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历史小说的人都是从哪里找的史料和素材?

写历史小说的人都是从哪里找的史料和素材?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中国古代服饰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著名服饰史 学者、上海戏剧学院周锡保 教授数十年来从事中国历代 服饰的研究和教学的成果。 著者在书中按照中国自 古以来至明清的各个历史时 期,系统地分章分期阐述中 国服饰的形成,以...

周锡保

[作品]中国风俗通史

本卷按其内容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宗教信仰等大项,力求全面反映秦汉时代的风俗特点。

彭卫

[作品]蒙古秘史

《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第一部极为珍贵的历史著作。它详细地记录了从成吉思汗到窝阔台时期的历史。书中突出描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记载蒙古汗国南征并进兵中亚、远征欧洲的情况。《蒙古秘史》也是蒙古族文学...

余大钧

[作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宋代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二百卷。作者李心传(1167~1240),字微之,四川井研人。十四五岁时,随其父李舜臣居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时舜臣任宗正寺主簿,故心传得有机会阅读官藏的当代史书...

李心传

最新跟帖
自由风

自由风

我做博士毕业论文时,因为要写的是汉代的政治与教化,当时看了很多资料。不客气的说,所有两汉的原始资料我基本上都过了一遍。但是,在写论文期间,我却常常突发奇想:这个资料很有意思,写成小说多好?这个历史人物太丰满了,完全可以挪到小说里当主角!等等。所以,我算是动过写历史小说的念头,并且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以后看这辈子有没有时间来写了。而对于如何为写历史小说找史料和素材,我也有一些体会,这里就以汉代背景为例子,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一,基本的史料要熟所谓基本的史料,主要就是正史,要先找正史。我对历史小说的看法是很保守的,我十分厌恶那种向壁虚造、荒诞不经、玄幻穿越之类的所谓“历史小说”,这种,在我看来都不属于历史小说。历史小说,首先是要尊重历史,然后在历史史料里没有叙述到的缝隙里进行合理的虚构。所以,写历史小说是很难的,动不动就会出差错,把活人写死,把死人写活,这都是不好的。那么,正史从哪里找?正史最好找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出版社都出过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史。以两汉为例,需要读的正史主要就是“前四史”,也可以加上《两汉纪》;而对于写宋代及以后的历史的,则正史还应该包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蒙古秘史》等。二、适当补充野史、笔记只靠正史是不够的,因为正史容量有限,能够刺激作者想象力的地方也就有限了。所以,不妨补充一些野史、笔记等,这些史料能够提供给你一些有趣的记载,还能提供很多民间视角的记录。比如中华书局的“历代笔记丛书”等说到民间视角,我又想说,我特别厌恶一些历史剧只知道描绘宫廷秘史、后宫争斗等题材,特别无聊,也特别虚假。历史是很丰富的。历史的民间视角更加有趣,也更能创作更好的作品。三、多阅读相关的文化史、考古报告、文物杂志写历史小说,最根本的美学追求就是一个字:“像”。君不见,今天的很多历史题材,让唐朝人穿明朝的衣服,让明朝人穿戏曲里的衣服,让汉朝人吃明朝才传进来的食物,让宋朝人说清朝的俗语,等等,简直不忍直视。我曾经看见一部讲战国时期的电影,桌子上摆着汉朝才传到中原来的葡萄;我曾经看见一个讲三国的历史剧(不是央视版),诸葛亮大谈“社会矛盾如此尖锐”;我曾经听见一个西汉的小说,主人公说:“说曹操,曹操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呢?就是因为作者对历史没有感觉。感觉,不是靠正史来培养的。正史里很少会写当时的人吃什么,穿什么,喝什么,进门有什么礼仪,见面怎么打招呼,等等。这些,就要靠阅读一些文化史来培养了。比如《中国风俗通史》,比如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史》等。还是以汉朝为例,我就知道原来汉朝的普通人所吃的蔬菜,主要是秋葵;汉朝时的小麦还没有学会磨面,所以是直接作成麦饭吃的;汉朝人也没有内裤,如果双腿打开,就会走光,所以礼仪上是不允许的,等等。除了文化史,还要读一下各类考古报告,这些报告里包含了很多古代文物的照片,以及如何使用、如何摆设的,你多看这些就会对那个时代有感觉了。此外,一些专门论述古代文物的书也可以看,比如孙机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此外,还需要读一些专门史,比如:关于城市的研究,特别是汉唐的长安,宋代开封,明清的北京等,要仔细研究这些古代城市的格局,你才能知道你的人物住在哪里,平时出门的路线怎样;这个城市有没有宵禁,晚上是否允许出门等等;关于官僚制度的研究,如果你的小说涉及到官员,你要搞清楚他到底是什么官职,这个官职是什么品级,这个品级是否有实权,是哪个朝代的官等等;关于交通地理的研究,如果你的小说涉及多个城市,这种研究就很重要了。……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资料,书店里、网店里都很容易买到。祝你写出优秀的历史小说!
会飞的猪_lynn

会飞的猪_lynn

首先你要了解你的民族,你的大汉民族,由于现在虽然不是满清时代,但对汉族依然不公平,所遇对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很多都是了解的错的,那些小说更是错史一大把。比如唐装根本不是唐朝的衣服,他是满族改良的,汉族的是汉服。很多很多历史都被异族抹黑了,你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杨梅cici

杨梅cici

我觉得马亲王的写作方式可以作为参考。马伯庸写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是关于明代徽州丝绢案的。根据马伯庸自己所写的四起几乎未遂的学术“诈骗”案始末一文,他首先是在微博上看到了关于这起案件的微博,觉得情节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于是产生了很大兴趣。可惜微博限于字数,没有讲的很详细。接下来他去看了几篇相关的论文,然后从中发现了记载这个案件的原始史料《丝绢全书》。这本书是当时的一位参与者,把涉及此案的几百件官府文书、信札、布告、奏章、笔记等搜集到一起,编篡而成的一本合集。有了这么一本资料汇编,相关史料就很完备了。不过这还不够,因为背景知识不足,马亲王坦承自己很多政策来源、人物行为等等根本无法理解。因此这件事搁置了一年半之久,这在短时间内,他一边忙着别的事,一边关注相关领域的论文,很多论文都可以解决他的某个小疑惑。就这样带着问题阅读,做了很多笔记。然后终于在学术共同体的支撑下,大致弄清楚了来龙去脉,再加上马伯庸本人的妙笔生花,就写出了非常生动的,长达三万字的普及文章,在他的公众号和微博上应该都可以看到。不过严格的说这还不能叫做小说,其实是把真实的历史事件用比较通俗的笔法梳理了一遍,加入了一些关于背景和人物动机的解释。写小说的话,应该还会有一些虚构情节,但是大体如此吧。先是基本史料,然后是相关背景知识,最后就是自己的综合梳理了。说到这里,想起金庸先生想读北大历史系的博士,来北大历史系面试,其中提到自己读过哪些书。可以看出,阅读基本史料对于他在小说写作中的背景塑造还是相当有用的。不过在现代社会中,获取资讯的方式就更加丰富多样了。马伯庸提到过自己长期关注一些发布读书和读史心得的微博和公众号,而且还会听一些历史讲座,他写过一篇关于简的普及文章,叫一条细线撬开的简牍秘闻,也非常精彩,最早的契机就是一次关于简牍识读的学术讲座。
小笨麦

小笨麦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