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有什么历史典故?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有什么历史典故?
最新跟帖

Shark_D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的是江郎这个人的文才没有了,实际上是比喻一个人的才思减退。那这个成语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他的主人公是谁呢?江郎才尽这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江淹是南朝著名的辞赋大家,他与鲍照并称,将南朝的辞赋推向了一个高峰。江淹的代表作恨赋和别赋可以说被称为了千古奇文。江淹呢这个人从小就聪明好学,虽然他家里穷,但是他的母亲从来不会吝啬给他买书读。所以江淹六岁就能写诗,才学也一天天地增多,他成了大家眼里的神童。江淹的才学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他20岁的时候就步入了仕途。当时正是刘宋末年,他担任了建平王刘景素的秘书。可是刚上班没多久,江淹就被人诬告贪污受贿,结果被关入了大牢。可是江淹很是不平,他就在狱中写了长长的信为自己申冤。在那封信中,他的情感就像滔滔江水奔涌而出,写的是酣畅淋漓。刘景素看到他的信后是心潮澎湃,被江淹的文采和真诚给打动了,于是就把江淹给放了出来。可是好景不长,刘景素当时和几个人密谋,想废掉后废帝刘昱。而江淹又连续写了十五首诗送给刘景素,在诗中他含沙射影地劝刘景素赶紧收手。可是没想到因为这个,刘景素不仅不听他的,而且还把他给降了职。后来刘景素起兵谋反,兵败身亡。而江淹也一直徘徊在底层做公务员,他看不到升迁的路,所以也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他的代表作,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写的,也可谓是他的创作高峰,那文采是杠杠的。要说江淹也是幸运的,后来萧道成掌握了大权。他早就听说了江淹是个大才子,所以他就把江淹调到了建康。并且授予他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可以说江淹这次可是大受重用了,从此江淹便平步青云,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也许这正是江淹想要的人生,可是中年以后的江淹虽然官运亨通,但是官运的高峰却是他创作上的低潮。每天他开始忙于各种政务,慢慢地也就疏于学习。他不再读书、写字、作诗、写文章了。直到有一天,太后要过生日了,有人请江淹给太后写个祝寿词。江淹很痛快地答应了,可是当他拿起笔时,却发现那个曾经妙笔生花的自己,怎么也写不出好句子来。他思索了半天,却迟迟下不了笔。而求祝词的人也一直在等着,他看到江淹半天也动不了笔,也忍不住地摇头叹息。没想到曾经的大才子,现在就连最简单的祝寿词都写不出来了。而这时的江淹也真是窘迫极了,他不知道自己对文章竟然生疏到了这种地步。也就是这个事,后来人们陆续都知道江淹写不出好文章了,所以也就有了“江郎才尽”的说法了。其实要说“江郎才尽”还真有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传说江淹有一次在睡梦中,梦见了一个自称是郭璞的人。他对自己说,“我有一只五彩笔留在你这多年了,现在就请你把它还给我吧。”江淹二话没说,就真从怀里掏出来了一支五彩笔,把它还给了郭璞。有人说,就是因为江淹拥有了这支五彩笔,所以他在写文章时才会有数不尽的才思的。而现在这支五彩笔还了回去,就代表把江淹的好才情也还了回去,所以江淹就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了。这也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了。其实江郎才尽并不是说江淹的才学没有了,而只是表示江淹后来忙于政务,没有功夫去读书学习,才造成了他才学大不如以前。这个典故其实也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的一些人。在现在,有这么一些人,每天忙着工作,忙着加班,忙得都没有时间让自己成长。虽然看似人生忙的很充实,实际上他们已经停止了学习和成长。其实学习和成长这件事,一定要贯穿着整个人生的,不能因为忙而放弃了让自己学习充电。虽然现在看似自己很强大,但是如果学习和成长停滞了,很快也就会被别人所淘汰。所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记给自己充电,只有学习才会让自己一直走在前方而不被淘汰。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mayunpeng
江淹文章过千斗,何如木器不安舒。才高竖敌重,别赋"恨”仁早;仕途三朝元老!励精图治,终因才尽而生"恨",尽其饮酒而消魂。

____杨小拉
江郎才尽这个成语的表面意思的是江郎这个人的文才没有了,实际上是比喻一个人的才思减退。那这个成语有什么样的历史典故呢?他的主人公是谁呢?江郎才尽这个历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江淹是南朝著名的辞赋大家,他与鲍照并称,将南朝的辞赋推向了一个高峰。江淹的代表作恨赋和别赋可以说被称为了千古奇文。江淹呢这个人从小就博学多闻、聪明好学,六岁就能写诗,他成了大家眼里的神童。他被刘宋的非常有才气的国子博士檀超所赏识,经常将江淹引为上席,并且还把他推荐给了建平王刘景素。建平王刘景素也是很欣赏江淹的才华就让江淹出任自己的秘书。在这期间,江淹跟着刘景素走南闯北,写了不少的诗歌,两个人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可是好景不长,后废帝刘昱即位。刘昱这个人,能耐不大,坏事倒是做了不少,整的朝廷上下是一片混乱。所以刘景素就和几个人密谋想废掉刘昱。要说废帝这可不是容易的事,稍有差池就是死无葬身之地啊。所以江淹就劝刘景素不要轻举妄动,但是权力这个东西太诱人了,刘景素哪能听江淹的呢。在这个时候,江淹心想直谏不行,我就写诗。于是他写了十五首效阮公诗送给刘景素,诗里面有“富贵如浮云,金玉不为宝”,“徒羡草木利,不爱金碧屋”,“宁知霜雪后,独见松竹心”等诗句,在诗中他含沙射影地劝刘景素赶紧收手。可是没想到因为这个,刘景素不仅不听他的,而且还把他给降了职,最后只当了一个小县令。后来刘景素起兵谋反,兵败身亡。而江淹也一直徘徊在底层做公务员,他看不到升迁的路,所以也一直郁郁不得志。但是个人不幸,诗家幸。所以在这个时期可谓是他的创作高峰,见到好山好水,他写文赤亭渚、迁阳亭等,在他惆怅时他写了去故乡赋等,可以说这些文章的文采是杠杠的。要说江淹也是幸运的,后来萧道成掌握了大权。他早就听说了江淹是个大才子,所以他就把江淹调到了建康,并且授予他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可以说江淹这次可是大受重用了,从此江淹便平步青云,开始了他开挂的人生。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江淹的公务开始繁忙了,很少再写闲散的寄情散文了。他所出产的几乎全是公文,这公文倒是写的越快越好。后来江淹因为经常为萧道成出谋划策,越来越得到了萧道成的赏识。江淹也就开始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了起来,而且是越来越顺。他的官位又升至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也许这正是江淹想要的人生,可是就在这以后,江淹虽然官运亨通,但是官运的高峰却是他创作上的低潮。每天他开始忙于各种政务,也陷于这种政务中不能自拨。慢慢地他也就疏于学习了,他不再读书、写字、作诗、写文章了,只是醉心于他的公务之中。这个时候,江淹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的好了,而且还退步不小。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苦涩,内容平淡的没有一句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江淹有一次在睡梦中,梦见了一个自称是郭璞的人。郭璞可是两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对江淹说,“我有一只五彩笔留在你这多年了,现在就请你把它还给我吧。”江淹从怀里果真掏出来了一支五彩笔,并把它还给了郭璞。有人说,就是因为江淹拥有了郭璞的这支五彩笔,是郭璞把自己的才情过继给了江淹。所以江淹在写文章时才会有数不尽的才思的。而现在这支五彩笔还了回去,就代表把江淹的好才情也还了回去,所以江淹就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来了。这也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了。其实江郎才尽并不是说江淹的才学没有了,而只是表示江淹后来忙于政务,没有功夫去读书学习,才造成了他才学大不如以前。这个典故其实也很好地反映了现代的一些人。在现在,有这么一些人,每天忙着工作,忙着加班,忙得都没有时间让自己成长。虽然看似人生忙的很充实,实际上他们已经停止了学习和成长。其实学习和成长这件事,一定要贯穿着整个人生的,不能因为忙而放弃了让自己学习充电。虽然现在看似自己很强大,但是如果学习和成长停滞了,很快也就会被别人所淘汰。所以,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要忘记给自己充电,只有学习才会让自己一直走在前方而不被淘汰。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Icy_waters
简而言之。“江郎才尽”出自南朝梁人江淹故事。淹字文通,做官累至紫光禄大夫。其少时聪睿过人,多有文名。写诗作赋,才思绝妙;文句瑰丽,尤以文赋著称。世人称之为“江郎”。然而老来才思微退,词意乏味,诗文平庸而无佳句。时人謂之“才尽”。史上另有传言:说江淹老年时,曾梦一自称“郭璞”之人,对他说:我有一枝笔在您处多年,希望见还。‘’淹乃怀中得五彩笔一以投之,而后其诗文绝无美句,时人謂之才尽矣!‘’总之,“江郎才尽”为后人引为一成语。

asdxx1023
周公解梦里:江淹得笔聪,应是这个典故吧。

秘密花园
别赋......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当时就被江淹才华倾倒........

纯属巧合
“江郎才尽”是一句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历史人物江淹的传说,当然这个江淹肯定曾经是一个大才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把有文学灵感的读书人的“才”称之为“才气,文采”,而把在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方面有管理灵感的读书人的“才”称之为“才能”,在中国的文人眼里,“才气”才能算作是“才”,其他的只能算作“能”。江淹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按照中国传统的认识,江淹算是一个天才,少时聪慧,六岁就会作诗,尤其是作赋一绝,他写的别赋堪称赋中之珍品。年轻的时候,江淹的才能和才气在文学方面(诗词歌赋)表现的非常突出,“江郎之才”让当时的文人们非常的羡慕和敬仰,但是江淹到了晚年,似乎在“诗词歌赋”方面既没有了灵气更没有了才气,再也写不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才子之作”或“才子之句”。于是人们感慨:江郎的才气耗尽了,他已经是“泯然众人矣”。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也是对江郎才尽这句成语的解释。其实,如果把视野再放开一点,我们会发现“江郎才尽”其实还是有更深的意义和故事。首先,江郎才尽是一个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成语,表示一个人如果过分的陶醉或者满足于自己的“天赋”的话,那么这个“天赋”总有一天会被“耗尽”。所以,“江郎才尽”是指那些曾经是“天赋异禀”但过分依赖天赋的那些“才子”们所言。也就是说,先有才,才有资格“才尽”。其次,对于江淹来讲,晚年作不出好诗好赋,未必就是真的“才尽”,只不过晚年的江淹,他的心思和精力已经不在“诗词歌赋”方面了,而是全心全意的去琢磨如果“当大官,当好官”上了。在另外一个领域,江郎之才未必就“才尽”了。所以,当我们感慨某个人物“江郎才尽”的时候,不要武断的认为在别人眼里“才尽”的那个“江郎”就真的“一无是处”——可以惋惜,但绝不要……蔑视和笑话。最后讲一个小故事,也是给真实的故事,也许文不对题,但核心的意思是一样的。我有一个朋友,在国画方面“天赋异禀”,领悟技巧的能力和领悟意境的悟性都是领我等绝望,在我眼里那就是一个“天才”。但是这个天才没能在国画方面有所建树,但他的学习也很有悟性,高中的时候一门心思想当画家的他没考上美院的他却考上了武汉大学。我和他殊途同归都当上了教师,在同一座城市当教书先生,我们依然是画友,他仍然是我心中的那个“天才”。这位“天才”创作了一个“中国诗词歌赋意境系列”的国画,人物山水历史故事全有,我看了简直就是绝望的羡慕——我们的水平还在琢磨梅兰竹菊的意境呢!于是,我们一帮人决定帮助这位天才办一个“专题画展”。我们觉得不能埋没了这个很有可能成为“国画大师”的天才。画展果然很成功,最大的成功,是参展的作品居然有百分之八十被人买走了,在八十年代末,一万三千多元的收入真的是太惊人。我的这位哥们很激动,他决定要到北京去办展览,为了创作,也为了挣钱办展览,他和他的妻子全部“停薪留职”,他画画,他妻子则租了一个铺面卖时装。退出了我们这个“业余圈子”的朋友,我再一次遇到,已经是四年之后的一九九三年,这位我心目中的“艺术大师”已经变得连眼神里都没有了“艺术气息”,整个变成了一个“商人”,应该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大家在一起吃饭,我问我的这位朋友:你还画画吗?到北京办画展了吗?这位朋友拿着酒杯看着我,非常真诚的告诉我:哥们,你知道吗?我现在只要拿起画笔,眼前全是人民币,大概除了画人民币还行……喝酒!我至今无语。其实这是觉得多数才子们最后变得“江郎才尽”的根本原因——面对诱惑,有多少人会一辈子“心无旁骛”呢?

L_9是599的9
江郎才尽,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江郎的文才没了。比喻才思减退。

tidusqi
“江郎才尽“是个成语,成语大多有来历,有典故。江郎才尽就有典故。江郎是指南朝时的一文学辞赋大家:江淹。江淹年青时才思敏捷,很是聪明,写的诗文很受当时文人的重视,恨赋别赋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能背诵,所以大家都称他“江郎”。后来出仕为官,政务繁杂,看书,思考,作文都少了,见他年老时写的诗文赋大不如年轻时写的好,当时人就都说他“才尽”了枯竭了。后来就约以成俗,以“江郎才尽”比喻人的文思才气减退。过去有考试,以考试形式选拔人材。现在也离不开考试,中考,高考,研考,博考,各种证照专业资格考,真是层层考而不穷。不考又量不出人的知识技能。考是必须的,但考试成债好的人,就不一定什么都好,当时好,后来未必一定好。过去的状元探花是如此,今时的高考冠军状元也如此,有人做过调查,昔日的状元,后来大多也变得平平很普通,很有“江郎才尽”之味。为人在世,学习应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就要活到老。学无止境,学海无涯苦作舟,然而,有些人学到了一些知识,就自我满足了,停止了学习,或因工作生活的影响,疏于学习了,变得才思退步有尽竭不够用了。为人做事处世,是不可骄傲自满,停滞不前的,不可不学习,不求进步的,更不应给人有“江郎才尽”之看法,那就要让自己不断学习,及时“充电”,保证能与时俱进,老当益壮,不减当年才是。

第一步三山五岳
江淹别賦,郎群鹤立。才可饮恨,尽能销魂。

帅气小圆子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江淹,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江淹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虽家境贫穷,但很好学。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宋泰始四年(468年),被任命为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齐建元(479年)初,改任骠骑豫章王记室,兼东武县令,参与草拟诏书册令,并撰写国史。延兴(494年)初,为御史中丞,先后弹劾中书令谢朏等人。中兴元年(501年),迁任吏部尚书。梁天监元年(502年),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为临沮县开国伯。不久又改封为醴陵侯。擅长赋,有别赋恨赋,其中别赋最出名,开头两句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奠定了他在当时文学界的地位。随着名声在外,官也越来越大,第一没时间写;第二,基本上所有的官府文书都由他起草,而当时的文书都是骈文文体,虽然有他润笔,但毕竟没有文学性。两相比较之下,人们都认为别赋耗尽了他的才思,所以说他“江郎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