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中,有哪些只在回忆中出现,没有详细描写,却又十分经典的大战?
橄榄树
有啊,这样的例子还是很多的。比如萧远山大战中原群英,比如任我行大战左冷禅。
萧远山大战中原群英的大战,造成了武林界几十年的动荡,连读者也津津乐道。而在少林寺中,令狐冲在匾额之上,偷听任我行与正道侠义谈话,其中提到了左冷禅曾与任我行有一场大战,但是没听出来是谁胜了。
任我行当然是魔教领头人(虽然这时日月教的教主是东方不败),左冷禅也是正道中的优秀代表(不能算是最优秀),当年双方的一场大战,也很引人神往。
凰姐
谢楼主邀请,我觉得只在回忆里出现没有详细描写的有,《剑魔》独孤求败,武林前辈,往事已久,所有事迹,好似发生在另个一时空里,而他像是从平行的时空里 来过一样。见证过他的存在的似乎只有一个,而它就是那头怪异的大雕,
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在金庸武侠小说当中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习练武功似乎不是为了造福苍生,而是为了无敌天下,比如在《神雕侠侣》一书中,剑魔独孤求败就是其中的代表,当年他纵横武林三十余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再无人是他的敌手,此等战绩,放眼金庸全书,似乎再也找不到第二人可与他相提并论。
在剑冢石壁,在其墓前,刻曰『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就只这简简单单留言,已尽道出这绝代高手睥睨天下傲世群雄的威风,也道出内心的寂寞与萧索。武学理论贯穿所有时代,后世武学之人凭借提出的无剑与无招武学理论受用无穷,而得到启发且意识到武学不是恪守成规,而是灵活多变,活用活使
这位前辈傲视当世,独往独来,不说战绩,单是从杨过发现埋剑的剑冢就能看出,只见许多石块堆著一个大坟。这坟背向山谷,俯仰空阔,别说剑魔本人如何英雄,单是这座剑冢便已占尽形势,想见此人文武全才,抱负非常,留下的几行字更是让人遐想
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
「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第二柄剑,「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第三柄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第四柄剑「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这其中包含的打斗场景及事迹虽然没有描写,但人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吧
曉_Nan
看到这个问题,瞬间想起了苗人凤与胡一刀的经典五日大战,这场战役真乃荡气回,这场大战堪称金庸先生笔下最具传奇色彩的战役。
这场战斗的场景出现在阎基、苗若兰等人被困孤山绝顶之时的众人回忆中,这是一场绵延百年的战斗。
胡一刀与苗人凤初次相见,互相不服,于是旁若无人对饮,但都不主动开口说话,对手虽然未展露实力,但眼神中的淡定却无可隐藏,一时都以之为大敌。胡一刀喜得贵子,心中有牵挂,他并无打败苗人凤的把握,与夫人的谈话中居然涉及到了生死。
翌日二人交手,斗了个旗鼓相当,一时难分胜负,于是惺惺相惜。胡一刀不肯占宝刀的便宜,让,拿了把轻一些的刀,苗人凤也将剑尖撅折。何为惜英雄重英雄,何为光明磊落,大概便是如此了。
两人又斗了几日,仍旧难分胜负。当晚胡一刀驾马纵横百里,用刚学到的苗家剑法杀了苗人凤的敌人,只为其死后不会有遗憾,一代大侠的光明磊落尽显无疑。苗人凤亦承诺:若胡一刀遭遇不测,他定会将胡一刀的儿子当自己的亲生孩儿照顾。两人又斗了几天,仍是难分胜负,这天夜里二人居然抵足而眠。
第五天,胡夫人看出苗人凤剑招破绽,但胡一刀认为如此胜之不武,便与苗人凤互换了刀剑。终于胡一刀挨了一剑,苗人凤挨了一脚。胡一刀中毒而死,胡夫人对苗人凤道:“我这几日,亲见苗大侠大仁大义,知道这孩子是托付得过了,我就不多吃这二十年的苦头了。”随即自刎殉夫。
先生大笔一挥,通过几人罗生门式的口述,完美的刻画了两位光明磊落、侠肝义胆的侠士之间的对决。来自敌人之间的肝胆相照,着实光明磊落。看完这段话你就会明白,英雄二字不止关乎武艺,更在胸怀。
除此以外,胡一刀与胡夫人之间的伉俪情深也令人忍不住要叹一句:好一对佳人,好一对英雄豪杰。胡夫人聪慧,豪爽,有胆有谋,也有识人之明,真乃女中豪杰。他们三人绝对是当世再无人可比的豪杰。胡一刀夫妇虽然陨落,但携手共赴黄泉一试美事,苗人凤活了下来,但他没完成自己的承诺,活在深深的内疚中。
这场战役的影响不止于此,飞狐的故事是这场战斗的延续。若干年以后,胡斐也遇到了与父亲一样的选择,光明磊落与血海深仇,如何抉择?
其实胡斐的父亲早就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做选择一点也不难。但要做到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也是万难之事!
东华rainbow
灵冲霄为您解读各种金庸武侠与文学名著的冷知识,点击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金庸武侠中描绘了很多热血沸腾的战斗,其中有不少经典之战是书中没有正式描述的,仅在相关的人物回忆中出现过。这里灵冲霄就带大家了解一下,金庸武侠中最经典的三场回忆之战。
萧远山雁门关外迎战中原群雄《天龙八部》中原群雄误信了慕容博的虚假传言,而对探亲走访的萧远山一家下了杀手,双方在雁门关血战一场。开始萧远山念及自身授业恩师也是汉人,处处手下留情,但随着爱妻惨死,爱子生死不知,萧远山爆发之下大开杀戒。中原群雄一方死伤惨重,除吓晕的赵钱孙、被打晕的智光大师外,萧远山仅留下了带头大哥玄慈大师和丐帮帮主汪剑通没杀,并将爱子萧峰相托。
此战虽然只是在赵钱孙和智光大师的回忆中出现,但影响是很深远的。玄慈大师等人经历惨事,了解详情后,愧疚下决心将萧峰培养成盖世英雄。萧峰能成长为“北乔峰”全赖于此,但也为后期身世暴露埋下伏笔。慕容博阴谋未遂,且无颜面对少林、丐帮的质问,只能诈死脱身,隐居幕后。萧远山跳崖自尽却未死,便决定报复当年的仇人,抱走虚竹,杀死玄苦、乔氏夫妇等人,并现身让玄慈方丈身败名裂等。
第一次华山论剑第一次华山论剑发生在《射雕英雄传》开始之前的数年,鉴证人老顽童对郭靖详述了其中的过程。武林秘籍《九阴真经》在江湖现身,引得各方势力争夺,掀起腥风血雨。最终武林中身份最强的五方势力:东海桃花岛岛主黄药师、西域白陀山庄主欧阳锋、大理国国主段智兴、丐帮帮主洪七公和全真教教主王重阳介入了《九阴真经》争夺战,约定在华山比武论剑来定其归属。
周伯通道:“那时是在寒冬岁尽,华山绝顶,大雪封山。他们五人口中谈论,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个人终于拜服我师哥王重阳的武功是天下第一。”
这一战不仅确定了《九阴真经》的归属,也进一步划分了江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第一次华山论剑后,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绝登顶天下绝顶高手之巅,也给他们下属的势力奠定了江湖中超凡的地位。五绝独尊的江湖体系一直持续到《倚天屠龙记》初期,最终随着新五绝的相继去世,以及明教复苏,武当、峨眉、昆仑等门派的崛起才解体结束。
胡一刀大战苗人凤胡一刀大战苗人凤的场景出现在阎基、苗若兰等人被困孤山绝顶之时的众人回忆中。飞狐的背景在清乾隆年间,但田苗胡范四家的恩怨却追溯到明末闯王时期,四家祖上因误会结仇,相互仇杀百年之久。胡一刀和苗人凤之战只是四家百年厮杀中的一部分而已。
胡一刀和苗人凤连战数场都不分胜负,不过大部分读者们都认同胡一刀在之前的决斗中是游刃有余,未尽全力的。灵冲霄个人也觉得胡一刀真正实力当在苗人凤之上的。到最后一战前,胡一刀夫妇更是已经发现了苗人凤剑法中的重大破绽,只是胡一刀心中犹豫之下才被对方的毒剑所伤。
此战中苗人凤虽然幸存了下来,但却始终耿耿于怀,一方面是自己并没有真正战胜胡一刀,“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称号问心有愧;另一方面也未完成胡一刀的嘱托,遗失了对方的幼子胡斐,误以为胡斐已死。
飞狐两部曲的剧情主线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年胡苗之战的延续与发展。胡斐、苗人凤等人的恩怨情仇也都与之密切相关。
我是灵冲霄,擅长金庸武侠和文学名著点评!欢迎关注评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喵小喵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在金老笔下,很多经典的大战都是寥寥数语,但是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正文倾尽笔墨描写的战斗。看似一笔带过的背后,实则草线蛇灰,千里伏线,让读者读起来意犹未尽,加上恰到好处的旁白,即使着墨不多,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和争论。
经典但笔墨不多的大战实有不少,彭彭再三拜读后,摘录出两则记忆深刻的的大战来分享:黄裳对招独孤求败,张三丰斩杀百损道人。
黄裳对招独孤求败黄裳和独孤求败都是金老笔下独创武学的杰出高手,根据彭彭的考证,二人生于同一时代,都是绝世武学奇才,曾有过一战。书中的描写只言片语,但凶险、精彩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金老笔下所有正面刻画的决斗。
根据周伯通所言,大致推断出:黄裳约生于宋徽宗年间,奉旨刻印万寿道藏,竟无师自通,悟得了高深武学。道藏经成书大约耗费了七年时间,大致在纪元1111年,黄裳又奉命征伐明教,时间在纪元1125年。根据杨过的回忆,大致在纪元1242年见到剑魔独孤求败的剑冢,并推想他至少是六七年前的人物,由此推断,二人实为同时期的武林高手。
独孤求败无敌于天下,渴望一个对手,而他剑冢所刻的“三十岁前,误伤义士”,而这义士,很有可能是黄裳。
黄裳奉命征讨明教,眼见军队攻克不下,自己上阵,接连击杀数十名明教高手,无人可敌。于是,明教众人想出一个计谋,引渴望一败的独孤求败和黄裳相见。而此时黄裳的武学悟于道藏经,由经文入手,擅于内功心法,独孤求败的武功偏向于招式,用一柄紫薇软剑,二人比试三天三夜,皆有负伤。
黄裳和独孤求败都看到了自己武学的不足,并找到了武学精进的方向,心心相惜,约定完善武功后下次再战。不曾想到的是,明教众人趁机集结数十名江湖好手,趁机围攻负伤的黄裳,并灭其满门,后来独孤求败得知黄裳是剿灭邪教的义士,又非江湖人士,故而扔了这把“误伤”不详的紫薇软剑。
这一战中,是两人武学和心境的转折点,更是对二人的武学修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裳的《九阴真经》得以健全,兼具心法和招式,影响甚远,横跨射雕三部曲;独孤求败的剑术走向了“无招胜有招”的境界,影响直至鹿鼎记。
张三丰与百损道人关于张三丰和百损道人一战,书中寥寥数语,却是暗藏杀机,细细品来,却是让读者大呼过瘾!
“我只道三十年前百损道人一死,这阴毒无比的玄冥神掌已然失传,岂知世上居然还有人会这么功夫,……宋远桥惊年纪最长,曾听到过“玄冥神掌的名称”“以这玄冥神掌和人对掌,若是对方内力胜过了他,掌力回激入体,施掌者不免受大祸。”
根据张三丰的口述和对玄冥神掌的了解,至少能得出两个结论:第一是玄冥神掌曾经出现在江湖,曾有过赫赫威名,只不过许久没有出现过,而以“玄冥神掌”闻名江湖的玄冥二老很有可能是百损道人的弟子;第二是张三丰和百损道人之间有过一战,百损道人的绝学玄冥神掌为张三丰所破,而且百损道人的结局不是很好,很有可能被张三丰诛杀。
玄冥二老在倚天时代就是超一流高手,武当七侠等名门正派的高手几乎不敌,可想而知,创研出玄冥神掌的百损道人的道行有多高。彭彭根据百损道人的武学招式和内功心法做了大胆地推断:
百损道人出身全真派,资质甚好,但软弱沉默。在成长过程中,百损道人对道家思想颇有心得,但因为性格不讨喜,又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使得百损道人性情逐渐偏激,后来因为某件小事犯错,被逐出师门,悲愤之余的百损道人跳崖欲尽,谁知大难不死,在悬崖下的一处山洞中发现了半本残缺的《九阴真经》,在仇恨和天赋的助力下,百损道人竟然结合《九阴真经》的阴柔心法和狠辣招式自创出一门威力巨大的绝学:玄冥神掌,又自号:百损道人。
为学日益,为道是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他大功告成,心中的仇恨未能磨灭,心性已经偏激,于是他杀入全真派中,欲报大仇。可怜全真派随着时间的流逝,全真七子尽皆死去,高手凋零,百损道人几乎全灭全真派,江湖震动。
后来百损道人为荣华富贵归顺元朝廷,正元朝廷鹰犬,大肆在江湖中引起血雨腥风,削弱武林力量。这时候,张三丰所练的纯阳无极功得大成,自然不允许百损道人荼毒武林,于是找上门去,意欲匡扶正义。
前文有说,百损道人资质非凡,又深谙道家思想,与张三丰就“元朝征服天下”之理论数次文辩,皆说服不了对方,于是二人以武力决定胜负,百损道人所修炼的玄冥神掌心法理论出自《九阴真经》,过于阴柔,又为他的心性所影响,变得阴毒无比,但张三丰的纯阳无极功兼具九阳神功的阳刚和道家的浩然正气,正好克制了百损道人。百损道人的玄冥神掌往常遇见敌手,无往而不利,但第一次遇到张三丰这样内力充沛又刚正浑厚的高手,被玄冥神掌的阴毒之力反噬进入肺腑,重伤而亡,在濒死之际,他才知道这门自创绝学的致命之处,那就是自己内力弱于敌手,容易反噬。于是要求门下弟子玄冥二老以后远离会纯阳无极功的高手,这也是为何玄冥二老第一次见到武当门人,远遁而去的理由。
不得不佩服金老妙笔生花的文笔,这些战斗虽然没有正面刻画的惊心动魄,但是寥寥几笔,勾起了读者心中的无限想象和争论,意犹未尽之余,佩服至极!各位看官,还知道金老笔下哪些经典之战呢,欢迎留言讨论~
沐小青
第一次华山论剑
夏雪宜大战温州五老
梅念笙大战三徒弟,被打落河中
胡一刀大战苗人凤
华山派计困魔教高手
回族青年用逍遥功大战武士
。。。
酷鱼
金庸武侠里,没有直面细写,只在旁人讲述亦或后人回忆中出现的一些大战,其实不少。因为许多时候,创作上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往往须做些前因的交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在当前的故事情节中,通过旁白亦或是回忆讲述的方式,加入一些往事以作解释。因此在武侠小说中,只在回忆中出现的经典战役,可谓比比皆是。羽菱君选择其中几场小说中着墨不多的大战,略作分析,这每一战羽菱君都在叹惜金老惜墨吝笔。
在“射雕三部曲”的前两部中,武林中有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江湖上难觅少林一派的高手,新兴的全真教代替了老牌少林,成为武林新的泰山北斗。连《倚天》开篇郭襄上少林,都在奇怪作为中原武学祖庭的少林派,缘何两次华山论剑都没这派高手参与。其中缘由,后来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因为这起“火工头陀事件”,致使少林武学衰落了近八十年。
当年香积厨灶下烧火的一名头陀,经常遭受监事僧的殴打,三年间曾被打得接连吐血三次,因不堪监事僧的暴力殴辱,愤而偷学武功。他既苦心孤诣,又有过人之智,二十余年间竟练成了极上乘的武功。他隐忍不发,最终在一年中秋的达摩堂年度大较中,竟一举连伤达摩堂座下九大高手,并在会错意的情况下打死了达摩堂首座苦智禅师,趁乱中又打死了香积厨五位僧人。大闹少林之后,火工头陀逃往西域,并开创了“金刚门”一派。
少林在此战死伤严重,随着罗汉堂首座苦慧禅师远走西域,少林武学竟尔中衰长达数十年之久。不但两次华山论剑没有少林高手,武林话事权不再,后来一个何足道挑战少林,就足以让合寺震动。可见“火工头陀事件”的影响有多严重。不过,金庸先生对此战的描写太少了,连败九大高手一句话,而头陀与苦智五百合外的过招,就仅写了最后一招,头陀会错意,将苦智的“分解掌”看成“裂心掌”,并打死了毫无防备的苦智。
其实这一战出现的意义,就是金老为了解释张君宝在打败何足道后,缘何会遭到少林围捕一事的前因,同样也是交代了射雕与神雕中少林一派没有出现的原因。既然是解释前因,点到为止,绝不会喧宾夺主,占据当前情节的太多篇幅,以下几战,同样如此。
第一次华山论剑
真实意义上的华山论剑只进行了两次,但正面描写的就只有第二次论剑。不过相比于二论,一灯和周伯通的提前离去,师徒与翁婿的放水,西毒的变疯,如此不够壮大的场面,许多读者一直都对一论的场面甚是向往,并充满了想象。可是谁都不知道一论究竟是怎么比的,毕竟作者从未正面的写过这场大战的过程,就只在后人回忆零星的只言片语中,提到这场进行了七天七夜的论剑而已。比如周伯通对郭靖讲的“口中谈论,手上比武”的那句话,还有有幸目睹这场盛事的王处一,那句五绝“讲论了一番剑道拳理”的回忆。
实际上华山论剑的“剑”字,是以最高雅的剑术泛指一切武功,犹如古人称经典的著作为“经”是一样的道理,并不是真正的在比剑。而论剑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其实金庸先生有用另一战作呈现,那就是西毒与北丐在华山的最后一战。欧阳锋和洪七公的那场比试,其实就是按照他们当年一论时的模式进行的。先比外功,再拼内力,最后打不动了就是纸上谈兵,辩论武理上的见识,也就是王处一所说的“剑道拳理”,是又打又论的一个过程。最终就是当时的王重阳,在内外功的比试和武理上的论辩中,均折服了其他四绝,才被尊为“武功天下第一”。
射雕是金庸先生引入绝顶高手概念的首部作品,而五绝就是首批在他小说中出现的绝顶高手。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华山论剑”,在金庸作品中的地位。“华山论剑”在小说中,不但意味着中原武学的复兴,小说背后更是引领了一个武侠新时代的开始。
已是慈恩的裘千仞与金轮国师的这一战,在小说中同样也没有正面描写,只在一灯大师与杨过的对话中提及,由杨过说出裘千仞是被金轮所重伤。但是这一战,两人却是连斗了一天一夜,其中险恶程度可见非同一般。
就如杨过所言,他们二人连斗一日一夜,那么裘千仞自不是中了旁人的奸计暗算,要知道当今之世,裘千仞的武功不在五绝之下,他的“铁掌功”登峰造极,真正能用掌力伤得了裘千仞的,屈指算来不过三数人而已,金轮国师就是其中一人。当世两大高手对决,想想都是激烈非常,可惜当时的这个场面如何,谁都不知道。
其实金庸先生安排此战的用意有三。一是裘千仞是最适合与金轮一战,去检验金轮十六年武功进展的,因为他们两人的武功路子皆走刚猛,能在短时间内分出胜负。二是以裘千仞重伤为引子,彻底了却一灯、瑛姑和周伯通,他们几人经历了数十年的恩怨。三是告知杨过,金轮已重返中原且武功实力倍增,预示着他们这对老对头,又将出现生死的一战。不过就可惜这场大战,被淹没在恩怨情仇之中了。裘千仞这个角色被淹没的大战还不止这一战,当年让他一举成名的“一双铁掌歼衡山”一战,同样只有一句话。
这一战,是小说中灭绝跟周芷若讲起倚天剑的历史时提到的,同样只有只言片语的回忆。按灭绝所言,当年她的师兄孤鸿子与杨逍约战,双方单打独斗,孤鸿子知道杨逍年轻却武功高强,于是跟灭绝借了倚天剑赴战。结果被杨逍连施诡计,孤鸿子胸口中了杨逍一掌,最丢脸的还是倚天剑还没出鞘,就被杨逍夺去了,并留下了一句名言:“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在我眼中,却如废铜烂铁一般!”孤鸿子由此面子全无,气不过,在回峨嵋的路上竟生生气死了。
其实被杨逍气死的人可不止孤鸿子一人,昆仑派的白鹿子和游龙子,也是败在杨逍手下之后,被他气死的。而且很大的可能是这几件事有关联,孤鸿子应当就是为了替昆仑派出头,才约战的杨逍,因此杨逍采取了将他们气死的同样战略。这一战,直接导致的就是峨嵋派与明教成功结仇,后来再经谢逊杀了灭绝俗家的哥哥方评一事,还有纪晓芙爱上杨逍,仇恨更深。因此反明教联盟的六派掌门中,灭绝对明教的仇恨最大,反明的情绪也最高。不过同样可惜,假如杨逍是男主,那么如此经典的一战,必定会被正面呈现出来。
方证大师与冲虚道长上恒山找令狐冲密议时,跟令狐冲讲了华山派“剑气之争”的历史,其中就涉及到了日月神教十长老两次进攻华山,与五岳剑派的两场大战。这两战对双方的影响都非常大。
两次大战,第一次是十长老为了抢夺《葵花宝典》,第二次是为了报复五岳剑派。第一战十长老虽铩羽而归,但成功从华山派手中抢到了《葵花宝典》。五年后第二战,卷土重来,十长老最终被五派用机关陷阱,困在思过崖的石洞中耗死,但五派高手耆宿,也因为十长老已经破解了五派的剑法,在这一战中伤亡惨重,直接导致了五派高深武学的失传,实力直线下降。作为主战场的华山派衰落更严重,再经后来的“剑气火并”,五岳剑派老大的地位不保,逐渐被左冷禅潜心复原失传武功的嵩山派所取代。
可以说《笑傲江湖》的故事,就是由这两次大战而起的,也能看出金老设置日月神教总坛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两战的原因。日月神教是被金老安排在了五岳剑派和少林武当等门派的包围圈中,他们若要有一番作为,首先就必须冲破五岳剑派的封锁,因此他们才会为了《葵花宝典》而进攻华山。而后来左冷禅之流想要一统江湖的路线,则是先合并五派,进一步合力铲除日月神教,再挑了少林和武当。金老的设定,用心良苦。
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这两战都没有能被直接描写出来,作为前因的交代,仅仅几句话就一带而过了。假如有呈现,必定不弱于“六大派围攻光明顶”一役,只能叹金庸先生吝笔惜墨了。
由于篇幅有限,羽菱君只选择了以上几场,自认为经典的大战,稍作分析。实际上像以上这样的大战,在金庸武侠中还有不少,比如少林三渡与阳顶天的一战,张三丰与百损道人的一战等等都是。另外像《雪山飞狐》中胡一刀和苗人凤的沧州大战,虽也是后人回忆的方式出现,但却是小说中的主线故事,而且写得较为详细,故而不归入这类回忆的经典战役。其他更精彩的,欢迎朋友们留言添加,一起交流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是羽菱君,专注于“天龙时代”前、“射雕时代”前、“倚天时代”前,金庸武侠“三前”空位期前传的解读,欢迎关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