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孙犁先生的文学.小说.散文?

孙犁先生(1913——2002),河北安平人。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4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
提到的作品

[作品]澹定集

“文革”结束后,孙犁的第十本集子,原由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对书名。《后记》中说:“友人有谓不祥者,我也曾想改一下,终以实事求是为好,故未动。”这一年的五月,作者偶感风寒,引起老年病,迄今卧床...

孙犁

[作品]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ISBN:9787500657415,作者:孙犁著

孙犁

[作品]如云集

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伟大的、只有虔诚。在最危险的情形下,最虔诚支撑着我们;在最严重的困难面前,也是虔诚帮助我们获得胜利。本书的叙述从法国宗教改革的历史开始,直到胡格诺教徒散居各地以及法王路易十四在...

孙犁

[作品]孙犁全集

本卷收书信。 部分书信曾收入《芸斋书简》、《芸斋书筒续编》或在报刊发表,部分是首次收入全集。 作者未标注年份的信件,已出版或发表过的,保留出版或发表时注明的年份;初次发表的,由收信人提...

[作品]风云初记

《风云初记》从“七七事变”展开故事,表现了抗日战争初期,共产党在滹沱河两岸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曲折历程,反映了冀中劳动人民的觉醒进步和澎湃高涨的战斗热情。作品用饱含诗意的笔触。塑造了许多人物...

孙犁

[作品]小夜曲

《小夜曲》收海顿的《小夜曲》、德利果的《小夜曲》、舒伯特的《小夜曲》、阿连斯基的《小夜曲》等10首小夜曲。

陈六如

[作品]月光奏鸣曲

这是一套令孩子终生受益的好书,丛书融汇知识学习、传统美德与语文素养熏陶、提高少年儿童视觉审美品位与情趣于一体,倡导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人文情怀。书中精选中国千古流传的经典人文故事,却用时下少...

张培杰|

[作品]芦花荡

本画册主要描绘了苏北解放区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在敌人后方英勇斗争的故事。作者用纯熟的画风、流畅的手法,让人感受到战斗的气氛,呈现出一个个触动心灵的故事。

杨村彬

最新跟帖
福娃第一名

福娃第一名

我读孙犁,读了他的一些书信,主要是写给一些年轻或中年作家的,大多是短笺,言简意赅。

我注意到,在先生的信函里,除了对收信人的作品进行肯定和赞誉,几乎每一封信里都有对其作品的不足和缺陷进行批评,直截了当,语词恳切却不乏严厉。

我想,这对一个年轻乃至中年作家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殊不知在很长一个时期里,我们的文学圈里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彼此恭维甚至互相吹捧,并且容不得听不进批评意见,比对起孙犁不应该惭愧么?

孙犁在写给当时的青年作家贾平凹的信中指出:“既然登上这个文坛,就要能听得各式各样的语言,看得各式各样的人物,准备遇到各式各样的事变,但不能放弃写作,放弃读书,放弃生活,如果是那样,你就不打自倒,不能怨天尤人了”。

我把孙犁的几本书一直放在枕边,如《如云集》《尺泽集》《远道集》等,常读常新,从中悟道,并借以反思和自省,每每有醒悟和思想收益。

hotaruusaki

hotaruusaki

沈从文甩孙犁一条街

Vincent9

Vincent9

汪曾祺曾提到现当代作家里他最为推崇的是鲁迅和沈从文,解放后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他推崇的是孙犁。推崇前两位不奇怪,少年读书都喜欢鲁迅,而且他的早期作品模仿鲁迅的痕迹很浓,喜欢沈从文更不用赘述,某种程度上说,汪曾祺延续了沈从文的文脉,这是中国作家中唯一的一对师徒获得了同样高的赞誉。至于他推崇孙犁,是觉得他把革命题材写成了真正的小说,超出了一般意识形态的局限,很是难得。

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孙犁,不是因为他的小说,更多是因为他的书话。孙犁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多年,以“文革”为界,分为风格不同的前后期。前期作品明净柔美,以淡笔勾勒出如画的乡土民风,被称之为诗体小说,代表作是《荷花淀》模仿者很多,这也是汪曾祺提到的那些小说。但解放后尤其是文革后期,孙犁的作品趋于平淡简洁,明显继承了中国古典的精髓,于平淡之中深蕴着文化和人生的思考,存有大量的读书笔记。年轻时,孙犁主要读新书,到了新社会,新书就读得少了,开始买旧书,读旧书,并且认为,读中国古书是利于养生的。他曾自嘲“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这种经历与汪曾祺遭逢极其类似,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精神上的同类。

我收录过一则孙犁的买书日记,很有意思,他说,我曾寒酸地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也曾阔气地买过书,面对书架,只看书名,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时买的书,读得不认真。读书必须在寒窗前,坐冷板凳。

喜欢买书读书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吧。

Mariafe

Mariafe

我非常喜爱孙犁先生的作品。孙犁先生最早的名声固然是从小说《白洋淀纪事》和铁木前传中得来的,还形成了一个“白洋淀作家群”;但我最推崇的还是他从20世纪80年代到去世前出版的“耕堂劫后十种”:《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

我搜集有这“耕堂劫后十种”的全套初版本,其中8本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6本是那种小小的开本,2本改为流行的长32开本了),2本分别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后来,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这套书时,我一口气买了3套,一套阅读,一套收藏,一套送朋友。近几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再版了这10本书的精装本,没说的,拿下;人民文学出版社也重版了一套,那也得收。另外,我有百花版孙犁文集的精装、平装本各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孙犁全集》肯定也一本不拉的收全。

我这么说,不是显摆,而是说明我对孙犁作品的喜爱。孙犁晚年的作品,基本打破了小说、散文、随笔的界限,什么题材都是娓娓道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晚年的心境和学问的沉淀,到了非常从容、沉潜的地步,仿佛看惯了世间百态,宠辱不惊。孙犁先生对周作人晚年落水很不感冒,说了很多不留情面的话,但是,我感觉孙犁晚年的文字倒和周二先生很像,洗尽铅华,灿烂过后归于平淡,有一种“道尽天凉还个秋”的感觉。

我最喜欢读孙犁先生的“书衣文录”和“读书记”,里面有一种长者看透世事后的洞彻。书衣文录是他包书皮后在上面写下的文字,寥寥几句,有记人记事的,有记录当时心境的,有写读后感的,五花八门,确有深意;“读书记”包括读<史记>记读唐人传奇记买饮冰室文集记买王国维遗书记谈笔记小说等,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惊人之论,但感觉平实清正。读孙犁的文字,会让人平静下来,不会燥热,不会狂热,更不会有让人如坠五里云雾中之感。

小肉肉的幸

小肉肉的幸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自在若水

自在若水

孙犁生平除了爱书,没有别的爱好。晚年作品,也是读书随笔类散文居多,且写得颇有风骨,自成一格。而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觉得,我老了,应该说些切实的话,通俗易懂的话。在选题时要言之有物;在行文时,要直话直说,或者简短截说。”他晚年的散文多篇幅简短,却意蕴弥深。“及至老年,我相信,过去的事迹,由此而产生的回忆,自责或自负,欢乐与悲哀,是最真实的,最可靠的,最不自欺也不会欺人的。”我想,他在为文上甚至刻意要像欧阳修一样,“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见重于当时,推抑于后世。”

ole

ole

感情真挚是孙犁先生作品最突出的特色,比如亡人轶事,把对“亡人”的怀念之情写得刻骨铭心,读后使人潸然泪下。

亚谨

亚谨

孙犁先生是令人尊重的文字语言领域的殿堂级人物,他的地位可以与鲁迅,沈从文先生相提并论。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可以流芳后世的文学大师。


他桃李满天下,慧眼识珠,影响和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当代文学家,如现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文学家贾平凹都受过他的指导教诲。他的文学不是捧出来,政治任务推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通过骄人的语言能力,给人们营造出一种美的享受,温情的氛围。


读孙犁先生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融入他美的文学典型人物和构建的艺术世界里,体会和勾起对这个世界上的美好的记忆。由衷发出"人生值得"的感叹。而这一切都不是说教式的理论教条,而是作家对生活的体悟,流露笔端,如一汪清泉石上流,温润人们的心田。



孙犁的小说,大多数都是描写的河北一带农村,包括农民出身的战士,小商小贩,知识分子,他们的母亲,爱人……他最喜爱写的是抗日题材小说和散文。因为他们最能体现民族和个人最内在的骨气和情感。是时代和个人最完美真实的结合。


他着重取材于快乐的事物,特别善于描写妇女的纯朴和别人难以扑捉的美好的亮点。孙犁先生曾这样说"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客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又说"我只写我见到的东西,我也看到一些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但从没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东西"。正是这些至真致美的追求,从而形成他个人独特的艺术品味。


孙犁先生是用诗歌散文般的情怀写小说,所以读他的任何作品,总能体会出不同寻常的舒畅感。如听到我们喜爱的歌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那般,像舒伯特《小夜曲》那样,流淌出春风化雨,十里芬芳的旋律之优美。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灵与艺术共鸣。


他的小说总会无形中融入不同寻常的抒情意味。拿他的小说名篇《荷花淀》举例:

描写战士水生的女人编席子。作者把这个劳动场面,完全诗意化了。请看小说的起笔开篇第一段: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开头前几段,寥寥几笔作者就点出了劳动的时,空和人物。像诗的语言一样,简练、动听、优美。它不仅写了环境,还反衬出环境的主人的勤快、利落。



这篇故事,本来是写七八个青年参军抗日,以及参军后所取得的伏击日本侵略者的一次战斗的胜利。按照通常的描写,似乎应该以这些战士为主。但作品却着重写了他们的女人的心理活动与对话,传神衬托出他们男人的晓勇,机智。写得太好了,不由自主再摘录一段描写——

这女人编著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另外,孙犁先生晚年的散文已入化境,任何点评,描写几句,语言恬淡简静,而内涵很丰富,隽永耐读,特别是有关古人书籍,文化经典的书评,生活感悟,娓娓道来,十分的贴切。






孙犁先生还是位书法家,精研书籍版本鉴赏学,藏书家,爱好广泛。和他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位能发现生活的美,并能品味美好生活的大师。

老婆婆

老婆婆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