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写很多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杜甫为什么写很多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最新跟帖
leafs
因为杜甫在四川生活过啊。成都都有一个杜甫草堂好么。
诗人创作无非是靠哪写哪。在川蜀不写诸葛亮写阿斗么? 而且诸葛亮确实值得缅怀。
写功绩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写遗憾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不是说杜甫写诸葛亮写的多。而是他在四川生活的久一点,同时在四川生活时处境很不好,又见着诸葛亮这种悲剧,推己及人,所以感触特别多,自然而然写的也特别多。
然而,杜甫在蜀中的作品,我是非常不喜欢的,很刻意,又很低迷,让我算,这段时间杜甫的作品其实是最差的,但是流传最广泛……对于此,我是很无语的。
诗人创作无非是靠哪写哪。在川蜀不写诸葛亮写阿斗么? 而且诸葛亮确实值得缅怀。
写功绩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写遗憾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所以,不是说杜甫写诸葛亮写的多。而是他在四川生活的久一点,同时在四川生活时处境很不好,又见着诸葛亮这种悲剧,推己及人,所以感触特别多,自然而然写的也特别多。
然而,杜甫在蜀中的作品,我是非常不喜欢的,很刻意,又很低迷,让我算,这段时间杜甫的作品其实是最差的,但是流传最广泛……对于此,我是很无语的。
英伦小火柴
杜甫晚年生活在成都,而武侯祠即在成都,对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坊间平民对诸葛亮的景仰,杜甫无疑耳闻目染很多。更重要的是,杜甫的价值观与诸葛亮高度吻合而人生际遇却天壤有别。这两点,足以让诗人有更多的叹喟。应该看到,诸葛亮的才识与人品不仅千百年来为人称颂,成为入世的知识分子的效慕典范,即使在当时他的敌人也都钦慕不已的,这在三国志及世说新语中都能看到。至于近年来易大师中天之流对其抱大部否定的态度,很让我想起他们中的某些人变相为汪精卫平反,妖言频频,不提也罢。
浮里胡荼
唐朝爱国主义大诗人、有“诗圣”美誉的杜甫杜子美,前前后后一共写了至少十几首关于三国蜀国丞相、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有“智圣”“前朝军师”美誉的诸葛亮孔明的诗歌,比如八阵图、诸葛庙、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咏怀古迹五首、古柏行、武侯庙(庙在白帝西郊)、夔州歌十绝句、蜀相、阁夜等。这其中多数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作。 特别是五言绝句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七言律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可以说,杜甫一生中写诸葛亮的诗是最多的,他连写李白的诗都没几首;而且,后世给诸葛亮写诗最多的人,也算是杜甫了。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特别是文学史上,一位诗人纪念过去的一位本民族杰出人物,竟然写了这么多作品,是罕见的,甚至是空前的。这个独特的现象,是值得关注、研究的。杜甫为什么写这么多关于诸葛亮的诗歌,他作为“诗圣”、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为什么这么推崇诸葛亮,竟然用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这么高的评价?原来,杜甫晚年主要是生活在成都市与四川省境内,而诸葛亮是蜀国皇帝刘备的军师(立朝前)与丞相(立朝后)、百官之首、后主刘禅的辅佐大臣(有些像后来的“摄政王”),他一生的主要活动范围也是在成都与四川全省内,他们俩在空间上有很多交集,而诸葛亮又是四川人民都最为推崇、名气最大的历史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巴蜀大地的“保护神”,使得川地得到几百年平安并成为“天府之国”、“鱼米之乡”,他功不可没,杜甫自然就有很多歌颂他的篇章了。杜甫推崇诸葛亮,我觉得具体有三大原因,一是这两位中华民族的伟人,一个“诗圣”一个“智圣”之间的惺惺相惜、非常欣赏,隔着几百年遥相呼应、实现“对话”;二则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完人”之一,他是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其才学、人品、成就都是十全十美的,为了蜀国,为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来,所以要回报刘备,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大公无私光明磊落,值得所有人推崇、敬重;三则诸葛亮一生成就卓著、叱咤风云,干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功成名就、万众拥戴;而杜甫晚年在成都却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兀兀穷年、晚景凄凉,他难免不向往、仰慕诸葛亮的人生。
gaomeng
古往今来,写诗称颂诸葛亮最多最好的诗人,他说第二没人敢第一!自三国以后,一千八百年间,历朝历代的无数诗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称颂诸葛亮的诗篇。其中,诗圣杜甫现存诗集中,至少有二十多首是关于孔明的,堪称诗人感怀诸葛亮之最。下面就挑选最著名的几首和大家共赏。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频烦 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此诗一出,其他写诸葛亮的所有诗篇都甘拜下风,相形见绌。顿时成为丞相赞诗的不二之选,千古传颂,流行程度甚至赶超丞相自己的《出师表》。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诗圣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住过好几年,正是三国时期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靠近夷陵之战的战场。杜甫在诸葛亮八阵图遗址凭吊后,写下这首替诸葛亮无限惋惜的名篇。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圣得有多崇拜丞相啊,孔明仅仅自比管仲乐毅而已,杜甫直接把诸葛亮和伊尹,吕尚相提并论,超越萧何,曹参了。这个评价之高前所未有,已经无与伦比,空前绝后了。古柏行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句,已经淋漓尽致了写出了诸葛亮的遗憾根源,同时杜甫也暗示自己的命运和孔明同病相怜。诸葛庙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杜甫在成都居住的时候,多次去武侯祠感怀诸葛亮。诗中表达了诸葛亮幸遇刘备,君圣臣贤堪称万世楷模的羡慕之情。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写出了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之情,将一生献给蜀汉事业的伟大功业和奋斗精神;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赞叹之情和无法功成身退返故乡的惋惜之情。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夔州歌十绝句(其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诗圣反反复复的告诉世人,诸葛亮一代名相不可忘记啊。
丁丁走天涯
杜甫生活在盛唐转衰的时期,早年为官郁郁不得志,后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作为一个胸怀天下的爱国诗人,入川后当目睹了当年诸葛亮生活等遗迹时不禁睹物思人,所以著名的蜀相诞生了。全诗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杜甫称赞诸葛亮,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百姓流离失所,自己希望能够向诸葛亮一样施展自己的才华,希望能报效国家。所以其他写诸葛亮的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我的孩子气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杜甫是诸葛亮的终极粉丝。诸葛亮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很受后人推崇,更是忠臣的代表,可是最忠还是没有统一天下,还是在天下动荡的时候死去。而诸葛亮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杜甫生活在唐代,亲眼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同时杜甫又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可是他自己本身又不能左右天下。所以杜甫被称为诗圣,和诗仙李白的诗不同,杜甫的诗大多多愁善感,想到当时天下,就会想到他的偶像诸葛亮来,写的诗关于诸葛亮的就多了。
小米的私人角落
杜甫作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关注的是国家命运,社会现状,生民疾苦。这种士大夫精神,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必定对古代大贤推崇备至,仰慕有加。所以在他的诗里充满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赞誉,对后世颇有影响。如"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三顾频烦天下计,一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万古云霄一羽毛…。可见杜甫不但崇拜英雄,也在诗里励志抒情,把自己的气节和志向展现地淋漓尽致。
笨笨sasa的爱の旅
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当时唐朝由盛转衰,战乱频仍,百姓生活痛苦。作为一个心系国家,有社会担当的诗人,内心恐怕曾无数次的呼唤像诸葛亮这样无私心、有能力且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人物出现。所以,我认为杜甫之所以写了那么多有关诸葛亮的诗,一方面是呼唤像诸葛亮这样能解民于倒悬的人物的出现;另一方面也是以诸葛亮为榜样,对自己的为人提出要求。
乖乖的脚脚
这和杜甫个人理想及成长有关,杜甫出身中下级官员家庭从小受浓厚的儒家思想文化影响,诸葛亮恰恰是一个"标杆",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杜甫在政治上一生追求崇拜的偶像,和其在文化上追求崇拜的偶像李白一样。
rua
愚以为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杜甫在诗歌方面有着优良基因和家学渊源,他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奠基人之一,他认为“诗是吾家事”,杜甫家世代奉儒守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所以杜甫毕生苦吟忧国忧民与家族传统分不开。杜甫尤其崇拜他的十三世的祖先——那个“杜预巴山见大旗”,率兵征吴,最后完成三国统一并有着很多文化著作的文武双全的杜预,他人生的抱负并非仅仅成为诗人,他有着很大的政治理想,他要像杜预一样,为国为民立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他当然对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诸葛亮充满敬意,对诸葛亮“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遭际充满同情,同时希望像诸葛亮一样有机会一展胸中抱负和才华。杜甫写有一些诗文,对当局的战略战术提出建议,后来证明他是很有军事眼光的。他还写诗歌颂五位中兴名将,可见他关心时局,并非仅为了自我实现,最重要的是关心国家前途、人民的命运,他对于那些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人充满敬意。在这首诗的结尾,他高喊:“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什么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杜甫的志向,不是通过战争建功立业,而是希望用自己的才干消灭战争!杜甫对历史和战争的认识是非常高远而深刻的,立足人本,系心文明进步,这是多么先锋前卫的思想!到中晚唐,到宋朝,白居易、苏东坡等诗人们才认识到杜甫的伟大,到今天,杜甫仍旧是解读不尽。另外,杜甫并非腐儒,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以五十六岁多病之躯,还能不提缰绳,纵马飞奔,并回忆起当年骑马射箭,万人惊骇的豪壮。在常常三餐不继甚至最后全家五六天粒米未进的穷困人生中,他曾和穷人一道去官仓买陈米,他曾劳动人民一样,在满山积雪的冬天,穿着夏天的短衣,冒着严寒,去山里捡橡实、挖黄独(一种中药)供家人充饥,他还会开荒种地,精耕细作。他到任何一个地方,和那些平民百姓、那些穷人关系亲密融洽,他欢迎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到他堂前打枣,他搬走后还写诗叮咛入住的亲戚不要妨碍这老妇前来打枣。他到手几十亩果园可以转手送给刚结识的朋友。人中龙凤,惺惺相惜,诸葛亮的品质和才干和遭际,让杜甫引为同道,他怎么不热情歌颂同时感慨万端?第二个原因就很明显了,杜甫草堂在成都西郊,武侯祠在成都南郊,与诸葛亮心灵距离那么近的杜甫,这点物理距离,等同于无。杜甫遭遇巨大的灾患与痛苦,他的诗歌,却歌咏的是友谊、亲情、善良、忠诚、正直、坚毅、勇敢、创造、和平、仁爱这些人类精神文明的永恒价值。就像饱尝穷苦之痛却四十亩果园随手送人,用行动而不是用诗句写出“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一样,杜甫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诗句写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他到人世来,不是来追求荣华富贵的,所以他把倒霉的诸葛亮引为同道——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也如诸葛亮那般忠诚,在魏国大兵压境的时候,竟然抱着必死的决心“埋足而战”,死在战场,诸葛亮时年19的孙子诸葛尚也冲入敌阵,英勇献身!这是什么荣华富贵!高傲到几乎目空一切的横眉冷对的鲁迅说:“杜甫好像不是古人,好像还生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还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打开百度学术,你会看到这样的语句:“作为一个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没有第二个像杜甫这样得到后代文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一致的推崇和爱戴的呢?应该说,没有。”是的,杜甫崇拜的先贤,不止于文学家,后代崇拜杜甫的,也不止于文学家。中华民族的圣人,杜甫和诸葛亮,可不是那么好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