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家有哪些?

需要一个他的小故事
提到的作品

[作品]西游记

古典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主要人物。第一回至第十二回主要讲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徒弟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经...

吴承恩

[作品]白毛女

评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是1999年中国文学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评选的发起者、组织者系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评选的创意堪称知机趁势,卓越宏大。评选以完全的公开性杜绝暗箱操作,数轮评...

贺敬之 丁毅

[作品]西部风景

这是一套专门编给青少年看的散文丛书。把这套丛书叫做“金散文”,不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贵重,而是因为它们像金子一样量小而质重,还有那份闪烁的光彩。这一套丛书一共十五本,每本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主题,分为童...

李若冰

[作品]黄河大合唱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和创作六十周年以来的传唱情况和学习、演唱、研究的需要,本集特别编选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的题词,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作品、对星海的评价及对他亲人的关怀,...

冼妮娜

[作品]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是中国一流纯文学月刊,你可以这么认为——它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是同类刊物的权威。 《人民文学》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以小说为主,包括散文、诗歌及纪实文学。特别是它刊发的中篇小说...

最新跟帖
游懒懒

游懒懒

当代文学家李若冰的故事

来源:西部文化网 时间:2005-12-15

李若冰,1926年10月出生,陕西泾阳蒋路乡阎家堡人。国家一级作家。历任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党委书记、中国作协理事、陕西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厅厅长。

他本姓刘,儿时(出生后不久)被卖给一户杜姓人家为子, 故曾用名杜西山、杜德明,笔名沙驼铃。为了纪念他去世的亲生母亲,内心铭记一个孤儿心灵上永远也难以弥合的心理创伤,他改为母姓,后启用现名李若冰和曾用笔名李丹人。李若冰的妻子贺鸿钧,1928年生于陕北米脂县城一个教书先生的家里。16岁时,她参加了绥德分区文工团,演过《白毛女》等歌剧。她同姐姐贺鸿训合写的秧歌剧喂鸡受到周扬的赞赏,被推荐到解放日报发表,由贺敬之先生写了序言。后进入刚解放的西安,在西北文联创作室工作。二人认识、相爱,举办了简朴的婚礼,又天各一方,一个去了西部戈壁,一个上了北京。从这时起,李若冰舍弃了“驼铃”、“沙驼铃”、“李丹人”等笔名,开始用“李若冰”的名字发表作品。贺鸿钧也用笔名贺抒玉。若冰、抒玉,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义,这正是他们的文学事业和爱情的寓意。这恰如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生命运蹉砣,而我生下来就被卖了,使我一辈子也没见过父亲,这是我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1933年他七岁时,开始在云阳镇小学上学。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天,北山上下来一支孩子流亡剧团,搞革命宣传活动,就住在他家对门的棉花店里。剧团要回延安时,李若冰要参加剧团,可因大伯不同意而未能如愿。之后,他和小伙伴们偷偷找到八路军驻云阳办事处,藏在去北山的拉棉花的大车里,在淳化铁王村撵上了边演边走的孩子流亡剧团。

1938年10月,年仅十二岁的他随孩子抗战剧团离家北上延安参加革命,恰巧,在延安南门外遇上了在八路军当伙夫的大哥,从此,李若冰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母亲延安。

在革命圣地延安,他参加了延安抗战剧团,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宣传演出活动。但他对演戏的兴趣并不浓厚,而对读书和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除了喜爱读一切书外,还因他无拘无束和活泼好动的性格,炼就了他富有才艺的特长。在延安这座革命的大熔炉里,他如一颗幸运的小草,沐浴着党的光辉和温暖,一天天地茁壮成长。从1941年起,他先后在延安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边区艺术干校学习,并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种地、纺线线的大生产运动。在延安新市场后沟的几排窑洞里,他在演出排练之余,读到了《西游记》、《水浒传》等传统小说,从那时候起,他已开始爱好上了文学,为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铺平了道路。他参加了由冼星海指挥的《黄河大合唱》。之后,他上了边区艺术学校,一边开荒种地,一边学习文学知识。1943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调西北文工团和中央党校三部学习和工作,参加整风运动。1944年考取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在鲁艺,他一边写读书笔记,一边开始练笔写作。之后,他被调到中宣部做助理秘书,又随中央机关转战陕北,直到延安光复。他的处女作是一篇文艺评论,题目是对〈刘胡兰〉剧作的点滴感想,署名“驼铃”。

李若冰取笔名驼铃,是他看见延安城外的骆驼,想到这种负重远行的生命是令人敬仰的,驼铃是跋涉者心灵的歌唱。这一时期,他利用分分秒秒的时间博览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还尝试去写点小文章。也就是在此时,他的一个诗意盎然的笔名--沙驼铃“诞生”了!这是因为他常在延河畔看到骆驼那奇丑而又可爱的形影,对它的坚韧、负重和对信念的执着精神,油然而生的敬意。1945年他调往中央宣传部任助理秘书。1946年调入一野四军骑六师主办群力报,参加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抓紧点滴时间写了很多诗歌、随笔和见闻。1948年在西北军区政治部任秘书。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从部队转业到西北文联、进入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班进修。此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广泛涉猎了历史、地理、心理学、美学、逻辑学及哲学等方方面面的书籍,开始发表一些短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1953年他调到中国作协西安分会任专业作家,从此踏上了文学勘探和地质勘探的艰苦历程。同年6月,李若冰以专业作家的身份赴陕北石油勘探区深入生活,9月又赴西北地质局酒泉地质勘探大队兼任副大队长。后来他回忆说:我在酒泉地质大队当副大队长,虽说是挂职,其实是实干的。我在和各种地质、测量、钻井、地震、重磁力等地球物理勘探者一起的时候,几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文学工作者,而想的最多的是勘探工作的进度、成果和发展。我不可能把自己排除在勘探工作之外,而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从一开始接触地质工作者,他就被他们身上那种勇于献身的精神所感动,因而内心也就产生一种在作品中去展现地质工作者崇高工作和生活的强烈冲动。不久,他的散文陕北札记便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1954年他随地质勘探工作者首次进入青海柴达木盆地。李若冰在《西部风景》一书中说:“我的家乡在西部,却不知为什么总是向往西部的西部,仿佛那里有着一种神秘奇异的魅力,吸引着我不由得走向它的身边。”“从20世纪50年代初,我就满怀喜悦地从长安跨入了狭长的河西走廊,和石油地质勘探者一起,在辽阔的酒泉盆地找油探矿。”从那时起,李若冰和他笔下的柴达木一起享誉中国文坛,在散文创作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时候,他眼前一个全新的天地顿开,一切所见所闻都是如此的新鲜而又别致,这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正是在这火热生活的源泉里,李若冰的创作欲望和艺术灵感被激活了。他抓住勘探工作的阶段性间隙,在两年时间里,一连写下了在柴达木盆地、勘探者的足迹(原名祁连山麓)、在严寒的季节里、戈壁滩上的勘探姑娘们等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195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在勘探的道路上。也就在同一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广阔的西部丰富多彩的野外勘探生和无穷的创作源泉给李若冰带来了无限诱惑。1957年,他再度进入柴达木盆地。辽阔无际的戈壁沙漠和奋斗在那里的创业者,唤起了作家心灵深处最强烈的情感。他沿着格尔木、大柴旦、小柴旦、冷湖、油泉子,一直走到了茫崖和尕斯库勒湖畔,走到了柴达木的边缘。他边走边想边写,内心燃烧着火焰,有时几乎一天一篇。他写奇丽的风光,写勘探者的精神,写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于是有了冬夜情思、茶卡行、格尔木纪事、沿着阿尔金山驰行、油泉子赞歌、油砂山之夜、怀念你啊,柴达木、山湖草原、戈壁夜行车、青藏路上剪影等一批散文力作和祁连雪纷纷、汽车城散记、在海洋的胸膛上航行、前进,青年创业者、心理的春天等报告文学,还写下了《沙漠之鹰》、《未完的旅程》、黑风岭风情等小说。1959年,作家出版社再次为他结集出版了反映柴达木盆地创业者的散文集柴达木手记,被公认为是李若冰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同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为他出版了散文集旅途集;1963年,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报告文学集红色的道路;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散文选集山·湖·草原。

正当作家创作硕果累累之时,“文革”开始,李若冰一搁笔就是5年。1972年,他从干校一出来,便重返延安,一头扎进陕北黄土高原。他沿着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时的道路深入生活,几乎走遍了那里的每一处革命旧址。追溯红色的岁月,考察这里的变迁和生存状况,他的眼里常含着泪水。他几上陕北,至1978年,已陆续写出了系列特写艰苦的岁月、延安,就在我的心坎上、《光辉的历程》、喜上梁家岔、《伟大的历程》、献上我心里这朵花等十多篇散文力作,结集为神泉日出出版发行。1980年夏天,李若冰再也抑制不住对瀚海雄风、长河落日的渴望,第三次闯进了柴达木。发表了致朵斯库勒湖、寄自依吞布拉克山、察尔汉盐湖的报告、阳关梦等散文。1987年,作家以年逾花甲之岁四进柴达木,并首次去了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发表了纪实散文昆仑飞瀑、库尔勒印象、燃烧的年华、龟兹乐舞之乡、塔克拉玛干之谜等。近些年来,他又相继出版了散文集爱的渴望、高原语丝、塔里木书简 、 满目绿树鲜花、 李若冰散文选 等十余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李若冰曾先后担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文物厅厅长和省文联主席。用他的话说,“担子是很重的,工作是吃力的,我不得不搁下自己的创作,为陕西文化艺术的发展,略尽薄力。”但他的作品仍在流传,他与人合写的歌儿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仍在传唱,他主持组织创作的舞蹈仿唐乐舞长演不衰。

李若冰想着再一次西行,想第六次踏入柴达木。他说:“我的家乡在西部,我的精神家园在西部。”究竟是西部的什么力量如此吸引作家一次次前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广袤的西部不仅有她的辽阔胸襟,更有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民族魂精神。

crystal64

crystal64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