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七言绝句是什么时候有的?有怎样的历史?
野兔hare
七言古诗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楚辞》之外,已有七言句式,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林、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从梁至隋代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一、绝句是在唐朝时代逐渐产生并定型的诗体;先有律诗还是先有绝句,目前尚无查考和论据。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其格律关系,可视为分别截取律诗的某两联而构成,有截取律诗的前两联,也有截取律诗的后两联,或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还有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为了押韵的关系,截取律诗首尾两联的居多。绝句格律的基本要素,有三点:平仄、对仗、押韵;同时还包括“起、承、转、合”的章法和句式结构等格律要素,这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
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每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加之诗的意境,方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上节五言和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句句有起伏,就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但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每句中还可灵活掌握,即七言的一、三、五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字必须按格律不变。但不可产生孤平现象,即每句中除第一和第七字外,中间五个字必须要有两个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孤平是不允许的,因为诗就缺乏节奏感,也就是缺乏音乐美。
孤平可以拗救。如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可以将第五字应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即可拗救。例如:“何惧暴风呼啸吹”,其格律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而实际格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首尾两字不参加论平仄,中间五字格律应为:仄平平仄仄,可是“惧暴风呼啸”,是仄仄平平仄,就自动拗救过来了,也就不算病句。三平调和三仄脚问题。就是每句末三字,不可“平平平”或“仄仄仄”,这是诗家大忌。在平仄拗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可疏忽。
绝句对仗。一般地讲,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是否用对仗完全是自由的,不强求。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中间两联,就可以全诗用对仗,例如:曾金美·赠友人:
碧水粼粼含雅韵,波光闪闪奏清音。
诗心美美如佳酿,词意甜甜欲醉人。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就可以全诗不用对仗,例如:
碧波·桃花
春风吹醒故林丛,蕊满枝头绽嫩红。
神韵犹如仙子美,惹来蜂蝶吻娇容。
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前两联,则前联不对仗而后联对仗,例如:
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反之,如果视为截取律诗的后两联,则前联对仗而后联不对仗,例如:
赵师秀·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七言绝句的押韵
所谓押韵,是把同一韵部,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即押在句末一字上。因此,押韵的字又叫韵脚。如在“平仄格式”中列举的诗:
没有和谐的音韵,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使用不易,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韵目只有18个韵部。
正格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当今人写诗,最好用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建议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诗韵新编>>韵书。该书可在新华书店购买;或向上海古籍出版社邮购,地址:上海瑞金二路272号,邮编:200020 附言栏里写明购<<诗韵新编>>即可。
七言绝句的起承转合
绝诗只有四句,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
(一)并列式。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如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如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是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很少见的六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绝句即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唐代七绝在近三百年的演进过程中,体式逐渐定型,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内容日益丰富,风格逐步趋向多样化。
七言绝句的格律分类
绝句:四联四句。(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小天使抱枕
七言绝句起源于汉末时期,多为古代诗歌。七言诗歌早应早于汉末。但有人把七言绝句定义为七言四句,本人不太赞同。在下想问一句何为七言?何为绝句?七言既然指七字的诗歌那么多出的诗歌难道就不是七言或绝句的诗歌了吗?是不是某些人的解释太过牵强?谁规定的七言绝句为全诗四句?
且看汉代时期的七言诗词,此诗词作者傅玄
傅玄生于公元217年(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卒于公元278年,字休奕,北地郡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西晋初年的文学家、思想家。 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傅燮,东汉汉阳太守。父亲傅干,魏扶风太守。
如果有人质疑“傅玄”为西晋人且看西晋建国(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傅玄·七言诗句·车遥遥篇
车遥遥兮马洋洋,
追思君兮不可忘。
君安游兮西入秦,
愿为影兮随君身。
君在阴兮影不见,
君依光兮妾所愿。
在下问一句是不是上此诗文为七言不是绝句?
南北朝·《庾信》七言诗歌
杨柳歌
河边杨柳百丈枝,
别有长条踠地垂。
河水冲激根株危,
倏忽河中风浪吹。
可怜巢里凤凰儿,
无故当年生别离。
流槎一去上天池,
织女支机当见随。
谁言从来荫数国,
直用东南一小枝。
昔日公子出南皮,
何处相寻玄武陂。
骏马翩翩西北驰,
左右弯弧仰月支。
连钱障泥渡水骑,
白玉手板落盘螭。
君言丈夫无意气,
试问燕山那得碑。
凤凰新管萧史吹,
朱鸟春窗玉女窥。
衔云酒杯赤玛瑙,
照日食螺紫琉璃。
百年霜露奄离披,
一旦功名不可为。
定是怀王作计误,
无事翻复用张仪。
不如饮酒高阳池,
日暮归时倒接离。
武昌城下谁见移,
官渡营前那可知。
独忆飞絮鹅毛下,
非复青丝马尾垂。
欲与梅花留一曲,
共将长笛管中吹。
本人质疑谁规定的七言绝句全诗只有四句的?
隋朝·七言诗句·芳树作者:江总
芳树
朝霞映日殊未妍。
珊瑚照水定非鲜。
千叶芙蓉讵相似。
百枝灯花复羞然。
暂欲寄根对沧海。
大愿移华侧绮钱。
井上桃虫谁可杂。
庭中桂蠹岂见怜。
唐朝·李白·七言诗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不是只有四句诗词为绝句?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小米特
问题:
最早的七言绝句是什么时候有的?有怎样的历史?
前言七言绝句的特点就是,四个七言句组成的诗。这种七言四句形式的诗其实在春秋就有出现。
但是绝句这个名词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一样,有古体诗也有近体诗。
一、最早的七言四句诗沈祖棻先生认为在春秋末年的逸周书·周祝解中,下面这一段是七言绝句的始祖:
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曹魏时期有七言四句的歌谣行者歌: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阙望崔嵬。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东晋时有豫州耆老为祖逖歌,晋书中记载豫州刺史祖逖(闻鸡起舞的那个人)为当地百姓爱戴,老人们歌唱赞颂祖逖: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思歌且舞。后面这两首可以看出来,句句押韵。和后来第三句不押韵的绝句还是有区别的。
二、南北朝七言绝句的特点南北朝时期,七言四句诗的第三句开始不押韵(白脚), 例如梁简文帝的夜望单飞燕:
天霜河北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这首诗四句三韵,和后来的绝句押韵方式是一样的。
另有庾信的代人伤往 二首:
杂树本唯金谷苑,诸花旧满洛阳城。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时无地行。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这两首是四句二韵,1、3句白脚,2、4韵脚。这种押韵也和后来的绝句一样。
但是也能看出来,这三首都是古体诗,并不符合格律诗的平仄、黏连的要求。
三、隋唐以后七言绝句隋唐以前齐梁以后,诗的格律化现象越来月普遍,例如上面的绝句已经有了完全律化的句子。
早知半路应相失,中平仄仄平平仄。一雁声嘶何处归,仄仄平平平仄平。唐朝以后,七绝格律化特征最为冥想,五绝中尚有大量的古体绝句,但是七绝大多数是律绝句。其中李白、王昌龄是七绝作者中的佼佼者:
云山清晓(唐·王昌龄) 苍深翠浅瀑峥潺,岂谓讥秦始爱山。一炬咸阳机冢赤,紫霄巍立晓云间。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一(唐·李白)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类律绝句占了唐朝七绝的大多数。不过七绝中仍然有一部分古绝句,例如李白就有很多这种失黏的七绝: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王出三山按五湖,楼船跨海次陪都。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也有完全是古体的七绝: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苧,不知霜露入秋衣。.....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结束语七言绝句在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初盛唐时七绝越来越多,到了中唐和晚唐时,七绝数量增加了数倍。
七绝之所以越来越受欢迎,很大的原因是七绝被唐人作为乐府歌辞使用,类似于今天的流行歌曲。王士祯在唐人万首绝句选序中说道:
考之开元、天宝已来,宫掖所传 、梨园弟子所歌 、旗亭所唱 、边将所进,率当时名士所为绝句尔。故王之涣'黄河远上' 、王昌龄'昭阳日影'之句 ,至今艳称之。@老街味道
性感先生免单
唐诗有很多七字句的诗,叫七言诗。那么你知道七言诗的由来吗?
这要从一场宴会说起。汉武帝建造了一个高台,全部用香柏木为梁,叫做柏梁台。有一天,他在柏梁台上摆设酒席,宴请群臣。汉武帝觉得只是宴饮实在没意思,就提出了一个要求:“我出一个七字诗句,你们谁能吟咏出押韵七言诗句的人就可以到台上坐,否则只能落座台下了。”大臣们都绞尽脑汁琢磨诗句,但最后只有汉武帝和25个大臣作出了七言诗句,得以登台畅饮。
后来,人们把柏梁台上君臣吟咏七言诗句的事,叫做柏梁台联句。而那26句句句押韵的七言诗就叫做柏梁体,它是七言诗形成的标志。
平水韵
诗歌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押韵。韵是按部划分的,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韵母。押韵说的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一般放在诗句的结尾处。有些诗是句句押韵,唐朝的格律诗一般是两句一押,称为一韵。
唐朝初年,有个叫许敬宗的诗人。他把一些相近的或者可以互相通押的韵合并成为韵部,上奏给朝廷,作为唐朝人写诗押韵的普遍标准。
南宋时,平水县出了个叫刘渊的人。他编了一部书,把唐初许敬宗合并了的韵部整理成106部,人们就把这106部韵叫做平水韵。因为许敬宗制定的押韵标准现在已经散佚了,而平水韵与许敬宗制定的标准基本一致,后来,人们学做唐诗就用平水韵作为格律诗押韵的标准了。
乐府诗
东汉时,都城洛阳出了个叫王涣的地方官。他为政清明,爱护百姓,受到都城和周边县城人们的爱戴。为了歌颂王涣的美德,人们为他创作了一首歌曲。汉朝时,朝廷有一个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叫做乐府,乐府官员主要做些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的工作,他们就把歌颂王涣的歌曲采录了下来。后来,人们把这首歌改名为雁门太守行。
六朝时,人们把像雁门太守行这样,被乐府收集流传下来的歌词叫做乐府,也把可以配乐歌唱的歌词叫做乐府。到了唐朝,人们沿用旧的乐府题目作诗,比如出塞、前出塞、《子夜吴歌》等,也仿效旧体乐府的形式,创作一些新乐府诗,如石壕吏、兵车行、卖炭翁等。后来,人们就把这些统称为乐府诗。
小猴子的蹦跶路
七言绝句起源大概在于巜楚辞》,因为《楚辞》大多数是七字句。
辞是韵体的一种,虽然其中往往有一个“兮”字,我们只要把它转化成其他字,于是就是七言诗。请看屈原的《离骚》: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汉代初期的歌谣也有很多是七言句。比如汉武大帝刘彻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㕍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黄,怀佳人兮不能忘。”
...............
随着时间流逝,社会的需要,歌谣演变为六朝的歌谣,尤其是齐梁的乐府诗,大多是七言。
到了唐代,这种七言诗再加上声律的条件,于是绝诗确立成为近体诗,同时唐人乐章全用当时诗人的绝句,因为可以用弦管乐器歌唱,而以前的乐府诗却不能用乐器演奏。
于是七言绝句在大唐长安的乐坊非常盛行。当时的社会與情竟奉为唐诗的精粹。
而在形式方面,与五言绝句相同。它们也分为“三格”:1.律。2.古。3.拗。
而律绝与五律同粘对法,增加两联即为七律。古绝与七古平仄同,平仄韵都是这样。
关于问题,就答到这里,请诗歌爱好者给予指正,附七言绝句代表作,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