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孙犁先生的文学.小说.散文?

福娃第一名
我读孙犁,读了他的一些书信,主要是写给一些年轻或中年作家的,大多是短笺,言简意赅。
我注意到,在先生的信函里,除了对收信人的作品进行肯定和赞誉,几乎每一封信里都有对其作品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批评,直截了当,语词恳切却不乏严厉。
我想,这对一个年轻乃至中年作家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殊不知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文学圈里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彼此恭维甚至互相吹捧,并且容不得听不进批评意见,比对起孙犁不应该惭愧么?
孙犁在写给当时的青年作家贾平凹的信中指出:“既然登上这个文坛,就要能听得各式各样的语言,看得各式各样的人物,准备遇到各式各样的事变,但不能放弃写作,放弃读书,放弃生活,如果是那样,你就不打自倒,不能怨天尤人了”。
我把孙犁的几本书一直放在枕边,如《如云集》《尺泽集》《远道集》等,常读常新,从中悟道,并借以反思和自省,每每有醒悟和思想收益。

hotaruusaki
沈从文甩孙犁一条街

Vincent9
汪曾祺曾提到现当代作家里他最为推崇的是鲁迅和沈从文,解放后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他推崇的是孙犁。推崇前两位不奇怪,少年读书都喜欢鲁迅,而且他的早期作品模仿鲁迅的痕迹很浓,喜欢沈从文更不用赘述,某种程度上说,汪曾祺延续了沈从文的文脉,这是中国作家中唯一的一对师徒获得了同样高的赞誉。至于他推崇孙犁,是觉得他把革命题材写成了真正的小说,超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局限,很是难得。
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孙犁,不是因为他的小说,更多是因为他的书话。孙犁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以“文革”为界,分为风格不同的前后期。前期作品明净柔美,以淡笔勾勒出如画的乡土民风,被称之为诗体小说,代表作是《荷花淀》模仿者很多,这也是汪曾祺提到的那些小说。但解放后尤其是文革后期,孙犁的作品趋于平淡简洁,明显继承了中国古典的精髓,于平淡之中深蕴着文化和人生的思考,存有大量的读书笔记。年轻时,孙犁主要读新书,到了新社会,新书就读得少了,开始买旧书,读旧书,并且认为,读中国古书是利于养生的。他曾自嘲“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这种经历与汪曾祺遭逢极其类似,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精神上的同类。
我收录过一则孙犁的买书日记,很有意思,他说,我曾寒酸地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也曾阔气地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
喜欢买书读书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吧。

Mariafe
我非常喜爱孙犁先生的作品。孙犁先生最早的名声固然是从小说《白洋淀纪事》和铁木前传中得来的,还形成了一个“白洋淀作家群”;但我最推崇的还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到去世前出版的“耕堂劫后十种”:《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
我搜集有这“耕堂劫后十种”的全套初版本,其中8本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6本是那种小小的开本,2本改为流行的长32开本了),2本分别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后来,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这套书时,我一口气买了3套,一套阅读,一套收藏,一套送朋友。近几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了这10本书的精装本,没说的,拿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重版了一套,那也得收。另外,我有百花版孙犁文集的精装、平装本各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孙犁全集》肯定也一本不拉的收全。
我这么说,不是显摆,而是说明我对孙犁作品的喜爱。孙犁晚年的作品,基本打破了小说、散文、随笔的界限,什么题材都是娓娓道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晚年的心境和学问的沉淀,到了非常从容、沉潜的地步,仿佛看惯了世间百态,宠辱不惊。孙犁先生对周作人晚年落水很不感冒,说了很多不留情面的话,但是,我感觉孙犁晚年的文字倒和周二先生很像,洗尽铅华,灿烂过后归于平淡,有一种“道尽天凉还个秋”的感觉。
我最喜欢读孙犁先生的“书衣文录”和“读书记”,里面有一种长者看透世事后的洞彻。书衣文录是他包书皮后在上面写下的文字,寥寥几句,有记人记事的,有记录当时心境的,有写读后感的,五花八门,确有深意;“读书记”包括读<史记>记读唐人传奇记买饮冰室文集记买王国维遗书记谈笔记小说等,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人之论,但感觉平实清正。读孙犁的文字,会让人平静下来,不会燥热,不会狂热,更不会有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之感。


自在若水
孙犁生平除了爱书,没有别的爱好。晚年作品,也是读书随笔类散文居多,且写得颇有风骨,自成一格。而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觉得,我老了,应该说些切实的话,通俗易懂的话。在选题时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时,要直话直说,或者简短截说。”他晚年的散文多篇幅简短,却意蕴弥深。“及至老年,我相信,过去的事迹,由此而产生的回忆,自责或自负,欢乐与悲哀,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最不自欺也不会欺人的。”我想,他在为文上甚至刻意要像欧阳修一样,“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见重于当时,推抑于后世。”

ole
感情真挚是孙犁先生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比如亡人轶事,把对“亡人”的怀念之情写得刻骨铭心,读后使人潸然泪下。

亚谨
孙犁先生是令人尊重的文字语言领域的殿堂级人物,他的地位可以与鲁迅,沈从文先生相提并论。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可以流芳后世的文学大师。
他桃李满天下,慧眼识珠,影响和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当代文学家,如现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文学家贾平凹都受过他的指导教诲。他的文学不是捧出来,政治任务推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通过骄人的语言能力,给人们营造出一种美的享受,温情的氛围。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融入他美的文学典型人物和构建的艺术世界里,体会和勾起对这个世界上的美好的记忆。由衷发出"人生值得"的感叹。而这一切都不是说教式的理论教条,而是作家对生活的体悟,流露笔端,如一汪清泉石上流,温润人们的心田。
孙犁的小说,大多数都是描写的河北一带农村,包括农民出身的战士,小商小贩,知识分子,他们的母亲,爱人……他最喜爱写的是抗日题材小说和散文。因为他们最能体现民族和个人最内在的骨气和情感。是时代和个人最完美真实的结合。
他着重取材于快乐的事物,特别善于描写妇女的纯朴和别人难以扑捉的美好的亮点。孙犁先生曾这样说"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客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又说"我只写我见到的东西,我也看到一些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但从没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东西"。正是这些至真致美的追求,从而形成他个人独特的艺术品味。
孙犁先生是用诗歌散文般的情怀写小说,所以读他的任何作品,总能体会出不同寻常的舒畅感。如听到我们喜爱的歌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那般,像舒伯特《小夜曲》那样,流淌出春风化雨,十里芬芳的旋律之优美。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与艺术共鸣。
他的小说总会无形中融入不同寻常的抒情意味。拿他的小说名篇《荷花淀》举例:
描写战士水生的女人编席子。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意化了。请看小说的起笔开篇第一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开头前几段,寥寥几笔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空和人物。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它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这篇故事,本来是写七八个青年参军抗日,以及参军后所取得的伏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次战斗的胜利。按照通常的描写,似乎应该以这些战士为主。但作品却着重写了他们的女人的心理活动与对话,传神衬托出他们男人的晓勇,机智。写得太好了,不由自主再摘录一段描写——
这女人编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另外,孙犁先生晚年的散文已入化境,任何点评,描写几句,语言恬淡简静,而内涵很丰富,隽永耐读,特别是有关古人书籍,文化经典的书评,生活感悟,娓娓道来,十分的贴切。
孙犁先生还是位书法家,精研书籍版本鉴赏学,藏书家,爱好广泛。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位能发现生活的美,并能品味美好生活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