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为何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的是蜀国?

李白曾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为何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的是蜀国?
最新跟帖
残剣_NJ

残剣_NJ

蜀国在古代就是一个和中原联络比较少的西南边陲之地,再加上交通不便,因此在古代天府之国也只是一种美称。关羽失去荆州以后,张飞被部下杀害,刘备一气之下攻打吴国,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而归,最后病死在白帝城。蜀国可以说是当时三国中最弱的国家,跟随刘备的那些中原将领老的老死的死。再加上刘备占了刘璋的地盘,也需要当地的地方豪强的支持,是比较脆弱的。不像魏国对北方的统治那么稳定,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整个北方是一个整体。吴国几代人统治,应该来说魏国和吴国的统治是稳定的。再加上后来诸葛亮五次北伐,大都已失败告终。每次北伐都是损兵折将,动不动就缺粮,由此可见蜀国的实力已经大大损耗了。到了诸葛亮死后,本就实力衰微,有加上刘禅宠幸宦官,文武大臣争权夺利,整个国家本身就处在崩溃的边缘,而北方的司马家,派出两路大军,邓艾和钟会,都是当时的名将,虽说关隘的阻挡是一方面,但是国家守备松弛,老百姓深受战争之苦,破关也不是特别难。几十万军队灭掉蜀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再加上吴国后期也和蜀国只是名义上的联盟,诸葛亮死后,吴蜀连盟也是名存实亡。再加上交通不便,也无法及时救援。所以说一方实力衰减一方实力增强,一增一减,相对比实力悬殊,还有重要一点是,在隋唐之前北方的经济状况是大大强过南方的,更何况是一个闭塞的巴蜀之地。曹操赤壁之战死伤无数,但是过不了多久就能卷土重来,蜀国当年才有多少户口!
华亭盛京

华亭盛京

蜀道难,意思就是蜀地难行。对于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而言,蜀国的蜀地就是易守难攻。不过蜀汉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蜀却是第一个被灭亡的。那蜀道难,为什么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的会是蜀国呢?首先,蜀道虽难,蜀汉虽然易守难攻,但也并非不能攻破,比如刘备也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才取得蜀地的。同时后来的蜀汉政权的统治者,也就是因为蜀道难,才放松了警惕,让敌人有机可乘。当时邓艾和钟会一起进攻蜀汉。而邓艾却偷渡阴平。当时蜀汉就是因为觉得阴平难行,所以在那里放松了戒备,最终导致邓艾偷渡成功,而进入成都,之后刘禅投降,后来姜维又被杀,蜀汉就彻底灭亡了。其次,蜀汉虽然曾经在军事方面是处于主动的地位,但是后来蜀汉却开始衰败。所以后期的蜀汉势力在当时三国之中,也算势弱的。最后,当时的魏国虽然是由司马氏掌权,但在司马氏掌控下的魏国势力还是很强的。而蜀汉势弱,同时蜀汉也地贫民稀、人才凋零。再加上当时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又受到排挤而感到不安,就让本来就势弱的蜀汉内部也出现了混乱。所以蜀国虽然蜀地难行,但三国时期蜀国还是第一个被灭亡的。
安姑娘_Pink

安姑娘_Pink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的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所以蜀国要是注重国力发展,农业发展,以守为攻的话,是不会这么快灭亡的。但是诸葛亮偏偏不这么干,他的理念就是恢复汉室,为了这个理念,先后六次出兵攻打魏国,均以失败而告终,给魏国的人口,经济等都早成了巨大的损失,后来诸葛亮死后,蜀国可所谓人才寥寥,,后备力量不足,给了魏国以可乘之机,后来在谯周的劝说下出城投降,结束了刘备一手建立的大蜀帝国。
earl09220

earl09220

因为蜀国最弱,再加上诸葛亮一直坚持北伐,从客观上看,是变相削弱蜀国的国力。蜀道难,说白了就是地利,但是秦国征服蜀国,只用了四个美女和四个力士(神话),更何况已经拥有巨大优势的魏国呢。
chrestos

chrestos

准确的说:第一个被灭的是魏国,曹氏江山,明存实亡。
摇摆的多利

摇摆的多利

因为那时候他们还不行这首诗呢!
xc_sh

xc_sh

蜀道再难也要有人来守吧,就像武器再好也要人来用,所以战争中最直接的关键因素永远是人。魏灭蜀战争可谓是一波三折,最后灭蜀还是因为蜀汉方面人为问题更多。首先,因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祸乱朝政,准备用自己的党羽阎宇取代大将军姜维,姜维被迫率蜀军主力到西北边境的沓中屯田避祸。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姜维这一走,蜀汉北部屏障的汉中兵力不足,也缺乏有能力的大将坐镇,魏国权臣司马昭乘机以心腹钟会为将,准备攻打蜀汉。姜维得到情报后,上报刘禅要求加强边防,但黄皓却告诉刘禅,自己找巫师占卜过啦,魏军是不会来的,刘禅信以为真,遂不听姜维之言,朝中大臣也都不知道这个消息。刘禅听信鬼巫之言,不增兵汉中,以致酿成大祸(司马昭)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今(邓艾)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钟会)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在汉中的防御部署是坚壁清野,把兵力和粮食都集中到几个坚固的要塞中,机动部队(游军)骚扰敌人粮道,待敌人无粮退军时,将其一举歼灭。但是姜维为了避祸,把机动部队带走了,就使得汉中防御呈现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而且在这个时候,蜀汉出现了用人上的重大失误,魏将钟会率领的十余万大军打不下蜀军坚守的汉城、乐城、黄金等要塞,眼看就要陷入被动局面,但是入蜀咽喉阳平关(阳安关)的副将蒋舒却因私怨主动叛变了,囤积的大量粮草也落入魏军之手,姜维的计划至此破产。阳平关守将傅佥是个忠勇之人,可却给他配了一个不靠谱的副手,导致如此重镇轻易落入敌手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钟会)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但是,西路围攻姜维的魏军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奉命截断姜维后路的雍州刺史诸葛绪中了姜维声东击西之计,让姜维逃出了六万魏军的包围圈。姜维与刘禅派来增援的部队会合后,退守蜀道第一险——剑阁,钟会久攻不下,粮食眼看要吃完了,只得准备撤军。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适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魏将邓艾做出冒险决定,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油关亦是天险,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再险要的关隘,有马邈这种无胆匪类镇守,也如坦途一般(邓艾)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江油关)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即使如此,蜀汉还是有机会的,邓艾孤军深入,后有姜维大军,前有涪城、绵竹、雒城等要隘,如果蜀军能坚守,姜维回师后,前后夹攻,邓艾就完蛋了。但是率禁卫军出战的诸葛瞻不懂打仗,他拒绝了黄崇守险的建议,鲁莽地与邓艾野战。粮食都吃完了的邓艾巴不得呢,魏军以哀兵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先胜后败,终于消灭了成都最后一支军队。此前本来南中守将霍弋打算率兵到成都驻守,刘禅却拒绝了,现在兵临城下,远水不解近渴,刘禅也只得投降。诸葛瞻死前,不知道有没有后悔自己不听黄崇之言到涪县,(诸葛)瞻盘桓未近,(黄)祟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犹豫)未纳。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如果刘禅听姜维的报告,早点派兵增援汉中;如果没有任用蒋舒这种小人;如果马邈不是那么胆小;如果诸葛瞻听了黄崇的建议;如果刘禅准许霍弋率兵到成都增援……太多的如果,太多的也许,只能说,命由人定,祸福自招。
fiona_love_t

fiona_love_t

三国时期,东吴始终不把自己作为独立国家,它奉魏国为宗,也就是图个高度自治。蜀国不同。蜀国这个名字是后人叫的,刘备并不把蜀国称为蜀国,而是称为汉,就是东汉的合理合法延续。蜀国这样做,必然会把自己放在魏国的第一敌人位置。所以,诸葛亮要不断进行北伐,而北伐其实就是应战,是自保。蜀国先被魏(晋)灭,原因就在这里。
丽江老关

丽江老关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