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苏轼的区别?

李白和苏轼的区别?
提到的作品

[作品]将进酒

大周王朝咸德年间,建兴王沈卫兵败于东北茶石河,导致中博六州险些被外敌侵占。其子沈泽川受押入京,沦为人人喊打的余孽。离北王幼子萧驰野闻讯而来,出手狠戾几乎要了沈泽川的命,谁知这看似文弱的沈泽川凶得很,回...

唐酒卿

[作品]战国策

《战国策(修订版)》内容简介:《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也有一些历史史实和人物的记录。其书作者不详,大概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故书中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处。《战国策》一书名称为刘向校定其书时...

刘向

最新跟帖
爱自己,爱生活

爱自己,爱生活

能把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北宋为官为人做学问堪称全能的大儒苏轼比较明白,那怎么也得相当于定价30块钱的《百家讲坛》两本书吧,这样一想,我畏惧了。欣赏一下大家的写作视角和文学水平,收获也是蛮多的。真心佩服那些笔耕不辍,默默无闻的“耕耘者”,能在“悟空问答”有一席之地的耕者一定是乐此不疲的热爱这片土地。
ljq_kk

ljq_kk

李白和苏轼最大的区别是:李白是专才。他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就。他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如果要说哪个诗人的名气最大,太白应该当仁不让了。如今三、四岁的黄牙小儿一张口就能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了。他把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新的高峰。苏轼则是通才。他在诗、词、文、书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令人难已企及的高度。诗歌方面他是“宋诗四家”之首;词他开豪放一代新风,是宋词豪放派领军人物。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与“韩、柳、欧"、并称的“散文四大家"之一。书法上他是“苏、黄、米、蔡”,“书法四大家“之一。像他那样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当时巅峰的通才、奇才。千年不遇。
xiawa夏娃

xiawa夏娃

不请自来说说自己的看法,1李白和苏轼虽然同样仕途不顺但他们走向政坛的渠道不同,李白恃才傲物,虽然积极入世,但却并没有走科举这一路线,也没有像任何高官推荐自己,后经玄宗姐姐玉真公主的介绍,被提拔为“翰林待诏”。苏轼是通过科举一步一步走向政坛的。2、两个人的文风不同,李白的诗很多写梦境,仙境,面对社会的不公多是发泄自己不满之作。而苏轼性格豪放旷达,几经宦海沉浮,悟到人生真谛,逆境时,通脱超然。3、他们的文学特长不同,李白主要擅长五言古诗、古乐府诗。而苏轼我们都知道他是文学全才,诗、词、书、画、散文样样精通。
机器猫_闭关

机器猫_闭关

谢邀哈。 这道题目很大,如认真严谨地作答,估计写个几万字都不能完全说清,索性简而言之,举其荦荦大端吧。 李白与苏轼相似相近之处很多,但又各有特色,他们都代表了所处时代的文化精神。然而,两人又有很大不同。生平与思想方面: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城,几岁时才举族迁居四川江油;苏轼祖籍赵郡,父祖几代人皆生活在四川眉山,苏轼亦出生于斯,苏轼算是土生土长的川人,而李白顶多算是半个四川人了。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成年之后出川入京,行走四方,几乎很少返回蜀地。李白游走四方,主要是学道求仙,游历山川,探幽访胜,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苏轼亦爱漫游,而纯粹的漫游局限于青少年时期的眉山青神一带,时间与空间跨度,皆不如李白大。苏轼游走四方,多以仕宦贬谪之故,平生自笑为口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虽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并能随缘自适,但人生自由相对李白较小。苏轼亦酷爱道术,少年时尝欲出家作道士,后来虽常有山林之念,但基本上在红尘宦海之中。李白的羽化升仙的清梦更为绵长,他曾数度得授道箓,与道士为伍,更长于烧汞炼丹,比苏轼的道教生涯更为深入长久。两人皆为儒道释兼宗,受三教沾溉,同样在行藏之间纠结不已。李白明显偏爱于道家,即便是渴望实现“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儒家济世之梦,但他魂牵梦绕的也是功成身退后的潇洒自在生涯。苏轼受儒释道的影响都非常深刻,对三家的理解,也远比李白深刻,就连不得不惩罚苏轼的宋神宗都忍不住赞叹——(李)白或有轼之才,然无轼之学(识)。相对而言,苏轼从政早年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追求更为强烈。仕途受挫,屡遭贬黜后,他在精神上逐渐偏向于佛道,但奋力当世之志却从未改变。两人都受到纵横家思想影响,文章都曾受益于《战国策》。然而,李白“入戏”更深,沉浸于策士谋臣奇人异士施展拳脚的神奇世界之中,希望自己亦能成为鲁仲连之类的人物。苏轼虽然与父亲弟辙同受《战国策》的熏染,然而,却能跳出其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浮夸和天真。政治方面:李白自负而天真,言大心高,然似缺乏从事政治应有的干练沉稳。苏轼筮仕之初,亦不脱书生意气,但实才可观。加之有欧阳修、张方平等人的爱护和提携,苏轼在政治上远比太白成熟。李白不走寻常路,不愿老实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是希望一步登天,直接进入权力核心,成为君王倚重的股肱之臣。最终由于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等人的运作,得以进入翰林院,成为供奉翰林。惜乎并无实权,亦无职掌,实为唐玄宗的文学弄臣。从现存资料来看,李白“从政期间”,并无善举谏言,只留下了清平调几首而已。当然,并不能因此说李白毫无政治才能,他曾客串翻译人员,协调唐王朝与民族政权的文书往还,颇为善于辞令,有一定的外事文书写作才能。苏轼从政的经历,不如李白传奇。少时与弟弟一起,得到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的老爹苏洵的系统而良好的教育。二十岁那年,与弟弟一起高中进士,后又中制科,在科场上,亦是传奇之人物。中第之后,初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来回京,继而因党争数次出京,整个政治生涯与王安石变法及由此而来的党争紧密相关。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苏轼都尽心尽力,颇具干蛊之才,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受到肯定和嘉奖,他的政治才能和成就,有史可稽。这显然是李白难以相比的。只是苏轼个性耿直,不愿蝇营狗苟,更不愿为进取而放弃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他总是以牛虻式的“批评”者存在。因此,先后被新党和旧党中人排斥打压。然而,苏轼却九死不悔,坚持自身政治主张。文学创作方面:李白以谪仙人的雄姿,狂风不羁的想象力,清晰脱俗的吹牛天赋,是庄子以来最富有想象力和夸张爱好的大手笔。李白更是少有的主观性诗人,他的诗歌中,“我”无所不在,“我本楚狂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屈原之后,李白是第一个如此热衷抒发“我”之内心的诗人。苏轼若与李白易位,他应该不比后者逊色,在想象力、才气胆力方面,他堪与太白匹敌;学识见解,更是超出后者。庄子和屈原之后,个性最为突出,才华最为卓著者的一流大天才之中,苏东坡无疑是最为耀眼一个,也是最为全面的一个!李白所有的,他几乎都有,充沛的感情,凌云的气势,天纵神助的想象……他的文字跳跃性也很大,但比太白的整体感更好。相对而言,苏轼更为复杂些,他也是谪仙人,是静默的居士,是孤傲的幽人,是极富谐趣的智者,是口无遮拦的儿童,是深沉绵密的哲人,是忧生伤逝的儒者,是乐天知命的达者……李白善作诗歌,尤其长于古风歌行,传为其所作数词,亦高古清华。苏轼则诸体皆擅,无所不能,无所不为,是让一切赞美溢美之词黯然逊色的存在!简而言之,李白的魅力在于天真,在于纯粹,在于其喷薄欲出的生命力,那是一种渴望冲破一切束缚的自由冲动!苏轼的魅力在于丰富,在于真率,在于趣味,在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倔强,在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在于无往而不可的通脱达观!李白的存在,告诉人们生命可以真纯,理想到怎样的境界!苏东坡的存在,则为丰富完整的人树立了一个光辉而永恒的典范!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更多文史精彩文章,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旅行宝宝

旅行宝宝

1、一个姓李,一个姓苏;2、一个是唐朝人,一个是宋朝人;3、李白在四川长大,苏东坡在四川出生并长大;4、李白做过翰林供奉,苏东坡做过黄州团练副使;…………太多不同了,写不完
深圳^_^52000^_^

深圳^_^52000^_^

李白史称"诗仙",可以说在诗歌及乐府上才华横溢,为人也是放荡不羁。而苏轼自小在老苏的严苛教导下苦学诗书,打下了扎实的国学基础。年轻时即成名,诗词歌赋文章书法绘画皆成大家。若将李苏二人相比,我倒是赞同宋神宗的评价:宋神宗一次问身边侍臣:"我朝苏轼可和哪位古人一比?"侍臣回答:"可比李白。"宋神宗想了半天,说:"李白有苏轼之才,而无苏轼之学。"
渔人堡小疯子

渔人堡小疯子

李白已是仙,苏轼还是人。李白轻灵飘洒,分分钟上天,苏轼其实还有笨拙劲儿在。李白诗才盛,用横溢的才气承载感情;苏轼巧思多,情思交融,平分秋色。李白美,苏轼真。(当然不是说李白就不真,苏轼就不美。)李白让人惊艳,苏轼让人回味。李白让人拍案,苏轼让人沉默。李白略倾向于“才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而苏轼则“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利益相关:子瞻铁粉。
舞者未眠

舞者未眠

看了以上对李白和苏轼的评论,深有感触,又觉得其言未尽。因此,再深说几句。李白和苏轼是中华文化响当当的人物,就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能脱口而出"床前明月光"及"大江东去"的诗句。他们早已深入人心。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相同而又不相同的地方。现择其要点说一下。李白是浪漫主义充满幻想的诗人,苏轼是现实主义豪放豁达的诗人,且多才艺。他们还都是"仙",一个称"谪仙",一个称"坡仙"。李白离蜀入京,大佬贺知章看到他的文章后,惊为天人,呼为"乃谪仙人也",自此"谪仙"成了他的代称。苏轼文章甲天下,南宋诗人戴复古诗说"长江酹明月,更憶老坡仙。"他已是文人眼中的"仙"了。虽然都是"仙",但又有不同。叶嘉莹教授分析的好:"两人的分别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李白从骨子里带着"仙气",终其一生,都活在亦真亦幻的理想世界里;苏轼是把双脚放在地上,乐观超然地踏着荆棘前行。他们还有一个大不同,苏轼是通过正规科举考试而入仕,李白走的是终南捷径。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20岁的苏轼进京科考,原本应考取第一,主考欧阳修,误认为是弟子曾巩试卷,为避嫌而定为第二名。学霸就是学霸,嘉佑六年(1061)朝廷制科考试(不定期举行,皇帝主持,进士才有资格参加,考取难过中六合彩,北宋以来只考取过一人,成绩是三等下),苏轼笔走龙蛇,迅速搞定。皇帝阅卷后,苏轼考取,成绩三等(一、二等是虛位摆设),其弟苏辙被定为四等(宋史记载,仁宗皇帝兴奋地说"朕今日为子孙选了两个宰相矣"),由此可见,学霸才学非同一般,可以说是绝世而独立。李白是不屑参加科考,仙风道骨之人怎能受别人摆布。没职称何能入仕,立于庙廊?唐朝有终南捷径一说,隐于山林,交游高士,以达帝听。李白早就信道,自号清莲居士。于是,他归隐山林与孔巢父等道士酬唱,后又相交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和吴筠。吴筠曾举进士不第,入山中修道著书,名声大振。唐玄宗也信道,他亲妹子玉真公主就是道士。皇帝还特意为她专修了道观。据说,这位公主和诗佛王维之间还有绯闻,打住,这不是今天的话题。后经吴筠及玉真公主举荐,李白得以面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最畅意激动的时刻。谪仙本有声名,帝王又是青眼有加,李白被封为翰林供奉,成了御用文人。真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李白与苏轼再有不同的是,一个信道,一个信佛,各为居士。最大的相同点,是政治上幼稚,都是书呆子。李白在京三年,只留下十几篇点缀宫廷游乐生活的诗歌,和高力士脱靴的野史故事,未见有政治上的建树。以前济苍生、安社稷的理念都随着酒精飞走了。我想,可能是他的"仙气"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和不屑做个弄臣的缘故。唐玄宗赐金遣还了他。李白又飘忽着,举着酒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了。后来,竟糊涂地参加了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苏轼这个大才子,跟着恩师欧阳修反对王安石变法,成了保守派头面人物。随着元祐党人的失势,乌台诗案的清算,差点掉脑袋的他连遭贬斥。起先在在黄州城东门外,种那50亩荒芜军地,以供吃用,自称"东坡居士"。他这时对佛教理解更深入了一层。其实,儒家的"人世",道家的"忘世",佛家的"出世",他是三家思想交揉于一身,他是外儒内禅之人。后贬到更远的惠州,和偏僻的儋州。他苦中作乐,随遇而安。他写诗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仕途受挫,潜心于学问。苦难是成功的磨刀石,他淡定超脱,坚毅达观,向多方位求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受苦贬谪之地,也是他收获丰盈之地。正如他逝前诗中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多么豁达之人!一般人不能做到的事,他做到了。学霸终成为中华文化史上最闪亮的明星!他的诗书画及文章,斐然绝世;他的"东坡肉"、"东坡汤",流传后世。他和李白一样,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本人的评论是:李白苏轼在,中华放异彩!
阿埠

阿埠

司马光临死一年前,主张割土。唐人与宋人,安能一比?比?
刘小贝

刘小贝

李白,中国人的诗仙!他俊逸洒脱奔放,宫廷太傅,李白爱喝酒,李白很多诗里有酒。李白旷世奇才!李白是诗中牡丹!苏轼,文曲星下凡!虽几次被贬官,与诗词为伴。后人们记不住历史的官员,但人们知道宋朝有个苏轼,而苏轼的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微风的旅行

微风的旅行

谢邀。如果可以的话,这二人的区别可以写一本书,甚至几本书了。只是在问答的氛围中,似乎从学术的角度有点长篇大论了,个人一点非学术见解,和大家共赏。李白的天才,主要体现在创作上,李白的诗是学不来的,因为无迹可寻。不管是各种出其不意的想象,还是信手拈来的创意,不是泛泛之辈能够达到的,也不是单单依靠刻苦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因为由天赋所造成的境界不同。这里不是说他生来就能提笔挥毫,而是他在创作,特别是诗歌方面的创作天赋,别人没有。但是其在生活中,则完全没有了创作中的那份潇洒与自由,反而是处处受制于生活的各种羁绊,主要是功名的屡不得志。而苏轼则似乎恰恰相反,他的创作,甚至是整个宋代文人的创作,尤其是诗歌方面,都是有套路的,少了飘逸和天马行空。却也与生活更加贴近了。或许正是这种“思考人生”的宋代人文环境,使得苏轼相对于李白,对生活中的各种人情世故,特别是官场宦海的沉浮,看得更加透彻,也因此更加豁达而从容。否则在一生中屡次被贬,而且一次比一次偏远、荒凉之地,换个人的话,恐怕早撑不住了,其学生秦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学李白,没有天赋是不行的;学苏轼,没有人生的重重历练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读读他们的作品,体会其中的高妙与人生的道理,同时感受与体悟传统文学无与伦比的魅力,倒是可行的。
hanhanlili

hanhanlili

唐代出了个独一无二的诗人,诗仙李太白;宋代出了个独一无二的文人,苏仙苏东坡。李白,是唐代文坛的骄傲;苏轼,是北宋文坛一哥。虽“文无第一”,但多年来关于两人谁更牛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李白真爱粉抛出了很多李白更牛的理由,他们认为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等作品达到的水准,别说苏轼,放眼几千年文坛,也没有人能达得到。挺苏轼的,自然也有自己的理由,苏轼诗、词、书、画、散文,样样精通,他的成就令后世可望而不可及。在这种种争论中,笔者认为在诗词大会的一期节目中,康震和王立群的一番讨论,是我听过最有见地的,非常中肯。康震讲了这样一段往事:当年宋神宗读了李白的诗作后,很是欣赏,便有意问侍臣:我朝中谁可与李白相比。侍臣回答神宗:“苏轼可与李白比”。神宗则表示:“你说得不完全对,李白有苏轼的才气,但却没有苏轼的学问。”宋神宗这样说,看上去有点儿想为自己北宋争面子的意思,但其实说的是很有道理的,康震老师当场也是认可神宗的这个看法的。接着王立群老师,也表示赞同,而且他还给出了客观的原因:宋代文人普通比唐代文人有学问,因为宋代雕版印刷通行,所以文人们读书量比唐代诗人们大得多。二位老师的说法是非常中肯的。要理解这一点,其实大家比较一下李白和苏轼在同一地点写的两首诗,就能发现两者的不同: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来看看这两首七言绝句,写的都是庐山,李白写的是庐山的瀑布,苏轼诗则是对庐山的总结。从两首诗的特点来看,正如康震和王立群讨论的一样,李白有才情,苏轼有学问。李白的这首诗,论文学价值个人觉得是所有咏庐山诗中最好的一首。前两句就写得出神入化,太阳照在香炉上为何会生紫烟?因为此句中的香炉指的是庐山的香炉峰,以山为炉,以山中的烟气水气雾气在阳光下呈现出的紫烟,为香炉中飘出来的烟,这开篇7个字的格局之大,笔力之雄,非一般诗人所能及。而后两句,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三千尺和落九天,那一挂庐山瀑布的气势和神韵,被抒写得大气磅礴。前一句“挂前川”还是静态之美,这两后句则跃笔而起,由眼前写到银河之上,太白之笔令人叹服。而苏轼的诗作,在语言显然要低调了很多,但他却在936年前就悟出了“当局者迷”的道理。而且他还有本事,将这一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话,为我们呈现出来。这要的不只是才情,更多的是学识,以及运用学识的能力。全诗28个字,写景和写哲思完美融合,李白的诗仅是一首千古名作,而苏轼的诗则是一番哲学和美学的思维方式。李白和苏轼,不能说谁更牛,只有说两人各有特点。苏轼虽学问比李白强,但他对李白是很服气的,他的多首词作中都有李白诗的影子。比如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就有借鉴李白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痕迹。
snaileva

snaileva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