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他的军事能力真的很强吗?

如题,明武宗朱厚照,他的军事能力真的很强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万历十五年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

黄仁宇

[作品]明史

《明史》是《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之一。《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风靡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回,...

蔡东藩

最新跟帖
婧婧

婧婧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16位帝王中最像“人”的一位,活得潇洒,嬉笑怒骂,像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有血有肉。同时朱厚照也是被黑得比较惨的皇帝,荒淫、暴戾、无赖等等不好的词汇都被加到他的身上,就连他最自豪的军事能力也被人抹杀、嘲笑。那么朱厚照这个特立独行、声名狼藉的帝王水平到底怎么样呢?

1

在记载朱厚照生平的武宗实录中可以说是问题多多,很多记载前后矛盾,因此想了解朱厚照的能力不如看看他的对手水平如何。朱厚照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应州大捷”,此战朱厚照身临前线统兵作战,大败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缓解了自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越来越严重的明朝北方边患。

先说说鞑靼小王子是什么人。鞑靼小王子是《明史》中对他的称呼,别真的认为他只是个“王子”,其真名叫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黄金家族的直系后代,被称为蒙古的“中兴之主”,因其功绩被后人誉为达延汗。

2

自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明朝大将蓝玉统兵覆灭北元小朝廷之后,蒙古各部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1487年,16岁的达延汗亲政开始就南征北战,击溃瓦剌,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使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蒙古高原重新统一。1501年起,达延汗率军不断南侵明朝,十数年间大明北疆处处告急,明军别说杀敌多少,只要能守住城池就是胜利,可见达延汗的厉害。

1517年朱厚照瞒着朝堂百官,只带着亲信护卫巡视边关,就是这个时候达延汗率五万骑兵再次进犯明朝。十几年来明朝边军将士已经被达延汗打怕了,只想着能守住大同等边防重镇就行,而初次领兵的朱厚照却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命令长城一线守军北上主动迎敌,与蒙古大军野战。朱厚照的命令不是胡闹,而是有一整套的战略,先是用少量部队引诱敌军主力来攻,然后不断增兵削弱敌军士气,最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与敌军决战,本来畏敌如虎的明军一看皇帝和自己一起作战,士气大振,最终获得胜利,史称“应州大捷”。

3

应州大捷是明朝中后期少有的,明军和蒙古在兵力几乎相等的情况下野战,还能获得胜利的战斗,甚至可以说放在朱元璋、朱棣时期都是一场大胜。初次统兵的朱厚照就能击败征战沙场数十年的达延汗,可见朱厚照的能力是非常强大。

而对于这次应州大捷,明朝的文官们是各种抹杀。在朱厚照得胜回朝后,百官就四处传“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而等到朱厚照死后,文官编纂武宗实录的时候,这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只留下了寥寥数语“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还是在暗指朱厚照打了败仗。明朝大臣们为了抹黑朱厚照真是不顾常识了,试问应州大捷要是假的,蒙古军队只阵亡十六人,此后几十年蒙古军队又怎么会“不敢深入明朝”?

明朝的文臣们为什么要抹黑明武宗朱厚照呢?首先朱厚照不符合文臣们心中的“明君”形象,只有让朱厚照名声臭大街,才能显示文臣们的正确。明朝文臣心中的“明君”什么样?接受儒家“四书五经”的理念、深居紫禁城哪都不去、按照文臣们的主张去做事,说白了就是皇帝应该听从臣子的摆布和忽悠。

而明武宗朱厚照喜好武事、爱行伍,对于四书五经不屑一顾;为人很有主见,做事果断不受臣子左右;最重要的是朱厚照再次抬高了明朝武将的地位,严重损害了文官阶层的利益。这样的皇帝自然要大大的打压,要不然此后的帝王有样学样,文官们日子就不好过了。

其次朱厚照没有子嗣,他死后继位的是其堂弟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从嘉靖帝继位后的“大礼议之争”、朱厚照生母张太后凄凉而死等事件来看,嘉靖帝对于自己从朱厚照手中接过皇位是一点感激之情都没有,朱厚照越声名狼藉,就越显得嘉靖接掌皇位正当合法。

这样一来嘉靖自然不会“为尊者讳”,为朱厚照说好话;而朝臣为了讨好新君,自然要说朱厚照的坏话,用朱厚照的“荒唐无能”去衬托朱厚熜的“英明神武”。武宗实录中的很多内容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将很多别人做的坏事全赖到了朱厚照头上。

4

文人的笔杆子真的能抹杀一个人的功绩,颠覆人的形象。其实回顾明朝历史就能发现凡是很有主见、好武事的皇帝名声都不好,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杀人狂魔”,开创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是穷兵黩武的武夫等等,而朱厚照比别的皇帝倒霉的地方是没有后代,不会有人为他扬名。

屁股决定脑袋,编写史书的人因为立场不同必然会有所偏向,其中多少删改、多少编造全看编写者节操。因此想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千万别把某一本书的说法当成金科玉律,要多看多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了解,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看法。

下沙博爱

下沙博爱

明武宗这样一位很有军事天赋的皇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组,如果朱厚照再经过几次大战,完全掌握了军权,彻底把那些掌控军权的文官集团排除去,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堪比汉武,明太祖的皇帝,因为在他那个环境下,中兴大明无异于比白手起家更难。

在朱厚照登基的时候,皇帝军权旁落,朝堂虽然内斗不象后期那么严重,但是总的来说政权还是被文官集团们垄断,皇帝插不了手,还得每天陪他们演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朱厚照另辟蹊径的想到了一个方法,就是既然我在文官的领域上面搞不过那些文官集团,那为什么不去别的领悟呢,就是去那些文官们不擅长的领域里面,另外再开辟一个天地出来。而这个领域就是军事领域。在军事方面,自古以来文官们就不是特别擅长,虽然也有不少的文官在军上面造诣也不错,但这并毕竟是少数,至少在朱厚照那个时代只有零零星星那么几个人。所以朱厚照选择的这个领域恰好是最好的一种掀了桌子别人还不会敢发怒的一种方式。

但传统说法认为是孩子气的胡闹,他还未到达江西,宁王已被王阳明擒获。

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却称这一战取胜,但群臣拒绝庆贺,也不承认他的功劳。

其实两种说法都是确有其事的,只不过两种说法都是各取所需罢了。

事情的全部简要经过是这样的:宁王造反,王阳明于西元1519年平定宁王之乱,但是明“武”宗又胡闹地放了宁王,自己带兵再把宁王抓回来。因此,宁王之乱的确是被王阳明平定的,而“朱寿”的“功绩”不可能被承认。

宁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拥有以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的广大领地,亦自夸有七万军队的富强。第五代宁王时,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于异常淫乐、荒废国政之际,因而起了篡夺的野心,与官邸的奸臣们互通,立下种种阴谋,最后终于举兵冲向南京,准备以实力夺取天下。 察知其叛乱计划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军,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宁王为了不让根据地被夺,慌忙率军返回。王守仁一开始就等这么一着,就这样敌我合计共十四万的大军在鄱阳湖畔展开了冲突。鄱阳湖乃是大于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广阔淡水湖,两军就在水上、陆上死斗。官军的将军伍文定本想对敌使用火攻,然而却因风向急变,火焰竟然烧着了自己的胡髭,让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过,在这样的环境中,王守仁的作战指挥还是一一中的,在死斗第三日将宁王完全逼至绝地,其所乘的军船亦为火焰和烟雾所包围。

宁王的妃子以美貌和聪明为世所知,她虽早知其夫的野心而数度建言,然而宁王却不听她的话,因而遭到了今日的悲运。在领悟到已经不可能脱逃之后,王妃向其夫带泪一礼说道“今后您就不必再为妾身担心了!”,于是便投身湖中。宁王虽然也想自杀,但却失败而为官军所捕。被带到王守仁面一刖时,宁王流着眼泪希望能够厚葬王妃,王守仁承诺此事,找到了王妃遗体后,便加以郑重厚葬。

由于王守仁的关系,救了明帝国,然而腐败背德的朝廷却无视于他的功绩。正德皇帝周边的奸臣将俘虏的宁王先释放后再把他捉回,欲将平定叛乱的功绩揽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则冷静对应,勉于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学说。

史实当然要承认王阳明的功绩,因此主要说了前半部分的故事。黄仁宇先生可能是为了“大历史”论述的需要,故而择取了后半部分的故事。

明武宗亲为指挥布置,战术正确,指挥得法,体现了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应州之役,成为明... 没有来进犯过明朝.事实的真相我们可能不得而知了,但是从战略上,正德的这次出动完成.

化名“朱寿”,年号正德,是一位以行为荒唐越轨著称的皇帝。明朝共有16个皇帝:太祖朱... 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

是王守仁,字阳明。推荐你看看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上少数几个立身、立功、立德、立言... 此外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会,被誉为秦汉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

正德皇帝朱厚照喜动厌静,喜欢弄兵,自幼习武,身体强壮,且有较强的军事才能,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

取得应州大捷。在此一役中,从未上过战场的朱厚照却表现出惊人的军事天赋,。,正德十六年,他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这的确是位复杂的皇帝,

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你看如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如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如隆武战死沙场.。

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




沐石

沐石

明武宗很可能是明朝被黑得最惨的一个皇帝。

他是明朝最后一位御驾亲征的皇帝。

朱厚照在位十六年,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军事,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个顶级的军事发烧友。

发烧到什么程度呢,可以放着皇帝不当,将自己封为威武大将军,跑到边关重镇宣府去上班,甚至连名字都给改成了“朱寿”,这种近似胡闹的举动惹得一众文官们大摇其头,所以《明史》里批评他:“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这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朱厚照,可不像看起来这么简单。

武宗一朝,政治上用人得当,内阁人选先是著名的三老李东阳、刘健、谢迁,后又任用杨廷和、杨一清、费宏等人,这些人都是明朝历史上数得着的名臣,武宗的眼光可称毒辣,对他大黑特黑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认: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

有人说,武宗朝有个著名的宦官刘瑾,是四大权宦之一,重用这样的奸宦,可见武宗的昏庸。

刘瑾奸不奸暂且不说,这超出了这个问题的讨论范围,他实际上只是武宗手里一颗棋子而已,这颗棋子,与武宗重用内廷制衡外廷,想要改变文官独大的局面有关。

说到底,明朝宦官的权力都依附于皇帝,再大的太监,只要皇帝一句话,不管你权势多大,立马拿下。比如刘瑾,只是武宗看似酒醉后的一句话,他就逃不掉被凌迟处死的结局,任你如何神通广大,被诛只在弹指之间。再比如之后的九千岁魏忠贤,同样如此。

武宗在用人上能够收放自如,这些颇具才干的大臣治国有方,政治上的方向对了,经济就得以发展,有钱了,才能搞军事,这是个良性循环。

那么在军事上,朱厚照到底表现如何呢?

正德年间大的军事行动,先后有平定安化王和宁王的叛乱,亲征击败蒙古小王子以及应对国内的农民起义等。

两位王爷的造反,雷声大雨点小。安化王朱寘鐇的叛乱甚至没有出城,被两位边将杨英、仇钺率领亲兵就扑灭了。宁王朱宸濠叛乱规模较大,可惜他运气不好,遇到了神一样的人物——王守仁,这位文武全才还是哲学家的大佬轻轻松松就平定了宁王之乱,也从侧面反应出武宗一朝较得民心,用人得当,军事人才济济。

至于农民起义,每朝每代每个皇帝任内几乎都有,正德朝的起义,与其说是义军,不如说是响马土匪更为恰当,这些大大小小的起义,在明军战斗力与开国初相比已持续下降的情况下还是基本在当地就被扑灭,连出省都是奢望。

争议最大的还是应州之战或称应州大捷,那是正德十二年间发生的一场战争,正德年间,蒙古各部落在被称为鞑靼小王子的达延汗手上重新形成了统一的局面,重新不断犯边。

为了消除边患,武宗御驾亲征,于应州与鞑靼激战。这场战争双方兵力不相上下,都是五万左右,鞑靼的指挥官是号称蒙古中兴之主的拥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达延汗,也是曾经制造土木堡惨案的也先的曾外孙,其兵锋不逊于瓦剌最强盛时期的也先。

而两军的交战方式并非是明军守城鞑靼军攻城,而是城外的野战。

这场战争,在后世史官笔下成了一场闹剧,双方十来万兵马互殴五天五夜的战果是: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这是明实录的记载。

即使是在现代作战条件下,搞个十几万人的演习,五天五夜下来,也难保不出意外有人受伤牺牲,美军这样的军事实力,打仗时还是出现不少意外伤亡事件。更别说在几百年前的明朝,十几万人真刀真枪大打出手五天五夜,取得这样的战果,恐怕累也得活活累死几个。

然而作战的后果是鞑靼军败退,此后蒙古长期不敢犯边,如果仅仅死伤几十人,强如达延汗岂不是看到了明军的软肋,皇帝亲征战力尚且如此孱弱,又为何如此心虚不敢犯边呢?史料的记载,可能当后人都是弱智吧。

回到这场战争本身,自英宗土木之变后,明军罕有在人数相等且互相摆开阵势的野战中击败蒙古军,并且是出塞作战,鞑靼军并非弱旅,由著名军事家达延汗统帅,这本身就是一场值得载入史册的胜利。

而武宗亲征,更需要极大勇气,所冒风险巨大,他也是明朝最后一个御驾亲征的皇帝。

应州大捷,堪称武宗一生最为高光的时刻。他在战斗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指挥得法,战术正确,与官兵同仇敌忾,亲自陷阵杀敌,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也遭遇险情“乘舆几陷”,这一切,比其太爷爷英宗强上百倍,仅就这点来说,武宗的军事能力就值得肯定。

明武宗朱厚照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他身上还有许多故事可说,仅从军事能力上来看,要说军事天才,他略为短暂的一生也没有给他更多的证明机会,但如果说他具备较高的军事才干,这点应当没有问题。

unrealgf

unrealgf

在历史上,能够以“武”为谥号的皇帝,再差那都两把刷子的!



所谓“谥号”,是指古代帝王、后妃、诸侯等地位显赫之人过世以后,后人根据当事者生前的生平事迹,所给出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

“谥号”的谥称有褒有贬,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事者生前的功绩品行。

被后人谥为“武”号的帝王,必须具备威、强、睿、德,这四个条件中的其中之一,比如经天纬地三分天下的魏武帝曹孟德,开疆拓土运筹帷幄的汉武帝,谥号为“武”的帝王,一定是一位征战四方杀伐果断的“强君”。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明武宗荒淫无度、沉迷酒色,是一位昏庸无道的皇帝;有人说明武宗天资卓绝、治国有方、能征善战,是一位英明神武的明君。

但不管如何评价,这个“武”谥,足以说明其能力!

当然,按道理说,明武宗不是“谥号”,而是庙号,并不依据谥法来定。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的庙号更像是秦汉时期的谥号。因为原本谥号一般就一个字,顶多两个字,比如“文、武”;但是在唐朝以后,这个字就开始加了,朱厚照的谥号就是“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因为字多了,所以唐朝以后对于皇帝就称庙号。因为那个时候,皇帝基本都有庙号,不像西汉,以朝也就四个皇帝有庙号;这就是为什么早先是汉武帝、隋文帝;后来是宋仁宗、明武宗。

而且那个时候,“谥号”随便加!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

所以,其实朱厚照这个“武”字庙号,在意思比他的“谥号”,更有盖棺定论的作用。更符合古代“谥”的初衷!

其实昏庸也好,英明也罢,了解明史的朋友会发现,明朝历任皇帝都存在被历史抹黑的问题,

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在明朝的中后期,大官僚阶级、宦官阶级掌握的权力超过皇权阶级,皇帝大都懒政。再加上清朝对于前朝历史存在一定的事实歪曲,导致明朝皇帝多奇葩的现象出现。

然而无论史官的竹笔将明武宗书写的如何不堪,历史都无法否定明武宗堪称“奇迹”的战功。

正德十二年十月,能征善战的蒙古王子伯颜率数万蒙古大军,横穿越科尔沁大草原,以虎狼夺食之势猛攻应州,向来强硬的明武宗立即决定御驾亲征。

蒙古王子伯颜,得知明武宗御驾亲征的消息后十分吃惊!

在蒙古人的心中,自明成祖、明宣宗之后,明朝的帝王中,善于征战的君主非常少见。

明武宗的父亲孝宗执政期间,明朝一直都在受蒙古的欺负,明武宗自幼便埋下了征战塞外,踏平蒙古的伟大理想。

很显然,明武宗的性格并不像他的父亲孝宗那样软弱,在与蒙古大军交战期间,明武宗亲自指挥调度明军,并亲临战场与众将士一同搏杀,与蒙古大军拼杀上百次,明军兵将们从未见过如此骁勇的帝王,于是纷纷被其感染,浴血杀敌不虑生死,最终成功将蒙古王子击退。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应州大捷”!

有人说,“应州大捷”名不副实,因为伤亡不过数百,可见战斗并不激烈!

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明实录

这个说法我是很怀疑的,双方近十万人的大规模野战,差不多持续了五天。这个伤亡,明显不符合实际,这很可能是“假历史”,再故意抹杀朱厚照的功绩。

要知道,此后15年,蒙古大军未敢侵犯大明一寸土地,明武宗生生的将茹毛饮血的蒙古铁骑打服了。如果仅仅死了16个人,就怂了十五年,不知道是蒙古人胆子小,还是朱厚照长得丑。

明武宗虽然打败了蒙古大军,但运气不好。谁能想到一向身体健壮、尚武好斗的明武宗在一次游玩时跌入水中,患上了肺炎,六个月之后便疾发而崩。

明武宗的一生毁誉参半,他的确沉迷酒色,但同样维护了大明的国土与尊严!

他的确不理朝政,但却轻松打压权臣,使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趋于平衡!

他的确离经叛道,但神奇的是他却能将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

整边疆(威)、理税务(睿)、灭权臣(强)、减民赋(德)、阔商道,明武宗在位仅仅十五年,却成就了某些帝王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谥号“武”所要求的威、强、睿、德,朱厚照都做到了,虽然他一辈子只打过一场漂亮仗,但是人生本就如同匆匆流星,辉煌过、威武过,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暱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明史



葡萄藤上的茄子

葡萄藤上的茄子

做为明朝第十位皇帝一一正德皇帝朱厚照,其谥号为"武"称明武宗确实名不符合实际。


和历史上的梁武帝、晋武帝、汉武帝不同,他的武来自于即位十六年间荒诞、嬉戏、打闹,若称明嬉宗倒挺合适。

他做为明孝宗的独子属自然上位。纵观在16年的皇位上似乎未发现他为国家兴、百姓安做过什么。而做为历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是出了名的。

他封自已为镇国大将军朱寿,并铸一印玺,代行皇帝之宝,下诏书至省府各地。弄得地方官员莫名其妙,这个朱寿之谁?

为避人耳目,离京北很远的地方置"豹房"、"椒房",供其展示武力、逞强及淫乐。这还不算,常带一干人等出宫,游荡到谁家谁倒霉。吃喝玩个够,还要人家良家女子来作陪。

终招致朝臣反对和太后限制,不准轻易岀宫,这使朱厚照非常懊恼。他或许有一股蛮力,但论起行军布阵,实力强不过一个将军。只因他是皇帝,没有敢与他比而己。

一日凑报,宁王谋反,可抓住了机会,亲率大军南去平叛。行至半路,传来快报:宁王已被擒。这使朱厚照十分扫兴。但难得岀来,还要玩得尽兴而归。他把宁王象猫对老鼠那样戏弄个够,才率师北归。


渡河时他意外落水,从此受惊吓染病不起,半年后一命归西。他没子嗣,继任者是他的堂兄弟一一嘉靖皇帝。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都很奇葩,有一门心思做木匠活的;有驾鹰、猎犬斗蛐蛐的……而这位嘉靖帝当了很长时期皇帝似乎只做了两件事:

1,练丹、修仙要成神仙。

2,为争父亲皇帝名份与群臣斗了几十年。

swyian

swyian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16位帝王中最像“人”的一位,活的潇洒,嬉笑怒骂,像个活生生的人一样有血有肉。同时朱厚照也是被黑的比较惨的皇帝,荒淫、暴戾、无赖等等不好的词汇都被加到他的身上,就连他最自豪的军事能力也被人抹杀、嘲笑。那么朱厚照这个特立独行、声名狼藉的帝王水平到底怎么样呢?

在记载朱厚照生平的武宗实录中可以说是问题多多,很多记载前后矛盾,因此想了解朱厚照的能力不如看看他的对手水平如何。朱厚照一生最辉煌的功绩就是“应州大捷”,此战朱厚照身临前线统兵作战,大败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缓解了自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越来越严重的明朝北方边患。

先说说鞑靼小王子是什么人。鞑靼小王子是《明史》中对他的称呼,别真的认为他只是个“王子”,其真名叫孛儿只斤·巴图孟克,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黄金家族的直系后代,被称为蒙古的“中兴之主”,因其功绩被后人誉为达延汗。

自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明朝大将蓝玉统兵覆灭北元小朝廷之后,蒙古各部陷入了长时间的内战。1487年,16岁的达延汗亲政开始就南征北战,击溃瓦剌,征服亦思马因、火筛、亦卜剌,使割据混战长达百年的蒙古高原重新统一。1501年起,达延汗率军不断南侵明朝,十数年间大明北疆处处告急,明军别说杀敌多少,只要能守住城池就是胜利,可见达延汗的厉害。

1517年朱厚照瞒着朝堂百官,只带着亲信护卫巡视边关,就是这个时候达延汗率五万骑兵再次进犯明朝。十几年来明朝边军将士已经被达延汗打怕了,只想着能守住大同等边防重镇就行,而初次领兵的朱厚照却毫无惧色,指挥若定,命令长城一线守军北上主动迎敌,与蒙古大军野战。朱厚照的命令不是胡闹,而是有一整套的战略,先是用少量部队引诱敌军主力来攻,然后不断增兵削弱敌军士气,最后自己亲率主力部队与敌军决战,本来畏敌如虎的明军一看皇帝和自己一起作战,士气大振,最终获得胜利,史称“应州大捷”。

应州大捷是明朝中后期少有的,明军和蒙古在兵力几乎相等的情况下野战,还能获得胜利的战斗,甚至可以说放在朱元璋、朱棣时期都是一场大胜。初次统兵的朱厚照就能击败征战沙场数十年的达延汗,可见朱厚照的能力是非常强大。

而对于这次应州大捷,明朝的文官们是各种抹杀。在朱厚照得胜回朝后,百官就四处传“应州之战失败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谎。”;而等到朱厚照死后,文官编纂武宗实录的时候,这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只留下了寥寥数语“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还是在暗指朱厚照打了败仗。明朝大臣们为了抹黑朱厚照真是不顾常识了,试问应州大捷要是假的,蒙古军队只阵亡十六人,此后几十年蒙古军队又怎么会“不敢深入明朝”?

明朝的文臣们为什么要抹黑明武宗朱厚照呢?首先朱厚照不符合文臣们心中的“明君”形象,只有让朱厚照名声臭大街,才能显示文臣们的正确。明朝文臣心中的“明君”什么样?接受儒家“四书五经”的理念、深居紫禁城哪都不去、按照文臣们的主张去做事,说白了就是皇帝应该听从臣子的摆布和忽悠。

而明武宗朱厚照喜好武事、爱行伍,对于四书五经不屑一顾;为人很有主见,做事果断不受臣子左右;最重要的是朱厚照再次抬高了明朝武将的地位,严重损害了文官阶层的利益。这样的皇帝自然要大大的打压,要不然此后的帝王有样学样,文官们日子就不好过了。

其次朱厚照没有子嗣,他死后继位的是其堂弟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从嘉靖帝继位后的“大礼议之争”、朱厚照生母张太后凄凉而死等事件来看,嘉靖帝对于自己从朱厚照手中接过皇位是一点感激之情都没有,朱厚照越声名狼藉,就越显得嘉靖接掌皇位正当合法。

这样一来嘉靖自然不会“为尊者讳”,为朱厚照说好话;而朝臣为了讨好新君,自然要说朱厚照的坏话,用朱厚照的“荒唐无能”去衬托朱厚熜的“英明神武”。武宗实录中的很多内容是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将很多别人做的坏事全赖到了朱厚照头上。

文人的笔杆子真的能抹杀一个人的功绩,颠覆人的形象。其实回顾明朝历史就能发现凡是很有主见、好武事的皇帝名声都不好,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杀人狂魔”,开创永乐盛世的明成祖朱棣是穷兵黩武的武夫等等,而朱厚照比别的皇帝倒霉的地方是没有后代,不会有人为他扬名。

屁股决定脑袋,编写史书的人因为立场不同必然会有所偏向,其中多少删改、多少编造全看编写者节操。因此想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千万别把某一本书的说法当成金科玉律,要多看多想,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了解,得出属于你自己的看法。

无边

无边

我个人认为一般吧,主要还是他的属下厉害,并不是全都是他的功劳,他只是改进而已。

小花

小花

我个人觉得非常强,这是因为他在作战的时候能够以一敌三,还有就是一般的士兵见了他都非常的害怕等等。

大古

大古

朱厚照第1次带兵,就将军力强悍的蒙古军队打败,表现出了他惊人的军事天赋。

南途

南途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