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人的小说里学习成语、词汇、语气词的用法算抄袭吗?

如题,从别人的小说里学习成语、词汇、语气词的用法算抄袭吗?
最新跟帖
亚谨

亚谨

个人觉得如果是单单从这几个词来看的话不算,抄袭的定义是剧情上相识,人设上相同,才有这种让别人看"啊这也太像了吧"的感觉

潘雯绮

潘雯绮

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还是得做个形象的比喻更好理解些。可以这样说,成语、词汇、语气词这些东西都是写一篇小说的原材料,就像盖一栋楼房要用的建材,比如砖石、泥沙、钢材什么的。小说的作者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一些生活素材,并结合自己的创作灵感,充分利用这些原材料来写一篇具有自己写作风格和思想特色的小说,就像建筑师根据自己设计的图纸来建造一栋具有独特风格的房屋一样。所以说,用别人曾经用过的成语、词汇、语气词写小说,不是抄袭行为,就如修房子用别人也在用的同类砖石、泥沙、钢材一样,不是在剽窃人家的成果。如果原文照着别人小说的故事情节、文法结构、人物名称以及描写手法来写一篇小说,那就涉嫌抄袭了,就如一个建筑师照搬别人的设计图纸来修一栋楼一样,是一种剽窃行为。

无人领养的猫

无人领养的猫

你好!光学习成语、词汇、语气词的用法,那怎么能算抄袭呢?学习都算抄袭的话,谁还敢学习呀!只要不全照抄别人的,好的词语和经典的话还是可以用的,如果是名人的话那就引用,引用这种方法要充分利用起来。抄袭肯定不对,但是你对抄袭太过度敏感了,有点杯弓蛇影的感觉,多学习学习别人好的文章,你会看见文章里好多话自己也说过,只不过人家巧妙组合,传达出另外一种更好的效果。不用害怕,多摸索。

想有EML的BenW

想有EML的BenW

是否属于抄袭是有法律规定的。

连续一百五十个字全一样,

就属于抄袭,

所以要想抄袭,就要避开,

比如抄袭到一百四十九个字了,

就要避开,

原文是你吃饭了吗

你就要改成

你吃饭了没有。

这样,在法律上就不算抄袭,

不会负法律责任。

这只是缺德行为,

所谓洗稿就是这么洗的,

把别人的东西洗成自己的。

这属于缺德行为。

不少人在干这个事,

听说很赚钱的。

你说的,属于借鉴,

借鉴是可以的

也可以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和抄袭不算一回事。

QQ空间用户19006099

QQ空间用户19006099

从别人小说里学习到的成语、词汇、语气词的用法,不能算抄袭。这些词的存在不是某位具体作家发明的,更无专利,亦不能归属于某位作家所有。

从某部小说或其它文学作品里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并融入到作品里,甚至被感染从而触击自己内心深处,与作品里人物的际遇产生共鸣,说明这是一部好作品,作家对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刻画是比较成功的,起码对被感染的阅读者看来是好作品,同时,这样的一位阅读者也是合格的。能够感动自己的作品,从中学习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学习方法,应该提倡,自然不是抄袭。

还有一种学习方法,就是模仿,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中,初期学习写作者常常釆用这种方法,学习借鉴自己喜欢的某种文学流派的形式,去创作,甚至有的已成名的作家在接触到新的文学流派时,也会从中吸取营养,在创作中,流露出某种新文学流派的影响。

而关于抄袭,首先要明白抄袭的概念。抄袭不是一种学习方法,抄袭同模仿不同。抄袭者往往是一字不漏整段整段抄袭别人的文字,或作个别调整,有的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一样。一旦抄袭者被人识破,戳穿,抄袭者就注定会披上可耻的外衣,被世人耻笑,甚至被追究法律责任。文坛有关抄袭行为的官司常有发生。当然,对抄袭行为的甄别,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文学创作是一件属于个人性极强的行为,在创作中出现碰车现象也时有发生。

总之,抄袭这种“学习”行为,都是一件可耻的事,创作还是要遵循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书写,多从优秀作品中去体会,吸收营养,个人才能实现脱颖而出。




PiPi°

PiPi°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在思考是不是提问者真正在担忧的不是抄袭,而是行文风格的问题。


学习成语、词汇、语气词的用法不算抄袭。但行文可能会和别的作家风格相似,文风相近。





风格是由着每个作者的行文遣词来塑造的,而有的词汇属于特定时代,特定语境,特定作家用的比较多。



比如我年少的时候看鲁迅的文章比较多,也会不自觉的模仿使用一些他写文章的词汇,比如“出离”这个词。


鲁迅文章列举: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记念刘和珍君)
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以图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出离.(华盖集·碰壁之后)


“出离”的意思:(1)犹佛家所谓涅盘.(2)犹超出.(3)走出,离开.


我就很喜欢写的时候用这个词,连同一些其他鲁迅文章里出现,但又不常见的句式或者虚词,有的朋友读鲁迅的文章比较多,就会从我的乱写的文章里面看到很多鲁迅的影子。


我们只是使用词汇,但是词汇却能反映出来让这些词汇流传的背后的作者。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作家或者作品,也有自己偏爱的词汇,会不自觉的把觉得美的东西套用在自己的创作过程里面。


有的网络词汇,由特定的人创造出来,比如“给力”,“奥利给”等等,每个词汇的背后都有具体的人事物,随意去用当然谈不上抄袭,但是你的行文风格会变得被使用的词汇所影响。




你的行文风格就会向你的使用词汇偏斜,扩大词汇原本的影响力,缩小你的创作成果。最后会让你的文章削弱自己的灵魂。


总结:

如果你拿着一本汉语字典,所有的词汇都是无目的的列举,随意去用不能说是抄袭。因为组装的人是你,你来给词汇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


如果你看着别人的文章,模仿和吸纳,恰好一些已经不常见的词汇会把你的行文风格和原作者很快的比对出来。这个时候,虽然谈不上抄袭,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会被打上模仿的烙印。


米吉-M

米吉-M

个人认为,从别人的小说里学习成语、词汇、语气词不算抄袭。别人的小说里的成语、词汇、语气词,又不完全是作者自己创造的,特别是成语更不是。常言道:学以致用。如果用了别人小说里的成语、词汇、语气词算抄袭的话,别人的小说中的成语是从那里来的,总不会是作者自己编的成语吧,算不算抄袭呢?只要不是整段搬用,我看还是可以的。

ctony08

ctony08

看完这个问题,我觉得提问者有些过虑了,成语、词汇乃至语气词是中华汉语的成语、词汇,为我们每个文字使用人所共有,又不是哪个人的专利,怎么能算抄袭呢,哪个人不是从别人的口头或书本里一点一点学到词句和语言!当然也包括它们的用法。

首先,应该肯定一点,你从别人的小说里学习到的成语、词汇、语气词是古已有之的,不是小说作者的发明创造,谈到用法也是词语本身已经存在的用法,不可能是这个作者自己独创的没人知道的用法,如果是超出所有人认知的用法,只能是他本人的杜撰,应该算作错误的用法,你就不应该学习,更谈不到抄袭了。所以成语是中华汉语的成语,用法是中华汉语千百年来积淀的丰厚多彩用法,你不仅可以从小说中学习词句的用法,还可以从浩如烟海的无数古今典籍中尽情吸收营养,学习用法,这与抄袭无关!

其次,要从别人的小说里学习词句的用法,一定是因为作者的用法有值得借鉴的高妙之处,但关键是“借鉴”,要充分考虑语境和表达意图,不能照抄照搬,一个成语在人家的语境下恰如其分,你如果生硬拿来,也许词不达意。只有理解对方用法的真正精妙之处,才能灵活使用,达到借鉴的目的,否则大段使用他人小说中的情节,句式和用法是他人的简单复制,难免产生雷同,这应该就算抄袭了。

再次,如果善于借鉴和化用别人的词句用法和语意,不仅不是抄袭,还有可能收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良好效果。优秀小说间相互借鉴的例证很多,就连篇章短小的诗词也不乏相互借鉴而增色的情形。大家都知道唐朝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实他是成功借鉴了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中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由于运用得当,完全符合本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超出后者,谁还能说是抄袭呢?再如毛泽东主席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借用了唐朝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但主席诗句的气势和意境又岂是李贺所能比拟!

所以看来,学习借鉴无可厚非,关键是不能为了借鉴而借鉴,要让词句的用法为自己小说的情节、立意服务,而不是为了学习别人的用法和句式刻意制造雷同的故事情节,这样就只能停留在抄袭的阶段,不会对自己有帮助,也不会真正学到词句精妙的用法。

山地姑娘

山地姑娘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