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是如何解读剧本并理解角色的?
布鲁超
作为一个外行,深刻地认为,演员首先要“进入角色”进入角色的历史、环境、周边,进入其他角色的理解里面。当然,还要看什么样的导演,如果是一根筋又迷糊的愚蠢导演,你又能怎么样呢,还是被潜规则好了。从目前已经发表的电影电视剧可以看出,迷糊又愚蠢的一根筋导演比比皆是啊。
乔乔
这就跟演员的综合素质有关了。有人天生会演戏,有人不管演谁都是他自己。看过一些新闻,蝙蝠侠中忘记第几部了。里面的那个小丑。要演这个角色前把自己关进屋子里几天几夜,就是为了让自己进入这个角色。后面又听说他演完这部戏,出不了角色自杀了……
剧本以经过创作,与实际本身就有很大的不同。但观众不会因为这些而无条件的结受你的任性。再加上各自的经历和理解不同,对于演出的作品要求,自然也不同。但只要与大众生活常识和认知,不是相差太大。接受还是不会骂人的。
演员首先要读懂作品的原意,根据其中人物的形象,性格,身份,行业才能理解原作的思路。只有踉上作者的思路,才能明白作品想要达到的原意。当原意这个目标确定下来后,就好办了。生活中多的是原型,多去注意观察,模仿,学习,体验,了解,勾通,分析,理解后。再进行提取,管通,联想,乘至提练。就可以整理思维达到作品里的人物要求,举止神态与之同步。最好就是身心合一的与其人物的思想,行为都到同一境界。也就是所说的,进入神韵,真实重生。这就是我对演员要怎样看据本的看法,半文盲之言,混过无聊的时间,千万别口殊笔画,我只不过是自愉自乐而以。
junkuang
谢邀。
其他几个回答算是比较全面了,不过对于大众来说可能不太好理解。那么我这里讲一个演员看到剧本后会做的一件事:看剧本中的潜台词。
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就是当我们想达成某个目的的时候,或者说我想告诉你“你没有被我们公司录取”,那么,一般来说,我们不太会直接说,而是说一些潜台词,比如说“请等消息,五天内我们会给你回复”。那么五天内没收到消息,实际上就是告诉对方,你没有被录取。
那么,编剧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创作大量的潜台词。一方面是潜台词具有戏剧张力,另外一方面,潜台词使人物更真实。演员在拿到剧本后,优秀的演员看完台词,就会去想编剧为什么这样写?这个人物在这里为什么讲这句话?这句话背后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句台词“我爱你”,那么演员看到台词之后,就会想,为什么这个时候他要说这句话,说这句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是因为做了愧疚的事而道歉,还是说自己赚了大钱很兴奋?还是说,他是内在的是想要分手?“我爱你”这句台词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再举个例子,老婆给老公夹了一块肉,老公不吃,老婆说是不是“肥肉太多,腻了?”这句台词的潜台词是什么?其实讲的是老婆嘲讽老公嫌弃他人老珠黄了。
那么,演员在表演的时候,把握的是人物的真实心理,当明白了角色台词的潜台词后,表演时该怎样表现,用什么表情动作,怎么说这句台词,他就清楚了。当这些肢体语言和台词传递给观众的时候,观众也知道这场戏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老婆说“腻了?”老公说“我爱你”。这两句台词下面,潜台词是老婆发现老公出轨,老公心怀内疚,说了这句话。
实际上,当一个好演员看一个剧本,看不到任何潜台词的时候,他可能就甩手走人了。为什么很多演员改台词?就是把直白的话变成“人话”。
pumpkinyuying
一个演员拿到剧本, 刚接触到的是角色的书面形象。但书面形象离舞台形象尚有很大距离, 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创作工作, 要去揣摩剧本, 体验角色, 然后体现角色, 最终塑造角色。演员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 需要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 去体验别人的心声, 成为那个人。演员在角色塑造过程中, 从微观上分析有六个过程, 即“形成角色意识”—— “继续探索和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深入体验角色”——“角色的外部体现”——“综合汇流”—— “产生影响”。反应到艺术实践中, 我们可以将塑造角色的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认识阶段, 体验阶段, 体现阶段。
这是一个准备阶段, 需要认真分析剧本与角色, 做好大量的案头工作。剧本
是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与依据, 演员认识和塑造角色形象都是从剧本的书面形象开始的。形象地、感性地、真实地分析剧作家的剧本与角色是演员进入人物形象塑造的第一步。在这个步骤中, 演员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角色意识。
一般来说, 剧作家提供给演员剧中的角色形象是比较抽象的。演员要想把剧本中的角色鲜活地立在舞台上, 首先要做大量的阅读和案头工作。在认真阅读剧本的基础上, 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人物间的矛盾冲突、理清人物关系, 分析自己扮演的角色命运, 评价和自己角色相关的其他角色, 写人物小传, 写出剧本中提供角色生活的那段时期和那个空间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 有一点尤为重要, 那就是要理清剧中角色与角色的关系, 哪怕你在剧中饰演的是一个小角色, 也要了解这个角色在剧中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 与其他角色的矛盾冲突等。弄清楚了这些才不至于演“糊涂” 戏。有可能的话, 还要通过设想写出剧本中没有提供的角色以前的历史以及角色未来的发展趋向。在此基础上, 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贯穿主线、剧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说, 要通过剧作接触剧中的人物、事件、矛盾冲突与情境,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逐步从角色的外部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生活, 从对事件、冲突的剖析升华到理解剧作的主题与底蕴。
在演员与角色初次邂逅时, 演员愈是用自己的情感热力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来赋予剧本以生命, 枯燥的台词愈是能激起他的情感和创作意志。所以对演员来讲, 初识角色的过程, 也是一个建立“爱”的过程。演员要在这个过程中,“迷恋”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斯氏强调:“和剧本见面时的‘迷恋’, 是演员从内心接近角色的第一个步骤”。没有这种迷恋, 就不可能有创作, 演员的迷恋是创作的推动力。在这个建立“爱”和“迷恋”的过程中, 演员要渐渐地把自己“变成”角色, 然而这是一个非常艰难和十分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演员在创作过程中要用角色的思想来对待剧中所发生的一切。用角色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让自己和饰演的角色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