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期的明朝,为什么与日本的军事差距那么大?
老树昏鸦
题主怎么不问问,清日之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为什么失败了呢?问问日本崛起侵华与此战在关系吗?
kakareika
照这个说法,阿富汗比美国能打,这么多年了塔利班还好好的!
鼓励
这个命题本身不能成立!万历朝与丰臣氏日本的二次朝战争!明军主力以辽东李成梁部为主力及部分水军,而日军几乎是精锐尽出!从实际战斗成果而言也不支持明军战力不如日军的结论!但从单兵素质而言,明军步兵的战力确实不如日本足轻,也即步兵!
天边
这个问题还真是为了黑而黑的。
抗倭援朝时期的大明帝国,虽然军事实力和当时的西班牙王国、英吉利王国、奥斯曼王朝和法兰西王国相比要弱不少,但是它仍然是实打实的东亚第一强国,可以说1590s的大明帝国是东亚乃至东南亚任何一个势力都无法撼动的存在。
1590s的明帝国,尚有隆庆军改时的影子,十几年留下的底子,让明帝国在东亚可以不惧怕任何一个势力。
可以说万历援朝战争中,明帝国并没有动用全国之力,和同时期的播州之役相比,明朝动用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少不少。
在第一次援朝战争中,明军只出动了四万人,轻重包括辽东的家丁武装和蓟镇的浙兵,这些都是明帝国的头号精锐,而在此次战斗中,明军还动用了数量庞大的骑兵和战车、火炮,相比于先进武器只有火绳枪的日本,单凭火力一项,日本就吃了大亏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平壤之战,明军攻城的力度非常迅猛,虽然和欧洲国家比起来还比较逊色,但是这样的攻城力度可以说是日本人不曾见过的。
纵然是第一次援朝战争中的僵局,也是明朝以4000兵力同日军20000兵力抗衡,最后双方平手,各自退军而去,明军的损失不足1000,而日军则是损失了5000余人,这样的战损比,足以说明明军骑兵的强悍。
第二次援朝战争中,明军起初兵力严重不足,只有分散在朝鲜各地的4万人,后续作战时,又陆陆续续的调来了几万人,到1598年的时候,明军在朝总人数达到了近10万。之所以后续陷入僵局,一方面是日本退守沿海城市,可以源源不断的从海路获取物资,同时大量的兵力压缩在少数城内,就造成了日本局部优势的情况,所以到后来明军只能增兵,不然基本上啃不下来这些负隅顽抗的硬骨头。
但是观看总的战斗情况,日军开始便动员几乎全国之力(除了关东的德川家等人),而明军则是陆陆续续的增兵,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兵力劣势,却依然在大部分时间都能对日本进行军事压制,则足以说明明朝比日本强的多。虽然经历了战国时代日本的军事水准有所提高,但还是和明朝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birchtree
首先,题主的提问有错误。
日本当时入侵部队多达十四万多,水陆并列,很快就攻陷朝鲜全境,另外还有十万左右预备队,而大明朝当时前期出动约四万,后期增补约七万。
首先从兵力上来看似乎明朝是劣势,但是我们,看军事实力不能只看人数,不看装备情况。日本当时的背景是丰成秀吉刚统一各部,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所以通过对外战争转移矛盾,日本当时还处于战国末期,各国所谓的战争基本上就是城市间的战争,这几十万人基本上相当于民兵,战斗力不强。而当时明朝则是真正正规军,职业化军人,每年朝廷都得大量的军费供给。这就和战国时期魏国五万魏武卒吊打秦国五十万的原理一样,正规军面对一群民兵和补给人员混杂的队伍优势巨大。
看完人数再来看武器装备,日本当时的社会情况决定了其武器装备不可能多先进,虽然装备有火器,但数量和质量都不如明朝,而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本来明军就是骑兵占优势,又有活力压制,日军基本毫无胜算。
最后我们看为什么明朝作为当时的泱泱大国,只派了如此少的兵力。首先是朝鲜错误判断日本兵力,导致明朝轻敌,没想到日本倾国之力打过来,所以主动派兵少。其实明朝当时活动动员的兵力能达几十万之众,但是由于道路遥远,高山大江的阻碍导致补给困难,朝鲜当时又农业破产,不提供补给,日本作为入侵者,一路烧杀抢掠,补给压力小,就和明朝后期农民军屡战屡败,缺越大越多的道理一样,正规军防守者这方面不能和流氓一样。
最后总结,日本当时确实比较强大,但是明朝却还未衰弱,起码当时还是东亚绝对的霸主
LoveEnjoyFightin
这个问题就是用来反驳的。
先说南面,经过嘉靖朝到隆庆朝再到万历朝,为患几十年的倭寇已基本被剿清,东南沿海恢复了太平,戚继光甚至被调到北边训练蓟镇的士兵抵御蒙古去了,也就是说倭患已平。
当然倭寇只是日本的亡命之徒并不是正规军,但自从戚家军崛起后,在与倭寇作战中伤亡比是30比1,这应该能说明一点问题。
倭寇说服力不够,没关系,还有正规军。
万历二十年到二十七年的平倭援朝战争,是明、日两国精锐部队的一场大战,关乎到国运,看看结果如何。
战争前后共有两次,挑几场大的战役说一说。
两军初次交战,明军先入朝的祖承训部队在平壤遭到日军伏击,损失几百人撤退,没错,是败了。
随后李如松统帅4万明军入朝,这时朝鲜半岛的日军数量是14万。
平壤之战,李如松将日本战国名将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打得不成编制,伤亡万余人。
碧蹄馆之战,明军前锋5500余人遭到十倍日军的包围,李如松本人也被围,结果明军伤亡1000余人后全身而退,日军的损失达到2000左右,甚至超过明军,绝对优势兵力下取得如此战果,一众大名面上无光,从此无心恋战,只想议和。
两年后,第二次战争开始。
这场战争,日军投入兵力更多,达到16万人,明军呢,比第一次更少,只有3万多人。
人少的情况下,明军采取守势,等待援军到来。两军第一场战斗是南原之战。明军将领杨元手下只有3000人,围城的日军达到56000多人,明军坚守了3天,在外无援兵,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南原最终陷落,但也给日军造成了惨重伤亡,恼羞成怒的日军愤而屠城报复。
随后是稷山之战,日军名将黑田孝高、黑田长政在与数量相近的明军战斗中败下阵来,如果不是援兵随后赶到,恐怕要全军覆没。
明军入朝援军到达后,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客观来说,反攻打得不好,蔚山之战、三路之战,都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由于各种意外导致功败垂成,但也打得日军胆寒,进一步将日军压缩到沿海地区,各位战国名将先后三次写信给丰臣秀吉,请求退兵或再次收缩防守,最后得到了丰臣秀吉的同意。
还没等明军再次发动进攻,丰臣秀吉及时的死掉了,日军再也无心恋战,一心只想回国,明军乘势追击,在最后阶段歼灭了不少日军,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被困在海边,差点回不了国。
水战同样如此,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等明、朝水军将领基本控制了制海权,鸣梁海战、露梁海战都是著名战役,韩国还拍成了电影。
1599年5月,明军班师回朝,万历皇帝非常难得地升座午门,接受都督邢玠等献上的日本俘虏61人,都“付所司正法”,枭首示众。次月,万历颁平了著名的平倭诏,其中有一句:
“我国家仁恩浩荡,恭顺者无困不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足以说明问题。
万历时期的明军,在单兵火器上确实逊色于日军,日军的铁炮射程远、精度高,明军的火铳和三眼铳已经落后,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不管是装备还是作战能力都是完胜日军,此战过后,日本三百年不敢进入朝鲜,更不敢侵犯中国,直到清朝的衰弱。
所以,这就是万历时期日本与明朝的军事差距。
Steven_Koh
明朝同时在镇压杨应龙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