还算比较正常,但也经历了争斗。8、明朝第二任皇帝到底算建文帝朱允炆,还是算永乐帝朱棣,这个反正也是够乱。9、清朝第二任皇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时期也经历了一番争斗。
Penny

Penn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