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诸多作品中,哪一部文学价值最高?

刺激受大了
老舍先生一生勤奋,著作甚丰,共有1000多部(篇),有长中短篇小说或散文或戏剧等,字数达700万至800万,我没有读过,没有比较,故难以评价哪一部文学价值最高!抱歉啊……他为何于1966年8月24日投太平湖,至今沒有多少这方面的权威报道,国人无不惦记,他在英、美生活了十余年,一听到新中国成立就于10月13日启程回国,途经日本、菲律宾等地,于12月9日抵达天津,他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最优秀的剧目之一,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灬……

barnett
今天是老舍先生忌日,五十一年前的今天,绝望中的老舍自沉于太平湖。一代文学大师陨落,一个疯狂的年代开启。纪念老舍,必须要提及的是他一生留下的大量的经典作品,及其文学价值。
但是哪本作品文学价值最高这种问题实难回答,老舍一生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评论、戏剧、传记等等多种,每个文体更是各有分类,小说有短中长,散文也有不同题材,评论更分多种,戏剧也有不同时期作品。不同类型之间不太好比较。
所以,可以扩展下,看看哪些作品取得的成就最高。
长篇小说,首推《四世同堂》和《骆驼祥子》,两本书一言以蔽之都对时代之痛有深刻的描写,祁家四代人在乱世中的飘零和挣扎,祥子为了小康生活的奋斗和最后的破灭,都让人有切肤之痛。其他如《鼓书艺人》《二马》等等都有很大文学价值。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写的非常好,小人物视角,每个人都很生动,呈现的是无论乱世还是太平年景,小人物的内心诉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过个安稳日子。后来张国立、何冰等改编的电视剧也很不错。
短篇,我衷情于《断魂枪》,京西北的沙师傅金盆洗手从武师改行成客栈师傅,面对来拜师求艺、挑战比武的人,始终不肯现身,到底为何?可能只有结尾提到的天上群星才知道吧。这篇小说隐喻耐人寻味,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的味道。
戏剧,必须说《茶馆》了,北京人艺长演不衰,通过裕泰茶馆的起起伏伏,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化,小中见大,风云激荡。

志在四方
谢邀。
老舍还是一个比较高产的作家,无论是早期中期还是晚期,老舍都有突出的作品值得铭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更是这些佳作中佼佼者。
这三部作品都各有千秋,《骆驼祥子》是单人构架(从一个人来看社会),《四世同堂》是多人构架(从一个家庭来看社会),《茶馆》则是时间构架(从一条时间线来看社会)。
站在我个人的角度和兴趣来看,《骆驼祥子》的文学价值可能是最高的。(四世党和茶馆党莫打我……)
理由如下:
老舍作为一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始终都观察着世界,观察着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或事。而他也始终没有忘记一个老艺术家应该承担的责任,那就是用最佳的艺术手段来呈现一个真实的社会。
《骆驼祥子》以祥子的悲剧人生来反映当时混乱的旧中国,以小见大的同时,也是在警醒世人:在一个黑暗混乱的世界里,一个人如果只是靠自身的奋斗,是绝不可能成功并保持自我的,终会被这个世界所吞噬。
这么说可能会比较悲观,但是我们纵观祥子的一生,这样的痕迹却明显得那样触目惊心:当祥子终于攒到足够的钱去买一辆车时,他遇上了军阀乱兵,车被抢走了;当祥子终于又有能力可以去买一辆自己的车了,车又被反动政府的侦探给讹走了;之后他被迫娶了车老板的女儿虎妞,赚的钱又因为虎妞难产而死,变成了安葬费。
祥子面对失败,一次次地站起来,他不服输,可是祥子他不是铁人,在所有的希望破灭之后,他终究是失去了自我,变得和街头的泼皮无赖一样,麻木不仁地堕落。
但是追究其每次失败的节点,追溯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其实都是一些外因,但是这些外因,祥子从来没有追究过。他只是愤,只是恨,只是气,气那些人的同时气自己,所以他从想过要报仇,毕竟这是多么天真的想法。老舍从没写过当祥子的车被军阀乱兵抢走后,祥子怎么又遇到了这些人,然后教训了他们;老舍也从没写过祥子的车被反动政府的侦探讹走了以后,祥子怎么想方设法重新赢过。这样正常吗?是因为祥子很老实吗?
答案当然是不。祥子的心理在现代人看来是不正常的,是很奇怪的,但这种奇怪反而是一种正常。因为对于旧社会的下层劳动人民来说,和政府骗子纠缠不清比赚钱更可怕。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整个社会因为无序与黑暗,根本无法保护他们。他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假装忘记这些,然后“乐观”地活下去。正如书中说的那样:“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但是这些无序与黑暗是并不会因为“乐观”而不存在,所以悲剧性的结局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你看,我们思考祥子的一生,终究是思考到了祥子一生背后那波澜壮阔的旧社会。老舍以小见大的能力真的是非比寻常啊。
如果说知微见著是别人可以模仿的手法,那么老舍的语言风格更是独一无二。例子太多,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京味方言的存在,保存了老北京的语言面貌,同时给人一种更加亲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