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楚汉争霸历史,项羽垓下失败后有没有一丝后悔没听范增的呢?
郁&蓝
估计最后悔的就是鸿门宴了!那是最接近拿下刘邦,完成一统江山的。可惜连一个范增也不能容忍,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
听了范增的话那就不是项羽了!肯定后悔了,自己做事情太绝,尤其是陈平还有韩信离开。
娟儿
这是一个假设的问题,在四面楚歌声中,我想项羽的内心世界是相当复杂的。从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势力由小变强,联合反秦义军,灭了秦国,项羽也因此傲视群雄。没想到的是在接下来的楚汉之争中,竟然败于刘邦。
项羽是个英雄,项羽能力也非常强。很多人说项羽有勇无谋,其实这个说法不对,项羽一生身经百战,几乎没有败绩。巨鹿之战以少胜多,直接迫使秦将章邯投降,秦名存实亡,破釜沉舟不仅仅是勇气和胆略,还有不同凡人的智谋。说项羽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一点都不为过。
项羽亚父范增是个有奇谋的人,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70岁以前也是个默默无闻的人。项梁起兵,他不顾年迈投奔了项梁。范增对当时的天下形势分析透彻。项梁战死后,范增成为了项羽的第一谋士,在项羽整个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精准的看出了刘邦的野心,设计鸿门宴,想除掉刘邦,可项羽硬是不配合,让刘邦逃走了。
人无完人,刘邦如此,项羽也是如此。在项羽的眼里刘邦就是个小混混,成不了大器。因此他也不想用卑劣的手段除了刘邦,何况当时刘邦还是联军,这样做只能让世人笑话。项羽是英雄,英雄的PK只能在战场。刘邦在与项羽的较量中,始终处于劣势。
刘邦个人综合能力确实有限,正因如此,他做人比较随和,对身边的人也非常友好,遇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的平台,让有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手下人也适得其所,有成就感。项羽则不同,他自己综合能力特强,对手下人的意见采纳得比较少,养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
范增的话,项羽还是很听的,但范增性格耿直,脾气古怪,说话直接,经常让项羽下不了台。这些弱点被陈平熟知,陈平本是项羽的手下,因在项羽手下不得志,投靠了刘邦,刘邦倒是非常欣赏他,让陈平感觉很好。针对项羽的弱点,陈平向刘邦献计,离间了项羽同范增的关系。范增感觉项羽猜忌他,不是耐心的去解释,而是拂袖而去,辞职不干了,刚愎自用的项羽自然任由他去,范增一气之下,病死在回乡的途中。
没有了范增的唠叨,项羽感觉轻松了许多。但在随后的战局中,项羽没有了核心智囊,无法统筹全局。战场上的项羽虽然还是可以把刘邦打得落花流水,但对形势的把控明显不足,以至于楚汉之争时,被刘邦钳制得首尾难顾。
韩信本来也是项羽的手下,在没有投靠刘邦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刘邦大胆起用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从刘邦用人来看,他明显要高于项羽。整个团队的架构也是层次分明,张良运筹帷幄,萧何稳固后方,韩信冲锋陷阵。项羽就没有这样的战略布局。
项羽之所以败于刘邦,不是个人能力不如刘邦,而是团队建设不如刘邦。刘邦集团虽然前期势力比不了项羽集团,但刘邦集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发展规划愿景良好。项羽似乎没有这个想法,只是想灭了秦国,重新回到诸侯割据的时代。
说到这里,我有必要用一个词‘’格局‘’,项羽的心里想到的只是仇恨,秦人亡了楚国,他就把所有的秦人当成仇人,灭秦只是为了报仇,进入咸阳后,大气杀戮,失去了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就明显不同,他在进入咸阳后,接受秦三世子婴的投降,并发布诏告,安抚百姓,善待子婴,赢得了秦人的好感。
秦亡后,项羽自封西楚霸王,他的理想里,并没有秦始皇那样一统江山的规划,其实我们再看看范增的思想,也没有发现他如张良和萧何那样,对于项羽的嗜杀从未阻止。只能说范增只能是个战场的参谋,并不能给项羽远大的宏图。
项羽兵败乌江时,他并没有后悔不听范增的话,而是想到自己的一败涂地,无脸见江东父老。是面子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