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看过一部短篇小说?

是人民文学里面发的一篇,好像是2014年具体那一刊记不起来了,主要讲的是主角的父亲什么也不会,就喜欢下棋,然后离了婚,最后说的什么我也记不起了,好想再看一遍这部小说。请问有谁知道具体名字吗?不胜感激。
提到的作品

[科幻]黑猫

释冤魂茅山斗法,除恶鬼正灵护身,茅山小子王天,参上!

钦让

[其它]寻找前世之旅

欲知前世事,今生所受事。佛说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种下了前世的因,那么无论经过多少个轮回,都摆脱不了今生的果。有一座茶馆,名叫前世今生。除了茶,他们还做别的生意——只要你被梦中所言指引...

vivibear

最新跟帖
叁个人的精彩

叁个人的精彩

最厉害的是爱伦坡《黑猫》主题思想:人,由于爱的缺失引起心理失衡, 导致人格变化。短篇小说《黑猫》,围绕着黑猫向读者展示了“我”走向灭亡的过程。“我”由一个心地善良、喜爱动物的人到残忍地挖掉黑猫的眼球,最后吊死它的刽子手;“我”由一个性情温和、喜欢喂养和爱抚动物的人到脾气暴躁、动辄发怒的酒鬼;“我”由疼爱妻子到辱骂暴打妻子最后砍死妻子的杀人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爱的缺失引起了“我” 的心理失衡,最后导致了这一系列的人格变化,也正是因为心中没有了爱,内心被邪恶驱使着,使“我”的人生走向了毁灭。“我”面对自己的暴行,他也曾一度后悔。“我”处在一种极为矛盾痛苦的心境之中。“我吊死了它,一边还泪如泉涌,”“又如“想起自己所犯下的罪悔恨也仅仅是一时的,心中不由得悔恨交加,”但悔恨也只是一时的,“我”的内心更多地被恶操纵着,“但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微弱而朦胧的感觉而已,灵魂深处仍然无动于衷。”“我”把这些罪行归因于“邪恶的精灵”——是人心的一种原始冲动,无缘无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使灵魂的渴望被转化为作恶而作恶,这也是主人公心中缺失爱的根源所在,这证实了由于人心中被邪恶所统治后的结果。不管邪恶是不是人的原始本能冲动,“我”之所以会失去理智后去干一系列罪行,都还源于心中爱的缺失,正由于心中没有了爱,才使邪恶占了上风,使理智失控,罪恶横行。面对罪行,“我”的内心极为矛盾,纠缠在善与恶的两端。一边为自己的暴行尔忏悔,又一边是很快就麻木地忘怀,继而继续加以施暴。文本中的“我”,原来是一个性情善良的人,他人性中的爱占据着主要位置,喜爱动物,生活幸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地对妻子施暴,对动物施虐。“我”在无意识中,一种“邪恶的精灵”驱使着他不断制造暴行,而“我”意识中的爱与良知使“我”对自己的行为深感自责、悔俱交加。“邪恶的精灵”操纵着“我”的大脑,“自我”虽然按照现实原则以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爱来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但这只能偶尔使“我”受到良知的谴责,“本我“”的冲动——“邪恶的精灵”始终占了上风。“ 我”最终吊死了黑猫,杀死了妻子,自食了恶果。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以爱的标准来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人类的无意识中有许多本能的冲动,潜伏在心灵的深处和社会的外界抵制着,更多的时候人们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纠缠在善与恶的两边,《黑猫》就非常真实、贴切地展示着这一痛苦的内心感受,这也正是该作品引人入胜的地方。[3] 艺术特色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从根本上说,都是过去和现在对舒适与安全的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映,最重要的是,他反抗理性的支配。因此,哥特式小说的一大特征便是恐怖,其中包括事件的恐怖、环境的恐怖和时间选择的恐怖。故事本身都是带有血腥暴力的,因为这样能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心灵恐惧和视觉刺激。[5] 在《黑猫》中描写的恐怖场景主要有三处。第一个恐怖场景出现在发生火灾的第二天。杀死黑猫的当晚,发生了一场火灾,整栋房子基本烧尽,除了主人公床头的一面墙。在那堵墙上,竟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只巨大的猫形图案;更离奇的是,猫的脖子上还拴着根绳子,仿佛死去的普路托的冤魂在向众人揭露主人公的罪行。面对这个“鬼影”,主人公心里惊恐万分。虽然这猫已经不能复生,但墙头的猫形图案时刻萦绕在主人公的脑海中,整栋房子犹如一个充满幽灵、幻影的恐怖世界,折磨着主人公脆弱的神经。哥特故事一般发生在荒野、废墟、城堡、破宅、地窖中,场景通常阴森、潮湿、恐怖。《黑猫》的第二个恐怖场景就是地下室的凶杀。在通往地下室的陡梯上,因第二只猫绊了一下,再加上内心的恐惧,“我”拿起一把斧子对着猫就砍过去,妻子出手救了猫,可失去理智的“我”更加暴怒,竟然把斧头砍进了妻子的脑袋,“她立即倒下就死了,连哼都没哼一声。”杀妻之后,“我”把尸体砌进了地下室的墙里,一场凶杀就此结束。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丧心病狂的主人公,惨遭杀害的妻子,无不令人毛骨悚然。第三个恐怖场景依然出现在地下室。警察消除疑虑正要走出地窖之时,主人公鬼使神差地敲打着藏尸的砖墙,回响刚停,墓室里居然传出回应。“那是一声哭叫,起初瓮声瓮气,而且断断续续,就像一个孩子在哭泣一样,接着就迅速变成一声悠长、响亮、持续不断的尖叫,声音极端怪异,与人声完全不同——那是一声嚎叫——一声尖利的呼啸。”黑暗、阴森的地窖中响起幽灵般的哀号就已经让人大惊失色了,更惊恐的是警察撬开埋葬妻子的砖墙后的情景:“尸体已经腐烂不堪,到处是血污,赫然立在众人的眼前。在它的头顶上,坐着那只可怕的畜生,它大张着血红的嘴巴和火一样的独眼。”这时,任何看到这一血腥残忍场景的人都难以承受这阴森恐怖的视觉冲击,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紧张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更多的是来自心灵。这里的心灵恐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动物黑猫的恐惧,因为黑猫已经变成人类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对主人公理性泯灭的恐惧。坡描写这样阴森恐怖的外部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紧张、惊恐而又无法逃离的恐惧感受。这是“一种充满欣喜的惊恐”,是“一种带有恐怖的安谧”。读者此时就能深刻体会到恐惧带来的这种特殊的美感。[6] 叙述手法作家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我”不仅是一位叙事人,而且也是一位主人公。“我”的运用,不仅使这个“爱”与“恶”相遇、相接的故事显得真切可信,而且由于主人公“我”是一位杀人犯、为自己“为作恶而作恶”的丑恶行径悔恨不已,从而赋予了作品浓厚的忏悔色彩和反思意义。[2] 《黑猫》中,作者本着“为艺术而艺术”和“统一效果论”的创作思想,在故事中贯穿始终的叙述技巧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者用一种重新创造经历的句法来叙述他的经历。通过“忏悔式独白”的方式使读者成为主体,从主人公变态心理着笔,细腻地倾诉了自己在和黑猫斗争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其间“我”的焦虑、烦躁、恐惧、紧张、悔恨、仇恨等心理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面对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主观印象。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更娴熟的激起感情的方法使读者将叙述者的反应当作自己的反应。叙述者迟疑的力量是让读者迟疑。接下来引导读者更自觉地相信。主人公心灵的恐怖传达给读者,引导读者也抛却正常的理智去“享受”这种心灵的恐怖。把读者引入人物心灵这个神秘莫测的天地。使得读者产生一种与小说中主人公同样的被正常理智抛弃的失落感和不可名状的恐怖感。这里“恐怖”显然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即从黑猫意象的刺激恐怖上升到了坡主张的“心灵式恐怖”,小说正如主人公开始就指出“这些事对我来说,只有恐怖”。主人公的这些心理活动最终都归于一种恐怖。这样“忏悔式独白”也就成为主人公心灵恐怖的最好表达。[7] 病态人格的不可靠叙述《黑猫》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讲述的事件折射出了小说主人公心理和行为上的畸形变态。因为叙述者的人格与隐含作者的道德价值观相背离,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即叙述者成为了一个“不可靠叙述者”。小说《黑猫》的开头这样写道:“‘我’要开讲的这个故事极其荒唐,却又极其平凡,‘我’并不企求各位相信,就连我的心里都不信这些亲身经历的事,若是指望人家相信,岂不是发疯了吗? 但是‘我’眼下并没有发疯,而且确定不是在做梦。不过明天‘我’就死到临头了,‘我’要趁今天把这事说出来好让灵魂安生。‘我’迫切打算把这些纯粹的家常琐事一五一十,简洁明了,不加评语地公之于世。由于这些事的缘故,‘我’饱尝惊慌,受尽折磨,终于毁了一生。但是‘我’不想详细解释。这些事对‘我’来说,只有恐怖;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无非是奇谈,没有什么可怕。也许,后世一些有识之士会把我这种无稽之谈看作寻常小事,某些有识之士头脑比‘我’更加冷静,更加条理分明,不像‘我’这样遇事慌张。‘我’这样诚惶诚恐,细细叙说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一定是一串有其因必有其果的普通事罢了。”这一段看上去疯疯癫癫的话语最能体现出“我”的叙述的不可靠性。虽然爱伦·坡没有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作者那样介入故事,告诉读者这个“我”的叙述并不可靠,但是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 看到主人公使用的毫无理智可言并几近癫狂的语言,似乎总能感觉到叙述者的不可信。《黑猫》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我”因为酗酒而变得脾气暴躁,以前的“自我”心地善良,爱护动物,而现在的“本我”不仅虐待动物,还打骂妻子,唯独对黑猫还心存怜悯,但这也没能维持很长时间,终于有一天,“那股邪念又上升了,终于害得‘我’一发不可收拾。”“‘我’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打开刀子,攥住那可怜畜生的喉咙,居心不良地把它眼珠剜了出来。”由此可见,主人公的“本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导致他接下来的行为十分残忍,已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对自己因心理变态扭曲而接连犯下的错误曾有过后悔之意。在无故剜去第一只黑猫的眼睛后,主人公这么说道:“‘我’毕竟天良未泯, 因此最初看见过去如此热爱‘我’的畜生竟这样嫌恶‘我’,不免感到伤心。”“‘我’知道这样干是在犯罪——犯下该下地狱的大罪,罪大之极,足以害得我那永生的灵魂永世不得超生,如若有此可能,就连慈悲为怀,可敬可畏的上帝都无法赦免我的罪过。”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充满罪恶,但是他又作了如此辩解:“关于这种邪念,哲学上并没有重视。不过‘我’深信不疑,这种邪念是人心本能的一股冲动,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原始功能,或者说是情绪,人类性格就由它来决定。谁没有在无意中多次干下坏事或蠢事呢? 而且这样干时无缘无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哪怕我们明知这样干犯法,我们不是还会无视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吗?”主人公虽然有悔意, 但是他的行为已经不受心灵的控制了,即“超我”已经控制不住“本我”,罪行一犯再犯、不断升级,最终酿成杀妻的恶果。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过程:冲动、内疚、恐惧、犯罪,病态人格不断上升,心理已经达到了极度扭曲的地步,导致他的行为越来越具有犯罪化倾向。[8] 词语意象在该小说中,酒精、两只黑猫都是有着象征意义的。酒象征着罪恶的源泉,主人公在沾碰酒精之前是个心地善良、喜爱动物的人,自从酗酒之后,他就脾性大变,残忍暴躁、伤害动物。第一只黑猫的名字叫普路托(Pluto),这在希腊神话中代表冥神,而且主人公的妻子也“认为凡是黑猫都是巫婆变化的”。作者如此设计,就是为了暗示西方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黑猫的偏见。从中世纪开始,在西欧神话故事中,黑猫就经常与巫术、魔法相联系,人们普遍认为黑猫是邪恶的象征。但在该小说中,作者一反西方的传统偏见,在第一只黑猫身上赋予了美与善的特性。一开始,这只黑猫与主人保持着很亲密的关系, 后来主人公因酗酒变得人性丧失,对自己最心爱的黑猫下毒手,这就意味着不良的诱惑使人们失掉了美善,或者说,去残害美好的事物。第二只黑猫则像一个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主人公犯下的罪。文本中写到,第二只猫的外表与第一只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胸口上有一片轮廓像绞架一样的白毛,而且在主人带它回家的第二天,这只猫也像第一只猫那样失去了一只眼睛。酷似绞架的白毛和两只猫外表上的相似不断地提醒着主人公犯下的恶行, 更不用说这只猫白天寸步不离地跟着主人、晚上睡在主人的胸口上了。正因为这只猫的警示和提醒作用,才使得小说中主人公对它感到极其恐惧,对它躲闪不及。作者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事物,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人性是容易走向邪恶的,人们若是受到不良诱惑犯下错误而不及时改正,就会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小错铸成大错,最终害人害己,言外之意就是呼唤正义与美善、批判冷酷与邪恶。
知音_L

知音_L

推荐一部已经被翻拍成了电视剧的优秀穿越小说《寻找前世之旅》!女主叶隐,自小被神秘师父收养的她,精通通灵术,面对形形色色的委托人,一次次穿越不同国度的不同时空。佛说今生的劫难往往都是前世种下的因,有因必有果,这是不能改变的。但世上偏偏就有这么一种交易,能穿越时空寻找你的宿世根源,化解你今生之劫,而你所要付出的仅仅是——一滴眼泪。
逆差

逆差

最厉害的是爱伦坡

黑猫》主题思想:人,由于爱的缺失引起心理失衡, 导致人格变化。短篇小说《黑猫》,围绕着黑猫向读者展示了“我”走向灭亡的过程。“我”由一个心地善良、喜爱动物的人到残忍地挖掉黑猫的眼球,最后吊死它的刽子手;“我”由一个性情温和、喜欢喂养和爱抚动物的人到脾气暴躁、动辄发怒的酒鬼;“我”由疼爱妻子到辱骂暴打妻子最后砍死妻子的杀人犯。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爱的缺失引起了“我” 的心理失衡,最后导致了这一系列的人格变化,也正是因为心中没有了爱,内心被邪恶驱使着,使“我”的人生走向了毁灭。“我”面对自己的暴行,他也曾一度后悔。“我”处在一种极为矛盾痛苦的心境之中。“我吊死了它,一边还泪如泉涌,”“又如“想起自己所犯下的罪悔恨也仅仅是一时的,心中不由得悔恨交加,”但悔恨也只是一时的,“我”的内心更多地被恶操纵着,“但这充其量只是一种微弱而朦胧的感觉而已,灵魂深处仍然无动于衷。”“我”把这些罪行归因于“邪恶的精灵”——是人心的一种原始冲动,无缘无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使灵魂的渴望被转化为作恶而作恶,这也是主人公心中缺失爱的根源所在,这证实了由于人心中被邪恶所统治后的结果。不管邪恶是不是人的原始本能冲动,“我”之所以会失去理智后去干一系列罪行,都还源于心中爱的缺失,正由于心中没有了爱,才使邪恶占了上风,使理智失控,罪恶横行。面对罪行,“我”的内心极为矛盾,纠缠在善与恶的两端。一边为自己的暴行尔忏悔,又一边是很快就麻木地忘怀,继而继续加以施暴。文本中的“我”,原来是一个性情善良的人,他人性中的爱占据着主要位置,喜爱动物,生活幸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地变得喜怒无常,经常地对妻子施暴,对动物施虐。“我”在无意识中,一种“邪恶的精灵”驱使着他不断制造暴行,而“我”意识中的爱与良知使“我”对自己的行为深感自责、悔俱交加。“邪恶的精灵”操纵着“我”的大脑,“自我”虽然按照现实原则以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爱来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但这只能偶尔使“我”受到良知的谴责,“本我“”的冲动——“邪恶的精灵”始终占了上风。“ 我”最终吊死了黑猫,杀死了妻子,自食了恶果。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着人们以爱的标准来检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人类的无意识中有许多本能的冲动,潜伏在心灵的深处和社会的外界抵制着,更多的时候人们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纠缠在善与恶的两边,《黑猫》就非常真实、贴切地展示着这一痛苦的内心感受,这也正是该作品引人入胜的地方。[3] 艺术特色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从根本上说,都是过去和现在对舒适与安全的政治稳定和商业繁荣的负面反映,最重要的是,他反抗理性的支配。因此,哥特式小说的一大特征便是恐怖,其中包括事件的恐怖、环境的恐怖和时间选择的恐怖。故事本身都是带有血腥暴力的,因为这样能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心灵恐惧和视觉刺激。[5] 在《黑猫》中描写的恐怖场景主要有三处。第一个恐怖场景出现在发生火灾的第二天。杀死黑猫的当晚,发生了一场火灾,整栋房子基本烧尽,除了主人公床头的一面墙。在那堵墙上,竟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只巨大的猫形图案;更离奇的是,猫的脖子上还拴着根绳子,仿佛死去的普路托的冤魂在向众人揭露主人公的罪行。面对这个“鬼影”,主人公心里惊恐万分。虽然这猫已经不能复生,但墙头的猫形图案时刻萦绕在主人公的脑海中,整栋房子犹如一个充满幽灵、幻影的恐怖世界,折磨着主人公脆弱的神经。哥特故事一般发生在荒野、废墟、城堡、破宅、地窖中,场景通常阴森、潮湿、恐怖。《黑猫》的第二个恐怖场景就是地下室的凶杀。在通往地下室的陡梯上,因第二只猫绊了一下,再加上内心的恐惧,“我”拿起一把斧子对着猫就砍过去,妻子出手救了猫,可失去理智的“我”更加暴怒,竟然把斧头砍进了妻子的脑袋,“她立即倒下就死了,连哼都没哼一声。”杀妻之后,“我”把尸体砌进了地下室的墙里,一场凶杀就此结束。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丧心病狂的主人公,惨遭杀害的妻子,无不令人毛骨悚然。第三个恐怖场景依然出现在地下室。警察消除疑虑正要走出地窖之时,主人公鬼使神差地敲打着藏尸的砖墙,回响刚停,墓室里居然传出回应。“那是一声哭叫,起初瓮声瓮气,而且断断续续,就像一个孩子在哭泣一样,接着就迅速变成一声悠长、响亮、持续不断的尖叫,声音极端怪异,与人声完全不同——那是一声嚎叫——一声尖利的呼啸。”黑暗、阴森的地窖中响起幽灵般的哀号就已经让人大惊失色了,更惊恐的是警察撬开埋葬妻子的砖墙后的情景:“尸体已经腐烂不堪,到处是血污,赫然立在众人的眼前。在它的头顶上,坐着那只可怕的畜生,它大张着血红的嘴巴和火一样的独眼。”这时,任何看到这一血腥残忍场景的人都难以承受这阴森恐怖的视觉冲击,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紧张恐惧感。而这种恐惧更多的是来自心灵。这里的心灵恐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动物黑猫的恐惧,因为黑猫已经变成人类的对立面;另一方面对主人公理性泯灭的恐惧。坡描写这样阴森恐怖的外部场景,给读者带来一种压抑、紧张、惊恐而又无法逃离的恐惧感受。这是“一种充满欣喜的惊恐”,是“一种带有恐怖的安谧”。读者此时就能深刻体会到恐惧带来的这种特殊的美感。[6] 叙述手法作家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故事,“我”不仅是一位叙事人,而且也是一位主人公。“我”的运用,不仅使这个“爱”与“恶”相遇、相接的故事显得真切可信,而且由于主人公“我”是一位杀人犯、为自己“为作恶而作恶”的丑恶行径悔恨不已,从而赋予了作品浓厚的忏悔色彩和反思意义。[2] 《黑猫》中,作者本着“为艺术而艺术”和“统一效果论”的创作思想,在故事中贯穿始终的叙述技巧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者用一种重新创造经历的句法来叙述他的经历。通过“忏悔式独白”的方式使读者成为主体,从主人公变态心理着笔,细腻地倾诉了自己在和黑猫斗争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其间“我”的焦虑、烦躁、恐惧、紧张、悔恨、仇恨等心理都被剖析得淋漓尽致。面对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主观印象。这种方法作为一种更娴熟的激起感情的方法使读者将叙述者的反应当作自己的反应。叙述者迟疑的力量是让读者迟疑。接下来引导读者更自觉地相信。主人公心灵的恐怖传达给读者,引导读者也抛却正常的理智去“享受”这种心灵的恐怖。把读者引入人物心灵这个神秘莫测的天地。使得读者产生一种与小说中主人公同样的被正常理智抛弃的失落感和不可名状的恐怖感。这里“恐怖”显然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即从黑猫意象的刺激恐怖上升到了坡主张的“心灵式恐怖”,小说正如主人公开始就指出“这些事对我来说,只有恐怖”。主人公的这些心理活动最终都归于一种恐怖。这样“忏悔式独白”也就成为主人公心灵恐怖的最好表达。[7] 病态人格的不可靠叙述《黑猫》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讲述的事件折射出了小说主人公心理和行为上的畸形变态。因为叙述者的人格与隐含作者的道德价值观相背离,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即叙述者成为了一个“不可靠叙述者”。小说《黑猫》的开头这样写道:“‘我’要开讲的这个故事极其荒唐,却又极其平凡,‘我’并不企求各位相信,就连我的心里都不信这些亲身经历的事,若是指望人家相信,岂不是发疯了吗? 但是‘我’眼下并没有发疯,而且确定不是在做梦。不过明天‘我’就死到临头了,‘我’要趁今天把这事说出来好让灵魂安生。‘我’迫切打算把这些纯粹的家常琐事一五一十,简洁明了,不加评语地公之于世。由于这些事的缘故,‘我’饱尝惊慌,受尽折磨,终于毁了一生。但是‘我’不想详细解释。这些事对‘我’来说,只有恐怖;可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无非是奇谈,没有什么可怕。也许,后世一些有识之士会把我这种无稽之谈看作寻常小事,某些有识之士头脑比‘我’更加冷静,更加条理分明,不像‘我’这样遇事慌张。‘我’这样诚惶诚恐,细细叙说的事情, 在他们看来一定是一串有其因必有其果的普通事罢了。”这一段看上去疯疯癫癫的话语最能体现出“我”的叙述的不可靠性。虽然爱伦·坡没有像一个全知全能的作者那样介入故事,告诉读者这个“我”的叙述并不可靠,但是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 看到主人公使用的毫无理智可言并几近癫狂的语言,似乎总能感觉到叙述者的不可信。《黑猫》的主人公是一个精神失常的人。“我”因为酗酒而变得脾气暴躁,以前的“自我”心地善良,爱护动物,而现在的“本我”不仅虐待动物,还打骂妻子,唯独对黑猫还心存怜悯,但这也没能维持很长时间,终于有一天,“那股邪念又上升了,终于害得‘我’一发不可收拾。”“‘我’从背心口袋里掏出一把小刀,打开刀子,攥住那可怜畜生的喉咙,居心不良地把它眼珠剜了出来。”由此可见,主人公的“本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导致他接下来的行为十分残忍,已经达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对自己因心理变态扭曲而接连犯下的错误曾有过后悔之意。在无故剜去第一只黑猫的眼睛后,主人公这么说道:“‘我’毕竟天良未泯, 因此最初看见过去如此热爱‘我’的畜生竟这样嫌恶‘我’,不免感到伤心。”“‘我’知道这样干是在犯罪——犯下该下地狱的大罪,罪大之极,足以害得我那永生的灵魂永世不得超生,如若有此可能,就连慈悲为怀,可敬可畏的上帝都无法赦免我的罪过。”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充满罪恶,但是他又作了如此辩解:“关于这种邪念,哲学上并没有重视。不过‘我’深信不疑,这种邪念是人心本能的一股冲动,是一种微乎其微的原始功能,或者说是情绪,人类性格就由它来决定。谁没有在无意中多次干下坏事或蠢事呢? 而且这样干时无缘无故,心里明知干不得而偏要干。哪怕我们明知这样干犯法,我们不是还会无视自己看到的后果,有股拼命想去以身试法的邪念吗?”主人公虽然有悔意, 但是他的行为已经不受心灵的控制了,即“超我”已经控制不住“本我”,罪行一犯再犯、不断升级,最终酿成杀妻的恶果。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过程:冲动、内疚、恐惧、犯罪,病态人格不断上升,心理已经达到了极度扭曲的地步,导致他的行为越来越具有犯罪化倾向。[8] 词语意象在该小说中,酒精、两只黑猫都是有着象征意义的。酒象征着罪恶的源泉,主人公在沾碰酒精之前是个心地善良、喜爱动物的人,自从酗酒之后,他就脾性大变,残忍暴躁、伤害动物。第一只黑猫的名字叫普路托(Pluto),这在希腊神话中代表冥神,而且主人公的妻子也“认为凡是黑猫都是巫婆变化的”。作者如此设计,就是为了暗示西方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黑猫的偏见。从中世纪开始,在西欧神话故事中,黑猫就经常与巫术、魔法相联系,人们普遍认为黑猫是邪恶的象征。但在该小说中,作者一反西方的传统偏见,在第一只黑猫身上赋予了美与善的特性。一开始,这只黑猫与主人保持着很亲密的关系, 后来主人公因酗酒变得人性丧失,对自己最心爱的黑猫下毒手,这就意味着不良的诱惑使人们失掉了美善,或者说,去残害美好的事物。第二只黑猫则像一个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主人公犯下的罪。文本中写到,第二只猫的外表与第一只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胸口上有一片轮廓像绞架一样的白毛,而且在主人带它回家的第二天,这只猫也像第一只猫那样失去了一只眼睛。酷似绞架的白毛和两只猫外表上的相似不断地提醒着主人公犯下的恶行, 更不用说这只猫白天寸步不离地跟着主人、晚上睡在主人的胸口上了。正因为这只猫的警示和提醒作用,才使得小说中主人公对它感到极其恐惧,对它躲闪不及。作者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事物,向读者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那就是人性是容易走向邪恶的,人们若是受到不良诱惑犯下错误而不及时改正,就会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小错铸成大错,最终害人害己,言外之意就是呼唤正义与美善、批判冷酷与邪恶。

tinasuying

tinasuying

推荐一部已经被翻拍成了电视剧的优秀穿越小说《寻找前世之旅》!女主叶隐,自小被神秘师父收养的她,精通通灵术,面对形形色色的委托人,一次次穿越不同国度的不同时空。

佛说今生的劫难往往都是前世种下的因,有因必有果,这是不能改变的。但世上偏偏就有这么一种交易,能穿越时空寻找你的宿世根源,化解你今生之劫,而你所要付出的仅仅是——一滴眼泪。

vaster

vaster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