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长篇小说的鲁迅,在李敖眼里,都不算文学家吗?

lonelyplanet007
鲁迅20年的创作生涯也就没有长篇小说。鲁迅大概也不会想到,他死后,他算不算一流小说家,是不是文坛大师,能不能称为世界级文豪,都因他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而争论不休。
鲁迅没有长篇小说成为否定鲁迅文坛地位的一把标尺。王朔如此,李敖也是如此。尽管这两人也起过争执,这件事却看法一致。
鲁迅没有长篇小说,就不是大师?李敖抨击鲁迅,有三条:第一条就是鲁迅没有长篇小说,不能称为文学家。李敖在《鲁豫有约》一期节目表示,自已是有几个长篇小说的,能拿出来,让人知道这是长的,这是好的。言下之意,自己怎么也比鲁迅强。
有没有长篇,当然不能成为是不是文学家必要条件。但李敖这话,也不是完全无理。鲁迅所处的时代,世界文学主流已经讲求鸿篇巨制,凡大作家,都有一二代表长篇。卡夫卡、普鲁斯特、马尔克斯莫不如是。就连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欧·亨利、莫泊桑也有长篇。时代趋势已是如此。莫言也说,长篇小说的容量和恢弘气势是短篇没有的。
尽管如此,依然有以短篇小说闻名世界成大师的,如俄国契诃夫,西班牙博尔赫斯,都是。安德烈·莫洛亚评价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这样的评论,同样适用于鲁迅。
李敖抨击鲁迅的第二条,是将鲁迅的小说,又换成了杂文。高晓松说,鲁迅先生确实是近现代杂文第一人。杂文创作浸染了鲁迅更多的心血,也承载了鲁迅更多的思想,鲁迅的创造力和鲜明的个性,也更多地呈现出来。
但李敖一句话就给否了:“鲁迅的杂文写得不好,为什么不好?他的杂文里面没有料,你把他那种感情的语言,煽动的语言,悲愤的语言,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语言,都把它像筛子一样把它筛掉,剩下什么?剩下什么都没有了。”
这是说鲁迅杂文只有情绪,没有沉思,缺乏深度?《灯下漫笔》、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些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的杂文,至今都有印象,怎么就“什么都没有了”?国人一句普通的日常用语“他妈的”,也能写成一篇论“他妈的”,由现象到本质,盘点细扒,精心考据,由表及里,活画出国人心理层面的同时,讽喻社会,怎么就“杂文里面没有料”?
感觉李敖大师出言有点草率。再说了,他自己的文章,情绪化的东西又有多少?对龙应台、对柏杨一写几十万字针锋相对,林青霞就表示不喜欢。大师为何不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了无谓的事情上?
最后,李敖大师说,鲁迅的文章半文半白,又受日语语法影响,是不成熟的文字。也就是说,鲁迅白话文不是成熟白话文,李敖大师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白话文呢?“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为了这个前三,第一个就要扳倒鲁迅,旗帜倒了才好再竖新旗。但问题是,推倒了鲁迅,李敖就是白话第一人了吗?要知道,五四那批人里,白话文写得好的并不少,朱自清、周作人、林语堂哪个不是独具一格?就是台湾,也还有白先勇、林清玄、余光中等人。
除了以上三点,李敖先生还曾表示,“鲁迅写了700万字,我现在80岁,写了2100万字,我现在的著作是鲁迅的3倍”。这就有点无语了,大师难道连文章字数都要自嗨?不知大师是否了解,2100万字,在网络文学世界,也就够两个网文而已。
为什么鲁迅先生没有长篇小说?一,忙于针砭时弊,精力大都消耗在了与对手的短兵相接上。从他开始创作起,各种论战几乎没有停过。特别是生命最后十年,也是战斗色彩最浓的十年,已经几乎不写小说,杂文为绝对主要文体。鲁迅一生,杂文创作占到他文字创作的80%。
二,长篇小说创作,是对精力的极大消耗,很多人创作长篇,都是闭门谢客,杜绝外界干扰。
陈忠实写《白鹿原》,就给自己定了三条:不再接受采访,不再关注外界评论,不参加应酬性的聚会。饶是如此,从准备到完稿,前后也有5年。路遥《平凡的世界》,蜗居窑洞为时六载,写完甚至身体也被拉垮。
这些都足见写长篇小说是呕心沥血的事。大作家歌德也说,“如果你脑子里老在想着写一部大部头的作品,那么一切都得推开,费大力之余还要有安静的生活环境。”
鲁迅有没有这样能令他安静的环境呢?彼时的中国,自然是没有!
三,鲁迅的心肠是极热的,他的文学创作目标,一开始就站在了所有人之上:唤醒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就为了单纯的创作,对世界不闻不问,何况是那样动乱的时代。
事实上,当时胡适等人就要关在屋子里整理故国,鲁迅就对此有过尖锐的批判。他不能做到对眼前的现状熟视无睹。
鲁迅先生有过至少3个长篇小说的创作计划,都流产了鲁迅生命最后10年,为何全副精力都扑在杂文上?除了这种文体针砭时事,易于生发,极适合战斗的需要外,“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米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也就是说,对于中国存亡之危局,实在无法坐视,如夏承涛评价辛弃疾“肝肠似火”。这与创作长篇所需的安稳氛围和平和心气显然不搭。也就是无此环境。
但即便如此,鲁迅也还是有过长篇小说创作计划,而且至少是三个长篇的计划,但都限于时局、精力或经历不到,未能完成。
就在鲁迅病逝的当年,据冯雪峰回忆,鲁迅就有打算,想写一部反映中国四代知识分子生活、命运的长篇小说。但几个月后他就病逝了。
之前,1924年,鲁迅就有过写成长篇历史小说《杨贵妃》的计划,却在西安考察一番后,发现西安已不是心中的西安,灵感全被破坏了,《杨贵妃》写作计划也就搁置了。
鲁迅没有长篇小说,这是现代文学的遗憾,却不能成为其是否为大师的判断标志。契科夫、博尔赫斯照样是世界文坛大家。我们应该看到,鲁迅没有敷衍一部毫无价值的长篇小说,为了长篇而长篇,这反而是对长篇文学的尊重。
这些年一窝蜂地写长篇出长篇,乃至于文学形成了长篇的垄断,所谓“扬长避短”,事实上好长篇又有多少呢?迟子建说大都是泡沫。
套用郭敬明一句话,没有长篇小说,可以是文学家,也可以是大师,王朔、李敖可以不同意,但也请允许它存在。

小茜多2
李大师倒是写过长篇小说,不过也只是“长”而已——哦,不对,是不但“长”,而且“臭”。按他和王朔以“长”为标准的说法,什么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也算不得文学家!

萨芬鸡蛋

橙子兔

Darcy

jone_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