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段炳昌先生著世界名人传记丛书《
杜甫》记载,唐天宝三年(公元774年),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当时李白因遭遇谗毁,被唐玄宗“赐金”“诏许还山”,即被排挤,被要求离开长安。李白满怀愤懑,从长安来到洛阳。杜甫写了一首赠李白。和李白见面后,两人决定一道去漫游。他们在梁宋漫游时,诗人高适加入他们的行列。虽然李白、高适才华很高,当时又都诗名远播,年龄也比杜甫大得多(李白大杜甫11岁,高适大杜甫10岁),但他们都很喜欢这位“小朋友”。他们三人都满腹才华,心比天高,又都怀才不遇,镇日出入酒店,痛饮畅谈,还乘着酒兴,四处登高远望。次年,高适去南方,李杜北上。李白到了齐州紫极宫,杜甫拜见了北海太守李邕。秋天,杜甫到了兖州,李白也从任城来到兖州,与杜甫会合。这是李杜的第二次见面,杜甫又写了一首诗赠李白。他们一起痛饮狂歌,寻访隐士,最后杜甫决定去长安,李白则要去南方。李白写了一首诗送给杜甫,记述了两个人一起漫游的生活,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逢。分别后不久,李白在沙丘(今山东临清)又写了一首诗怀念杜甫,说思念之情犹如浩荡的汶水,奔流不息。两人分别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见面,但杜甫一直挂念李白,写了不少诗,李白被流放,杜甫更是忧心忡忡。中国文学史上两大诗人结伴漫游的经历和深厚友谊,成为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杜甫对友谊的忠诚,与他对国家命运、民间疾苦的关切一样,体现出他品质的高贵。他的人生是悲惨的,他的动人的诗篇却让人看到友谊、亲情、善良、忠诚、正直、坚毅、仁爱这些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价值,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