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你认为刘蜀政权体系中谋士如何排位?
于乐洋
《三国演义》的重点主要是放在了战斗、武力等方面,对作用不比武将低的谋臣描写不多,蜀汉写来写去可能就只有诸葛亮、庞统等人,再下面可能就是蒋琬、费祎等,而其他人则基本沦为龙套角色。
除去诸葛亮、庞统这些老生常谈的人物,蜀汉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谋士呢?
法正:此人一出场就给我们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反骨仔”,他在刘璋手下做事,就因为刘璋不能重用他而于张松一起图谋,要把益州献给刘备作为自己的垫脚石。
法正也确实是个高手,他献计刘备争夺汉中并成功夺下了这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虽然此战的胜利被罗贯中移花接木给了诸葛亮),不过由于法正有卖主求荣的坏名声,加上他那睚眦必报的性格,所以他在演义中并不出彩,也为读者所不齿。
黄权:同样是刘璋部下,在刘备入蜀时是“反刘备组织”的一员,刘备夺下益州后才投降刘备,深受刘备重用。陈寿的《三国志》中,最先提出经略汉中者是黄权,而不是法正。
关羽北伐失败被杀后,刘备怒起七十五万大军伐吴,黄权是极少数敢犯言直谏的人之一(此外还有赵云、马良等),刘备大败夷陵后,黄权被隔断在长江北岸无法回益州,只好率军投降了曹丕,依旧深受重用。历史上的将军开府荣耀,就是从黄权开始的。
邓芝:同样是刘璋部下,刘备入蜀后投降刘备,前期并没有什么耀眼的地方,刘备死后,曹魏司马懿拟五路大军进攻蜀汉,诸葛亮安居平五路,这第五路为三分之一的东吴,是最重要、也是实力最强的一路。负责平定这一路的人就是邓芝。
邓芝对孙权的不卑不亢,得到了孙权的敬重,颇有春秋战国时说客的风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邓芝作为副将配合赵云疑兵在箕谷布阵,之后升任为永安都督,坐镇蜀吴前线,使两国交好十余年。陈寿评价邓芝,说他“坚贞简亮,临官忘家”,和镇守南中的马忠、镇守汉中的王平齐名,护卫着蜀汉边境。
王甫、马良:这两人排在一起,因为他们主要是在荆州辅助关羽,王甫给关羽献计三条:一建造烽火台防备东吴袭击;二推举赵累作为荆州刺史;三关羽走麦城时建议他走大路。结果第三条关羽没听,在小路被马忠所俘获,关羽、关平被杀,赵累死于乱军之中,王甫得讯后堕城而死,周仓自刎。
马良最出名大概就是那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评语了,在荆州时他是关羽的行军参谋,请华佗给关羽挖骨头的就是马良。关羽北伐失利时,马良作为使者去向成都救援,结果救援未到关羽已经败走麦城被杀,所以马良也就留在了成都。
刘备伐吴时,马良是极少数敢劝谏的人之一,他也是第一个看出书生陆逊非比寻常的人,可惜的是刘备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看不起白面小生陆逊,导致了夷陵大败。马良最后在跟随诸葛亮南征的途中去世,让诸葛亮心疼不已,并提拔了他的弟弟马谡为自己的参军,在自己身边历练,可惜马谡言不符实,街亭大败,使得诸葛亮丧失了唯一一次最接近成功的北伐,马谡也因此被杀了。
麋竺、孙乾、简雍:这三位是刘备前期谋士,麋竺是徐州豪富,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就出自于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而且还把妹子麋氏嫁给了刘备,不惜全副身家支持刘备,是刘备的恩人;孙乾出使袁绍、刘表,使刘备在极度困难之下依旧享受着上宾的待遇;简雍在刘备入蜀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刘璋会投降就是因为他。
刘备称帝后,封麋竺为安汉将军,位列蜀汉众臣之首,孙乾为秉忠将军,简雍为昭德将军,两人地位一样,仅次于麋竺。这三人的主要本事都是当说客,计谋方面出得不多,陈寿将三人合传,称他们“雍容风议,见礼于世”。
灵魂花瓣
自古以来有力者可以争天下,有德者可以服天下人,刘备的争霸之路是崎岖不平的,因为他实力不足,不能用实力横扫天下,不能如同曹操一般虎视天下,刘备能做的也就只有以德服人。他手下谋士排名如下:
排名第九:糜竺。糜竺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按这层关系来论的话:刘备还是糜竺的妹夫。糜竺并不是济世之才,但是却在刘备创业最困难的时候一直跟随在其左右。在吕布攻破小沛之时,糜竺负责保护刘备的家小,糜竺凭借其优秀的口才说服了吕布放过了刘备的家小。糜竺无太多抢眼表现,这里排第九。
排名第八:孙乾。孙乾也是在刘备艰苦创业的时候一直跟随在其左右。孙乾也不是那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谋士,不过口才也不错。在刘备兵败走投无路的时候,孙乾说服刘表收留了刘备。孙乾可以排第八。
排名第七:简雍。简雍属于早期跟随刘备的谋士之一。简雍被水镜先生评价为“白面书生”。虽然他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不过简雍也曾在关键时刻出过非常给力的建议。刘备不得已投靠袁绍的时候,简雍帮其想出来了个脱身的妙计:让刘备忽悠袁绍说去荆州说服刘表一起打曹操,然后就一去不回。后来刘备果然成功脱身。简雍排名第七。
排名第六:伊籍。伊籍曾经救过刘备的性命。蔡瑁暗害刘备,伊籍得知消息后暗中向刘备通风报信,刘备才得以逃脱。后来伊籍还曾经出使东吴,成功说服孙权与曹操大战合肥。这里伊籍排第六。
排名第五:马谡。马谡算是个奇才,属于理论知识高于实战经验的类型。马谡曾经提出两个建议得到诸葛亮的点赞:一,建议平南蛮应该攻心为上;二,曾经使离间计让司马懿被解除兵权。因为马谡丢了街亭,减了他不少分,这里排第五。
排名第四:马良。马良是荆襄名士,奇才一枚。他向刘备制定了先攻陵零,再攻桂阳,然后打武陵与长沙的作战方针。此后又助关羽镇守荆州。这里可排第四。
排名第三:庞统。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天下闻名的奇才。跟随刘备去取西川,可是大意轻敌被张任射死。虽然他没有完成攻占西川的计划,可是其才智过人可排第三。
排名第二:法正。法正是帮助刘备占领西川的一大功臣,同时也是奇才一枚。刘备对其非常赏识。法正死后,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诸葛亮反对而兴兵伐吴;诸葛亮感叹说:如果法孝直在世必能阻止刘备伐吴。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这里能够排第二。
排名第一: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谋之士,他未出茅庐已经知道三分天下,而且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帮助刘备成就了霸业,并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一生尽忠职守,最终病死在前线。诸葛亮妥妥的排第一。
绿川小火
三国演义中十大谋士排名
“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诸雄并起,在乱世中造就了无数英雄人物。《三国演义》作为这一时代的写照,可以说英雄辈出,其中就有许多顶级谋士。对于一方诸侯来说,一个好的谋士极其难得,也非常重要。只有文武双全,才能雄霸天下。本文就选择了三国的十大谋士。
十、毒士李儒
是董卓的首席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助董卓雄霸天下数年。
九、奇谋法正
汉中大战多献奇谋,“步步为营”、“声东击西”等,大败曹军。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诸葛亮曾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八、谋主荀攸
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他生前设奇策共十二计,后失传。
七、相国荀彧
少年被称为“王佐之才”,曹操称为“吾之子房”,汉室的拥护者。助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推荐了众多人才。荀彧是曹操战略方面的重要谋士,为曹操多年镇守后方。
六、江左周郎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安邦重臣,火烧赤壁。
五、凤雏庞统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助刘备取西川
四、毒士贾诩
贾诩明哲保身,计谋毒辣,跟随多为君主都算无遗策。跟随李催是王允、吕布失败,跟张绣大败曹操,跟曹操更是多有奇谋毒计,助曹丕登上王位。
三、冢虎司马懿
司马懿与诸葛亮大战数年,虽然处于下风,但还是可以独挡。奇谋善策,老谋深算,最终三国都被他家统一了。
二、鬼才郭嘉
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郭嘉是能左右战局之人,经常出一言,胜数万雄兵。郭嘉连年随军征战,病逝前,留下计谋。去世后,曹操按郭嘉计谋执行,成功让公孙康斩杀二袁并降曹,使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兼领辽东。
曹操曾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郭嘉去世后,曹操非常伤心,痛哭流涕。赤壁之战后,曹操不哭战败,痛哭郭嘉,认为如果郭嘉在世,赤壁之战不至于战败。
一、智圣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曹军、三气周瑜、空城计、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三把大火名扬天下,三国演义对诸葛亮极其推崇,虚构了不少故事。
在民间,诸葛亮是智慧的代表、智圣,诸葛弩、手推车、某牛流马、诸葛锦、孔明灯、孔明锁、孔明棋、地雷、木兽等相传是诸葛亮发明。
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诸葛亮得到刘备的三顾茅庐,君臣相得,历代文臣以诸葛为榜样。杜甫诗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苏轼赞曰:“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michelle_
感谢邀请!
兵法云:“上兵伐谋",无论古代或现代谋略是第一位的。谋略需要有智慧的人来做,大局大谋,小局小谋。古代叫谋士,现代叫智囊团。揭子兵经曰:“深事深谋,浅事浅谋。因事因时,谋及其善而止。善为事极,谋极于善为谋极”。
谋略是第一位的,但是,特别是在古代谋士的社会地位可不是第一位的。除了帝王将相候、三公、九卿之外,恐怕才能轮到士。可也不一定是死的,只要士有勇有谋有才有德,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士也照样可以出将入相,跻身于候、公卿之列。比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被封为武乡候。《三国演义》是文学艺术作品,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和真正的史实是有区别的。但其中也对士是怎样被提拔重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比如对名士徐庶、诸葛亮、庞统、蒋琬、邓芝等的描述。《三国演义》中,无论对谋士们的地位怎样用尽心思地去排列,却永远超不过帝王家族,这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所制约的。除非造反,另起炉灶另安锅。但是有句古话讲的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一般只能是“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了。
julia叶琴
既然您说到演义,那我们就应该从演义的角度去分析,下面我们来看看刘蜀政权体系中有那些重量级的谋士吧。
毫无疑问,在刘蜀政权中诸葛亮这个人当之无愧能排第一名,他大智若愚,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诸葛亮没有出山之前过着隐居的生活,要不是徐庶临走的时候说到此人,或许刘备压根就不知道世间还有如此厉害之人。
(图为诸葛亮)
刘、关、张三次上门才把诸葛亮请出来,虽然当时诸葛亮才27岁,但他已经知晓了天下必定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场面,诸葛亮讲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向刘备详细的分析了当今天下局势,刘备也是茅塞顿开,感觉自己遇到了神人,于是立诸葛亮为军师,负责军中一切大小事务。
诸葛亮最经典的就是以自己一人之舌群儒整个江东的谋士,事情是这样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一人到江东当说客,说服他们联合抗曹,江东众谋士压根看不起诸葛亮,认为这个人没有什么真材实料,就是一个江湖骗子,然而,诸葛亮的学识远远超过了整个江东的谋士,诸葛亮把他们挨个数落了一番,让在场的众多谋士哑口无言。
“赤壁之战”也让诸葛亮名声远扬,气死周瑜的同时,也成功借走了荆州不还,让刘备得以有一个坚实的立足之地。
(图为庞统)
刘蜀政权排名第二的谋士我觉得应该是庞统,人称“凤雏”。当时天下有句话叫”得卧龙,凤雏者,可得天下“。只不过庞统在后来的一次征战中死去了,刘备痛哭流涕,感觉是自己害死了庞统,因为当时没有坚持让自己去抄小道,而是让庞统去了,如果自己去了结局或许不会是这样,所以刘备很伤心。
其实刘蜀政权里还有很多重量级的谋士,比如法正、马良、陈登、姜维、蒋琬等等,这些人不敢说有大智慧,但至少也是刘蜀政权里面比较聪明的人。
(图为徐庶)
刘备拥有这么多忠贤良士,必然能得到三分天下的其中之一,不过刘备太重义气,政治手腕过于仁义,假设刘备在强硬一些,能听取谋士的建议,把报仇的事情暂时先放一放,先取江东,后伐曹魏或许就能成功,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的,不容任何假设,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当时各种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就如《三国演义》里面说的那样:“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以上内容纯属个人见解,如有冒犯,请批评。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Guaymas承诺
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简雍,邓芝,李严,黄权,孙乾,麇兰,将宛,董和,费袆,杨仪,张绍,郐正等谋士。
suxin
在冷兵器时代,想要成就一番霸业,既要猛将如云,更要有强大的智囊集团。也就是说,文韬武略,缺一不可。当然,还要有天时,地利的优势。纵观三国风云,之所以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每一个“成功”政权的背后,都有一个谋士团体在积极运作,未雨绸缪。有勇而无谋之辈,都被逐渐淘汰,消亡。比如董卓,吕布,刘璋,袁绍,袁术等等。
在刘蜀政权体系中,武有“五虎上将”,文官当中也不乏能谋善断的高人,如法正、糜竺、糜芳、董允、蒋琬、费祎、李严、庞统、徐庶等等,可谓藏龙卧虎,这也是刘皇叔能成就霸业的根基。如果非要给各位异士排座次,我认为:
第一: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辅助刘氏两代,六出祁山伐魏,为刘蜀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智慧和忠勇的化身。
第二:法正。借机取川,计杀夏侯渊,奇谋善计,死后有封(翼候)。
第三:庞统。人誉“凤雏”,巧献连环计,随备西征,屡献妙策,英年早逝。
第四:徐庶。早随刘备,开关破阵,颇有良谋,后随母无奈入曹营。
如果再往后论,那就依次是:蒋琬,费祎;董允,李严。至于其他,就不多说。
一家之言,如错勿怪!