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上书屡败屡战的典故是讲的什么?
曾国藩上书屡败屡战的典故是讲的什么?
最新跟帖

silviashe
谢邀曾国藩上书屡败屡战的典故其实是有很多版本的,比较通行的版本是:曾国藩将幕僚草拟的奏折中“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虽然只是调整了用字顺序,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慈禧看到以后,本来准备责罚的,念及败军犹战,勇气可嘉,反而降旨嘉奖。这个故事体现了曾国藩将慈禧的心思揣摩的非常透彻,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曾国藩权谋老道。

少峰
看了诸位的美评,我深受其教,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信心还要不怕失败。

筱兔ginny
谢谢小秘邀答。这个典故至少有两种版本。其一,说的是曾国藩手下李元度。此人不知兵,曾国藩令其将兵作战,屡战屡败(国藩识人的本事呢)他大怒(分明是为自己不识人找个背锅的)。然后拟奏文劾之,有“屡战屡败”语。曾的秘书为李说情,倒为“屡败屡战”,意便大异。元度得免罪。版本可信度不高噢。版本二,清朝末年,闹长毛。曾国藩奉旨办团练围剿。起初,兵将不协调,多次打败仗。鄱阳湖一战,曾国藩差点跳湖。他感觉愧对皇上跟手下,上折请罪。里面有“屡战屡败”的话。秘书看后说,不如改成“屡败屡战”。这么一改,顺序大变,语意语气结果也完全不同。不论典故出自何处,所要说的都是一个内容:汉语言有趣儿有魅力,有让人即刻升天之能,也有瞬间落人地狱本领。文字游戏能不能取得好结果,关键在怎么运用。再说一个类似的故事。康熙年间,孝庄太后召见平南王尚可喜。为表示对其重视,赐给尚母一件锦袍。尚可喜是小妾生,从小是大太太养大。一个育,一个养,对于太后的恩典,两个老太太都想得到。没办法,争来争去,尚可喜哪个妈都不想得罪,就想把锦袍退回去。于是尚可喜就给太后上了个折子,解释为什么退回太后的赏赐,里面有“生母养母争执不下”的言语。这时候,一个秘书看到说,王爷啊,不如把“争执不下”改成“相让不迭”。折子上去以后,孝庄太后一看就明白怎么回事,于是又做了一件锦袍,两个母亲一人一件。这就是汉语言的魅力吧,本来一件不好的事,换个角度用词,立意高低立即就变得不一样了。多说一句,汉语必须跟语境相联系,太多的假话就是因为没有前后语境,导致人们误解。比如,孔子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我们可以把这些情况理解为汉语的博大精深,同样也可以解释为汉语的不确定,所以历史上才多了,分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雄。

Ma-Le-UJ
简单:两人下象棋,三盘两胜,输方对赢方说,“第一盘你不输,我不赢,第二盘我不赢你不输,第三盘:平棋。

缪斯主妇走天下
在有关曾国藩的各种故事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屡败屡战了。据说,文正公与太平军交战,却总是被杀得屁滚尿流。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曾国藩也面临着如何向皇帝汇报的问题。因此,奏折中便出现了“屡战屡败”的字样。这样的奏折送上去,能不被皇帝骂成狗吗?于是,一个聪明的幕僚提出建议,把“屡战屡败”改成了“屡败屡战”。虽然只是把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内里的含义却大不相同。皇帝一见之下,不由得体察了曾国藩虽然失败却依旧致力“剿匪”的辛苦与坚韧不拔,不但不惩罚,还安慰了他。“屡败”,是能力问题,而“屡战”则是态度问题。在更有本事与更忠诚的部下之间,领导们显然更喜欢后者。然而,这个故事据湘军史专家考证,并不见于《曾国藩全集》中的任何奏报。由此推理,当是后人附会。其实,但凡对晚清官场的历史有一点了解,就会明白“屡败屡战”只不过是一个民间段子。首先,“屡败屡战”的背景必须是咸丰皇帝很闲。虽然当时的清廷内忧外患,每天的奏报像雪片一样从全国的四面八方飞来,他还是会像中学生作阅读理解一样,细细揣摩曾国藩奏折中的含义,并推敲出两个字如果颠倒位置。会有什么不同?其次,如果屡战屡败,那还是湘军吗?要知道,湘军可是最终平定太平天国的部队,战斗力在咸同期间绝对是国内一流的。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屡战屡败?具体分析一下好了,众所周知,曾国藩最窘迫的时光莫过于两次跳水。第一次是在湖南靖港,那也是他初出茅庐,与太平军的第一战。当时,他所带的部队被敌人杀得大败而逃。曾国藩为了力挽狂澜,插大旗提宝剑拦住部下,高喊“过旗者斩”。谁知,逃跑的湘军也很聪明,他们绕过凶巴巴的领导,继续逃走了。羞愧难当的曾国藩来到靖港对岸的铜官渚,跳进了初夏的湘江。曾国藩的确在靖港败了,然而,与此同时,他手下的另一支湘军在湘潭取得了巨大胜利。之后,便是湘军一路高奏凯歌,太平军退出了湖南。随后,湘军杀出湖南,沿长江东进,立马开启了“屡胜率战”模式,克岳州、克武昌,半壁山大战,更杀得太平军大败。这样的曾国藩,怎么能称之为“屡败屡战?”不过,曾国藩胜利的神话很快就要被打破了。半壁山大战后,湘军水陆大军开到了九江湖口一带,他们在这里遭遇石达开指挥的太平军,吃了败仗。九江湖口之战,又称为湖口大捷,这次战役,不但在太平天国历史,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次转败为胜的著名战役。湖口大捷之前,是湘军步步紧逼,太平军节节后退,千里之遥湘军势如破竹。当时,驻扎的天京城外,身为江南大营统帅的向荣已经准备和曾侍郎的水军胜利会师,然后联手攻打长毛的大本营了。然而,正是湖口大捷让太平天国彻底翻盘,也使曾国藩势必不能前往天京,去赴向荣的约会了。曾国藩第二次跳水,不,应该确切地说,是跳水未遂一事发生在湖口。那是一个深夜,太平军名将罗大纲夜袭敌营,一把火烧得敌人屁滚尿流。曾国藩的座船被夺,多年保存的文稿图书连同咸丰皇帝刚刚赏赐下来的黄马褂同时丢失。慌乱中,他又打算跳水了。这次,可是数九寒冬,比不得上次的初夏,跳进去,不淹死也冻死了。然而,在众目睽睽下高呼着去死,一般来说是做不到的。左右随从拉住文正公,他连靴子边都没有沾上一滴水。那么,从这时起,曾国藩开始“屡败屡战”之旅了吗?怎么可能?湖口大捷太平军的确令湘军损兵折将,但一来太平军并未吃掉湘军,二来太平军根本没有能力把湘军从九江赶走。直到湖口大捷结束后很久,湘军和太平军依旧在九江湖口一带相持。平心而论,只能说是一个不败不胜的局面。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了,那湖口大捷怎么能说是转败为胜的经典战役呢?答案是湖口大捷的胜利在战场之外。正在曾国藩与太平军相持在九江湖口之际,另外一支太平军自安徽杀出,奇袭了湖北,并迅速夺回了武昌。湖口,就好比一个小小的支点,撬起了整个太平天国的国运。所以从一隅来说,九江湖口的战局是僵持,但从全局来说,这就是一场大捷。那么,曾国藩要对清军全局的失败负责吗?答案是否!我们都知道,湘军在之前占领武昌后,咸丰为了奖赏曾国藩的战功,曾经命他署理湖北巡抚,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收回了任命。所以说,湖北是不归曾国藩管的,他只是九江湖口局部战场的负责人。咸丰要追究责任,有湖广总督杨霈和新任湖北巡抚陶恩培在前面顶着呢!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决定了曾国藩绝不可能在奏报中用“屡败屡战”形容自己。那还用问吗?无论是湘军淮军还是绿营,都是讳败为胜的。天高皇帝远,打了败仗还能文过饰非吹成大捷,更别说与敌人交战有胜有败了?除非,失败太大了,无可掩饰,但即便这样,曾国藩的一支妙笔生花,都能尽量减轻皇帝阅读时的不愉快感。他会以退为进,先向皇帝承认错误,还会把胜利和失败掺和在一起上报。我们看一看曾国藩在湖口跳水未遂后写下的这个奏报题目:水师三胜两挫外江老营被袭文案全失自请严处折,真可谓把官场文字游戏的滑头运用到极致了。所以说“屡战屡败”就是个抖机灵的段子,大家听听也就算了。

skynorman
就是耍了个嘴皮子,每次都打输了不好意思说屡战屡败,于是换了个说法。就类似于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段子,不能边祈祷边抽烟,却可以边抽烟边祈祷。当然那时候也就剩下湘军可以用了,皇帝知道没打赢,还是没办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寄望于曾国藩,所以也只能鼓励他不要怕,朝廷还是相信你可以的,仗你还要好好打。

北京豪客
应邀答题:曾国藩初建湘軍,与太平軍作战,胜少败多,甚至大败,曾国藩欲投江自殺,被众人劝住。曾国藩给朝庭的奏折中叙述与长毛作战败绩为屡战屡败。而幕僚李鸿章将曾国藩奏折中"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这一改,含义就截然相反。屡战屡败是庸帅在指揮作战;而屡败屡战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拍挫折,继续战斗,直到胜利为止。慈禧太后阅了奏折后为之动容,没有降罪于他。

蝴蝶雨花
屡败屡战反映了曾国藩意志坚定,不畏生死,虽不能屡战屡胜,但只要活着就不会当逃兵,即使屡败屡战,也要战斗到底!

gitana
屡战屡败是消极的!屡败屡战是积极的!如果你是帝王,你会容易接受哪一种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