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
winsome_he
有必要借此机会回顾一下《三体》冲击星云雨果双奖的全过程。
一、2012年11月 《三体》确定译者,正式进军美国《三体》原定由刘宇昆、埃里克·亚伯拉罕森(EricAbrahamsen)和乔伊·马丁森(JoelMartinsen)分别翻译三部曲,不过由于刘宇昆第一部的成功,现在第三部仍然由刘宇昆翻译。小刘为美籍华裔科幻小说作家及翻译家,曾先后获得过星云奖最佳短篇小说奖、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以及科幻与奇幻最佳短篇翻译奖。大小刘的科幻风格差异很大,当然,小刘本身的风格也很多元,既有“硬科幻”的结绳记事,也有不太象科幻的手中纸,心中爱。事实证明,选择刘宇昆为译者是“《三体》进军海外”历程中最正确的选择之一(这话说的,好像我们还有别的更好更可行的选择似的),他是那种典型的、可以把东方文化与西方科学幻想精神结合的很好的作家。同时,刘的翻译策略非常好,他选择了更平实的语言策略,使《三体》更具有五十年代黄金时代科幻的特征,也更符合一般西方人对中国作家的想像。比如,小刘采用了姓在前名在后的译法,Ding Yi(丁仪),甚至把大史翻译成Da Shi,小汪(汪淼)翻译成Xiao Wang,我觉得这是一种刻意保留东方文化距离感的翻译方式。
二、2014年11月11日 《三体》在全美书店正式开售我一直想弄清楚一个问题,《三体》在美国的销售到底好不好?媒体的消息一向鼓舞人心的,《三体》刚上市时,一度在亚马逊的“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并位列“2014年度全美百佳图书榜”。但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全球累计销量不过2万多册,在亚马逊小说中的排位只能排到1300多名。要知道,全球卖得最好的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累计销量是2亿册。我们甚至很难说《三体》叫好不叫座,因为这是全球科幻文学的整体不景气。
tonychen
《三体》的获奖,并不能掩盖中国整体科幻水平在范畴上的缺位,也不能掩盖科幻读者在对待科幻态度上的缺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三体》反而固化了科幻的刻板认知。我们之所以喜欢《三体》,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小说的确恢宏壮丽,“从大海中看一滴水”,另一方面,难道不是因为《三体》实在是太符合我们心中对科幻的认知了吗?在水滴击溃地球舰队的情节中,大刘将康德口中的“崇高感”发挥的淋漓尽致,这种崇高感来自于对天文数字的崇拜,是科幻带给我们最初的印象《三体》的获奖,也不能改善主流文学界对科幻文学的印象。除了吴岩、严锋等屈指可数的几位老师外,国内的学院派一如既往地对科幻文学保持疏离感,一副“我们不是一类人”的态度。而对科幻文学的学术研究,也很难在这两天之后来一个大拐弯。毕竟,在主流文学眼中,雨果奖就是一个粉丝狂欢的大奖,从语言的壁垒,到投票机制,都太公平,太草根了。
F.young
对《三体》,多少溢美之辞也不多,尤其是这三部小说一部比一部精彩。当我拿到第一部的时候,被大刘从三体运动引出的“三体文明”惊到了,第一次感受到技术强悍的外星人在宇宙中其实和我们一样渺小无奈。然后是第二部,黑暗森林,面壁者,破壁者…当时我觉得,啊,这绝对是大刘的巅峰之作了。谁知第三部里,云天明的三个童话一出,我久久不能言。我是看着大刘的小说长大的,一点不夸张。大刘让我成为一名铁杆科幻迷,我也从他的作品见证着他的进步,《三体》连续三部,大刘接连不断地登峰造极,超出了我对他最大的期待!我相信很多科幻迷和我一样,不敢相信大刘已经到了这种难以置信的层次!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随着积淀渐渐炉火纯青可以解释的!所以,对三体第一部得到雨果奖,我感觉有些遗憾,因为那不是大刘最好的作品!期待第二部和第三部能得到同样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